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建立金工实习教学的管理考核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董万城,黄勇,王蒙,张巍,郭孟宇[1](2022)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机械制造实习”课程为例》文中指出"机械制造实习"是高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课题组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教学保障等方面,对"机械制造实习"课程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教改实践证明:"机械制造实习"课程改革效果明显,学生满意度高,符合专业认证要求和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需要,为今后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作福,陈翔,何为,杨旭,王俊生[2](2022)在《课程思政在金工实习中的融合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金工实习现状,从教学理念设计、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查找问题,在我校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基础上,将思政元素引入教学全过程,寓隐性教育于实践教学体系中,形成"课程思政+金工实习"的培养模式,为实践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伍文进,徐玮玮,徐中云[3](2021)在《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金工实习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工程教育认证"学生为中心、目标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开源FDM 3D打印机为教学载体的新金工实习教学体系,按照"层次分明、能力递进"原则,制定以认证指标点为指引的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安全教育、基础实训、综合实训、拓展实训"四个任务环节。实践证明,新教学模式下,教师从"一言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参与讨论"的引导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工程素养。
郭刚,张永坤[4](2021)在《浅析高等院校金工实习教学改革探究——以农林类院校金工实习为例》文中认为金工实习实训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极为重要的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课程,文章以农林类院校为例,分析和总结了金工实习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已有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提出了金工实习的改革措施,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刘痒痒[5](2021)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工程教育大国,随着产业迅速发展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大量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资格要求得到国际互认,这就需要我国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以此推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因此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势在必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包含了化工制药类、材料类、机械类等一系列工科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化工类的重要分支,对其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分必要。各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环节中,实践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工程训练是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对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新形势,从而使工程教育改革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持久而积极的推动作用。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综述了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训练情况,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进行了详细阐述,阐明了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工程人才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实地走访及对问卷调查反馈数据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了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之间的差距,总结了现阶段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教学设备等六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民族院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论文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综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并提出了研究方案;第二部分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对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教学设备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第四部分围绕问卷所涉及问题,对现阶段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第五部分针对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革策略;第六部分对论文整体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
陈星[6](2021)在《美的公司学生金工实习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美的集团作为世界500强企业,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并为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实习机会,同时也为企业专业人才引进与岗位技能培训创造了条件。目前公司采用的传统实习管理模式存在各种弊端,填写表单多,审批流程环节多、处理进展慢,难以准确掌握公司岗位的实习需求,招聘计划与岗位安排不完善,实习考核方式不规范,实习数据零散分布,领导难以掌握整个公司的实习生运行情况,不能有效控制实习生培养成本。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美的公司学生金工实习管理系统的构建。本文根据学生金工实习管理系统建设过程展开了研究。首先,指出美的集团实习生多、业务管理工作量大、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指出必须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来提高实习生管理工作效率;然后分析了实习管理系统的发展情况,对相关学者的文献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其次,阐述了ASP.NET、C#、bootstrap、SQL SERVER2017等技术、框架与工具的特点,分析了它们的工作机制。再次,分析了系统建设的现有条件与用户构成,通过用例图、流程图等UML建模语言描述了项目实施对象,介绍了用户能够操作的功能和业务处理流程,并对性能、安全等影响系统运行效果的指标进行分析。然后搭建了多层次的系统应用与技术架构,介绍了系统应用程序部署需要的软硬件环境。指出了系统功能模块构成,设计了招聘、薪酬、培训、考勤等不同功能模块的时序图、程序流程图,建立了数据库概念和物理模型。最后,编写C#程序开发源代码,配置好开发环境,实现了系统功能,展示了主要功能模块的web页面。通过测试验证系统功能的正常完整、数据的正确一致与性能的稳定可靠。本文构建了实习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实现了对实习业务的全过程管理,覆盖了实习计划、薪酬管理、任务分派、流程审核等所有业务活动,能够将所有数据进行安全存储、高效查找,对考勤考核与工作任务完成不合格情况进行预警,同时提供了报表统计数据,帮助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高了公司实习实训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了美的公司数字化建设水平与综合实力,并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张金叶[7](2020)在《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全球产业的格局正呈现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制造、新能源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产业界对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适应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培养一批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而实践作为工程的本质属性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实践教学也愈发受到各界关注。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实施对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动手能力,而且涉及到工程思维、跨界整合、创新创业以及沟通领导等综合能力。目前,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关注点仍然处于基础的动手实践能力,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重构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比较教育理论、大工程观、CDIO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继而,对中德两国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实践教学的条件和质量保障五个构成要素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发现德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先进之处。随后,以德国着柏林工业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以及国内地方工科高校浙江科技学院和哈尔滨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四所高校实践教学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比德国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借鉴德国实践教学体系的经验,为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更新提出建议。
熊建新[8](2019)在《机械类专业金工实习课程改革探析》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理论与实践能力综合发展的高水平人才才是现代社会企业所需要的,近年来,基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在机械专业领域内,金工实习课程的展开就是为提高和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当下金工实习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课程改革提出几点建议,以供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李肖婧[9](2019)在《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产业的出现,工程活动的复杂性、规模性和不确定性均处于前所未有的状态,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体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工程体验”的本质在于通过个体与客观工程环境的互动促进个体的反思,加强个体对工程专业实践的认知,形成工程专业实践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本科工程教育界已率先做出改革以增强“工程体验”的地位。相较而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尚未形成该项意识,现行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一味重视对显性的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初步应用,却弱化对隐性的专业实践技能与态度的培养,现状亟待改变。基于此,探讨“本科工程教育应如何开展‘工程体验’以培养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需求的未来工程师”成为亟需学科探讨和解决的复杂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该问题给予系统性考量,亦未深入应用有效理论以指导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针对上述现实问题与理论诉求,本研究以“如何构建并运行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简称体验模式),从而强化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地位与实施效果,进而培养出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所需的未来工程师?”为核心研究问题,并由此展开4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1)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识别;(2)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维度识别;(3)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4)我国情境下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文献阅读、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同行专家研讨,结合问卷调查等方法,借助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开展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形成如下四项结论:(1)全面解析21世纪工程背景下“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提出“工程体验”的本质,并指出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标准为:是否涉及亲身经历、是否涉及理论知识应用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工程专业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体验”的广义范畴和核心范畴。21世纪工程背景下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是:一方面朝着系统性组织各类工程体验活动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聚焦于工程体验活动本身的完整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多样性,重视那些属于工程体验核心范畴的体验活动。(2)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包括三大子系统(目标子系统、过程子系统、支撑子系统)、六项维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师资队伍、支撑环境)、三组关系(模式构成维度间结构关系、体验模式与整体工程教育间的相互联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3)通过文献识别、案例补充、同行专家研讨、实证检验,最终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所包含的36个构成要素,以构成要素特征命名体验模式的六大构成维度——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并验证通过六大构成维度与工程体验成效间的正相关关系。(4)综合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构成维度以及结构关系,构建形成完整的体验模式,并运用隐性知识观和体验式学习观,深入本科工程教育的具体情境,探析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中介性、交互性、协同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以指导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具体理论贡献包括:(1)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视角,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指导方法,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2)基于文献、案例和实证检验,识别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与构成维度;(3)构建完整的工程体验教育模式并深入挖掘体验模式的内在特征。除上述理论贡献外,本研究进一步联系实际,深入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面向政府、产业、社会机构、工科院校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参与主体,从(1)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2)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3)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4)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5)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6)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等六方面提出了确保体验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侯学元[10](2018)在《“核心产品制造贯穿式”的金工实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分析金工实习教学特别是数控教学的现状,提出"核心产品制造"贯穿多个工种的教学模式,以项目驱动的教学为切入点,进行了金工实习实训项目的具体改革与实施方法,展现了一种多工种相互贯穿的金工实习教学模式,以推动金工实习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浅谈建立金工实习教学的管理考核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建立金工实习教学的管理考核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机械制造实习”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教学改革的思路 |
2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
2.1 确定课程目标 |
2.2 完善教学内容 |
2.3 改进教学方法 |
2.3.1扎实开展实习动员及安全教育 |
2.3.2采用课堂互动教学方法 |
2.3.3丰富教学内容 |
2.3.4广泛开展学科和技能竞赛 |
2.4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
2.4.1成绩组成 |
2.4.2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
1)理论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
2)金工作品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
3)安全操作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
4)实习报告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
3 建立健全教学保障体系 |
3.1 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组织 |
3.2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
3.3 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
4 结语 |
(2)课程思政在金工实习中的融合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金工实习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
(一)金工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教学意识 |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缺乏课程思政的培养理念 |
(三)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不高 |
1. 受信息化影响的程度大,消极思想比较严重 |
2. 思政课程的特点造成对课程思政的盲目性和应付心理 |
3. 只为获得学分,对思政内容缺乏热情 |
(四)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缺乏课程思政元素 |
1. 学生考评体系 |
2. 教师考评体系 |
二、金工实习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
(一)明确学生培养定位,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
(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
1.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扩展。 |
2. 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模式。 |
(三)搭建校企共建平台,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
(五)完善师生考评体系,逐步实现育人目标 |
三、结束语 |
(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金工实习教学模式的弊端 |
1.1 教学理念传统,课程内容陈旧 |
1.2 师生比偏低,安全意识淡薄 |
1.3 教学考核机制落后 |
2 以产品为载体的金工教学模式改革与实施 |
2.1 制定新课程目标 |
2.2 构建以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改革体系 |
2.3 新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措施 |
2.3.1安全教育阶段 |
2.3.2基础实训阶段 |
2.3.3综合实训阶段 |
1)产品设计阶段。 |
2)工艺阶段。 |
3)加工制作阶段。 |
4)机械装配阶段。 |
5)电子装配阶段。 |
6)产品调试阶段。 |
2.3.4拓展实训 |
3 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
3.1 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 |
3.2 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培养和提高 |
3.3 明显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3.4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 |
4 结语 |
(4)浅析高等院校金工实习教学改革探究——以农林类院校金工实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金工实习存在问题 |
1.1 对金工实习课程重视度不够 |
1.2 金工实习的教学内容太单一、设备陈旧 |
1.3 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的业务水平低 |
2 改革措施 |
2.1 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
2.2 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环境 |
2.3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
2.4 加大推行校企合作模式 |
3 结语 |
(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训练概述 |
2.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述 |
2.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定义 |
2.1.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 |
2.1.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 |
2.2 工程训练概述 |
2.2.1 工程训练的定义 |
2.2.2 工程训练的目标 |
2.3 实践教学概述 |
2.3.1 实践教学的定义 |
2.3.2 实践教学的地位 |
2.3.3 实践教学的作用 |
第3章 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方法 |
3.2.1 问卷调查 |
3.2.2 实地走访 |
3.3 调查对象 |
3.4 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 |
3.4.1 实地走访 |
3.4.2 问卷设计 |
3.4.3 问卷试测 |
第4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现状 |
4.1 师资队伍建设 |
4.1.1 缺少双师型教师 |
4.1.2 教师培训次数较少 |
4.1.3 部分教师缺乏经验 |
4.1.4 缺少校外行家专家 |
4.1.5 教师教学种类过多 |
4.2 教学内容 |
4.2.1 教学内容较为传统 |
4.2.2 各个工种之间的关联性不强 |
4.2.3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强 |
4.2.4 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
4.2.5 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应用性 |
4.3 教学方式 |
4.3.1 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
4.3.2 忽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
4.3.3 忽视知识传递方式的重要性 |
4.3.4 教学方法单一 |
4.3.5 忽视对学生多方面精神的培养 |
4.4 教学组织 |
4.4.1 实训教学形式单一 |
4.4.2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
4.4.3 学生分组情况不合理 |
4.4.4 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开授课 |
4.4.5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太短 |
4.5 教学质量 |
4.5.1 考核形式过于简单 |
4.5.2 组织相关比赛数量较少 |
4.5.3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较低 |
4.5.4 学生的操作技能得不到定期检验 |
4.5.5 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效果不明显 |
4.6 教学设备 |
4.6.1 教学设备数量较少 |
4.6.2 实训室开放时间较短 |
4.6.3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
4.6.4 实训基地缺少足够的职业氛围 |
4.6.5 实践教学环境一般 |
第5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
5.1 师资队伍建设 |
5.1.1 培养双师型教师 |
5.1.2 优化教师培训方式 |
5.1.3 引进经验丰富的教师 |
5.1.4 强化高端人才引进 |
5.1.5 教师应术业有专攻 |
5.2 改革教学内容 |
5.2.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
5.2.2 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
5.2.3 实践教学内容联系理论知识 |
5.2.4 教学内容需较强的可操作性 |
5.2.5 教学内容要体现创新应用性 |
5.3 改进教学方式 |
5.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
5.3.2 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 |
5.3.3 重视知识传递方式的重要性 |
5.3.4 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 |
5.3.5 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精神的培养 |
5.4 优化教学组织 |
5.4.1 增加实训教学的组织形式 |
5.4.2 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
5.4.3 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 |
5.4.4 融合跨专业学生 |
5.4.5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
5.5 提升教学质量 |
5.5.1 考核形式多样化 |
5.5.2 举办实践教学相关的比赛 |
5.5.3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 |
5.5.4 定期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
5.5.5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5.6 完善教学设备 |
5.6.1 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设备 |
5.6.2 合理安排实训室开放时间 |
5.6.3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
5.6.4 营造足够的职业氛围 |
5.6.5 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问卷 |
附录2 学生问卷 |
研究成果 |
致谢 |
(6)美的公司学生金工实习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的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
2.1 ASP.NET技术 |
2.2 Json技术 |
2.3 Bootstrap技术 |
2.4 SQL Server2017 技术 |
2.5 C#技术 |
2.6 IIS10 服务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 用户角色分析 |
3.3 业务流程分析 |
3.4 系统功能分析 |
3.5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应用架构设计 |
4.1.2 技术架构设计 |
4.1.3 网络拓扑设计 |
4.1.4 功能结构设计 |
4.2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模块实现 |
5.2.1 系统登录模块 |
5.2.2 实习计划管理模块 |
5.2.3 招聘管理模块 |
5.2.4 培训管理模块 |
5.2.5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
5.2.6 实习考勤管理模块 |
5.2.7 实习任务管理模块 |
5.2.8 实习考核管理模块 |
5.2.9 薪酬管理模块 |
5.2.10 报表管理模块 |
5.2.11 流程管理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配置 |
6.2 测试概述 |
6.3 测试内容与结果分析 |
6.3.1 数据完整性测试 |
6.3.2 功能测试 |
6.3.3 非功能性测试 |
6.3.4 性能测试 |
6.4 测试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工科院校 |
2.1.2 实践教学 |
2.1.3 实践教学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2.2.2 比较教育理论 |
2.2.3 大工程观 |
2.2.4 CDIO教育理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比较分析 |
3.1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
3.1.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
3.1.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
3.1.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目标的比较分析 |
3.2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3.2.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3.2.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3.2.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比较分析 |
3.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
3.3.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伍建设 |
3.3.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
3.3.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比较分析 |
3.4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
3.4.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
3.4.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
3.4.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管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
3.5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与质量保障 |
3.5.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与质量保障 |
3.5.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与质量保障 |
3.5.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条件与质量保障的比较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实例分析 |
4.1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 |
4.1.1 引领工程发展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 |
4.1.2 理论、实践、科研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
4.1.3 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的实践教师队伍 |
4.1.4 “学生生命周期”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
4.1.5 来源广泛的实践教学支持保障 |
4.2 德国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FH) |
4.2.1 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工程人才培养 |
4.2.2 工程全过程嵌入的实践内容设计 |
4.2.3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
4.2.4 完善的实践教学组织架构与制度管理 |
4.2.5 企业深度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 |
4.3 浙江科技学院 |
4.3.1 对接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
4.3.2 基础与提升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
4.3.3 双师双能、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
4.3.4 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制度 |
4.3.5 完备的实践教学资源及质量监控保障 |
4.3.6 中德合作办学基地建设 |
4.4 哈尔滨理工大学 |
4.4.1 对接行业和地方经济需求的培养目标 |
4.4.2 基础、专业、创新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内容 |
4.4.3 引进与培养并行的教师队伍建设 |
4.4.4 制度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管理 |
4.4.5 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与质量保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构建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建议 |
5.1 精准定位,明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
5.1.1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 |
5.1.2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 |
5.1.3 对接产业需求,厘清工程实践能力新内涵 |
5.2 能力本位,探索实践教学新内涵 |
5.2.1 跟踪工程学科的前沿性、交融性 |
5.2.2 强化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 |
5.2.3 拓展实践场景的跨界性、协同性 |
5.3 双师双能,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师队伍 |
5.3.1 专兼结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5.3.2 制度引导,完善实践教学教师准入及考评标准 |
5.3.3 校企双向交流,积极开展实践教师进修培训工作 |
5.4 规范制度,严格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
5.4.1 健全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
5.4.2 建立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考评管理制度 |
5.4.3 建立灵活的实践教学监控机制 |
5.5 产教融合,建立协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
5.5.1 转变观念,加快产教深度融合 |
5.5.2 双向建构,打造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模式 |
5.5.3 资源整合,校企共建共享共同培养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8)机械类专业金工实习课程改革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阶段金工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1 对金工实习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安排不合理 |
1.2 教学模式单一,没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
1.3 实习设施不健全,实习技术落后 |
2 金工实习课程改革的有效实践 |
2.1 提高学生对金工实习课的兴趣 |
2.2 提高学生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 |
2.3 丰富金工实习实践教学内容 |
2.4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
2.5 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
2.6 实施校企合作模式 |
2.7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增强工程变动管理 |
3 结语 |
(9)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现实背景 |
1.1.1 21世纪工程发展和工程师培养的迫切需求 |
1.1.2 国外本科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
1.1.3 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的内在驱动 |
1.2 理论背景 |
1.3 问题提出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框架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章节安排 |
1.5 可能的创新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综述 |
2.1.1 体验的概念与工程体验的本质 |
2.1.2 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工程体验的实施阶段 |
2.1.3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 |
2.1.4 21世纪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 |
2.1.5 本节述评 |
2.2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研究现状综述 |
2.2.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可视化分析 |
2.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焦点 |
2.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理论视角 |
2.2.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2.2.5 本节述评 |
2.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
2.3.1 体验开展的内在驱动:隐性知识观 |
2.3.2 体验的具体作用过程:体验式学习观 |
2.3.3 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与教育模式构建方法 |
2.3.4 本节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识别 |
3.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 |
3.1.1 培养目标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
3.1.2 课程体系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
3.1.3 教学方法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
3.1.4 学习评价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
3.1.5 师资队伍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
3.1.6 支撑环境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
3.2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成效指标 |
3.3 本章小结 |
4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多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1.1 案例研究目的 |
4.1.2 案例选择与描述 |
4.1.3 案例数据收集与分析 |
4.2 伦敦大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的“交叉整合型”体验 |
4.2.1 背景简介 |
4.2.2 教育愿景 |
4.2.3 教育过程 |
4.2.4 支撑条件 |
4.2.5 个案小结 |
4.3 奥尔堡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的“问题导向型”体验 |
4.3.1 背景简介 |
4.3.2 教育愿景 |
4.3.3 教育过程 |
4.3.4 支撑条件 |
4.3.5 个案小结 |
4.4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的“基于设计周期型”体验 |
4.4.1 背景简介 |
4.4.2 教育愿景 |
4.4.3 教育过程 |
4.4.4 支撑条件 |
4.4.5 个案小结 |
4.5 欧林工学院的“深度融合型”体验 |
4.5.1 背景简介 |
4.5.2 教育愿景 |
4.5.3 教育过程 |
4.5.4 支撑条件 |
4.5.5 个案小结 |
4.6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四维设计型”体验 |
4.6.1 背景简介 |
4.6.2 教育愿景 |
4.6.3 教育过程 |
4.6.4 支撑条件 |
4.6.5 个案小结 |
4.7 案例中本科工程教育工程体验开展的相关经验 |
4.7.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案例研究 |
4.7.2 案例研究结果与讨论 |
4.8 本章小结 |
5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
5.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框架及研究假设 |
5.1.1 构成要素框架 |
5.1.2 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5.2.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
5.2.2 数据收集 |
5.2.3 统计方法 |
5.3 描述性统计 |
5.3.1 样本基本信息 |
5.3.2 模式要素的描述性统计 |
5.4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4.1 信度分析 |
5.4.2 效度分析 |
5.5 回归分析 |
5.5.1 多元线性回归基本问题检验 |
5.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建 |
6.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
6.1.1 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 |
6.1.2 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 |
6.1.3 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 |
6.1.4 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 |
6.1.5 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 |
6.1.6 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 |
6.1.7 模式构建的三组结构关系 |
6.1.8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
6.2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 |
6.2.1 内在特征一:中介性 |
6.2.2 内在特征二:交互性 |
6.2.3 内在特征三:协同性 |
6.3 本章小结 |
7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 |
7.1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 |
7.2 对策一: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 |
7.3 对策二: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 |
7.4 对策三: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
7.5 对策四: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 |
7.6 对策五: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 |
7.7 对策六: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 |
7.8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国外案例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4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学生版) |
附录5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研究者版) |
附录6 :国内调研访谈记录(摘要) |
作者简介 |
四、浅谈建立金工实习教学的管理考核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机械制造实习”课程为例[J]. 董万城,黄勇,王蒙,张巍,郭孟宇. 南方农机, 2022(04)
- [2]课程思政在金工实习中的融合与应用[J]. 赵作福,陈翔,何为,杨旭,王俊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研究[J]. 伍文进,徐玮玮,徐中云. 南方农机, 2021(20)
- [4]浅析高等院校金工实习教学改革探究——以农林类院校金工实习为例[J]. 郭刚,张永坤. 内燃机与配件, 2021(17)
- [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D]. 刘痒痒.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6]美的公司学生金工实习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研究[D]. 张金叶.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8]机械类专业金工实习课程改革探析[J]. 熊建新. 内燃机与配件, 2019(22)
- [9]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D]. 李肖婧. 浙江大学, 2019(02)
- [10]“核心产品制造贯穿式”的金工实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侯学元. 大学教育,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