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麦麸发酵副产物清除重金属离子汞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小娜,赵山山[1](2021)在《不同原料中膳食纤维提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膳食纤维是人类的"第七大营养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介绍了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综述了从不同原料中提取膳食纤维的工艺和原料利用情况,以期为从不同原料中提取膳食纤维提供理论依据。
徐燕,谭熙蕾,周才琼[2](2021)在《膳食纤维的组成、改性及其功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膳食纤维作为第七大营养素,在调节人体正常生理代谢过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多应用于食品行业、药品研制及保健品开发等方面。该文就膳食纤维的组成结构及其化学特性、几种常见的膳食纤维改性方法及改性膳食纤维在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功能特性等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介绍,对农副产品中膳食纤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如何寻找更为优良的改性方法做出展望,以期为膳食纤维的进一步研究和功能性应用提供支持。
许锡凯[3](2021)在《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麦麸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及其功能性质》文中提出小麦麸皮是面粉经机械加工的主要副产物之一,且含有许多对人们有益的成分,如膳食纤维,黄酮和酚酸等,其中膳食纤维含量最多,约占总量的35%~50%,因此,小麦麸皮是提取高品质膳食纤维的理想材料。本研究采用好食脉孢菌对小麦麸皮进行固态发酵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探究发酵条件对麦麸SDF得率的变化,确定了最佳固态发酵条件。为阐明好食脉孢菌发酵小麦麸皮释放SDF的可能机理,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进行测定。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最低添加量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Box-Behnken实验确定了最佳发酵培养基。然后采用上述最优方式对小麦麸皮进行发酵后再结合超声波联合处理,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改进了麦麸SDF提取工艺,探究超声波联合发酵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最后测定经过不同方式提取的麦麸SDF的部分理化及功能性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最低添加量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曲面实验确定了麦麸SDF得率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好食脉孢菌接种量10%(v/w)、固态培养基总含水量70%(v/w)、固态培养温度30℃、固态发酵培养时间72 h。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小麦麸皮10 g,C6H12O6 0.7%(w/w)、(NH4)2SO4 0.6%(w/w)、MgSO40.2%(w/w)、K2HPO40.3%(w/w)、CaC12 0.1%(w/w)、NaCl 0.1%(w/w)。在此条件下预测麦麸SDF得率为6.37±0.25%,实际得率为6.29±0.17%,结果较为接近,说明通过上述模型得到的实验结果可信合理。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与木聚糖酶活性均与麦麸SDF得率呈正相关,且不同的C源对其均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2)在固态发酵麦麸的研究结果基础上,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提取麦麸SDF,主要的原理是超声在液体中产生的空化效应和对麸皮产生的机械力破碎,切断大分子之间的作用键,与发酵法相互弥补,进一步提高SDF得率。通过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优化超声波联合发酵提取麦麸SDF工艺,确定此种方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提取时间80 min、超声提取功率576 W、超声温度50℃时,测得SDF得率平均值为6.94±0.17%,此时相对偏差较小,证明采用正交设计得到的实验结果准确可靠。(3)通过对比未发酵、发酵、发酵联合超声三种方式制得的麦麸SDF理化及功能性质,发酵联合超声制得麦麸SDF的溶解性、溶解度、持油力、膨胀力、吸附葡萄糖能力、吸附胆固醇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均明显提高。
肖亚庆[4](2021)在《麦麸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开发可再生、可降解的环境友好型天然可食膜来替代传统的合成塑料包装已经成为当今食品包装领域的共识。其中,大豆分离蛋白(SPI)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性能不足和功能单一等缺陷严重地限制了SPI膜的实际应用。多糖共混改性技术在提升蛋白基膜的性能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探究了麦麸纤维素纳米晶(CNC)对SPI膜的共混改性机制,评价了复合膜的贮藏稳定性,并制备了具有抗菌/抗氧化活性的复合包装膜,以期为功能性蛋白基可食膜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麦麸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与表征:采用酸解法从麦麸中分离制备CNC,考察不同酸解时间(30、60和90 min)对CNC理化性质和细胞毒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麦麸CNC的尺寸、产率和热稳定性随酸解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长径比逐渐升高。CNC依然保留有纤维素基本的化学结构和典型的纤维素I型晶体结构,酸解60 min时结晶度达到70.32%。麦麸CNC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和吸附特性(水、油和重金属离子)。当浓度未超过1000μg/m L时,CNC对Caco-2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2)纤维素纳米晶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及机制:通过共混法制备CNC-SPI纳米复合膜,探讨不同CNC添加量(0~1.00%)对SPI膜性能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制。结果表明,适量的CNC(0.50%和0.75%)提高了SPI膜的拉伸强度、氧气/水蒸气阻隔性能和耐水性能,降低了断裂伸长率,但对膜厚度、含水量和光学性能均无明显影响。CNC限制了膜体系中水分子的流动性并提高了成膜溶液的粘弹特性。CNC通过诱导蛋白分子的构象重排以及增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形成致密均匀的有序网络膜结构,进而提升膜性能。(3)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贮藏稳定性研究:分别以麦麸纤维素和CNC为增强剂制备了两种复合膜,考察不同贮藏时间(1、30、60和90 d)下复合膜基本性能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SPI膜的拉伸强度、水蒸气阻隔性能、耐水性能和透明度呈下降趋势,断裂伸长率和总色差呈上升趋势,而膜厚度未发生显着变化。增强剂(尤其是CNC)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SPI膜的贮藏稳定性。(4)基于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抗菌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开发经羧基化的CNC、氧化锌纳米颗粒(ZnONP)、CNC/ZnONP混合物(物理混合)和CNC@ZnONP纳米杂化物(原位生长)强化的抗菌纳米复合膜,并对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抗菌活性以及实际应用前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ZnONP降低了SPI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水溶性,但对拉伸强度、氧气/水蒸气阻隔性能、表面疏水性、总色差、不透明度、晶体结构和粘弹特性均无显着影响。含ZnONP(ZnONP、CNC/ZnONP和CNC@ZnONP)的复合膜通过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抑制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并且能够降低猪肉样品在贮藏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水平。其中,CNC@ZnONP复合膜对锌离子的迁移行为有明显地抑制作用,有潜力应用于延长新鲜猪肉的保质期。(5)基于姜黄素纳米胶囊的pH响应型抗氧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开发经CNC、姜黄素纳米胶囊(CurNC)、CNC@CurNC和CNC@Cur强化的pH响应型抗氧化纳米复合膜,并综合评估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姜黄素的释放特性、抗氧化活性、颜色响应性以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CurNC降低了SPI膜的亮度和透明度,但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氧气/水蒸气阻隔性能、表面疏水性、水溶性和晶体结构均无显着变化。添加CNC增强了膜的内部结构,这有利于姜黄素的缓释。含CurNC膜(CurNC膜和CNC@CurNC膜)的抗氧化活性最强,这可能是因为CurNC的热稳定性高于姜黄素。此外,CNC@CurNC膜对pH和NH3均表现出良好的颜色响应性,能够降低贮藏虾的TVB-N含量,并实现对其新鲜度的可视化实时监测。
任明非[5](2020)在《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与Cd2+结合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饮食进入机体的Cd2+在体内蓄积时间久,毒性强,威胁机体健康。许多研究发现不溶性膳食纤维在体外具有结合Cd2+的能力,但目前关于其主要纤维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与Cd2+的结合规律尚不明确;此外,不溶性膳食纤维能否缓解Cd2+造成的机体毒性损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阶段用于缓解Cd2+毒性的临床治疗方法(螯合剂法)和营养干预法在安全性方面均存在缺陷,因此利用不溶性膳食纤维缓解机体Cd2+毒性的膳食疗法具有研究价值。米糠资源丰富、成本低,是不溶性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本论文选取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Rice bran insoluble dietary fiber,RBIDF)为实验原料,综合分析了其主要纤维组分在体外与Cd2+的结合规律,并评价了RBIDF减缓Cd2+侵害机体的能力。以酶-化学法制备的RBIDF为原料,以结合Cd2+量为考量指标,评价了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和喷雾干燥制备的RBIDF结合Cd2+的能力大小,最终筛选出了真空冷冻干燥为制备样品的最优干燥方式。考察了RBIDF、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结合Cd2+的潜力。傅里叶红外光谱、微观形貌以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四种样品均可以作为研究结合Cd2+的材料。通过结合Cd2+实验结果表明:四种样品结合Cd2+的最优pH值分别为6.0、7.0、6.0和7.0,最优反应时间分别为3、4、3和3 h。在此基础上,分析了RBIDF及其分离组分的结合Cd2+规律。动力学研究发现,四种样品对Cd2+均存在较强的亲和力;反应进行至10 min,基本达到结合平衡,纤维素对Cd2+的平衡结合量为5.63 mg/g,为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1.8和3.7倍;动力学模型拟合显示,样品结合Cd2+行为更符合受物理扩散过程控制的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等温线分析表明,四种样品结合Cd2+过程均为吸热反应,升温(40°C)有利于结合Cd2+;同时,溶液中Cd2+初始浓度对RBIDF、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结合Cd2+量有明显影响;等温线模型拟合显示,Langmuir模型更适合描述RBIDF、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结合Cd2+行为,表明均匀的单分子化学结合反应占主导地位;木质素更适宜用Freundlich模型描述,表明木质素结合Cd2+反应是不均匀的多层结合过程。进一步探究了RBIDF、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结合Cd2+的内在原因。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四种样品结合Cd2+前后微观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四种样品表面的-OH和C=O等含氧基团与Cd2+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样品结合Cd2+反应主要是因为样品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与Cd2+通过阳离子交换或静电相互作用形成了Cd(OH)2沉淀和Cd-O-化合物。同时探究了体内营养物质(矿物质、酪蛋白水解物)对RBIDF、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结合Cd2+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等浓度(50 mg/L)矿物质离子与Cd2+共存时,RBIDF、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结合Cd2+能力高于结合Ca2+、Mg2+、Zn2+能力。当有酪蛋白水解物存在时,RBIDF结合Cd2+量降低了18.37%。最后,通过预防性动物实验评价了RBIDF预防Cd2+毒性损伤的效果。结果表明,RBIDF预防处理能缓解Cd2+引起的肝脏指数及肾脏指数下降。RBIDF能抑制Cd2+暴露导致的血清ALT、AST的升高以及CREA、UREA的降低。同时,RBIDF能缓解Cd2+暴露对小鼠脏器造成的毒性损伤和形态学变化。在灌胃周期结束时,RBIDF预防处理组的小鼠粪便中Cd2+含量是Cd2+灌胃组的4.08倍。
武利霞[6](2020)在《麦麸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功能特性及其在饼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饼干类焙烤食品深受各个人群的喜爱,但其高糖、高脂的特点限制了特殊人群的选择,为了满足各个人群的消费需求,国内外饼干企业致力于利用各种功能性食品原料开发营养保健饼干。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具有优良的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理活性,添加到食品中不仅可以有效改善食品的品质,也可以提高食品的功能特性。麦麸作为小麦加工的主要副产物,是一种优质的膳食纤维来源,含有丰富的SDF。因此,本论文以麦麸为原料,研究了亚临界水提取(SWE)、柠檬酸辅助SWE(SWEC)和超声预处理柠檬酸辅助SWE(USWEC)对麦麸SDF的理化特性、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的影响,优化了USWEC提取SDF的最佳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麦麸SDF添加量对面团功能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确定了麦麸SDF功能性酥性饼干的最佳工艺配方和焙烤参数,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麦麸SDF的理化特性、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与SWE和SWEC提取得到的SDF-I和SDF-II相比,USWEC提取得到的SDF-Ⅲ显示出较高的提取率(36.3%)、总糖含量(82.90%)、糖醛酸含量(7.41%)、还原糖含量(13.16%)以及较低的蛋白质含量(3.20%)、分子量(65.2 kDa)和粒径(1.17μm)。SDF-I、SDF-II和SDF-Ⅲ均是由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酸性杂多糖,具有相同的基本化学结构特征和不同的微观形貌。与SDF-I和SDF-II相比,SDF-Ⅲ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较差的流变特性;同时,SDF-Ⅲ显示出显着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且呈浓度依赖关系。(2)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分析了USWEC提取SDF-Ⅲ过程中超声预处理功率、柠檬酸/麦麸液固比、SWE温度和时间等工艺参数对SDF-Ⅲ提取率的影响,得到最佳的提取条件为:超声预处理功率195.2 W,柠檬酸/麦麸液固比39.1 mL/g,SWE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78.7℃和30 min,此时,SDF-Ⅲ的最大提取率为41%±0.29%。(3)通过SDF-Ⅲ添加量对面团功能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SDF-Ⅲ的加入不仅会导致混合粉的粘度和回生值降低,糊化温度升高,还会引起面团的硬度、回复性、胶黏性、咀嚼性下降,粘附性、弹性上升,但对面团的内聚性无显着影响。随着SDF-Ⅲ添加量的增加,面团表现为弹性行为的时间越来越短,且逐渐以粘性行为为主。适宜添加量(10%)的SDF-Ⅲ会改善面团的加工特性,但过量的SDF-Ⅲ则会过度稀释面筋蛋白,导致面筋蛋白无法完整包裹淀粉颗粒,面团特性变差,不利于生产加工。(4)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分析优化了黄油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SDF-Ⅲ添加量、碱性膨松剂添加量和焙烤时间等加工工艺参数对SDF-Ⅲ功能性酥性饼干的色泽、硬度和感官评定的影响,得到最佳的主要工艺配方为(以面粉100 g计):黄油30 g,SDF-Ⅲ 10 g,碱性膨松剂1 g和白砂糖20 g;此外,焙烤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80℃和15 min。此时,所制作的SDF-Ⅲ功能性酥性饼干具有良好的色泽、硬度和口感。
刘宁[7](2020)在《麦麸膳食纤维对馒头发酵过程中蛋白特性及其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的健康属性的关注,全谷物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麦麸作为小麦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其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馒头作为中国传统的发酵制品,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可作为提高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的良好途径,但麦麸膳食纤维的加入会对馒头的品质产生影响。发酵是馒头加工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因此探究麦麸膳食纤维对馒头发酵过程的影响对研究麦麸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馒头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面粉和麦麸膳食纤维为原料,研究麦麸膳食纤维对馒头发酵过程中蛋白质特性,面团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首先研究了麦麸膳食纤维对馒头发酵过程中蛋白质特性的影响,测定了游离巯基的含量、谷蛋白大聚体的含量、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布、蛋白的二级结构以及面筋蛋白溶液的粒径分布,荧光特性和表面疏水性的变化。麦麸膳食纤维的添加降低了面团中谷蛋白大聚体,大分子量聚合蛋白和小分子量聚合蛋白的含量,面筋蛋白的平均粒径逐渐下降。随着发酵的进行,麦麸膳食纤维面团中谷蛋白大聚体的含量有所增加,添加量为3%和6%时,面筋蛋白的平均粒径没有明显变化,添加量高于9%时面筋蛋白的平均粒径逐渐增加。麦麸膳食纤维的添加使体系中游离巯基的含量下降,面筋蛋白溶液的荧光光谱发生红移,表面疏水性先降低后升高。随着发酵的进行,麦麸膳食纤维添加量越多,面团中游离巯基的含量越早增加到最大值,添加量为12%和15%的面团在发酵10 min时就达到了最高。麦麸膳食纤维发酵面团的β-转角的含量会降低,面筋蛋白溶液的荧光强度显着降低。其次研究了麦麸膳食纤维对馒头发酵过程中面团特性的影响,测定了面团的拉伸特性、流变发酵特性、动态流变学特性、质构特性和微观结构。麦麸膳食纤维的添加降低了面团的延展性,最大抗拉伸阻力和面团在发酵过程中能达到的最大发酵高度,气体开始从面团中逸出的时间(Tx)变短。麦麸膳食纤维的添加增加了面团的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但发酵时间为10 min时,两者就出现了显着的下降。面团的硬度和回复性随着麦麸膳食纤维添加量的增加呈现显着的上升趋势,但随着发酵的进行,两者都有所下降。微观结构实验也直观的观察到了馒头发酵过程中麦麸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面筋网络的破坏作用。最后研究了麦麸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馒头品质的影响,测定了麦麸膳食纤维馒头的色泽、比容、质构特性、水分分布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随着麦麸膳食纤维添加量的增加,馒头的比容明显减小,L*值显着降低,a*值和b*值逐渐增加。馒头的硬度和粘附性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弹性和回复性先增加后降低,内聚性降低,咀嚼性增大。馒头内部半结合水的含量增加,结合水含量降低。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着麦麸膳食纤维添加量的增加,馒头中的气孔变得小而密,当添加量较多时(12%,15%),几乎难以看到明显的气室结构。
李婷婷[8](2020)在《凹凸棒石—生物质废弃物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受传统饲养观念的制约,以低质粗饲料为主,不补饲或者补饲不够。舔砖作为畜禽补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提高畜禽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为畜禽补饲提供了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法。本文在对比国内外牛羊饲养标准(美国NRC、中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以腐植酸钠、生物质(废弃物)和食盐等为原料,添加凹凸棒石黏土和微量元素,采用压制成型法制得了功能化营养舔砖,测定了功能化营养舔砖的理化性质,并进行了中试和生产工艺初步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配方设计。在综述国内外牛羊舔砖生产和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参阅国内外牛羊饲养标准制定了牛羊舔砖矿物质添加指标,设计了两种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配方I:玉米粉22.0-32.0%,麦麸9.0-13.0%,菜籽粕8.0-12.0%,尿素8.0-12.0%,凹凸棒石黏土9.5-24.0%,食盐8.0-14.0%,水泥8.0-12.0%,氧化钙3.0-4.0%,磷酸钙2.0-5.0%,味觉改进剂0.05-0.1%,矿物元素补充剂6.5-12.0%(均为质量百分数,下同);配方Ⅱ:食用菌菌渣20.0-25.0%,花椒籽渣10.0-15.0%,玉米粉10.0-15.0%,菜籽粕10-15.0%,麦麸20.0-25.0%,凹凸棒石黏土2.0-5.0%,腐植酸钠3.0-5.0%,食盐5.5-10.0%。2.制备及性能测试。对舔砖原料进行粉碎和筛分,按照制定的舔砖配方进行物料混合,采用压制成型法,利用自制模具制备舔砖,最后对舔砖进行烘干。对舔砖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讨,配方Ⅰ:水分添加量为0.3 L/kg,干燥温度为80℃,干燥时间为84 h。配方Ⅱ:水分添加量为0.1 L/kg,干燥温度为140℃,干燥时间为6 h。对制得舔砖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配方Ⅰ:含水率9.86%,密度1.178g/cm3,抗破碎强度4.06 MPa。配方Ⅱ:含水率1.23%,密度1.166 g/cm3,抗破碎强度4.25 MPa。3.中试生产及工艺设计。在实验室舔砖配方基础上,在液压机上按单块重量放大10倍进行了连续化中试生产,考察了液压压强、熟化时间和配料比等因素对舔砖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液压压强为8.0-9.0 MPa,物料熟化时间为90min,糖蜜添加量为2.0%,凹凸棒石黏土添加量为10.0%,食盐添加量为65.0%(根据企业实际要求调整)。在上述制备条件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功能化营养舔砖生产工艺,进行了物料衡算、设备选型并制定了企业生产标准。
张梦云[9](2020)在《麦麸膳食纤维的改性和应用及其对乳酸菌的益生效应》文中提出麦麸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对麦麸进行深度加工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它的附加值。本论文以麦麸为原料,以酶解法从中提取了麦麸不可溶性膳食纤维(W-IDF),并分别用羧甲基化法(C-IDF)、复合酶解法(E-IDF)、超微粉碎法(U-IDF)对其进行改性,研究了不同改性方法的改性效果;然后将W-IDF或C-IDF添加进面团并制备成面包,探讨对面团的粉质特性、面包烘焙品质及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这两种膳食纤维对乳酸菌的益生效应。本研究旨在为功能性食品开发中麦麸膳食纤维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改性前后的麦麸膳食纤维性质的比较。结构表征显示,4种膳食纤维具有相似的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羧甲基化法和复合酶解法显着提高了W-IDF的热稳定性;3种改性方法对W-IDF的微观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羧甲基化改性后,除亚硝酸根离子吸附能力(NIAC)外,其他性质均有所提高;复合酶解显着提高了持油力(ORC)、葡萄糖吸附能力(GAC)和NIAC;U-IDF的阳离子交换能力(CEC)、GAC和NIAC达到峰值。此外,3种改性方法均能显着提高W-IDF的抗氧化性质。添加W-IDF或C-IDF对面团和面包特性的影响。随着W-IDF或C-IDF添加量的增大,面团的性质得以改良。制备面包后做进一步研究可得,随着膳食纤维含量的增加,一方面,面包的比容积、L*值、内聚性以及弹性降低,而a*值、b*、硬度和咀嚼性升高,面包的烘焙品质下降;另一方面,面包的淀粉体外消化速率下降,快消化淀粉的含量降低,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含量升高,面包的营养特性得以改进。此外,C-IDF的影响作用更为显着。W-IDF和C-IDF对乳酸菌的益生效应。以W-IDF或C-IDF替代葡萄糖作为碳源,通过测定乳酸菌生长过程中的生长曲线、p H变化以及总酸含量变化,探讨其对乳酸菌的益生效应;此外,模拟人工胃肠液消化实验,研究W-IDF和C-IDF抵抗胃肠液消化的能力。与此同时,以已知的益生元菊粉作为对照。结果显示,W-IDF和C-IDF对乳酸菌均具有显着的促进生长作用,还能有效抵抗胃肠液的消化,具有典型的益生元效应,且C-IDF优于W-IDF。
李琦,曾凡坤,华蓉,王继飞[10](2020)在《麦麸膳食纤维理化特性、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麦麸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对麦麸膳食纤维的研究和加工还有待挖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麦麸膳食纤维的特性、提取和应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麦麸膳食纤维的主要理化特性,分析了几种主要制备方法及其特点,重点探讨了麦麸膳食纤维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并指出了目前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旨在为膳食纤维的进一步研究以及麦麸膳食纤维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二、麦麸发酵副产物清除重金属离子汞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麸发酵副产物清除重金属离子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原料中膳食纤维提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 |
2 从不同原料中提取膳食纤维 |
2.1 从谷物原料中提取膳食纤维 |
2.1.1 从燕麦中提取膳食纤维 |
2.1.2 从小麦麸皮中提取膳食纤维 |
2.1.3 以玉米皮为原料提取膳食纤维 |
2.2 从食用菌及果蔬原料中提取膳食纤维 |
2.2.1 以食用菌及蔬菜为原料提取膳食纤维 |
2.2.2 以水果为原料提取膳食纤维 |
2.3 从豆类原料中提取膳食纤维 |
2.4 从海藻原料中提取膳食纤维 |
3 小结与展望 |
(2)膳食纤维的组成、改性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膳食纤维构成及化学特性 |
1.1 膳食纤维构成及来源 |
1.2 膳食纤维的化学特性 |
1.2.1 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 |
1.2.2 可溶性膳食纤维功能特性 |
2 膳食纤维改性及其功能特性 |
2.1 膳食纤维改性 |
2.1.1 物理改性法 |
2.1.1. 1 超微粉碎技术 |
2.1.1. 2 挤压膨化技术 |
2.1.1. 3 冷冻粉碎技术 |
2.1.1. 4 蒸汽爆破技术 |
2.1.2 化学改性 |
2.1.3 生物改性 |
2.1.3. 1 酶法 |
2.1.3. 2 微生物发酵 |
2.1.4 联合改性 |
2.2 改性膳食纤维功能特性 |
2.2.1 水合性质提高 |
2.2.2 吸附特性提高 |
2.2.3 阳离子交换作用提高 |
2.2.4 抗氧化能力提高 |
2.2.5 肠道调节能力提高 |
3 展望 |
(3)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麦麸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及其功能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小麦鼓皮概况 |
1.3 好食脉孢菌概况 |
1.4 膳食纤维概况 |
1.4.1 膳食纤维定义 |
1.4.2 膳食纤维的组成 |
1.4.3 膳食纤维的降解 |
1.4.4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应用 |
1.5 可溶性膳食纤维制备方法 |
1.5.1 化学法 |
1.5.2 物理法 |
1.5.3 酶解法 |
1.5.4 发酵法 |
1.5.5 联合法 |
1.6 可溶性膳食纤维理化及功能性质 |
1.7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1 课题来源 |
1.7.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3 研究内容 |
2 好食脉孢菌发酵麦麸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发酵条件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菌种 |
2.2.3 实验材料 |
2.3 发酵产物中SDF的提取和得率的测定 |
2.3.1 SDF的提取 |
2.3.2 SDF得率计算 |
2.4 麦麸的固态发酵 |
2.4.1 PDA斜面培养基的制备 |
2.4.2 好食脉孢菌孢子菌悬液的准备 |
2.5 发酵过程中酶活力的测定 |
2.5.1 粗酶液的制备 |
2.5.2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2.5.3 木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2.6 麦麸固态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设计 |
2.6.1 接种量的确定 |
2.6.2 含水量的确定 |
2.6.3 发酵温度的确定 |
2.6.4 发酵时间的确定 |
2.7 小麦麸皮发酵过程中酶活力变化与SDF得率的相关性 |
2.7.1 发酵过程中CMC酶活和Xyn酶活的变化 |
2.7.2 SDF得率与CMC酶活、Xyn酶活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2.8 麦麸固态发酵培养基配方单因素试验设计 |
2.8.1 辅助性碳源的选择及添加量对CMC、Xyn和SDF得率的影响 |
2.8.2 氮源的选择及添加量对CMC、Xyn和SDF得率的影响 |
2.8.3 无机盐离子的选择对CMC、Xyn和SDF得率的影响 |
2.8.4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
2.8.5 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
2.8.5.1 最低添加量实验设计 |
2.8.5.2 最陡爬坡实验设计 |
2.8.5.3 Box-Behnken实验设计 |
2.9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10 结果与讨论 |
2.10.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2.10.2 木糖标准曲线 |
2.10.3 单因素实验 |
2.10.4 固态培养中CMC、Xyn酶活力的变化 |
2.10.5 SDF得率与CMC、Xyn酶活力相关性分析 |
2.10.6 辅助碳源的选择及添加量对CMC、Xyn酶活力、SDF得率的影响 |
2.10.7 氮源的选择及添加量对CMC、Xyn酶活力、SDF得率的影响 |
2.10.8 无机盐的选择对CMC酶活、Xyn酶活、SDF得率的影响 |
2.10.9 PB实验结果 |
2.10.10 培养基组分最低添加量实验结果 |
2.10.11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 |
2.10.12 BBD实验结果 |
2.11 本章小结 |
3 超声波联合发酵提取麦麸可溶性膳食纤维工艺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 |
3.2.3 实验菌种 |
3.3 实验方法 |
3.3.1 菌悬液 |
3.3.2 培养基 |
3.3.3 微生物-超声联合制备麦麸SDF工艺流程 |
3.3.4 微生物-超声联合制备麦麸SDF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 |
3.3.4.1 不同超声时间对麦麸SDF得率的影响 |
3.3.4.2 不同超声功率对麦麸SDF得率的影响 |
3.3.4.3 不同超声温度对麦麸SDF得率的影响 |
3.3.5 正交实验优化条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4.2 微生物-超声联合制备SDF工艺优化正交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4 两种处理方式对麦麸可溶性膳食纤维性质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材料 |
4.2.3 实验菌种 |
4.3 实验方法 |
4.3.1 麦麸SDF的制备 |
4.3.2 发酵改性SDF的制备 |
4.3.3 发酵联合超声波改性SDF的制备 |
4.3.4 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测定 |
4.3.5 持油力的测定 |
4.3.6 膨胀力的测定 |
4.3.7 葡萄糖吸附作用的测定 |
4.3.8 胆固醇吸附作用的测定 |
4.3.9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4.3.10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4.3.11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麦麸SDF物理性质分析 |
4.4.2 麦麸SDF功能性质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麦麸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一览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麦麸资源研究进展 |
1.1.1 麦麸的营养价值 |
1.1.2 麦麸不同组分的研究现状 |
1.2 纤维素纳米晶(CNC)研究进展 |
1.2.1 CNC简介 |
1.2.2 CNC的制备方法 |
1.2.3 CNC的修饰方法 |
1.2.4 CNC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1.2.5 CNC的安全性 |
1.3 蛋白基可食膜研究进展 |
1.3.1 可食膜简介 |
1.3.2 蛋白基膜的改性方法 |
1.3.3 纳米纤维素在蛋白基膜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麦麸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CNC的制备 |
2.2.4 不同处理阶段麦麸和CNC的表征 |
2.2.5 CNC的细胞毒性评价 |
2.2.6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处理阶段麦麸的形貌特征 |
2.3.2 不同处理阶段麦麸的化学成分 |
2.3.3 酸解时间对CNC尺寸的影响 |
2.3.4 酸解时间对CNC分散性和产率的影响 |
2.3.5 酸解时间对CNC化学/晶体结构的影响 |
2.3.6 酸解时间对CNC热稳定性的影响 |
2.3.7 酸解时间对CNC吸附特性的影响 |
2.3.8 酸解时间对CNC细胞毒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纤维素纳米晶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及机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CNC的制备 |
3.2.4 CNC-SPI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
3.2.5 CNC-SPI纳米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测试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NC的表征 |
3.3.2 CNC添加量对SPI膜基本性能的影响 |
3.3.3 CNC添加量对SPI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
3.3.4 CNC添加量对SPI膜水分分布的影响 |
3.3.5 CNC添加量对成膜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
3.3.6 蛋白分子构象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
3.3.7 机制探讨 |
3.4 小结 |
第四章 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WBC/CNC-SPI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贮藏时间对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4.3.2 贮藏时间对复合膜水蒸气阻隔性能的影响 |
4.3.3 贮藏时间对复合膜水溶性的影响 |
4.3.4 贮藏时间对复合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抗菌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抗菌复合膜增强剂的制备 |
5.2.4 抗菌复合膜的制备 |
5.2.5 抗菌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测试 |
5.2.6 抗菌性能测试 |
5.2.7 抗菌复合膜的包装应用 |
5.2.8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抗菌复合膜增强剂的表征 |
5.3.2 抗菌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分析 |
5.3.3 抗菌性能评价 |
5.3.4 抗菌复合膜在猪肉保鲜中的应用 |
5.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姜黄素纳米胶囊的pH响应型抗氧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2.3 抗氧化复合膜增强剂的制备 |
6.2.4 抗氧化复合膜的制备 |
6.2.5 抗氧化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测试 |
6.2.6 姜黄素释放测试 |
6.2.7 抗氧化性能测试 |
6.2.8 颜色响应性测试 |
6.2.9 抗氧化复合膜的包装应用 |
6.2.10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抗氧化复合膜增强剂的表征 |
6.3.2 抗氧化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分析 |
6.3.3 姜黄素的释放特性 |
6.3.4 抗氧化性能评价 |
6.3.5 颜色响应性评价 |
6.3.6 抗氧化复合膜在虾新鲜度监测中的应用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与Cd2+结合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镉毒性及研究现状 |
1.2 膳食纤维概述 |
1.3 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
1.3.1 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化学组成 |
1.3.2 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功能性质 |
1.4 不溶性膳食纤维结合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
1.4.1 不溶性膳食纤维结合重金属的能力 |
1.4.2 不溶性膳食纤维结合重金属的行为 |
1.4.3 影响不溶性膳食纤维结合重金属能力的因素 |
1.4.4 体内探究不溶性膳食纤维预防重金属毒性的能力 |
1.5 米糠概述 |
1.6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 |
2.2.2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干燥 |
2.2.3 米糠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制备 |
2.2.4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性质表征 |
2.2.5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结合Cd~(2+)实验 |
2.2.6 反应条件对样品结合Cd~(2+)的影响 |
2.2.7 动力学实验 |
2.2.8 等温线实验 |
2.2.9 竞争性实验 |
2.2.10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体内预防Cd~(2+)毒性实验 |
2.2.11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干燥方式对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特性影响的研究 |
3.1.1 理化性质分析 |
3.1.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3.1.3 热稳定性分析 |
3.1.4 相对结晶度分析 |
3.1.5 结合Cd~(2+)能力分析 |
3.2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性质的研究 |
3.2.1 热稳定性分析 |
3.2.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3.2.3 微观形貌分析 |
3.3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结合Cd~(2+)研究 |
3.3.1 反应条件对样品结合Cd~(2+)能力影响的分析 |
3.3.2 样品结合Cd~(2+)的动力学分析 |
3.3.3 样品结合Cd~(2+)的等温线分析 |
3.4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和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结合Cd~(2+)的表征 |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4.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3.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3.5 竞争性研究 |
3.5.1 矿物质对样品结合Cd~(2+)影响的分析 |
3.5.2 Cd~(2+)对样品结合矿物质离子影响的分析 |
3.5.3 酪蛋白水解物对样品结合Cd~(2+)影响的分析 |
3.6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体内预防Cd~(2+)毒性研究 |
3.6.1 小鼠体重分析 |
3.6.2 小鼠肝肾脏器指数分析 |
3.6.3 小鼠肝肾功能指标分析 |
3.6.4 小鼠肝肾组织病理切片 |
3.6.5 小鼠粪便中Cd~(2+)含量分析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麦麸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功能特性及其在饼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膳食纤维研究概述 |
1.2.1 膳食纤维概况 |
1.2.2 膳食纤维的分类 |
1.3 麦麸及其膳食纤维研究概述 |
1.3.1 麦麸及其活性成分 |
1.3.2 麦麸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 |
1.3.3 麦麸膳食纤维的功能活性 |
1.3.4 麦麸膳食纤维的制备 |
1.3.5 麦麸膳食纤维的应用 |
1.4 亚临界水提取技术研究概述 |
1.4.1 亚临界水提取及其概念 |
1.4.2 SWE水提取在活性物质提取方面的研究概述 |
1.5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立项依据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亚临界水提取方法对麦麸水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和功能活性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1 试验原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麦麸基本成分测定 |
2.3.2 麦麸SDF的提取 |
2.3.3 SDF提取率的计算 |
2.3.4 SDF基本组成分析 |
2.3.5 分子量测定 |
2.3.6 动态激光散射(DLS)分析 |
2.3.7 单糖组成测定 |
2.3.8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9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 |
2.3.10 扫描电镜(SEM)分析 |
2.3.11 流变特性分析 |
2.3.12 体外生物活性评价 |
2.3.1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麦麸基本化学成分分析 |
2.4.2 SDF提取率、化学组成与理化特性分析 |
2.4.3 单糖组成分析 |
2.4.4 FT-IR分析 |
2.4.5 DSC分析 |
2.4.6 SEM分析 |
2.4.7 流变特性分析 |
2.4.8 体外抗氧化活性 |
2.4.9 SDF对 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预处理柠檬酸辅助亚临界水提取麦麸水溶性膳食纤维的优化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试验原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USWEC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3.3.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3.3.3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USWEC提取的单因素分析 |
3.4.2 响应面优化USWEC提取SDF-Ⅲ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麦麸水溶性膳食纤维对面团功能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2.1 试验原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面团的制备 |
4.3.2 糊化特性的测定 |
4.3.3 面团质构特性的测定 |
4.3.4 面团微观结构分析 |
4.3.5 面团动态粘弹特性的测定 |
4.3.6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糊化特性分析 |
4.4.2 质构特性分析 |
4.4.3 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分析 |
4.4.4 微观结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麦麸水溶性膳食纤维功能性酥性饼干的工艺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5.2.1 试验原料 |
5.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酥性饼干制作方法 |
5.3.2 酥性饼干制作的单因素试验 |
5.3.3 酥性饼干品质的分析 |
5.3.4 正交设计优化SDF-Ⅲ酥性饼干工艺配方 |
5.3.5 数据分析 |
5.4 结果分析 |
5.4.1 SDF-Ⅲ功能性酥性饼干制作的单因素分析 |
5.4.2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SDF-Ⅲ功能性酥性饼干的工艺配方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7)麦麸膳食纤维对馒头发酵过程中蛋白特性及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馒头品质影响研究 |
1.2.1.1 馒头制作 |
1.2.1.2 蛋白质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1.2.1.3 淀粉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1.2.1.4 发酵过程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1.2.2 麦麸膳食纤维影响研究 |
1.2.2.1 麦麸膳食纤维提取 |
1.2.2.2 麦麸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 |
1.2.2.3 麦麸膳食纤维对面筋蛋白的影响 |
1.2.2.4 麦麸膳食纤维对面团的影响 |
1.2.2.5 麦麸膳食纤维对馒头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发酵过程中蛋白质特性的变化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料的预处理 |
2.2.1.1 麦麸膳食纤维的提取 |
2.2.1.2 面粉和麦麸膳食纤维的基本理化指标 |
2.2.1.3 混合粉的准备及粉质测定 |
2.2.1.4 麦麸膳食纤维发酵面团的制备 |
2.2.1.5 面筋蛋白溶液的制备 |
2.2.2 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
2.2.3 谷蛋白大聚体含量的测定 |
2.2.4 蛋白二级结构的测定 |
2.2.5 蛋白质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2.2.6 粒径分布的测定 |
2.2.7 荧光光谱的测定 |
2.2.8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2.2.9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原料的基本理化指标 |
2.3.2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发酵过程中游离巯基的变化 |
2.3.3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发酵过程中谷蛋白大聚体的变化 |
2.3.4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发酵过程中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 |
2.3.5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发酵过程中蛋白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
2.3.6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发酵过程中面筋蛋白的粒径分布 |
2.3.7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发酵过程中面筋蛋白荧光特性的变化 |
2.3.8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发酵过程中面筋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发酵过程中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麦麸膳食纤维面团拉伸特性的测定 |
3.2.2 麦麸膳食纤维面团流变发酵特性的测定 |
3.2.3 麦麸膳食纤维面团发酵过程中动态流变特性的测定 |
3.2.3.1 应变扫描 |
3.2.3.2 频率扫描 |
3.2.4 麦麸膳食纤维面团发酵过程中质构特性的测定 |
3.2.5 麦麸膳食纤维面团发酵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 |
3.2.5.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3.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3.2.5.3 光学显微镜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麦麸膳食纤维面团的拉伸特性 |
3.3.2 麦麸膳食纤维面团的流变发酵特性 |
3.3.3 麦麸膳食纤维面团发酵过程中的动态流变学特性 |
3.3.4 麦麸膳食纤维面团发酵过程中质构特性的测定 |
3.3.5 麦麸膳食纤维面团发酵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麦麸膳食纤维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的制作 |
4.2.2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比容的测定 |
4.2.3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色泽的测定 |
4.2.4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质构的测定 |
4.2.5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水分的迁移与变化 |
4.2.6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的微观结构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的色泽和比容 |
4.3.2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的质构 |
4.3.3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的水分分布 |
4.3.4 麦麸膳食纤维馒头的微观结构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凹凸棒石—生物质废弃物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舔砖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凹凸棒石黏土 |
1.4 生物质 |
1.4.1 腐植酸钠 |
1.4.2 食用菌菌渣 |
1.4.3 花椒籽 |
1.5 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
1.5.1 论文选题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凹凸棒石-小麦麸-菜籽粕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及仪器 |
2.2.2 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的设计依据 |
2.2.3 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 |
2.2.4 功能化营养舔砖的性能评价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凹凸棒石粘土成分分析 |
2.3.2 凹凸棒石-小麦麸-菜籽粕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 |
2.3.3 凹凸棒石-小麦麸-菜籽粕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 |
2.3.4 凹凸棒石-小麦麸-菜籽粕功能化营养舔砖的性能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及仪器 |
3.2.2 食用菌菌渣营养成分分析方法 |
3.2.3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的设计依据 |
3.2.4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 |
3.2.5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性能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食用菌菌渣营养成分分析 |
3.3.2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 |
3.3.3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 |
3.3.4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性能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功能化营养舔砖的中试放大及工艺设计 |
4.1 前言 |
4.2 中试 |
4.2.1 中试实验 |
4.2.2 舔砖配方调整 |
4.2.3 影响功能化营养舔砖成型的因素 |
4.3 工艺设计 |
4.3.1 工艺流程 |
4.3.2 物料平衡计算 |
4.3.3 主要设备选型 |
4.3.4 车间设计 |
4.3.5 企业生产标准制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麦麸膳食纤维的改性和应用及其对乳酸菌的益生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麦麸 |
1.2 麦麸的活性成分 |
1.2.1 氨基酸 |
1.2.2 矿物质 |
1.2.3 酚类物质 |
1.2.4 膳食纤维 |
1.3 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
1.3.1 膳食纤维的简介 |
1.3.2 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 |
1.3.3 膳食纤维的制备 |
1.3.4 膳食纤维的改性 |
1.3.5 膳食纤维在食品行业上的应用 |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麦麸膳食纤维的提取及改性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2.1 麦麸基本成分的测定 |
2.2.2 麦麸膳食纤维的提取 |
2.2.3 麦麸膳食纤维的改性 |
2.2.4 麦麸膳食纤维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
2.2.5 麦麸膳食纤维的热特性分析 |
2.2.6 麦麸膳食纤维的扫描电镜分析 |
2.2.7 麦麸膳食纤维理化及功能性质的测定 |
2.2.8 麦麸膳食纤维抗氧化性质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麦麸的基本成分分析 |
2.3.2 麦麸膳食纤维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3.3 麦麸膳食纤维的热特性分析 |
2.3.4 麦麸膳食纤维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2.3.5 麦麸膳食纤维物化及功能性质分析 |
2.3.6 麦麸膳食纤维的抗氧化性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麦麸膳食纤维对面包品质及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3.2.1 麦麸膳食纤维面团粉质特性的研究 |
3.2.2 麦麸膳食纤维面包的制作 |
3.2.3 麦麸膳食纤维面包烘焙品质的测定 |
3.2.4 麦麸膳食纤维面包质构特性的研究 |
3.2.5 淀粉体外模拟消化实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麦麸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
3.3.2 麦麸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 |
3.3.3 麦麸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面包质构特性的影响 |
3.3.4 麦麸膳食纤维对面包中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麦麸膳食纤维对乳酸菌的益生效应 |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2.1 培养基的制备 |
4.2.2 麦麸膳食纤维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
4.2.3 人工胃液实验 |
4.2.4 人工肠液实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麦麸膳食纤维对乳酸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4.3.2 麦麸膳食纤维对乳酸菌发酵过程中pH的影响 |
4.3.3 麦麸膳食纤维对乳酸菌生产总酸的影响 |
4.3.4 人工胃液实验结果 |
4.3.5 人工肠液实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麦麸膳食纤维理化特性、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麦麸膳食纤维主要理化性质 |
1.1 水合性质 |
1.2 持油力 |
1.3 阳离子交换能力 |
1.4 DPPH自由基清除力 |
1.5 吸附能力 |
2 麦麸膳食纤维的主要制备方法 |
2.1 化学法 |
2.2 酶法 |
2.3 发酵法 |
2.4 膜分离法 |
2.5 多种方法协同制备法 |
3 麦麸膳食纤维在食品工业上的主要应用 |
3.1 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
3.2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
3.3 在饮料加工中的应用 |
3.4 在其他食品中的应用 |
4 前景及展望 |
四、麦麸发酵副产物清除重金属离子汞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原料中膳食纤维提取研究进展[J]. 高小娜,赵山山. 保鲜与加工, 2021(12)
- [2]膳食纤维的组成、改性及其功能特性研究[J]. 徐燕,谭熙蕾,周才琼.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23)
- [3]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麦麸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及其功能性质[D]. 许锡凯.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4]麦麸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肖亚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与Cd2+结合特性的研究[D]. 任明非. 江南大学, 2020(01)
- [6]麦麸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功能特性及其在饼干中的应用研究[D]. 武利霞. 江苏大学, 2020(02)
- [7]麦麸膳食纤维对馒头发酵过程中蛋白特性及其品质的影响[D]. 刘宁.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8]凹凸棒石—生物质废弃物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开发[D]. 李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麦麸膳食纤维的改性和应用及其对乳酸菌的益生效应[D]. 张梦云.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麦麸膳食纤维理化特性、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J]. 李琦,曾凡坤,华蓉,王继飞. 食品工业科技, 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