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和利用小尾寒羊(论文文献综述)
姜玥[1](2021)在《日粮精粗比对绵羊和山羊生长性能及瘤胃代谢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日粮和物种是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的重要因素,粗饲料刺激瘤胃发育,精饲料经瘤胃菌群分解提供机体大量能量。反刍动物50-70%的蛋白质需求和高达70%的能量需求都是通过瘤胃微生物的代谢来满足的。本试验结合扩增子测序、宿主生长消化性能和代谢组学,旨在探索宿主和日粮因素对瘤胃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对宿主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5月龄公羊小尾寒羊和波尔山羊各5只,平均体重为33.87±1.70 kg,分为S组(小尾寒羊)和B组(波尔山羊),设置两种日粮精粗比分别为3:7和5:5。试验依次分为三期,X期饲喂精粗比为3:7日粮(分为XS组、XB组),Y期饲喂精粗比为5:5日粮(分为YS组、YB组),Z期恢复饲喂精粗比3:7日粮(分为Z S组、ZB组),每期28天,两组羊饲养条件保持一致。每期进行生长消化指标测定、血液指标测定,瘤胃液采样进行16S r DNA测序、挥发性脂肪酸测定和代谢组检测,血液采样进行代谢组检测。生长增重指标结果表明,相同饲养条件下,小尾寒羊组料重比波尔山羊组更低,但无显着差异。日粮精粗比对同一品种羊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Y期料重比显着低于Z期(P<0.05),X期与Z期料重比无显着差异。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XS组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XB组(P<0.05)。血清指标结果表明,三期谷丙转氨酶含量B组都显着高于S组;日粮精粗比对血清指标的影响中,S组三期间葡糖糖、甘油三酯、尿素氮、谷草转氨酶和胰岛素含量有显着变化,B组三期间葡萄糖、尿素氮、谷草转氨酶含量有显着变化(P<0.05)。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XS与XB,ZS与ZB间瘤胃液p H没有显着差异,YB组p H值显着大于YS组;XB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XS组,XB组乙酸含量显着高于XS组。XS、YS、ZS组间p H值、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含量均表现出显着差异;XB、YB、ZB组间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含量表现出显着差异,皆为XB组最大,YB组最小(P<0.05)。16S r DNA测序结果表明,在alpha多样性分析水平上,XS与ZS间的observed s pecies、shannon、和chao1指标均差异显着(P<0.05)。XS组与XB组相比,在S组中相对丰度显着更高的细菌有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气单胞菌目、琥珀酸弧菌科、琥珀酸弧菌_UCG-001、琥珀酸弧菌。YS组与YB组相比,在S组中相对丰度显着更高的有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气单胞菌目、琥珀酸菌科、普雷沃氏菌_UCG-001、沙特尔沃思菌属、互养球菌属、施氏菌属,在B组中相对丰度更高的细菌有颤螺菌目、RF39目、瘤胃球菌科、奎因氏菌属。代谢组学结果表明,XB组瘤胃液代谢物中D-氨基葡萄糖6-磷酸比XS组更高,YB组三甲基赖氨酸、腺嘌呤核苷酸、5’-肌苷酸、N6-乙酰基-L-赖氨酸、鸟嘌呤核苷酸、亚精胺、黄嘌呤核苷、精胺、D-核酮糖-5-磷酸盐、L-组氨酸、D-景天庚酮糖-7-磷酸盐比YS组更高。在X和Y期血清代谢物中,苏氨酸在S组都更高,辛酸、癸酸、月桂酸在B组都更高(P<0.05)。综上,宿主物种和日粮精粗比影响瘤胃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消除日粮干扰后,瘤胃菌群体系与原有结构差异较大。小尾寒羊饲料效率高于波尔山羊,琥珀酸菌科可能是与其相关的特异性菌群。同科不同属物种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代谢途径有明显区别,日粮精粗比5:5条件下,波尔山羊瘤胃液中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更活跃。
王建清[2](2020)在《小尾寒羊miR-221和miR-329b-3p功能研究及其与IRS1基因的靶向关系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绵羊的泌乳性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它显着影响了后代羔羊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等性能。乳腺发育程度以及乳腺上皮细胞的数量和分泌活性直接决定了母羊的产奶量和乳成分。micro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非编码小RNA分子,它们在动物泌乳性状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采集了泌乳高峰期和空怀期小尾寒羊的乳腺组织,进行了small RNA-Seq,在两组间发现了23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miR-221和miR-329b-3p在空怀期乳腺中的表达量显着上调。因此,本研究以这两个miRNAs为研究对象,首先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CR,RT-qPCR)验证了它们的表达量,用CCK-8试剂盒检测了它们对绵羊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其次预测了它们的靶基因,分析了靶基因的GO和KEGG功能富集。最后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RT-qPCR等方法,验证了miR-221和miR-329b-3p与预测靶基因IRS1的靶向关系,并研究了miR-221和miR-329b-3p对靶基因IRS1及IRS1参与的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下游功能基因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RT-qPCR检测,miR-221和miR-329b-3p在空怀期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是泌乳高峰期的2.23和2.15倍。2.用miRDB和miRnada两种数据库,预测到miR-221和miR-329b-3p分别有33和19个靶基因,其中IRS1是它们的共同靶基因。3.CCK-8试剂盒检测发现,过表达miR-221可以抑制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P<0.01),而沉默miR-221可以促进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P<0.01)。miR-329b-3p对乳腺上皮细胞的作用与miR-221相同。4.分别过表达miR-221和miR-329b-3p,均可抑制野生型载体IRS1基因3′UTR的双荧光素酶相对活性(P<0.05),而分别沉默这两个miRNAs,均可增加野生型载体IRS1基因3′UTR的双荧光素酶相对活性(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分别过表达及沉默这两个miRNAs,对突变型载体IRS1基因3′UTR的双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无影响(P>0.05)。表明miR-221和miR-329b-3p与IRS1基因间存在靶向关系。5.过表达miR-221降低了乳腺上皮细胞中IRS1的表达量(P<0.05),沉默miR-221提高了IRS1的表达量(P<0.05)。miR-329b-3p对IRS1表达量的影响与miR-221相同。6.过表达miR-221降低了MAPK8和PIK3R1的表达量(P<0.05),沉默miR-221提高了它们的表达量(P<0.05);过表达miR-329b-3p降低了MAPK8和IGF1R的表达量(P<0.05),沉默miR-329b-3p提高了它们的表达量(P<0.05)。7.绵羊IRS1基因的CDS全长为3708bp,编码1235个氨基酸。该基因在小尾寒羊乳腺等8个组织中都表达,并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和时空特异性。综上所述,miR-221和miR-329b-3p不但能抑制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还抑制了靶基因IRS1、及其所在信号通路下游基因IGF1R、PIK3R1和MAPK8的表达。
郭晓飞[3](2018)在《FecB基因影响小尾寒羊繁殖力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小尾寒羊(STH)不仅产羔数多而且体型高大,是肉羊生产中重要的母本。探明FecB基因在小尾寒羊繁殖力性状上的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新的繁殖分子标记的发现。本研究以小尾寒羊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TaqMan探针分型技术,统计分析了山东郓城地区小尾寒羊核心群FecB基因的分布情况。++型、+B型和BB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0(142只)、0.464(413只)和0.376(335只),FecB等位基因B频率为0.608。对多个胎次产羔数统计分析后,证实了小尾寒羊母羊产羔数随FecB突变拷贝数的增加而极显着增加的结论(P≤0.01)。对不同FecB基因型的三组小尾寒羊群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利用公羊试情以测定发情表型数据,采集血样以测定血清中繁殖激素水平,并在黄体期通过腹腔内窥镜观测排卵数。统计显示,撤栓后+B型小尾寒羊第一次发情时间显着早于BB和++型(P≤0.05),而且+B型小尾寒羊的发情周期更短(P≤0.05)。三种基因型间的血清繁殖激素水平差异不显着。排卵数则随FecB突变拷贝数的增加而极显着增加(P≤0.01)。上述结果表明,利用小尾寒羊母羊进行繁殖生产时,中等排卵数、较高产羔数和发情周期更短的FecB杂合子个体(+B)应当被畜牧工作者加以重视和推广。卵泡液作为一种独特的微环境,可为卵母细胞发育和排卵过程提供能量、营养和调节因子。本研究通过LC-MS和GC-MS联用技术测定并比较了小尾寒羊FeeB三种基因型个体卵泡液(FF)和卵巢静脉血清(OVS)的代谢组差异。在小尾寒羊FF和OVS中分别鉴定出236个和310个已知生化代谢小分子。与OVS相比,FecB基突变的代谢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FF中。随着FecB突变拷贝数的增加,FF中的氧化型谷胱甘肽浓度极显着上升(P≤0.01)。结合携带FecB基因个体中检测到的高水平γ-谷酰基氨基酸,本研究表明抗氧化防御能力对于母羊排卵数高的现象是非常必要的。采用口吸管法收集单个卵母细胞和卵丘颗粒细胞,并分别进行单细胞RNA-Seq。对三种FecB基因型中的两类细胞,每组3个重复,一共建库18个,每组测序文库平均产出104397835条clean reads。两种细胞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异质性。在卵母细胞和卵丘颗粒细胞内,++和BB基因型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683和786个(FDR≤0.05)。FecB基因主要在卵丘颗粒细胞中表达,且突变后其下游SMAD4基因和相关繁殖激素受体基因(FSHR、LHCGR)的表达量差异显着(P≤0.05);FecB基因突变后,激素水平差异虽不显着,但可通过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差异来调控激素信号的接受能力。差异表达基因在卵母细胞和卵丘颗粒细胞中分别显着富集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和TGF-beta信号通路(qvalue≤0.05)。本研究表明,FecB基因突变可能改变了卵母细胞发育和卵丘颗粒细胞的增殖水平。
刘小平[4](2013)在《无角陶赛特羊与小尾寒羊杂交自群繁育后代生产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无角陶赛特羊与小尾寒羊母羊杂交,对自群繁育后代早期增重、生长发育、繁殖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自群繁育后代3月龄公、母羊体重、日增重和6月龄体重较小尾寒羊都明显提高,自群繁育后代3月龄、6月龄和成年胸宽和胸围均显着大于小尾寒羊;自群繁育后代下半年各月份自然发情比例高于上半年,胎均产羔数为1.63。结果表明,自群繁育后代早期增重显着好于小尾寒羊,肉用体型较小尾寒羊显着改善,繁殖产羔率较无角陶赛特有所提高,发情呈现一定季节性。
杨宗伟[5](2013)在《无角陶赛特羊与小尾寒羊杂交自群繁育后代生产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通过无角陶赛特羊与小尾寒羊母羊杂交,对自群繁育后代(以下简称"自繁后代")早期增重、生长发育、繁殖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自繁后代3月龄公、母羊体重、日增重和6月龄体重较小尾寒羊都明显提高,自繁后代3月龄、6月龄和成年羊胸宽和胸围均显着大于小尾寒羊;自繁后代下半年各月份自然发情比例高于上半年,胎均产羔数为1.63。结果表明:自繁后代早期增重显着好于小尾寒羊,肉用体型较小尾寒羊显着改善,繁殖产羔率较无角陶赛特有所提高,发情呈现一定季节性。
陈华丽[6](2013)在《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发掘与评估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通过文献资料整理以及绵羊生产性能测定对四川省的绵羊资源状况初步做了整合。川西南山地区主要分布有山地型藏绵羊和凉山半细毛羊,还有在布拖新发现的纯黑色的基因资源(暂名-布拖黑绵羊);西部高原区主要分布有藏羊品种中的高原型、山谷型绵羊以及贾洛藏绵羊。凉山半细毛羊纯种繁殖和改良当地羊表现良好,贾洛藏绵羊改良欧拉羊、甘加羊等草地型藏绵羊效果较好。山谷型西藏羊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其中在凉山州布拖县分布的布拖黑绵羊研究甚少。本试验在凉山随机选取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凉山半细毛羊和山谷型藏绵羊的杂交一代)和布拖黑绵羊的母羊各五只,并对这两种羊的生长发育、屠宰性能、羊肉品质、常规营养、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性风味物质等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的生长发育指标除管围之外均比布拖黑绵羊要高。屠宰性能和羊肉品质方面,除眼肌面积和肌纤维直径外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均大于布拖黑绵羊。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的初水份、粗脂肪和热解值稍高于布拖黑绵羊,其他常规营养则少于布拖黑绵羊。布拖黑绵羊的铁、锌、钠、镁含量低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其余含量布拖黑绵羊较高。两种资源氨基酸含量丰富,在非必需氨基酸中,除胱氨酸外,布拖黑绵羊含量稍高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必需氨基酸中,布拖黑绵羊精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的含量稍高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其他必需氨基酸成分则低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占蛋白质的比例总体高于布拖黑绵羊(精氨酸除外)。布拖黑绵羊及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的脂肪酸主要由豆蔻酸、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亚麻酸等构成。两种资源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己醛、庚醛、1-辛烯-3-醇、2-戊基呋喃、2,3-辛二酮、辛醛、苯甲醛、壬醛等,不同羊只存在个体差异;布拖黑绵羊中检测到48种挥发性化合物,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中检测到56种挥发性化合物,两种绵羊挥发性成分中占主要地位的可能是对肉品风味贡献较大的醛类。四川省曾经引进的11个品种适应性总体较好。现有资料的整理中,各品种绵羊资源多数体质结实、结构匀称。生理生化指标有所差异,凉山半细毛羊呼吸数较高,罗姆尼羊的红细胞数含量相对最高,小尾寒羊血液中球蛋白含量、白细胞数和血清总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生长发育方面贾洛藏绵羊和凉山半细毛羊在本地羊中比较占优势,引入品种生长发育指标总体较好;繁殖性能方面凉山半细毛羊及引入品种较好;产肉性能方面贾洛藏绵羊、小尾寒羊和罗姆尼羊较好;培育品种凉山半细毛羊及引入品种苏联美利奴羊、高加索细毛羊、林肯羊、考力代羊的产毛性能较好,其中苏联美利奴羊剪毛量最高;高原型西藏羊、湖羊和小尾寒羊有较高的皮用价值。四川省绵羊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西藏羊、凉山半细毛羊、新疆细毛羊、湖羊和小尾寒羊多样性研究最多,加上一些没有搜集到的以及尚未研究的遗传多样性,四川绵羊资源有很大的发掘和评估价值。目前,四川省绵羊资源调查描述表格的设计已经完成,对已经存在的品种资源进行了试填,四川省绵羊资源监测系统建设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题组将继续对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发掘、评估与利用做进一步研究。
陈晓勇,敦伟涛,孙洪新,田树军,邢艳蕊,房国芳[7](2012)在《肉用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后代繁殖规律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肉用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杂交后代之间进行横交,分析统计了3种杂交方式及其后代的发情、分娩及繁殖率方面的数据,目的是观察不同杂交方式后代繁殖规律及性能。结果表明小尾寒羊与杜泊、德克赛尔杂交后,随着小尾寒羊含血量的减少,横交后代母羊繁殖规律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繁殖率下降。
敦伟涛,陈晓勇,田树军,孙洪新,董玉玲,谭志伟,李盼霞,刘桐令[8](2011)在《杜泊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自群繁育后代生产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展了杜泊公羊与小尾寒羊母羊杂交育种研究,对自群繁育后代早期增重、生长发育、繁殖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自群繁育后代3月龄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7.36 kg和22.88 kg,较小尾寒羊分别高6.98 kg和7.20 kg,3月龄日增重分别为272.56 g和227.44 g,较小尾寒羊分别高78.67 g和80.77 g,6月龄体重分别为48.46 kg和40.56kg,较小尾寒羊分别高13.9 kg和15.53 kg,6月龄日增重分别为253.50 g和211.94 g,较小尾寒羊分别高75.67 g和86.67 g(P<0.01),自群繁育后代3月龄、6月龄和成年胸宽、胸围和大腿围均显着大于小尾寒羊;自繁后代下半年各月份自然发情比例高于上半年,胎均产羔数为1.76。结果表明,自群繁育后代早期增重显着好于小尾寒羊,肉用体型较小尾寒羊显着改善,繁殖产羔率较杜泊羊有所提高,发情呈现一定季节趋势。
闫运清[9](2011)在《小尾寒羊研究发展概况》文中提出小尾寒羊是我国优秀的绵羊品种之一,具有生长发育快、性成熟早、繁殖力高、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具有较高的肉用和制裘价值。尤其是多胎高产的繁殖性能为国内外绵羊品种所罕见。
王金文[10](2009)在《山东小尾寒羊的育成与发展》文中认为
二、正确认识和利用小尾寒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认识和利用小尾寒羊(论文提纲范文)
(1)日粮精粗比对绵羊和山羊生长性能及瘤胃代谢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反刍动物瘤胃发育过程 |
1.1.1 瘤胃生理学结构和早期微生物区系的形成 |
1.1.2 瘤胃内的环境稳态 |
1.2 瘤胃中的微生物区系 |
1.2.1 瘤胃微生物功能性 |
1.2.2 瘤胃微生物区系组成特点 |
1.3 影响消化道微生物的主要因素 |
1.3.1 遗传背景 |
1.3.2 日粮组成 |
1.4 消化道微生物影响宿主健康、生长状态 |
1.5 组学技术对研究消化道微生物进展的影响 |
1.5.1 基于测序技术的微生物组学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
1.5.2 多组学技术结合研究消化道微生物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3 羊饲养管理 |
2.4 试验日粮 |
2.5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5.1 饲料样品制备 |
2.5.2 粪样采集 |
2.5.3 血样采集与制备 |
2.5.4 瘤胃液的采集 |
2.6 样品测定与分析 |
2.6.1 日粮、粪样常规指标的测定方法 |
2.6.2 体重测定 |
2.6.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
2.6.4 挥发性脂肪酸测定方法 |
2.6.5 瘤胃液样品16S rDNA测序 |
2.6.6 基于LC-MS检测的代谢组学分析 |
2.7 数据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生长增重结果与分析 |
3.2 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结果与分析 |
3.3 血清指标结果与分析 |
3.4 瘤胃发酵参数结果与分析 |
3.5 16S rDNA测序结果与分析 |
3.5.1 样品多样性分析 |
3.5.2 物种注释及分类 |
3.5.3 组间差异物种 |
3.6 代谢组学测定结果与分析 |
3.6.1 瘤胃液代谢物 |
3.6.2 瘤胃液差异代谢物 |
3.6.3 瘤胃液差异代谢物通路注释分析 |
3.6.4 血清差异代谢物通路注释分析 |
4 讨论 |
4.1 宿主物种对瘤胃液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4.2 日粮精粗比对瘤胃液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4.3 日粮对绵羊和山羊生长增重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4 日粮对绵羊和山羊血清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5 日粮对绵羊和山羊瘤胃液和血清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小尾寒羊miR-221和miR-329b-3p功能研究及其与IRS1基因的靶向关系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绵羊乳腺发育 |
1.1 绵羊乳腺结构与功能 |
1.2 绵羊乳腺发育过程及其特征 |
1.3 影响乳腺发育的因素 |
2 miRNAs研究进展 |
2.1 miRNAs基本特征及其功能 |
2.2 miRNAs对乳腺发育的影响 |
2.3 miR-221和miR-329b-3p研究进展 |
3 IRS1基因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样品采集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
2.1.1 组织块贴壁培养法 |
2.1.2 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的纯化 |
2.1.3 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的鉴定 |
2.2 HEK293T细胞的培养 |
2.2.1 细胞复苏 |
2.2.2 细胞培养 |
2.2.3 细胞冻存 |
2.3 绵羊乳腺组织差异表达miRNA的验证 |
2.3.1 绵羊乳腺组织总RNA提取 |
2.3.2 miRNA的反转录 |
2.3.3 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CR(RT-qPCR) |
2.4 miR-221和miR-329b-3p对绵羊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1 绵羊乳腺上皮细胞转染 |
2.4.2 CCK-8检测细胞增殖 |
2.5 预测mi R-221和mi R-329b-3p靶基因 |
2.6 miR-221和miR-329b-3p靶基因的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
2.7 miR-221和miR-329b-3p预测靶基因IRS1 的验证 |
2.7.1 构建野生型pmiR-RB-Report?载体 |
2.7.2 突变型pmiR-RB-Report?载体的构建 |
2.7.3 双荧光素酶实验鉴定靶基因 |
2.8 过表达和沉默miR-221与miR-329b-3p对 IRS1 及通路下游重要功能基因的影响 |
2.8.1 绵羊乳腺上皮细胞转染 |
2.8.2 乳腺上皮细胞中总RNA的提取 |
2.8.3 反转录PCR |
2.8.4 miR-221和miR-329b-3p的表达量检测 |
2.8.5 miR-221和miR-329b-3p对 IRS1 和通路下游基因的影响 |
2.9 绵羊IRS1基因的分子特征与组织表达研究 |
2.9.1 绵羊7个组织总RNA提取与反转录 |
2.9.2 绵羊IRS1 基因的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
2.9.3 绵羊IRS1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
2.9.4 绵羊IRS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9.5 绵羊IRS1基因的组织表达研究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
1.1 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
1.2 绵羊乳腺上皮细胞鉴定 |
2 miR-221和miR-329b-3p表达量的RT-qPCR验证 |
3 miR-221和miR-329b-3p对绵羊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4 miR-221和miR-329b-3p靶基因预测及其靶基因的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
4.1 miR-221和miR-329b-3p靶基因预测结果 |
4.2 miR-221和miR-329b-3p靶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4.3 miR-221和miR-329b-3p靶基因的KEGG功能富集分析 |
5 miR-221和miR-329b-3p预测靶基因IRS1 的验证 |
5.1 野生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构建 |
5.2 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构建 |
5.3 双荧光素酶鉴定靶基因 |
6 过表达和沉默mi R-221与mi R-329b-3p对 IRS1 及通路下游重要功能基因的影响 |
6.1 miR-221和miR-329b-3p对 IRS1 表达的影响 |
6.2 miR-221和miR-329b-3p对通路下游重要功能基因的影响 |
7 绵羊IRS1基因的分子特征研究与组织表达谱构建 |
7.1 绵羊IRS1 基因的PCR扩增 |
7.2 绵羊IRS1基因的克隆测序 |
7.3 绵羊IRS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7.4 绵羊IRS1基因的组织表达谱构建 |
第四章 讨论 |
1 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
2 miR-221和miR-329b-3p对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3 miRNAs预测靶基因及其GO和 KEGG通路 |
4 miR-221和miR-329b-3p靶基因鉴定 |
5 miR-221和miR-329b-3p对通路下游重要功能基因的影响 |
6 miR-221和miR-329b-3p靶基因IRS1 的分子特征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3)FecB基因影响小尾寒羊繁殖力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FecB基因在绵羊中的研究进展 |
1.1.1 绵羊FecB基因检测及主要表型效应研究 |
1.1.2 绵羊FecB基因影响内分泌机制研究探索 |
1.1.3 FecB突变调控排卵的分子机制研究 |
1.2 哺乳动物卵巢器官功能研究进展 |
1.2.1 哺乳动物卵巢组织结构与卵泡发育 |
1.2.2 哺乳动物卵巢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研究 |
1.2.3 绵、山羊卵巢的转录组研究近况 |
1.3 单细胞转录组学测序技术 |
1.3.1 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2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一般流程 |
1.3.3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灵敏度和技术噪声 |
1.3.4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 |
1.4 代谢组学测定技术 |
1.4.1 代谢组学的研究分析方法 |
1.4.2 代谢组学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尾寒羊FecB突变的繁殖表型效应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动物 |
2.2.2 TaqMan探针分型及试验分组 |
2.2.3 试验处理与试验设计 |
2.2.4 发情表型测定 |
2.2.5 排卵表型测定 |
2.2.6 血清收集及激素测定 |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试验结果 |
2.3.1 小尾寒羊母羊的FecB基因遗传特征及其与产羔数性状的关联分析 |
2.3.2 发情表型测定 |
2.3.3 排卵时间及排卵数测定 |
2.3.4 完整情期内小尾寒羊血清中P_4、FSH、LH和E_2激素浓度的差异 |
2.3.5 完整情期内小尾寒羊的发情、激素和排卵状况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小尾寒羊FecB突变后的卵巢代谢效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动物和分组 |
3.2.2 排卵数数据收集 |
3.2.3 样品采集和卵泡数据测量 |
3.2.4 LC-MS和GC-MS分析 |
3.2.5 数据提取和化合物鉴定 |
3.2.6 代谢物定量和统计分析 |
3.3 试验结果 |
3.3.1 排卵数、排卵前大卵泡数和直径的测定 |
3.3.2 卵泡液和卵巢静脉血清的代谢组学数据概览 |
3.3.3 在FF和OVS中鉴定FecB基因突变效应的分子标志物 |
3.3.4 卵泡液中能量代谢的变化 |
3.3.5 BB型绵羊的FF中拥有较高的氨基酸水平 |
3.3.6 提高BB绵羊FF的抗氧化防御能力 |
3.3.7 OVS样品中类固醇激素的变化情况 |
3.3.8 代谢物差异与排卵数之间的关系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利用单细胞RNA-Seq分析FecB突变在绵羊卵母细胞和卵丘颗粒细胞中的效应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动物和分组 |
4.2.2 试验仪器 |
4.2.3 试验试剂耗材 |
4.2.4 单细胞RNA-Seq建库及测序流程 |
4.2.5 卵母细胞和卵丘颗粒细胞收集 |
4.2.6 单细胞RNA扩增及cDNA文库构建 |
4.2.7 上机测序 |
4.2.8 测序原始数据质量及过滤 |
4.2.9 参考序列比对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4.2.10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3 试验结果 |
4.3.1 采样细胞状态及单细胞RNA扩增检测 |
4.3.2 测序原始数据质量评估及过滤 |
4.3.3 与绵羊基因组序列比对情况 |
4.3.4 测序文库的分类注释 |
4.3.5 卵母细胞和卵丘颗粒细胞RNA-Seq相关性检查 |
4.3.6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概览 |
4.3.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4.3.8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4.3.9 重要繁殖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 |
4.3.10 颗粒细胞荧光定量PCR验证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无角陶赛特羊与小尾寒羊杂交自群繁育后代生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和方法 |
㈠横交模式 |
㈡饲养条件 |
㈢饲喂方法 |
㈣测定项目 |
㈤统计分析 |
二、结果与分析 |
㈠自繁后代与小尾寒羊增量效果比较 |
㈡自繁后代与小尾寒羊体尺比较 |
1. 自繁后代与小尾寒羊3月龄体尺比较结果。 |
2. 自繁后代与小尾寒羊6月龄体尺比较。 |
3. 自繁后代与小尾寒羊成年体尺比较。 |
㈢自繁后代繁殖性能测定 |
三、讨论 |
(5)无角陶赛特羊与小尾寒羊杂交自群繁育后代生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㈠自繁后代与小尾寒羊增量效果比较 |
㈡自繁后代与小尾寒羊体尺比较 |
㈢自繁后代繁殖性能测定 |
三、讨论 |
(6)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发掘与评估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四川省现有绵羊资源现状 |
1.1.1 四川省绵羊的生产概况 |
1.1.2 四川省的绵羊种质资源 |
1.2 绵羊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1.2.1 DNA分子水平的研究概况 |
1.2.2 分子标记的应用 |
1.3 绵羊生产性能及肉质研究的概况 |
1.3.1 绵羊生产性能研究概况 |
1.3.2 绵羊肉质的研究概况 |
1.4 绵羊的杂交改良研究概况 |
1.5 绵羊资源的研究发展趋势 |
1.5.1 绵羊品种资源的保护 |
1.5.2 绵羊资源的充分利用 |
1.6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群体及方法 |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1.3 绵羊资源材料与方法 |
2.2 布拖黑绵羊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生长发育及肉质比较分析方法 |
2.2.1 绵羊生长发育指标 |
2.2.2 绵羊屠宰性能测定 |
2.2.3 羊肉品质分析比较 |
2.2.4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2.5 绵羊矿物质成分测定 |
2.2.6 羊肉氨基酸成分测定 |
2.2.7 羊肉脂肪成分测定 |
2.2.8 羊肉挥发性成分测定 |
2.3 四川省绵羊资源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布拖黑绵羊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生长发育和肉质比较试验结果分析 |
3.1.1 生长发育指标 |
3.1.2 屠宰性能和肉质分析 |
3.1.3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3.1.4 氨基酸含量分析 |
3.1.5 矿物质含量分析 |
3.1.6 脂肪酸含量分析 |
3.1.7 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 四川省绵羊资源的调查研究结果初步分析 |
3.2.1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情况 |
3.2.2 四川绵羊资源生理生化指标 |
3.2.3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特征描述 |
3.2.4 四川绵羊资源生长发育指标 |
3.2.5 四川绵羊资源繁殖性能 |
3.2.6 四川绵羊资源生产性能 |
3.2.7 四川绵羊资源遗传指标分析 |
3.2.8 四川绵羊资源饲养管理状况 |
3.2.9 四川绵羊资源评估与保存信息 |
4. 讨论 |
4.1 布拖黑绵羊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生长发育及肉质比较 |
4.1.1 生长发育指标 |
4.1.2 屠宰性能和肉质 |
4.1.3 常规营养成分 |
4.1.4 氨基酸和矿物质含量 |
4.1.5 脂肪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 |
4.2 四川省绵羊资源的调查研究 |
4.2.1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情况 |
4.2.2 四川绵羊资源生理生化指标 |
4.2.3 四川绵羊资源基本特征 |
4.2.4 四川绵羊资源生长发育指标 |
4.2.5 四川绵羊资源繁殖性能 |
4.2.6 四川绵羊资源生产性能 |
4.2.7 四川绵羊资源遗传指标 |
4.2.8 四川绵羊资源饲养管理状况 |
4.2.9 四川绵羊资源评估与保存信息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7)肉用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后代繁殖规律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羊场及杂交组合 |
1.2 饲养方式 |
1.3 繁殖方式及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小尾寒羊自然发情和分娩各月份分布统计 |
2.2 杂交后代母羊自然发情月份统计 |
2.3 横交后代母羊自然发情月份统计 |
2.4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母羊繁殖率比较 |
3讨论 |
(8)杜泊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自群繁育后代生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横交模式 |
1.2 饲养条件 |
1.3 饲喂方法 |
1.4 测定项目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自繁后代与小尾寒羊增重效果比较 |
2.2 自繁后代与小尾寒羊体尺比较 |
2.2.1 自繁后代与小尾寒羊3月龄体尺比较 |
2.2.2 自繁后代与小尾寒羊6月龄体尺比较 |
2.2.3 自繁后代与小尾寒羊成年体尺比较 |
2.3 自繁后代繁殖性能测定 |
2.3.1 自繁后代母羊自然发情月份统计 |
2.3.2 不同品种母羊繁殖率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9)小尾寒羊研究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尾寒羊育成历史 |
1.1 品种形成 |
1.2 培育历史 |
1.3 研究与开发 |
2 小尾寒羊分布和产区概况 |
2.1 分布情况 |
2.2 产区概况 |
3 小尾寒羊的考察定名 |
四、正确认识和利用小尾寒羊(论文参考文献)
- [1]日粮精粗比对绵羊和山羊生长性能及瘤胃代谢的影响分析[D]. 姜玥.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小尾寒羊miR-221和miR-329b-3p功能研究及其与IRS1基因的靶向关系验证[D]. 王建清.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3]FecB基因影响小尾寒羊繁殖力的分子机制研究[D]. 郭晓飞.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4]无角陶赛特羊与小尾寒羊杂交自群繁育后代生产性能研究[J]. 刘小平. 甘肃畜牧兽医, 2013(10)
- [5]无角陶赛特羊与小尾寒羊杂交自群繁育后代生产性能研究[J]. 杨宗伟. 甘肃畜牧兽医, 2013(07)
- [6]四川省绵羊资源的发掘与评估初探[D]. 陈华丽.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7]肉用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后代繁殖规律及性能研究[J]. 陈晓勇,敦伟涛,孙洪新,田树军,邢艳蕊,房国芳. 畜牧与兽医, 2012(04)
- [8]杜泊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自群繁育后代生产性能研究[J]. 敦伟涛,陈晓勇,田树军,孙洪新,董玉玲,谭志伟,李盼霞,刘桐令. 华北农学报, 2011(S2)
- [9]小尾寒羊研究发展概况[J]. 闫运清. 山东畜牧兽医, 2011(06)
- [10]山东小尾寒羊的育成与发展[J]. 王金文. 中国草食动物,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