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部委高校转制大行动(论文文献综述)
元方[1](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过去五年工作回顾过去五年,是绵阳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
元方[2](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2020年工作回顾2020年是绵阳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
元方[3](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2日在绵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2020年工作回顾2020年是绵阳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刘坚[4](2020)在《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大学这一学术共同体一部分的大学出版社近年来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术性和商业性失衡导致其身份异化,偏离了为教育和科研服务的宗旨。文章在对大学和大学出版社的本质属性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回归大学学术共同体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并从导向、主体出版方向、人才队伍建设和新技术运用等方面阐述了应然之思及实然之策。
翟国静,孙永杰,王学民,王以明[5](2019)在《新业态下新工科的基本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对于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在高等工程教育界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文中分析了新业态与新工科的内涵,深入探讨了新工科的基本特征。
孟宪怡[6](2019)在《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发展能力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发展现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文化发展手段与业态变革的新形势都出现了不适应。改变不适应状况,根本出路在改革。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经探索、扩展、深化阶段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纵向链条。系统梳理、总结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演进历程,可以厘清文化改革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对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之基,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实现复兴之梦的价值取向和重要手段,而这个取向和手段将成为实现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核心思想,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改革”、“创新”能否从观念形态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现实形态,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将成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本文将文化治理理论作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的分析工具,通过论述具有完备文化治理经验的典型发达国家,如“社会运作型”的美国文化体制、“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文化体制、“产业促进型”的韩国文化体制,比较分析、取长补短,更好的引导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本文对新时代文化体制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归纳分析,界定了文化的内涵、外延及主要特性,总结提出了文化体制的概念、职能及基本范畴,对历史各个阶段、东西方各种文化体制的相关理论进行追根溯源。梳理了建党以来文化体制的形成过程,论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因,介绍了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问题与成因。在梳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时,本文在“三分法”基础上进行时空上的延展和补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探、拓展、共识、深化四个阶段,对各个阶段取得的成效和不足进行阐述,对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分析了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及问题的成因,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出五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化体制惯性的路径依赖;改革路径的单向性;改革主体的一元主导;改革动力的非原生性;政府文化管理的低效性。从而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创新路径找到突破口。结合文化治理理念与制度变迁理论,从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三方面,以创新为突破口,探寻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创新包括创新党对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树立新时代高效服务型政府理念、践行新时代文化治理理念、重视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探究;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包括推动政府文化管理权的下放与转移、落实大文化体制架构、推进新时代文化立法工作、提升大数据环境下文化管理能力;文化运行机制创新包括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国家文化需求的机制创新、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转化的机制创新、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机制创新。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较为系统的回答了如何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如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如何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提供了方案。
郎杰燕[7](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元方[8](2019)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提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2018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
孟思佚[9](2019)在《基于DEA的我国高校合并成效研究 ——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克服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导致的条块分割、规模过小、专业过窄、办学效益不高等弊端,在教育改革战略引导下我国政府推动了大范围的高校合并,引发国内外强烈反响。高校合并从宏观和中观来讲旨在优化地区或全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合理使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与经费;从微观来讲旨在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合并成效的显现具有非即时性。本文聚焦微观层面的合并成效,以高校合并最频繁发生的1998-2000年中有合并行为的1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置于较长的时间轴来评价合并成效。一方面基于绝对规模视角借助投入产出变化情况和学科发展情况分析了高校合并后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基于相对规模视角利用Russell测度的DEA模型测算了合并高校在合并前后的投入产出效率,最后结合高校合并的类型划分进行了合并成效总结。从绝对规模来看,“强强联合”、并入医学高校投入产出规模扩大明显,仅并入医学的原综合类大学学科发展佳、综合实力强;从相对规模来看,合并高校在合并后较短时期未能有效提高办学效率,在合并后较长时期办学效率呈波动上升,“强强联合”、并入医学高校校际相对效率较低。最后本文提出基于绝对量的考核评价机制需向系统性关注投入产出进行转变、绝对规模较大但效率较低的高校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而全”的高校需优化内部管理从“齐全”走向“融合”等建议。
陈阳光[10](2018)在《荆门季河低碳试点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积极应对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如何根据区位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水平,在不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化石能源的使用以及增加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成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荆门季河新社区低碳试点为研究对象,分析该试点内低碳经济的运作模式,并运用物质平衡原理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对下一步低碳经济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阐述了低碳经济的内涵以及其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介绍了低碳经济实现的主要路径与典型的发展模式。其次,分析荆门季河低碳经济试点社区的区位优势和外部支持,以及存在的缺陷与外部威胁,并以物质平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水资源利用为例,分析某一周期内投入到社会经济系统中用于生产资料与消费品制造的水资源总量、产生的排入到环境系统中的废水总量以及经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并计算环境容量承载力范围内的废弃物回收率。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荆门季河低碳试点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出值得推广的经验与需要调整改进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二、中央部委高校转制大行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央部委高校转制大行动(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
过去五年,我们坚定不移兴实体、抓产业,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升 |
过去五年,我们全力以赴谋创新、求突破,科技创新效能全面提升 |
过去五年,我们持之以恒促改革、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全面提升 |
过去五年,我们倾情用力办实事、惠民生,人民福祉水平全面提升 |
过去五年,我们从严从实转职能、优作风,政府行政效率全面提升 |
未来五年工作建议 |
一、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为引领,推动新时代中国科技城高质量发展 |
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努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
三、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
四、坚定不移扩大内需,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加快建设全国种业强市,建成国家级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种业产业园区1个。积极推动国家生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项目,确保年生猪出栏达到430万头以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30万吨以上。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支持盐亭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梓潼争创国省级粮油和水稻制种现代农业园区。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30家以上。 |
六、致力绿色低碳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
七、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开创共享发展新局面 |
八、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
九、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
名词解释 |
(2)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020年工作回顾 |
我们致力做大产业、做强实体,经济保持稳健运行 |
我们致力服务国防、创新发展,科技城建设全面提速 |
我们致力破除藩篱、内外拓展,改革开放实现纵深突破 |
我们致力全域发展、夯基固本,城乡面貌发生显着变化 |
我们致力为民惠民、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 |
“十三五”发展主要成就 |
2021年工作建议 |
一、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巩固拓展防控成果 |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 |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四、牢牢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努力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
五、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
六、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
九、更好统筹安全和发展,全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名词解释和说明 |
(3)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2日在绵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2020年工作回顾 |
我们致力做大产业、做强实体,经济保持稳健运行 |
我们致力服务国防、创新发展,科技城建设全面提速 |
我们致力破除藩篱、内外拓展,改革开放实现纵深突破 |
我们致力全域发展、夯基固本,城乡面貌发生显着变化 |
我们致力为民惠民、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 |
“十三五”发展主要成就 |
“十四五”发展的主要考虑和二○三五年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 |
2021年工作建议 |
一、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巩固拓展防控成果 |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 |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四、牢牢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努力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
五、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
六、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
九、更好统筹安全和发展,全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名词解释和说明 |
(4)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与大学出版:基于本质属性的考察 |
1.1 大学的本质是学术共同体 |
1.2 大学出版社是大学学术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
2 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回归学术共同体 |
2.1 大学出版社本质属性的消解:身份“异化”的经营主体 |
2.2 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回归学术共同体 |
3 大学出版社回归学术共同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应然之思及实然之策 |
3.1 践行社会效益优先,以正确的导向“立德树人”,坚守学术之“魂” |
3.2 回归主体出版方向,不断提升出版品质,积厚学术之“基” |
3.3 塑造学者型编辑队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推进学习型出版社建设,锻造学术之“人” |
3.4 推进“内容+技术”的融合,构建与利益攸关者协同互补的数字学术科研服务体系,培育学术之“本” |
4 结语 |
(5)新业态下新工科的基本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业态与新工科 |
1.1 新业态 |
1.2 新工科 |
2 新工科的基本特征 |
2.1 新理念 |
2.1.1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
2.1.2 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 |
2.1.3 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 |
2.1.4 引领发展理念 |
2.2 新结构 |
2.3 新模式 |
2.4 新质量 |
2.5 新体系 |
3 结束语 |
(6)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主要内容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 |
一、文化 |
二、文化体制 |
三、文化体制改革 |
四、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 |
第二节 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
三、西方学者关于文化体制的理论 |
第二章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形成创立阶段(1921—1978)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体制的形成(1921—1949)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体制的创立(1949—1978) |
第二节 改革探索阶段(1978—2012)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初探(1978—2002)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拓展(2002—2012) |
第三节 新时代全面深化阶段(2012 至今)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共识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深化 |
第三章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
一、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 |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 |
第二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
一、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外部挑战 |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内部困境 |
第三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传统体制惯性的路径依赖 |
二、改革路径的单向性 |
三、改革主体的一元主导 |
四、动力机制的非原生性 |
五、政府文化管理的低效性 |
第四章 文化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社会运作型”的美国文化体制 |
一、美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
二、美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
三、美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
四、美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文化体制 |
一、法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
二、法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
三、法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
四、法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
第三节 “产业促进型”的韩国文化体制 |
一、韩国文化体制的形成 |
二、韩国文化体制的组织架构 |
三、韩国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 |
四、韩国文化体制的经验总结 |
第四节 国际经验的启示 |
一、文化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立足本国国情 |
二、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应围绕多中心治理 |
三、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开辟多元文化融资渠道 |
四、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应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 |
第五章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创新 |
第一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创新 |
一、创新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 |
二、树立新时代高效服务型政府理念 |
三、践行新时代文化治理理念 |
四、重视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
第二节 新时代文化管理领导体制创新 |
一、推动政府文化管理权的下放转移 |
二、落实大文化体制架构 |
三、推进新时代文化立法工作 |
四、提升大数据环境文化管理能力 |
第三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创新 |
一、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国家文化需求 |
二、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化 |
三、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评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总体思路 |
(二)结构安排 |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
小结 |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
小结 |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
小结 |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
小结 |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
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
6.3.3 突破路径依赖 |
6.3.4 注重关键节点 |
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进一步讨论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018年工作回顾 |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
二、坚持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科技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
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加速释放 |
四、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
五、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
2019年工作建议 |
一、着力推动科技城加快发展 |
二、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三、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
四、着力全面深化改革 |
五、着力建设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
六、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 |
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
八、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 |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名词解释和说明 |
(9)基于DEA的我国高校合并成效研究 ——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内涵 |
(一)合并 |
(二)成效 |
三、国内外高校合并成效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
一、高校合并目的与类型分析 |
(一)我国高校合并历史实践 |
(二)我国高校合并的目的与类型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成本收益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DEA模型及可行性分析 |
(一)经典DEA模型简介 |
(二)经典DEA模型在高校合并成效评价中的不足 |
(三)基于Russell测度的DEA模型在高校合并成效评价中的优势 |
四、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 |
(二)关键绩效指标建构 |
(三)分析思路与步骤 |
第三章 绝对规模视角下高校合并成效分析 |
一、投入规模变化分析 |
(一)人力投入:合并后规模扩大明显但长期总量趋稳 |
(二)财力投入:合并后规模扩大明显且增幅不断提升 |
(三)物力投入:合并后规模扩大明显但增幅保持平稳 |
二、产出规模变化分析 |
(一)教学产出:合并后短期内本科在校学生规模扩大随后趋稳,研究生增速明显 |
(二)科研产出:合并前后变化不显着,但论文数量随时间推移提升显着 |
(三)社会服务产出:合并后较短时期内无显着变化,但专利授权数随时间推移显着增加 |
三、不同合并类型高校投入产出变化分析 |
(一)按并入高校与原高校学科异同划分 |
(二)按并入高校的主要学科划分 |
(三)按并入高校的综合实力划分 |
四、高校合并后的学科发展成效分析 |
(一)仅并入相同学科:合并后延续原有专业化发展道路 |
(二)仅并入相异学科:并入医学的原综合类大学发展佳 |
(三)并入相同和相异学科:并非并入学科越多发展成效越好 |
五、主要结论与发现 |
第四章 相对规模视角下的高校合并成效分析 |
一、关键绩效指标数据处理方法 |
二、校际相对投入产出效率分析(23所高校) |
(一)1998-2002年校际相对效率分析 |
(二)高校合并后较长时期校际相对效率分析 |
(三)有无合并高校校际相对效率总结 |
(四)不同合并类型相对效率对比总结 |
三、17所合并高校自身相对效率变化分析(1998-2016年) |
(一)1998-2002年自身相对效率变化分析 |
(二)17所合并高校自身相对效率变化趋势总结 |
(三)不同合并类型相对效率变化趋势总结 |
四、主要结论与发现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我国高校合并成效的主要结论 |
(一)绝对规模视角:“强强联合”、并入医学高校投入产出规模扩大明显 |
(二)绝对规模视角:仅并入医学的原综合类大学学科发展佳、综合实力强 |
(三)相对规模视角:合并高校在合并后较短时期未能有效提高办学效率 |
(四)相对规模视角:合并高校在合并后较长时期办学效率波动上升 |
(五)相对规模视角:“强强联合”、并入医学高校校际相对效率较低 |
二、结果讨论与对策建议 |
(一)基于绝对量的考核评价机制需向系统性关注投入产出进行转变 |
(二)绝对规模较大但效率较低的高校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三)“大而全”的高校需优化内部管理从“齐全”走向“融合” |
三、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年份校际相对投入产出效率计算结果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荆门季河低碳试点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关于低碳经济基本概念的综述 |
2.2 关于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的综述 |
2.3 关于低碳经济实现路径的综述 |
2.4 关于低碳经济现状前景的综述 |
2.5 小结 |
3 低碳经济的内涵 |
3.1 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
3.2 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 |
3.3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
3.4 小结 |
4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
4.1 美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
4.2 欧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
4.3 日本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
4.4 小结 |
5 荆门季河低碳试点区的基本情况 |
5.1 荆门季河低碳试点社区优势分析 |
5.1.1 地理位置优越 |
5.1.2 基础设施完善 |
5.1.3 绿化面积可观 |
5.1.4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
5.1.5 低碳工作已见雏形 |
5.2 荆门季河低碳试点社区劣势分析 |
5.2.1 季风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 |
5.2.2 建筑群混乱、功能分区随意 |
5.2.3 能源利用低效化 |
5.2.4 工、农业污染现象仍旧存在 |
5.3 荆门季河低碳试点社区机会分析 |
5.3.1 湖北省政府给予制度性支持 |
5.3.2 管理机构的低碳意识到位 |
5.3.3 正处于荆门季河新社区的建设期 |
5.4 荆门季河低碳试点社区威胁分析 |
5.4.1 该地区易受周边污染的影响 |
5.4.2 低碳经济的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 |
5.4.3 低碳经济相关的政策配套机制不健全 |
6 基于物质平衡原理的评估 |
6.1 物质平衡理论基本内容 |
6.2 荆门季河低碳设点社区评估 |
6.2.1 数据指标分析 |
6.2.2 物质平衡模型分析 |
6.2.3 评估结果分析 |
7 结论与启示 |
7.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新修订规章制度 |
7.2 强化环保节能意识,组织低碳建设宣传活动 |
7.3 做好中长期建设规划,加快产业融合与升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央部委高校转制大行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工作报告[N]. 元方. 绵阳日报, 2021
- [2]政府工作报告[N]. 元方. 绵阳日报, 2021
- [3]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2日在绵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J]. 元方. 绵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4]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视角[J]. 刘坚. 科技与出版, 2020(12)
- [5]新业态下新工科的基本特征分析[J]. 翟国静,孙永杰,王学民,王以明.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19(03)
- [6]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 孟宪怡.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7]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8]政府工作报告[N]. 元方. 绵阳日报, 2019
- [9]基于DEA的我国高校合并成效研究 ——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D]. 孟思佚.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荆门季河低碳试点区发展战略研究[D]. 陈阳光.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