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阿勒泰富铁矿成矿区地质找矿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白建科[1](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晶质石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显示出良好的晶质石墨成矿潜力。然而,因发现时间晚,石墨矿床研究程度整体偏低,目前的研究工作仅限于单个矿床,缺乏对东准噶尔石墨矿床的系统性研究,这不但制约了对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的准确认识,而且直接影响该地区下一步晶质石墨找矿工作的勘查部署和大型石墨资源基地建设。本论文选择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采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碳同位素等方法,重点分析石墨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碳质来源、控矿因素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石墨矿床矿化、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东准噶尔地区已知石墨矿床均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次级断裂褶皱带内,空间分布明显受控于NW-SE向展布的额尔齐斯-玛因鄂博等3条区域性构造岩浆岩带。孔可热、达布逊、散得克、吐尔库里等4个石墨矿矿体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作用明显,矿体发生塑性变形,矿化蚀变主要包括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及褐铁矿化,石墨呈细鳞片-显微鳞片状结构,片径0.001~0.2mm,固定碳含量11.56%~15.6%。黄羊山石墨矿体赋存于碱性花岗岩中,矿化蚀变为云英岩化和硅化-黑云母化,固定碳含量6.15%,晶质鳞片状和叶片状结构,片径0.05~0.2mm,最大可达0.5mm。通过典型石墨矿床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得出:孔可热、达布逊、散得克、吐尔库里等4个石墨矿含矿岩系沉积时代主要集中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336~321Ma),含矿岩系归属于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和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原岩均为杂砂岩或长石砂岩,其物源总体为长英质源区,但构造背景较复杂。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成矿时代集中于晚石炭世晚期(301~312Ma)。通过对典型石墨矿床开展碳同位素、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获得孔可热和吐尔库里石墨矿中石墨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1.4‰,黄羊山和苏吉泉石墨矿中石墨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0.4‰。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石墨碳同位素δ13C值的一致性,不仅反映石墨的碳质来源均为有机成因,而且暗示石墨原岩建造形成于相似的沉积环境。典型石墨矿床具有相似的XRD衍射图谱,峰形尖锐,石墨d(002)介于3.353~3.356?之间,说明石墨矿物有序度较好。黄羊山石墨矿中石墨激光拉曼光谱表现出尖锐的G带,微弱的D1、D2缺陷峰,显示石墨结晶度较高。石墨晶体R2值介于0.02~0.14,计算得到形成温度为578~632℃。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床可划分为3种矿化类型:与蚀变钾长花岗岩有成因关系的石墨矿化类型;与岩浆期后气化热液有关的石墨矿化类型;炭质板岩-炭硅质板岩型石墨矿化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床2种成因类型:构造岩浆热变质型和岩浆气液蚀变型,与前人划分方案不同,指导区域找矿可操作性更强。根据已发现典型石墨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成矿有利区带划分出3个成矿亚带:额尔齐斯-玛因鄂博石墨成矿亚带(Ⅰ-1)、扎河坝-阿尔曼泰石墨成矿亚带(Ⅰ-2)和卡拉麦里-莫钦乌拉石墨成矿亚带(Ⅰ-3),为新疆东准噶尔地区下一步石墨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阿里木江·艾合买提[2](2020)在《新疆富蕴县杜热一带浅覆盖区铜矿找矿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位于富蕴县杜热镇一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谢米斯台-库兰卡孜干古生代岛弧带内。近年来,在该地区珠万喀腊-阿舒达斯一带陆续发现了多处重要的铜矿(化)体或细脉状铜矿化点,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但由于大面积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沉积物覆盖,研究区铜矿床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尚缺少成矿岩石形成时代、构造演化以及详细的物化探勘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以杜热一带铜矿(化)点及出露的岩浆岩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考察基础上,通过SHRIMP锆石U-Pb定年测试、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合物化探数据收集等方法,对该区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1)通过SHRIMP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认为杜热一带泥盆纪(411~375 Ma)处于有利于铜矿形成的岛弧环境,含矿闪长岩(395.6±2.4 Ma)在此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晚石炭世早期碱性花岗岩(319.3±2.5 Ma)和晚石炭世晚期石英正长斑岩(304.1±2.8 Ma)均显示A型花岗岩特征,是壳幔岩浆混合后经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但前者形成于陆-陆碰撞有关的后碰撞作用进入尾声阶段,其形成标志着造山作用的结束和板内伸展环境的开始,后者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2)综合分析认为,杜热一带铜多金属矿床受区域NW~SE向构造影响,泥盆纪(411~375 Ma)成矿与俯冲背景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有密切关系,晚石炭世早期-晚石炭世晚期(319~304 Ma),主要形成一系列与后碰撞、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岩浆活动有关的火山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床,与后碰撞阶段转换为板内环境有关。(3)结合区域成矿规律,根据铜矿化点矿化蚀变特征、地球物理异常、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标志基础上,对比邻区已知矿床(点)圈定了两个找矿远景区,分别为阿舒达斯铜金成矿远景区,大坝村-珠万喀腊铜金成矿远景区。结合前人研究和综合分析认为杜热一带具有一定的铜矿找矿潜力。
李欢[3](2018)在《新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及邻区古生代金的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勒泰造山带南缘、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东准噶尔地区为新疆北部一个重要的金等多金属成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结合部位,伴随着相关古亚洲洋的俯冲消减和最终闭合,区内发育有大量古生代岩浆岩和金矿床(点)。本文以该区顿巴斯套及邻区金矿床及相关的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岩浆岩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对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同时对金矿床进行矿相学分析、黄铁矿Rb-Sr定年、流体包裹体研究和C-H-O-He-Ar-S-Pb同位素示踪,并结合区域上的研究成果探讨其岩石成因、成矿作用特征、构造背景及成矿模式,开展了区域成矿对比研究,进而建立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模式和金矿找矿模型。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石英闪长玢岩和闪长玢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378±2.Ma和381±2Ma,为中晚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低SiO2含量52.44%68.64%,富Na2O(平均5.14%),Na2O/K2O为1.192.72,A/CNK为0.811.08,属准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显示I型花岗岩的特点。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基本无Eu异常。岩石具有较低的(87Sr/86Sr)i(0.7037830.703938),正的εNd(380 Ma)(+6.2+7.0),年轻的Nd模式年龄T DM(546608 Ma),显亏损地幔源区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具有埃达克岩和弧岩浆岩特征,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俯冲作用的产物,主要为来自俯冲板片流体或熔体交代的地幔楔在局部拉张环境下产生减压熔融而形成;2.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328±3Ma和329±3Ma,为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相对富SiO2(68.6870.30%)、Al2O3(14.52%15.32%)和碱(K2O+Na2O)(8.769.27%),Na2O>K2O,A/CNK比值<1.1,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相对较低的Fe2O3T(2.13%2.39%)、MgO(0.6%0.7%)、CaO(0.76%1.69%)、TiO2(0.38%0.43%)和P2O5(0.11%0.13%),暗色矿物中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显示I型花岗岩的特点。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Th、K),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但Zr和Hf亏损不太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基本无Eu异常。岩石具有较低的(87Sr/86Sr)i(0.7035560.703888)、正的εNd(t)值(+4.1+5.6)年轻的Nd模式年龄T DM(566Ma675Ma),显示新生地壳来源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其来自于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由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形成的新生地壳和先存的下地壳组成混合岩浆源区,主要形成于碰撞造山和后碰撞转换的构造背景,表明额尔齐斯洋盆在早石炭世之前已经闭合。3.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2件晚期花岗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5±1Ma和268±2Ma。岩体属高钾钙碱性岩系,具有高硅(SiO2=70.8175.60%)、富碱(K2O+Na2O=8.7310.22%)和铁(Fe2O3T=1.302.25%)、贫钙(CaO=0.332.24%)和镁(MgO=0.110.89%)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0.921.07,为准铝-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整体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U、Th等高场强元素(HFSE),明显亏损Ba、Sr、P、Ti。LREE富集HREE相对亏损,且具强烈的Eu负异常(Eu/Eu*=0.620.85)。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显示其为A型花岗岩。岩石具有角低的(87Sr/86Sr)i比值为0.7031990.703610,正的εNd(t)(+3.1+4.0),以及较为年亲的Nd模式年龄TDM为671Ma815M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共同表明其源区主要为由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形成的新生地壳和先存的下地壳组成混合岩浆源区,来自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典型特征,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4.顿巴斯套金矿床与东准噶尔地区典型金矿床具有相似的地质和矿化特征,均位于三条NW向区域性深大断裂旁侧,矿体严格赋存在这些大断裂附近NWW向韧脆性剪切构造变形带内次级脆性断裂、裂隙、破碎带中。主要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第一岩性段浅变质含碳细碎屑岩中,受NWW向构造控制。矿化以赋矿围岩发育微裂隙浸染状硅化(石英)细网脉及金属硫化物细(网)脉为特征,具有典型热液脉状矿化特征。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类型为毒砂-黄铁矿化、硅化和绢云母化。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相互穿切关系,可将成矿期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石英脉阶段、粗粒黄铁矿-石英脉阶段、细粒黄铁矿(毒砂)-石英脉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形成于张性环境。5.顿巴斯套金矿床9件主成矿期黄铁矿样品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68.3±2.8Ma(MSWD=0.74),与矿区深部及外围(265268 Ma)的花岗岩年龄几乎同时,为早二叠世东准噶尔地区伸展构造背景下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6.顿巴斯套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38℃352℃,存在3个温度区间,140℃180℃、180℃260℃、320℃360℃。绝大多数包裹体分布在180℃260℃温度区间内,总体显示出中低温成矿特征,与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流体类似。主成矿阶段流体δ18O和δD同位素组成分别为+1.13.9‰和–115.5–120.6‰,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加入;主成矿期石英包裹体气相碳同位素δ13C的范围为-24.7‰-25.4‰,显示可能主要为深源无机碳与地层有机碳不同程度的混合碳,深源流体对金的成矿具有重大影响,同时地层有机质也参与了金的运移和卸载;黄铁矿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3He/4He比值(0.521.58 Ra)介于壳源流体(0.010.05Ra)和幔源流体(69Ra)之间,He-Ar同位素组成的正相关关系与高3He/4He、40Ar/36Ar特征的幔源流体和低3He/4He、40Ar/36Ar特征的壳源流体混合趋势一致,成矿流体含有地壳He和地幔He,幔源比例占6.419.6%,成矿流体的3He/4He比值低于饱和大气水,显示出改造型饱和大气水的特征。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与岩浆活动,很可能为幔源、壳源有关的岩浆热液,以及改造型饱和大气水三者的混合流体;矿石中黄铁矿和毒砂的δ34S分别为3.0-5.8‰和4.2-5.6‰,数值比较集中,指示成矿物质硫源具有岩浆硫特征,有深源参与,与区内早二叠世的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矿石中黄铁矿的Pb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7.87518.102、15.48315.625和37.69938.148,指示成矿物质铅源以地幔铅为主,并同化了壳源铅,应是一种分别来自地幔和上地壳的混合铅。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多元同位素分析,认为顿巴斯套金矿床为岩浆热液型的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为早二叠世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7.通过对研究区内中酸性侵入岩进行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前人的地质研究工作,综合最新获取的地质学证据,认为东准噶尔地区在古生代经历了如下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阿尔曼泰古洋盆在奥陶纪初期分别向南北两侧双向俯冲消减;早志留世初弧弧碰撞,实现早古生代早中期的洋陆转换;额尔齐斯洋在早泥盆世之前开始了一次新的俯冲消减过程,并于330Ma之前完成洋壳的关闭和弧陆或弧弧碰撞,实现晚古生代早中期的洋陆转换及构造体制转换;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265330Ma),东准噶尔地区进入后碰撞阶段,实现全面伸展。顿巴斯套及邻区早二叠世金矿床都是在陆-陆或弧-陆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先经过早-中石炭世挤压构造背景下的推覆为主,兼具右行剪切变形阶段,形成不同级次的韧性剪切构造体系;后经晚石炭纪至早二叠世晚期伸展构造背景下的脆性构造变形阶段,沿早期形成的韧性剪切构造体系中的各种裂隙或薄弱带,在脆性变形过程中形成张性容矿空间。8.结合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的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内成岩成矿构造背景的指示,本文以顿巴斯套及邻区金矿床研究为基础,总结了顿巴斯套金矿床的成矿控制因素和矿化规律等,并开展了区域上同时代金矿成矿构造背景、成矿时代、成矿类型、成矿作用特征及构造控矿模式等方面的区域对比研究工作,认为它们在成矿构造背景和金的成矿作用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属中-低温的热液型金矿床,完全可以对比。结合东准噶尔地区相似地质背景下典型金矿床的研究分析,构建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及邻区早二叠世金矿具有普适性的找矿模型。
王雯[4](2017)在《新疆阿尔泰吉伯特铁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等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其中有多个大型多金属矿床赋存于海相火山沉积建造中。吉伯特铁矿床是麦兹盆地一小型铁矿床,整个矿体赋存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岩系。矿体与围岩接触带矽卡岩极为发育,局部矿体与围岩突变接触,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产于火山-沉积岩及矽卡岩中。与新疆北部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具有相似特征,然而,关于该类型矿床的成因仍有多种争议。本文以吉伯特铁矿床为对象,研究其矿物学、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等,以期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依据,为该类型铁矿床勘查提供指导。取得的认识有:(1)矿体赋存于晚志留-早泥盆康布铁堡组下亚组第二岩性段,直接围岩是斜长角闪岩、变流纹岩、变质火山碎屑岩夹砂泥岩、变粒岩、浅粒岩和大理岩。矿体大致呈雁行式平行排列,与地层产状近于一致,多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含矿围岩变流纹岩及绿帘石矽卡岩中岩浆锆石加权年龄分别为380.8±4.1Ma和393.3±2.1Ma,表明矿床形成不早于早-中泥盆世。(2)矿石类型有石榴子石磁铁矿矿石、石榴子石透辉石磁铁矿矿石、透辉石磁铁矿矿石、绿帘石磁铁矿矿石和硫化物磁铁矿矿石等。矿石以块状、团块状、浸染状、条带状和脉状构造为主,常见细粒粒状结构,粗粒和不等粒结构次之,偶见交代结构。成矿期次可划分为岩浆成矿期、岩浆热液期和区域变质期。(3)石榴子石端元组分以钙铁榴石为主,辉石主要为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与热液交代矽卡岩型矿物组成相似。磁铁矿以磁铁矿纯度较高,锰镁组分含量较低为特征,与典型接触交代矿床钙矽卡岩中的磁铁矿的化学组成相似。矽卡岩与磁铁矿相似的稀土元素特征表明铁矿化与矽卡岩密切相关。(4)矽卡岩矿物中包裹体较为复杂,其中石榴子石中包裹体类型丰富,主要有熔体包裹体(类型I)、熔流(熔体-流体)包裹体(类型II)、流体包裹体(类型III)和固体包裹体(类型IV)。透辉石、绿帘石中发育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L+V)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L+V+S)。石英中主要有气液两相包裹体(L+V)、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L+V+S)和含CO2多相包裹体(LH2O+LCO2+VCO2)。方解石以富液气液两相包裹体(L+V)为主。包裹体岩相学观察结合包裹体测温及成分研究,我们认为铁成矿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可能是岩浆熔离与流体出溶共同作用的结果。(5)石榴子石、石英、方解石、黄铁矿的同位素(C、H、O、He、Ar)分析结果表明,石榴子石的DV-SMOW值平均为-97.75‰,δ18OH2O值平均为2.94‰,石英DV-SMOW值平均为-104.2‰,δ18OH2O值平均为-2.43‰,表明石榴子石的形成与岩浆作用有关;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成矿流体成分复杂,早期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成矿流体有少量大气降水混入。
刘振涛[5](2014)在《西天山巴音布鲁克一带志留系形成环境和铜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西天山地质矿产工作程度偏低,铜矿更是面临找矿攻坚。乔霍特铜矿床位于新疆西天山地区的那拉提山主脊南坡,毗邻尤路都斯山间盆地。该铜矿于1958年进行的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时被发现,通过新疆地矿局等地勘单位多年的普查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区的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蚀变矿化特征及矿化分布大致范围,圈定了乔西、大西沟、八一、大河沿、大东沟等五个赋存于志留系巴音布鲁克组(Sby)火山岩中的矿化集中区,求得金属铜储量为33.7万吨,为一中型的火山热液型铜矿床;明确指出区内存在成因类型不同、矿化特征不同的南、中、北三条矿化带。本次工作通过对巴音布鲁克组(Sby)火山岩及其中的侵入岩的岩石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龄研究,确定其为形成于志留纪早期(430.33±0.99Ma)的岛弧火山岩;铜矿区出露的少量伴有明显铜矿化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的脉岩,可能是深部斑岩体的一种指示,显示了深部具有斑岩铜矿找矿潜力。含铜石英脉中石英氢、氧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为深部岩浆和浅部大气降水混合,以岩浆水为主,矿石中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指示硫的来源为岩浆热液还原海水中硫酸盐,矿石中金属硫化物铅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与地幔的混合,且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成矿金属可能来自于俯冲洋壳熔融的岩浆,上述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显示乔霍特铜矿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证实构造-岩浆-热液是乔霍特铜成矿的基本控制要素。运用相位激电测深方法对矿区深部进行探测,通过对比分析各剖面的等效极化率异常分布特点,圈定了四个较明显的极化率异常带,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提出结水盖勒沟口和鑫鑫两个重点铜矿找矿靶区,提出应加强在深部(500~1000米)寻找斑岩铜矿及与斑岩相关的脉状铜矿的新思路;钻探工作验证工作在靶区内较多钻孔中发现出较为连续铜矿化体。
宋继叶[6](2014)在《准噶尔盆地基底特征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文中指出准噶尔大型叠合盆地面积约13×104km2,为我国新疆第二大沉积盆地,其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盆地类型、主要盖层沉积相及区域铀矿化等条件与伊犁典型产铀盆地相似,总体上具备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的一些基本条件。但是,至今仍未取得找矿突破,为此,铀矿地质勘查决策部门和生产单位均急需了解或回答:“该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前景到底如何?”、“有无形成大型、特大型砂岩型铀矿的潜力?”、“有,则到何处去找”以及“如何实现快速突破”等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选取准噶尔盆地基底为研究对象,针对基底结构属性、构造属性、含铀性及其岩浆演化地壳成熟度和构造成矿有利度等4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在板块构造理论和砂岩型铀矿区域成矿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与伊犁产铀盆地基底特征的对比研究,探讨盆地基底特征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分析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并进行成矿预测。论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室内岩石化学分析、活性铀浸出实验以及锆石LA-ICPMS分析测试,对上述研究内容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几点认识:(1)准噶尔盆地基底为陆壳性质,具有由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海西期褶皱基底组成的“双层”基底结构。证据如下:盆地范围内布格重力异常值均为负值(平均为-65×10-5m/s2),反映其地壳厚度至少在35km以上;平均莫霍面埋深在39km以上,与世界稳定地台的平均莫霍面埋深持平(39.614km);航空磁力异常在盆地内识别出了3个大的、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相对应的正磁性块体;大地电磁测深、人工地震也均获得了盆地盖层下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褶皱基底的信息。同时,同位素地质测年取得了从晚奥陶世至早前寒武纪的地质年代信息,为上述推断提供了有利证据。这种由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海西期褶皱基底组成的“双层”基底结构,与伊犁、吐哈、鄂尔多斯等典型产铀盆地的基底相似,具备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基底条件。(2)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数据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周缘从晚泥盆世开始出现构造岩浆活动后,在晚石炭世进入岩浆活动高峰期,二叠纪在北缘阿勒泰和西准达拉布特又有构造岩浆活动出现,形成了盆地周缘广泛分布的火成岩带,构成了盆地周缘褶皱基底剥蚀区的主体。多期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盆地周缘广泛发育的基底富铀建造和/或富铀地球化学块体。航空放射性测量在盆地周缘识别出了12片铀含量高值和偏高值(区)带,地面伽玛能谱测量也落实了东准克拉美丽地区、北准阿勒泰地区以及西南喀拉达板地区部分铀含量高、偏高的中酸性侵入岩与火山岩以及部分地层;进一步的全岩铀含量和活性铀浸出实验分析表明:盆缘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具有接近或稍高于地壳平均花岗岩铀含量的特征,但相比于伊犁产铀盆地蚀源区的铀含量则有所不及;存在铀的迁出现象,但没有吐哈盆地的铀迁出活跃。总体而言,准噶尔盆地具有提供砂岩型铀矿成矿物质的能力,但略逊于伊犁盆地南缘与吐哈盆地南缘褶皱基底。(3)东准克拉美丽、西准达拉布特和北准阿勒泰-富蕴-布尔根等地区典型花岗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岩石具有富硅、富碱、高钾(K2O/Na2O>1)和高FeO/MgO(>1)值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体形成时的古地壳厚度大多在35km以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U)和高场强元素(Hf、Y、Nb、Ta)。这意味着准噶尔盆地周缘岩浆演化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铀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在地壳中聚集,形成了具有成熟陆壳性质的富铀花岗岩体,为砂岩型铀矿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多数岩石主微量元素特征与A2型碱性花岗岩一致,属于后碰撞或板内花岗岩类,说明岩浆活动结束后盆地整体进入了后碰撞的弱伸展构造环境,总体上具备了有利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稳定构造背景。Sr、Nd、Pb及O同位素研究成果表明:褶皱基底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有多种来源,既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又有年轻地壳部分熔融产物和地壳物质的混入;其中,地幔物质占65%以上,一定程度上说明,相比于成岩物质来源于成熟古陆壳的花岗岩类,上述演化成熟的岩体内却不能富集如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内那么多的铀。相应岩石中锆石的铀含量绝大多数低于1000×10-6,表明岩石形成时古铀背景值较低,与成岩物质中铀含量“先天不足”相一致,这说明在准噶尔盆地找到超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困难较大。(4)准噶盆地总体上经历了隆升剥蚀(P-T2)→下降沉积(T3-J21)→隆升剥蚀(J22-J3)→下降沉积(K)→隆升剥蚀(E-Q)等5个过程。其中,从晚三叠世开始至西山窑组沉积结束(约60Ma)的地质时期内,在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下,形成了原生还原沉积建造、含矿建造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砂岩型铀矿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至白垩纪,在由挤压转化为伸展的构造环境中活化改造再次成矿;新近纪以来北天山强烈隆升,破坏了盆地(尤其是南缘)原有的成矿条件,甚至可能“铲掉了”本已形成的铀矿化,这可能是盆地至今未取得砂岩型铀矿找矿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5)综合上述研究成果认为:准噶尔盆地具备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基底条件、构造条件,演化成熟的富铀的海西期火成岩为铀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在北三台凸起和陆梁凸起不同方向的斜坡带上具备了形成层间氧化砂岩型铀矿的条件,是有望取得一定找矿突破的远景区。但是,盆缘褶皱基底铀含量有限、铀的迁移能力不强,再加上成矿物质来源不足以及新生代构造运动的负面影响,使盆地的成矿规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然而,通过全方位细致的科研和勘查工作,在盆地内找到中-大型砂岩铀矿床还是有可能的。
姚震[7](2014)在《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与此同时,我国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重要矿产资源找矿潜力很大;因此,立足国内加大勘查力度,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势在必行。整装勘查是实现快速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开展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研究有利于明确整装勘查区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对整装勘查区进行动态调整、作出科学布局,有利于吸引社会投资。本文采取先总后分、逐步递进的思路框架,从技术经济与环境的角度对整装勘查区开展综合评价。先对诸多整装勘查区开展概略综合评价,快速得到它们的优劣排序;再优选某一整装勘查区,深入开展详细的技术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明确这一整装勘查区经济效益与开发的环境可行性。在此思路框架下,本文首先研究了整装勘查与整装勘查区的内涵、特点以及整装勘查工作取得的进展成果;其次,研究建立了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评价模型对三个有代表性的整装勘查区进行了案例研究;再次,基于概略综合评价基础上,分别研究建立了矿床经济效益评价公式与环境影响详细评价模型,针对优选出的某一整装勘查区,应用效益评价公式对区内大中型矿床开展经济效益评价,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模对区内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可行性开展了评价。本文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二是构建了快速概略综合评价方法与详细评价方法,二是对三个典型整装勘查区评出了优劣顺序;三是开展技术经济评价的同时,开展并加强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拓宽了研究的内涵。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三个整装勘查区的快速综合评价,结论清晰,优劣排序经专家验证符合实际,表明所建立的评价方法可行;针对某一优选整装勘查区开展的详细评价,明确了区内大中型矿床群的经济效益,环境评价结果认为此区开发矿产资源对环境影响一般,可以进行开发。
陈健[8](2014)在《新疆老并磁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老并磁铁矿矿床是目前新疆南部发现的最大的沉积石膏型磁铁矿床,找矿潜力巨大。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矿床进行剖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稳定同位素、主量、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等方法,主要研究了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地质特征、成矿年代、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内容,初步探讨区域成矿规律,主要成果有:1、老并磁铁矿矿床地处塔阿西-塔吐鲁沟火山沉积盆地,含铁岩系整体沿黄褐色氧化带分布,没有专一的地层建造。它与BIF型铁矿床、鞍山式铁矿床、大栗子式铁矿床、宣龙式铁矿床及宁乡式铁矿床具有明显的差异;2、该铁矿床的主量元素主要由T(Fe2O3)和SiO2组成,SiO2/Al2O3与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相似;明显富集Th、U、Hf、P、Gd、Er等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Zr、Ti、Nb等高场强元素,与BIF型铁矿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区别,Sr/Ba、Ni/Co、Ni/Zn比值与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相似;不同类型磁铁矿石和单矿物稀土特征一致,轻稀土富集。3、共生矿物中的黄铁矿和硬石膏中δ34S均以富集重硫为特征,表明主要来源于海水硫酸盐还原硫;磁铁矿δ18O与海相火山沉积型磁铁矿(冀东铁矿)相似,表明磁铁矿主要为原始沉积形成。4、与相似的海底喷流的Sedex型(SMS)和VMS型进行对比研究,该矿床在大地构造背景、地质特征、围岩蚀变、找矿标志,控矿条件、容矿岩石等方面呈现出特殊块状硫化物矿床Sedex型(SMS)和VMS型过渡性特征。5、火山沉积盆地形成的弧盆构造,为铁矿的沉淀提供了良好的沉积环境,海底火山喷发的气水热液带来大量热源和成矿物质,在弧后地区诱发小型热对流的动荡环境中,成矿物质向盆地边缘的泻湖、潮坪的高氧逸水体运移,Eh值增大,使盆地中心的硫酸盐等酸性还原物质过渡为边缘的滨浅海的氧化物质;共生矿物的形成降低海水中硫酸盐的浓度,随着陆源碎屑物质加入,PH值改变,从而促进了磁铁矿的沉积。将该膏铁型磁铁矿床的类型引入,不仅深化了铁矿成矿理论,还对该区域寻找和勘查大型沉积—变质型铁矿及岛弧带多金属矿产提供了技术路线和方向。
王来峰[9](2013)在《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未来20-30年,在我国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矿产资源开发供给的形势依然严峻。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维护矿山生态环境,不仅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企业的主动性,还需要提高各级政府的宏观调节和矿政管理水平。矿产资源规划是我国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产品供给宏观调节和矿证管理的重要依据、施政纲领和行动指南。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共进行了2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这对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保护与集约节约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矿山与地质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要做好矿产资源规划,必须加强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工作。这不仅是由于不同矿种的储量、资源禀赋、需求规模和开发布局存在差异,需要设置不同的勘查、开发规划区,来优化矿业权布局,调控矿产资源开发总量;还由于不同矿种的紧缺程度、工业价值和国防价值存在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实现战略矿产的不间断和大宗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还由于资源富裕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程度紧密,矿业经济对工业经济贡献程度较高,需要通过矿业经济区“顶层设计”,引导和促进矿业经济的发展。本研究以丰富矿产资源规划理论,规范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为更有效率的利用好、保护好有限的矿产资源,优化各级政府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矿产品供给宏观调节和矿证管理职能为目的,以湖北省为案例,构建了包括有矿产资源战略区、矿产资源规划区和矿业经济区三个方面、多层次的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框架,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政管理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其中,第一、二、七章为绪论、理论基础和结论与展望,第三至六章为核心章节。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研究的文献综述,归纳现有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研究的不足和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现实情况,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基础。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是矿产资源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在理论方面涉及到地域分工与经济区划理论、区位选择理论、区域经济扩张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等理论。其中,区域规划理论中涉及到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等规划内容。第三章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资源基础与分区框架。湖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矿业已经成为湖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目标包括,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控制、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矿产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矿山环境保护和矿业技术进步等6个方面。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是包括有矿产资源战略区、矿产资源规划区和矿业经济区等三个方面、多层次的框架体系。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程序流程是:数据采集与专题分析→明确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目标→制定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方案→实施分区及配套保障措施制定→→分区方案修编。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协调机制,包括宣传与培训、行政协调机制、强化分区监管等内容。第四章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划分及管理政策。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是基于维护国家战略矿产安全和省内大宗优势矿产可持续供给,以省内具有丰富储量的战略矿种和与工业经济紧密联系、工业价值较高的大宗优势矿种为对象的资源富集区,建立的矿产资源战略区。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对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和湖北省社会经济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分区的原则包括,宏观性与方向性原则、矿业服从经济战略原则、质量与数量兼备原则。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包括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和基于省域优势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其中,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包括湖北省稀土矿战略分区、湖北省钛矿战略分区、湖北省钒矿战略分区、湖北省铁矿战略分区。基于湖北省优势矿产的战略分区包括湖北省磷矿战略分区、湖北省盐矿战略分区、湖北省水泥用灰岩战略分区。湖北省要按照在保护中开发矿产资源的原则,在满足战略矿产和大宗优势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的同时,实施一定的矿产资源储备。第五章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与勘查开发基地建设。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是湖北省优化矿业权布局,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承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职能的区域。矿产资源规划区包括重点规划区、禁止规划区、限制规划区和一般规划区,每一个规划区都包括勘查区和开发区。做好矿产资源规划区的标准化问题,需要考虑到矿种勘查、开发政策、矿种总数量调控政策、矿业权设置政策和矿山最低规模政策等方面。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承担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主要责任。湖北省矿产资源接续区是保障近期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稳定的重要主体。湖北省可以建立13个矿产资源勘查基地、13个矿产资源开采基地和25个矿产资源接续区。湖北省每一种勘查区或开发区的矿业权准入制度,是矿业投资的制度准则。湖北省要采取实施多部门综合协调措施、优化矿业权布局、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勘查重点工程推进等途径保障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第六章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划与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措施。矿业经济区即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地区工业联系程度紧密,矿业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较高的资源富裕地区。建立矿业经济区有利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包括国家级矿业经济区和湖北省矿业经济区。湖北省国家级矿业经济区包括宜昌磷矿业经济区、云应盐硝矿业经济区和鄂州-黄石铁铜金矿业经济区。湖北省省域矿业经济区可以采用矿山规模、矿产资源集聚度和矿业经济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度三大类指标评价,并以大中型矿山矿业经济状态确定矿业经济区。根据湖北省13个地市州、3个省管县和1个林区的评价结果和大中型矿山经济分析,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包括黄石铜铁金-建材矿业经济区、鄂州铁矿-建材矿业经济区、黄冈建材矿业经济区、宜昌磷矿-建材矿业经济区、孝感盐化-建材矿业经济区和神农架磷化矿业经济区6大矿业经济区。湖北省要以这6个矿业经济区为重点,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矿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强襄阳市、荆门市、潜江市、恩施市、咸宁市、武汉市等地区的矿业经济发展。此外,湖北省还要通过提高矿业经济效益、改善投资环境和公共工程建设等方面内容促进矿业经济的发展。第七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文章的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1)构建了包括有矿产资源战略区、矿产资源规划区和矿业经济区三个方面、多层次的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框架。该框架兼容性强、技术规范合理,因而实用价值高,不仅丰富了矿产资源规划中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规范了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还可以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各级政府矿政管理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2)提出了矿产资源战略区概念和矿产资源战略区划分思路。矿产资源战略区是基于维护国家战略矿产安全和省区大宗优势矿产可持续供给,以省内具有丰富储量的战略矿种和与工业经济紧密联系、工业价值较高的大宗优势矿种为对象的资源富集区。矿产资源战略区分为国家层次和省域层次,即,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和基干省域优势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区。(3)拓展了矿业经济区层次,提出了矿业经济区分区方法。将矿业经济区从国家级矿业经济区拓展到包括有国家级矿业经济区、省级矿业经济区、市级矿业经济区、县区级矿业经济区四个层次。矿业经济区即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地区工业联系程度紧密,矿业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较高的资源富裕地区。国家级矿业经济区是基于大型成矿地带的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好、基础设施配套好、开发利用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对省级及市级和县区级,主要是从行政区域边界范围内,从矿产资源集聚度、矿山规模和矿业经济对工业贡献度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并根据所评价较优地区大中型矿山经济数据,来划分矿业经济区,同时也可以根据大中型矿山开发状态,采用有针对性措施促进各地区矿业经济发展。
藏梅[10](2013)在《新疆阿尔泰南缘巴利尔斯铁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赋存有多个大中型矿床。巴利尔斯铁矿是阿尔泰南缘新近发现的中型铁矿床。矿体产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火山沉积岩系中。矿区蚀变以矽卡岩化为主。本文以巴利尔斯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对其矿物学、年代学及矿床地球化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1)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赋存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下亚组第二岩性段的变粒岩、浅粒岩及斜长角闪岩中。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黄铁矿及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石、透辉石、绿帘石、角闪石和绿泥石,其次为石英及方解石等。(2)巴利尔斯铁矿床的成矿期次可划分为矽卡岩期、区域变质期和表生期,其中前者可划分为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为磁铁矿的主要形成阶段。(3)矽卡岩属钙质矽卡岩,主要为钙铁-钙铝系列石榴石、铁镁钙角闪石-铁角闪石、透辉石-钙铁辉石组合。磁铁矿及矿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磁铁矿的形成与矽卡岩密切有关。(4)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存在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但以热液流体为主,其成矿热液为高-中温(260~470℃)、中-低盐度(6.59~19.99wt%NaCleq)的H2O-NaCl体系;退化蚀变阶段成矿流体属高-中温(200~400℃)、中-低盐度(6.16~14.77wt%NaCleq)的H2O-NaCl体系。区域变质期流体属中温(主要变化于190~290℃)、中-低盐度(4~13wt%NaCleq)的H2O-C2O-NaCl体系。(5)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混有少量大气降水;区域变质期流体为区域变质流体,有大气降水的混合。S同位素及火山岩地层、矽卡岩及矿石的REE表明,赋矿围岩斜长角闪岩提供成矿物质。(6)赋矿围岩斜长角闪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限定巴利尔斯铁矿形成时代的上限为385Ma。(7)巴利尔斯铁矿床属矽卡岩型铁矿,与岩浆期后热液交代康布铁堡组基性火山岩发生矽卡岩化作用有关,在退化蚀变阶段形成磁铁矿矿床。
二、对阿勒泰富铁矿成矿区地质找矿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阿勒泰富铁矿成矿区地质找矿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石墨矿床类型 |
1.2.2 石墨矿床碳源属性 |
1.2.3 石墨矿成矿机理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早古生代地层 |
2.1.2 晚古生代地层 |
2.1.3 中生代地层 |
2.1.4 新生代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地球物理场 |
2.3.1 区域重力特征 |
2.3.2 区域航磁特征 |
2.4 区域深大断裂 |
2.5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
第三章 典型石墨矿床特征 |
3.1 孔可热石墨矿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2 达布逊石墨矿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 散得克石墨矿 |
3.3.1 矿区地质 |
3.3.2 矿体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3.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 吐尔库里石墨矿 |
3.4.1 矿区地质 |
3.4.2 矿体特征 |
3.4.3 矿石特征 |
3.4.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5 黄羊山石墨矿 |
3.5.1 矿区地质 |
3.5.2 矿体特征 |
3.5.3 矿石特征 |
3.5.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典型石墨矿床年代学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测试方法 |
4.2 孔可热石墨矿年代学 |
4.3 达布逊石墨矿年代学 |
4.4 散得克石墨矿年代学 |
4.5 吐尔库里石墨矿年代学 |
4.6 黄羊山石墨矿年代学 |
4.7 小结 |
第五章 石墨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1 成矿物质来源 |
5.1.1 主要碳库及其同位素特征 |
5.1.2 石墨矿床碳同位素特征 |
5.2 石墨结晶度 |
5.2.1 X射线衍射分析 |
5.2.2 拉曼光谱分析 |
5.3 黄羊山石墨矿石可选性评价 |
5.3.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5.3.2 实验结果及可选性评价 |
5.4 石墨矿床类型 |
5.4.1 矿化类型 |
5.4.2 矿床类型 |
5.5 成矿机制 |
5.5.1 构造岩浆热变质型石墨矿 |
5.5.2 岩浆气液蚀变型石墨矿 |
5.6 小结 |
第六章 石墨矿床成矿规律 |
6.1 控矿因素 |
6.2 成矿时代 |
6.3 分布规律 |
6.4 小结 |
主要认识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数据附表 |
(2)新疆富蕴县杜热一带浅覆盖区铜矿找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泥盆系 |
2.1.2 石炭系 |
2.1.3 二叠系 |
2.1.4 白垩系 |
2.1.5 第四系 |
2.2 火山岩 |
2.3 构造 |
2.4 区域成矿带划分 |
第3章 杜热一带地质概况 |
3.1 地层 |
3.1.1 泥盆纪托让格库都克组(D_1t) |
3.1.2 中泥盆统北塔山组(D_2bt) |
3.1.3 上白垩统红砾山组(K_2h) |
3.1.4 古新统-始新统紫泥泉子组(E_(1-2)z) |
3.1.5 始新统-渐新统安集海河组(E_(2-3)a) |
3.1.6 渐-中新统沙湾组(E_3N_1sh) |
3.1.7 第四系 |
3.2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
3.3 火山岩 |
第4章 研究区侵入岩特征 |
4.1 SHRIMP锆石U-Pb测年 |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1 主量元素 |
4.2.2 微量和稀土元素 |
4.3 讨论 |
4.3.1 碱性花岗岩与石英正长斑岩成因 |
4.3.2 构造环境 |
4.4 小结 |
第5章 研究区铜矿(化)点地质特征 |
5.1 珠万喀腊铜矿(化)点 |
5.1.1 珠万喀腊铜矿化蚀变带特征 |
5.1.2 矿石特征 |
5.2 喀拉布勒根铜矿(化)点 |
5.2.1 矿化蚀变特征 |
5.2.2 矿石特征 |
5.3 第二牧场铜矿(化)点 |
5.3.1 矿化蚀变特征 |
5.3.2 矿石特征 |
5.4 阿舒达斯铜矿(化)点 |
第6章 研究区物化探特征 |
6.1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6.1.1 珠万喀腊铜矿(化)点化探特征 |
6.1.2 喀拉布勒根铜矿(化)点化探特征 |
6.1.3 第二牧场铜矿(化)点化探特征 |
6.1.4 阿舒达斯铜矿(化)点化探特征 |
6.2 地球物理特征 |
6.2.1 地球物理参数特征 |
6.2.2 珠万喀腊铜矿化点地球物理信息 |
6.2.3 喀拉布勒根铜矿化点地球物理信息 |
6.2.4 阿舒达斯铜矿化点地球物理信息 |
第7章 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分析 |
7.1 成矿规律 |
7.1.1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
7.1.2 邻区铜矿床成矿时代分析研究 |
7.2 杜热一带铜矿床成矿模式 |
7.3 杜热一带铜矿床找矿标志 |
7.4 成矿预测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新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及邻区古生代金的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概况及地理位置 |
1.2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造山型金矿床的研究现状 |
1.3.2 中亚造山带西段典型金矿床的研究现状 |
1.3.3 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研究现状 |
1.3.4 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金矿成矿作用的研究现状 |
1.3.5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实际工作量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区域成矿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侵入岩 |
2.1.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1.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1.7 区域矿产 |
2.2 研究区地质 |
2.2.1 研究区地层 |
2.2.2 研究区构造 |
2.2.3 研究区侵入岩 |
2.2.4 研究区变质作用 |
2.2.5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章 岩浆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
3.1 样品测试及分析方法 |
3.1.1 锆石LA-ICP-MSU-Pb定年 |
3.1.2 全岩地球化学测试 |
3.2 锆石LA-ICP-MSU-Pb定年 |
3.3 主量元素 |
3.4 微量元素 |
3.5 Sr-Nd同位素 |
3.6 讨论 |
3.6.1 岩石年代学意义 |
3.6.2 岩石类型 |
3.6.3 岩石成因 |
3.6.4 成岩构造背景 |
3.6.5 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 |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及成矿作用特征 |
4.1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1.1 顿巴斯套金矿床 |
4.1.2 卡拉麦里双泉金矿床 |
4.1.3 额尔齐斯萨尔布拉克金矿床 |
4.2 成矿时代 |
4.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4.2.2 测试结果 |
4.2.3 测年结果讨论 |
4.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3.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3.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
4.4 稳定同位素示踪 |
4.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4.4.2 H-O同位素 |
4.4.3 C同位素 |
4.4.4 He-Ar同位素 |
4.4.5 S同位素 |
4.4.6 Pb同位素 |
4.5 讨论 |
4.5.1 成矿年代学意义 |
4.5.2 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 |
4.5.3 矿床成因 |
4.5.4 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模式 |
第五章 区域成矿对比及成矿模型 |
5.1 成矿控制因素 |
5.1.1 控矿构造格架 |
5.1.2 地层对金成矿的控制 |
5.1.3 岩浆岩对金成矿的控制 |
5.1.4 构造对金成矿的控制 |
5.2 区域成矿对比 |
5.2.1 成矿构造背景 |
5.2.2 矿化类型 |
5.2.3 金的成矿作用特征 |
5.2.4 构造控矿模式 |
5.3 找矿模型 |
5.3.1 顿巴斯套金矿找矿模型 |
5.3.2 区域找矿模型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6.1 主要结论及认识 |
6.1.1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
6.1.2 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 |
6.1.3 构造演化及成矿构造背景 |
6.1.4 区域成矿对比及找矿模型 |
6.2 存在问题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新疆阿尔泰吉伯特铁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2 阿尔泰地区铁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特色与创新之处 |
1.3.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2.1 矿体特征 |
3.2.2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
3.3 围岩蚀变 |
3.4 成矿期次划分 |
3.5 矽卡岩矿物成分特征 |
3.6 磁铁矿成分特征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包裹体特征研究 |
4.1.1 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
4.1.2 显微测温结果 |
4.1.3 石榴子石及石英中包裹体成分 |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2.1 碳氢氧同位素结果 |
4.2.2 氦氩同位素结果 |
4.3 矽卡岩及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
第五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样品特征 |
5.2 测试结果 |
5.3 地质意义 |
第六章 成矿作用 |
6.1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
6.2 成矿物质来源 |
6.3 成矿作用过程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分析测试方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5)西天山巴音布鲁克一带志留系形成环境和铜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
1.1.1 铜矿床重要类型及其成矿背景和环境 |
1.1.2 世界和中国铜矿资源状况和供需形势 |
1.1.2.1 世界和中国铜矿资源状况 |
1.1.2.2 世界铜供需形势 |
1.1.2.3 中国铜供需形势 |
1.1.3 新疆西天山区域铜矿勘查和研究现状 |
1.1.4 西天山巴音布鲁克地区志留系火山岩研究现状 |
1.1.5 乔霍特铜矿发现、勘查、开发、研究简史、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 主要实物工作量 |
1.4 主要认识和进展 |
2 西天山巴音布鲁克区域地质和矿产 |
2.1 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概况 |
2.2 和静乔霍特铜矿的大地构造位置及特征 |
2.2.1 博罗科努古生代复合岛弧 |
2.2.2 伊宁中央地块 |
2.2.3 阿吾拉勒-依什基里克晚古生代裂谷系 |
2.2.4 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 |
2.2.4.1 巴仑台-星星峡离散地体 |
2.2.4.2 志留纪(火山)岛弧 |
2.2.4.3 确鹿特晚古生代构造岩浆带 |
2.2.5 东阿莱-哈尔克山古生代沟弧带 |
2.2.6 艾尔宾晚古生代残余盆地 |
2.3 区域矿产特征 |
2.3.1 主要成矿区带特征 |
2.3.1.1 伊犁成矿带 |
2.3.1.2 塔里木板块北缘成矿带 |
2.3.3 典型矿床特征 |
2.3.3.1 新疆特克斯县菁布拉克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矿床 |
2.3.3.2 新疆尼勒克县群吉斑岩型铜矿 |
2.3.3.3 卡特巴阿苏大型金(铜)矿床 |
2.3.3.4 阿吾孜萨依金矿床 |
3 西天山巴音布鲁克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特征 |
3.1 区域地球物理 |
3.1.1 区域重力特征 |
3.1.2 区域磁场特征 |
3.2 区域地球化学 |
3.2.1 元素背景值特征 |
3.2.2 元素的分配特征 |
3.2.3 元素的共生组合规律 |
3.3 区域遥感地质 |
3.3.1 遥感影像特征 |
3.3.1.1 岩石地层单位解释标志 |
3.3.1.2 岩浆岩序列解译标志 |
3.3.1.3 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 |
3.3.2 遥感异常信息特征 |
4 西天山巴音布鲁克地区志留系 |
4.1 分布、岩石类型和岩石组合 |
4.2 巴音布鲁克组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 |
4.3 巴音布鲁克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 巴音布鲁克组火山岩同位素地质时代 |
4.5 志留系火山岩形成背景和地质环境分析 |
5 和静巴音布鲁克乔霍特铜矿地质 |
5.1 矿区地质 |
5.1.1 地层 |
5.1.2 侵入岩 |
5.1.2.1 地质特征 |
5.1.2.2 岩石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1.3 构造 |
5.2 矿体 |
5.2.1 矿体的形态、大小和产出部位 |
5.2.2 矿体的产状 |
5.2.3 矿体分布规律和受控条件 |
5.3 矿石特征 |
5.3.1 矿石自然类型 |
5.3.2 矿石的矿物组成和组构 |
5.3.3 矿化期和阶段 |
5.3.4 矿石的化学成分及品位 |
5.4 围岩蚀变 |
5.5 地质找矿标志 |
6 乔霍特铜矿地球化学研究 |
6.1 矿石 S Pb 同位素组成和成矿物质来源 |
6.1.1 硫同位素组成 |
6.1.2 铅同位素组成 |
6.2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6.2.1 样品和研究方法 |
6.2.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6.2.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6.3 成矿流体 O-H 同位素组成和性质 |
6.3.1 成矿流体 O-H 同位素组成 |
6.3.2 成矿流体性质 |
7 乔霍特铜成矿条件分析和定位预测研究 |
7.1 乔霍特地区铜成矿环境和条件分析 |
7.2 乔霍特地区斑岩铜矿找矿可能性分析 |
7.3 乔霍特地区相位激电探测 |
7.3.1 相位激电三维勘探方法 |
7.3.2 测网和测线布置 |
7.3.3 工作方法及技术措施 |
7.3.3.1 布极方法 |
7.3.3.2 采集技术 |
7.3.4 数据质量评价 |
7.3.5 电性参数 |
7.3.6 相位激电测深资料处理和异常分析 |
7.4 钻孔验证及效果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6)准噶尔盆地基底特征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本章摘要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 研究区范围与自然地理条件 |
1.2.1 研究区范围 |
1.2.2 自然地理条件 |
1.3 研究现状 |
1.3.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
1.3.2 盆地基底结构属性研究现状 |
1.3.3 地壳成熟度与铀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3.4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 |
1.3.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6 研究进展和实物工作量 |
1.7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1.7.1 主要成果 |
1.7.2 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本章摘要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盆地及周边构造演化 |
2.3 盆地基本构造格局 |
2.3.1 构造单元划分 |
2.3.2 断裂系统 |
2.4 地层 |
2.4.1 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
2.4.2 古生界构造层 |
2.4.3 盖层 |
2.4.4 赋矿地层 |
2.5 岩浆岩 |
2.6 区域矿产 |
3 盆地基底结构属性 |
本章摘要 |
3.1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壳厚度 |
3.2 大地电磁测深与基底电性分层 |
3.3 人工地震与基底地壳结构 |
3.4 航空磁力异常与盆地正磁性块体分布 |
3.5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证据 |
3.6 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推断 |
4 盆地不同地质时期古隆起特征分析 |
本章摘要 |
4.1 基底隆起分布特征 |
4.2 盖层沉积期的隆起分布特征 |
4.3 古隆起的构造类型 |
4.4 代表性古隆起的发展演化 |
4.4.1 陆梁叠加型古隆起 |
4.4.2 东部残余型古隆起 |
5 盆地周缘褶皱基底含铀性分析 |
本章摘要 |
5.1 褶皱基底岩石类型及空间分布 |
5.2 基底岩石含铀性 |
5.2.1 航空放射性测量与区域放射性场特征 |
5.2.2 盆地周缘主要地质体或不同岩性单元U、Th含量分布 |
5.2.3 锆石铀含量特征 |
6 盆地周缘褶皱基底地壳成熟度特征 |
本章摘要 |
6.1 基底地壳成熟度 |
6.2 基底成熟度与铀成矿潜力的计算方法 |
6.3 研究区基底地壳成熟度分析 |
6.3.1 东准克拉美丽岩带 |
6.3.2 北准阿勒泰-富蕴-布尔根岩带 |
6.3.3 西准达拉布特岩带 |
7 盆地基底特征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 |
本章摘要 |
7.1 准噶尔盆地与伊犁产铀盆地基底特征对比 |
7.2 基底结构属性与铀成矿潜力 |
7.3 地壳成熟度与成岩物质来源控矿作用 |
7.3.1 概述 |
7.3.2 褶皱基底地壳成熟度与成岩物质来源区域控矿作用分析 |
7.4 基底含铀性与不同盆段铀成矿有利度分析 |
7.5 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铀成矿潜力 |
7.6 盆地内部古隆起及盆地演化控矿作用 |
7.7 准噶尔盆地区域铀成矿潜力分析与成矿预测 |
7.7.1 区域铀成矿潜力 |
7.7.2 成矿预测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综合评价理论 |
2.1.1 综合评价概念与内涵 |
2.1.2 综合评价基本要素 |
2.2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
2.2.1 区域产业集聚概念与内涵 |
2.2.2 区域产业集聚的要素与功能 |
2.2.3 区域产业集聚的机制 |
2.2.4 区域产业集聚的规律 |
2.3 地质成矿理论 |
2.3.1 地质作用 |
2.3.2 成矿作用 |
2.3.3 矿床与矿产分类 |
2.4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理论 |
2.4.1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含义与原则 |
2.4.2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因素(参数) |
第3章 整装勘查与整装勘查区 |
3.1 整装勘查的提出 |
3.2 整装勘查的内涵 |
3.3 整装勘查区设立的原则 |
3.4 我国整装勘查区部署情况 |
3.4.1 总体部署情况 |
3.4.2 按地区部署情况 |
3.4.3 按矿种部署情况 |
3.4.4 按重点成矿区带部署情况 |
3.5 我国整装勘查工作进展情况 |
3.5.1 资金投入情况 |
3.5.2 实物工作量情况 |
3.5.3 进展与成果情况 |
3.6 整装勘查需要统筹部署 |
3.6.1 打牢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 |
3.6.2 统筹矿业权设置与整合 |
3.6.3 理顺各方利益分配关系 |
3.7 开展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的思路 |
3.7.1 快速简单评价和详细综合评价相结合 |
3.7.2 合理选择评价时间点 |
3.7.3 适时选取评价参数信息 |
第4章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指标构建的思路 |
4.2 指标构建的原则 |
4.2.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
4.2.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
4.2.3 前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 |
4.3 指标的取舍过程 |
4.3.1 指标的筛选 |
4.3.2 指标的专家调研 |
4.3.3 指标取舍依据 |
4.3.4 指标的构建与解释 |
第5章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5.1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1 指标分层 |
5.1.2 调研方案设计 |
5.1.3 数据处理 |
5.2 指标等级划分与阈值确定 |
5.3 专家评价表的设计 |
第6章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应用研究 |
6.1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基础条件研究 |
6.1.1 勘查区概况 |
6.1.2 地理位置 |
6.1.3 交通情况 |
6.1.4 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 |
6.1.5 地质工作程度及主要问题 |
6.1.6 地质矿产特征 |
6.1.7 矿业权设置情况 |
6.1.8 经费投入情况 |
6.2 山东莱州—招远整装勘查区基础条件研究 |
6.2.1 勘查区概况 |
6.2.2 地理位置与交通情况 |
6.2.3 自然经济地理条件 |
6.2.4 地质工作程度 |
6.2.5 地质矿产特征 |
6.2.6 产业配套情况 |
6.2.7 矿业权设置情况 |
6.2.8 经费投入情况 |
6.3 云南香格里拉整装勘查区基础条件研究 |
6.3.1 勘查区概况 |
6.3.2 地理位置与交通情况 |
6.3.3 自然经济地理条件 |
6.3.4 地质工作程度 |
6.3.5 地质矿产特征 |
6.3.6 矿业权设置情况 |
6.3.7 经费投入情况 |
6.4 三个整装勘查区关键信息采集与研究 |
6.5 三个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研究 |
6.6 三个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结果 |
第7章 整装勘查区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
7.1 整装勘查区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
7.1.1 矿床开发总产值 |
7.1.2 矿床勘查投入产值率 |
7.1.3 矿床开发总利润 |
7.1.4 矿床勘查和开发总投资利润率 |
7.1.5 单位地质勘查投入节约矿床开发投资 |
7.2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大中型矿床概况 |
7.2.1 大型矿床 |
7.2.2 中型矿床 |
7.3 青海祁曼塔格整装勘查区矿床经济评价指标计算 |
7.3.1 评价参数的确定 |
7.3.2 评价指标计算结果 |
7.4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结论 |
7.4.1 青海祁曼塔格整装勘查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 |
7.4.2 青海祁曼塔格整装勘查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策建议 |
第8章 整装勘查区环境影响详细评价 |
8.1 整装勘查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机理分析 |
8.1.1 资源挤占 |
8.1.2 物理破坏 |
8.1.3 化学污染 |
8.1.4 空气与噪声污染 |
8.2 整装勘查区环境影响详细评价指标构建 |
8.2.1 环境承载力指标的深入与细化 |
8.2.2 潜在污染程度指标的深入与细化 |
8.2.3 环境恢复难度指标的深入与细化 |
8.2.4 环境影响详细评价指标的确定 |
8.3 环境影响详细评价指标权重与阈值确定 |
8.3.1 指标权重确定 |
8.3.2 指标阈值的确定 |
8.4 环境影响详细评价公式与分数说明 |
8.5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环境影响详细评价 |
8.5.1 环境承载力评价 |
8.5.2 潜在污染程度评价 |
8.5.3 环境恢复程度评价 |
8.5.4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环境影响详细评价结果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
附件1 指标取舍调研设计表 |
(8)新疆老并磁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
1.3 研究现状及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变质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与含矿岩系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变质岩 |
3.1.5 火山-沉积盆地特征与成矿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体形态产状与规模 |
3.2.2 矿物组分及共生矿物 |
3.2.3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 |
3.2.4 围岩蚀变 |
3.2.5 矿石类型 |
3.2.6 矿化分带特征 |
3.2.7 世界典型沉积型、沉积变质型铁矿与石膏型铁矿对比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
4.1 岩石学特征 |
4.2 矿区磁铁矿石与单矿物主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
4.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 共生矿物石膏和黄铁矿单矿物的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
4.3.1 微量元素组合和丰度特征 |
4.3.2 稀土元素组合和丰度特征 |
4.4 磁铁矿氧同位素和黄铁矿、石膏硫同位素特征 |
4.4.1 磁铁矿氧同位素 |
4.4.2 (硬)石膏和黄铁矿硫同位素 |
4.5 矿床成因分析 |
4.5.1 成矿物质来源、搬运及沉淀 |
4.5.2 沉积环境分析与成矿条件 |
4.5.3 磁铁矿与石膏和黄铁矿共生矿物组合特征及成矿关系 |
4.5.4 矿床成矿规律 |
4.5.5 找矿方向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的认识与进展 |
5.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9)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矿业是湖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
1.1.2 湖北省矿产资源压力较大 |
1.1.3 规划是矿业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
1.1.4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是矿产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 |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
1.2.1 丰富矿产资源规划理论 |
1.2.2 规范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 |
1.2.3 为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提供依据 |
§1.3 选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矿产资源规划研究 |
1.3.2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研究 |
§1.4 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基础 |
§2.1 地域分工与经济区划理论 |
2.1.1 地域分工理论 |
2.1.2 经济区划理论 |
§2.2 区位选择理论 |
2.2.1 古典区位论 |
2.2.2 新古典区位论 |
§2.3 区域经济扩展理论 |
2.3.1 增长极理论 |
2.3.2 梯度推移理论 |
2.3.3 “点-轴”理论 |
§2.4 区域规划理论 |
2.4.1 主体功能区规划 |
2.4.2 城市规划 |
2.4.3 产业规划 |
2.4.4 矿产资源规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资源基础与分区框架 |
§3.1 实施湖北省矿业经济区的资源条件 |
3.1.1 湖北省矿产资源成矿规律 |
3.1.2 湖北省矿产资源特征 |
3.1.3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3.2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目标 |
3.2.1 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 |
3.2.2 实施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控制 |
3.2.3 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
3.2.4 矿产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 |
3.2.5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
3.2.6 促进矿山技术进步 |
§3.3 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 |
3.3.1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框架 |
3.3.2 矿产资源战略区 |
3.3.3 矿产资源规划区 |
3.3.4 矿业经济区 |
§3.4 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程序 |
3.4.1 数据采集与专题研究分析 |
3.4.2 明确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目标 |
3.4.3 制定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方案 |
3.4.4 实施分区及配套政策制定 |
3.4.5 分区实施效果后评价与修编 |
§3.5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协调机制 |
3.5.1 宣传与培训 |
3.5.2 行政协调机制 |
3.5.3 强化分区监管服务协调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划分及管理政策 |
§4.1 湖北省矿产资源主要战略 |
4.1.1 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战略 |
4.1.2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内容 |
§4.2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战略区的原则 |
4.2.1 宏观性与方向性原则 |
4.2.2 矿业服从经济战略原则 |
4.2.3 质量与数量兼备原则 |
§4.3 湖北省矿产资源区域布局与重点 |
4.3.1 湖北省战略矿种和大宗优势矿种的识别 |
4.3.2 湖北省矿业战略的区域布局 |
§4.4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试划 |
4.4.1 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 |
4.4.2 基于省域优势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区 |
§4.5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分区的可持续发展 |
4.5.1 矿产资源保护开发 |
4.5.2 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 |
4.5.3 实施矿产资源地储备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与勘查开发基地建设 |
§5.1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的分类 |
5.1.1 用途分区和功能分区 |
5.1.2 矿产资源规划区的主要类型 |
§5.2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及标准化问题 |
5.2.1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政策 |
5.2.2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划分 |
5.2.3 湖北省矿产规划区的标准化问题 |
§5.3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与接续区的划分 |
5.3.1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基地 |
5.3.2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
5.3.3 湖北省矿产资源接续区建设 |
§5.4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矿业权准入制度 |
5.4.1 勘查区的准入条件及制度 |
5.4.2 开发区的准入条件及制度 |
§5.5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勘查规划区的保障措施 |
5.5.1 实施多部门综合协调措施 |
5.5.2 优化矿业权布局 |
5.5.3 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 |
5.5.4 矿产资源勘查重点工程的推进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划与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措施 |
§6.1 矿业经济区的意义与分区步骤 |
6.1.1 矿业经济区的意义 |
6.1.2 湖北省矿业经济分区层次 |
6.1.3 矿业经济区区划步骤 |
§6.2 湖北省国家级矿业经济区 |
§6.3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分区评价体系 |
6.3.1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评价指标 |
6.3.2 矿业经济区分区评价模型 |
§6.4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分区评价 |
6.4.1 分区评价 |
6.4.2 分区结果 |
§6.5 湖北省矿业经济重点发展分区与突破重点 |
6.5.1 重点发展分区 |
6.5.2 突破的重点 |
§6.6 促进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发展的措施 |
6.6.1 提高矿业经济效益 |
6.6.2 改善投资环境 |
6.6.3 公共工程建设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10)新疆阿尔泰南缘巴利尔斯铁矿床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1.1 铁资源现状 |
1.1.2 国内外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 选题意义及依据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2.1 中-上志留统库鲁姆提群 |
2.2.2 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 |
2.2.3 中-上泥盆统阿勒泰镇组 |
2.3 构造 |
2.3.1 褶皱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2.4 岩浆活动 |
2.4.1 火山岩 |
2.4.2 侵入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侵入岩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结构构造 |
3.3.2 矿石组分 |
3.3.3 磁铁成分特征 |
3.4 矽卡岩 |
3.4.1 矽卡岩矿物组合及分带 |
3.4.2 矽卡岩矿物成分特征 |
3.5 成矿期次划分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4.1.2 稀土元素分析结果 |
4.1.3 围岩、矽卡岩和矿石的稀土模式成因 |
4.1.4 成矿物质来源指示 |
4.1.5 小结 |
4.2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4.2.2 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及类型 |
4.2.3 显微测温结果 |
4.2.4 成矿密度 |
4.2.5 成矿流体性质 |
4.2.6 小结 |
4.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4.3.1 H、O 同位素 |
4.3.2 S 同位素 |
4.3.3 小结 |
第5章 赋矿地层年代学研究 |
5.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5.2 测试结果 |
5.3 地质意义 |
5.4 小结 |
第6章 成矿机制探讨 |
6.1 成矿作用 |
6.1.1 成矿流体 |
6.1.2 成矿物质来源 |
6.1.3 矽卡岩形成机制 |
6.1.4 矽卡岩与磁铁矿的关系 |
6.1.5 成矿时代 |
6.2 矿床成因类比 |
6.2.1 与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类比 |
6.2.2 与矽卡岩型铁矿床类比 |
6.3 成矿模型建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四、对阿勒泰富铁矿成矿区地质找矿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D]. 白建科. 西北大学, 2021(12)
- [2]新疆富蕴县杜热一带浅覆盖区铜矿找矿潜力分析[D]. 阿里木江·艾合买提. 新疆大学, 2020(07)
- [3]新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及邻区古生代金的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D]. 李欢.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4]新疆阿尔泰吉伯特铁矿成矿作用研究[D]. 王雯. 新疆大学, 2017(12)
- [5]西天山巴音布鲁克一带志留系形成环境和铜矿预测研究[D]. 刘振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6]准噶尔盆地基底特征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D]. 宋继叶.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4(08)
- [7]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D]. 姚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1)
- [8]新疆老并磁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陈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 [9]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D]. 王来峰.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7)
- [10]新疆阿尔泰南缘巴利尔斯铁矿床成矿机制研究[D]. 藏梅. 新疆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