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认识(上)(论文文献综述)
吕岩溪[1](2021)在《学前教科研方法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前教科研方法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前教育类课程之一,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这一课程结合五年制高职学生实际和学习需要编制,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为基本框架,实现学习目标、理论等的结合,总结了学前教育相关实践经验,对于新时期学前教育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学前教科研方法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例,
刘丛灵[2](2019)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因此,对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认识、判断、选择、评价道德情境,都离不开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以及道德理性的参与。道德理性的发展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理性的内涵更趋向于情感的体验和习俗的传承。情感理性是伦理发展的主流,但“情理”却并不是通过个体独立、主动的分析与认知得到的。如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文化选择的多样性,使思维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如何判断道德情境的合理性、如何产生合理的道德行为,都需要道德理性的参与。道德理性既是思维能力,又是对实践能力的指引,它能从认识和行为两方面促进学生理性道德品质的形成,在认识上理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研究;在行为上进行选择、实践。道德理性的实践成果最终变成内心认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实现知行统一。道德理性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关键。然而近年来学校道德教育却陷入困境,一味的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忽略道德理性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根源上的阻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已经迫在眉睫。通过对道德理性概念的溯源以及道德理性构成分析,可以看出道德理性贯穿于思维过程中,包括认识、选择、判断、评价。从道德理性的结构中不难发现道德理性的培养应该围绕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及道德评价进行。学校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和培养困境凸显出“研究”是道德理性发展的核心,道德本身包包含研究的成分,研究性也是道德理性的重要属性之一。道德主体自主地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道德情境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这也是培养道德理性的切入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产生关于道德问题的自主价值判断,回归对价值的诉求,促进道德理性的发展。而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统一——研究性学习,正是以研究为核心发展道德理性的良好载体。鉴于此提出了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道德理性的新路径。本论文从目标层面、内容层面、过程层面、方法层面、主体层面、评价层面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的内部因素进行了构想,以期通过研究性学习让道德行为从目标层面更加关注道德理性的发展;从内容层面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从过程层面更加关注思维运动过程;从方法层面更加关注主动探究与思考;从主体层面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评价层面关注过程的生成性。教师的指导作用、学校的管理作用以及社会的支持作用,是确保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道德理性的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蒋洁蕾[3](2016)在《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点高中制度是建国以来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深刻影响着我国高中的整体布局。历史上,该制度历经嬗变,几经存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也就是“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问题,根本上探讨的是重点高中制度利弊问题。那么“究竟重点高中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均对此有着差异性的认识。任何简单地回答“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还是“利弊相当”都不能全面反映该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唯有从多视角(历史的视角、国别比较的视角、实证调查的视角、理论的视角)去检视和梳理才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还原该问题本身,也才能从中找到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未来发展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研究综合考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首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梳理我国建国以来有关该问题的若干次争论,涉及政策、学界以及实践等领域在该问题上的看法和作为,以此还原该问题的历史面貌并规整出有关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核心争论焦点。其次,检视国际上与我国相类似的“重点高中”(德国文理中学、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美国学术高中)制度的演进、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存废争论,比较三国“重点高中”制度模式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出路提供国际视野和参考样本。再者,就现实各方(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非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专家学者)对“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各种看法及理由进行实证调查和比较。接着,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办重点高中的五大好处(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进行辨析。最后,在历史回溯、国际比较、实证调查、理论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发展的若干条出路。论文的历史研究部分,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演化的风雨历程,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影响这一制度兴废的五个核心议题,即“是否富有效率?”、“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是否培养出了精英人才?”、“是否有违教育公平?”、“是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国际比较研究部分,通过对德、英、美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五点共性和三种不同发展模式:德国始终坚持文理中学制度,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来最大程度的减小文理中学制度的弊端,可用“公立”、“大众化”、“建‘立交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特征;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模式可用“受制于党派”、“精英化”、“尊重传统”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学术高中制度可用“分类”、“专业化”、“特色化”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实证调查部分,围绕“究竟要不要举办重点高中”这一核心问题,对高中校长、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与非重点高中校长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看法存一定的差异,越是“老牌”、“一流”的重点高中校长,越是倾向于赞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而非重点高中的校长则更倾向于废除重点高中制度;相对而言,重点高中的教师比非重点高中教师更倾向于赞同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专家学者对重点高中存废问题的看法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理论透视部分,围绕五大关键词即“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以前面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实证调查研究获得的相关材料为依据,运用辩证思维、复杂思维、相对性思维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举办重点高中可能的好处与潜在的危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上述五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每个辩护理由,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都需要具体分析,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五大辩护理由在逻辑上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并非同等重要。简而言之,“精英培养”是根本目的,其它四个方面“效率优先”、“因材施教”、“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均属于手段的范畴。从重要性上看,假如“精英培养”落空、陷入虚假化,则其它四条理由均不能成立。基于这一判断,论文对当前我国重点高中是否“已经培养”或“正在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进行了基于事实的批判性分析,分析结果令人堪忧。基于上述四个部分的研究,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短期看,我国重点高中制度仍将继续存在,但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改良。改造、改良的总体方向是,重点高中必须摆脱和跳出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理,不断探索精英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精英人才。从长远看,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根据当今世界各国高中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从制度设计层面对现有的重点高中制度进行适时、适度、适切的改革。可能的变革路径包括:在保留重点高中制度的前提下,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建立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创办特色高中,尝试将公办重点高中转制为私立高中,改变公立重点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尝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建立综合高中制度;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生教育计划。
黄志聪[4](2014)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以莆田第五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性学习在福建省的开展实施日益兴起,面对这一全新的课程,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学科有机结合,开展好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过程中有哪些成效和不足?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该如何应对?有鉴于此,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就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此举,无论是对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深化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莆田第五中学为个案开展实例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提纲调查法等方法,了解该校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由此个案引发对莆田市乃至福建省普通高中实施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以来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的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今后更好的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成果包含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相关意义与价值。第一部分阐述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界定、开展策略和具体评价。第二部分概述莆田第五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实施方案及对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着重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第三部分阐述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考语文学科二者方面的关系,力求为福建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考语文科命题的衔接上提供借鉴。第四部分概括语文研究性学习取得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层次清晰,具体可行的意见建议。
孙志刚[5](2014)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深度反思——以E中学为例》文中指出通过E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十年实践的深度反思,提出改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和管理的具体措施:理顺学校管理关系,明晰责权;落实课时和任课教师;实行档案袋管理;成立市级研究性学习教科研组织;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管理。
胡红杏[6](2013)在《课程实施与教师课程观的转向——以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遵循课程方案去做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为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实施需指导教师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观念。这些观念包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课程价值观、表现型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并重的课程目标观、开放的学习者经验和优化的课程资源结合的课程内容观、对课程方案的合理调适和有效创生教育经验相结合的课程实施观以及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并举的课程评价观。当代教育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必将达成教师课程观的转向,进而促使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实施。
闫婷婷[7](2012)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知行统一 ——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例》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已经经过了10年的探索与实践,它是一项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期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对已经实施的部分进行回顾和反思,检验已有的成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新课程提出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从实施开始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本研究的题目为: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知行统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例本研究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发展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在日常学校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且可以为完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及背景资料,明确研究的主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具体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仔细观察,结合国家文件、学术论文和研究性学习代表性专着,明确研究性学习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是什么,以及它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有什么样的地位,以及它本身有什么样的内涵和特点。从理论的角度论述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第三部分了解了学生选题阶段的现状,为研究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了基础。第四部分对问题意识的概念进行解构,制定出问卷的编制提纲,依据提纲转化成测试题目,经过初试调整后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然后在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与理论框架相结合,提出合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本研究的结论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选题阶段,学校的工作已经步入了常态化,学生的选题也体现出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但是选题从来源上讲有一定的局限,从研究方法上也显得有些单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基本上做到了知行统一,但是有些方面仍不够让人满意,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加以调整。结合理论与实际,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李天鹏[8](2012)在《大连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目前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农村高中的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仍不容乐观,诸多学校和教师虽有热情,但理论素养和指导经验匮乏,缺乏对新课程理念在实践运用中氛围的营造,所以很难避免实践操作上的误区,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由于在认识上对研究性课程的理解浅薄,导致操作过程规范性差;由于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从而导致整体参与积极性较弱;学校对课程管理的机制和制度不健全;研究性课程实施所需的硬件缺乏;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科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体系不完整。针对目前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作者运用系统论方法,以大连市金州新区的部分中学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论证法、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以唯物辩证的视角,对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为该种学习活动的科学有效开展提供参考性建议。试图提出符合域情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策略和推进措施:①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与育人方式,整合力量使其形成长期系统的支持;②健全课程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③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与培训学习两方面因素,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④合理开发与利用农村高中的特色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课程;⑤构建能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不断提升、全面发展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
张建华[9](2011)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研究 ——以江浙沪地区为例》文中认为世纪之交,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入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在普通高中具有着特殊课程地位的研究性学习迅速展开。着眼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于普通高中的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试图在回顾理论研究的同时,考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现状,在对课程实施具体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提出推进建议。论文具体分为四章:论文的第一章概要说明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并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研究进行回顾。论文的第二章撷取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论研究上的主要观点,结合实际,探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特点、实施过程和实施模式。论文的第三章是对江浙沪地区几所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如实地反映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实施策略和管理的现状。论文的第四章概括了目前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现实问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几点建议。
李丽萍[10](2011)在《从走近到走进研究性学习课程 ——对北京市朝阳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理念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有效地突出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现状如何?怎样才能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入中小学,确立其应有的地位?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方面凸现特色,使其真正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板块?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研究。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和城市中学教育改革的现状,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北京市城区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认识(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认识(上)(论文提纲范文)
(1)学前教科研方法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学前教科研方法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思政的意义 |
2学前教科研方法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思政工作现状 |
2.1课程思政缺乏整体规划 |
2.2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难以适应学生学习特点 |
2.3缺乏专业课程开发人才,教师课程思政创新能力不足 |
3学前教科研方法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思政工作对策 |
3.1优化课程规划,提升课程思政重视度 |
3.2创新课程思政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
3.3注重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工作能力 |
4总结 |
(2)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缺乏道德理性导致的社会问题 |
(二) 学生道德理性缺乏的现状 |
(三) 对道德理性价值的认识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有关道德理性的相关研究 |
(二) 有关研究性学习中的德育以及研究性德育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2章 道德理性:内涵与当代价值 |
一、道德理性的解读 |
(一) 道德理性的溯源与内涵界定 |
(二) 道德理性的结构分析 |
(三) 道德理性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关系 |
二、发展道德理性的时代价值 |
(一) 价值多元碰撞中道德发展的需要 |
(二) 学生成长对道德理性的需求 |
(三) 公民生活对道德理性的呼唤 |
第3章 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性遭遇的培养困境 |
一、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 |
(一) 道德理性与道德可教性 |
(二) 知行合一地培养道德理性 |
(三) 反思性思维与道德理性的养成 |
二、阻碍道德理性培养的学校德育问题分析 |
(一) 学校方面:传统德育方式的影响 |
(二) 教师方面:缺乏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展开自主探究 |
(三) 学生方面:二元道德思维范式的深入 |
(四) 教材方面:缺乏对道德理性的关注——以高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政治教材为例 |
三、对培养道德理性困境的思考 |
(一) 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与弊端 |
(二) 研究——发展道德理性的切入点 |
第4章 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能路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索 |
一、研究性学习之于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分析 |
(一)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
(二) 研究性学习的德育价值 |
(三) 研究性学习对于道德理性培养的积极意义 |
二、研究性学习的新定位:基于发展道德理性的思考 |
(一) 以往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二)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德育的视角 |
(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
三、其他德育方法对研究性学习在培养道德理性层面的借鉴与补充 |
(一) 德育方法的探讨 |
(二) 其他德育方式带来的启示 |
第5章 培养道德理性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构想 |
一、培养道德理性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构想 |
(一) 目标层面:关照道德理性的发展 |
(二) 内容层面:关照现实生活 |
(三) 过程层面:注重思维过程 |
(四) 方式层面:自主探究 |
(五) 主体层面:学生为主体 |
(六) 评价和反馈层面:全方位 |
二、研究性学习的外部条件 |
(一) 教师的指导作用 |
(二) 学校的管理作用 |
(三) 社会的支持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
(二)一个现实迫切问题 |
(三)一个具有国际共性的问题 |
(四)一个充满理论复杂性的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重点学校制度历史的研究 |
(二)有关主张要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
(三)有关主张废除重点学校的研究 |
(四)有关主张改革重点学校的研究 |
(五)有关主张有条件地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
(六)有关国际上“重点学校”存废的相关研究 |
(七)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三、概念界定 |
(一)重点高中的界定 |
(二)两组类似概念与重点高中的关系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工具 |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历史回溯 |
一、建国十七年:重点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
(一)重点学校制度出台的可能缘由 |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正式出台 |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系统建立 |
(四)重点学校制度遭遇“滑铁卢” |
二、“文革”时期:重点学校制度的彻底废除 |
(一)制度层面的彻底废除 |
(二)事实层面的彻底破坏 |
(三)学理层面的彻底否定 |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复兴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恢复 |
(二)重点学校制度弊端渐显及争论 |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调整 |
四、20世纪9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与存废大辩论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 |
(二)重点学校制度存废大辩论 |
五、21世纪以来: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与理性审视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 |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理性审视 |
六、历史回溯的启示 |
(一)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已废除 |
(二)高中阶段重点学校制度仍将长期存在 |
(三)重点高中尚未跳出“官办名校”的模式 |
(四)重点高中制度存废围绕五个核心议题展开 |
(五)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政策上“大起大落-修修补补-精细多样化”的嬗变 |
(六)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学理上“积极拥护-激烈争论-理性审视”的嬗变 |
第二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国际比较 |
一、德国文理中学制度 |
(一)文理中学制度演变 |
(二)文理中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
(三)文理中学制度的变革调整 |
二、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 |
(一)文法中学制度变迁 |
(二)英国公学制度演变 |
(三)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
三、美国学术高中制度 |
(一)学术高中制度概况 |
(二)学术高中的类别 |
(三)学术高中的典型特征 |
(四)学术高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 |
四、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比较 |
(一)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共性 |
(二)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
五、国际比较的启示 |
第三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实证调查 |
一、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整体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二、对重点高中落实效率优先的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三、对重点高中践行因材施教的看法 |
(一)校际分流是一种因材施教吗? |
(二)重点高中内部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 |
四、对重点高中实施精英培养的看法 |
(一)精英教育还有必要吗? |
(二)重点高中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吗? |
(三)精英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
(四)精英人才是重点高中培养的吗? |
(五)精英人才应当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 |
五、对重点高中体现教育公平的看法 |
(一)重点高中的设置损害了教育公平吗? |
(二)把中考成绩作为重点高中录取的唯一标准,这公平吗? |
(三)重点高中的存在固化了社会阶层吗? |
六、对重点高中发挥示范性作用的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七、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比较 |
(一)高中校长的观点异同 |
(二)高中教师的看法异同 |
(三)专家学者的态度异同 |
(四)各方意向异同的整体审视 |
八、实证调查的启示 |
第四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理论辨析 |
一、效率优先 |
(一)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合理性 |
(二)对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质疑 |
二、因材施教 |
(一)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合理性 |
(二)对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质疑 |
三、精英培养 |
(一)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合理性 |
(二)对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质疑 |
四、能力公平 |
(一)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合理性 |
(二)对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质疑 |
五、示范性发挥 |
(一)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合理性 |
(二)对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质疑 |
六、理论辨析的启示 |
结论与展望: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 |
路径1: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促使我国的重点高中走内涵发展之路 |
路径2: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 |
路径3:保留重点高中制度,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
路径4: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改变所有重点高中均为公立的局面 |
路径5:在一些地区试验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并尝试建立综合高中制度 |
路径6:彻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改为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教育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调查问卷 |
附录3 :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4 :访谈内容摘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以莆田第五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界定、开展和评价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界定 |
第二节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策略 |
第三节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 |
第二章 莆田第五中学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莆田第五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
第二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调查过程 |
第三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实施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考 |
第一节 政策引导和考试改革 |
第二节 学习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第三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命题的主要特点 |
第四节 对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考二者关系的一些思考 |
第四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及思考建议 |
第一节 课程开展所取得的成绩 |
第二节 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
第三节 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建议 |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5)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深度反思——以E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E中学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
(一)概述 |
(二)课程实施的组织与管理 |
1.课程实施手册 |
2.课程实施方案 |
3.指导教师队伍 |
4.课程实施流程 |
(三)取得的成绩 |
(四)存在的问题 |
二、E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反思 |
(一)课程管理方面 |
1.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 |
2.学校课程管理 |
(二)课程实施方面 |
1.课程计划的安排 |
2.课时学分的落实 |
3.任课教师的确定 |
(三)特色创建方面 |
1.与科技创新大赛的结合 |
2.与机器人竞赛的结合 |
3.与通用技术课程的结合 |
4.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
(四)师资培训方面 |
三、对E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建议 |
1.进一步明晰课程管理的责权 |
2.落实任课教师和教学课时 |
3.实行丰富翔实的档案袋管理 |
4.成立市级研究性学习课程教研组织 |
5.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管理 |
(6)课程实施与教师课程观的转向——以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价值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
(一) 课程价值取向的不同类型 |
(二)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取向 |
二、课程目标观:表现型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并重 |
(一) 课程目标取向的不同类型 |
(二)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
三、课程内容观:开放的学习者经验和优化的课程资源结合 |
(一) 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 |
(二)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和内容取向 |
四、课程实施观:对课程方案的合理调适和有效创生结合 |
(一)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本质 |
(二)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取向 |
五、课程评价观: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并举 |
(一) 不同课程评价取向的内涵 |
(二)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取向 |
(7)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知行统一 ——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背景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问题意识的理论概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研究性学习 |
2.1.2 问题意识 |
2.2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 |
2.2.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 |
2.2.2 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
2.2.3 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区别与联系 |
2.3 问题意识的相关理论 |
2.3.1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
2.3.2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
2.4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
2.4.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心理学意蕴 |
2.4.2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
2.4.3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特点 |
第3章 问题意识的现实性论证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结果 |
3.3 结果分析 |
第4章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性论证 |
4.1 问题与假设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工具 |
4.3 问卷调查 |
4.4 结果分析 |
4.4.1 好奇心因素 |
4.4.2 求知欲因素 |
4.4.3 独立性因素 |
4.4.4 知识因素 |
4.4.5 思维因素 |
4.4.6 明确具体问题因素 |
4.4.7 小结 |
第5章 基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
5.1 创设理想的问题情境,提供支架式服务 |
5.2 教师需要注重适度的引导 |
5.3 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的选择 |
5.4 重视过程,交流反思 |
5.5 发展学生认知水平,强化学生提问技能 |
结语: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大连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开展现状和理论基础 |
(一) 概念的界定 |
(二) 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
(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
(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二、 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研究与分析 |
(一)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困难 |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 农村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
(四) 农村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所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 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的改进对策 |
(一) 观念和制度层面 |
(二) 课程设置及布局层面 |
(三) 课程资源及选题层面 |
(四) 师资安排及培训层面 |
(五) 评价及激励层面 |
四、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调查问卷(教师版) |
二、 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调查问卷(管理人员版) |
三、 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四、 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家长版) |
五、 访谈提纲 |
六、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研究 ——以江浙沪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及其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
二、国内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探讨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 |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类型 |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 |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程序 |
第四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模式 |
第三章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设 |
一、上海市大同中学 |
二、上海市奉贤中学 |
三、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 |
四、江苏省震泽中学 |
五、浙江省丽水中学 |
六、浙江省苍南中学 |
七、开设现状的回顾分析 |
第二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策略 |
一、课程启动的先预设、再双选策略 |
二、课程形式的课题化、小组化策略 |
三、课程实施的近入手、低起点、小步子策略 |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本土化、校本化、生本化策略 |
第三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 |
第四章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困境和推进建议 |
第一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问题表征 |
一、课程地位:或独立或混杂 |
二、课程开设:或形式或定式 |
三、课程内容:或延伸学科或模仿学科 |
四、课程要求:或高追求或低预期 |
五、课程指导:或专人应对或随意放任 |
六、课程评价:或片面简单或直觉判断 |
第二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的薄弱 |
二、高考的现实压力难以消解 |
三、教师的认识与素养尚存差距 |
四、高中生学习习惯和年龄特点的制约 |
五、学校现实条件的不足 |
第三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推进建议 |
一、加深理论研究,促进社会观念转变 |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
三、加快课程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
四、加速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后记 |
(10)从走近到走进研究性学习课程 ——对北京市朝阳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情况 |
三、软、硬件设施配套情况 |
四、教学活动实施情况 |
第三章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效果与问题调查 |
一、实施效果 |
二、面临的困难 |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二、反思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认识(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学前教科研方法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J]. 吕岩溪. 财富时代, 2021(04)
- [2]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D]. 刘丛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3]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D]. 蒋洁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4]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以莆田第五中学为例[D]. 黄志聪.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5]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深度反思——以E中学为例[J]. 孙志刚.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02)
- [6]课程实施与教师课程观的转向——以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为例[J]. 胡红杏.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3(06)
- [7]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知行统一 ——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例[D]. 闫婷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 [8]大连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D]. 李天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4)
- [9]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研究 ——以江浙沪地区为例[D]. 张建华. 苏州大学, 2011(06)
- [10]从走近到走进研究性学习课程 ——对北京市朝阳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研究[D]. 李丽萍.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