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品种交替使用好

化肥品种交替使用好

一、交替使用化肥品种好(论文文献综述)

田雨晴[1](2021)在《乡村经济精英和行动者网络的建构 ——寿光市田村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的民族志》文中指出现代农业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便已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笔者通过对田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在以乡村经济精英所依托的市场为桥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对接过程中,围绕乡村经济精英而形成了一个行动者网络,其中既包括小农户、乡村经济精英、边贸客户、政府等重要的人类行动者,也包括市场、设施设备、农业技术、微信等非人类行动者。村级蔬菜市场的出现是因为乡村经济精英的崛起,这些乡村经济精英和边贸客户进行合作后,需要收购大量蔬菜,所以设立了固定的市场;乡村经济精英和边贸客户的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正是因为乡村经济精英将市场设立在了村庄内,小农户得以将他们的蔬菜在村级蔬菜市场上进行出售;随着乡村经济精英和边贸客户以及其他外地客户合作的增多,蔬菜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进而也对蔬菜的品质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因此市场需求便促进了农机设备的更新,并且对种子、农药和化肥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无毒更要求有机;而微信在各个行动者的信息交流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看似独立的各个主体,通过乡村经济精英而连接到了一起,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并构建起了一个行动者网络,使现代农业的发展在稳步推进。但在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主要是现代农业带来的各个方面的进步与小农户的传统认知以及接受程度之间的不同步,所以要真正实现行动者网络的和谐,在各个行动者之间寻求一种发展上的平衡是必要的,但加入到以乡村经济精英为关键行动者构建的这一行动者网络是各个行动者的正确选择,正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不断推动该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余涛[2](2021)在《应力状态下碳化与硫酸铵侵蚀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离子型稀土矿区所采用的“原地浸矿法”会造成硫酸铵母液残留等环境问题为背景,研究碳化、应力水平和硫酸铵溶液等多因素作用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两种工程实况设置两组试验,通过对压应力状态下的混凝土进行硫酸铵腐蚀试验以及碳化和硫酸铵溶液腐蚀交替试验,找出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回弹强度以及碳化深度的变化规律,并建立相关函数模型,为硫酸铵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维护与使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应力加载装置使混凝土试块处于稳定的压应力状态,放入硫酸铵溶液中浸泡至相应龄期,通过测量试块的极限抗压强度,从而找出应力水平和溶液浓度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硫酸铵溶液对混凝土的腐蚀作用随浓度升高而不断增强,而压应力的存在可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限制膨胀应力发展,减缓了硫酸铵溶液对混凝土的腐蚀作用。基于试验数据建立混凝土蚀强模型,误差小且具有一定普适性,可对硫酸铵腐蚀环境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进行计算和预测。(2)对混凝土进行应力状态下的碳化与硫酸铵腐蚀交替试验,从碳化深度入手,研究应力水平和硫酸铵溶液对混凝土碳化深度值的影响,通过对碳化深度值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发现碳化深度在0至7d增速最快,7至14d增速放缓,14至28d增速再次出现小幅上升;硫酸铵溶液对混凝土存在“类碳化”作用,相同碳化龄期下碳化深度值随着硫酸铵浓度升高而增加,随压应力比的升高而减小。对碳化深度值进行处理并针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改进,建立包含硫酸铵、应力影响系数的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为硫酸铵侵蚀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最小保护层设计提供参考。(3)通过对碳化、应力水平和硫酸铵溶液等多因素作用下混凝土的回弹强度、极限抗压强度和碳化深度进行分析,绘制各交替龄期下试块的强度变化趋势图,探究应力和硫酸铵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发现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和回弹强度均随硫酸铵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且回弹强度的下降幅度明显更大。基于现行规范中的回归方程对三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到相应的函数方程,从而制作(1%、2.5%、5%)硫酸铵浓度下的混凝土专用测强曲线,对碳化和硫酸铵腐蚀交替作用下的混凝土结构强度进行计算与预测。

徐永昊[3](2020)在《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下水稻土团聚体中铁锰氧化物的分布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紫云英作为我国南方稻田优质的肥料,紫云英还田能给土壤带来大量的外源有机物料,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且水稻土频繁的干湿交替环境也会影响铁锰氧化物的形态。本文分别以河流冲积物(JZ)和河湖沉积物(NX)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利用水稻-紫云英轮作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紫云英还田(还田量15、22.5、30、37.5 t/hm2)与化肥减施(20%和40%)下土壤团聚体与各形态铁锰氧化物(游离态、非晶质、络合态)的变化。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团聚体稳定性与铁锰氧化物的关系,并使用通径分析综合评价各形态铁锰氧化物对团聚体稳定性的作用,明确化肥减施下紫云英的适宜还田量,以期为南方双季稻种植区紫云英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相比于对照,紫云英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的含量,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处理间均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单施化肥>紫云英化肥配施处理>单施紫云英。在紫云英还田量为22.5、30 t/hm2时既提高了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同时又使土壤速效磷钾得到补充,保证了土壤速效养分的平衡和供给。(2)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表现为>5mm团聚体含量最高(28.4~80.8%),其次为2~0.25,5~2、0.25~0.053和<0.053mm团聚体含量最低。相比于对照处理,减施化肥与紫云英还田后均提高了>5mm团聚体的含量,降低了2~0.25和0.25~0.053mm团聚体的含量。且减施化肥与紫云英还田在2种水稻土中均增加了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水稳性大团聚体,降低分形维数,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但在不同的紫云英还田量下表现趋势不同。(3)化肥减施下紫云英还田提高了土壤非晶质铁、络合态铁的含量及铁活化度,对土壤锰氧化物含量影响不大。减施化肥条件下,随着紫云英还田量(15~30 t/hm2)的增加团聚体中游离铁锰含量逐渐降低,非晶质、络合态铁锰含量显着提高,在减施化肥40%、紫云英翻压量为30 t/hm2时的非晶质、络合铁锰含量达到最高。与紫云英单独还田处理相比,紫云英还田配施化肥后两种水稻土团聚体非晶质铁锰、络合态铁锰含量及活化度增加,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减少未见明显差异。(4)铁氧化物与平均重量直径(MWD)之间均有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性,其中JZ游离铁与平均重量直径相关性最高,NX络合铁与平均重量直径相关性最高,两种土壤中锰氧化物与平均重量直径相关性均低于铁氧化物。通径分析发现,铁氧化物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JZ游离铁、非晶质铁含量增加可以直接提高MWD,在NX土壤铁氧化物中的非晶质与络合态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直接因素。

刘丽[4](2019)在《盆栽荷花评价及栽培措施对其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荷花为莲科(Nelumbonaceae)莲属(Nelumbo)的多年生挺水植物,应用广泛,但目前市场上缺乏优良的盆栽荷花品种,相关品种评价尚无,栽培技术尤其是对栽培基质类型选择、施肥等关键环节研究不足。为评选出适宜市场化的优良盆栽荷花品种,明确不同栽培措施对盆栽荷花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对盆栽荷花市场展开调查,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建立品种综合评价体系,选出优良的盆栽荷花品种,探讨过量施肥及土壤添加生物炭对盆栽荷花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如下:(1)通过2524份问卷对盆栽荷花市场及消费潜力进行了调查,发现我国盆栽荷花市场潜力巨大,但存在优良品种匮乏、高效栽培及管理技术缺乏等市场问题。人们喜欢的盆栽荷花花色为复色、粉色和白色花;花型单瓣、半重瓣和重瓣;开花姿态为碗状;有清香味;莲蓬为倒圆锥形和碗形;注重花期长及品种质量。购买时,荷花小苗的价格以1020元为宜,栽植好的成品以3050元为宜;有栽培经验的人更愿意购买种藕、小苗或莲子,无经验者想直接购买栽植好的成品。(2)通过AHP法建立盆栽荷花品种综合评价体系对102个品种进行评价:观花特性和栽培特性是影响盆栽荷花品种市场的重要因素,花叶高度比、开花颜色、品种适应性和抗病虫性也很重要。专家更偏好中型、重瓣品种,而大众更偏好小型、单瓣品种。综合选出了‘大师’、‘骄阳’、‘新枇杷橙’、‘白菊花’等19个优良的盆栽荷花品种。(3)对盆栽荷花品种‘金陵女神’过量施用花多多复合肥12号15-20-25,植株的观赏性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成熟叶和幼叶的肥害表现不同;花外被变褐干枯,花朵开放程度变小;轻微过量施肥对植株长势影响不大,中度和重度过量施肥导致叶片厚度、株高随着胁迫程度加重而下降。生理表现为叶水势下降,叶质膜透性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Pro)持续累积,植物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受抑制。(4)将山核桃生物炭添加至荷花品种‘红丝绢’的栽培土壤中,栽培溶液的pH值和EC值随加炭比例增加而增加;立叶出水、现蕾和始花期提前,花期延长,加炭5%和10%的花期最长;地上部分的形态指标和地下部分的膨大藕节长度、侧藕数量及种藕鲜重增加;加炭10%的植株长势最好,加炭15%的植株前期长势好,但后期长势欠佳;添加生物炭提高了植株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并增强了光合作用,加炭比例为5%和10%的光合作用最强;加炭10%的种藕N含量最高,加炭15%的种藕P、K含量最高。

张丽[5](2017)在《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中的食物政治及治理 ——以河南变村和广西古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食物是人类维持生命的营养之源,也是少数人获取财富和权力的源头。农业作为食物生产的源头,是食物量和质的安全保障之始。本研究从食物与农作体系范式变迁视角出发,以食物政治及其治理为分析框架,以自20世纪中期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为分析对象,解答中国食物政治及其治理中的主要议题和矛盾——食物安全治理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个案研究法,结合国内外宏观背景,以河南变村和广西古村两个自然禀赋不同村落的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为微观个案,主要通过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获取调研资料。研究发现,两个村庄食物与农作体系从最初传统农作方式和自给自足食物体系转变为以"生产主义"和"生命科学整合"相结合的现代食物与农作模式,并引发系列矛盾和问题,尤以食物安全问题突出,并在近十年来出现"生态整合"新范式和"自下而上"的食物自保现象。与此同时,"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政策和实践深入微观村庄中,形成了村庄层面的食物政治图景。本研究进一步发现,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实质上是不同利益、观念、农业及环境伦理之争。当前的现实是,三种范式相争并存。"生产主义"和"生命科学整合"紧密结合,成为主导范式,新出现的"生态整合"范式发展举步维艰。食物与农作体系范式变迁透射出食物政治的实质是围绕"吃"的主权扞卫和利益争夺,即不同利益主体和行动者围绕食物主权扞卫所进行的互动,以及农业伦理和环境伦理的选择。具体到现实层面,中国食物公共治理主题和矛盾为如何保障食物安全,即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及两者的平衡。且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治理需求大,亟需整合"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监管和管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食物自保力量。基于此,本研究从公共管理视角针对当前中国食物政治的议题和问题,提出两项对策和建议。第一,中国食物公共治理应围绕保障"食物安全",整合政府公共治理和民众社会参与诉求及力量。对于"自上而下"政府食物公共治理而言,首先,政府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战略制定和执行时,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底层的、不同主体的利益和理念,充分考虑不同农业和食物经营主体,尤其小农户、不同阶层食物消费者以及不同层级粮食安全保障和食品安全监管行政组织和主体的需求;其次,对市场主体,农业企业和食品企业,应在加强引导和规范;最后,尊重不同地方的食物与农作体系特点和规律,继续支持"生态整合"范式下的生态农业在地化实践。对"自下而上"的底层食物自保和社会参与而言,替代性食物体系以及未来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的尝试,应建立在平等、公正的网络内对话及不同主体利益和理念的平衡基础上,并积极寻求与国家整体食物安全治理目标和利益的契合点。第二,中国食物公共治理应立足本土化,进行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尝试,并在全球食物公共治理中进行"中国模式"探索。首先,充分发挥我国的"威权型"食物政治制度优势,发挥"压力型体制"在贯彻中央意志,调动地方政府执行积极性上的优势。其次,食物公共治理更应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最后,尊重现代生物技术和伦理同时,挖掘和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农业伦理和环境伦理。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多学科交叉视角出发,并引入伦理学视角,深层解读中国当前食物政治中主要问题——食物安全问题。在方法上,在国际和国内两大宏观背景下,深入观察村落微观层面及其相应食物与农作政策及治理实践,全面且深入地呈现中国食物政治,并基于中国食物主权扞卫及食物政治的复杂性,对话国际上食物政治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视角——食物主权理论。这种对多中心现代食物公共治理的探索和研究视角,或许能够成为中国治理现代化,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化"食物公共治理新视角和新尝试。

周玉婷[6](2015)在《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和农民选择空间塑造 ——以贵州花边村的研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的基础,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关乎农民的生产、生计、知识与生活,是研究农民发展的重要领域。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与食物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由人工构建和管理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其本身强调了农民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利用,这种利用本质上是一个选择过程。本研究以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贵州花边村的实地研究,探讨农民在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如何做出选择,并具体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生计安全、农民的知识系统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四个维度展开,以揭示农民选择背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尽管农业生物多样性变迁和种植结构、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经由农民的选择实现的,但却是在政府的粮食政策引导、经济作物推广补贴与农产品商品化的市场压力下做出的。农村物种多样性变迁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农民的自由选择,政策、市场导向的偏向性与农民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使农民在面对生计时缺乏选择空间。在农民生计安全方面,制度安排上过度强调形成农村优势主导产业,加速了传统多物种组合应对策略的失效,而以稳定粮食产量和保障农户生计为目的的粮食补贴政策,却因生产资料的商品化导致农民风险应对成本升高并进一步压缩了农民的可选生计策略,二者没能降低农户的社会脆弱性,反而增加了农户的风险暴露,降低了农户的应对能力。在农民知识系统方面,农民知识系统产生断裂性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之一。现代农业知识的冲击使传统知识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农民不同程度地放弃,农民知识系统呈现出断裂性的特点,农民在生产和劳动上依赖于现代农业知识,在横向和纵向上却又没能融入现代农业知识系统的核心、成为农业知识的生产者和获益者,而是成为现代化农业知识系统的附庸。在农民日常生活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化不断渗入农村社区,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民消费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变化也影响了传统文化习俗的保留和社区资源管理中的合作传统,经济关系从社会关系中“脱嵌”为文化共同体的存续性提出了挑战。通过这四个维度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国家制度裹挟着市场经济制度,通过粮食安全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现代化、商品化和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民选择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过程形成了强干预,极大地压缩了农民的选择空间。农民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决定了农民发展的自由度,也决定了个人能动性的发展,个人自由度的提升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化。“发展”的真正含义在于扩大农民的选择空间,增强农民的选择能力,呼吁农民主体性的回归。

万毅林[7](2015)在《稻—菜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农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种农业生产副产品。我国秸秆资源巨大,近几年作物秸秆的生产量均在7亿t以上,但对于秸秆的综合利用还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政策机制,作物秸秆的利用效率依旧较低。此外,秸秆直接焚烧既造成资源浪费,也造成环境污染。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施入,既造成士壤地力下降,也对地下水及江河湖泊造成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作物秸秆含有大量N、P、K等营养元素、微量元素、丰富的有机质,是一种低廉的有机物料。秸秆还田能够把作物吸收的大部分营养元素归还到土壤,同时秸秆还田又能减少化肥的施用,达到改良土壤性状等作用,是秸秆资源有效利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氮磷钾全量施肥(NPK)、90%氮磷钾施肥+秸秆还田(90%NPK+S)、80%氮磷钾施肥+秸秆还田(80%NPK+S)、70%氮磷钾施肥+秸秆还田(70%NPK+S)、50%氮磷钾施肥+2倍秸秆还田(50%NPK+SS)共5个处理,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对土壤物化性状、生物学性状、土壤养分状况以及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长性状、品质等的影响,旨在为废弃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蔬轮作条件下连续秸秆覆盖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对士壤理化性质有较大的影响。与只施化肥处理相比,收获三季后,秸秆还田处理的士壤容重降低0.020~0.11 g·cm-3;pH值提高0.060-0.55;有机质提高2.55~12.9g·kg-1;全氮含量提高0.0290~0.941kg·-1;全磷含量提高0.033~0.392 g·kg-1;全钾含量提高-0.200~6.50g·kg-1;速效氮含量提高18.3~65.5 mg·kg-1;速效磷含量提高0.200-13.7mg·kg-1;速效钾含量提高4.20~61.5 mg·kg-1。由此可知,与全量施入氮磷钾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可以降低耕层土壤的容重,改善耕层士壤容重;有效提高耕层土壤pH值,使之接近中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含量、速效氮磷钾含量。其中,70%-80%NPK+全量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最显着。2、稻-蔬轮作条件下连续秸秆覆盖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对土壤生物学性状影响较大。秸秆还田后,土壤转化酶、蛋白粉、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有显着的提高,高于只施化肥的NPK处理。与只施化肥处理相比,水稻(2013)、儿菜(2013)、水稻(2014)收获季后,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转化酶活性提高11.5%、11.0%、5.8%;蛋白酶活性提高19.3%、29.3%、23.8%;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9.1%、6.4%、0.6%:脲酶活性提高15.6%、45.9%、48.4%;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50.8%、40.3%、6.6%。其中,70%~80%NPK+全量秸秆还田对于土壤酶活性的提升效果最显着。此外,通过分析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还发现,土壤有机质、pH、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均对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容重与各种酶活性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负相关,说明较好的土壤理化性质对改善土壤酶活性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3、稻-蔬轮作条件下连续秸秆覆盖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对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等也有较大影响。秸秆覆盖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增产3.03%~17.89%。其中以90%NPK+全量秸秆还田和50%NPK+两倍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增产17.06%和16.31%。通过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得到,对水稻产量起主要作用的是水稻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r=0.811**、0.514**),秸秆还田以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来提高产量。同时,秸秆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可以使儿菜增产12.18%~36.36%,增加氨基酸总量、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一定程度上降低NO3-N含量,对于儿菜品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此外,秸秆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可以增加水稻和儿菜的产值及产投比,有效提高水稻和儿菜的经济效益。从水稻和儿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综合来看,50%NPK+两倍秸秆还田处理平均产投比最高,达到21.6、11.6,是最经济实惠的施肥策略。4、稻-蔬轮作条件下连续秸秆覆盖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对水稻品质、氮磷钾吸收量等有较大影响。水稻不同器官中的氮、磷含量表现为籽粒>秸秆,钾含量表现为秸秆>籽粒。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秸秆还田配合减量施肥与植株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298、-0.228),与其余各项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秸秆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可以提高水稻植株磷钾含量,降低植株氮含量。而水稻产量与植株氮磷钾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植株氮磷钾含量可能影响水稻产量的变化。对作物氮磷钾吸收量的相关分析发现秸秆还田配合减量施肥与作物吸氮量呈负相关关系(r=-0.244),与作物吸磷钾量呈正相关关系(r=0.629、0.567),说明秸秆还田配合减量施肥可以增加作物磷钾吸收量,减少作物氮素吸收量。此外,植株氮磷钾含量及吸收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综上研究结果得到,70~80%NPK+全量秸秆还田(水稻季施入尿素170.8~195.0kg·hm-2、过磷酸钙189.2~215.8kg·hm-2、氯化钾60.8~69.2kg·hm-2、秸秆7500kg·hm-2,儿菜季施入尿素383.6~ 428.4 kg·hm-2、过磷酸钙266.9~305.1 kg·hm-2、氯化钾136.3~155.7 kg·hm-2、秸秆7500kg·hm-2)是该地区稻-蔬轮作模式的最优施肥方式。秸秆还田是水旱轮作条件下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王建坤[8](2013)在《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和顺侨乡》文中指出和顺是云南省腾冲县的一个传统侨乡,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自明朝中期和顺人就已经开始向海外移民,向海外移民的历史悠久。在这六百多年里,和顺仍然保持着较为良好的生态状态,这体现在诸如居住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等方面。于此同时,和顺侨乡还保留着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从生态人类学角度对和顺各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既可关注和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探求和顺人与人之间、多元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仅为和顺侨乡未来的发展提供相关依据,而且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李琦[9](2012)在《认知实践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 ——基于哈尼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项跨越科学哲学、人类学、农学等人文与自然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旨在以科学实践解释学的视角重新理解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现代科学是当今知识的主体,主流文化中描述自然现象的唯一合法者。科学实践哲学中地方性知识观的提出,为理解非西方的知识体系,以及跨越知识体系间的相互阐释带来一丝曙光。合理性的知识不是唯一的,不存在中立的、完全无理论负载的方法以断言哪一种标准更为优越,然而对民族知识的地方性本质的研究,在传统理解下仍然未能深入文化与实践的层面。地方性知识是一整套知识体系,包括形而上的文化和形而下的技术,传统上从各角度研究地方性知识的问题,往往将其肢解为农业知识、生态知识、医疗知识或者天文历法知识等,不仅抛弃了文化信仰、世界观、人生观等成分,而且对于形而下的部分也做碎片化处理。这是对地方性知识解读的一大误区。理论优位的知识观是导致这种误读,以及知识体系间不可通约的矛盾根源。以构造和推广普适性理论为目标的现代科学,有着与传统知识不同的旨趣,因此,必须重新理解“认知”与“实践”,以发掘“地方性”在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过程中的表达。认知是分布性的、情境性的,实践包含了此种意义上认知的历史和知识的形成史,以认知实践的方式阐释地方性知识是一条实践哲学解释学道路的实证研究。在中国云南,哈尼族传统的梯田农业十分发达,作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经历了上千年的使用仍能保持产量,他们传统上也有一套维持梯田农业和生活的地方性知识,仍在运用。哈尼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源自于此,哈尼族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与现代文明迥异,哈尼族传统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难以兼容,但是,哈尼族地方性知识有着自洽的逻辑和施行方式。本研究通过分析定居哀牢山地区前后各阶段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阐释了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形成史。随后,又以认知实践的方式阐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哈尼族地方性知识,包括关注二者对世界理解的差异,哈尼族生活方式、人生观的变迁,现代农业与哈尼族农业的接触与冲突,以表现哈尼族地方性知识在现代文明下的动态发展过程。认知是携带情境的阐释,认知实践是携带历史情境的、对过程的阐释,而阐释的更高境界是在同一情境下淡化规则的涉入性理解。在尝试对现代知识与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相互阐释中,以梯田稻作系统的灌溉、病虫害防治、肥料的观念和施肥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四个主题作为参照物,通过比较同一目标、同一主题下的现代知识与哈尼族知识的对策,找到涉入性地理解彼此的平衡点,来揭示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地方性知识的价值。认知实践只是理解地方性知识的一个手段,既然知识不再以理论为终点,对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讨论就必然要回到实践之中,地方性知识所持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不应被现代文明所埋没,它的传承需要大力发展传统教育,提倡民族文化来获得;它的创新有待与现代文明相互借鉴,本文给出了以建设哈尼族有机农产品基地为提议的哈尼族地方性知识创新方案。

邢超[10](2011)在《济南市历城区土壤养分状况及配方施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田间调查采样、“3414”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历城区不同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的土壤养分特征,研究了小麦和玉米的肥料效应,揭示了不同肥力状况对作物产量的响应,构建了小麦和玉米的肥料配方为历城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物理性质:历城区土壤物理性状基本适宜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其耕层土壤容重多在1.13-1.44g/cm3之间,平均1.24g/cm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53.0%。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土壤容重有所降低,总孔隙度增加,这与耕作制度密切相关。(2)养分特征:历城区耕层土壤pH值89.29%在7.5-8.5之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7.6g/kg,属中等水平,较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提升了61.5%;耕层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为1.23g/kg,耕层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41.5mg/kg,处于较高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丰富,平均为177mg/kg,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增加了60.2mg/kg,呈上升趋势。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丰富,而交换性镁分布不均,有效硫含量偏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大部分处于适宜水平,仅土壤有效硼含量偏低。(3)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差异较大。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氮含量最高;潮土的有效磷含量最高;褐土和水稻土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其它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间微量元素含量的也有差异,砂姜黑土有效硼含量较高,有效铜含量较低,水稻土有效锰和有效硅含量较低,其余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比较丰富。土壤养分水平受上壤类型、成土母质等因素的影响。(4)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含量也有较大差异。蔬菜地的有机质含量最高,设施种植的上壤速效钾含量最高而土壤全氮含量最低,有效锌含量较低,有效硼含量均处于缺乏水平,其余各元素相差不大。设施种植和蔬菜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高于果树和小麦-玉米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养分状况主要由成上母质决定,受施肥和耕作方式影响,尤其是大量元素变幅较大。(5)历城区小麦-玉米土壤有机质略显不足,氮素、磷素处于中等水平,钾素供应较充足,养分比例失衡,土壤养分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小麦上单位氮肥(N)的平均增产小麦籽粒8.03kg,单位磷肥(P2O5)的平均增产量为10.22kg,单位钾肥(K20)的平均增产量为7.15kg;小麦上磷肥的农学效率最高,钾肥较低。玉米上单位氮肥(N)的平均增产玉米籽粒4.41kg,单位磷肥(P2O5)的平均增产量为7.7kg,单位钾肥(K20)的平均增产量为4.74kg;玉米上磷肥的农学效率最高,氮肥较低。从整体来看,随肥料用量的增加,肥料利用率逐渐降低,成本上升,所以在实际施肥中施肥量的确定必须要综合考虑肥料利用率与成本最低,最佳产量等因素。利用DPS“3414”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得小麦肥料效应方程:y=383.048+10.286N+15.532P+0.955K-0.862N2-0.966P2-1.3858K2+0.0657NP+1.6949NK+0.4831PK解方程得最佳施肥量并结合当地施肥习惯、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建议小麦用肥为13:8:8。玉米肥料效应方程:y=388.8438-0.3399N+20.8516P+15.4321K-0.0802N2-3.0426P2-1.6047K2+0.9088NP+0.6743NK-1.4163PK解方程得最佳施肥量并结合当地施肥习惯、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建议玉米用肥为15:4:6。

二、交替使用化肥品种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替使用化肥品种好(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经济精英和行动者网络的建构 ——寿光市田村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的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理论框架
        1.2.1 行动者网络理论概述
        1.2.2 行动者网络理论核心概念
    1.3 文献回顾
        1.3.1 行动者网络理论相关文献梳理
        1.3.2 乡村经济精英相关文献梳理
        1.3.3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关文献梳理
    1.4 研究方法和章节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田村的农业生产活动
    2.1 田村概况及其农业发展历程
        2.1.1 地理位置
        2.1.2 大棚种植的历程
        2.1.3 田村人的日常生活
    2.2 田村农业生产的主体与现代农业的对接
        2.2.1 田村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对接
        2.2.2 田村经济精英与现代农业的对接
        2.2.3 政府的支持
        2.2.4 市场的推动
        2.2.5 农业技术的发展
        2.2.6 微信的使用
第3章 乡村经济精英引导的行动者网络的建构
    3.1 行动者网络的构成及关系
    3.2 经济精英个案
        3.2.1 个案1:Y
        3.2.2 个案2:L
        3.2.3 个案3:T
    3.3 行动者网络的“转译”
        3.3.1 问题化
        3.3.2 利益相关化
        3.3.3 征召
        3.3.4 动员
    3.4 行动者网络的功效
第4章 乡村经济精英引导的行动者网络下的张力
    4.1 孤单的劳作
    4.2 互惠劳动的减少
    4.3 与土地的疏远
    4.4 机械化发展与小农户的接受度之间的不同步
    4.5 “绿色”与“高值”
第5章 结语
附录 访谈对象具体信息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应力状态下碳化与硫酸铵侵蚀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混凝土碳化概述
        1.2.1 碳化机理研究
        1.2.2 “类碳化”机理研究
        1.2.3 影响混凝土碳化的因素
        1.2.4 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机理研究
        1.3.2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1.3.3 混凝土应力腐蚀研究
        1.3.4 碳化与硫酸盐交替作用对混凝土影响研究
        1.3.5 应力对混凝土碳化影响研究
    1.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案
    2.1 试验设计
        2.1.1 试块制作及养护
        2.1.2 试验原材料
        2.1.3 化学试剂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压应力状态的实现
    2.4 试验参数
        2.4.1 压应力水平的确定
        2.4.2 硫酸铵浓度的选择与配制
    2.5 碳化试验和碳化深度测量
    2.6 混凝土回弹测强试验和抗压试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力状态下硫酸铵腐蚀对混凝土强度影响
    3.1 表观现象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硫酸铵腐蚀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
        3.2.2 压应力状态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
    3.3 影响机理分析
    3.4 混凝土蚀强模型的建立
        3.4.1 蚀强模型的现有研究成果
        3.4.2 蚀强模型的假设
        3.4.3 最小二乘法原理下回归方程的建立
        3.4.4 误差分析
        3.4.5 混凝土蚀强模型的普适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力状态下硫酸铵溶液对混凝土碳化深度影响
    4.1 碳化试验结果
    4.2 压应力水平对碳化深度的影响与分析
    4.3 硫酸铵溶液对碳化深度的影响与分析
    4.4 混凝土碳化深度模型的建立
        4.4.1 碳化深度模型的确立
        4.4.2 应力影响系数的确定
        4.4.3 硫酸铵影响系数
        4.4.4 误差分析
    4.5 碳化深度预测及保护层厚度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力状态下碳化与硫酸铵侵蚀交替作用对混凝土强度影响
    5.1 试验结果
    5.2 碳化与硫酸铵腐蚀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与分析
        5.2.1 碳化与硫酸铵交替作用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2.2 碳化与硫酸铵交替作用对混凝土回弹强度的影响
    5.3 压应力水平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与分析
        5.3.1 压应力水平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3.2 压应力水平对混凝土回弹强度的影响
    5.4 专用测强曲线的建立
        5.4.1 专用测强曲线的规定
        5.4.2 回归方程的建立
        5.4.3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下水稻土团聚体中铁锰氧化物的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紫云英与化肥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1.2.2 紫云英与化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1.2.3 紫云英与化肥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2.4 紫云英与化肥配施下铁锰氧化物的含量与形态
        1.2.5 铁锰氧化物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定位试验概况
    2.2 定位试验设计
    2.3 土壤样品采集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2.4.2 土壤团聚体的分离和测定
        2.4.3 各形态铁锰氧化物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2.5.1 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
        2.5.2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土壤pH,有机质,速效养分
        3.1.2 土壤有效态铁锰
    3.2 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3.2.1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
        3.2.2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3.3 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对铁锰氧化物的影响
        3.3.1 土壤铁锰氧化物和活化度
        3.3.2 团聚体中游离态铁锰的含量
        3.3.3 团聚体中非晶质铁锰的含量
        3.3.4 团聚体中非晶质络合态铁锰的含量
        3.3.5 团聚体铁锰的活化度
    3.4 铁锰氧化物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4.1 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铁锰氧化物的相关性
        3.4.2 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铁锰氧化物的相关性
        3.4.3 通径分析
4 讨论
    4.1 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下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
    4.2 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下铁锰氧化物的组成特征
5 结论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读阶段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盆栽荷花评价及栽培措施对其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荷花的观赏性
        1.1.1 株型
        1.1.2 花
        1.1.3 叶
    1.2 盆栽荷花概况
        1.2.1 盆栽荷花栽培历史
        1.2.2 盆栽荷花栽培管理
        1.2.2.1 栽培前期准备
        1.2.2.2 栽植方式
        1.2.2.3 水肥管理
        1.2.2.4 摘叶除草及藻类控制
        1.2.2.5 病虫害防治
        1.2.2.6 安全越冬
        1.2.3 盆栽荷花育种情况
        1.2.4 盆栽荷花的应用
    1.3 盆栽荷花研究进展
        1.3.1 盆栽荷花品种资源评价现状
        1.3.2 盆栽荷花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3.2.1 中国古代的盆栽荷花栽培技术
        1.3.2.2 中国现代的盆栽荷花栽培技术
        1.3.2.3 国外的盆栽荷花栽培技术
        1.3.3 存在问题
    1.4 植物肥害研究
        1.4.1 肥害产生的原因
        1.4.2 植物肥害表现
        1.4.3 植物肥害生理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盆栽荷花消费需求及市场分析
    2.1 试验方法
        2.1.1 调查问卷的制定
        2.1.2 问卷调查信息采集方式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参与问卷作答的人群组成特点
        2.2.2 人们对盆栽荷花的了解及接受程度
        2.2.3 人们对盆栽荷花观赏性状及品种的喜好
        2.2.3.1 人们对盆栽荷花整体株型的喜好
        2.2.3.2 人们对盆栽荷花荷叶性状的喜好
        2.2.3.3 人们对盆栽荷花开花性状的喜好
        2.2.3.4 人们对盆栽荷花品种的期待
        2.2.3.5 人们推荐喜爱的盆栽荷花品种
        2.2.4 影响人们购买盆栽荷花的因素
        2.2.5 人们对盆栽荷花购买形式、途径及价格偏好
        2.2.6 人们对盆栽荷花的应用目的及场所选择
        2.2.7 人们在盆栽荷花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2.8 当前盆栽荷花市场存在的问题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盆栽荷花品种综合评价
    3.1 评价地点和材料
        3.1.1 评价地点
        3.1.2 评价材料
    3.2 评价方法
        3.2.1 盆栽荷花品种评价模型建立
        3.2.2 盆栽荷花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3.2.3 盆栽荷花性状具体指标的评分
        3.2.4 盆栽荷花品种表型性状的测定
        3.2.5 盆栽荷花品种综合评分的确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指标权重分配分析
        3.3.2 盆栽荷花各指标的评分
        3.3.3 盆栽荷花品种评价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的影响
    4.0 试验材料
    4.1 试验方法
    4.2 测量内容及方法
        4.2.1 土壤理化性质测量
        4.2.2 植株肥害情况观测
        4.2.3 植株形态指标测定
        4.2.4 植物生理指标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过量施肥后盆栽荷花的肥害表现
        4.3.2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形态指标的影响
        4.3.3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叶水势的影响
        4.3.4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4.3.5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丙二醛(MDA)的影响
        4.3.6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脯氨酸(Pro)的影响
        4.3.7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叶绿素(Chl)含量的影响
        4.3.8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观赏性状和生长长势的影响
        4.4.2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生理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测量内容及方法
        5.2.1 栽培溶液测量
        5.2.2 植株物候期及形态指标测量
        5.2.3 植株生理指标测量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容器内溶液pH值和EC值的影响
        5.3.2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物候期的影响
        5.3.3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地上部分形态指标的影响
        5.3.4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地下部分的影响
        5.3.5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相对叶绿素(SPAD)的影响
        5.3.6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5.3.7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种藕养分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生物炭改变盆栽荷花栽培溶液的pH值和EC值
        5.4.2 生物炭影响盆栽荷花的形态建成
        5.4.3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的生理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盆栽荷花市场调查问卷
附录 B 盆栽荷花问卷图例
附录 C 基于AHP法盆栽荷花评价专家问卷
附录 D 盆栽荷花品种评价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中的食物政治及治理 ——以河南变村和广西古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及背景
    研究问题
    研究现状及评述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
    1.1 全球化背景下的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
    1.2 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的变迁
    1.3 中国食物安全主要问题和矛盾: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1.4 小结及讨论
第二章 田野概览:微观社区的食物图景
    2.1 选择变村和古村的缘由
    2.2 村庄概况及其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
    2.3 食物安全问题背景下的村庄食物政治
    2.4 小结
第三章 "吃饱"与"吃好":价值的冲突与弥合
    3.1 "吃饱——量为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实践
    3.2 "吃好——质要保":个体食品安全焦虑和诉求
    3.3 "吃饱"与"吃好"两种价值的冲突与弥合
    3.4 小结
第四章 "吃好——质要保":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与社会食物自保
    4.1 "自上而下"的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和监管实践
    4.2 "吃好——质要保":来自社会的食物自保
    4.3 食品监管与食物自保力量整合——建立多元治理和对话平台
    4.4 小结
第五章 食物主权与中国食物安全治理现实对照
    5.1 食物主权——一种全球化背景下的概念和实践
    5.2 食物主权在中国的现状
    5.3 全球食物主权实践对中国食物公共治理的参照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中的食物政治
    6.1 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利益、观念与伦理之争
    6.2 中国食物政治的主要议题和特征
    6.3 变村和古村个案及其引申
    6.4 食物政治的未来及可能性
第七章 基本结论和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主要知情人访谈提纲之村干部&合作社
    主要知情人访谈提纲之农资公司&店铺负责人
    主要知情人访谈提纲之县农业&食品相关部门
    主要知情人访谈提纲之县乡农业及食品相关部门
    农户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

(6)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和农民选择空间塑造 ——以贵州花边村的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意义及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4 关键概念
    1.5 篇章结构与逻辑框架
    1.6 研究社区介绍
    1.7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
    2.1 农民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2.2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影响因素
    2.3 对农民发展意义的回顾
    2.4 理论分析视角
    2.5 小结
第三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民的生产方式
    3.1 农地制度改革和农业推广变迁背景
    3.2 花边村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变迁
    3.3 谁决定了农民的选择:粮食政策主导与商品化
    3.4 小结:主粮政策导向、农业推广和种业商品化
第四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民的生计安全
    4.1 花边村农户生计安全策略变迁
    4.2 农户社会脆弱性分析
    4.3 小结:农业补贴政策和生产资料商品化
第五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民的知识系统
    5.1 记忆中的知识
    5.2 现代知识的“挺进”和传统知识的“式微”
    5.3 农民知识系统的断裂
    5.4 小结:农业现代化与断裂
第六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民的日常生活
    6.1 寄托于“物”的布依族文化
    6.2 传统节日变迁与生活异质化
    6.3 生物多样性资源管理中的合作传统
    6.4 小结:文化共同体和虚拟资本商品化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选择空间的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稻—菜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秸秆资源量及其利用现状
        1.1.1 秸秆资源量
        1.1.2 秸秆的利用现状
    1.2 秸秆还田的技术应用
    1.3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1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3.2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pH的影响
        1.3.3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3.4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1.3.5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1.3.6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1.4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1.4.1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5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其生长状况的影响
        1.5.1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5.2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
        1.5.3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6 水旱轮作系统研究进展
    1.7 展望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供试材料
        3.2.1 供试品种
        3.2.2 供试土壤基本性质
        3.2.3 种植制度
    3.3 试验设计
    3.4 样品采集
    3.5 分析测定方法
        3.5.1 土壤养分指标测定
        3.5.2 土壤酶活性测定
        3.5.3 作物考种与计产
        3.5.4 作物养分及品质测定
    3.6 数据处理
第4章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4.1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4.2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4.3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水稻植株氮磷钾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
    4.4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儿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5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儿菜品质的影响
    4.6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产量、品质等的相关性分析
    4.7 讨论
第5章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1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pH的影响
    5.2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5.3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4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全效养分的影响
    5.5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5.6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5.7 讨论
第6章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1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6.2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6.3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6.4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6.5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6.6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等的相关性分析
    6.7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8)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和顺侨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 研究内容及概念阐释
    五、 理论视角与方法
第一章 田野调查点概况及相关背景
    第一节 和顺侨乡概况
        一、 地理位置
        二、 生态环境
        三、 人口概况
    第二节 和顺侨乡历史沿革及经济概况
        一、 历史沿革
        二、 经济概况
    第三节 和顺人向外移民与归国史略
        一、 和顺人向外移民的原因
        二、 向外移民的中断
        三、 华侨回国
        四、 现代和顺人向境外移民情况
    小结
第二章 和顺侨乡的建筑
    第一节 风水与建筑选址
        一、 看风水的嗜好
        二、 建筑选址的倾向
    第二节 民居建筑
        一、 坐南朝北
        二、 依山而建
        三、 石基木质
    第三节 公共建筑
        一、 花满园的氏族祠堂
        二、 山林中的寺庙
        三、 榕树下的月台
        四、 风雨洗衣亭
    小结
第三章 和顺侨乡的种养殖
    第一节 种植
        一、 农作物品种的筛选
        二、 肥料的选择
        三、 杀虫技术
        四、 因地制宜的种植方式
    第二节 养殖
        一、 生态养殖
        二、 生态养殖的好处
    小结
第四章 和顺侨乡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饮食习惯
        一、 酸辣饮食
        二、 营养搭配
        三、 灶台做饭
    第二节 居住习惯
        一、 水的巧妙利用
        二、 花草的种植
    小结
第五章 和顺侨乡的和谐关系
    第一节 人与人的和谐
        一、 宗族间的共存
        二、 海内外和顺人共建乡里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融合
        一、 马帮文化
        二、 西方文化
        三、 侨文化
        四、 中原文化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认知实践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 ——基于哈尼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地方性知识新的阐释方法:认知实践
    第一节 对地方性知识的传统理解
    第二节 批判理论优位的知识观
    第三节 重新理解“认知”与“实践”
    第四节 以认知实践阐释地方性知识
第二章 哈尼族文化概要
    第一节 梯田生活现状
    第二节 族源与迁徙史
    第三节 哈尼人对世界的认识
    第四节 哈尼人对人生的认识
第三章 以认知实践阐释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形成史
    第一节 定居哀牢山地区之前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 早期民族知识的产生
    第三节 定居哀牢山地区之后的生存环境
    第四节 地方性知识的形成
第四章 以认知实践阐释现代文明中的哈尼族地方性知识
    第一节 对世界理解的差异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人生观的变迁
    第四节 农业的接触与冲突
第五章 现代知识与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相互阐释
    第一节 梯田稻作系统的灌溉知识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的知识
    第三节 肥料与施肥的知识
    第四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第六章 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道路:从认知实践到实践创新
    第一节 认知实践与地方性知识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的价值
    第三节 地方性知识的传承
    第四节 地方性知识的未来:回到实践之中创新
结论及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济南市历城区土壤养分状况及配方施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土壤养分的概念
1.2 我国肥料利用现状
1.3 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状况
1.4 我国测土施肥现状
1.5 历城土壤的利用状况
    1.5.1 地理位置
    1.5.2 土地利用现状
    1.5.3 历城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1.5.4 农户施肥情况调查
    1.5.5 历城土壤施肥方面的突出问题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土壤样品的布点与采集
    2.1.1 布点原则
    2.1.2 采样单元
    2.1.3 采样时间
    2.1.4 采样周期
    2.1.5 采样点数量
    2.1.6 采样深度
    2.1.7 样品重量
2.2 土壤样品的制备
    2.2.1 风干样品
    2.2.2 试样前处理
2.3 样品分析项日与方法
2.4 作物田块土壤养分特征与配方施肥技术
    2.4.1 小麦田块的配方施肥试验方案设计
    2.4.2 玉米配方施肥试验方案设计
    2.4.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历城区上壤养分特征
    3.1.1 土壤PH值
    3.1.2 土壤有机质
    3.1.3 土壤氮素
    3.1.4 土壤有效磷
    3.1.5 土壤钾素
    3.1.6 土壤中量营养元素状况
    3.1.7 土壤有效微量营养元素状况
    3.1.8 土壤主要物理性状
3.2 小麦-玉米田块土壤养分特征及其配方施肥技术
    3.2.1 小麦-玉米田块的土壤养分特征及其分级
    3.2.2 配方施肥的效应及施肥技术
    3.2.3 土壤磷、钾的丰缺状况
    3.2.4 NPK肥料效应函数 4. 讨论
4.1 耕地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分析
4.2 有机质变化的原因
4.3 土壤耕层无机养分变化的原因
4.4 增加土壤养分的途径
4.5 土壤类型的特征与合理利用
    4.5.1 褐土土类的特征及合理利用
    4.5.2 棕壤的特征及合理利用
    4.5.3 潮土土类的特征及合理利用
    4.5.4 砂姜黑土的特征及合理利用
    4.5.5 水稻土的生产特征及合理利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交替使用化肥品种好(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经济精英和行动者网络的建构 ——寿光市田村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的民族志[D]. 田雨晴. 山东大学, 2021
  • [2]应力状态下碳化与硫酸铵侵蚀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D]. 余涛.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下水稻土团聚体中铁锰氧化物的分布特征[D]. 徐永昊.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盆栽荷花评价及栽培措施对其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D]. 刘丽.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5]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中的食物政治及治理 ——以河南变村和广西古村为例[D]. 张丽.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6]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和农民选择空间塑造 ——以贵州花边村的研究为例[D]. 周玉婷.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7]稻—菜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 万毅林. 西南大学, 2015(02)
  • [8]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和顺侨乡[D]. 王建坤. 广西民族大学, 2013(S1)
  • [9]认知实践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 ——基于哈尼族的研究[D]. 李琦.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10]济南市历城区土壤养分状况及配方施肥技术研究[D]. 邢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化肥品种交替使用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