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陇南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毛奋俭[1](2020)在《陇南地区贫困村经济转型与重构研究——以礼县义堤村为例》文中提出文章通过探讨陇南地区当前贫困村经济转型与重构的问题,剖析该地区贫困村经济转型的动因,结合贫困村自身发展的实际,分析了该地区贫困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经济重构的可行性路径。
李梦梦[2](2020)在《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估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甘肃省地形复杂,生态脆弱,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构建还很不健全,整体发展水平与其他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探索县域经济增长新路径,是使甘肃省从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主推力,是甘肃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甘肃省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分析甘肃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是探索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68个县级行政单元,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评估模型、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量化了2001年-2016年甘肃省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评估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与演进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探讨甘肃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表现为波动的缓慢提升,呈现西强南弱的空间布局,现代农业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和沿黄河灌溉区,县域范围内的发展差距较大,但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与现代农业的演变规律大体一致,空间发展差距高于现代农业的差距水平。(2)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相对发展状况表现为:经济发展滞后的县域逐渐减少,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的县域数量逐渐增多,在以后的发展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致力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3)从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的分析中,发现两大系统的发展一直处于高度耦合状态,大部分县域属于中等协调和较高协调,高度协调型的县域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同时,耦合协调度的分布格局与县域经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对应关系,大致表现为:两系统发展水平高的县域,其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也较高。(4)根据分析结果,从现代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大现代农业资金支持力度、缩小现代农业区域发展差距、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等方面着手,探索适宜甘肃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黄俊[3](2020)在《广西灵山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农民创收增收的手段得到了有效拓展,农村就业机会的增加也促进了本地人才回流。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既可以带动农产品的发展,又可以促进信息产业、物流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和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水平较高的农村已经开始向数字农业模式进行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纷纷效仿,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各种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使用文献调查法,对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流商业模式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各商业模式与“互联网+”结合的可行性。其次,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对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的农产品电商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当地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在宏观环境、中介条件、企业和农户自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能力四个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需要对相关问题精准施策,并针对地方代表案例“巧妇九妹”进行了案例成功因素分析,并同时梳理了国内外优秀案例,将本地案例与外部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本研究认为:地方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不仅是供应链层面的问题,而首先是地方政企关系问题。因此从政府层面,应加大政府资源配置力度,大力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及园区的建设,建立健全电商发展扶持机制和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完善地方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规划,加大对农产品及电子商务的安全监管。从核心企业层面,应配合地方政府构建物流支撑体系,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创新营销模式,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从中小企业及农业个体户方面,应充分利用低落的外部经济环境带来的“返乡潮”,积极吸纳优秀人才,组织员工学习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普及率,多层面多渠道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专业电商人才和现代农民。
PARK JOONHYUNG[4](2020)在《甘肃陇南农村电商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伴随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数字平台的电子商务已经深深嵌入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电子商务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以天猫、京东、拼多多等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发展,不但影响了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而且也日益影响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促进农产品销售等信息的传播,极大消除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了农户收入,对城乡发展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以来,三农问题是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核心体现,乡村凋敝、农业经营缺乏吸引力、农户收入较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乡村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中国内生性增长动力。因此,增加农业经营收益、提高农户收入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农业增收提供了契机。陇南市是国务院办公厅确定的全国首个精准扶贫试点电子商务市场,因此,本论文以甘肃陇南电子商务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乡村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困难及对策。通过实地调查,对甘肃省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对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现状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了当前陇南电子商务的优点、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虽然陇南市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和企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和国家优惠政策基础,但是陇南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着专业人才的服务能力缺乏、资金的不足和企业品牌建设的缺失等诸多问题。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地方政府相关的扶持优惠政策深入开展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完善电商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系,保障了电商健康发展的工作。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产品配送服务体系和相应的物流,快递配送服务,加快和培养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人才。加强网货的品牌管理体系建设和综合性网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建立农产品电商相关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和组织开展电商相关专业知识的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增强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政策法制化的建设。完善农产品电商投融资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业的电商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企业整体的电商社会影响力和交易主体信用,加强企业信誉保护和监管的力度,加强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保障工作,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做好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因此,需要积极地研究、讨论与试行实施方案。
王煜[5](2020)在《福鼎黄栀子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从上个世纪发展至今,对当前我国的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竞争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和提高,促进了我国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大量增收,加快新农村的建设,这些措施都已经对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推动和保障作用。因此,对于福鼎农业黄栀子的农村产业化发展及这些影响黄栀子产业化发展水平因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在社会经济实践上的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的侧重点和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研究分析影响福鼎黄栀子产业化的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对于黄栀子产业化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而对福鼎农业黄栀子的产业化研究提出一些意见和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农业产业化的定义触发,转而研究影响福鼎农业黄栀子产业化所需要涉及的影响因素,加以调研,分别从黄栀子产业化的现状,黄栀子产业自身的优势以及其他影响黄栀子产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对福鼎农业黄栀子的产业化研究提出一些意见和政策建议。
刘沛宁[6](2017)在《欠发达地区电子商务对农民现代化的影响研究 ——以甘肃陇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当今中国农民问题关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要实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其现代化水平。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探究陇南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特点、以及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和农民的作用等,旨在分析陇南电子商务对当地农民现代化的影响作用。在调研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同时应用发展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去分析电子商务如何促进农民现代化的进程。研究认为陇南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为“电商+扶贫”,这种模式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农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电子商务对农村社会最显着的影响是促进了当地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了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使用和普及,为农民参与政治、娱乐活动、了解世界提供了良好平台。电子商务为农民工、农村大学生等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了良好机遇,这些人的回归反哺了当地的现代化。研究认为,陇南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民的现代化,从影响人群来看,对农村青年的现代化促进程度最深。陇南电子商务对农民产生最深远的影响为,树立了他们的电子商务意识和互联网意识。农民电子商务参与度问题、电子商务的助贫能力问题,是电子商务促进农民现代化中必须关注两个问题。欠发达农村试图走通过电商促进农民现代化的道路,必须提升农民参与度,释放电商的扶贫能力。
李春青[7](2017)在《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甘肃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农产品资源丰富,且品种多样,可是这些农产品好多仍然在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而陇南市则是在甘肃省省内甚至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最偏僻、最贫困的区域之一,如何进行脱贫致富是所有百姓所关心的问题,陇南市从2013年率先开展电子商务扶贫工作,从电商扶贫工作中所涉猎到的各环节、各中心内容入手进行积极探究,极力探索出一套适合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的电商扶贫体系。本论文首先通过文献法对农产品电商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界定和分析,并通过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分析陇南市发展电子商务的历程,以此找出共性的特征;其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陇南市开展农产品电商扶贫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陇南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及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等优势条件为其发展电商扶贫提供了基础,可是其地理环境复杂、农户观念陈旧、电商专业人才缺乏等劣势条件也为电商扶贫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千县万村”、“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的碰撞等外界条件也为陇南电商扶贫的发展提供利好机会,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关注到农产品缺乏品牌化以及电商扶贫立法落后等带给我们的威胁。最后本文主要是对陇南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的现状即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后,尝试找出了SO、WO、ST、WT四种发展战略。
赵丽媛[8](2016)在《甘肃陇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实地调研,本文首先对陇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陇南农产品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为其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承载力,而其地理环境复杂矛盾等劣势条件为其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逼迫力;“千县万村”、“精准扶贫”等为陇南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外部利好机遇。陇南政府将发展电子商务上升为地区发展战略,这成为陇南电子商务发展的原动力。其次,本文以电子商务起步最早的成县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其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线、发展动力、产业架构、组织支撑及其产生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成县“电商+扶贫”的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在成县典型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陇南现象”进行总结,就“陇南模式”创新扩散过程进行深入提炼和分析,认为其成功与陇南政府的创新性、电子商务的优势、创新代理人的努力、新媒体的助推、市场化运作有密切联系,并对其发展面临的人才、产品、物流等问题作出归纳,同时尝试给出应对建议。本文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引入商业因素的可行性以及电子商务如何推动包容性增长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李承营[9](2015)在《甘肃省陇南地区农户可持续性生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贫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大量农村贫困人口脱离了贫困。然而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仍存在部分人口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状态。随着反贫困活动不断推进以及对贫困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持续性生计理论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关注。可持续生计理论涵盖了贫困问题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学者系统深入地分析贫困成因,探索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与有限的耕地资源间存在巨大矛盾,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不断推进,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城市对农村人口有着巨大吸引力。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单纯依靠农业生产很难帮助贫困地区农户建立可持续性生计,快速摆脱贫困。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农户生计策略越来越多样化。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选取具有西部贫困地区代表性的甘肃省陇南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搜集了有关该地区农户生计状况的大量文字与数据资料,结合英国国际发展机构的可持续性生计分析框架,对该地区农户生计状况进行了系统全面分析。由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等各种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小农经济仍占据主要地位,仅能保证农户基本温饱,难以快速有效帮助农户建立可持续性生计,摆脱贫困。农户生计策略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趋势,农业生产活动与非农业生产活动相互依存,非农生产活动在农户生计系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随着非农生产活动的增加,农户现金收入逐年增长,但是由于人力资本占有情况限制,非农生产活动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其可持续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当前阶段该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在农户生计系统中仍处于基础性地位,在保证当地社会稳定中具有关键作用,但是暂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农生产活动在短时期内可以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现金收入,为农户改善生计状况与农业生产条件提供了资金,但可持续性难以保障,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农户生计策略变迁的原因,将不同类型农户进行了区分,针对不同类型农户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现阶段农业生产活动在农户可持续性生计中起到基础稳定性作用,非农业生产活动则起到改善提高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针对少部分生计资本严重缺乏难以通过自身发展建立可持续生计的农户,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保障其基本生活,随着整个地区不断发展逐步提高其保障水平。针对生计资本相对丰富的农户,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促进两种生产活动的交融,通过其自身积累逐步完善提升生计情况,增强生计可持续性。一方面,有力保障农户土地权益,让务工农户无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尝试农业产业升级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加大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增加农民人力资本占有,改善劳务输出现状。从而争取更多资本回流,促进农业与农村地区发展。
易小兰,宋玮楠[10](2013)在《我国农户借贷需求及其满足程度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阶段存在农户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了解程度偏低、信贷产品无法满足农户实际需求、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品等问题,即大部分地区农户仍然借贷难。各地应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政策、完善农户贷款担保机制并创新农户贷款担保方式。
二、陇南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陇南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陇南地区贫困村经济转型与重构研究——以礼县义堤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义堤村的当前经济发展现状 |
1.1 义堤村的基本情况 |
1.2 义堤村的经济形态分析 |
2 陇南地区贫困村经济转型的动因 |
2.1 交通条件的改变,促进了贫困村经济的转型 |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贫困村经济的转型 |
2.3 精准扶贫的实施,推动了贫困村经济的转型 |
3 陇南地区贫困村经济重构的路径选择 |
3.1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推进贫困村三产深度融合 |
3.2 盘活各种生产要素,支持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 |
3.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保障农业实体经济的重构 |
(2)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估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现代农业国外研究进展 |
1.3.2 现代农业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6.1 研究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评估模型与方法 |
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2.2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2.3 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
2.4 相对发展指数模型 |
2.5 区位变异系数 |
3 甘肃省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选取思路 |
3.2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3.3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含义 |
4 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与分析 |
4.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
4.2 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分析 |
4.2.1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时间特征 |
4.2.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 |
4.2.3 结果分析 |
5 甘肃省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综合测度与分析 |
5.1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分析 |
5.1.1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间特征 |
5.1.2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 |
5.1.3 结果分析 |
5.2 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
5.2.1 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间特征 |
5.2.2 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化特征 |
5.2.3 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甘肃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1 规划科学产业结构——保障现代农业整体水平提升 |
6.2.2 践行可持续发展道路——缩小现代农业区域发展差距 |
6.2.3 打造良好互动机制——加大现代农业资金支持力度 |
6.2.4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广西灵山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相关理论基础 |
1.2.2 关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国外文献研究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经验启示 |
2.1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
2.2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 |
2.3 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经验和启示 |
2.3.1 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启示 |
2.3.2 国内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启示 |
第三章 灵山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 灵山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
3.1.1 政策环境 |
3.1.2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
3.1.3 创业孵化基地及园区 |
3.1.4 冷链物流配送技术 |
3.1.5 人才培养 |
3.1.6 灵山县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
3.2 灵山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
3.2.1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
3.2.2 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不足 |
3.2.3 农产品电子商务自建平台规模小、知名度低 |
3.2.4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
3.3 灵山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典型案例分析 |
3.3.1 灵山县“巧妇九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3.2 运作模式 |
3.3.3 成功因素分析 |
第四章 灵山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 |
4.1.1 研究设计 |
4.1.2 资料收集 |
4.2 资料分析 |
4.2.1 开放式编码 |
4.2.2 主轴编码 |
4.2.3 选择性编码 |
4.3 研究检验 |
4.4 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
第五章 灵山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
5.1 政策制度 |
5.2 基础条件方面 |
5.3 营销方面 |
5.4 激发内生动力方面 |
5.5 人才方面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甘肃陇南农村电商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现实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可能创新点及不足 |
1.4.1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1.4.2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不足 |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电子商务概念与发展现状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2 电子商务概念及其特点和分类 |
2.2.1 电子商务概念 |
2.2.2 电子商务特点 |
2.2.3 电子商务分类 |
2.3 主要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现状 |
2.3.1 B2B发展现状 |
2.3.2 B2C发展现状 |
2.3.3 C2C发展现状 |
2.3.4 O2O发展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甘肃省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现状 |
3.1 陇南地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及描述性统计 |
3.1.1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2 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 |
3.3 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1.1 地理优势 |
3.3.1.2 政策环境优势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甘肃省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甘肃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甘肃陇南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相关对策 |
5.1 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 |
5.2 WO战略(劣势-机会战略) |
5.3 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 |
5.4 WT战略(劣势-威胁战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甘肃陇南农村电商调研问卷 |
致谢 |
(5)福鼎黄栀子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1.3 理论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2.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理论 |
2.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
2.2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
2.3 农业产业化研究 |
2.4 农业产业化的改革 |
2.5 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 |
2.6 产业化相关理论 |
2.6.1 产业结构理论 |
2.6.2 产业关联理论 |
2.6.3 产业组织理论 |
3.福鼎黄栀子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
3.1 福鼎黄栀子产业发展优势 |
3.1.1 黄栀子产地地理环境优势 |
3.1.2 黄栀子市场分析 |
3.2 福鼎黄栀子现状分析 |
3.2.1 福鼎黄栀子产量和种植等相关数据分析 |
3.2.2 福鼎黄栀子企业状况分析 |
3.2.3 福鼎黄栀子发展总量分析 |
3.3 福鼎黄栀子产业化发展模式 |
3.4 福鼎黄栀子产业化发展现状的抽样调查分析 |
3.4.1 福鼎市种植黄栀子人数的占比分析 |
3.4.2 福鼎黄栀子种植农民的专业素质分析 |
3.4.3 福鼎黄栀子种植成本分析 |
4.福鼎黄栀子产业化主要影响因素 |
4.1 政府方面 |
4.1.1 产业规划 |
4.1.2 技术支持 |
4.1.3 政策扶持 |
4.2 种植户方面 |
4.2.1 种植农户自身素质 |
4.2.2 种植户参与 |
4.3 市场方面 |
4.3.1 区位优势 |
4.3.2 城镇化水平 |
4.4 营销方面 |
4.4.1 品牌优势 |
4.4.2 客户体验满意度 |
4.4.3 产品营销方式 |
4.5 产品创新 |
4.6 农业信息化 |
5.福鼎黄栀子产业化影响因素的ISM模型 |
5.1 解释结构模型的应用 |
5.2.ism解释结构分析模型的构建 |
5.2.1 成立ISM小组 |
5.2.2 确定关键问题及影响因素 |
5.2.3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
5.2.4 影响黄栀子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
6.黄栀子产业化发展建议 |
6.1 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政府加大政策扶持 |
6.2 提升种植人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
6.3 完善市场经营机制,因地制宜深度挖掘 |
6.4 积极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宣传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
6.5 加快形成黄栀子产业信息化体系,推动黄栀子产业化进程 |
7.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卷调查 |
附录B 问卷调查 |
致谢 |
(6)欠发达地区电子商务对农民现代化的影响研究 ——以甘肃陇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农村网民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
(二)国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 |
(三)农民的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意义 |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将会带来农村变化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方法、研究对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 |
五、文献综述 |
(一)电子商务文献综述 |
(二)农民现代化文献综述 |
六、农民现代化核心观念的界定 |
(一)本研究关于“农民”的定义 |
(二)农民现代化的界定 |
(三)评价农民现代化的标准 |
第一章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分析 |
一、陇南电子商务发展条件 |
(一)环境优势 |
(二)政府支持 |
(三)第三方企业提供良好机遇 |
二、陇南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三、陇南电子商务发展特点 |
(一)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
(二)“电商+扶贫”的创新之处 |
(三)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 |
四、陇南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交通闭塞 |
(二)网络基础设施落后 |
(三)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 |
(四)产品缺乏深加工,同质化问题严重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陇南电子商务与农村社会变化 |
一、农民参与电子商务情况分析 |
(一)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的形式 |
(二)陇南农村地区参与电子商务的人员属性分析 |
(三)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程度分析 |
二、陇南电子商务与农村信息化建设 |
(一)陇南电子商务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二)通过电子商务,活跃了农村信息应用层 |
(三)陇南电子商务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
三、陇南电子商务与农村社会变化 |
(一)电子商务与农民增收 |
(二)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 |
(三)电子商务与新媒体在农村地区发展 |
四、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电子商务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
一、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
(一)信息资源与农业技术的应用 |
(二)农业创新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
(三)经营管理能力提高 |
二、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
(一)农民消费情况的转变 |
(二)电子商务与农民就业 |
(三)电子商务与农民日常活动 |
三、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
(一)农民电子商务意识 |
(二)农民互联网意识 |
四、陇南电子商务与农民社会行为的现代化 |
(一)农民的网络利用行为 |
(二)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 |
(三)农民的学习行为 |
五、陇南电子商务促进农民现代化的程度分析 |
(一)电子商务对全体农民现代化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 |
(二)电子商务对青年农民的现代化影响程度更深 |
六、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电子商务影响农民现代化的因素分析 |
一、电子商务与互联网 |
二、人口的流动作用 |
三、电子商务与农民增收 |
四、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电子商务在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的局限及对策 |
一、农民电商参与度的问题 |
二、电子商务与扶贫 |
三、电子商务发展的自身问题 |
四、本章总结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概念界定 |
一、农产品及电子商务 |
(一)定义 |
(二)电子商务的模式 |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 |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 |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 |
三、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
四、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政策背景调研与分析 |
(一)国家经济政策背景 |
(二)甘肃省经济政策背景 |
(三)陇南市政策背景 |
(四)甘肃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
第三章 陇南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发展历程研究 |
一、陇南市农产品生产现状 |
(一)陇南市农产品基本情况 |
(二)陇南市特色农产品情况 |
二、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纵向发展历程 |
三、陇南八县一区电子商务扶贫横向发展研究 |
第四章 陇南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基于SWOT分析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
一、SWOT分析法 |
二、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遇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三、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发展战略 |
(一)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 |
(二)WO战略(劣势-机会战略) |
(三)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 |
(四)WT战略(劣势-威胁战略) |
第五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的“陇南模式”及其特点 |
一、“陇南模式”的提出 |
二、“陇南模式”的特点 |
(一)政府推动,先托后扶再监管 |
(二)市场运作,注重发挥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 |
(三)百姓万众创业,广泛动员齐参与 |
(四)协会服务,三商联动保品质 |
(五)微媒助力,农特产品传美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甘肃陇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和分析思路 |
1.2.1 相关理论——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研究内容 |
1.4 文献综述 |
1.4.1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
1.4.2 新媒体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
1.4.3 甘肃农村信息化典型模式梳理 |
第二章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
2.1 陇南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 |
2.1.1 陇南发展电子商务的内部自有条件 |
2.1.2 陇南发展电子商务的外部利好机遇 |
2.2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
2.2.1 纵向:陇南电子商务发展变化梳理 |
2.2.2 横向:陇南各地电子商务发展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典型案例分析——以成县为例 |
3.1 成县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
3.1.1 成县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线 |
3.1.2 成县电子商务的发展动力 |
3.1.3 成县电子商务的产业架构 |
3.1.4 成县电子商务的组织支撑 |
3.1.5 成县电子商务的模式总结 |
3.1.6 成县电子商务发展的效果与问题 |
3.2 成县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电商+扶贫” |
3.2.1 成县“电商+扶贫”的体系 |
3.2.2 成县“电商+扶贫”的渠道 |
3.2.3 成县“电商+扶贫”的成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陇南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探究 |
4.1 “陇南现象”分析 |
4.1.1 “陇南现象”的定义 |
4.1.2 “陇南现象”的特点 |
4.2 “陇南模式”分析 |
4.2.1 “陇南模式”的定义 |
4.2.2 “陇南模式”中政府的创新过程 |
4.2.3 影响“陇南模式”创新扩散的社会系统分析 |
4.2.4 “陇南模式”的借鉴意义与面临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甘肃省陇南地区农户可持续性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贫困问题 |
(二) 农户生计策略变化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一) 生计概念 |
(二) 可持续性生计理论 |
(三) 生计策略变迁理论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区域概况 |
(一) 地貌气候特征 |
(二) 社会经济状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三章 生计资本情况分析 |
一、脆弱性背景 |
二、生计资本概况 |
(一) 人力资本 |
(二) 自然资本 |
(三) 物质资本 |
(四) 金融资本 |
(五) 社会资本 |
第四章 生计策略情况分析 |
一、农业生产情况分析 |
二、非农业生产情况分析 |
第五章 生计策略变迁分析 |
一、生计策略变迁概况 |
二、生计策略变迁原因分析 |
(一) 结构与制度转变 |
(二) 农民理性选择 |
三、不同类型农户区分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一) 区分不同类型农户 |
(二) 大力发展完善人力资本 |
(三) 引导生计策略优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我国农户借贷需求及其满足程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样本地区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
二、农户借贷需求特点及其满足程度 |
(一) 借贷渠道多元化, 部分农户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 |
(二) 农户借贷规模增大,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
(三)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满足程度偏低, 部分农户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品 |
三、建议 |
(一)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农户对相关知识和政策的了解程度 |
(二) 创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政策, 满足农户正规贷款需求 |
(三) 创新农户贷款担保方式, 提高农户贷款满足程度 |
四、陇南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陇南地区贫困村经济转型与重构研究——以礼县义堤村为例[J]. 毛奋俭. 农村实用技术, 2020(10)
- [2]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估与对策研究[D]. 李梦梦.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3]广西灵山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D]. 黄俊. 广西大学, 2020(07)
- [4]甘肃陇南农村电商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 PARK JOONHYUNG.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5]福鼎黄栀子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煜.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6]欠发达地区电子商务对农民现代化的影响研究 ——以甘肃陇南地区为例[D]. 刘沛宁. 兰州大学, 2017(02)
- [7]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研究[D]. 李春青.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8]甘肃陇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视角[D]. 赵丽媛. 兰州大学, 2016(11)
- [9]甘肃省陇南地区农户可持续性生计研究[D]. 李承营. 甘肃农业大学, 2015(05)
- [10]我国农户借贷需求及其满足程度的调查研究[J]. 易小兰,宋玮楠. 经济纵横,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