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脂肪肝患者的饮食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进鹏[1](2021)在《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文中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在排除过量饮酒、使用药物和慢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堆积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蓄积超过5%的一种疾病[1]。NAFLD的病理演变过程复杂,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由NASH发展而来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NASH被认为是可以威胁NAFLD患者生命的转折点[2]。目前,亚洲NAFLD患病率约为27.37%,
缪文茹[2](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王钰萌[3](202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证型规律及相关指标的特点,并与单纯NAFLD患者进行比较,观察NAFLD合并T2DM患者的糖脂代谢状态特征,为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肝胆科门诊治疗的NAFLD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两组,NAFLD组和NAFLD+T2DM组。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BMI、血压、静脉血糖、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TG、HDL-C、LDL-C)、血尿酸等实验室指标,参照2017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将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证、痰浊内停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和脾肾两虚证这5个证型,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脂肪肝严重程度,以及在不同脂肪肝严重程度下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临床指标,探讨证型规律、病因病机和相关指标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组152例,NAFLD+T2DM组155例。(1)NAFLD组与NAFLD+T2DM组之间的性别、年龄、职业、BMI、血压、职业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脂肪肝严重程度对比(P<0.05):NAFLD组轻度脂肪肝比例最高,占本组的56.6%;中度脂肪肝占本组的37.5%;重度脂肪肝比例最低,占本组的5.9%。NAFLD+T2DM组轻度脂肪肝比例较NAFLD组减少,占本组总数的45.8%;中、重度脂肪肝比例较NAFLD组增多,分别占本组的43.2%和11.0%。(3)轻度脂肪肝患者中,NAFLD组证型分布:肝郁脾虚(40.7%)>痰浊内停(22.1%)>湿热蕴结(16.3%)>痰瘀互结(11.6%)>脾肾两虚(9.3%);NAFLD+T2DM组证型分布:湿热蕴结(32.4%)>痰浊内停(21.1%)>肝郁脾虚(19.7%)>痰瘀互结(15.5%)>脾肾两虚(11.3%)。两组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ALT、AST、TG、HDL-C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TC、LDL-C、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AFLD+T2DM组的ALT、AST、TG均高于NAFLD组,而HDL-C低于NAFLD组。(4)中度脂肪肝患者中,NAFLD组中医证型分布:肝郁脾虚(42.1%)>痰浊内停(24.6%)>湿热蕴结(17.5%)>痰瘀互结(10.5%)>脾肾两虚(5.3%);NAFLD+T2DM组证型分布:痰浊内停(49.3%)>湿热蕴结(19.4%)=痰瘀互结(19.4%)>肝郁脾虚(7.5%)>脾肾两虚(4.5%)。两组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ALT、AST、TG、LDL-C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TC、HDL-C和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AFLD+T2DM组的ALT、AST、TG、LDL-C均高于NAFLD组。(5)重度脂肪肝患者中,两组间中医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AST、HDL-C在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GGT、TC、TG、LDL-C和U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AFLD+T2DM组的AST高于NAFLD组,而HDL-C低于NAFLD组。结论:1从中医普遍结果中可见,NAFLD+T2DM组较NAFLD组病情更重。1.1轻度NAFLD组的主要病机特点为肝郁脾虚;轻度NAFLD+T2DM组以“内热”为主要的病机交结,从而湿热之邪更重。1.2中度NAFLD组仍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在证型演变上较轻度NAFLD组未见明显差异;中度NAFLD+T2DM组以痰浊内停为主要病机特点,由于脾胃功能更严重失调,导致痰浊等病理产物生成更多,在证型的演变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1.3重度脂肪肝阶段未发现两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2从西医角度来看,不论脂肪肝严重程度从轻到重,NAFLD+T2DM组相比于NAFLD组的肝功受损和血脂异常情况都更为严重。当NAFLD与T2DM同时发病,相较于其中之一单独发病时,肝细胞损伤及血脂紊乱将更为严重。
刘梦玥[4](2021)在《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代谢相关性脂肪肝(MAFLD)患病率跃升到29.2%,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尚无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某种特定的饮食方法可以来治疗MAFLD,其一线治疗方案仍为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脂肪肝患者知晓饮食及运动改变的重要性,但仍然难以坚持,功能性食物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药食同源文化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瑰宝。山西苦荞是具有降脂活性的优良品种,沙棘具有广泛的药理效果,是藏医、蒙医的常用药物。苦荞、沙棘醋饮由山西特色药食同源食物苦荞、沙棘经过固态发酵、多菌共酵、多次发酵而来,富集了功能因子黄酮、有机酸,降低了酸度。研究表明,苦荞黄酮、沙棘黄酮、有机酸可以在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缓解和调节的作用。有中度脂肪肝患者早上饮用一支沙棘醋饮、晚上饮用一支苦荞醋饮,期间未改变生活方式,连续饮用半年后,中度脂肪肝消失。若该醋饮确实有效,可以为脂肪肝患者提供一种新的健康选择。本研究拟通过临床研究,对其疗效进行验证及评价。方法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招募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11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每月定期进行线上团体健康教育。醋饮饮用组在此基础上,每日晨起一支沙棘醋饮(抗疲劳),每日睡前一支苦荞醋饮(利于肝解毒);开盖后直接饮用、一次性饮完;连续饮用三个月;督促受试者饮用醋饮:要求其每月拍摄当月醋饮空瓶照片,上报醋饮支数;每日在微信群内督促患者饮用醋饮;每月随访患者,收集患者反馈,有无不良反应及其他症状。3个月后,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代谢相关性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及血糖、血脂(TC、TG、LDL-C、HDL-C)、肝功能(ALT、AST)水平。结果1.两组共98名患者完整完成了研究并进入资料分析。醋饮联合饮用组50例,对照组48例;2.两组受试者各项指标变化:(1)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3个月后,醋饮组有26例受试者脂肪肝分级降低或消失,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为52%,对照组11例受试者脂肪肝分级降低或消失,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为22.9%,两组患者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饮用依从性越高、女性、轻度脂肪肝、不饮酒、规律锻炼、普通饮食、病程较短的脂肪肝患者的分级更易有效改善。(2)血脂、血糖、肝功能:3个月后,组内及组间对比结果均显示,两组受试者干预后血脂、血糖、肝功能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醋饮饮用组受试者月均醋饮饮用支数为48支,醋饮饮用依从性较好。部分受试者服用苦荞、沙棘醋饮组合可以起到抗疲劳、改善睡眠质量、缓解便秘、解酒、降低血压、缓解颈动脉硬化的作用,提示苦荞、沙棘醋饮组合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健康益处,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结论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可以有效改善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脂肪肝分级,暂不能认为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可以辅助降低MAFLD患者的血糖、血脂、肝功能,可能与醋饮功能因子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尚未达到人体有效剂量或研究周期不足有关。
朱熠文[5](2021)在《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其不同中医体质分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并探讨非肥胖型脂肪肝与肥胖型脂肪肝的体质学特征差异,以便为今后的临床诊治、预防及调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黄贝岭分院体检中心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261例样本资料,其中符合非肥胖型NAFLD诊断标准的患者137例,符合肥胖型NAFLD患者的对照组124例。本课题将遵循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模式进行临床研究,在参照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所编纂的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基础上对非肥胖型NAFLD及肥胖型NAFLD进行体质类型辨识,并比较两者之间的体质差异;并拟尝试探析出非肥胖型NAFLD各体质类型在相关发病因素(性别、年龄、腰围、血压、血脂、血糖、血常规、肝肾功能)上的差异。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26.0,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或四分位间距描述,依据统计条件可进一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C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则以频率及百分比描述,采用多种卡方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果:1.基本情况:共纳入137例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其中男性53例(38.7%),女性84例(61.3%);年龄范围在35~75岁之间,中年患者63例(46.0%),老年前期及老年患者74例(54.0%);该型脂肪肝以轻度脂肪肝为主,共128例(93.43%),而中重度脂肪肝仅9例(6.57%),且本病常不同程度的合并或者存在其他肝外异常表现,其中合并腹型肥胖48例(35.04%),存在低密度脂蛋白异常61例(44.53%)的,合并高血压72例(52.55%)以上,合并高尿酸血症78例(56.93%),合并空腹血糖异常82例(59.85%),合并高胆固醇血症82例(59.85%),合并高甘油三酯血脂92例(67.15%)。2.NAFL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非肥胖型脂肪肝与肥胖型脂肪肝均有其特殊的体质分布规律,但都以偏颇体质为主。(1)非肥胖型脂肪肝人群体质分布规律如下:湿热质(32,23.4%)>气虚质(29,21.2%)>痰湿质(25,18.2%)>阴虚质(18,13.1%)>平和质(17,12.4%)>阳虚质(8,5.8%)>瘀血质(4,2.9%)>特禀质(2,1.5%)=气郁质(2,1.5%);(2)肥胖型脂肪肝人群体质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50,40.3%)>湿热质(17,13.7%)>气虚质(15,12.1%)>平和质(14,11.3%)>阴虚质(12,9.7%)>瘀血质(7,5.6%)>阳虚质(6,4.8%)>气郁质(2,1.6%)>特禀质(1,0.8%)。3.非肥胖型脂肪肝病变程度及影响因素与中医体学的关系:在脂肪肝程度分级上,痰湿质在非肥胖型脂肪肝中重度程度明显高于轻度脂肪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响因子上,(1)湿热质的男性患病率较女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湿热质在中年期较老年及老年前期具有更高的患病率,气虚质、阴虚质在老年及老年前期较中年期有更高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湿热质的腰围在周径上明显高于气虚质、平和质,痰湿质同比平和质在腰围的周径上也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在SBP明显高于平和质,DBP同比湿热质、气虚质数值也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湿热质在RBC、HGB、HCT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气虚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PLT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6)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在FBG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平和质,其中湿热质还明显高于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在TG水平分布上高于平和质,且痰湿质高于“其他体质”类型;痰湿质在TC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气虚质、阴虚质、平和质;痰湿在LDL-C水平分布上高于气虚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7)湿热质在ALT水平分布上高于“其他体质”;湿热质、痰湿质在SUA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平和质和“其他体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Cre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非肥胖型脂肪肝以轻度脂肪肝为主,其自然病程的形成包含多种危险因素,其中性别、年龄、腰围、代谢综合征及高尿酸血症可能在该病的形成中更加密切;2.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传统性NAFLD相比具有其特殊的体质趋向性,以偏颇病理体质为主,其中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是非肥胖型脂肪肝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3.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中医体质学有着诸多内在的联系。在脂肪肝程度的分级上:痰湿质在中重度脂肪肝中具有更高的罹患性;在各相关因子的表达上:(1)性别:湿热质多发于男性;(2)年龄:湿热质多发于中年患者,气虚质、阴虚质多发于老年前期及老年患者;(3)腰围:湿热质、痰湿质更易出现腹型肥胖;(4)血压: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更易出现血压异常;(5)血常规:湿热质更易出现RBC、HGB、HCT比例升高;(6)血糖及血脂: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更易出现FBG异常;痰湿质更易出现TG、TC、LDL-C异常;(7)肝肾功能:湿热质更易出现ALT比例升高;湿热质、痰湿质更易出现SUA水平异常。
张珊珊[6](2021)在《“疏肝降脂”针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伴肥胖(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对比观察“疏肝降脂”针法结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与单纯西药治疗NAFLD并单纯性肥胖(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此针法对患者的肥胖指标及肝脏彩超的影响,全面客观评价此针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临床依据。方法:本课题搜集到72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课题进展过程中共脱落剔除12例,最后符合纳排标准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肝降脂”法针刺,选穴为中脘、足三里(双)、丰隆(双)、三阴交(双)、期门(双)、太冲(双),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治疗5天,休息2天,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肥胖指标、肝脏彩超,并将记录的数据用统计软件客观分析,从而为NAFLD提供更好的治疗思路。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肥胖方面比较,BMI、腰围、臀围经秩和检验P<0.05,体重经t检验P>0.05,但其改善差值较对照组大,显示治疗组效果超过对照组。2、两组在脂肪肝方面对比,经非参数检验P=0.037(P<0.05),差异显着;治疗组较对照组的80%相比,肝脏彩超有效率为86.67%,改善明显。3、两组中医证候均有疗效,且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更佳。结论:1、“疏肝降脂”针法结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组与单纯西药组治疗本病,对本病(肝郁脾虚型)均有改善作用,以“疏肝降脂”针法结合西药组效果更优。2、“疏肝降脂”针法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症状,且安全、有效。
覃映霖[7](2021)在《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NASH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集符合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5例)、B组(35例)和C组(35例)。三组病人于受试期间均予戒烟酒、控制饮食,进行适量运动等基础治疗,A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疏肝降脂颗粒口服治疗;B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水飞蓟宾胶囊口服治疗;C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逍遥丸口服治疗,三组疗程均为12周。三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1、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4、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5、肝脏B超疗效及CAP值;6、肝/脾CT比值;7、中医证候积分;8、临床综合疗效;9、安全性评价。收集整理数据,运用统计学加以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结果:1.在改善肝功能及血脂指标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肝功能(ALT、AST)及血脂(TC、TG)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肝功能(ALT、AST)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的肝功能(ALT、AST)比C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A组的血脂指标(TC、TG)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血脂指标(TC、TG)与C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B组、C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比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改善肝脏B超疗效方面:治疗后A组的肝脏B超疗效(79.41%)高于B组(57.58%)、C组(60.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肝脏B超疗效(57.58%)与C组(60.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改善CAP值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CAP值比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CAP值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CAP值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改善肝/脾CT比值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肝/脾CT比值比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肝/脾CT比值均高于B组、C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肝/脾CT比值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改善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治疗后A组的总有效率(85.29%)高于B组(67.67%)、C组(63.6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总有效率(67.67%)与C组的总有效率(63.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在安全性评价方面: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1.在给予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等基础治疗下,疏肝降脂颗粒在改善NASH患者血脂指标、CAP值、肝/脾CT比值和提高肝脏B超疗效及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优于水飞蓟宾胶囊和逍遥丸,且安全性良好;2.在改善肝功能方面,疏肝降脂颗粒与水飞蓟宾胶囊疗效相当,但优于逍遥丸;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疏肝降脂颗粒与逍遥丸疗效相当,但优于水飞蓟宾胶囊;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疏肝降脂颗粒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提高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推测其治疗NASH的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状态有关。
张春花[8](2021)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体质与出生时期五运六气的规律探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收集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该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出生运气规律,探讨体质与出生运气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NAFL患者10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90例,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进行体质类型评判,根据出生日期推算出生运气,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分析体质类型与运气因素的特点及其二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在性别和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P=0.83,P=0.15),但两组在BMI上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NAFL患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经卡方检验,脑力劳动者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人群饮食习惯行卡方检验,饮食习惯倾向于肥甘厚味(P<0.01)和生冷之品(P<0.05)在两组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对两组人群少量饮酒者行卡方检验,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人群实验室指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TC、TG、LDL升高人数在两组间分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两组人群慢性基础疾病分析采用卡方检验,高血压在两组间发病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NAFL组性别与BMI的分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BMI分级为超重和肥胖者高于女性。4.两组体质分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NAFL组组内体质分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NAFL组体质分布特点以病理性的体质类型为主,由多到少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健康人群组体质分布特点以平和质为主,由多到少依次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未检出。5.NAFL组BMI分级与体质类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正常体重组内体质分布进行卡方检验,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超重和肥胖组组内体质分布进行卡方检验,两组体质分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超重组体质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痰湿质>阳虚质=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特禀质;肥胖组体质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特禀质。6.年龄组与体质类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青年组与老年组体质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体质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与中年组体质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7.NAFL组患者出生季节、岁运、六气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8.从运气相合看,出生大运与司天/在泉的分布之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大运为火运之年,司天/在泉之气为阳明燥金/少阴君火患者最多。9.从客主加临看,出生时主气与客气之间的分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各主气组内行卡方检验,主气为太阴湿土时客气的分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主气为阳明燥金时客气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各客气组内行卡方检验,客气为阳明燥金时主气的分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10.从司天在泉之气和主气相合来看,主气与司天在泉之气的分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各主气组内行卡方检验,主气为太阴湿土时司天/在泉之气的分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主气为阳明燥金时,司天/在泉之气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各司天/在泉之气组内行卡方检验,司天/在泉之气为少阳相火/厥阴风木时主气的分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11.五运与客气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运各组内客气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气各组内五运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岁运与客气两个属性相互独立,无明显关联性。12.NAFL患者出生时司天/在泉之气与客气的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司天为少阳相火,在泉为厥阴风木,客气为阳明燥金时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时,客气的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客气为阳明燥金所占比例最高;客气为阳明燥金时,司天/在泉之气的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司天为少阳相火,在泉为厥阴风木所占比例最高,提示风、火、燥为该病患者人群中常见的病理因素。13.从体质与运气的相关性来看,岁运为火运时体质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四运的体质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岁运不及组体质类型分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岁运太过组体质类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阳明燥金和厥阴风木司天时体质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四气体质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客气为厥阴风木时体质类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五气的体质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NAFL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男性超重和肥胖者患病率高于女性。2.久坐少动,嗜食肥甘厚味和生冷之品,少量饮酒,TC、TG、LDL升高,高血压是NAFL发生的危险因素。3.NAFL患者体质分布具有差异性,痰湿质为主要体质类型,其次为气虚质。4.超重和肥胖NAFL患者的体质类型多为痰湿质。5.从运气相合角度来看,NAFL的发生主要涉及四个因素,分别是:燥、火、湿、风。6.从体质与运气的相关性来看,岁运为火运、岁运不及、司天之气为阳明燥金和厥阴风木、客气为厥阴风木与痰湿质的形成有关。
刘海霞[9](2021)在《四逆散及其代表性成分芍药苷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是一种渐进性肝病,包括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NAFLD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不平衡,导致异位脂质积累。四逆散是常用的调肝药,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效。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证明四逆散有保肝作用,但其潜在的防治机制还不清楚。NAFLD的发病特征是游离脂肪酸在肝脏积累,造成肝脂肪变性,增加肝脏对氧化应激、炎症等敏感性,促进NAFLD进程。因此,本论文模拟NAFLD形成过程,采用游离脂肪酸诱导NAFLD细胞模型,研究四逆散对NAFLD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几乎所有急性和慢性肝脏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逆散中,免疫调节作用最强的单味药是白芍。芍药苷是白芍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和保肝作用。芍药苷可能是四逆散药效物质基础之一,探索药效物质成分对新药研发和中药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优化和精简中药复方的基础。因此,本论文分别用脂多糖和过氧化氢诱导炎症和氧化损伤的细胞模型,探讨芍药苷对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拟通过对比探讨芍药苷在四逆散治疗NAFLD中发挥了多少作用。方法1.以HepG2和LO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0、0.25、0.5、1、1.5和2 mM)的游离脂肪酸(FFA)刺激细胞24h,通过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的FF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再用不同浓度(0、0.25、0.5和1 mM)的FFA和相应浓度(0、0.25%、0.5%和1%)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刺激细胞24h,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同时测定490nm的吸光度;测定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FFA处理后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ADRP和SREBP1的蛋白表达和免疫荧光法检测ADRP。2.以LO2细胞作为实验对象,用不同浓度(0、0.01、0.1、1、10和100 mg/mL)的四逆散水煎液和不同浓度(0、1、5、10和20 μM)的AMPK抑制剂(化合物C)刺激细胞24 h,通过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四逆散和化合物C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浓度(0、0.1、1、10mg/mL)的四逆散和1 mM的FFA共同刺激细胞24h,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检测细胞SOD酶活性、ROS染色、MDA和TG的含量;油红O染色观察2D和3D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RT-PCR法检测2D和3D细胞CD36、ABCA1、CPT1α和IP3R1的基因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NFα和IL6的含量;Western blot 法检测 AQP4、CX43、TNFα、RhoA、NLRP3、caspase 1、IL1β、LC3Ⅱ、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另外,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散组、化合物C组、化合物C+四逆散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NFα、RhoA、LC3Ⅱ、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3.用不同浓度(0、0.01、0.1、1和10 μg/mL)的脂多糖和不同浓度(0、25、50、100和200 μM)的芍药苷刺激细胞24 h,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脂多糖和芍药苷对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NFα和IL6的含量;细胞用50和100μM的芍药苷预处理2h,再用芍药苷和脂多糖共同处理6h,Western blot法检测AQP4、CX43、TNFα、MMP9、RhoA、NLRP3、ASC、caspase 1 和 IL1β 的蛋白表达。4.用不同浓度(0、200、400、600和800 μM)的过氧化氢刺激细胞24h,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用50和100 μM的芍药苷预处理2 h,再用芍药苷和过氧化氢共同处理8 h,Western blot法检测RhoA、ROCK1、NLRP3、C-PARP1和CK18的蛋白表达。结果1.1-2 mM的FFA明显抑制了 HepG2细胞的细胞活力,其他浓度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2mM的FFA明显抑制了 LO2的细胞活力,其他浓度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BSA对脂滴的形成没有影响。随着FFA浓度的升高,油红O染色表现的荧光越明显,光镜下红色越多,吸光度越大,HepG2和LO2的研究结果相似。不同浓度的BSA对TG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不同浓度的FFA均可以导致TG含量的增加,且与浓度呈正相关。1 mM的FFA随着干预时间增加,TG含量增加,从6 h开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在用无游离脂肪酸的BSA配制FFA时,SREBP1蛋白表达没有明显的差异,也没有明显的激活;而ADRP在HepG2细胞上表达丰度高于LO2细胞。在用含游离脂肪酸的BSA配制FFA时,SREBP1蛋白表达有明显的不同,在刺激12h时,SREBP1蛋白在两种细胞没有明显区别;在刺激24 h时,SREBP1蛋白在HepG2细胞过度激活,且GAPDH明显降低;SREBP1蛋白在LO2细胞表达上没有明显改变。LO2细胞适合用于建立良性慢性脂肪变性的细胞模型。2.在0.01-1 mg/mL浓度时,四逆散对增殖没有影响;而在10mg/mL和100mg/mL浓度时,四逆散抑制了细胞的增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四逆散明显抑制了脂滴的形成,与油红O结果一致。四逆散在0.1 mg/mL和1 mg/mL浓度时,可以降低TG的含量,而四逆散的效果在3D细胞水平上优于2D细胞水平。在2D和3D细胞水平上,四逆散均能改善CD36、CPT1α和IP3R1的mRNA水平,在2D细胞水平上,四逆散不能改善FFA诱导ABCA1水平的降低,而在3D细胞水平上,四逆散可以上调ABCA1 mRNA水平。根据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发现自噬体普遍存在,FFA诱导了线粒体损伤和内质网肿胀,四逆散可以明显降低线粒体的损伤和内质网的肿胀。四逆散降低MDA含量和ROS表达,升高SOD酶活性;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产生,降低AQP4、CX43、TNFα、RhoA、NLRP3、caspase 1、IL1β、LC3Ⅱ和 Bax 的蛋白表达,上调 Bcl2的蛋白表达。化合物C对细胞有明显毒性,化合物C抑制TNFα、RhoA、LC3Ⅱ和Bax的蛋白表达,升高Bcl2的蛋白表达。3.脂多糖和芍药苷对细胞活力没有明显的影响,芍药苷降低TNFα和IL6的产生,下调 AQP4、CX43、TNFα、MMP9、RhoA、NLRP3、ASC、caspase 1 和 IL1β 的蛋白表达。600 μM的过氧化氢抑制细胞的增殖,800 μM的过氧化氢明显促进了细胞的凋亡,芍药苷可以抑制RhoA、NLRP3、C-PARP1和CK18的蛋白表达,对ROCK1没有明显作用。结论1.四逆散降低肝细胞脂质积累,改善脂质代谢,改善细胞超微结构,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对NAFLD有防治作用。2.四逆散通过调节ROS/RhoA/NLRP3信号通路,抑制ROS水平以及RhoA和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因此,抗炎和抗氧化是其作用机制之一。四逆散抑制自噬和凋亡,也是其作用机制之一。3.芍药苷通过调节RhoA/NLRP3通路,抑制细胞肿胀和细胞凋亡,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对RhoA/ROCK1通路影响较小。在同等芍药苷剂量下,中药配伍优于单体。但是,芍药苷可以作为四逆散的药效物质基础之一。
王乾皓[10](2021)在《中药代茶饮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疾病,也是目前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在NAFLD众多危险因素中,饮食因素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加强对NAFLD患者的饮食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有NAFLD饮食管理以现代医学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摄入为主,但仍存在患者依从性不足、饮食管理效果欠佳的情况。历代医家在NAFLD的防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中医药在治疗NAFLD方面具有优势。本研究以NAFLD湿热蕴结证患者为观察对象,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对其使用代茶饮干预,通过观察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客观指标、生存质量等综合信息,为NAFLD临床治疗提供支撑。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患者使用代茶饮前后的临床症状、客观指标,确定中药代茶饮干预NAFLD湿热蕴结证的有效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集西医诊断为NAFLD且中医证型为湿热蕴结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前期制定的饮食调养方案(代茶饮:山楂10g、绞股蓝15g、菊花10g、决明子15g、薏苡仁15g 300-500ml温开水浸泡3分钟,服用1包/次,3次/天)同时对参与者进行健康宣教,对照组仅予以健康宣教。应用制定的临床观察表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成员进行定期随访,每4周随访1次,共治疗12周。入组后检查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肝细胞衰减参数(CAP值)、肝酶、血脂及中医症状积分。12周后再次检查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细胞衰减参数(CAP值)、肝功能、血脂等数据,并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以评估疗效。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证候: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细胞衰减参数(CAP值):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AP值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CAP值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酶:治疗组和对照组ALT、AST、GGT数值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血脂:治疗组可以降低TG、TC、LDL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脂指标TC、LDL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改善TC、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TG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改善临床症状,两组均可有效降低NAFLD患者的肝细胞衰减参数(CAP值)、肝酶指标、部分血脂指标。治疗组对临床症状和CAP值、血清TG的改善能力优于对照组。
二、脂肪肝患者的饮食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肪肝患者的饮食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XR和胆汁酸代谢 |
2 FXR和脂质代谢 |
3 靶向肠道和肝脏肝FXR通路药物 |
(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
1.1 NAFLD病因 |
1.2 NAFLD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诊断 |
1.4 NAFL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1 中医体质学说 |
3.2 NAFLD体质类型 |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病例收集 |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
2.2 性别分布 |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
2.4 学历分布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
4.2 调查方法 |
4.3 中医体质判定 |
4.4 BMI的测定 |
4.5 血压的测定 |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
4.7 脱落病例处理 |
4.8 整理资料 |
4.9 统计分析 |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
6. 讨论 |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整理资料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
6.3 现代药理研究 |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对NAFLD的研究现况 |
2 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现况 |
3 数据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登记表 |
综述 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缘起 |
3.苦荞醋饮、沙棘醋饮及其辅助治疗MAFLD的理论基础 |
4.研究假说 |
5.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剔除标准 |
1.4 中止研究标准 |
1.5 患者脱落标准 |
2.研究内容 |
2.1 确定研究方案 |
2.2 实验材料 |
2.3 患者招募、筛选与确定 |
2.4 患者分组 |
2.5 研究方案 |
2.6 结局指标 |
2.7 统计学分析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 |
2.10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结果 |
1.受试者一般资料分析 |
2.醋饮饮用组醋饮饮用情况及自我报告症状 |
3.受试者脂肪肝分级改善有效率比较 |
4.受试者干预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
5.两组受试者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
6.受试者干预前后肝功能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受试者一般资料分析 |
2.醋饮饮用依从性分析 |
3.醋饮饮用组受试者自我报告症状 |
4.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脂肪肝的影响 |
5.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血脂、血糖、肝功能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
6.团体线上健康教育 |
7.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8.对护理实践的启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利益冲突声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非肥胖型脂肪肝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概念 |
1.2 人群特点 |
1.3 病因及危险因素 |
1.4 诊断评估 |
1.5 治疗进展 |
2.非肥胖型脂肪肝的中医体质学研究 |
2.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与发病的关系 |
2.2 中医体质学的判断标准及应用 |
2.3 中医体质学的分型及与证的关系 |
2.4 中医体质学的治疗及预防概括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终止试验标准 |
1.6 调查内容 |
1.7 调查方法 |
1.8 质量控制 |
1.9 统计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非肥胖型脂肪肝的基本情况 |
2.2 两组脂肪肝一般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的比较 |
2.3 非肥胖型脂肪肝病变程度与中医体质学的关系 |
2.4 非肥胖型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因素与中医体质学的关系 |
3.讨论 |
3.1 非肥胖型脂肪肝的体质可分性 |
3.2 非肥胖型脂肪肝的体病相关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疏肝降脂”针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伴肥胖(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现代研究 |
2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
3 肥胖近现代研究 |
4 总结 |
临床实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与分析 |
1 理论依据 |
2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病名 |
1.2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2.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流行病学概述 |
2.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主要研究内容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5项者)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7 用药方案 |
2.8 主要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
2.9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病例入组情况 |
4.2 治疗前三组基线水平比较 |
4.3 治疗后结果比较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状 |
2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状 |
3 疏肝降脂颗粒治疗NASH的中医理论探讨 |
4 疏肝降脂颗粒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体质与出生时期五运六气的规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西医研究现状 |
2.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
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4. 基于五运六气对发病倾向的研究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实验设计 |
1. 诊断标准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临床资料来源 |
4. 研究内容 |
5. 五运六气研究方法 |
6. 研究方法 |
7. 统计学处理(SPSS 20.0统计软件) |
8. 课题实施流程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
3. 出生季节与运气分布情况 |
4. 体质类型与出生时期运气及季节的关系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体质类型分布分析 |
3. 出生季节与运气分布情况分析 |
4. 体质类型与出生时期运气及季节的关系 |
结论 |
1. 一般资料 |
2. 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
3. 在出生季节与运气方面 |
4. 体质类型与出生时期运气及季节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9)四逆散及其代表性成分芍药苷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和中医药的治疗应用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四逆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1 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 |
2 四逆散药理作用 |
3 四逆散临床应用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非酒精性脂肪肝体外模型的建立 |
第一节 HepG2和LO2细胞模型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FFA对ADRP和SREBP1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一章 小结 |
第二章 四逆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第一节 四逆散对脂质代谢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四逆散对氧化应激和细胞稳态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四逆散对炎症、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小结 |
第三章 芍药苷对炎症和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一节 芍药苷对脂多糖诱导炎症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芍药苷对过氧化氢诱导氧化损伤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中药代茶饮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
3. NAFLD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4.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知 |
2. 中医药治疗进展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技术路线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纳入病例基本资料的描述与比较 |
2. 疗效评价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2. 中药代茶饮组成的理论基础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脂肪肝患者的饮食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 李进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12)
- [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研究[D]. 王钰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苦荞醋饮、沙棘醋饮组合对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的作用研究[D]. 刘梦玥.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研究[D]. 朱熠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疏肝降脂”针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伴肥胖(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D]. 张珊珊.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 覃映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体质与出生时期五运六气的规律探究[D]. 张春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四逆散及其代表性成分芍药苷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D]. 刘海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中药代茶饮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乾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