一、STRAP结构分析设计软件的功能和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李阳[1](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加速了全球人才、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力量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变革,每一次革命过程也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分布,重塑世界实力对抗格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屡次触碰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流科研机构的支撑,而国家级实验室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满足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需求。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重要体现,为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力,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美国庞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距今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也是满足国家科技全球领先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管理创新上以及科研实力上领先于全球。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兴建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但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在建设管理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及科研实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因此,以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深入比较,总结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发现建设经验的共性与个性、寻找科研实力比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及发展寻找经验借鉴,对于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来看,两国实验室各自经历了怎样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的科技政策对实验室发展有何导向,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又有哪些?(2)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来看,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中,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又有什么异同,美国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3)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来看,两国实验室在体现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主导地位方面、论文影响力方面的科研实力差距有多少;基于文献属性数据的特征差异有哪些,这些差异对两国实验室论文产出、影响力及主导地位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文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视角,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划分;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两国实验室各自的发展建设过程、学科分布特点、部门及地域分布特点、建设成效、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每一阶段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变化;总结出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相同点及差异。(2)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方面的特点;围绕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科研合作五个方面,总结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共性与个性。(3)基于目前代表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工具,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量化比较,以明确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差异。最终,通过对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及阶段特征的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兴起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建设历程。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兴起于战争年代,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了其建设初衷。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且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较大的争议。实验室的发展紧密围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开,进行学科建设的布局与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持续增加的军费资助为实验室的研究发展印上了明显的军事化色彩。相较而言,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发展建设起步较晚,与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基本依托重点高校及各部门进行运行管理,以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工程类学科研究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后,实验室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走向市场化协同创新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在发展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中的特色及管理经验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上既有共同的经验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中美典型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特征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兴起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国在科技、经济等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节点,形成了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定位于人类终极科学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主要还是定位在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层面。两国不同的制度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美国强调以市场参与为主,政府主导为辅,实验室体系的发展以“自下而上”科技决策体系为主;中国更强调决策主体集中,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实验室多以执行上级科技政策为主。此外,两国实验室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拨付制度、实验室的监管主体及实验室主任的选聘与权责方面也都存在着显着差异。(3)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的科研实力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科研实力方面各有优势,美国在多个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我国在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研究发现,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的比较上,中国无论是在产出总量还是发展增速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且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对中美论文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数量为5人及以上为中美论文产出的最主要合作方式;中国论文产出受参与单位的数量作用不显着,当有国内基金参与资助时会显着提高两国实验室的发文量。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比较上,在中美两国间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方面,美国的主导地位高于中国;在中美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国的主导地位强于美国;在中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特征方面,论文流向国内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正向影响;资助基金数量及资助基金类别为“无国内基金参与”时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负向影响。在基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比较上,美国在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方面的影响力均强于中国;在论文影响力的特征方面,中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均受到作者数量、出版时间、资助基金数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数量、资助基金数量等对中国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程度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强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及一流的人才储备,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了其科技研发的排头兵,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保障。联邦国家实验室体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其规律,进而探索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探索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很有价值。(2)拓展了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国家级实验室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科技论文是体现国家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主要方面。本文基于ESI及JCR等数据库,以高被引论文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水平,对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理论以科技论文及各种文献数据特征为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对国家或地区、科研机构、学者等学科结构、产出数量、影响力变化等科研动态的科学评价,对于两国实验室科技论文产出及其深层次因素及规律进行探讨,在填补对国家级实验室定量化研究空白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评价体系,以便指导政策实践。(3)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概念,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与制度创新,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以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根植于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独有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在深入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照搬照抄美国模式,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结合有益经验探索中国模式,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实力差距,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李清[2](2021)在《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空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学旅行将旅游资源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成为当今旅游业新的发展方向之一。研学基地作为开展研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研究对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旅游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中。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就是旅游大数据的一种形式,是游客研学需求和行为习惯的一种反映,而网络关注者可以被看作潜在游客。对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空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研学基地建设和研学旅行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长三角154个研学基地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逐日关注度数据。借助Excel数理分析,对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月际特征和节假日特征进行分析。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的分布趋势、分布密度进行研究,并对基地网络关注度层级进行分析;基于各研学基地国内31个省市区以及各研学基地长三角内部40个地级市的日均网络关注度数据,对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国内客源地以及长三角内部客源地的分布格局和分布差异分别进行了探究。在对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空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长三角研学旅行发展提出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月际分布季节性和差异性显着。从网络关注度淡旺季特征来看,普遍呈现出旺季较长,淡季较短的特征。从月际波动特征来看,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整体呈现“多峰型”。从季节集中程度来看,长三角各个研学基地季节差异较为显着。主要受到景观的季节性、节假日制度、节事活动等因素影响,气候舒适性对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在减弱。(2)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节假日变化存在假期差异。从清明、端午、中秋、国庆节节前7天、节中、节后三天网络关注度分布特征来看,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节假日特征大体上呈现出“节前持续上升,节中快速下降,节后缓慢上升”的趋势。7天假期的网络关注度要远高于3天的假期。从各节假日的波动情况来看,3天假期中,清明节的波动特征最为明显,关注度增长的最明显,清明节研学旅行意愿最强烈。节假日差异主要受到休假制度和节日文化的影响。(3)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总体趋于集中,但基地间差异显着。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发现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分布中心更趋向于东部上海等地,空间分布的方向性较为明显,空间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向。通过核密度分析,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核心—边缘,三中心”的空间分布趋势,三个中心主要位于上海市、南京市以及杭州市市区。通过网络关注度层级分析,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江苏省、浙江省以及安徽省关注度占比差别不大,上海占比最高,但上海市单个研学基地吸引力有待提高。从类型分布来看,知识科普型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总体高于自然观赏型研学基地。研学资源质量以及基地的媒体曝光度影响着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4)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客源地分布差异性显着。就国内客源地而言,整体网络关注度客源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长三角三省一市为一级客源市场。将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客源市场分省进行研究发现,各省研学基地客源市场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国内客源地省域间空间差异较大,空间集聚适中,空间结构较为均衡。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研学需求潜力、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研学交通条件、政府支持力度和空间距离。其中,互联网发展水平影响力最大。就长三角内部客源地而言,长三角内部一级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苏州、宁波等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浙江省省内市场空间集中程度最高,空间差异较大,空间结构不平衡;江苏省省内市场空间集中程度较低,空间结构最为均衡;安徽省省内市场空间集中程度最低,空间差异较大,空间结构不均衡。主要影响因素是各市的研学需求潜力、经济发展水平、研学资源禀赋、研学配套设施和研学交通条件。其中,研学资源的价值影响力最大。(5)基于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空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长三角研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于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的研究,本文只进行了初步探索,在今后的研究中若能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加大研究年限,研究结论会更具代表性。
蔡捷[3](2021)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幼儿体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幼儿体育的开展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积聚基础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活动开展不足、幼儿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幼儿体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幼儿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幼儿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问题,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幼儿体育政策制定部门和幼儿体育教育人员、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体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演化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对幼儿体育的研究分析中,将焦点聚焦于幼儿园体育或家庭幼儿体育,这固然是幼儿体育中两个重要要素,但从幼儿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幼儿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多重要素综合影响幼儿体育效果。发展幼儿体育的效果体现在幼儿身体活动和幼儿身心健康,这是幼儿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幼儿体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幼儿体育成为新的研究议题之后,幼儿体育要素对幼儿体育效果的作用关系路径等,也理应受到重视。生态系统理论为幼儿体育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生态系统是处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生命有机体和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交换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幼儿体育也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多种幼儿体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能组成一定的结构,实现幼儿体育效果,这与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共性。生态系统理论中关于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演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幼儿体育的要素、结构、功能、发展、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基于此,可以提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而借助生态理论进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筛选并建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作用等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在系统实现阶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幼儿体育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鉴于此,将幼儿体育要素构成的系统界定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中有关系统要素构成、关系分析、演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搭建了包含要素筛选、结构构建、要素关系分析、演化仿真和实现路径等环节在内的研究框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包括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五大要素。每个要素内部由多个因子组成,其中,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由政策完善和政策落实组成;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由社区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幼儿体育组织活动组成;幼儿园体育种群由幼儿体育课程、幼儿园场地设施和幼儿体育师资组成;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由服务专业程度和机构硬件设施组成;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由家长心理支持和家长行为支持组成。环境与种群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与幼儿体育效果之间等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第三,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具有提高幼儿体育效果的功能。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内部,其组成因子大多对幼儿体育效果组成因子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和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要素均能够对幼儿体育效果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政策环境与种群之间、各种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特别是家庭幼儿体育发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强化整个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带来的幼儿体育效果。第四,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在不同仿真时期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整体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呈现萌芽、生长、成熟、衰退等曲线状态。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各要素的演化均能够带来幼儿体育效果的提高,其中社区幼儿体育种群演化带来的提升效果最大。据此可以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对于幼儿体育效果的促进功能。第五,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休戚相关、彼此赋能、合作共生、协同共进的生态系统,其实现路径是:明确目标,以幼儿体育政策为引导、以社区幼儿体育为重点、以幼儿园体育为核心、以家庭幼儿体育为关键、以幼体机构体育为补充,实现多元化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加强协同共育,共同实现幼儿体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徐晓娟[4](2021)在《浙江省A级景区空间结构与交通通达性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旅游景区是旅游产品的核心,也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其空间结构的演化对区域旅游业发展和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旅游业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减少交通对景区发展造成的掣肘,促进地区旅游业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旅游景区交通通达性研究可为区域旅游景区空间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浙江省3A级以上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四个时间断面的景区和交通相关资料,基于GIS软件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以及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演化格局、交通通达性进行研究分析,揭示A级景区空间结构和交通通达性的演变规律,为浙江省A级景区优化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从浙江省整体空间看,浙江省2010年至2019年A级景区数量增长明显,各城市间差异较大,景区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同时,A级景区在空间上分布状态也发展变化,由集聚状态向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转换。进一步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和洛伦兹曲线分析其整体空间格局发现,浙江省A级景区集聚性不断下降,均匀性逐渐上升。(2)从空间结构演化看,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景区空间变化差异大。5A级景区为均匀分布,但趋于集聚型分布,4A级景区均为集聚型分布,集聚程度变化小,但总体上集聚程度加剧,3A级景区由均匀分布向集聚分布转变。人文景观类景区空间分布总体上北多南少,东多西少,人文类景区高集聚区为杭州、嘉兴、绍兴、宁波四市,自然景观类景区空间分布格局与浙江省地形地貌高度相关。乡村田园类景区发展迅速,景区数量明显增加,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多变,无明显分布规律。现代娱乐类景区发展相对较慢,景区数量增长不明显,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3)从A级景区与交通通达性来看,浙江省陆路交通通达性越好的区域A级景区等级越高,A级景区分布越密集。不同类型的A级景区与交通线之间的关联性不同,人文景观类A级景区和现代娱乐类A级景区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两侧1km内,与交通通达性联系最为密切,乡村田园类景区次之,自然景观类景区数量在通达性较弱的地区有较高占比。(4)从A级景区与交通网络分布模式来看,浙江省A级景区以交通线为发展轴,随着通达性水平的提高,A级景区在交通路网的辐射影响下向外围不断扩张,以交通为轴线,浙江省A级景区空间结构正在由“点-轴”式向网络式发展转变。(5)浙江省A级景区空间结构与交通通达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优化促进地区交通通达性水平的提升,同时,地区交通网络结构的完善促进A级景区在空间上得到优化提升。本文对A级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探索,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对A级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等进一步深化研究。对浙江省A级景区通达性研究,本文仅以交通节点进行计算测量,在今后的研究中若能细化至景区本身则更能反映客观事实。
曲春柳[5](2021)在《基于人体工程学的背篓背负系统创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篓是我国西南地区生产生活中一种常用的工具,人们的生活劳作离不开背篓。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背篓使用的舒适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也应被人们有所关注。目前的背篓没有背负系统,只有简单的两条背带,在背负物品时,安全性和舒适性低。长时间使用背篓严重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例如对使用者的肩背部肌肉造成疲劳,对腰部造成慢性劳损等。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背篓为研究对象,从人体工程学理论着手分析,结合实验数据和使用者需求建立背篓背负系统设计原则,设计一款新型背篓背负系统,旨在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便捷性和安全性。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研究,对背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在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对背部负重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背篓使用现状以及使用人群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分析,提取背负系统人体工程学数据和使用人群的设计需求,为后续背篓背负系统创新设计做好理论基础。对背篓肩带进行受力实验研究,从背篓有腰带和无腰带的工况进行测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背篓背负系统创新设计提供数据基础。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数据分析,建立背篓背负系统设计原则,对背负系统设计要素进行研究,得出背负系统与背篓连接结构的设计方案,旨在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在前文基础上,确定背篓背负系统的设计定位,进而设计一款背负系统结构,利用Rhino软件进行三维建模,Keyshot软件进行渲染,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背负系统,对背篓背负系统进行创新设计实践,旨在缓解背篓带给人们的疲劳和损伤。
边雨[6](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吴琪刚[7](2020)在《聚变堆包层背板及支撑的设计与分析》文中认为包层集成采用多模块段(Multi-Module Segments,MSS)设计方案。为了满足包层模块能够正常运行与安装维护,本文在包层设计与遥操作维护(Remote Handling,RH)的基础之上,展开了对包层背板及背板支撑的结构设计与其相关性能的分析研究,从而验证了所设计的背板及支撑部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后续包层集成设计的进一步优化与工程设计阶段提供基础依据。本文在水冷陶瓷包层(Water Coolant Ceramic Breeding,WCCB)的冷却系统设计方案基础之上,完成了背板及流道的设计,对每个高场侧背板与低场侧背板分别设计了 6根冷却剂流道与2根吹扫气体流道;在遥操作的维护方案的基础之上,完成了背板支撑的设计及优化,对高场侧背板和低场侧背板均采用“多点式”支撑方案,保证包层模块稳定可靠的运行。基于包层背板的详细结构,本文利用FLUENT软件的流固耦合方法,分别对高场侧背板与低场侧背板各流道之间的换热量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各流道之间的换热量大小,表明各流道之间换热量小,流道流体温升小,无需增加保温层,同时为后续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提供载荷源项。基于等效包层模型,本文采用Maxwell软件对各个等效包层模块进行了等离子体大破裂情况下的电磁分析,得到了包层模块的电磁力与力矩的大小,结果表明:赤道平面的包层模块所受的电磁力最大,其中径向最为显着,为后续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提供载荷源项。基于等效包层模型,完成了包层重力场分析,得出背板及支撑结构在重力条件下的合理性在获得温度载荷与电磁载荷的条件下,本文分别进行了热-结构耦合分析、电磁-结构耦合分析与热-电磁-结构耦合分析,对所设计的背板及支撑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同时根据SDC-IC设计标准,对分析结果进行校核,结果表明,各结构部件在设计上满足要求。图[91]表[18]参[80]
毕梦澜[8](2020)在《主述位结构与科技英语长句翻译 ——以《特种部队水面作战》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翻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科技英语文本的翻译是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不同于一般的英语文本,科技英语文本因其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特点而含有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如何正确翻译这些长句是很多学者都在关注的问题。传统翻译方法只对语句结构做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本的连贯性,从而可能造成译文信息错漏,不利于读者的理解。本文从系统功能的视角出发,运用主位述位理论对科技英语文本中长句的翻译进行分析,挑选典型例句进行详细的解释,总结科技英语文本长句的翻译方法,最后在主述位理论的指导下找出科技英语文本长句翻译中最佳的翻译策略。
雷晨晨[9](2020)在《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高校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增加,工作难度提高,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快节奏的工作需要。因此,针对高校科研管理特点,摸清需求,开发一套实用好用、功能模块齐全、管理便捷、安全性高的科研管理系统是高等院校必然的选择。本文研究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是以我校科研管理工作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开发的一款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成绩管理等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本人参与并完成了系统平台的功能设计及系统的开发与测试工作。本文基于我校科研与管理工作业务需求,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通过前期的充分调研,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采用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全面的进行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的分析,明确了系统的设计目标。(2)根据系统设计目标,确定了科研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得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面向科研人员与管理工作者,系统划分为科研门户、科研成果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绩管理及系统管理五个核心模块。明确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采用基于B/S开发模式,以校园网作为数据传输平台,选择SSM+Boot Strap作为开发的框架集,使用Spring MVC框架实现分层管理,使用My Batis框架操纵数据库搭建开发环境,选择My SQL组织后台数据库。(3)完成数据库的概念及物理结构设计,开发系统功能模块,并给出了功能的运行界面截图,实现了科研门户功能、用户登录功能、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登记与审核功能、科研成绩量化功能以及数据可视化功能,对查询结果以各类统计报表形式展示和以excel形式导出的服务功能,为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数据存储与共享服务。(4)完成了主要功能模块的功能测试工作,展示系统主要功能的测试用例,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完成了对系统功能的检测和性能的评估。该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能够建立公共查询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工作人员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实现协同工作,利用电子表单收集、提交并传递各类科研信息,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处理、跟踪、查询、统计等操作,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为科研管理工作创造高效便捷的沟通与服务机制。
白浩博[10](2020)在《医学影像数据采集及标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我国医学影像资源分配不均和医学数据不能充分共享等问题,本文在分级诊疗背景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医学影像数据采集及标准化系统。首先研究医学影像的远程调取与标准化显示、浏览,实现无论何时、何地和何种终端都可以调阅医学影像。进而研究影像数据的标准采集、标注等预处理方法,为深度学习准备高质量标注数据提供支撑。特别是,针对医学影像数据快速增长而放射科医师短缺问题,设计一种可在诊断过程中调用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块,以提高医师诊断效率和水平。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区域影像数据远程调阅需求,设计了一种远程影像诊断模块。利用Canvas绘图技术实现对医学影像的标准显示和浏览,同时,后端将调阅的DICOM文件按标准化结构存储在服务器,并在配置文件中保存文件结构信息,前端采用Webworkers多线程的方式进行调阅,实现精准有序地快速调阅数百幅医学图像,使影像的调阅速度提高3倍。2.针对深度学习算法缺少高质量标注数据,致使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性能有限问题,设计一种医学影像诊断和标注相结合的方法,使医师在诊断的同时可以获得标注数据。提供矩形、多边形、自由描画等多种标注方式,支持图像标注的收藏、可视化加载、多病种保存、数据导出等功能。医师用户在影像诊断过程中,只需对病灶进行标注、保存两步操作,就可以便捷的完成图像标注。3.针对放射科医师与影像检查需求相比严重不足问题,设计一种可在诊断过程中调用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块。通过图像缓存、容器隔离部署、高性能消息队列等技术,实现了可并行调用深度学习模型的检测模块,使检测速度提升2倍以上,并支持深度学习模型种类的扩展。本文的医学影像数据采集及标准化系统,包含医学影像的远程调阅、标准化采集、标注、病灶的辅助检测等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以及高质量标注数据缺乏的问题。同时,本文提出的智能辅助诊断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医疗影像领域向着更高效、更智能、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二、STRAP结构分析设计软件的功能和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RAP结构分析设计软件的功能和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家级实验室 |
2.1.2 国家重点实验室 |
2.1.3 联邦国家实验室 |
2.2 文献研究综述 |
2.2.1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
2.2.2 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
2.2.3 文献研究回顾述评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协同创新理论 |
2.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2.3.3 文献计量学理论 |
2.3.4 数据挖掘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研究 |
3.1 中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
3.1.1 萌芽起步阶段 |
3.1.2 集中建设阶段 |
3.1.3 快速发展阶段 |
3.1.4 “中国特色发展”阶段 |
3.2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
3.2.1 快速起步阶段 |
3.2.2 第一波争议阶段 |
3.2.3 重整复苏阶段 |
3.2.4 第二波争议阶段 |
3.2.5 新时代发展阶段 |
3.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与启示 |
3.3.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一般规律 |
3.3.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主要差异 |
3.3.3 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案例选取原则 |
4.1.3 资料获取 |
4.1.4 分析框架 |
4.2 中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
4.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
4.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
4.2.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
4.2.4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4.2.5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
4.3 美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
4.3.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
4.3.2 喷气推进实验室 |
4.3.3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
4.3.4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
4.3.5 林肯实验室 |
4.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与启示 |
4.4.1 制度体制的比较分析 |
4.4.2 建设定位的比较分析 |
4.4.3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
4.4.4 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
4.4.5 科研合作的比较分析 |
4.4.6 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
5.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 |
5.1.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
5.1.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处理流程 |
5.1.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规约 |
5.1.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清洗 |
5.1.5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构造 |
5.1.6 小结 |
5.2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科研实力比较 |
5.2.1 高被引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比较 |
5.2.2 高被引论文单因素产出特征比较 |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高被引论文多因素特征比较 |
5.2.4 小结 |
5.3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科研实力比较 |
5.3.1 两国间高被引论文合作情况比较 |
5.3.2 中美参与国际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主导情况比较 |
5.3.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 |
5.3.4 小结 |
5.4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科研实力比较 |
5.4.1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
5.4.2 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
5.4.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特征比较 |
5.4.4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统筹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的安排 |
6.1.1 强化政府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创新系统 |
6.1.2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学科交叉创新 |
6.1.3 加强重大专项部署,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
6.2 积极推进实验室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 |
6.2.1 以市场拉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性作用 |
6.2.2 以科研带动教学,发挥实验室平台教学功能 |
6.2.3 以联合实现共享,发挥联合体协同创新优势 |
6.3 努力推进实验室融入世界范围的步伐 |
6.3.1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科技的自立自强 |
6.3.2 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构筑全球性人才高地 |
6.3.3 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提高实验室国际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学旅行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
1.1.2 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研学旅行研究现状 |
1.3.2 网络关注度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研学旅行 |
2.1.2 研学基地 |
2.1.3 网络关注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旅游偏好理论 |
2.2.2 传播地理学理论 |
2.2.3 核心—边缘理论 |
2.2.4 推拉理论 |
3 研究数据与方法 |
3.1 研究区域 |
3.2 数据来源 |
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3.3.1 研究方法 |
3.3.2 技术路线 |
4 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间结构分析 |
4.1 月际特征分析 |
4.1.1 淡旺季特征 |
4.1.2 月际波动特征 |
4.1.3 季节集中程度 |
4.1.4 月际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
4.2 节假日特征分析 |
4.2.1 节假日波动特征 |
4.2.2 节假日变化特征影响因素 |
5 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空间结构分析 |
5.1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总体分布特征分析 |
5.1.1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分布形态 |
5.1.2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分布密度 |
5.1.3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层级分布 |
5.1.4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5.2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国内客源地分布特征分析 |
5.2.1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国内客源地分布格局 |
5.2.2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国内客源地分布差异 |
5.2.3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国内客源地分布影响因素 |
5.3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长三角内部客源地分布特征分析 |
5.3.1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长三角内部客源地分布格局 |
5.3.2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长三角内部客源地分布差异 |
5.3.3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长三角内部客源地分布影响因素 |
6 长三角研学发展建议 |
6.1 深挖旅游大数据,加强网络营销 |
6.2 提升资源质量,打造基地特色 |
6.3 明晰客源市场,精准推广研学产品 |
6.4 加强基地合作,打造精品研学线路 |
6.5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研学服务水平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A:长三角研学基地名单 |
附表B:长三角研学基地季节强度指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幼儿体育中文文献 |
2.1.1 幼儿体育的概念 |
2.1.2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2.1.3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2.2 幼儿体育外文文献 |
2.2.1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2.2.2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 |
3.1 幼儿体育的现实困境 |
3.1.1 幼儿体育的困境审视 |
3.1.2 幼儿体育的困境归因 |
3.2 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
3.2.1 生态系统理论 |
3.2.2 生态系统理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
3.2.3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幼儿体育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3 其他相关理论 |
3.3.1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 |
3.3.2 社会认知理论 |
3.3.3 生命历程理论 |
3.4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述 |
3.4.1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
3.4.2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特征 |
3.4.3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
4.1 构成要素筛选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选择 |
4.1.2 研究过程 |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4.2 构成要素确定与关系构建 |
4.2.1 基于开放性编码的要素提炼 |
4.2.2 基于关联性编码的主范畴确定 |
4.2.3 构成要素内涵 |
4.2.4 基于选择性编码的要素关系构建 |
4.2.5 要素信效度检验 |
4.3 构成要素权重排序 |
4.3.1 专家确定与数据收集 |
4.3.2 一致性检验 |
4.3.3 要素权重确定 |
4.4 结构模型与系统功能 |
4.4.1 要素层次结构 |
4.4.2 与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比较分析 |
4.4.3 结构模型 |
4.4.4 系统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1.1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假设 |
5.1.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
5.2 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
5.3 问卷题目设计 |
5.3.1 社会人口学的测量 |
5.3.2 变量的测量 |
5.4 预调查及问卷修改 |
5.4.1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5.4.2 预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5.5 正式调查 |
5.5.1 描述性统计及信效度检验 |
5.5.2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检验 |
5.5.3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 |
5.6 分析讨论 |
5.6.1 幼儿体育政策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2 社区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3 幼儿园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4 幼体机构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5 家庭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仿真分析 |
6.1 因果关系分析 |
6.1.1 基本前提假设 |
6.1.2 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6.1.3 整体因果关系分析 |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 |
6.2.1 系统流图设计 |
6.2.2 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 |
6.3 模型检测 |
6.3.1 模型直观检测 |
6.3.2 模型运行检测 |
6.3.3 模型历史检测 |
6.3.4 模型灵敏度检测 |
6.4 演化仿真分析 |
6.4.1 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的演化仿真 |
6.4.2 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3 幼儿园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4 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5 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5 演化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
7.1 目标定位 |
7.2 多元化发展 |
7.2.1 健全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
7.2.2 培育壮大社区幼儿体育 |
7.2.3 巩固与完善幼儿园体育 |
7.2.4 促进支持家庭幼儿体育 |
7.2.5 鼓励扶持幼体机构体育 |
7.3 资源共享 |
7.3.1 人力资源共享 |
7.3.2 场所资源共享 |
7.3.3 信息资源共享 |
7.4 协同共育 |
7.4.1 构建支撑平台 |
7.4.2 推动一体化发展 |
7.5 实现路径图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1 |
附件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浙江省A级景区空间结构与交通通达性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
1.1.2 景区空间结构的重要性 |
1.1.3 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 |
2.1.2 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研究评述 |
3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浙江省概况 |
3.1.2 浙江省旅游业与A级景区概况 |
3.1.3 浙江交通发展概况 |
3.2 相关数据来源 |
3.2.1 景区数据来源 |
3.2.2 交通数据来源 |
3.2.3 数据处理 |
3.3 研究方法 |
3.3.1 景区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
3.3.2 交通通达性研究方法 |
4 A级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
4.1 A级景区发展现状分析 |
4.1.1 景区数量变化 |
4.1.2 景区等级变化 |
4.1.3 景区类型变化 |
4.2 A级景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
4.2.1 空间分布类型演化 |
4.2.2 空间分布方向演变 |
4.2.3 空间格局演化 |
5 A级景区交通通达性分析 |
5.1 A级景区与交通线路缓冲区 |
5.1.1 整体分布与交通缓冲区关系 |
5.1.2 不同等级景区与交通缓冲区 |
5.1.3 不同类型景区与交通缓冲区 |
5.2 交通节点与A级景区的通达性分析 |
5.2.1 地级市节点交通通达性 |
5.2.2 县市(区)节点交通通达性 |
6 景区空间结构与通达性的关系及优化措施 |
6.1 景区空间结构与通达性关系研究 |
6.1.1 交通通达性促进A级景区空间结构优化 |
6.1.2 A级景区空间结构变化影响交通通达性的提升 |
6.2 景区空间结构与通达性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 |
6.2.1 存在问题 |
6.2.2 优化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人体工程学的背篓背负系统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现状研究 |
1.3.2 国外现状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5.1 研究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人体工程学及背部负重基础研究 |
2.1 人体工程学简介 |
2.1.1 人体工程学定义 |
2.1.2 人体工程学之人体尺寸 |
2.2 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2.2.1 人体工程学研究内容 |
2.2.2 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
2.2.3 人体工程学的研究程序 |
2.3 人体背部负重基础研究 |
2.3.1 背部负重的疲劳因素 |
2.3.2 背部负重对健康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背篓与使用人群相关特性分析 |
3.1 背篓概述 |
3.1.1 背篓分类与功能 |
3.1.2 背篓的制作步骤 |
3.1.3 背篓的使用情况分析 |
3.2 背篓使用人群分析 |
3.2.1 使用人群定位 |
3.2.2 使用人群生理特征分析 |
3.2.3 使用人群心理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背篓肩带受力实验分析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器材 |
4.2.2 实验对象 |
4.2.3 实验设备连接 |
4.3 测试工况 |
4.3.1 背篓编号 |
4.3.2 两种背篓背负状态 |
4.3.3 背篓负荷 |
4.3.4 数据形式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实验数据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4.4.3 主观评价分析 |
4.5 实验小结 |
第5章 背篓背负系统设计研究 |
5.1 背篓背负系统的设计原则 |
5.1.1 稳定性 |
5.1.2 贴合性 |
5.1.3 重力传递性 |
5.1.4 材料舒适性 |
5.2 背篓背负系统的设计要素 |
5.2.1 肩带设计 |
5.2.2 调节带设计 |
5.2.3 胸带设计 |
5.2.4 腰带设计 |
5.2.5 背垫设计 |
5.3 背篓背负系统的连接装置 |
5.3.1 肩带连接装置 |
5.3.2 背篓与背负系统连接装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背篓背负系统的创新设计实践 |
6.1 背篓背负系统设计定位与分析 |
6.1.1 设计定位 |
6.1.2 结构分析 |
6.1.3 材料分析 |
6.2 背篓背负系统的设计方案 |
6.2.1 背负系统结构图 |
6.2.2 背负系统效果图 |
6.2.3 设计评估 |
6.3 设计总结 |
6.3.1 创新设计后背篓背负系统的优点 |
6.3.2 创新设计应用的前景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设计 |
(6)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
1.3.4 小结 |
1.4 相关概念释义 |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
1.4.2 住区规划设计 |
1.4.3 建筑类期刊 |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范围 |
1.6 研究框架 |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
2.4 本章小结 |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3.1.3 研究阶段划分 |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
3.3.4 住宅区的改建 |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
3.5 特征总结 |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4.1.3 研究阶段划分 |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2.1 规划建设概况 |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2.3 规划布局特征 |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3.1 综合开发模式 |
4.3.2 区位特征 |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3.4 规划布局特征 |
4.3.5 综合区的建设 |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
4.4.1 发展历程概述 |
4.4.2 改造方式 |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
4.5.1 规划建设概况 |
4.5.2 规划布局特征 |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
4.6 特征总结 |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
4.7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5.1.3 研究阶段划分 |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
5.5 特征总结 |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聚变堆包层背板及支撑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背板及支撑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背板及支撑的研究现状 |
1.2.3 背板及支撑的概念总结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
2 包层背板及支撑的结构设计 |
2.1 设计要求及功能 |
2.1.1 空间整体布局 |
2.1.2 背板流道的设计要求 |
2.1.3 支撑的设计要求 |
2.2 背板流道设计 |
2.2.1 材料的选择 |
2.2.2 背板流道布置方案 |
2.3 背板支撑设计及优化 |
2.3.1 总体描述 |
2.3.2 部件功能 |
2.3.3 系统组成 |
2.3.4 基本运行工况概述 |
2.3.5 各组成部件设计 |
2.3.6 设计缺点 |
2.3.7 优化空间布局 |
2.3.8 背板支撑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单工况下背板及支撑有限元分析 |
3.1 背板流道热工分析 |
3.1.1 热工水力分析理论 |
3.1.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3.1.3 载荷及边界条件 |
3.1.4 网格敏感性分析 |
3.1.5 分析结果 |
3.1.6 结论 |
3.2 包层及背板电磁分析 |
3.2.1 电磁分析理论 |
3.2.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3.2.3 材料属性及边界条件设置 |
3.2.4 分析结果 |
3.2.5 结论 |
3.3 背板支撑重力场分析 |
3.3.1 分析模型 |
3.3.2 载荷及边界条件 |
3.3.3 材料属性 |
3.3.4 分析结果 |
3.3.5 评判标准与评判结果 |
3.3.6 结论 |
3.4 对比检验 |
3.5 本章小结 |
4 背板及支撑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
4.1 背板及支撑热-结构耦合分析 |
4.1.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4.1.2 载荷与边界条件 |
4.1.3 结果与讨论 |
4.2 背板及支撑的电磁-结构耦合分析 |
4.2.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4.2.2 载荷与边界条件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背板及支撑的热-电磁-结构耦合分析 |
4.3.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4.3.2 载荷与边界条件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对比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本文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本文特色与创新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硕士阶段主要科研成果 |
(8)主述位结构与科技英语长句翻译 ——以《特种部队水面作战》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翻译任务描述 |
2.1 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
2.2 翻译任务文本分析 |
2.3 翻译工具、参考文献准备 |
2.3.1 翻译工具 |
2.3.2 参考文献准备 |
2.4 翻译计划 |
3.主位述位结构 |
3.1 语言的基本结构 |
3.2 系统功能语法 |
3.2.1 韩礼德的主位述位结构 |
3.2.2 文本翻译中的主位述位结构 |
4.英语长句的翻译 |
4.1 长句的定义及分类 |
4.2 简单长句的翻译策略 |
4.2.1 顺译法 |
4.2.2 重组法 |
4.3 复合长句的翻译策略 |
4.3.1 拆分法: |
4.3.2 重组法 |
4.3.3 增译法 |
4.4 并列长句的翻译策略 |
4.4.1 重组法 |
4.4.2 顺译法 |
5.翻译案例分析 |
5.1 科技英语文本特点 |
5.2 简单长句的翻译 |
5.2.1 重组法 |
5.2.2 顺译法 |
5.3 复合长句的翻译 |
5.3.1 增译法 |
5.3.2 重组法 |
5.3.3 拆分法 |
5.4 并列长句的翻译 |
5.4.1 重组法 |
6.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9)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系统主要功能简述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技术介绍 |
2.1 管理信息系统 |
2.2 OA系统 |
2.3 B/S架构 |
2.4 SSM框架集介绍 |
2.4.1 Spring、Spring MVC框架 |
2.4.2 My Batis框架 |
2.5 Boot Strap框架 |
2.6 MySQL数据库 |
2.7 本章小节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问题定义 |
3.2 可行性分析 |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科研门户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
3.3.2 用户登录功能需求分析 |
3.3.3 基于角色的权限设计与授权需求分析 |
3.3.4 参数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5 新闻发布功能需求分析 |
3.3.6 系统日志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7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
3.3.8 科研成果管理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
3.3.9 科研成绩管理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
3.3.10 数据可视化功能需求分析 |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设计思路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设计流程 |
4.2.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2.3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
4.3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1 科研门户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2 用户登录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3 超级管理员系统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4 超级管理员发布新闻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5 科研信息登记与导出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6 科研秘书审核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7 科研成绩量化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8 科研数据可视化的设计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功能测试 |
5.2 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医学影像数据采集及标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2 系统的设计基础 |
2.1 医学影像标准概述 |
2.1.1 DICOM标准 |
2.1.2 DICOM文件数据结构 |
2.2 系统的开发框架 |
2.2.1 Spring框架 |
2.2.2 SpringMVC框架 |
2.2.3 Mybatis框架 |
2.3 系统的相关技术 |
2.3.1 Tomcat应用服务器 |
2.3.2 Nginx反向代理服务器 |
2.3.3 Redis缓存数据库 |
2.3.4 ActiveMQ消息中间件 |
2.3.5 Docker容器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业务流程分析 |
3.1.1 远程影像诊断流程 |
3.1.2 医学图像标注流程 |
3.1.3 辅助诊断流程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远程影像诊断 |
3.2.2 医学图像标注 |
3.2.3 辅助诊断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可靠性 |
3.3.2 可维护性 |
3.3.3 安全性 |
3.3.4 易用性 |
3.3.5 兼容性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表现层 |
4.1.2 功能逻辑层 |
4.1.3 数据层 |
4.2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2.1 E-R图设计 |
4.2.2 数据库表的设计 |
4.3 系统的功能设计 |
4.4 系统功能的实现 |
4.4.1 界面显示模块的实现 |
4.4.2 用户登录模块的实现 |
4.4.3 远程影像诊断模块的实现 |
4.4.4 医学图像标注模块的实现 |
4.4.5 辅助诊断模块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5.1 图像标准化处理的关键技术 |
5.1.1 DICOM图像的标准化显示 |
5.1.2 定位线算法 |
5.2 图像调阅方法的改进 |
5.2.1 图像文件的标准存储和快速获取 |
5.2.2 WebWorkers多线程调阅 |
5.3 辅助诊断模块的关键技术 |
5.3.1 深度学习模型文件的快速部署 |
5.3.2 辅助诊断模块调用的设计方案 |
5.3.3 辅助诊断服务集群的设计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方案 |
6.1.1 测试环境 |
6.1.2 测试内容 |
6.2 系统功能性测试 |
6.2.1 登录功能测试 |
6.2.2 影像诊断和标注功能测试 |
6.2.3 辅助诊断功能测试 |
6.3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
6.3.1 系统接口的时延测试 |
6.3.2 系统并发性能测试 |
6.3.3 辅助诊断功能的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STRAP结构分析设计软件的功能和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D]. 李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2]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空结构研究[D]. 李清.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3]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 蔡捷. 山东大学, 2021(11)
- [4]浙江省A级景区空间结构与交通通达性演变研究[D]. 徐晓娟.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5]基于人体工程学的背篓背负系统创新设计研究[D]. 曲春柳.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6]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7]聚变堆包层背板及支撑的设计与分析[D]. 吴琪刚.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8]主述位结构与科技英语长句翻译 ——以《特种部队水面作战》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翻译为例[D]. 毕梦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9]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雷晨晨.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10]医学影像数据采集及标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白浩博.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