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封闭治疗神经节囊肿116例

局部封闭治疗神经节囊肿116例

一、局部封闭治疗腱鞘囊肿116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树东,王列,王成龙,李雅岚[1](2021)在《肱骨外上髁炎火针疗法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地评价火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依据Meta分析要求,全面检索CNKI、VIP、CBM、万方等数据库,选择针灸技术中的火针疗法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的研究文献,文献的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5篇文献,累计报道患者1100例(试验组562例,对照组538例);在治疗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方面,火针疗法单独运用或联合其他疗法效果显着,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VAS评分方面,火针疗法单独运用或联合其他疗法优于其他疗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文献均未报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火针单独运用或联合其他疗法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方面疗效显着,对肱骨外上髁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杜鹏,温树正,王继宏,郝增涛,景尚斐,冀云涛[2](2019)在《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1854年由Paget最早提出,是一种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卡压而表现出的一组临床表现。CTS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腕管内最近掌侧的结构是正中神经,与其共存于腕管中的是9条肌腱[1,2]。CTS的发病率中年女性多见,其中已绝经的女性发病率可高达90%以上[3],男性患者中多有职

李卫[3](2019)在《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医是灿烂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试验和探索的智慧结晶。推动中医走向世界,有利于推进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医翻译是中医国际化的桥梁,众多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发现,中医术语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中国的哲学、文化思想,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具有一定难度,导致诸多问题,阻碍了中医的传播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翻译报告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中出现的一些中医术语如何翻译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较合适的译文并总结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今后的中医术语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本翻译实践报告共五个部分对本次翻译实践展开回顾。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翻译背景和项目意义。第二部分说明了译前准备的任务分配、翻译辅助工具、原文描述,第三部分是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以及翻译适应选择论,接下来是本报告的主体部分,首先简要说明了中医文本的翻译难点和解决方法,之后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了如何处理中医术语以及其他翻译问题,第五部分对翻译项目进行了总结以及不足之处。

申毅锋[4](2019)在《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术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近年来,针刀疗法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已被广泛报道,传统操作依靠解剖结构的盲视操作方法仍存在操作难度及风险,超声引导下针刀可视化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目前超声引导下针刀操作仍处于经验实践阶段,因此需结合解剖学研究进行评估与实证。[目的]探寻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操作规范及优势,并与传统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操作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操作技术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并观察桡骨茎突部解剖结构,研究桡骨茎突部解剖结构对针刀松解操作的影响。[方法]选取59例10%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前臂标本,标本来源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研究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5月。59例标本中23例(U组)含水量较高,超声显影清晰,采用超声引导方式进行针刀松解桡骨茎突部第一骨性纤维鞘管,另36例标本(C组)因含水量较低超声探查困难,进行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桡骨茎突部第一骨性纤维鞘管。针刀松解操作完毕后,暴露桡骨茎突区域,逐层解剖观察并记录针刀及其周边解剖结构,并将解剖结构与超声图像进行对比识别。(1)对U组及C组分别进行操作安全性评估,并比较两组的安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内容如下:是否损伤桡神经浅支,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松解切口离桡神经浅支桡侧分支的最短横向距离(L1),松解切口离桡神经浅支尺侧分支的最短横向距离(L2),松解切口离桡神经浅支分叉处最短纵向距离(L3),肉眼观察桡神经浅支是否存在切割痕迹;是否损伤桡动脉:测量松解切口离桡动脉的最短横向距离(L4)及松解切口离桡动脉鼻烟窝段的最短纵向距离(L5),肉眼观察桡动脉是否存在切割痕迹。是否损伤肌腱:肉眼观察及评估是否存在肌腱损伤。并分别计算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率。(2)准确性评估:肉眼观察针刀推割痕迹位置是否位于桡骨茎突部第一骨性纤维鞘管表面或偏离目标松解区域;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针刀推割痕迹的长度(L6),并计算松解成功率。(3)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以下解剖结构的长度及两解剖结构间距离:腕第一腔室骨性纤维管的长度(L6),腕第一腔室骨性纤维管离远端腕横纹的距离(L7);桡骨茎突掌侧骨嵴的长度(L8);桡骨茎突掌侧骨嵴远心端距离腕第一腔室骨性纤维管远心端边界的长度(L9)、桡骨茎突掌侧骨嵴近心端距离腕第一腔室骨性纤维管近心端边界的长度(L10)。肌腱在桡骨茎突处斜行角度(A1);是否存在纤维间隔及纤维间隔长度(L11),桡骨茎突桡侧骨嵴及掌侧骨嵴间的骨沟内是否存在骨突及其大小,测量骨突的长(L12)宽(L13)高(L14)。[结果]高频超声探头能较好显示桡骨茎突部解剖结构。(1)安全性:U组L1为5.16±1.61mm(2.54~8.09mm),L2为6.59±1.75mm(3.35~9.59mm),L3为14.28±5.70mm(6.09~26.86mm),未见明显桡神经浅支损伤。有3例在肌腱表面发现轻微损伤有划痕。L4为9.85±2.46mm(4.73~15.85mm),L5为8.77±2.61mm(3.98~13.28mm),未发现桡动脉损伤。C组L1为5.29±1.21mm(2.93~8.05mm),L2为6.25±2.20mm(2.66~11.55mm),L3为15.07±5.11mm(6.31~27.74mm),未见明显桡神经浅支损伤。有8例在肌腱表面发现轻微损伤有划痕。L4为10.43±2.15mm(6.60~15.16mm),L5为8.48±3.34mm(3.36~15.48mm),未发现桡动脉损伤。两组的L1、L2、L3、L4、L5进行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肌腱损伤率进行比较,U组为13.04%,C组为22.22%,U组低于C组,但是二者显着性p=0.377>0.05,因此,未发现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2)准确性:U组20例松解成功,针刀松解痕迹都位于腕第一腔室的桡骨茎突区域内,未见水平偏移。3例松解失败,2针刀在浅筋膜内切割,未在第一骨性纤维鞘管表面腱鞘表面进行松解,1例刺入腱鞘内。C组27例松解成功,9例松解失败,包括1例纵向偏离,4例在腱鞘表面为点样针孔针刀刺入腱鞘内,4例在腱鞘表面未见松解痕迹。U组成功率为87%,C组成功率为75%,U组成功率高与C组,但是二者显着性p=0.266>0.05,因此,未发现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比较两组松解痕迹长度,U组痕迹长度为6.87±3.91mm(0~13.99mm),C组痕迹长度为6.16±3.60mm(0~12.52mm),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解剖学测量:L6为23.23±3.0mm(18.16~30.75mm),L7为5.76±5.16mm(0~16.26mm),L8为9.65±1.67mm(6.23~15.70mm),L9为6.78±4.59mm(0~17.96mm),L10为9.16±4.27mm(2.49~23.22mm)。按纤维鞘管按与桡骨茎突及远端腕横纹的距离分类,可分为Ⅰ型:腕第一腔室骨性纤维管延伸至远端腕横纹处35.59%(21/59),Ⅱ型:腕第一腔室骨性纤维管延伸至远端腕横纹及桡骨茎突间47.46%(28/59),Ⅲ型:腕第一腔室骨性纤维管延伸至桡骨茎突远端处16.95%(10/59)。肌腱在桡骨茎突处斜行,夹角A1为15.33±4.02°(10~25°)。32.20%(19/59)存在纤维间隔,6例存在完全纤维间隔长度伴随整个肌腱延伸,13例为不完全纤维间隔长度L11为6.78±2.91mm(2.45~10.88mm)。针对于有纤维间隔的情况,其中仅有3.39%(2/59)的针刀操作对两个纤维间隔同时进行了松解,松解的针刀痕迹长度分别为3.62mm、5.32mm。40例标本中有12例在桡骨茎突骨沟内有骨性突起,骨性突起的出现率为30%。[结论]超声引导可以较好识别桡骨茎突部结构,减少操作过程中对肌腱的损伤,同时在识别解剖变异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能提高针刀治疗的安全性。两种操作方式对桡骨茎突部第一骨性纤维鞘管推割都具有较好成功率,超声引导的成功率高于非超声引导方式,且肌腱损伤率较非超声引导方式低,超声引导的方式能实时观察到进针轨迹与解剖结构的关系更适合临床初学者采用。腕第一腔室纤维间隔、桡骨茎突骨槽内骨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病针刀治疗难度,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在桡骨茎突处斜行应注意其角度,防止推割中的损伤。

宋军[5](2019)在《《灵枢·官针》刺法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和意义《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包括经脉理论、腧穴理论和专业术语三部分;实践体系包括刺灸术和临床治疗部分。其中刺法部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篇章有《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小针解》、《官针》、《九针论》以及《素问》的《针解篇》,其他篇章之中也有散在论述。《官针》是《内经》中唯一的刺法专篇,该篇刺法论述十分详尽,对后世的刺法和针具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灵枢·官针》进行梳理研究,旨在挖掘《内经》刺法的核心思想,阐释各种刺法的具体操作和内涵,以期为临床针刺提供理论支持,为针灸标准化提供理论支持,为新型针具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用双重价值。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学、诠释学、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梅花本”《灵枢经》和《黄帝内经素问》为研究版本,参阅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太素》、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类经》、《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和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灵枢·官针》原文为研究切入点,参考《内经》注家对《官针》经文的诠释,同时参阅《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及《素问》的《针解篇》,进而深度挖掘《灵枢·官针》刺法的含义、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和刺法思想。(2)运用史学研究法,从考古学的角度,参阅刘莉、陈星灿所着的《中国考古学》、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徐坚所着的《时惟礼崇》、敬晓庆等所着的《中国兵器文化概要》、元·王祯所着的《王祯农书》等书籍,对“九针”针具的材质和形制深入研究。与此同时,依托第五版《中华医典》、中国知网(CNKI)等文献资料库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与《灵枢·官针》篇相关的期刊、文章及古今文献。研究内容在对《灵枢·官针》的现代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后,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1)《官针》概述通过对“官针”一词中“官”字的本义及历代医家注解的研究,认为“官针”之“官”作为名词“标准”来解释最为恰当,因此“官针”有两层含义,即已经形成的官方认可的针刺操作技术和具有法典性质的刺法理论,同时也是当时官方和医家所公认的针具标准和刺法标准。《灵枢经》和《素问》各篇的篇名中以“针”命名的共有6篇,《官针》是其中唯一的刺法专篇。《官针》记述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多种针刺法,是其它篇章中未涵盖之内容,是对《内经》针灸刺法的总括。这些刺法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具体的针刺操作方法,同时对后世针刺法的发展和应用也有巨大指导作用,其中蕴含着《内经》中的刺灸法理论思想,值得进一步的整理挖掘。(2)九针针具与适应症从金属针具的前身砭石开始梳理,对古代针具进行研究分析,勾勒出针具在形制和材质方面的演变过程。参考对照《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官针》、《九针论》,梳理九针的形制特点、操作术式以及临床应用情况,阐释九针的制针思想及其内涵。(3)《灵枢·官针》刺法系统梳理九刺、十二刺、五刺和三刺法每种刺法的含义、操作术式、适应症,总结其共性,理清其差异性,将《灵枢·官针》的刺法重新分为三类,即病位刺法、病性刺法和经穴刺法,并将刺病位刺法细分为刺五体、分层刺与刺病灶局部,有助于临床选择《官针》刺法进行针刺治疗时,使思路更加清晰、明确、简捷。(4)《灵枢·官针》对后世的影响《灵枢·官针》是《内经》中唯一的刺法专篇,是对《内经》时期刺法的总结,通过梳理现代针具和后世有关分层补泻刺法,理清后者与《灵枢·官针》渊源关系,进而阐明《灵枢·官针》对后世针灸针具和刺法传承以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结论(1)《灵枢·官针》记载了《内经》时期的刺法标准,《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记载了《内经》时期的针具标准,从而形成了针刺工具和针刺技术的学术源头,《灵枢·官针》是记载《内经》刺法的重要篇章。(2)《灵枢·官针》对九针适应症和26种刺法具体操作的描述,起到了针具的适应症和针刺操作标准化的作用。(3)《灵枢·官针》为针具的创新、针刺技术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路。

颜琳琳[6](2018)在《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评分指标比较疗程之间以及分型证治的关系,为临床针刺方法的选择、治疗疗程的把握以及分型证治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符合足跟痛诊断及纳入标准,并通过排除标准筛查的31例(男14例,女17例)足跟痛患者,其中肝肾亏虚型20例,瘀血阻滞型10例。均釆用局部阿是穴齐刺(深度约1.0-1.2寸),阿是穴连接电针仪。肝肾亏虚型选太溪、三阴交连接电针仪,瘀血阻滞型选承山连接电针仪。治疗观察周期为2周。治疗过程中,脱落1例(因不能耐受且心中惧怕针刺,治疗1次即止,换外用药物治疗),余30例(男14例,女16例)计入统计。全部病例作为自身对照。治疗3次/周(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两疗程,每一疗程后休息2d。治疗一疗程和两疗程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简化McGi11量表评分(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及患者的不适记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疗效分析。以P<0.05表示统计结果所检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疗效结果在30例(30足)足跟痛患者中,治疗一疗程后,痊愈10足(33.3%),显效6足(20.0%),有效9足(30.0%),无效5足(16.7%),总有效率83.3%。治疗两疗程后后痊愈16足(53.3%),显效8足(26.7%),有效5足(16.7%),无效1足(3.33%),总有效率96.7%。治疗一疗程后,肝肾亏虚型有效17足(85.0%),无效3足(15.0%),瘀血阻滞型有效8足(80.0%),无效2足(20.0%)。治疗两疗程后,肝肾亏虚型有效19足(95.0%),无效1足(5.0%),瘀血阻滞型有效10足(100%),无效0足(0.0%)。2.简化McGi11量表以及分型比较结果比较治疗一疗程与治疗两疗程后患者PRI感觉分及PRI情绪分的降低幅度时发现,治疗一疗程后降低幅度大于治疗两疗程后,同时治疗两疗程后各项评分均有进一步降低;比较治疗前后VAS及PPI评分,提示治疗后VAS及PPI评分明显下降。且P<0.05,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较肝肾亏虚型与瘀血阻滞型患者治疗一疗程与两疗程后疗效差异,P>0.05,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阿是穴局部齐刺并电针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结合选取患侧太溪滋补肾阴,承山行气活血,三阴交调补肝肾,治疗足跟痛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足跟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干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病人痛苦,促进临床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临床荟萃分析发现,保守疗法治疗足跟痛疗程的长短及远期疗效各有差异。本次临床观察发现,齐刺法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疗效明显,见效快,值得在足跟痛治疗中推广。并且治疗两疗程结束后与治疗一疗程后均有疗效,而治疗一疗程后患者主观疼痛的减轻程度更显着。但是总体而言,治疗两疗程较治疗一疗程后有效率明显提高,痊愈和显效率也有所上升,更适宜作为治疗疗程的参考。此外,分型证治疗效无明显差异,可能是样本量太小的缘故。

洪瑞婉[7](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研究(期刊类文献)》文中指出目的:腕管综合征为现代文明常见的病症,由于三C产品普及,容易造成腕部的过度劳损,引起腕管综合征的发生,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活动。兹以腕管综合征为主要探讨的病症,并以针刺治疗具有显着效果为前提,全面收集采用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期刊类文献,并加以整理、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以取得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腧穴优选及配伍规律,期能提高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应用疗效。方法:以电子搜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F)、维普(VIP)、PubMed、Ovid、医中志Web(Japan Medial Abstract Society)、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网络平台,筛选期刊类文献中符合以针灸方式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相关文献,使用Excel软件建立文献基础数据库,并透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软件及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及分析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腧穴选用的频次、归经、属性、配伍及关联性,以建立腧穴优选及配伍的规律。结果:经查阅、筛选有关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期刊论文共99篇,符合纳入标准的针灸处方共173条,使用到腧穴计有74个,所有使用腧穴出现的总频次为920次,涉及十四经经脉及经外奇穴。腧穴频次统计结果,以大陵、内关为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而经外奇穴有7个穴位。就关联分析结果,经脉以手厥阴心包经频次最高;部位以上肢部为主要分布;而特定穴方面以五输穴及原穴居多。单穴处方在相关文献中占9.83%,配伍处方占90.17%;选穴部位绝大部分为局部近端取穴;经脉配伍方面,有78.61%的处方用到本经配穴方法。结论:1.腧穴优选方面,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以局部取穴为主,就腧穴所属部位、经络、特定穴的频次等综合分析,均有明显集中及一致的情况,尤以内关、大陵二穴为宊。2.腧穴配伍方面,主要为手部六条经脉的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及特定穴配伍,其中内关、大陵二穴为最核心配伍组合,符合手厥阴心包经本经配穴,具有相同且加强其主治作用,且与腧穴优选结果具一致性,本研究所建立之腧穴优选及配伍规律对于临床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应具有一定程度之参考价值。

谢杰,鲁晓波[8](2016)在《关节镜下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切迹或冈盂切迹处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这种肩部疾病常常表现为后肩部疼痛和冈上肌与冈下肌的萎缩。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是肩胛上神经病变诊断确诊的金标准,磁共振成像是评价肩袖肌肉萎缩及评估肩胛上神经卡压潜在原因的首选方式。非手术治疗仍然是初发病例的首选。但是,合并肩袖撕裂、盂唇撕裂或占位性病变时,则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选择开放性手术或关节镜手术,对于盂唇周围腱鞘囊肿,特别是伴随盂唇撕裂和其他关节内病变,关节镜手术具有较大优势。

王兵[9](2016)在《吴中朝教授火针治痹经验总结及膝骨关节炎火针扬刺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吴中朝教授火针治痹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吴中朝教授从医30余载,主要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理论基础扎实、临床功底深厚,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在工作中既能继承传统中医药的精髓,又能不断开拓创新,在发掘并发挥针灸传统治疗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针灸临床科研创新点。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和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特色。其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为痛证、养生保健与康复、老年病、治未病等,临床疗效卓着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吴中朝教授临证注重疗效,强调诊疗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擅长不同针法及针药并用治疗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本研究通过论着研读、病案分析、理论学习、临床带教、技法演示、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整理学术传承体系,探究学术传承脉络;另一方面,着重分析导师对痛症及骨关节病的诊治经验和临床特色,提炼临床选穴组方、针刺方法经验,归纳总结其火针治痹临床应用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和总结导师在痛症治疗方面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以挖掘其学术内涵,探索其临证规律。吴教授在痹证治疗中的学术特色在于:以经络理论为核心,强调针灸治疗中理、法、方、穴、术的完整性及重要性。在痹证整体病机中:吴教授总结出“上风、下湿、中气火”的致病规律。在治痛方法上,总结出“治痛六诀”:温、疏、通、调、消、补。配合不同的针法及刺法,及“杂合以治”观念指导下的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治痛效果显着。在痹证的火针治疗中,特色是:以温求通,以散解结,以经治整,以变为法,以辨取效。即通过以(穴)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经络三维立体结构的治疗,达到对机体的整体调整;以经络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辅取得确凿的疗效。吴教授将火针治痹选穴法总结归纳为取穴“五循”法,分别为:循灶(病灶)、循结(筋结或结节)、循点(反应点)、循经(经脉)、循辨(证)法。可以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单独或组合应用,简便灵活,容易掌握。在经验取穴中,吴教授首先提出背俞功能带和枕项功能带的概念,“两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在火针治痹中,主要将“两带”用于颈肩腰腿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吴教授常用的治痹穴组还包括:扶正基本穴组、祛风基本方、通络基本方、肩、膝痛基本方、安神基本穴组等,可视病情的轻重及部位的不同灵活选用或组合应用,疗效满意。在火针操作上,吴教授重视操作细节,强调活用针法。细节方面包括:针具选择、烧针方法、以“红、稳、准、轻、快、巧”为核心的操作技巧、补泻方法等。在针法的活用上,吴教授结合《灵枢·官针》中所记载的针法,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于五体痹。如:用火针毛刺、半刺、直针刺治疗皮痹;合谷刺、分刺、浮刺治疗肌痹;恢刺、关刺、巨刺为刺筋痹之法,输刺和短刺均用于治疗骨痹;脉痹的相应刺法为豹文刺、络刺、赞刺。在灵活运用上述《灵枢》针法的同时,吴教授还对火针刺法进行创新,即火针五刺:“火针围刺、火针留刺、火针灸刺、火针电刺、火针水刺”。其中与既往针灸方法不同的是火针留刺,为火针刺入皮肤后留针5-10分钟,以加强疗效、驱散寒邪。火针灸刺为火针针刺后留针,并在针柄上行温针灸,此法适用于阴寒之邪极重者。火针电刺为火针针刺后留针,并在针柄上加用电针的方法。此法对于疼痛剧烈者疗效显着。火针水刺也为吴教授独创的针刺方法:将抽好注射液的5ml注射器针头烧红,进针到一定位置后将药物推进穴位的方法。深度依所选择穴位的解剖位置而定。根据病情不同,选取不同药物。如疼痛属于气滞血上瘀者,选用红花注射液或者复方当归注射液。疼痛伴有局部肌肉萎缩者,选用甲钴胺注射液或腺苷钴胺注射液。在疑难病症的治疗当中,吴教授提出病无定因,治无定症,方无定药,针无定术,灸无定法。对于多种疑难病症,因人因病因证因时而治,多获佳效。综上所述,吴教授在临床中秉承继承经典,承上启下的理念,师古而不泥古,以发散思维的方式将经典、经验相结合。注重针灸科研,强调以科研带动临床,立足发展和创新。这也是针灸学科传承下去的根本。第二部分膝骨关节炎火针扬刺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本课题将火针扬刺针法运用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中,观察火针扬刺及常规毫针刺法对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评定火针扬刺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吴中朝教授“火针治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研究方法1.1病例来源所有72例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来自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门诊,就诊时间为: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2.实验设计方法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入组后,按照CHISS软件所产生的随机方案进行分组。分别为火针扬刺组(观察组)、毫针组(对照组)。3.治疗方法:(1)观察组选穴:阿是穴、血海、梁丘、膝眼、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器具:火针,型号:Φ0.40×25mm,Φ0.40×40mm抽气罐:康祝拔罐器(北京康达五洲医疗器械中心),批准文号:京东械备20140020号操作方法:火针扬刺针法以吴教授火针刺法及扬刺法操作要领为标准。患者仰卧位,阿是穴常规消毒,如阿是穴位于膝部肌肉较丰厚处,选1.5寸火针进行针刺。将火针的针芒和针体部在酒精棒上烧至通红发白后,快速直刺入穴位,深度为20~30mm左右。再分别在阿是穴的上下左右各1~1.5寸的位置向中心点斜刺,深度为20~30mm左右,留针3~5min后出针。起针后即刻在火针针刺局部进行拔罐治疗,留罐3~5min后起罐。如阿是穴位于髌骨边缘或膝关节内、外两侧肌肉表浅处,选1寸火针针刺,刺入深度10~20mm左右,余法相同。其余穴位每次选2个即可,同法进行火针扬刺及拔罐治疗。如选膝眼、犊鼻两穴,用1寸火针常规点刺5mm左右即可,不扬刺,不留针。每周治疗3次(隔日治疗1次,周日休息),6次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2)对照组取穴及定位方法同治疗组。器具:毫针:Φ0.30×40mm的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拔罐器同火针组。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针刺选用取穴处方中的全部穴位。消毒后常规针刺,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起针后局部拔罐,拔罐法同观察组。每周治疗3次(隔日治疗1次,周日休息),6次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诊疗标准本研究采用2003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起草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所推荐的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95年的诊断标准。按照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标准进行病情分级。采用Lequesne制定的膝骨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进行评分,以评定病情严重程度。中医诊断及证候分类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骨痹”的诊断及分型标准。疗效评价主要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调查量表(WOMAC)积分表及VAS评分法。数据处理及统计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专人核查数据并录库。使用CHISS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依据相关统计学原理,根据本研究中临床资料特点,对同一区组内基线的可比性、疗效评价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数据统计中,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者使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使用t’检验。凡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需进行正态转换;经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均采用参数检验;经转换后仍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均采用成组资料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两组在不同观察时点各评价方法疗效的比较对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总分、关节疼痛程度、关节僵硬程度、关节功能障碍、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情绪受影响程度评分方面,两组在治疗后各时点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1个月后随访时浮髌试验阴性率较治疗前有显着提高(P<0.05),其余各时点较治疗前无显着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时点较治疗前无显着变化(P>0.05)。2.两组间疗效的比较两组之间治疗后各时点的VAS评分、WOMAC积分总分中关节疼痛程度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扬刺组VAS评分、关节疼痛程度积分显着低于毫针组,说明在治疗后各时点,火针扬刺组止痛效果显着优于毫针组。治疗4周及随访1个月后,在关节功能障碍、WOMAC骨关节积分总分两个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说明在上述两个时点,火针扬刺组对关节功能及总体情况的改善程度优于毫针组。两组治疗后各时点的关节僵硬程度、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情绪受影响程度评分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综合疗效的比较治疗结束后,火针扬刺组愈显率为63.89%,毫针组愈显率为41.67%,两组间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4.火针扬刺对三种中医证型的疗效治疗4周后对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方面,以及在治疗2周后及4周后针对膝关节总体功能的改善方面,火针扬刺治疗对阳虚寒凝型和瘀血阻滞型的疗效相似,且均明显优于肾虚髓亏型(P<0.05)。对照(毫针)组三种证型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针治疗对三种证型疗效相似。5.安全性评价在安全性评价方面,两组均未出现生理指标的异常变化、无针刺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1.火针扬刺、毫针刺法均对KOA有较好疗效;尤其在止痛方面均有优势;2.火针扬刺在改善膝关节疼痛程度、关节功能障碍、膝关节功能的总体功能及预后方面,疗效优于毫针刺法。尤其在止痛方面,疗效显着优于毫针刺法;提示火针扬刺为治痛优选方法。3.火针扬刺组在KOA的治疗中愈显率相对较高,疗效出现快,疗程短,短期内出现后遗症的比例相对较低。4.火针扬刺法在治疗阶段对KOA阳虚寒凝型和瘀血阻滞型的疗效更为显着。5.两种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临床推广使用。

吴怡和[10](2016)在《苍龟探穴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于中老年人的重大疾病,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以缺血性脑卒中多见(60%-70%),但二者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因其功能受损程度不一而表现为多种症状,常见的有进食困难,咀嚼或吞咽困难,呛咳,甚至无法进食等。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是由于脑卒中后与吞咽相关的神经中枢或神经功能受损,引起吞咽反射障碍或吞咽运动异常。临床上相当多的脑卒中患者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因其容易误吸引起肺部感染,造成营养不良、心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对卒中后患者的康复非常不利,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在患者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吞咽的神经控制包括3个部分,首先是与吞咽有关的脑神经,主要有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等,控制着完成吞咽过程的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其次就是脑干吞咽中枢的模式驱动器,它在大脑皮层和脑神经之间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就是控制吞咽过程正常完成的最高级领导——大脑皮层,它可以控制吞咽的发生和调节吞咽的过程。根据吞咽的生理,可将吞咽障碍分为认知期、口腔准备期和口腔期、咽期和食道期吞咽障碍。曾有学者经统计分析后计算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在50%左右,尽管大脑皮层具有可塑性的变化,脑卒中后受影响的吞咽的大脑皮层代表区可以被临近的区域所扩展所支配或被对侧大脑皮层的吞咽代表区所控制,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可恢复功能,但仍有大部分损伤患者仍出现吞咽障碍。由于吞咽障碍的患者往往不能进食足够的食物支持患者身体活动的营养需求,基本上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这严重的阻碍了患者的病情康复。目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上,西医的治疗方案主要是通过物理治疗和代偿性治疗为主,结合内科药物和康复治疗进行。包括电刺激、冷刺激、高压氧、手术等;代偿性疗法则主要是鼻饲和胃造瘘术。目前临床上中医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显着,但相比普通针刺手法而言,苍龟探穴法具有刺激的强度更大、刺激范围更广、得气感更强等特点,从而更能有效的改善病灶区域的气血运行,起到疏通经络之效果,因此,本课题选用苍龟探穴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探索苍龟探穴法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方面临床疗效。目的:在本试验中,采用的是严格的随机对照法,旨在观察苍龟探穴法与常规针刺法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以及在治疗干预时间效应上两组疗效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苍龟探穴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试验是纳入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基础治疗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的治疗及中风病常规辩证治疗;康复治疗包括偏瘫常规针灸治疗、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等;对照组以常规取穴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取穴相同,在操作方法上采用苍龟探穴法治疗。每天治疗1次,6天休息1天,7日为1疗程,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利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吞咽功能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患者纳入研究之时,各组的基线资料(性别构成、年龄比例、病程组成等),经统计学检验,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1个疗程结束后疗之后,经标准吞咽障碍评定量表(SSA)进行评定,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说明苍龟探穴法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之中可以发挥良好的临床作用,与常规针刺对照疗效确切。在总的疗程结束之时,再次对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比较发现,两组进行自身对照,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值不服从正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段干预之后,两组组内临床症状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种治疗方法对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均有效确切的治疗作用,但两组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法组间比较,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P值均小于0.05,说明苍龟探穴法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较常规针刺法疗效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1个疗程结束后经洼田饮水试验量评估,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苍龟探穴法在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功能较常规针刺组有明显优势。两组治疗21天后洼田饮水试验量表分级经由秩和检验,治疗21天后两组疗效比较,P值小于0.01,说明苍龟探穴法在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功能较常规针刺组有明显优势。总的疗程结束后,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P值小于0.05,可见苍龟探穴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苍龟探穴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较常规针刺法有效,临床值得推广。结论:经过本试验的研究,治疗组的总体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其可正常饮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在本临床实验进行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可以作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局部封闭治疗腱鞘囊肿11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封闭治疗腱鞘囊肿116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肱骨外上髁炎火针疗法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疗效指标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风险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检索及筛选流程
    2.2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2.3 疗效评价
        2.3.1 总有效率评价
        2.3.2 治愈率的评价
        2.3.3 VAS评分的评价
    2.4 不良反应
    2.5 研究偏倚分析
3 讨论

(2)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腕管解剖结构
2 CTS发生的相关因素
    2.1 解剖学因素
    2.2 生理性因素
3 CTS的治疗
    3.1 保守治疗
    3.2 手术治疗
        3.2.1 传统开放式腕管松解术(OCTR)
        3.2.2 内窥镜腕管松解术(ECTR)
        3.2.3 小切口行腕部正中神经松解术(MICTR)
4 讨论

(3)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概述
    1.1 翻译项目背景
    1.2 翻译项目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任务分配
    2.2 翻译辅助工具
    2.3 原文描述
        2.3.1 主要内容
        2.3.2 原文分析
第三章 翻译指导理论
    3.1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论述
    3.2 翻译适应选择论
        3.2.1 翻译过程
        3.2.2 翻译原则
        3.2.3 翻译方法
    3.3 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中医文本的翻译难点与解决方法
    4.2 翻译原则指导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3 语言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4 交际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5 文化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6 其他翻译问题和难点
        4.6.1 西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4.6.2 西医文本中的翻译对等问题
        4.6.3 长句的处理
        4.6.4 重复表达
        4.6.5 时态的选择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收获和启示
    5.2 待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4 翻译原文
附录5 翻译译文

(4)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术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研究进展
        1. 传统针刀“盲刀”操作的不足
        2. 超声引导下针刀操作的优势
        3. 超声呈像研究
        4. 超声引导方法
        4.1 术前准备
        4.2 超声引导方式
        4.3 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方案
        5. 疗效及安全性
        5.1 疗效及治愈率率观察
        5.2 安全性观察
        5.3 其他观察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研究进展
        1. 发病及其机制
        2. 解剖结构
        3. 诊断
        4. 治疗
        4.1 保守疗法
        4.2 手术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刀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超声图像
        2.2 安全性评估
        2.3 准确性评估
        2.4 针刀入路与解剖学测量
    3. 讨论
        3.1 针刀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隐患及安全入路设计
        3.2 针刀安全入路设计
        3.3 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优势
        3.4 挠骨茎突部解剖结构对发病及治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成果

(5)《灵枢·官针》刺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九针研究
        1.1 九针针具研究
        1.2 九针临床应用研究
    2 《灵枢·官针》刺法分类研究
    3 《灵枢·官针》刺法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3.1 九刺
        3.2 十二刺
        3.3 五刺
        3.4 三刺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灵枢·官针》刺法研究
    1 《灵枢·官针》概述
        1.1 《官针》篇名解析
        1.2 《官针》篇主要内容
        1.3 凡刺之要
        1.4 小结
    2 九针针具与适应症
        2.1 材质与针具
        2.2 九针的形制与功效
        2.3 小结
    3 《灵枢·官针》刺法
        3.1 九刺
        3.2 十二刺
        3.3 五刺
        3.4 三刺
        3.5 小结
    4 《灵枢·官针》对后世的影响
        4.1 对后世针具的影响
        4.2 对后世针刺手法的影响
        4.3 小结
结语
    1 讨论
    2 结论
    3 研究的创新性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展望与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详细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症候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剔除或脱落标准
    2.治疗方法
        2.1 针灸处方
        2.2 针具选择
        2.3 电针仪选择
        2.4 针刺方法
    3.观察方法
        3.1 观察时间
        3.2 观察项目
        3.2.1 疗效评定
        3.2.2 评价量表
        3.2.3 安全性评价
        3.3 数据处理
    4.观察结果
        4.1 临床疗效
        4.2 典型案例
        4.3 治疗过程中患者特殊及不适情况记录
        4.3.1 特殊情况
        4.3.2 不适情况
讨论
    1.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1.2.1 古代文献病因病机记载
        1.2.2 现代文献辨证分型记载
    2.足跟痛西医发病机制及对应疾病
        2.1 跖筋膜炎
        2.2 神经卡压
        2.3 足跟内高压
        2.4 脂肪垫老化
        2.5 跟骨骨刺
        2.6 足部炎症
        2.7 足部的异常结构
        2.8 某些疾病
    3.各种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优缺点
    4.齐刺治疗足跟痛的优势
    5.选穴分析
    6.疗效分析
    7.特殊及不适情况分析
    8.齐刺疗法的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一 足跟痛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综述二 足跟痛西医治疗研究概况
    综述三 齐刺法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研究(期刊类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腕管综合征的病名源流
    2 腕管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3 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4 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5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6 数据挖掘技术
文献研究
    1 数据采集
    2 数据规范化
    3 建立文献研究数据库
    4 数据分析
    5 腧穴配伍规律探析
讨论
    1 数据挖掘技术的探讨
    2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探讨
    3 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意义
    4 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腧穴优选探讨
    5 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腧穴配伍规律探讨
    6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关节镜下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解剖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与诊断
    3.1 病史及症状
    3.2 体征
    3.3 特殊体征
    3.4 电生理学检查
    3.5影像学检查
4 治疗方案
    4.1 非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4.2.1 开放性手术
        4.2.2 关节镜下肩胛上横韧带的松解
        4.2.3 关节镜下冈盂切迹处的手术
5 总结与展望

(9)吴中朝教授火针治痹经验总结及膝骨关节炎火针扬刺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火针治疗痹证概述
        1.1 古代文献中关于火针治疗痹证的概述
        1.2 火针治疗痹证的现代研究
    2 膝骨关节炎火针临床应用与分析
        2.1 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文献记载
        2.2 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选穴规律
        2.3 膝骨关节炎火针临床应用
        2.4 膝骨关节炎火针操作手法
        2.5 膝骨关节炎火针疗程设置
        2.6 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对照组设置
    3 膝骨关节炎的西医诊疗标准与治疗
        3.1 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3.2 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标准
        3.3 膝骨关节炎的西医治疗
    4 扬刺临床研究与分析
        4.1 扬刺法源流
        4.2 扬刺法的主治范围
        4.3 扬刺法的选穴规律
        4.4 扬刺操作方法
        4.5 扬刺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吴中朝教授火针治痹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1 吴中朝教授火针治痹学术思想源流
        1.1 熟读经典,传承创新
        1.2 治痹思路,源自灸法
        1.3 火针优效,活用治痹
        1.4 不拘一法,杂合以治
    2 吴中朝教授痹证证治经验总结
        2.1 痹证辨治要领
        2.2 痹证治疗临床经验总结
    3 吴中朝教授火针治痹学术思想总结
        3.1 火针操作技术特色总结
        3.2 火针治痹学术特色总结
    4 小结
第三部分 膝骨关节炎火针扬刺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分级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1.7 患者权益保护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
        2.3 对照
        2.4 盲法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时点
        2.8 数据管理
        2.9 数据统计
        2.10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人口学资料
        3.3 基础疾病
        3.4 治疗前情况
        3.5 疗效
    4 讨论
        4.1 阳虚痰凝血瘀是KOA中医学发病机理
        4.2 温阳化痰祛瘀是KOA的治疗大法
        4.3 火针扬刺治疗KOA的可行性分析
        4.4 选穴依据
        4.5 研究结果分析
        4.6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4.7 关于本研究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查新报告

(10)苍龟探穴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古代文献研究
        1.1.1 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病名和临床表现
        1.1.2 卒中后吞咽障碍病因病机
        1.1.3 治疗方法
    1.2 西医对于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2.1 吞咽障碍的定义
        1.2.2 吞咽的正常生理
        1.2.3 吞咽障碍的分期
        1.2.4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特点
        1.2.5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估及治疗
    1.3 关于苍龟探穴法的研究
        1.3.1 祖国医学对苍龟探穴法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中止与剔除试验标准
        2.1.6 脱落的评价及处理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治疗组
        2.2.3 对照组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情况
        2.3.2 疗效标准
        2.3.3 疗效评定
        2.3.4 观察时间
        2.3.5 安全性评价指标
    2.4 研究结果
        2.4.1 统计方法
        2.4.2 一般资料
        2.4.3 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
        2.4.4 洼田饮水试验疗效评价
        2.4.5 总的有效率比较
        2.4.6 安全性指标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3.1.1 祖国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3.1.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3.2 腧穴的选择
        3.2.1 廉泉穴
        3.2.2 哑门穴
        3.2.3 风池穴
        3.2.4 翳风穴
    3.3 苍龟探穴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理
    3.4 安全性分析
    3.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3.5.1 创新之处
        3.5.2 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局部封闭治疗腱鞘囊肿11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肱骨外上髁炎火针疗法系统评价[J]. 王树东,王列,王成龙,李雅岚.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5)
  • [2]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杜鹏,温树正,王继宏,郝增涛,景尚斐,冀云涛.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9(03)
  • [3]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D]. 李卫.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术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解剖学研究[D]. 申毅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灵枢·官针》刺法探讨[D]. 宋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D]. 颜琳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研究(期刊类文献)[D]. 洪瑞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关节镜下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J]. 谢杰,鲁晓波. 西南军医, 2016(05)
  • [9]吴中朝教授火针治痹经验总结及膝骨关节炎火针扬刺临床研究[D].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10]苍龟探穴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吴怡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局部封闭治疗神经节囊肿11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