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对机体毒性的病理分析及防治

甲醛对机体毒性的病理分析及防治

一、试析甲醛对机体毒害病理及其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袁绪政[1](2018)在《多尺度孔隙的皮革、毛皮中甲醛含量评估及释放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甲醛是一种无色的气体、刺激性强烈,严重的可致人头痛、失明、呼吸困难,甚至诱发癌症;作为基础的化工原料,在皮革化学品的制备和毛皮加工生产中有一定应用,且成本低廉,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被替代。甲醛在皮革、毛皮中的存在方式比较复杂,包括:游离的、毛细管吸附的、可逆和不可逆键合的甲醛分子。前三种结合方式的甲醛在皮革、毛皮使用或存放过程中一旦释放出来并达到一定量时,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对皮革、毛皮中游离甲醛含量提出严格的限量标准。针对皮革、毛皮中甲醛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基于水萃取体系的检测方法、少醛合成鞣剂、甲醛捕获剂等方面,但是对于具有多尺度孔隙结构的皮革、毛皮中甲醛的释放行为的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均鲜有文献报道。皮革、毛皮中甲醛在微观尺度、介观尺度下的吸附/解吸附行为,随着使用、存放介质状态影响下的宏观释放行为,在孔隙中扩散方式与孔隙结构的关系等均不明确。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开展了我国主要特色产地皮革、毛皮中甲醛含量评估工作。收集并总结了我国皮革、毛皮重镇—桐乡地区20142016年度皮革、毛皮中甲醛含量的检测数据。基于现有检测数据,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模拟重新采样,建立每个Bootstrap样本数据集的均值分布,并对每年样本的95%UCL(Upper Confidence Limit,置信上限)进行了计算和比较。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了20142016年样本数据的位置参数,获得了皮革、毛皮中甲醛含量的变化趋势。Bootstrap方法克服了非正态分布和样本量小的缺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未知数据分布形态,为检测数据的特征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桐乡地区20142016年度的皮革、毛皮中甲醛含量分布接近正态分布,但高度偏斜。三年样本均值的单边95%UCL分别为95.45 mg/kg、93.02 mg/kg、85.64 mg/kg,逐年下降。Wilcoxon秩和检验表明,2016年的甲醛含量的总体分布与前两年相比有明显的结构性改进,产品质量在不断提升。但仍然高于GB20400-2006中规定的B类标准: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75 mg/kg。因此,皮革、毛皮中甲醛环境风险依然存在,开展甲醛释放及防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2)以铬皮粉作为皮革模拟物,开展了与甲醛吸附/解吸附行为的研究,为宏观释放行为提供理论基础。依据醛鞣工艺设计了吸附试验,研究了甲醛初始浓度、提碱pH、铬皮粉用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对吸附率和吸附量的影响;并基于试验数据,借助数学拟合方法研究了铬皮粉对甲醛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并对吸附后的样品进行了解吸附试验,考察了时间、温度和样品pH对解吸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铬皮粉对甲醛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速率方程。以吸附状态来看,铬皮粉对水体溶液中甲醛的吸附是以化学吸附为主,兼有物理吸附。温度、pH对甲醛的吸附/解吸行为影响显着。温度可以促进吸附/解吸附过程。随着pH的升高,甲醛的吸附率不断提高、解吸率不断降低。(3)基于皮革、毛皮穿着时的介质条件,使用密封瓶模拟甲醛释放环境条件,通过经验模型开展了释放行为研究。对甲醛鞣制羊皮革、甲醛鞣制牛皮革以及改性戊二醛鞣制羊皮革进行甲醛释放试验,分别考察了温度、样品吸水率、吸收液体积等因素对释放行为的影响;其次基于释放模型对释放曲线方程进行了理论推导,并通过实际释放数据拟合对释放理论进行了验证;最后考察了不同样品平衡释放率。研究结果表明:密封系统中,皮革中甲醛释放可以划分为三个释放阶段:快速释放阶段、缓慢释放阶段、平衡阶段。线性释放时间只是温度的函数,温度升高,传质系数增大,线性释放时间缩短;温度降低,传质系数减小,线性释放时间延长。线性释放阶段内,温度对甲醛释放速度影响显着,温度越高甲醛释放越快,但基于孔隙差异,不同皮种中甲醛的释放对温度敏感性不同。试样吸水率随着时间线性增加,温度提升可以促进试样吸水,试样吸水率与甲醛释放量呈正线性相关,吸水率的提升可以促进甲醛的释放,温度和湿度协同作用,释放效果更明显。密封系统中,即使是在高温度(60℃)且有水存在的条件下,甲醛鞣制的样品达到释放平衡时其释放率仅为20%左右,而改性戊二醛鞣制的样品,40℃时,其平衡释放率可达43.60%。甲醛鞣制的样品中剩余的甲醛会在环境因素改变后,持续释放,其危害是长期性的。(4)基于皮革、毛皮非穿着时的介质条件,使用环境舱模拟甲醛释放环境条件,通过传质模型开展了释放行为研究。将甲醛鞣制皮革样品置于环境舱中模拟释放,以空气介质中甲醛含量为考察指标,研究了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换气速率、承载率等对释放行为的影响规律。基于传质理论,建立了描述皮革中甲醛散发过程的数学模型并求解,考察了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对释放关键参数(扩散系数、初始释放浓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相对湿度的升高,皮革、毛皮中甲醛的释放浓度同时增大,温度对释放的促进效果更显着。温度从23℃增加到35℃,最大释放浓度增加了111.2%;相对湿度从40%到60%,最大浓度增加了19.6%。随着承载率的增加,直接导致甲醛释放源的增多,释放量随之增大。置换通风,能够有效降低甲醛浓度,提升室内空气质量水平。当相对湿度一定时,初始可释放浓度C0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扩散系数Dm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从23℃增加到35℃,Dm增加了15.2%,而C0增加了103.3%。当温度一定时,C0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Dm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小,相对湿度从40%增加到60%,C0增加了55.7%;Dm下降15.0%。基于传质理论,建立了描述皮革中甲醛释放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推导了求解过程,为皮革行业有害物质的散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5)从多尺度层次明确了皮革孔隙结构与甲醛宏观释放行为的关系。通过现代化学及仪器分析手段对皮革多尺度孔隙结构进行了表征,得出了皮革孔隙结构特性,并基于气体在多孔固体中的传质理论,确定了甲醛在皮革孔隙中扩散的基本方式。基于假设,建立了孔隙相互连接的三种模型,并通过散发试验进行了验证,确定了皮革孔隙之间的连接方式,明确了皮革多尺度孔隙结构与甲醛宏观释放行为的关系。MIP(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压汞法)试验表明,皮革是一种具有自相似结构的多孔介质,所测试样的分形维数为2.19。基于MIP试验和BET(Brunaur-Emmett-Teller,氮气吸附法)试验,皮革试样的孔隙分布范围为1.5 nm182μm,平均孔径为2.26μm。微孔(≤3.53 nm)体积占比0.09%;介观孔(<3.53μm)占比为4.64%,宏观孔(≥3.53μm)占比为95.27%。基于克努森数,甲醛在宏观孔内,发生菲克扩散;介观孔内,发生过渡扩散;微观孔内,发生克努森扩散。甲醛在皮革孔隙中的扩散可以只考虑分子扩散和过渡扩散,且介观孔为皮革中甲醛释放控制性通道,影响着整个释放过程。通过独立的LIFE(Liquid-Inner tube diffusion-Film-Emission,液体管覆膜扩散散发)试验证实,皮革的孔隙结构连接方式符合Xiong模型,也就是皮革中宏观孔与介观孔被认为是通过串联方式连接的。该模型可用于皮革、毛皮中VOCs扩散系数的预测和低VOCs皮革、毛皮的设计和开发。

黄文娟[2](2017)在《热处理条件对毛竹VOC释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对重竹地板在生产过程中释放的VOC的减排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为试验对象,通过分析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对毛竹VOC释放量的影响,得到了数学函数关系;通过分析毛竹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解过程,探讨了毛竹的热分解机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得出了热处理对毛竹VOC组分释放的影响;通过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及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探究了VOC与毛竹化学成分的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温度和时间均影响毛竹VOC释放。在150~210℃温度,1~3h时间范围内,处理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毛竹VOC释放量越多,毛竹失重率越大。根据Table Curve 3D软件,建立了毛竹VOC释放量与处理温度、处理时间的数学模型。(2)毛竹主要热分解阶段在160~390℃,该阶段失重率达到70%。升温速率为5℃/min时,热分解阶段的活化能在2~4.5kJ/mol之间。在10、20、30℃/min时,活化能在4~25kJ/mol之间,且高温区的活化能大于低温区。(3)毛竹在热处理作用下主要释放酮类、酸类、醛类、烷烃类、芳香烃类和萜烯类化合物,温度和时间均不影响VOC种类。酮、酸、醛及醇类总占比约为9~17%之间,烷烃类、芳香烃类和萜烯类相对含量分别约在5~24%、14~22%、26~52%之间。温度和时间对酮、酸、醛及醇类总占比影响均不明显。处理温度对烷烃类、芳香烃类和萜烯类含量有一定影响,随着温度升高,三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大。时间对烷烃类、芳香烃类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时间影响萜烯类含量,处理时间增加,其含量减少。毛竹释放主要成分包括α-柏木烯、α-古巴烯、十四烷、十五烷、邻-异丙基苯、邻二甲苯、环己醇、苯甲醛等。(4)在热处理过程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均有分解,木质素发生少量降解,少数原始抽提物消失,同时伴随着三大素的降解,形成了新的抽提物。毛竹释放的VOC中,邻二甲苯、香草醛、苯乙酮和松柏醛以及多种酚类物质来自于三大素的降解,其中松柏醇、苯甲醛和愈创木酚等物质则来自于抽提物。在相同的处理温度下,随着处理时间增加,毛竹酸性增强。在相同的处理时间下,180℃处理材的酸性最弱。

韩晓弟,刘丹[3](2016)在《甲醛对波斯顿蕨生长的毒理学》文中提出以波斯顿蕨为材料,通过测定其在不同浓度甲醛处理下的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蕨类植物吸收室内甲醛的能力。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甲醛的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而叶绿素a/b比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MDA含量逐渐累积,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波斯顿蕨对低浓度的甲醛具有一定的抗性。

吴明松,王雪廷[4](2015)在《室内空气中甲醛去除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国内外除甲醛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强氧化剂、亲核试剂、催化剂、生物质甲醛捕捉剂四类常见甲醛清除剂的除甲醛原理及效果。,并进行了评价,从安全高效的角度分析,光催化氧化方法除甲醛应用范围最广,从节能环保角度分析,生物质甲醛捕捉剂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国外对除甲醛产品的评价方法基本处于对产品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比较研究,并没有一个足够客观足够系统的分析方法,而国内关于除甲醛产品效果的检测方法尚缺乏系统性。

申世近[5](2012)在《后嫁接法制备Ag/SBA-15催化剂及其对甲醛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醛(formaldehyde)是一种重要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作为主要的室内污染物之一,长期接触甲醛会严重损害人类健康,在众多甲醛去除技术中,催化氧化法由于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物,在较低温度下可将甲醛彻底消除,因此成为了目前研究热点。本论文以SBA-15为载体,利用后嫁接法制备出粒径小且分布均一的Ag/SBA-15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对甲醛吸-脱附性能及催化氧化活性。传统的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的方法有浸渍、金属有机物蒸汽沉积法及有机嫁接法。由于浸渍法难于控制金属粒子的大小及落位,所以金属粒子的粒径分布较宽且大部分粒子沉积在孔道外,而且催化剂的高温处理会使金属粒子进一步聚集增大。对于金属有机物沉积法,虽然其可以控制金属粒子的大小,但由于具有挥发性金属有机物难于得到且价格昂贵,所以其应用非常有限。由于在SBA-15的孔道表面覆盖着一层硅羟基,通过后嫁接的方法我们将还原基团铆钉在孔道内,利用原位还原方法和分子筛的孔道限域效应将银离子还原成孔道内的银粒子。通过后嫁接法我们得到了较小的银纳米粒子且抑制了其在高温下的烧结。同时,我们用传统的等体积浸渍的方法制备了Ag/SBA-15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对甲醛的催化活性。研究结果显明,利用后嫁接方法制备的银催化剂具有更小的粒子尺寸(2-3nm),甲醛完全转化的温度为100℃且没有副产物生成,而浸渍方法得到的催化剂粒子尺寸较大(7-8nm)且存在大量粒径为10-20nm的银粒子,甲醛完全转化的温度为150℃。程序升温脱附(TPD)及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实验结果表明,在后嫁接催化剂上甲醛与活性位之间有适宜强度的吸附能力,而且催化反应有较低的活化温度。原位红外光谱(in-situ FT-IR)技术研究了甲醛在Ag/SBA-15催化剂上的吸附中间体,结合程序升温技术初步探索了甲醛在Ag/SBA-15上的催化氧化机理。研究发现,甲醛在纯载体及银催化剂上的吸附物种有明显差别。甲醛在纯载体上的吸附物种主要有分子吸附态甲醛,甲酸盐及亚甲二氧基,而在银催化剂上除了上述物种外,还可以看到CO与C02的吸收峰。这说明CO与CO2只有在金属银上产生,而甲醛盐及二氧亚甲基的形成不需要金属银的存在。虽然载体也能产生甲酸盐和二氧亚甲基等吸附中间体,但程序升温实验显示,产生的吸附中间体不能进一步被氧化而是转化为甲醛脱附,同时还发现,随着温度升高吸附在后嫁接催化剂上的甲醛更容易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李国强[6](2012)在《西安市高校室内空气质量研究与健康风险评价 ——以某高校为例》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了原来校区的规模,大多高等学校相应进行了新校区建设。高等学校的建筑物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这些建筑物的室内空气质量状况对教师和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影响。如果在建设新校区的时候选择质量低的建筑材料,或者建筑物内的给排水设施不完善,加上实验楼一些试剂的挥发会造成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低,从而影响建筑物内工作的教师和学习的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高校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状况,对于讨论高校建筑物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变化特点、评价室内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现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某高校的实验楼的1楼和6楼的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在2011年11月份到2012年2月份对该建筑物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氨、可挥发性有机物、可吸入颗粒物、臭氧和氡进行了每月2次的24h监测,系统研究了该建筑物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特点和日均浓度,同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原因分析,给出了超标污染因子的防范控制措施。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整体评价。西安市高校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状况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因子外处于清洁状态。甲醛、苯系物、氨、可挥发性有机物、可吸入颗粒物、臭氧、氡的平均浓度为0.02mg/m3、0.12mg/m3、0.05mg/m3、0.33mg/m3、0.38mg/m3、0.04mg/m3、44.8Bq/m3。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室内空气相关污染物浓度的限值的规定,只有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超标,超标倍数为1.5倍,其他指标均在规定限值之内。(2)日变化特点。室内空气中甲醛和苯系物在10点到18点之间的浓度要高于其他时段,氨在10点到16点之间的浓度高,可挥发性有机物在8点到16点的浓度较高,可吸入颗粒物在全天都保持着均衡的浓度,全天浓度变化不大,臭氧在12点到18点之间的浓度较高,氡在22点到8点之间的浓度较高。(3)楼层差别。甲醛、苯系物、可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1楼和6楼的浓度都保持在较低水平,差别不大;1楼采样点的氨浓度平均值为0.06mg/m3,6楼氨浓度的平均值为0.04mg/m3,1楼采样点室内空气中氡的平均浓度为47.6Bq/m3,6楼采样点室内空气中氡的平均浓度为41.8Bq/m3,1楼氨和氡的浓度高于6楼的;6楼可吸入颗粒物的平均浓度为0.39mg/m3,1楼可吸入颗粒物的平均浓度为0.36mg/m3,6楼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要高于1楼。(4)防范措施。针对出现的可吸入颗粒物超标的情况,建议采取的措施有:源头控制,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降低人均能源消耗;落实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对建筑工地加强管理等。

陈丹[7](2011)在《银催化剂表面甲醛吸附—脱附及反应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醛是一种重要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有效去除甲醛是环保领域的研究重点。催化氧化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实用的去除VOCs技术。本论文主要研究负载型银催化剂上甲醛吸附-脱附以及表面反应性能。为考察载体结构对甲醛催化氧化反应性能影响,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氧化物Ti02、分子筛材料MCM-41、SBA-15、NaY、SiO2负载的银催化剂。研究结果显示,银催化剂上共存在四种银物种:高分散的银氧化物(低于XRD检测限),带有次表层氧物种的金属银粒子,游离的银离子和少量的银簇物种。在Ag/MCM-41和Ag/SiO2样品上存在均匀分布的8-10 nm带有次表层氧物种的金属银粒子,高分散的银氧化物(低于XRD检测限)。Ag/SBA-15样品含有相同的银物种,但银粒子的尺寸约为5 nm左右。在Ag/NaY样品上除这两种银物种外还存在少量游离的银离子以及银簇。而对于Ag/TiO2样品上只存在高分散的银氧化物,少量银簇和少量银粒子(不含次表层氧物种)。载体的结构影响了催化剂上活性物种的分散、分配以及落位情况,从而影响甲醛在不同载体负载的银催化剂上的吸-脱附以及表面反应性能。其中Ag/MCM-41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甲醛吸附、低温脱附性能以及低温催化氧化性能。在催化剂Ag/MCM-41上研究了银负载量与甲醛表面吸附-脱附以及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当银负载量为8wwt.%时,MCM-41载体上形成8-10 nm的银粒子,此时带有次表层氧物种的银催化剂具有最好的甲醛低温吸附-脱附能力以及最好的表面反应活性。活性吸附位上甲醛脱附峰温随着负载量的增加(从2wwt.%到8 wt.%)向低温区移动(从90℃到77℃)。当负载量继续增加,脱附峰温向高温移动(从77℃到100℃),同时脱附量急剧下降。8wt.%Ag/MCM-41上具有最低的低温脱附温度以及最优表面反应活性。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银催化剂上甲醛的吸附行为,并结合程序升温技术初步探讨了甲醛在银催化剂上催化氧化机理。研究发现,甲醛在银催化剂上形成的吸附物种的种类以及数量对于甲醛催化氧化反应具有重要作用。甲醛在银催化剂上吸附物种主要有分子吸附态甲醛,亚甲二氧基、甲酸盐和少量的多氧亚甲基物种。活性组分银的加入促进了亚甲二氧基向甲酸盐的转化,从而促进甲醛的催化氧化消除。

彭国庆,田焱,金鸥[8](2010)在《甲醛对雌性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大鼠染毒后甲醛对大鼠阴道脱落细胞、卵巢颗粒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3个不同浓度甲醛染毒组,腹腔注射甲醛,剂量分别为20.0、2.0和0.2mg/kg,每天1次,连续14d,每天观察阴道脱落细胞变化,14d后处死所有大鼠取卵巢组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雌性大鼠卵巢病理组织变化,应用电镜技术观察雌性大鼠颗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应用TUNEL染色观察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甲醛染毒后,大鼠的阴道脱落细胞周期性变化被扰乱,HE染色后通过光镜观察,甲醛可造成雌性大鼠卵巢的病理组织结构的变化,其病理变化的程度与甲醛呈剂量依赖性;电镜检查发现甲醛可破坏卵巢颗粒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器,且与甲醛呈剂量依赖性;TUNEL染色观察到甲醛染毒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率随甲醛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甲醛能够影响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结构,诱导颗粒细胞凋亡,从而影响卵巢的性激素分泌功能。

梅岩[9](2010)在《观赏植物吸收代谢甲醛及其甲醛胁迫响应基因的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各种绝热建筑材料在建筑物上的应用,使得甲醛成为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用观赏植物来净化室内甲醛,是一种简便易行、长期有效的生态治理方法。科学研究已证实植物能吸收代谢甲醛,但植物甲醛代谢的遗传工程研究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植物代谢甲醛的机理仍缺乏了解。因此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便从植物自身的代谢策略中获得线索和依据,科学地开展甲醛污染的植物修复工作。本研究以几种观赏植物为材料,测定它们吸收甲醛的能力,并分析了影响观赏植物吸收甲醛的因素。通过14C-甲醛标记实验分析检测4种观赏植物同化和代谢甲醛的能力,通过13C-甲醛标记实验以及甲醛胁迫处理后氨基酸含量的分析对2种植物代谢甲醛的机制进行初步分析,从而推导其代谢途径。此外,还检测了甲醛胁迫条件下3种观赏植物总蛋白、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对观赏植物响应甲醛的生理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观赏植物应对甲醛胁迫的分子机理,构建了万年青在甲醛胁迫下正向SSH cDNA文库,对其甲醛胁迫条件下的基因差异表达进行分析,还构建了大花蕙兰Smart cDNA文库,并通过RT-PCR方法对其甲醛胁迫下的一些基因的表达谱分析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镜面草(Pilea peperomioides)、牵牛花(Petunia hybrida)、万年青(Rohdea japonica)和凤尾蕨(Pteris multifida Poir)对7mM液体甲醛的吸收能力由强到弱分别为:万年青、牵牛花、凤尾蕨、秋海棠和镜面草。大花蕙兰(Cymbidium grandifiorium)、万年青、喜林芋(Philodendron pandurifor)和常春藤(Caulis Hederae Sinensis)对2mM液体甲醛的吸收能力由强到弱分别为:万年青、常春藤、大花蕙兰和喜林芋。2.观赏植物吸收甲醛的能力受环境因子和植物叶片表面微生物的影响。低温(15℃)和偏碱环境(pH 9.0)可能会影响观赏植物对甲醛的吸收。叶片表面的微生物对观赏植物吸收甲醛有一定的贡献,且它们对甲醛吸收贡献的大小取决于植物叶片的表面结构。3.万年青、常春藤、大花蕙兰和喜林芋同化14C-甲醛的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大花蕙兰、万年青、喜林芋、常春藤。四种植物经14C-甲醛处理24h后可溶性部分的14C同位素活性高于不溶性部分,更多的14C活性出现在植物的可溶性部分。4.13C甲醛和13C甲醇标记大花蕙兰、万年青、喜林芋和常春藤24h后,可溶性部分的13C NMR谱说明四种观赏植物代谢甲醛和代谢甲醇的途径是不相同。13C甲醛时间梯度标记大花蕙兰和万年青的13C NMR谱表明大花蕙兰和万年青代谢甲醛的途径可能相同,甲醛一部分直接可能与四氢叶酸结合生成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进而代谢成丝氨酸,小部分代谢成甲酸,随后可能被分解为二氧化碳或代谢成5,10-亚甲基四氢叶酸,再形成丝氨酸。丝氨酸可能进入光呼吸途径,然后同化进入各种可溶性糖分子中,但是甲醛的代谢并没有产生甲醇。5.大花蕙兰、万年青、喜林芋经2mM甲醛处理后氨基酸含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花蕙兰中Glu的含量先下降然后急剧上升,Asp有大幅度的上升,而Ser也有明显的增加。万年青的Asp含量在前12h急剧上升之后又急剧下降,Glu含量先下降后上升,Ser只有轻微的上升。喜林芋中Glu的含量在处理2h后急剧下降至最低然后上升,至12h再下降至最低,而His的含量在处理2h后剧裂下降然后呈平缓上升的趋势,Ser有明显增加的趋势。6.大花蕙兰、万年青、喜林芋经甲醛处理后植物体内一些生理指标发生了变化。其中,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说明甲醛胁迫开始时,蛋白质合成减少,有部分蛋白质可能被分解或消耗;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的含量在甲醛处理初期均显着增加,说明甲醛的胁迫使膜质发生过氧化作用,为了提高甲醛脱毒能力,糖类的合成量增加。7.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2mM甲醛胁迫下万年青叶片的正向SSH cDNA文库,文库包含1248个阳性克隆。PCR检测发现文库插入片段大小主要分布在200-800bp之间,呈随机分布,平均的插入片段大小约500bP左右。8.从SSH cDNA文库中选出插入片段大于500bp的克隆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分析后获得了296个EST序列,已知功能的EST序列占61%,其中12%与代谢和能量相关,与胁迫防御相关的有10%,与蛋白合成和加工相关的占9%,信号转导为7%,转运蛋白和转录调控各占6%,光合作用和细胞骨架相关的各为3%,与蛋白降解及细胞生长相关的各为2%;功能未知的EST序列占18%;获得的新基因占21%。9.通过RT-PCR分析验证文库中18个基因的表达谱,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在甲醛胁迫均为上调表达。万年青用2mM甲醛处理后丙二醛的含量很高,说明甲醛处理后产生很强的氧化胁迫,与此对应的是文库中很多胁迫防御相关基因如胁迫蛋白,热激蛋白,硫氧还蛋白,谷氧还蛋白,氧化还原酶等的表达均被上调,从而利于保护细胞不受氧化胁迫的损伤,增强其对甲醛的脱毒能力。10.采用Smart技术构建了大花蕙兰叶片Smart cDNA文库,文库含有672个阳性克隆的。PCR检测发现文库插入片段大小主要分布在200-800 bp之间,呈随机分布,平均的插入片段大小约500bP左右。从Smart cDNA文库中选出插入片段大于500bp的136个克隆进行测序分析后,获得了95个EST序列。11.通过RT-PCR分析大花蕙兰Smart cDNA文库中15个基因的表达谱,结果发现受甲醛胁迫后上调表达的基因为:衰老相关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亚基、LHcⅡ型叶绿素a/b结合蛋白、热激蛋白、L-同型天冬氨酸-0-甲基转移酶;受甲醛胁迫后下调表达的基因为:叶绿素a/b结合蛋白、胁迫响应蛋白、铁氧还蛋白还原酶、光系统Ⅰ亚基Ⅳ、原叶绿素还原酶B和前质体蓝素,可见甲醛胁迫对大花蕙兰中光合作用相关的很多基因的表达都有抑制作用。

张文珍[10](2010)在《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遗传毒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室内过度装修或使用了劣质建筑装饰材料,大大加重了室内空气污染。甲醛和苯都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常共存于多种污染源中,是我国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二者不仅污染水平高,而且生物毒性大,均具有致突变性,其对健康的危害日益受到普遍关注。目前有关甲醛和苯联合毒性的研究较少,对遗传毒性的联合效应研究的报道更少。本研究通过甲醛和苯单独、联合吸入染毒试验探讨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的遗传毒性效应及其机制,为防治室内装修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昆明种纯系雄性小鼠60只,体重18-22 g,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甲醛低(1 mg/m3)、中(3 mg/m3)、高(5 mg/m3)剂量组;苯低(500 mg/m3)、中(1500mg/m3)、高(2500 mg/m3)剂量组;联合低(0.5 mg/m3甲醛+250 mg/m3苯)、中(1.5 mg/m3甲醛+750 mg/m3苯)、高(2.5 mg/m3甲醛+1 250 mg/m3苯)剂量组;阴性对照组(清洁空气)。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每天2 h,连续14 d。染毒期间动物禁食禁水,其他时间自由进食和饮水(自来水)。染毒结束后禁食12 h,10%水合氯醛麻醉,用冰生理盐水灌注心脏,使小鼠体内血液全部排出,迅速取出肝脏组织和股骨骨髓,测定肝组织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 DPC)系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 MDA)含量,观察骨髓细胞的DNA损伤情况。结果:①甲醛、苯单独染毒中、高剂量组及联合染毒各剂量组肝细胞DPC系数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上升;与相应的单独染毒组相比,联合染毒中、高剂量组DPC系数明显升高(P<0.05)。②甲醛、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各剂量组肝组织SOD活力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下降,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上升;与相应的单独染毒组相比,联合染毒各剂量组SOD活力明显下降(P<0.05),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③甲醛、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各剂量组骨髓细胞微核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上升;与相应单独染毒组相比,联合染毒各剂量组骨髓细胞微核率明显升高(P<0.05)。④甲醛、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均可引起小鼠骨髓细胞核DNA损伤,各剂量组彗星细胞尾部DNA含量和尾距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与相应单独染毒组相比,联合染毒低,中剂量组彗星细胞尾部DNA含量增多、尾距增大(P<0.05);联合染毒高剂量组彗星尾部DNA含量和尾距高于甲醛高剂量染毒组(P<0.05),与苯高剂量染毒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醛和苯单独及联合染毒均对小鼠产生遗传毒性,使小鼠肝细胞发生DPC;引起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性损伤;导致小鼠骨髓细胞DNA损伤。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的遗传毒性作用大于其单独染毒时的作用,二者联合遗传毒性具有协同作用。DPC、脂质过氧化性损伤、DNA断裂可能是甲醛和苯引起小鼠遗传损伤的重要机制。

二、试析甲醛对机体毒害病理及其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甲醛对机体毒害病理及其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多尺度孔隙的皮革、毛皮中甲醛含量评估及释放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甲醛性质及其危害
    1.2 甲醛的检测方法
        1.2.1 分光光度法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2.3 化学滴定法
    1.3 有害物质含量评估
        1.3.1 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评价
        1.3.2 暴露点浓度定义
        1.3.3 暴露点浓度的估计方法
    1.4 甲醛释放行为研究进展
        1.4.1 人造板材中的甲醛释放研究
        1.4.2 纺织品中的甲醛释放研究
        1.4.3 甲醛释放模型概述
    1.5 皮革行业中甲醛相关情况概述
        1.5.1 皮革行业基本情况
        1.5.2 胶原与胶原纤维
        1.5.3 皮革的多尺度孔隙结构构成
        1.5.4 皮革孔隙结构的表征
        1.5.5 皮革中甲醛的来源与存在方式
        1.5.6 皮革中甲醛可逆结合的化学原理及总可提取甲醛的测定
        1.5.7 皮革中甲醛现行检测标准体系
        1.5.8 皮革中甲醛的限量标准
        1.5.9 皮革中甲醛的释放介质环境及模拟方法的选择
    1.6 课题的提出
    1.7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皮革、毛皮中甲醛含量评估
    2.1 实验部分
        2.1.1 观测样本来源
        2.1.2 甲醛测定方法
        2.1.3 LOD以下样本的数据处理方法
        2.1.4 每年甲醛含量的多态性分析
        2.1.5 每年甲醛含量EPC的UCL估计
        2.1.6 甲醛含量的Wilcoxon秩和检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LOD以下样本的数据处理结果
        2.2.2 甲醛含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2.3 皮革、毛皮中甲醛含量分布的多态性分析
        2.2.4 基于MATLAB的UCL计算
        2.2.5 UCL值与稳健性验证
        2.2.6 甲醛含量的Wilcoxon秩和检验及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甲醛与皮革模拟物的吸附/解吸附行为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皮革模拟物的选取
        3.1.4 甲醛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1.5 甲醛测定标准曲线的制作
        3.1.6 甲醛与铬皮粉的吸附试验
        3.1.7 常见吸附等温线方程
        3.1.8 常见速率方程
        3.1.9 甲醛解吸附试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校准曲线的拟合
        3.2.2 甲醛初始浓度对铬皮粉吸附甲醛量(率)的影响
        3.2.3 提碱pH对铬皮粉吸附甲醛量(率)的影响
        3.2.4 铬皮粉用量对铬皮粉吸附甲醛量(率)的影响
        3.2.5 吸附温度对铬皮粉吸附甲醛量(率)的影响
        3.2.6 吸附时间对铬皮粉吸附甲醛量(率)的影响
        3.2.7 铬皮粉吸附甲醛等温线
        3.2.8 铬皮粉吸附甲醛的动力学
        3.2.9 甲醛解吸附动力学
        3.2.10 温度对甲醛解吸率的影响
        3.2.11 提碱pH对甲醛解吸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皮革中甲醛在水介质作用下的释放行为及影响规律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释放样品的制备过程
        4.1.4 样品孔隙率的测定
        4.1.5 扫描电镜观察皮革试样孔隙率
        4.1.6 皮革中甲醛释放实验方法
        4.1.7 皮革样品吸水率的测定
        4.1.8 皮革中总可提取甲醛含量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4.1.9 温度对甲醛释放量的影响
        4.1.10 样品吸水率对甲醛释放量的影响
        4.1.11 吸收液体积对甲醛释放量的影响
        4.1.12 皮革中甲醛释放动力学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皮革试样孔隙率测定及扫描电镜验证
        4.2.2 温度对甲醛释放量的影响
        4.2.3 样品吸水率对甲醛释放量的影响
        4.2.4 吸收液体积对甲醛释放量的影响
        4.2.5 释放规律的数学处理
        4.2.6 皮革中总可提取甲醛的测定及条件优化
        4.2.7 甲醛平衡释放率
    4.3 本章小结
5 皮革中甲醛在空气作用下的释放行为及影响规律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实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软件
        5.1.3 释放样品的制备
        5.1.4 释放试验及影响因素
        5.1.5 样品环境舱释放传质模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q1取值范围的确定
        5.2.2 1stOpt7.0求解代码及算法设置
        5.2.3 温度对皮革中甲醛释放浓度的影响
        5.2.4 相对湿度对皮革中甲醛释放浓度的影响
        5.2.5 换气速率对皮革中甲醛释放浓度的影响
        5.2.6 承载率对皮革中甲醛释放浓度的影响
        5.2.7 拟合时间的选取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皮革中甲醛多尺度传质特性分析及验证
    6.1 相关基础理论
        6.1.1 皮革孔隙结构及孔径分布表征方法
        6.1.2 孔隙尺寸与扩散机制
        6.1.3 孔隙连接模型与平均扩散系数
        6.1.4 甲醛LIFE试验及传质理论
        6.1.5 LIFE试验稳态浓度与有效扩散系数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实验材料
        6.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软件
        6.2.3 皮革试样的准备
        6.2.4 皮革厚度的测定
        6.2.5 MIP试验
        6.2.6 BET试验
        6.2.7 LIFE试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皮革孔径分布
        6.3.2 皮革表面分形维数
        6.3.3 皮革孔隙通道的类型
        6.3.4 皮革孔隙中甲醛扩散机理确认
        6.3.5 平均扩散系数和有效扩散系数计算
        6.3.6 有效扩散系数结果分析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课题相关的数学理论
附录B:基于MATLAB的直流舱释放传质模型求解过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热处理条件对毛竹VOC释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挥发性有机物概述
        1.2.1 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与来源
        1.2.2 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
        1.2.3 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
    1.3 木材VOC释放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热处理条件对毛竹VOC释放量的影响
    2.1 热处理条件对毛竹VOC释放量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VOC释放模型建立与验证
        2.2.1 VOC释放模型建立
        2.2.2 VOC释放模型验证
    2.3 毛竹热分解特性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4 毛竹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热处理条件对毛竹VOC组分释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酮、酸、醛及醇类
        3.2.2 烷烃类
        3.2.3 芳香烃类
        3.2.4 萜烯类
    3.3 本章小结
4 毛竹化学成分与VOC的关系
    4.1 纤维素与VOC的关系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讨论
    4.2 综纤维素与VOC的关系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3 木质素与VOC的关系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4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结果与讨论
    4.5 抽提物与VOC的关系
        4.5.1 材料与方法
        4.5.2 结果与分析
    4.6 PH与VOC的关系
        4.6.1 材料与方法
        4.6.2 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室内空气中甲醛去除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常用的除甲醛方法
    1.1物理法
    1.2化学法
        1.2.1可以氧化甲醛的强氧化剂
        1.2.2亲核试剂
        1.2.3催化剂
        1.2.4生物质甲醛捕捉剂
2.国内外对除甲醛产品的评价方法
    2.1国外对除甲醛产品的评价方法
    2.2国内对除甲醛产品的评价方法
        2.2.1除甲醛产品相关检测标准
        2.2.2常用除甲醛方法的评价
3结论与展望

(5)后嫁接法制备Ag/SBA-15催化剂及其对甲醛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甲醛的理化性质,来源及危害
        1.1.1 甲醛的理化性质
        1.1.2 甲醛的主要来源
        1.1.3 甲醛的危害
    1.2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治理技术
        1.2.1 控制甲醛污染源
        1.2.2 室内甲醛污染的末端控制
    1.3 甲醛催化氧化催化剂的进展研究
        1.3.1 贵金属催化剂
        1.3.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4 甲醛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设计和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催化剂制备
        2.1.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2.1.2 后嫁接法制备银催化剂
    2.2 催化剂活性评价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扫描电镜测试(SEM)
        2.3.2 比表面积测试(BET)
        2.3.3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测试(ICP)
        2.3.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Vis)
        2.3.5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3.6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7 氧气程序升温脱附(O_2-TPD)
        2.3.8 透射电镜测试(TEM)
        2.3.9 程序升温脱附(TPD)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
        2.3.10 原位红外测试(FT-IR)
3 后嫁接法制备Ag/SBA-15催化剂催化氧化甲醛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后嫁接法制备Ag/SBA-15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2.1 后嫁接法制备Ag/SBA-15的过程及其孔容、表而积的测定
        3.2.2 催化剂XRD及TEM表征研究粒子尺寸和分布
        3.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3.2.4 催化剂上银、氧物种的初步探索
    3.3 小结
4 程序升温及原位红外技术研究甲醛在银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
    4.1 引言
    4.2 程序升温技术研究催化剂上甲醛吸附-脱附行为及表面反应活性
        4.2.1 催化剂上甲醛程序升温脱附实验
        4.2.2 催化剂上程序升温表面反应
    4.3 原位红外技术研究甲醛在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西安市高校室内空气质量研究与健康风险评价 ——以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论
    1.1 选题背景
    1.2 室内空气质量概念的提出
    1.3 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室内空气质量研究的现状
        1.3.2 国内室内空气质量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主要污染物分析
    2.1 甲醛(HCHO)
        2.1.1 甲醛的性质
        2.1.2 甲醛的来源
        2.1.3 甲醛的危害
    2.2 氨(NH_4)
        2.2.1 氨的性质
        2.2.2 氨的来源
        2.2.3 氨的危害
    2.3 苯(C_6H_6)
        2.3.1 苯的性质
        2.3.2 苯的来源
        2.3.3 苯的危害
    2.4 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
        2.4.1 可挥发性有机物的性质
        2.4.2 可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
        2.4.3 可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
    2.5 可吸入颗粒物(PM_(10))
        2.5.1 可吸入颗粒物的性质
        2.5.2 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
        2.5.3 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2.6 臭氧(O_3)
        2.6.1 臭氧的性质
        2.6.2 臭氧的来源
        2.6.3 臭氧的危害
    2.7 氡(~(222)Rn)
        2.7.1 氡的性质
        2.7.2 氡的来源
        2.7.3 氡的危害
第3章 实验方法与内容
    3.1 采样地点
    3.2 采样时间和频率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甲醛(国标酚试剂方法)
        3.4.2 氨(纳氏试剂方法)
        3.4.3 苯系物
        3.4.4 臭氧
        3.4.5 可吸入颗粒物(PM10)
        3.4.6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3.4.7 氡
第4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
    4.1 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
        4.1.1 甲醛
        4.1.2 苯系物
        4.1.3 氨
        4.1.4 可挥发性有机物
        4.1.5 可吸入颗粒物
        4.1.6 臭氧
        4.1.7 氡
    4.2 健康风险评价
        4.2.1 评价方法
        4.2.2 风险评价的参数
        4.2.3 风险评价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室内空气质量特点
    5.2 室内空气污染防范控制措施
    5.3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7)银催化剂表面甲醛吸附—脱附及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甲醛的性质和危害
        1.1.1 甲醛的结构、性质
        1.1.2 甲醛的主要来源
        1.1.3 甲醛的健康效应
    1.2 室内空气甲醛污染治理技术
        1.2.1 控制甲醛污染源
        1.2.2 末端处理的控制性措施
    1.3 催化氧化甲醛技术中催化剂的选择
        1.3.1 贵金属催化剂
        1.3.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4 甲醛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催化剂的制备
        2.1.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2.1.2 负载型银催化剂的制备
    2.2 催化剂活性评价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比表面积测试(BET)
        2.3.2 X-射线衍射(XRD)
        2.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Vis)
        2.3.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5 透射电镜测试(TEM)
        2.3.6 程序升温脱附(TPD)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
        2.3.7 原位红外测试(in situ FT-IR)
3 载体对银催化剂上甲醛低温催化氧化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不同载体负载银催化剂的表征
        3.2.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
        3.2.2 催化剂XRD表征
        3.2.3 催化剂TEM表征
        3.2.4 催化剂UV-Vis表征
        3.2.5 催化剂H_2-TPR表征
    3.3 催化剂上甲醛程序升温脱附及表面反应实验
        3.3.1 不同催化剂上甲醛程序升温脱附实验
        3.3.2 不同催化剂上甲醛程序升温表面反应
    3.4 小结
4 Ag/MCM-41催化剂上金属粒径对甲醛吸附、表面反应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不同负载量的Ag/MCM-41催化剂表征
        4.2.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
        4.2.2 催化剂XRD表征
        4.2.3 催化剂TEM表征
        4.2.4 催化剂UV-Vis表征
        4.2.5 催化剂H_2-TPR与O_2-TPD表征
    4.3 不同银负载量催化剂甲醛程序升温脱附及表面反应实验
        4.3.1 不同银负载量催化剂上甲醛程序升温脱附实验
        4.3.2 不同银负载量催化剂上甲醛程序升温表面反应实验
    4.4 小结
5 甲醛在催化剂上吸附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Ag活性物种对催化剂甲醛吸附行为影响
    5.3 气相氧对空白载体MCM-41甲醛吸附行为影响
    5.4 载体对银催化剂甲醛吸附行为影响
    5.5 气相氧对不同载体负载银催化剂甲醛吸附行为影响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甲醛对雌性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 动物一般情况
        1.4.2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1.4.3 卵巢病理组织学检查
        1.4.4 颗粒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1.4.5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2.3 卵巢的病理组织结构
    2.4 颗粒细胞超微结构
    2.5 甲醛对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3 讨论

(9)观赏植物吸收代谢甲醛及其甲醛胁迫响应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特性、来源及危害
        1.1.1 甲醛的性质
        1.1.2 室内甲醛污染的来源
        1.1.3 甲醛对人体的危害
    1.2 目前我国室内甲醛污染现状
    1.3 室内甲醛污染的治理方法
        1.3.1 污染源控制
        1.3.2 后期治理
    1.4 国内外对观赏植物吸收甲醛的研究进展
        1.4.1 国内对观赏植物吸收甲醛的研究进展
        1.4.2 国外对观赏植物吸收甲醛的研究进展
    1.5 高等植物的甲醛代谢途径
        1.5.1 依赖谷胱甘肽的甲醛代谢途径
        1.5.2 依赖叶酸的甲醛代谢途径
    1.6 甲醛胁迫相关基因
        1.6.1 动物甲醛胁迫相关基因
        1.6.2 植物甲醛胁迫相关基因
    1.7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
        1.7.1 抑制消减杂交(SSH)的原理
        1.7.2 抑制消减杂交(SSH)的基本实验过程
        1.7.3 抑制消减杂交(SSH)在植物中的应用
    1.8 万年青和大花蕙兰的研究进展
        1.8.1 万年青的研究进展
        1.8.2 大花蕙兰的研究进展
    1.9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及质粒
        2.1.3 主要试剂
        2.1.4 培养基和抗生素
    2.2 方法
        2.2.1 甲醛处理液的配置
        2.2.2 植物材料的准备
        2.2.3 植物材料的甲醛处理
        2.2.4 甲醛浓度的测定
        2.2.5 观赏植物对气体甲醛的吸收实验
        2.2.6 植物同化~(14)C甲醛标记实验
        2.2.7 植物代谢~(13)C甲醛标记实验
        2.2.8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2.9 蛋白含量的测定
        2.2.10 可溶性糖的测定
        2.2.11 丙二醛(MAD)的测定
        2.2.12 万年青SSH文库的构建
        2.2.13 大花蕙兰Smart cDNA文库的构建
        2.2.14 RT-PCR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观赏植物吸收甲醛能力及影响因素
        3.1.1 五种观赏植物和烟草对7mM甲醛的吸收能力
        3.1.2 不同质量条件下植物吸收甲醛的能力
        3.1.3 环境温度对植物吸收甲醛能力的影响
        3.1.4 环境pH对植物吸收甲醛能力的影响
        3.1.5 植物叶片表面微生物对植物吸收甲醛能力的影响
        3.1.6 四种观赏植物和烟草对2mM甲醛吸收的能力
        3.1.7 两种观赏植物对气体甲醛吸收的能力
    3.2 观赏植物代谢甲醛能力的分析
        3.2.1 观赏植物同化~(14)C甲醛能力的检测
        3.2.2 观赏植物代谢~(13)C甲醛和~3C甲醇的比较途径
        3.2.3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3 观赏植物经甲醛处理后生理指标的变化
        3.3.1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3.3.2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3.3.3 丙二醛(MAD)含量的测定
    3.4 万年青甲醛胁迫响应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谱分析
        3.4.1 万年青SSH文库的构建
        3.4.2 万年青甲醛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3.5 大花蕙兰甲醛胁迫响应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谱分析
        3.5.1 大花蕙兰Smart cDNA文库的构建
        3.5.2 大花蕙兰甲醛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第四章:讨论
    4.1 观赏植物吸收甲醛能力的分析
        4.1.1 观赏植物吸收甲醛的能力
        4.1.2 环境因子及微生物对植物吸收甲醛能力的影响
    4.2 观赏植物代谢甲醛能力的分析
    4.3 观赏植物经甲醛胁迫后生理特性的变化
    4.4 万年青和大花蕙兰甲醛胁迫响应基因的研究
        4.4.1 万年青甲醛胁迫响应基因及表达谱
        4.4.2 大花蕙兰甲醛胁迫响应基因及表达谱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遗传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试析甲醛对机体毒害病理及其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尺度孔隙的皮革、毛皮中甲醛含量评估及释放行为研究[D]. 袁绪政. 陕西科技大学, 2018(03)
  • [2]热处理条件对毛竹VOC释放的影响[D]. 黄文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3]甲醛对波斯顿蕨生长的毒理学[J]. 韩晓弟,刘丹. 湖北农业科学, 2016(19)
  • [4]室内空气中甲醛去除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A]. 吴明松,王雪廷. 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进展——二〇一五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二氧化氯专业委员会十周年纪念年会论文集, 2015
  • [5]后嫁接法制备Ag/SBA-15催化剂及其对甲醛催化性能研究[D]. 申世近.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6]西安市高校室内空气质量研究与健康风险评价 ——以某高校为例[D]. 李国强.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2)
  • [7]银催化剂表面甲醛吸附—脱附及反应性能研究[D]. 陈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8]甲醛对雌性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影响[J]. 彭国庆,田焱,金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17)
  • [9]观赏植物吸收代谢甲醛及其甲醛胁迫响应基因的研究[D]. 梅岩.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3)
  • [10]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遗传毒性的研究[D]. 张文珍.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甲醛对机体毒性的病理分析及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