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大力推进科技型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常阿香[1](2021)在《基于DEA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评价的实证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提出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经济组织,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主要取决于内部科研创新能力,尤其是对科技型企业而言更是如此。科技型企业孕育着科技小巨人企业成长与发展,使其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助力提升城市科研能力、推动重点领域科技产业成长,提高区域内整体发展水平。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西安更是举全市之力建设“硬科技”之都。西安市作为省会城市,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区域,具有不言而喻的历史文化与地理区位优势,是促进陕西省经济繁荣的首要经济发展区域。当下,西安市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努力发展硬科技,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初具规模。作为省会城市和主要经济增长点,在政府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西安为企业发展提供丰富资源与技术支持,优化了企业培育环境,使得企业创造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将人才、科技、产业、资本等优质资源要素引入西安市内,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内整体产业发展,为大西安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对西安市现有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并提出助力其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评价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做出梳理,阐明本文研究意义。随后,介绍了小巨人企业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对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当前发展及现有政策措施进行整理;再者对国内外典型地区小巨人企业培育与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比较。实证研究以西安市32家(已上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017-2019年的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应付职工薪酬为投入指标,以营业收入增长率[1]、净利润、总资产报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产出指标进行DEA实证研究,对各因子及综合得分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对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比较借鉴国内外地区培育发展典型经验,旨在发现西安市现有小巨人企业培育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提升科技企业发展建议,从而引导科技小巨人企业转变其培育发展方式,助力科技企业成为西安科技产业的重要支点,实现以科研创新为驱动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赵超[2](2020)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自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重视以来,关于教育体系的探讨方兴未艾。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最重要的群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并吸收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律;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样也急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所以,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无论对于企业发展还是教育改革都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遵循“问题提出—质化研究—量化研究—对策建议”的逻辑思路。首先,阐述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实需求。其次,基于65份访谈资料,利用扎根理论系统研究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影响因素。再次,开发设计了研究量表,并通过对1622名在校大学生、243位大学教师和265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人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群体间差异化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剖析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基于博弈理论,构建仿真模型模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协同演化的动态影响效应。最后,在上述所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总结如下:第一,系统研究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影响因素。包括五个方面:1)人才因素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素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素是指企业负责人到大学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或大学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校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是指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是否适合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或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需求。2)资本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要素和资金要素。市场要素是指大学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了解市场需求的水平或企业创新发展中对市场的把握程度;资金要素是指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所需的来自大学或企业的资金支持情况。3)技术与信息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要素与资源共享要素。科学技术要素是指大学可以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指导;资源共享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支持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前沿技术等资源作为支持。4)知识因素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要素和实践技能要素。专业知识要素是指大学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实践技能要素是指大学对学生的培养需要到企业实践学习或进行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或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基地等。5)政策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和机制完善。制度设计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整体的制度设计;机制完善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营造好的校企合作文化氛围,搭建校企合作对接机制。这部分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第二,深入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首先,探讨了各变量间关系结构,结果发现这五类因素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次,分析了各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创业指导教师、市场、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制度设计、机制完善等6个要素均能帮助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直接作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资金、资源共享、实践技能等4个要素未能起到通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作用。最后,考虑因素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还验证了部分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在创业指导教师要素的调节作用下,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产生影响;资金虽然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中介因素,但是其能对科学技术要素产生促进作用,帮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要素作用于科学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本部分研究从静态的视角分析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基于博弈理论揭示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协同演化机理。本部分通过演化博弈论建模的方式,动态分析了人才、资本、技术与信息、知识和政策等5类因素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这两个系统演化策略的作用机制和演化路径,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随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协同演化成功概率、知识共享创造的收益、独立演化新增成本、政府对选择协同演化策略的大学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补贴的增加,系统快速发展到协同演化的稳定策略;随着额外收益系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各自独立演化成功概率、政府对选择独立演化策略的高校和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补贴的增加,系统缓慢发展到协同演化稳定策略。本部分从动态的视角验证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就改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校企协同发展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和跟踪机制、企业负责人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该论文有图29幅,表94个,参考文献183篇。
谭秀娟[3](2020)在《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主要驱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本地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于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反映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流向扶植产业的方向和聚集的程度。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相关主体的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扩散效应,从而更有利于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以及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本文主要以珠三角九市2014-2018年期间有效执行的230份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为样本数。一方面通过文本量化的方法,从政策的有效执行时间、颁布主体、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等四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由于不同的分类维度中存在交叉和重叠,因此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序列、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通过这个网络关系反映出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的颁布情况、补贴政策的作用点、不同城市对科技创新补贴的范围及组合的偏好,以及科技创新补贴方式的合理性等内容。另一方面,以政策文本数量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跃度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严浣清[4](2020)在《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探索 ——以中国银行广州TA科技支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和推进,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当下构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旋律。科技创新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是,在经典金融理论看来,商业银行基于自身的性质和经营准则,不应该也不可能为具有高风险的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融资。因此,商业银行从事给高风险的创新项目及企业融资的行为,有悖于经典金融理论的规定。本文通过对中国银行广州TA科技支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案例研究,旨在探讨商业银行这种“悖理”行为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及其内在逻辑和机制,为商业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提供依据和经验证据。中国银行广州TA科技支行是国内首先探索商业银行如何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机构之一,是广东省第一家专门从事企业技术创新贷款业务的银行支行。该行成立七年以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具体包括创新风险补偿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内部支持机制、创新专业支持平台和加强专业队伍、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这些措施产生了积极的成效,具体表现在有效促进了创新型企业发展、优化了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环境、扩大了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助于调整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提高了商业银行自身效益和彰显了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商业银行的性质的深层约束依然存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针对性还需加强、创新业务模式与规模还不是很匹配、科技信贷授信条件细则操作性有待优化以及人才约束。本文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行的关键在于创新,即要在体制机制、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模式以及平台等方面进行创新。如果还是按原有的模式和套路是不可行的。第二,从TA科技支行的情况看,商业银行支持企业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第三,商业银行支持企业创新依然存在一些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最后针对商业银行如何更好支持科技创新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瞿鸣歆[5](2020)在《政府补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广东省企业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创新已成为我国持续向前发展的最根本驱动要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独特优势,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然而,由于创新过程的投入成本和风险很大,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收益不确定性、“外溢效应”及公共产品属性等特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常常面临“强位弱势”的尴尬局面。我国已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创新投入的增长并不意味着高效率,持续增长的投入能否有效地转化为创新成果产出和经济利益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对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基于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从企业所有制、所在行业、所属地区及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对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多维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再就政府补助的作用展开实证研究。首先将企业技术创新划分为创新研发和经济转化两个阶段,然后运用DEA方法对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最后通过门槛回归模型论证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得出了如下结论:(1)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两阶段的综合效率普遍低下,且创新研发阶段的投入产出效率更低于经济转化阶段的投入产出效率。其中,创新研发阶段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不理想,纯技术效率低是此阶段综合效率低更主要的原因;经济转化阶段的纯技术效率表现良好,但规模效率低导致该阶段综合效率仍有待提升。在2016-2018年期间,企业的创新研发效率呈现上升态势,而经济转化效率与之相反。(2)企业创新效率在不同所有制、行业、地区和生命周期企业间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企业所有制方面,自然人投资或控股企业两阶段效率均相对更佳;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转化效率明显低于前一类型企业;合资企业整体处于中下水平。企业所属行业方面,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两阶段效率水平均相对落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创新研发效率为几类企业中最佳,但经济转化效率仅为中等;制造业企业的效率水平均处于中等,仍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企业所在地区方面,珠三角地区企业的两阶段综合效率普遍低于粤东西北地区企业,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所处生命周期来看,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推后,企业创新研发效率不断下降;经济转化效率在初创期至成长期阶段表现相对更优。(3)政府补助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研发阶段效率的提升,且其存在显着的单重门槛效应,当政府补助强度未达到一定门槛时,并不能发挥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反而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只有当政府补助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转为对企业创新研发效率的正向影响。政府补助对企业经济转化阶段效率同样表现为显着的促进作用,也存在显着单重门槛效应,当政府补助强度未跨过相应门槛时,对企业经济转化效率存在显着促进效应,跨过该门槛后,促进效应明显弱化。在此基础上,基于企业所有制、所属行业、所在地区和所处生命周期的异质性的分组检验发现,政府补助仍对企业技术创新两阶段效率存在促进作用,但其影响程度及门槛效应在各类型企业中存在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发挥政府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应当准确识别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特点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属性特征,对症下药,采取不同支持方式和力度,从而得以真正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张琳琳[6](2020)在《鸡西市政府扶持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更是主体中的主体。中小企业的兴起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并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为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动能。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基本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来提高的,这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创新这个必要的要素,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创新投入不够,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鸡西市是黑龙江省地级市,目前在石墨、煤炭、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上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涌现出一大批含有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鸡西市政府在扶持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存在着发展环境不优、政策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不活跃等问题。在相关理论方法和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法,深入政府职能部门和走访部分中小型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鸡西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状况、发展环境、财税支持、人才激励等政策制定和落实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梳理国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分析鸡西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存在的不足。通过比较分析,提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激励企业培养创新人才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现行政策进行完善优化,有效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廖婧[7](2020)在《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驱动发展方向。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为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株洲高新区深入贯彻国家战略部署,致力于改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条件,建设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公共产品属性,扩大服务规模和覆盖面,提升财政投入的使用效能,优化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开展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绩效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在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科技银行、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信用体系等方面的不足。通过借鉴国际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实践经验,对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中介服务三大板块分类研究,提出了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设计方案。提出优化发展的五项政策建议,即一是发展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扩大风投机构投资范围;二是加大政府补贴奖励力度,扩大资本市场服务范围;三是发挥银行金融创新实效,健全科技银行服务内容;四是覆盖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定制专业科技孵化服务;五是扩充科技担保服务系统,完善科技企业信用体系。为保障政策建议的顺利实施,最后从组织、资金、人才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弋桂凤[8](2020)在《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工业进入“4.0”时代,创新成为各个国家占领经济发展前沿的重要竞争因素,并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大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凭借其较高的创新能力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把握机会,克服自身发展局限,充分发挥自身活力,为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北京市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高首都创新能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等问题上承担着重要责任,而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解决融资问题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尚未健全,融资途径依然存在某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目前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方式单一,可质押资产不足;金融机构服务理念保守落后,偏好于向发展稳定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政府政策操作性不强,且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针对性不足及资本市场发展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等角度思考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融资困境的原因。在深入了解相关融资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目前中国的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及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举措上存在的不足,并借鉴美国、日本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及政策支持、法律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选取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小额信贷,担保机构,孵化器,保险机构等多种指标分析中国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最后,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经营管理,金融机构改变传统观念,政府提出切实有效针对性政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多个角度提出解决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参考性对策,并为解决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意见。
钟晓辉[9](2020)在《科技金融视角下地方经济动能转换问题研究 ——以江门市的产业转型路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可以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通过发展科技金融,改变现有的科技体制,可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随着各国与科技金融的不断摸索与实践,科技金融的内涵在不断延申,科技金融系统也在逐渐向多要素,多层面,多角度转变,目前已经存在的风险投资、科技贷款、创业板、科创板等平台,都很好的促进了科技成果转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进入体制改革,让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把科技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经济新常态以来,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现实问题。发展科技金融是缩小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手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地方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科技金融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科技金融的发展比较,围绕科技金融更好推动地方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这一出发点,以江门市为例,发现江门的科技金融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在科技金融机构、产品方面创新力度还不够大,科技金融政策环境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科技金融推动经济动能转换的效率不高。通过对江门科技金融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发现江门市科技金融发展具有极大的上升空间。在借鉴吸收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山等城市的科技金融发展经验,设计以科技金融为支撑的江门市经济动能转换路径。这将为江门的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芷若[10](2019)在《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金融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科技金融将当今时代最活跃的两个生产力要素——科技与金融有机融合起来,并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科技金融的发展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是我国转变产业布局和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促进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有机融合,已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对调结构、稳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以区域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耦合协调分析法等研究手段,对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市场、政府、产业、社会、空间维度来说,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两个互相影响、开放的巨系统。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是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过程的关键,协同作用的程度能够体现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正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由此,论文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两系统相互影响的程度,定义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其大小反映了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系统的有机融合程度。首先,论文对科技金融、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概念进行界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提出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耦合、功能耦合、效应耦合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从“市场—政府—产业—社会—空间”五个方面概述了两系统耦合协调的发生机制。认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主要表现为系统性、空间性和潜在性。其次,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结合我国国情,分别构建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了19982016年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水平,探究两系统在全国层面、区域层面以及省级层面的时空演化规律,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奠定了基础。再次,对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研判。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研究期内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内各子系统及要素之间的耦合关联度,从区域层面与省级层面分析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化规律,并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其耦合特征。通过对两个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测度,划分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类型,并分析了耦合协调类型的空间演变过程。之后,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阐释,深入地解释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在前文的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基础上,剖析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并根据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总结出如下结论:1、我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差异明显,空间上表现出显着的沿海与内陆差异。2、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耦合作用较强,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沿海—长江经济带—内陆”三级阶梯式变化。3、通过探究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发现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不平衡,存在耦合协调度提升缓慢、空间关联性较差等问题。4、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回归估计的结果表明,影响本地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不仅取决于周边地区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还受到周边地区其它因素(包括市场、政府、产业等)的影响,其中,市场带动、证券交易与经济驱动成为影响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5、根据研究期内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类型的变化,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具有一定的趋向性,二者在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协调、集聚与互动三种趋向路径。6、在促进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要求二者在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区域差异化政策,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其次还要不断推进金融机构的结构转型,优化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最后,加强区域间信息流动,扩大集聚区的辐射范围,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
二、美国大力推进科技型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大力推进科技型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EA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评价的实证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科技小巨人企业相关界定 |
1.2.2 关于科技小巨人企业的综合评价 |
1.2.3 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与发展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科技小巨人企业界定 |
2.1.2 科技小巨人企业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技术创新理论 |
2.2.2 企业成长理论 |
2.2.3 增长极理论 |
2.2.4 比较优势 |
3 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现状研究 |
3.1 发展现状 |
3.2 政策措施 |
3.2.1 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的系统性 |
3.2.2 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工程引导 |
3.2.3 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载体建设 |
3.2.4 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招商引资 |
3.2.5 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金融支持 |
3.2.6 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成果转化 |
4 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的国内外典型经验分析 |
4.1 国外科技型企业发展经验 |
4.1.1 美国科技型企业发展经验 |
4.1.2 日本科技型企业发展经验 |
4.1.3 德国科技型企业发展经验 |
4.2 国内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经验 |
4.2.1 天津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经验 |
4.2.2 苏州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经验 |
4.2.3 上海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经验 |
4.2.4 河北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经验 |
5 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投入产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
5.1 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投入产出有效性分析模型 |
5.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1.2 评价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 评价结果分析 |
5.2.1 对各因子进行分析 |
5.2.2 对综合得分的分析 |
5.3 研究结论 |
6 西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
6.1 加大科技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 |
6.2 完善科技小巨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
6.3 加快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
6.4 加强科技小巨人企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 |
6.5 创新人才推进 |
6.6 构建完善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
7 不足与展望 |
7.1 不足之处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已上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信息 |
附录B: 各样本企业原始数值(2017-2019) |
附录C: 2017-2019年投入产出非DEA有效企业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
3.1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4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介绍 |
4.2 研究过程 |
4.3 访谈结果 |
4.4 模型构建 |
4.5 研究假设 |
4.6 本章小结 |
5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设计与分析 |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
5.2 调研过程和样本概况 |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1 描述性分析 |
6.2 相关性分析 |
6.3 中介效应分析 |
6.4 研究假设检验与模型修正 |
6.5 本章小结 |
7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协同演化研究 |
7.1 模型假设及主要变量 |
7.2 博弈模型的建立 |
7.3 博弈模型分析 |
7.4 数值仿真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8.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珠三角九市科创及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
2.2 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
2.3 科技创新补贴和政府投资基金之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
3.1 样本的选择 |
3.2 分析维度的确定 |
3.3 定义分析单元与编码 |
3.4 信度与效度评估 |
3.5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结构失衡 |
4.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
4.3 项目补助方式有待改进 |
4.4 区域创新系统开放度有待提升 |
4.5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强化 |
4.6 本章小结 |
5 科创补贴政策对珠三角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模型选择 |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实证分析 |
5.5 主要结论 |
6 对策建议 |
6.1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 |
6.2 加强创新平台的有效建设 |
6.3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
6.4 提高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
6.5 提升科技创新补贴资金效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词 |
(4)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探索 ——以中国银行广州TA科技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 理论基础 |
3 案例介绍 |
3.1 TA科技支行的概况 |
3.2 TA科技支行支持创新型企业的情况 |
3.3 TA科技支行支持创新型企业的主要举措 |
4 案例分析 |
4.1 商业银行风险准则与支持创新的矛盾分析 |
4.2 TA科技支行支持创新型企业的风险分析 |
4.3 TA科技支行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动机分析 |
4.4 TA科技支行支持创新的成效 |
4.5 TA科技支行支持创新型企业存在的问题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政府补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广东省企业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研究 |
1.2.2 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科技型中小企业 |
2.1.2 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
2.2 应用的主要理论 |
2.2.1 创新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政府失灵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创新活动现状分析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3.3 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投入及产出现状 |
3.3.1 企业创新投入现状 |
3.3.2 企业创新产出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两阶段多维度评价分析 |
4.1 评价方法 |
4.2 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研发阶段效率评价 |
4.2.1 总体效率评价 |
4.2.2 分维度效率评价 |
4.3 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经济转化阶段效率评价 |
4.3.1 总体效率评价 |
4.3.2 分维度效率评价 |
4.4 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综合分析 |
4.4.1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4.4.2 不同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4.4.3 不同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4.4.4 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补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5.2 方法介绍与数据说明 |
5.2.1 方法介绍 |
5.2.2 数据说明 |
5.3 政府补助在创新研发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整体分析 |
5.3.2 分组检验 |
5.4 政府补助在经济转化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整体分析 |
5.4.2 分组检验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策建议 |
6.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补助方式 |
6.2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 |
6.3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
6.4 加强区域合作,协调共同发展 |
6.5 完善创新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鸡西市政府扶持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中小企业 |
二、技术创新 |
三、政府政策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
二、政府干预理论 |
第三章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及政策体系 |
第一节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
一、中小企业是一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
二、市场竞争中的中小企业创新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三、政府激励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外在动力 |
第二节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 |
一、财政扶持政策 |
二、金融扶持政策 |
三、科技扶持政策 |
四、人才扶持政策 |
第四章 鸡西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政府扶持实证调查 |
第一节 鸡西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
一、鸡西市中小企业概况 |
二、鸡西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概要 |
第二节 鸡西市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举措及效果 |
一、政府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步伐在加快 |
二、政府部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加强 |
三、政府推进产学研合作效果初步显现 |
四、政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初见成效 |
第五章 鸡西市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未能形成“万众创新”的氛围 |
一、政策宣传还需加强 |
二、企业自主创新主动性还需提升 |
第二节 缺少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 |
一、金融政策不够积极 |
二、财税政策还未建立 |
第三节 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训政策体系不完整 |
一、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不足 |
二、人才待遇激励政策难于实现 |
三、人才培训政策体系不健全 |
第四节 创新平台建设不完善 |
一、产学研合作平台沟通不顺畅 |
二、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质量不高 |
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定位不明确 |
第六章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成功经验 |
一、美国 |
二、日本 |
三、德国 |
第二节 国内科技领先城市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经验 |
一、北京 |
二、上海 |
三、肇庆 |
第三节 国内外政策经验比较及启示 |
一、国内外政策经验的比较 |
二、对鸡西市政府完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启示 |
第七章 完善鸡西市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
一、营造尊重科技的社会环境 |
二、构建服务科技的政策环境 |
第二节 加快推进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 |
一、补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 |
二、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
第三节 建立完整的科技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政策 |
一、推进利用项目引人政策 |
二、提高人才经济待遇政策 |
三、完善社会地位激励政策 |
四、建立人才培育培训政策 |
第四节 利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进政策实施 |
一、让产学研合作平台成为政策的推动器 |
二、让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成为政策的收集器 |
三、让中介服务机构成为政策落实的纽带桥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科技创新 |
2.1.2 金融创新 |
2.1.3 科技金融 |
2.1.4 科技企业孵化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3 麦克米伦缺口 |
第三章 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不足 |
3.1 株洲高新区基本情况 |
3.2 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
3.2.1 株洲高新区加大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政策扶持力度 |
3.2.2 株洲高新区多管齐下引导间接金融服务科技企业 |
3.2.3 株洲高新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科技企业 |
3.3 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绩效问卷调查研究 |
3.3.1 株洲高新区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大融资缺口较大 |
3.3.2 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
3.3.3 株洲高新区科技企业对融资渠道有偏好 |
3.4 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不足 |
3.4.1 风险投资机构比较匮乏 |
3.4.2 资本市场服务范围不广 |
3.4.3 科技银行机制需要完善 |
3.4.4 企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 |
3.4.5 科技孵化服务能力偏低 |
第四章 国际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经验借鉴 |
4.1 美国市场引导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
4.1.1 充足的金融市场资源 |
4.1.2 多层次担保体系 |
4.1.3 发达的风投体系 |
4.2 德国银行引导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
4.2.1 全能银行为主导 |
4.2.2 银行风投兴起 |
4.2.3 银行担保辅助 |
4.3 以色列政府引导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
4.3.1 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好 |
4.3.2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
4.3.3 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迅速 |
4.4 经验借鉴 |
第五章 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设计 |
5.1 指导思想和优化目标 |
5.1.1 指导思想 |
5.1.2 优化目标 |
5.2 基本原则 |
5.3 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优化 |
5.3.1 进一步优化直接融资服务 |
5.3.2 进一步完善间接融资服务 |
5.3.3 健全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
5.4 优化后的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结构 |
第六章 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的政策和保障措施 |
6.1 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的政策措施 |
6.1.1 发展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扩大风投机构投资范围 |
6.1.2 加大政府补贴奖励力度,扩大资本市场服务范围 |
6.1.3 发挥银行金融创新实效,健全科技银行服务内容 |
6.1.4 扩充科技担保服务系统,完善科技企业信用体系 |
6.1.5 覆盖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定制专业科技孵化服务 |
6.2 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的保障措施 |
6.2.1 组织保障措施 |
6.2.2 资金保障措施 |
6.2.3 人才保障措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绩效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8)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融资市场概况 |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概况 |
三、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困境分析 |
(一)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方式 |
(二)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
(三)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
四、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有效性实证分析 |
(一)融资有效性的模型构建 |
(二)综合性结论 |
五、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借鉴 |
(一)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借鉴 |
(二)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借鉴 |
六、化解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 |
(一)提高企业自身的硬实力 |
(二)创新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 |
(三)优化政府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 |
(四)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科技金融视角下地方经济动能转换问题研究 ——以江门市的产业转型路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经济动能转换的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科技金融与经济动能转换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技金融 |
2.1.2 经济动能转换 |
2.2 理论基础 |
2.2.1 金融创新理论 |
2.2.2 R&D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2.2.3 产业革命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科技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
3.1 国际科技金融发展经验 |
3.1.1 美国 |
3.1.2 日本 |
3.1.3 德国 |
3.1.4 国外科技金融发展的总体评价 |
3.2 国内科技金融发展经验 |
3.2.1 北京中关村 |
3.2.2 上海张江 |
3.2.3 深圳南山 |
3.2.4 国内科技金融发展的总体评价 |
3.3 国内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比较 |
第4章 江门经济发展动能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江门经济发展动能的现状 |
4.1.1 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换 |
4.1.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
4.1.3 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 |
4.2 江门经济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1 江门工业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
4.2.2 江门经济发展量小质弱 |
4.2.3 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
4.2.4 科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足 |
第5章 科技金融推动江门经济动能转换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
5.1.1 数据说明与指标选取 |
5.1.2 模型构建 |
5.2 实证分析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章 以科技金融为支撑的江门经济动能转换的路径设计 |
6.1 江门经济动能转换方案设计——以农业产业链重构为例 |
6.1.1 江门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
6.1.2 江门农业产业链重构的科技金融创新设计 |
6.2 促进江门经济动能转换的科技金融建议 |
6.2.1 建立科技金融基础服务平台 |
6.2.2 建设统一的企业评级体系 |
6.2.3 引进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 |
6.2.4 推动科技信贷产品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与目标 |
三、技术路线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科技金融 |
二、区域经济发展 |
三、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系统科学理论 |
二、“核心—边缘”理论 |
三、灰色关联理论 |
四、新供给理论 |
五、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三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 |
一、从古典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三、金融发展理论 |
第三章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
一、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判定 |
二、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要素 |
第二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形式 |
一、结构耦合 |
二、功能耦合 |
三、效应耦合 |
第三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
一、市场机制 |
二、政府机制 |
三、产业机制 |
四、社会机制 |
五、空间机制 |
第四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 |
一、系统性 |
二、空间性 |
三、潜在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一节 数据选取与指标体系 |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说明 |
三、指标权重确定 |
四、综合评价指标测算 |
第二节 科技金融水平时空变化 |
一、科技金融水平时序分析 |
二、科技金融水平空间演化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变化 |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序分析 |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
第四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异同点 |
一、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时空发展相同点 |
二、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时空发展不同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时空演进 |
第一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 |
一、单位根检验 |
二、协整检验 |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二节 耦合度模型与测算 |
一、耦合度模型构建 |
二、耦合度测度 |
三、测度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度的时空分析 |
一、时序过程分析 |
二、空间过程分析 |
三、收敛性分析 |
第四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分类 |
一、耦合度区域差异 |
二、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类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 |
第一节 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方法 |
一、耦合协调度模型 |
二、耦合协调度时序分析 |
三、耦合协调度空间分析 |
第二节 耦合协调类型及其时空演变过程 |
一、类型划分标准及意义 |
二、耦合协调类型时空演变过程 |
第三节 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 |
一、全局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
二、局域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
第四节 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
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
三、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及其GMM估计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问题 |
一、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不平衡 |
二、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提升缓慢 |
三、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性较差 |
第二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目标 |
一、经济目标 |
二、社会目标 |
三、生态目标 |
第三节 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路径分析 |
一、耦合协调趋向路径 |
二、耦合协调集聚路径 |
三、耦合协调互动路径 |
第四节 促进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实行区域差异化政策,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
二、推进金融机构结构转型,优化科技金融资源配置 |
三、加强区域间信息流动,扩大集聚区辐射范围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四、美国大力推进科技型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EA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评价的实证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常阿香.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2]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D]. 赵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D]. 谭秀娟. 暨南大学, 2020(05)
- [4]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探索 ——以中国银行广州TA科技支行为例[D]. 严浣清. 暨南大学, 2020(04)
- [5]政府补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广东省企业的经验证据[D]. 瞿鸣歆.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鸡西市政府扶持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 张琳琳.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7]株洲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研究[D]. 廖婧.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8]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D]. 弋桂凤.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2020(08)
- [9]科技金融视角下地方经济动能转换问题研究 ——以江门市的产业转型路径为例[D]. 钟晓辉.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D]. 张芷若.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