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凉城县林业分类经营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唐玉婷[1](2021)在《凉城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
王磊[2](2021)在《岱海流域地下水特征及其对岱海水均衡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共同干扰,岱海流域地下水系统特征发生了改变,岱海面积不断萎缩。为解决此问题,本文通过piper三线图法、Gibbs图法、水均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踏勘所得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及各项水文地质资料,对岱海流域地下水系统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岱海流域地下水系统特征及其对岱海水均衡变化产生的影响。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区潜水主要离子质量浓度(mg/L)排序为阳离子:Ca2+>Na+>Mg2+>K+,阴离子:HCO3->SO42->Cl->NO3-;承压水主要离子质量浓度(mg/L)排序为阳离子:Ca2+>Na+>Mg2+>K+,阴离子:HCO3->Cl->SO42->NO3-;岱海湖水主要离子质量浓度(mg/L)排序为阳离子:Na+>Mg2+>Ca2+>K+,阴离子:Cl->HCO3->SO42->NO3-。研究区地下水从地下水系统边界的补给区至流域中心的排泄区,水化学作用机制由水-岩相互作用型逐步过渡到蒸发浓缩作用型,同时岱海湖水水化学作用机制为蒸发浓缩作用型。(2)岱海流域多年平均(1993-2018年)地下水总补给量为8992.81×104m3/a,地下水总排泄量为10516.39×104m3/a。岱海流域均衡期(2019年)地下水总补给量为9272.61×104m3/a,总排泄量为9028.18×104m3/a。流域多年平均地下水均衡呈负均衡,均衡差为-1523.58×104m3/a,均衡期地下水均衡呈正均衡,均衡差为244.43×104m3/a。(3)本研究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得出2019年研究区地下水对岱海的补给量约为14.26×106m3,侧向补给法计算补给量约为13.07×106m3,相差1.19×106m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岱海受地下水补给5465.96 t盐分(按TDS计)。
李金雷[3](2021)在《基于GGDP、GEP和GEEP的岱海流域绿色发展核算》文中研究表明岱海属半干旱区典型内陆湖泊,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其面积萎缩严重,流域内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使当地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威胁。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参考相关研究标准,分别构建出适用于岱海流域的绿色GDP(GGD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核算体系。在运用遥感解译获得1989-2019年间5期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的基础上,采用In VEST模型、土壤流失方程、植物净化模型等评估研究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结合统计数据,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恢复成本法等定量计算研究区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及产品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的价值。基于此核算研究区GGDP、GEP和GEEP,以期通过三个指标的核算结果反映流域绿色发展水平,为岱海流域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岱海流域1989-2019年间GGDP整体呈现增长趋势,30年间GGDP增加了32.91亿元,2011年GGDP达到最高62.84亿元。其中生态破坏成本较环境退化成本更高,各个年份中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成本在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成本总额中占比最高。(2)岱海流域1989-2019年间GEP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最低为48.76亿元,30年间GEP缩减10.57亿元。其中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逐年下降,与产品供给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呈相反趋势。从GEP组成看,研究期间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最大,占GEP的72.07%-99.29%,其次为产品供给价值占GEP的0.69%-20.40%,文化服务价值最小,占GEP的0.02%-7.50%。(3)岱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最为重要的是气候调节功能,其次为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和大气净化功能。30年间各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加量最大的是休闲旅游价值,从1989年的0.01亿元增长为2019年的3.67亿元;减小量最大的是气候调节价值,30年间缩减24.90亿元。(4)1989-2019年间GEEP呈现波动变化。1989-1996年间GEEP减小了2.54亿元;1996-2011年间GEEP呈增加趋势,在2011年达到最高,为101.4亿元;2011-2019年间GEEP再度缩减,到2019年仅为69.9亿元。(5)岱海流域GEP与气候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相关性均不显着;GGDP和GEEP与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关性不显着,GGDP与人均GDP和第二产业产值呈现显着正相关,GEEP与第二产业产值呈现显着正相关。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分析,GGDP和GEEP与湿地面积显着性正相关,GEP与岱海湖面积呈现显着性正相关。
牛茹[4](2021)在《流域土地格局、气候和水系变化对岱海湖萎缩的影响》文中提出岱海作为内蒙古三大内陆湖之一,曾是水草丰茂的“塞外明珠”,其在高原生态系统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岱海流域生态环境劣化,水体缩小,水质持续恶化,已经对当地以及周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探讨流域土地格局、气候和水系变化对岱海湖萎缩的影响,对于岱海后期的生态修复及治理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年、2010年、2015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6期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以岱海湖区路网以内岱海湖滨区为研究对象,通过Arc GIS 10.2、ENVI 5.0、e Cognition 8软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调查、气象数据分析和实地水系勘查等手段对岱海萎缩的原因进行探讨。经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多年来岱海湖面面积、湖水位、蓄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湖泊面积由1965-1974年峰值期的160.93km2萎缩至2020年的48.52km2,湖面萎缩严重。(2)气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66年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气温略有升高。气候的变化不足以解释岱海湖区水体大幅度萎缩的原因。(3)水域是岱海流域减少量最大的地类,草地是增加量最大的地类。岱海入湖水系以季节性河流为主,超过半数以上干枯。常年有水的入湖水系仅包含弓坝河、大河沿河、天成河(石门水库泄水沟)三条支流,其中弓坝河是由永兴河调水300万m3/年的人为补给源。因此,由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入湖水量减少是水体萎缩的直接原因。
吴振华[5](2021)在《内蒙古凉城县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与转包问题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国大兴土地流转之风,对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意义非凡,而在土地流转方式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和转包是两种最主要和最为常见的形式。本文以内蒙古凉城县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土地经营权出租与转包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颇有现实意义。凉城县处于华北和西北地区接壤带,缺少灌溉水源、自然条件较恶劣、气象灾害频发(尤其是旱灾)、农业发展比较落后,但该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几年农地出租和转包盛行,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和转包性质进行理论分析,将之认为是债权性质的流转,并比较出租和转包的不同,即“转包对内,出租对外”,二者本质并无区别,另外简要概述了该县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与转包的历史演变过程(禁止时期,转包被允许时期,出租、转包并行时期)。接着介绍了凉城县的自然概况及其特殊性,文章的重点内容是采用实证研究方式(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揭示凉城县农地出租、转包现状,总结出租和转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地价过低且不统一,出租、转包流转分散、碎片化,纷解决方式单一等;并分析其原因: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认知度整体偏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不完善,出租和转包不签订书面合同。最后,针对凉城县农地出租和转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几条合理可行的建议: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和转包的专项立法,采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措施,完善对农地出租、转包纠纷的预防机制,完善与出租和转包相协调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希望此文能对类似于凉城县这样欠发达旱地农业地区土地出租、转包实践产生积极作用。
马宏[6](2021)在《乌兰察布地区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发展,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要求得到相应的创新,新课改中要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讲授法转变为师生合作学习法。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教科书的知识有深度的掌握,还可以加深对乡情、国情的认识,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历史,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从树立乡土之爱上升到国家之爱,从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到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进而有利于推动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实。高中统编版教科书也为了响应新课改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在教科书设计了活动课,其中一项内容为“我的家乡史”,它旨在让学生感悟家国情怀,明白天下己任的使命,具备学习历史所需要的“同情心”心理。乌兰察布地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乡土史资源丰富,是一块有待发掘的宝藏之地,但利用率极低。从乌兰察布地区乡土史资源的分类入手,对高中历史乡土史教学进行说明。首先是以课堂教学为例,将乡土史资源以课前导入、课堂穿插、课终总结三种形式进行实践;其次是以课外教学为例,设计了高中二年级历史学科部分学生参加凉城县蛮汗山革命根据地的活动,并进行案例分析;最后是为避免乡土课堂出现无效性,应该注意规避以下三个问题:如何与课标进行有效结合、直观教具在课堂中如何应用及课堂两主体的关系。
陆刚[7](2021)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文中提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其以精美独特的“野兽纹”着称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类青铜器大量出现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由于当时我国正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整理,导致大量珍品流失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得到了有效的整理和保护,我国学术界对其所做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系统。然而截至目前,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学术研究多集中于考古学领域,很少有从艺术学与民族学视角所做的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这便是笔者特别关注并确立本选题进行研究的重要缘起,意在探索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特征与民族文化内涵。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学成果、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气候演变、生态环境、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还原”。结合上述“背景”,分别研究(饰有动物纹造型或具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典型特征的)兵器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提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乃起源于农耕社会而成熟于游牧社会,它是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的,其中气候“干冷化”使争夺生存资源的斗争加剧,间接导致铜刀造型的成熟先于动物纹饰件,而北方地区铜锡矿资源的分布状况,也直接影响了早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规格与形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可分为浮雕与圆雕两类。笔者研究发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动物纹浮雕主要有五种构成样式:1.表现动物头部或全身侧面特征的、属“原初形态”的单体动物纹样式;2.由单体动物纹沿着虚拟中轴“镜像”生成的轴对称构成样式;3.单体动物纹围绕底端中心点旋转而生成的中心旋转构成样式;4.单体动物纹通过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生成的排列与交错的构成样式;5.借助视知觉的“完形”倾向表现视知觉动力的咬合与分噬的构成样式。由1-4可视为单体向复合纹样的演进过程,体现对装饰意味的追求。第5种是从现实动物咬斗情景中抽取出来的、以“合”的图像表现“分”的力量的构成样式,体现对武力与坚韧意志的崇尚。鄂尔多斯式动物主题圆雕分为双兽组合与群兽组合。双兽组合多对称设置、重心后移、重力前倾营造恭谨肃穆的氛围,用作辕饰或竿头饰妆点仪仗;群兽组合以不同姿态动物造型营造自然生活气息,用作明器服务灵魂。不同的使用功能决定着不同的组合形态与情感表达。对应北方族群的信仰,可以发现动物纹饰件主要作为“神灵”的象征符号而存在,其主题的意义比造型和形式更重要。早期的造型简练而粗犷,代表先民们虔诚信奉的神灵、寄托着生之祈盼,在审美形态上体现出一种“纯朴之美”;战国晚期匈奴强盛,族群精神影响造型艺术风格。虎、野猪、“怪兽”等主题通过咬合与分噬的构成样式,展现力量、制衡、坚韧、悲壮,在美学形态上体现为一种“崇高之美”;游牧经济形成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简便易行的法律制度、节约务实的规约习俗无不与游牧生业模式紧密契合。动物纹饰件单纯的主题、简洁的形式、精巧的形制、便携的特点均适宜以节约、务实为“生存原则”的游牧生活,在审美形态上体现为轻松、便捷、适宜的“简约之美”。匈奴衰落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在北方草原为鲜卑人所继承,但主题、风格、材质、工艺均有所改变;向南,其已传至江苏及两广地区;向西,流传至天山、阿尔泰山脉以及乌拉尔地区。但是,随着北匈奴在“西迁”路上与异族文化不断融合,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也逐渐容纳新“成份”、汇入新文化之中。逐渐“沉淀”为一种仅具有装饰意味的“造型元素”。
祁冰[8](2020)在《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遗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标题中“长城地带中段”所指代的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内蒙古中南部、陕北、晋西地区。众所周知,夏商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并巩固、东亚地区青铜文明滥觞与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文化环境,长城地带中段地区在这一过程中既是文化发展的策源地之一,也是人群、技术交流融合的大熔炉。本文从该区域夏商时期的考古遗存入手,在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基础上,探讨其发展动因、对外影响,进而尝试从社会、经济角度观察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早期的文明进程。本文的内容共分为以下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笔者在对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进行说明的前提下,详细梳理了相关考古学研究史,总结了以往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而引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介绍了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全面考查了区域内夏商时期各类考古遗存的文化内涵、分期与年代、发展与源流。将区域内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演进历程分为三阶段,年代分别约相当于夏纪年时期、商代前期、商代后期,再根据各阶段所呈现出的具体特点,将一、二阶段合并为“发展期”、将第三阶段归属于“鼎盛期”。第四章,整合前文所取得的认识,探讨区域内文化格局演进及相关问题。认为其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本地原先的文化传统受到外来因素冲击的结果,同时气候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一过程。笔者还强调了长城地带中段地区在整个欧亚草原地带青铜文明进程中所起到的推进作用。第五章,结合文献记载及以往研究,总结了区域内考古学文化于西周早期走向衰落的原因,兼论商代后期各类遗存的族群归属问题。指出商周王朝对西北地区以“鬼方”为代表的诸族群的攻伐战争,特别是周人的大规模军事征服和移民政策,是导致当地考古学文化进程“中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六章,尝试利用相关材料及研究成果,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观察区域内夏商时期的文明进程。通过综合分析当地社会阶层、生业形态、信仰习俗的发展过程,推测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的社会形态整体上应该处在由“酋邦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阶段。第七章为结语,罗列了本文的主要收获和结论,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将来值得重视的相关课题。
杜成龙[9](2020)在《内蒙古凉城岱海滑雪体育产业对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体育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消费形式之一。随着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催生出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因而对满足国民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随着2022年中国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以及2021年内蒙古举办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内蒙古凉城休闲特色小镇抓住这两大经济发展机遇,积极推动滑雪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本文以内蒙古凉城岱海依靠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优势,以滑雪体育运动为产业导向促进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SWOT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分别对内蒙古凉城岱海滑雪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经济发展影响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内蒙古凉城岱海滑雪体育产业在国内发展较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滑雪体育产业发展比较缓慢。目前重视冰雪赛事举办效应,重视滑雪体育产业发展,促进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这些将助推“特色小镇”建设;2、扩大凉城岱海滑雪文化影响力,彰显内蒙古特色滑雪体育旅游文化,提高滑雪体育参与度,丰富当地滑雪产业的发展;3、凉城岱海滑雪体育特色比较鲜明,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在新型城镇化、特色化建设中,发展积极主动,有良性的生态、管理、培育、规划等顶层设计,保证特色小镇发展;4、凉城岱海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滑雪产业市场占有率也逐年增加,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5、凭借“冬奥会”以及“十四届冬季运动会”的影响,对周边的辐射作用显着。但体育经济人才培养滞后,在加强地方特色基础上,推动体育产业形势多元化有待挖掘。在特色小镇发展中,各级各类部门的产业合作表现单一,不积极主动,创新性差。6、内蒙古凉城岱海滑雪产业的发展,不是体现在单一行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纽带。经济良性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管理体制不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运行机制不畅,关键环节问题较多;市场化发展理论研究滞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政府引导,开发滑雪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打造品牌战略;加大资金投入,注重人才培养和培训;实施消费推进战略,丰富滑雪文化内容;借助十四届冬运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科研服务,合理设置滑雪旅游产业项目。
郭佳乐[10](2020)在《岱海湖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岱海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境内,是区内重要的内陆湖泊之一。岱海流域地处南亚至西伯利亚生态走廊的重要结点,是环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一环。岱海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起着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自治区级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岱海也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繁育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功能。但是,近年来岱海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量减少、湖面萎缩,水质恶化,湿地破坏严重,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凸显。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刻不容缓。本文按照“文献梳理、概念解析、现状研究、问题剖析、经验对比、提出建议”的思路铺开,主要采取文献调查、实证和个案分析、理论研究的方法开展调查论证。首先,对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有关文字数据材料进行汇总、分类及整理,构筑理论框架,提炼关键观点。其次,对主要概念的释义进行探寻提取,归纳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的主要观点、效用及结构。第三,阐述岱海湖流域自然生态及社会经济概况,归纳现阶段岱海在水资源、水质、水生态3个领域的生态问题及成因。第四,以《乌兰察布市岱海湖水生态保护规划(2017年)》相关内容为依据,列举政府已实施的治理措施及成效,结合中央督导组的环境督察反馈情况,指出现政府治理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五,列举日本琵琶湖及我国鄱阳湖生态治理中的有效做法,提取归纳可借鉴的治理经验。最后,针对岱海湖区生态治理机制建设提出3大类、11个小项的建议意见,望对今后的治理工作起到一定作用。
二、内蒙古凉城县林业分类经营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凉城县林业分类经营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岱海流域地下水特征及其对岱海水均衡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研究现状 |
1.2.2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影响研究现状 |
1.2.3 地下水补给型湖泊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自然环境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1.1 位置与交通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象与水文 |
2.2 地质条件 |
2.2.1 研究区地质 |
2.2.2 研究区构造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2.3.1 含水层 |
2.3.2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
第三章 地下水现状调查及化学特征成因研究 |
3.1 样品的采集和测试 |
3.1.1 地下水样的采集 |
3.1.2 地下水样检测 |
3.2 地下水监测结果分析 |
3.2.1 地下水水质piper三线图分析 |
3.2.2 吉布斯图分析 |
3.3 地下水化学空间分布分析 |
3.3.1 潜水主要成分空间分布特征 |
3.3.2 承压水主要成分空间分布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岱海流域地下水水均衡计算 |
4.1 均衡方程 |
4.2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Q_(大气)) |
4.2.1 裂隙含水层补给量(Q_(裂隙)) |
4.2.2 孔洞裂隙含水层补给量(Q_(孔洞)) |
4.2.3 孔隙含水层补给量(Q_(孔隙)) |
4.3 地下水灌溉水回归补给量(Q_回) |
4.4 洪水入渗补给量(Q_洪) |
4.4.1 有效降水量(X_洪)的确定 |
4.4.2 洪水入渗补给量(Q_洪)的计算 |
4.5 地下水蒸发量计算(Q_(蒸发)) |
4.6 地下水开采量现状 |
4.7 地下水均衡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下水补给岱海水量盐量计算 |
5.1 岱海湖泊面积的历史演变 |
5.1.1 基于遥感影像的年湖泊面积变化 |
5.1.2 岱海历史上的面积变化 |
5.2 近40 年岱海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 |
5.2.1 人类活动影响 |
5.2.2 自然因素影响 |
5.3 地下水对岱海水量补给水均衡模型计算 |
5.3.1 岱海湖泊水均衡模型 |
5.3.2 岱海水均衡模型各参数的确定 |
5.3.3 地下水对岱海水量补给结果 |
5.4 地下水对岱海水量盐量侧向补给计算 |
5.5 地下水对岱海水量盐量影响及生态补水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3)基于GGDP、GEP和GEEP的岱海流域绿色发展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绿色发展研究 |
1.2.2 绿色发展核算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
2.1 自然地理 |
2.2 植被类型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2.4 生态环境概况 |
2.5 数据来源及相关处理 |
2.5.1 数据来源 |
2.5.2 研究方法 |
三、研究区GGDP-GEP-GEEP核算指标体系 |
3.1 GGDP核算 |
3.1.1 GGDP核算体系 |
3.1.2 GGDP核算方法 |
3.2 GEP核算 |
3.2.1 GEP核算体系 |
3.2.2 GEP核算方法 |
3.3 GEEP核算体系 |
3.4 衍生指标核算 |
四、研究区GGDP-GEP-GEEP核算结果 |
4.1 GGDP核算结果 |
4.2 GEP核算结果 |
4.3 GEEP核算结果 |
4.4 GGDP-GEP-GEEP影响因素分析 |
4.4.1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与GGDP-GEP-GEEP的相关性 |
4.4.2 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与GGDP-GEP-GEEP的相关性 |
4.5 讨论 |
4.6 结论 |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
5.1 不确定性分析 |
5.1.1 数据来源的不确定性 |
5.1.2 核算方法的不确定性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资助项目 |
致谢 |
(4)流域土地格局、气候和水系变化对岱海湖萎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湖泊动态变化及因素分析研究 |
1.2.2 湖泊植被及植物研究 |
1.3 岱海生态功能的重要性 |
1.3.1 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的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 |
1.3.2 生态服务功能 |
1.4 研究内容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土壤类型 |
2.1.4 流域植被 |
2.2 研究方法 |
2.2.1 湖区各类土地面积及水体变化 |
2.2.2 湖区气象资料分析 |
2.2.3 湖区水系调查 |
2.2.4 植被调查 |
2.3 测定指标和统计分析 |
2.3.1 植被群落特征和草地生产力 |
2.3.2 植被群落重要值 |
2.3.3 植物多样性 |
2.4 卫星影像来源与处理 |
2.4.1 卫星影像来源与处理 |
2.4.2 遥感图像精解译 |
2.4.3 制图及面积统计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湖区各类土地面积动态 |
3.2 湖区水体变化 |
3.3 入湖水资源 |
3.3.1 岱海湖区气候变化 |
3.3.2 入湖水系变化 |
3.4 植被现状 |
3.4.1 物种组成 |
3.4.2 流域植被生活型和生态型 |
3.4.3 植物多样性及草地生产力 |
3.4.4 流域植物类型划分和分布 |
3.4.5 植物资源调查 |
4 讨论 |
4.1 流域土地格局变化对入湖水量的影响 |
4.2 入湖水资源的变化 |
4.2.1 流域气候变化对岱海湖水体的影响 |
4.2.2 入湖水系的变化 |
4.2.3 岱海湖区水体变化的趋势 |
4.3 植物资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内蒙古凉城县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与转包问题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出租和转包的性质分析和历史演变 |
2.1 出租和转包的性质 |
2.1.1 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性质界定 |
2.1.2 出租和转包的债权性 |
2.2 出租和转包的区别 |
2.3 农地出租和转包的历史演变 |
2.3.1 禁止时期 |
2.3.2 “转包”被允许时期 |
2.3.3 “出租”与“转包”并行时期 |
第三章 内蒙古凉城县概况及该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和转包调查分析 |
3.1 凉城县自然概况及其特殊性 |
3.1.1 自然概况 |
3.1.2 凉城县的特殊性 |
3.2 出租和转包现状 |
3.3 出租和转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地价过低且不统一 |
3.3.2 流转分散碎片化 |
3.3.3 土地确权分配纠纷阻碍土地流转 |
3.3.4 纠纷解决方式单一 |
3.4 问题的成因 |
3.4.1 农户法律认知度偏低 |
3.4.2 流转法律制度不完善 |
3.4.3 不签定书面流转合同 |
第四章 解决凉城县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和转包问题的对策 |
4.1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和转包的专项立法 |
4.2 采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措施 |
4.2.1 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 |
4.2.2 成立专门的土地流转纠纷调解机构 |
4.3 完善对农地出租、转包纠纷的预防机制 |
4.3.1 鼓励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公证 |
4.3.2 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 |
4.4 完善与出租和转包相协调的社会保障制度 |
4.5 加强引导以确保完全自由出租和转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内蒙古凉城县各行政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和转包问题调查问卷(抽样五份) |
2.选取凉城县各行政村(调查问卷)统计表: |
3.20 20 年凉城县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
4.凉城县农村土地确权以后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
(6)乌兰察布地区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状况 |
2.国内研究状况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乡土史资源的概念及意义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乡土史资源的意义 |
1.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
2.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家国情怀 |
3.补充课本材料,完善学习方式 |
二、乌兰察布地区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可实施性 |
(一)乡土史资源的分类 |
1.实物资源 |
2.馆藏资源 |
3.人力资源 |
4.文献资源 |
5.其他资源 |
(二)高中历史教科书与乡土史资源的整合 |
三、乌兰察布地区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
(一)在课堂的实践方式 |
1.课前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
2.课堂穿插,弥补内容缺陷 |
3.课终补充,加深知识理解 |
(二)在课外的实践方式 |
1.举办辩论赛或模拟审判 |
2.模拟考古 |
3.历史小制作 |
四、应用乌兰察布地区乡土史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
(一)乡土史资源与课标相结合 |
1.乡土史资源是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基础 |
2.乡土史资源是培育唯物史观的媒介 |
3.乡土史资源是培养时空观念的桥梁 |
4.乡土史资源是培养历史解释的支撑 |
5.乡土史资源是培养家国情怀的沃土 |
(二)直观教具的应用 |
1.注意的问题 |
2.采用的技巧 |
(三)处理好课堂“两主体”的关系 |
1.教师主引导 |
2.学生为主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对象及选题缘起 |
1.1 研究对象 |
1.1.1 关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概念 |
1.1.2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起源问题 |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 选题缘起 |
2.研究现状 |
2.1 国外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 |
2.2 国内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 |
3.研究思路及问题聚焦 |
3.1 研究思路 |
3.2 问题聚焦 |
4.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生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 |
1.1 生态环境与经济形态 |
1.1.1 北方长城沿线地带早期的气候状况 |
1.1.2 北方长城沿线地带早期的经济形态 |
1.2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出现的物质与技术前提 |
1.2.1 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 |
1.2.2 成型工艺与技术水平 |
1.3 “创作”族群与形成过程 |
1.3.1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创作”族群 |
1.3.2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形成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的发展与演变 |
2.1 兵器与工具造型的演变 |
2.1.1 早商时期铜刀与短剑的造型 |
2.1.2 晚商至西周时期的铜刀与短剑 |
2.1.3 春秋时期的铜刀与短剑 |
2.2 动物纹饰件造型的演变 |
2.2.1 西周时期的“双珠兽头饰” |
2.2.2 春秋晚期:动物纹饰件的滥觞 |
2.2.3 战国时期:动物纹饰件的繁盛 |
2.2.4 两汉时期:动物纹饰件的衰落 |
2.3 生活用具与车马具造型的演变 |
2.3.1 从晚商到春秋的实用器具 |
2.3.2 车马具造型的“鼎盛时期” |
2.3.3 “轮状节约”体现的衰败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饰件的构成样式 |
3.1 浮雕(透雕)饰件的构成样式 |
3.1.1 单体动物纹饰件 |
3.1.2 轴对称构成样式 |
3.1.3 中心旋转的构成样式 |
3.1.4 排列与交错的构成样式 |
3.1.5 咬合与分噬的构成样式 |
3.2 圆雕的组合形式 |
3.2.1 双兽组合形式 |
3.2.2 群兽组合形式 |
3.3 装饰纹样的类别与“衍生”规律 |
3.3.1 装饰纹样的类别 |
3.3.2 装饰纹样的“衍生”规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 |
4.1 “神性”主题与北方民族的宗教观 |
4.1.1 古代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 |
4.1.2 动物主题所蕴藏的“神性” |
4.1.3 游牧民族的“护身符” |
4.1.4 “宗教信仰”与动物纹饰件的“纯朴之美” |
4.2 造型风格与族群文化精神 |
4.2.1 生存条件与族群文化 |
4.2.2 游牧文明与族群审美 |
4.2.3 民族精神与动物纹饰件的“崇高之美” |
4.3 青铜器形制与游牧生业模式 |
4.3.1 生活方式与行为规约的内在“原则” |
4.3.2 实用功能与规格形制 |
4.3.3 游牧生业模式与动物纹饰件的“简约之美”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流传 |
5.1 动物纹造型在北方地区的流传 |
5.1.1 动物纹主题的延续 |
5.1.2 动物纹风格的演变 |
5.1.3 贵重的材质与“西来”的工艺 |
5.2 “西迁”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
5.2.1 与斯基泰、卡拉苏克青铜器的关系 |
5.2.2 “西迁”之路上的造型演变 |
5.3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在中原地区的流传 |
5.3.1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直接”流传 |
5.3.2 纹饰主题与造型风格的流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 |
1.1.1 时间范围 |
1.1.2 空间范围 |
1.2 自然环境 |
1.3 文化传统与时代特征 |
1.4 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 |
1.4.1 第一阶段 |
1.4.2 第二阶段 |
1.4.3 第三阶段 |
1.5 研究现状和不足 |
1.6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2章 夏纪年至商代前期遗存 |
2.1 大口二期文化 |
2.1.1 文化内涵辨识 |
2.1.2 分期与年代 |
2.1.3 发展和源流 |
2.2 朱开沟文化 |
2.2.1 文化内涵辨识 |
2.2.2 分期与年代 |
2.2.3 发展与源流 |
2.3 吕梁山区的东太堡文化遗存 |
2.3.1 文化内涵辨识 |
2.3.2 分期与年代 |
2.3.3 发展与源流 |
2.4 吕梁山区南段的夏纪年至商代前期遗存 |
2.4.1 文化内涵辨识 |
2.4.2 发展与源流 |
第3章 商代后期遗存 |
3.1 李家崖文化 |
3.1.1 文化内涵辨识 |
3.1.2 分期与年代 |
3.1.3 发展与源流 |
3.2 吕梁山区其他商代后期遗存 |
3.3 西岔文化 |
3.3.1 文化内涵辨识 |
3.3.2 分期与年代 |
3.3.3 发展与源流 |
3.4 西坬渠类型 |
3.4.1 文化内涵辨识 |
3.4.2 年代推断 |
3.4.3 发展与源流 |
3.5 晋陕铜器群 |
3.5.1 文化内涵辨识 |
3.5.2 出土情景及材料筛选 |
3.5.3 分期与年代 |
3.5.4 发展与源流 |
3.6 黑豆嘴类型 |
3.6.1 文化内涵辨识 |
3.6.2 出土情景及材料筛选 |
3.6.3 分期与年代 |
3.6.4 发展与源流 |
第4章 文化格局的演进 |
4.1 文化谱系及发展脉络 |
4.2 演进特征及发展动因 |
4.3 对外影响及历史作用 |
4.4 本章总结 |
第5章 文化传统的衰落与人群流向 |
5.1 族群归属 |
5.2 历史背景 |
5.3 原因推测 |
5.4 人群流向 |
5.5 本章总结 |
第6章 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6.1 聚落形态 |
6.1.1 聚落布局 |
6.1.2 聚落等级 |
6.1.3 小结 |
6.2 社会分层 |
6.2.1 墓葬 |
6.2.2 房址 |
6.2.3 小结 |
6.3 生业形态 |
6.3.1 以往观点辨析 |
6.3.2 阶段性特征 |
6.3.3 小结 |
6.4 手工业门类 |
6.4.1 阶段性特征 |
6.4.2 新兴技术的来源分析 |
6.4.3 小结 |
6.5 信仰习俗 |
6.5.1 瓮棺葬 |
6.5.2 卜骨 |
6.5.3 其他相关遗迹 |
6.5.4 小结 |
6.6 本章总结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收获 |
7.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邻境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概述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内蒙古凉城岱海滑雪体育产业对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依据 |
1.1.2 现实依据 |
1.2 滑雪体育产业对凉城岱海小镇的建设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特色小镇 |
2.1.2 体育特色小镇 |
2.1.3 滑雪旅游产业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3.1 冰雪小镇产业综述 |
2.3.2 体育小镇建设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地调查法 |
3.2.4 SWOT分析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凉城岱海滑雪体育产业及其附属产业基本情况概述 |
4.1.1 凉城岱海滑雪产业基本概况 |
4.1.2 岱海滑雪学校基本概况 |
4.1.3 附属产业基本概况 |
4.2 凉城岱海特色小镇滑雪体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4.2.1 SWOT分析概念 |
4.2.2 优势分析 |
(1)旅游资源优势 |
(2)交通条件优势 |
(3)地貌气候优势 |
4.2.3 劣势分析 |
(1)滑雪产业种类大众化,缺乏地域特色 |
(2)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整体素质不高 |
(3)岱海小镇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
(4)省内滑雪资源培育落后,市场发展研究理论不配套 |
4.2.4 机遇分析 |
(1)2022年冬奥会及2021年十四冬带来新发展契机 |
(2)国内消费观念改变带来的机遇 |
(3)国家与自治区出台政策给予支持 |
4.2.5 挑战分析 |
(1)省内省外竞争日益激烈 |
(2)滑雪文化市场培育不足、普及难度大 |
(3)滑雪产业发展快,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
4.3 内蒙古凉城岱海滑雪旅游经济影响分析 |
4.3.1 凉城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
4.3.2 岱海镇滑雪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
4.4 开发凉城岱海滑雪体育产业对特色小镇的影响 |
4.4.1 满足内需增加场馆建设 |
4.4.2 拉动滑雪制造业与零售业快速发展 |
4.4.3 重视滑雪体育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建设 |
4.4.4 创新滑雪体育产业拉动地方经济 |
4.4.5 加快区域全方位产业合作化进程 |
4.4.6 开展蒙医特色产业,发展康复养生项目 |
4.5 凉城岱海特色小镇滑雪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4.5.1 政府主导,开发优势滑雪资源 |
4.5.2 加强区域合作,打造品牌战略 |
4.5.3 加大资金投入,注重人才培养和培训 |
4.5.4 创新发展模式,丰富滑雪文化内容 |
4.5.5 借助十四届冬运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
4.5.6 创建科研服务团队,合理设置滑雪旅游产业项目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文体部门访谈内容) |
附录二 (关于旅游部门访谈内容) |
附录三 (雪场负责人员访谈内容) |
致谢 |
(10)岱海湖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湖泊流域生态 |
2.2 湖泊流域生态治理 |
2.3 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 |
2.3.1 目标设置机制 |
2.3.2 过程管理机制 |
2.3.3 评价反馈机制 |
第三章 岱海湖流域生态现状 |
3.1 岱海湖流域的基本概况 |
3.1.1 岱海湖流域的自然生态概况 |
3.1.2 岱海湖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
3.2 岱海湖流域生态问题 |
3.2.1 水资源问题 |
3.2.2 水质问题 |
3.2.3 水生态问题 |
3.3 岱海湖流域生态问题成因分析 |
3.3.1 水资源问题成因 |
3.3.2 水质问题成因 |
3.3.3 水生态问题成因 |
第四章 岱海湖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现存问题及原因 |
4.1 岱海湖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措施 |
4.2 岱海湖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现存问题 |
4.2.1 目标设置不合理 |
4.2.2 过程管理不健全 |
4.2.3 评价反馈不顺畅 |
4.3 岱海湖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4.3.1 目标管理差,责任意识弱 |
4.3.2 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
4.3.3 评价不科学,督导有欠缺 |
第五章 国内外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经验 |
5.1 国外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经验(以琵琶湖为例) |
5.2 国内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经验(以鄱阳湖为例) |
5.3 对岱海湖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启示 |
第六章 加快岱海湖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意见建议 |
6.1 科学设置治理目标 |
6.1.1 明晰目标责任 |
6.1.2 强化组织领导 |
6.1.3 建立补偿机制 |
6.2 逐步健全过程管理 |
6.2.1 紧跟项目进度 |
6.2.2 提升监管能力 |
6.2.3 健全监督渠道 |
6.2.4 拓宽资金来源 |
6.2.5 加强宣教力度 |
6.3 理顺完善评价反馈 |
6.3.1 强化建设管理 |
6.3.2 加强执法力度 |
6.3.3 健全考核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内蒙古凉城县林业分类经营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凉城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唐玉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岱海流域地下水特征及其对岱海水均衡变化的影响[D]. 王磊.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基于GGDP、GEP和GEEP的岱海流域绿色发展核算[D]. 李金雷. 内蒙古大学, 2021
- [4]流域土地格局、气候和水系变化对岱海湖萎缩的影响[D]. 牛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内蒙古凉城县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与转包问题实证研究[D]. 吴振华. 西北大学, 2021
- [6]乌兰察布地区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 马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D]. 陆刚. 内蒙古大学, 2021(10)
- [8]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遗存研究[D]. 祁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9]内蒙古凉城岱海滑雪体育产业对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研究[D]. 杜成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10]岱海湖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研究[D]. 郭佳乐. 内蒙古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