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曲线静脉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冉念东[1](2021)在《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患者免疫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为PHT的个体化治疗以及预防术后免疫相关的并发症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恩施州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30例PH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收集患者脾切断流术前1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的CD4+细胞频率、CD8+细胞频率、CD4+/CD8+比值、IgG、IgA、IgM、C3、C4等免疫相关指标;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肽(PIIINP)、Ⅳ型胶原(C-IV)、透明质酸酶(HA)、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硬度测量值(LSM)等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上述指标在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1)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外周血CD4+细胞频率、CD4+/CD8+比值较术前1天轻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外周血CD8+细胞频率较术前1天轻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血清C3、IgG水平较术前1天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的血清PIIINP及LN水平较术前1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的LSM、血清C-IV水平较术前1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的外周血WBC、PLT及Hb水平均较术前1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HT患者在脾切断流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的血清TBIL及IBIL水平较术前1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脾切断流术对PHT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善,体液免疫功能增强。(2)脾切断流术可以改善PHT患者的肝功能,延缓肝纤维化进展。(3)脾切断流术能够提高PHT患者的外周血WBC、PLT及Hb水平。
唐朝辉[2](2021)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105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分析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system thrombosis,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探讨各危险因素的临床意义,为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完成的105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将相关资料分为一般资料、术前资料、手术资料、术后资料。使用Excel2007进行整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预测模型建立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进入模型标准P<0.05,排除标准P>0.10;模型回归效果采用似然比检验。不同指标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预测效果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将105例患者围术期资料做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及ROC预测结果如下:(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4.044,P<0.001)、性别(χ2=7.214,P=0.007)、糖尿病(χ2=12.999,P<0.001)、高脂血症(χ2=7.232,P=0.007)、术前Child分级(χ2=15.750,P<0.001)、术前白蛋白(t=5.256,P<0.001)、术前凝血酶原时间(t=2.259,P=0.027)、AFP(Z=2.479,P=0.013)、门静脉直径(t=4.608,P<0.001)、术前胆碱酯酶(Z=3.064,P=0.002)、手术时间(Z=4.874,P<0.001)、术中输血(χ2=10.769,P=0.001)、脾脏重量(Z=2.240,P=0.025)和术后血小板(Z=2.653,P=0.008)对门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和门静脉直径为影响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AFP水平越高,发生术后门静脉血栓的风险越高,OR:2.141,95%CI:1.098~4.175,P=0.013;术前门静脉直径越大,发生术后门静脉血栓的风险越高,OR:599.244,95%CI:11.644~30839.245,P<0.001。(3)独立危险因素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预测效果显示术前AFP,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3。当术前AFP≥5.36预测为会发生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时,此时预测的灵敏度为42.86%,特异度为84.13%,约登指数为0.270;门静脉直径,AUC为0.736。当门静脉直径≥1.75cm预测为会发生术后门静脉血栓时,此时预测的灵敏度为54.76%,特异度为90.48%,约登指数为0.452。(4)将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预测效果,结果显示AUC为0.920,当模型计算的P值≥0.614预测为会发生门静脉血栓时,此时的预测灵敏度为76.19%,特异度为96.38%,约登指数为0.730。结论:(1)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脂血症、术前Child分级、术前白蛋白、术前凝血酶原时间、AFP、门静脉直径、术前胆碱酯酶、手术时间、术中输血、脾脏重量和术后血小板对门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影响。(2)术前AFP和门静脉直径为影响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丁泽华[3](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腹腔镜门奇断流术与开腹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在各方面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9年10月到2020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和苏北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共收集到患者80例,排除肝功能差者8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门奇断流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量、血小板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收集两组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χ2检验。并且认为P值<0.05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术后的引流量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研究组的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都比对照组时间短,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总体费用要低于研究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各项数据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例较研究组高很多,包括发热、肝腹水、门静脉血栓形成、胸腔积液等情况,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上未表现出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后1d、3d、7d、14d的血小板数量上无显着差异(P>0.05),但术后两周内二者血小板数目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患者具有很多优点,例如手术后并发症少、出血量比较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但患者住院所需要的费用较高,综合比较开腹手术与腹腔镜门奇断流术优缺点,腹腔镜门奇断流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具备普遍推广的条件。
马永彪,林丽,丁伟,赵学林,王玉许[4](2020)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诊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04—2017-03期间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共7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接受TIPS手术治疗,对照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再出血率、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接受相应手术,观察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对照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为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小肠大面积坏死;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术后门静脉内径(PVD)显着变细,门静脉压力(PVP)明显下降,门静脉血流量(PVF)明显减少,而门静脉流速(PVV)较对照组明显加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AST、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PT、APTT指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内再出血病例3例,分别为术后第4、6、11个月出现再出血,其中1例行内镜下套扎术,另2例行内科保守治疗后治愈;6例患者术后1年内出现Ⅱ级以上的肝性脑病,2例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分别为术后第3、8个月。对照组术后1年内再出血病例2例,分别为术后2、5个月,均行内镜下套扎术后治愈;5例患者术后1年内出现Ⅱ级以上的肝性脑病,1例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为术后第5个月。两组在术后1年内再出血率、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PS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肝功能,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创伤小,效果显着,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何福亮,齐瑞兆,张珂,王民,周小娜,赵连晖,王宇,欧晓娟,尤红,贾继东[5](2020)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INCPH)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INCPH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INCPH患者75例,根据是否受接受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将患者分为手术组(32例)及非手术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史、体征、肝功能评价指标包括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ChildPugh分级。比较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手术组术前及术后2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包括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死亡率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的病史、体征、肝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两组患者的WBC、HGB、PLT、ALT、AST、ALB,TBIL、IBIL、PT及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组患者的术后2周HGB及PLT均恢复至正常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而WBC、ALT、AST、ALB、TBIL、IBIL、PT及PT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随访期间,手术组(3例,9. 4%)患者再出血率低于非手术组(14例,32. 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手术组与非手术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再出血(P=0. 004)和门静脉血栓(P=0. 047)。结论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INCPH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疗效满意。
王文博[6](2020)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脾功能亢进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佳选择依据。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院并行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性38人,女性22人。两组患者均因近期消化道出血病史入院且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前经过药物治疗或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后病情稳定,且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等级为A级或者B级,经全面客观评价患者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后,所有患者均手术适应症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症,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手术组为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组,患者35例,平均年龄为56.14±8.40岁,;介入组为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组,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57.76±9.33岁。收集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治疗后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脾功能亢进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发出血率、生存率等客观指标,评价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手术操作者均为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多次完成该术式的外科医师或介入科医师及其团队。2、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表示。所有数据均经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学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相同时期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出血率、生存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患者有2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出院;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例患者死于消化道出血,余患者均顺利出院。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总并发症率为31.4%,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并发症率2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897,P=0.168)。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与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患者脾功能亢进均缓解,两组血小板计数相比,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t值分别为4.197、16.454、14.625,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谷丙转氨酶相比独立样本检验t值为0.620,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12月t值分别为3.189、2.088,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100%,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48%,两种术式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1.452,P=0.000)。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8.5%,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20%,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4,P=0.233)。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2%,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64)。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止血效果明确,二者无明显差异。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ALT)无明显影响;治疗脾功能亢进方面,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血小板上升更明显,效果更佳。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较双介入(PTVE+PSE)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转归张有效率更高。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效果相似。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刘元华[7](2020)在《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T)是一组由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侧枝循环的建立、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最凶险并发症,也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临床上对于EGVB的外科治疗以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OSPD)多见,它的临床效果确切。近些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快速发展,TIPS逐渐成为EGVB的一线治疗,但它的远期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治疗EGVB,OSPD与TIPS的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故本研究将对OSPD及TIPS两种方式治疗EGVB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合理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与介入科在2014.1.1-2016.12.31因EGVB施行OSPD与TIPS治疗的1 71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SPD组(n=83)和TIPS组(n=8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结果,同组及组间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资料。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SPD组83例,其中男性为6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8±10.7岁;TIPS组88例,其中男性为7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7±10.3岁。OSPD组中病因分类,酒精性肝硬化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1例、乙肝肝硬化66例、隐源性肝硬化9例;TIPS分类,酒精性肝硬化9例、肝吸虫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2例、乙肝肝硬化67例、隐源性肝硬化4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布加综合征4例。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OSPD组A级肝功能52例,B级肝功能26例,C级肝功能5例;TIPS组中A级肝功能35例,B级肝功能41例,C级肝功能12例。2、OSPD组中手术开始时门静脉压力测定为(35.4±4.0)cmH2O(1cmH2O=0.098kPa),断流术后为(29.8±6.6)cmH2O;TIPS 术前为(38.9±7.4)cmH2O,术后为(25.2±5.6)cmH2O,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3、OSPD组与TIPS组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高于TIPS组(P<0.05);(2)术后1周、术后1-3月的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TIPS组(P<0.05);(3)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蛋白均高于TIPS组(P<0.05);(4)术后1周、术后1-3月的总胆红素均低于TIPS组(P<0.05);(5)术后1周的谷丙转氨酶低于TIPS组(P<0.05)。4、OSPD组中位住院总费用为62707.0(30686~117836)元,TIPS组为86945.5(60523~189845)元,两者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PD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6~33)天,TIPS组为5(2~15)天,两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SPD组中有6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TIPS组中有1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1%、17.05%,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OSPD组与TIPS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有8例死亡,两者死亡率分别为9.64%、9.09%,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OSPD组在术后第1-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4.69%、7.14%、9.61%、15.1 5%、28.57%;TIPS 组分别为 11.11%、17.33%、26.32%、51.35%、86.36%。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2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5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SPD组术后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总胆红素)得到明显改善;TIPS组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改善不明显。2、与TIPS组相比,OSP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长,但是住院费用相对更低。3、与TIPS组相比,OSPD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TIPS组更容易发生肝性脑病。4、与TIPS组相比,OSPD组远期再出血率(第3-5年)明显更低。
刘芹[8](2020)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疗效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初步探讨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方 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PHT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功能亢进且行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与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1)术前指标: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脾的纵向直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2)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中是否输血;(3)术后指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再出血、肺部感染、腹腔脓肿、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第1、3、7、10天的WBC、RBC、HB、PLT、ALT、AST,术后第7天、术后3月、术后1年脾的纵向直径,术后3月、1年内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 果]PHT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共45例,其中行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10例为A组,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35例为B组。A组与B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1)术前指标:肝功能分级、术前脾脏长径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2)术中指标: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20±78.88ml,B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473±1438.69ml,A组平均出血量较B组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手术时长为247.5±70.68min,B组平均手术时长为408.85±131.12min,A组平均手术时长较B组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有1例患者进行输血,9例未输血,B组术中有27例患者进行输血,8例未输血,二者比较得x2值为14.91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指标:①术后实验室指标比较:A组术后3d、7d、10d PLT 分别为(149.20±43.78)× 109/L、(220.30±73.57)× 109/L、(256.00±42.23)×109L,B组术后3d、7d、10d PLT为(304.61±120.68)×109/L、(327.84±98.99)×109/L、(443.92±68.44)× 109/L,A 组术后第3、7、10天PLT明显小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d PT为15.4±2.05s,B组术后1d PT为18.69±2.68s,A组术后第1天PT明显小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后住院天数:A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0.20±0.92d,B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6.08±1.61d,A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小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术后脾脏长径:术后3月、1年平均脾脏长径为13.43±0.94cm、11.35±0.58cm,A组术后3月、1年平均脾脏长径较术前平均脾脏长径减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组与B组术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比较:A组Child A级共8例,Child B级2名;B组Child A级共13例,Child B级22名,二者比较得x2值为5.7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术后并发症:A组发生并发症总例数为2例,B组发生并发症总例数为20例,二者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得x 2值为4.29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肺部感染2例,B组有肺部感染3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门静脉血栓1例,B组有门静脉血栓11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均无再出血患者,A组无脾脓肿患者。45例患者随访至今生存状况均良好。[结 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与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相比较,可能具有保留脾脏及其功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输血率、减小对肝功能的影响,且术后血小板异常升高水平较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较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因实施例数较少,尚无临床大规模系统研究结果,需进一步观察其疗效、远期效果及并发症。
张杰,邢智,刘歆农,李萍,管文贤[9](2020)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因门脉高压、脾大、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下手术21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50例(开腹组)。应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术中、术后相关指标采用■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P<0. 05),而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均少于开腹组(P<0. 05);两组间的腹腔出血、腹、盆腔积液、肺部感染、胰瘘以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腹腔镜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是安全、可行的。
王乐[10](2020)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ALD)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D)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LSALD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与LSD相比的优势。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一科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ALD组),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D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探讨LSAL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与LSD相比的优势。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常规、肝功能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动脉结扎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输血率方面明显少于脾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脾动脉结扎组短于脾切除组(P<0.05),在术后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较,脾切除组上升程度高于脾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脾切除组10例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动脉结扎组6例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切除组明显高于脾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可行、有效的。2.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保留了脾脏功能,具有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低等优势,作为一种保留脾脏的术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但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曲线静脉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曲线静脉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及获奖 |
致谢 |
(2)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定义及发生率 |
2.1.1 门静脉血栓定义 |
2.1.2 门静脉血栓发生率 |
2.2 门静脉系统血栓诊断 |
2.3 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 |
2.3.1 血流动力学改变 |
2.3.2 术后高凝状态 |
2.3.3 手术因素 |
2.4 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预防 |
2.4.1 肝素 |
2.4.2 华法林 |
2.4.3 阿司匹林 |
2.4.4 利伐沙班 |
2.4.5 达比加群酯 |
2.4.6 阿哌沙班 |
2.5 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治疗 |
2.5.1 非手术治疗 |
2.5.2 介入治疗 |
2.5.3 手术治疗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3 观察指标 |
3.4 手术方法 |
3.5 术后抗凝处理 |
3.6 围手术期管理 |
3.7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4.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
4.3 研究对象术前资料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
4.4 研究对象手术资料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
4.5 研究对象术后资料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
4.6 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4.7 相关指标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预测效果分析 |
4.8 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预测模型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专业研究成果 |
致谢 |
(3)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品采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术前准备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麻醉与手术方法 |
2.6.1 麻醉 |
2.6.2 手术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随访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情况及疗效概况 |
2.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2.3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2.4 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5)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检查资料收集 |
1.3.2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3 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6)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诊断参考标准 |
2.1.4 患者基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相关准备 |
2.2.2 手术步骤及方法 |
2.3 随访观察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
3.2 手术成功率的分析 |
3.3 手术并发症分析 |
3.4 术后各项指标的临床对比分析 |
3.5 食管静脉曲张转归分析 |
3.6 术后再出血率分析 |
3.7 生存率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资料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两种术式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
4.2 两种术式对血常规的影响 |
4.3 两种术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4.4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
4.5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 |
4.6 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 |
4.7 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8)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疗效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手术方法: |
4.观察指标及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1.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
2.术后并发症: |
讨 论 |
(10)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外科保脾手术治疗的进展及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曲线静脉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D]. 冉念东.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D]. 唐朝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3]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D]. 丁泽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J]. 马永彪,林丽,丁伟,赵学林,王玉许. 临床急诊杂志, 2020(10)
- [5]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分析[J]. 何福亮,齐瑞兆,张珂,王民,周小娜,赵连晖,王宇,欧晓娟,尤红,贾继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13)
- [6]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D]. 王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7]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D]. 刘元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疗效的初步探讨[D]. 刘芹.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对比研究[J]. 张杰,邢智,刘歆农,李萍,管文贤.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0(02)
- [10]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D]. 王乐.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腹腔镜论文; 门脉高压论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论文; 脾切除论文; 门静脉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