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出版业发展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凌满婷[1](2021)在《上海高校出版社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调查与思考》文中提出语言出版物指以语言知识、语言教育、语言研究等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出版物,语言出版业是指以语言出版物为经营对象的行业。语言出版物以及由此构成的语言出版业,对语言文化建设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增强国家语言实力”等目标的实现;多语种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物的发行,有助于提高我国国民的外语水平,增强国民与世界沟通交流的能力。上海致力于打造全球卓越的城市,对多语种人才培养有高度自觉。与此相对应,上海市内的出版社出版了大量语言出版物,其中上海高校出版社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上海高校出版社的语言出版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出版社的出版宗旨和上海市语言发展规划等因素,分析出版社语言图书的特点和问题,对出版社的发展提出建议。研究首先从数据搜集开始,根据2017年中国出版年鉴收录的出版社信息,在标准书目网上调查了10家出版社从1980年到2020年5月,共41年间语言类出版物的出版情况。将调查所得的书目信息,以出版语种为切入点,进行校对。再用excel软件进行排序、统计等,最后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对高校出版社的语言出版物出版优势和不足进行说明,并提出个人建议。研究发现,第一,上海高校出版社的语言出版物语种范围虽然广,但是出版量在41年间超过20种的语种数大幅度减少,有语言图书语种出版不平衡的现象。第二,出版社倾向于外语类图书的出版,英语类图书是语言出版物的大宗,相较外语,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出版数量相对薄弱,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图书的关注过少。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样本说明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出版社的宗旨,并对出版社语言出版物的数量进行分析和说明。第二章从出版语种方面进行研究,包括10家出版社语言类图书的语种出版总量、各高校出版社语种出版总量、10所高校语言类专业开设情况与出版社出版的语种比较。第三章对语言类图书的出版类型进行分析。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相关教材研究、语言测试类图书出版研究。第四章对上海高校出版社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说明并提出个人建议,以期对上海高校出版社语言类图书的发展有所助益,最后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
晏飘[2](2020)在《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是考核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并已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但目前实用类文本阅读无论是从深度、广度来看,研究都还不够。本文以恢复高考以来贵州历年高考阅读试题为例,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文本材料、试卷题型、考查标准等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解答和教师教学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应提出建议,冀此为一线教师和学生在该类文本的教学和解题方面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贵州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对近年来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对研究意义进行陈述、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梳理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各个时期以及高考改革的各个阶段,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贵州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第二章主要从考查的能力层级、选文的来源、文本呈现方式以及试题的题目类型、分值变化等方面对贵州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近几年考试中学生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一线教师教学实用类文本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提高一线教师在实用类文本体裁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于金莉[3](2020)在《《老照片》选题策划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末国内出现了“老照片热”的现象,以“老照片”为主题的系列出版物的发行使老照片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初期,市面上出现的老照片类图书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热潮,直到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刊出之后,国内刮起真正意义上的“老照片热”,有学者将其称之为“老照片现象”。《老照片》的出版,被专家学者认为是我国进入“图像传播”时代的标志性事件。《老照片》自发行至今已过20年,依旧活跃于出版市场,但其影响力已不比从前。因此,本文以《老照片》为研究对象,以《老照片》的选题策划为切入点,阐述分析《老照片》期刊选题策划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从方向性、需要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四个方面总结《老照片》选题策划的成功之道。从选题文章内容、版面设计、照片考究和照片来源范围、栏目设置等方面分析《老照片》的不足之处,旨在通过《老照片》优缺点的分析和总结,为《老照片》的发展和相类似图像传播媒体提供经验和教训。除此之外,本文还结合5G时代下的网络特性和优点,为《老照片》和相类似图像传播媒体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建议。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为《老照片》期刊的整体概述,阐述《老照片》曾荣获的荣誉,以及其期刊的定位、受众的定位以及期刊特色。第三章为《老照片》选题策划的成功之处及其成功的原因,通过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原因,为其日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第四章为《老照片》选题策划的不足之处及其出现的原因,通过其不足之处,为《老照片》日后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第五章为5G时代下,以《老照片》为代表的图像传播类媒体发展的意见建议。通过分析5G时代下,传统出版业的特点和优势,为《老照片》和其相类似图像传播类媒体日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运行意见。
张璐[4](2020)在《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大运河”申遗以来,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运河沿线各地都在积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珍贵遗产,要以大运河为核心,深入挖掘其文化资源。大运河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出版资源,对于出版社来说,是一座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出版资源“富矿”,可为出版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从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大运河文化出版概况、图书种类结构、作者层次和数字出版状况,发现目前出版社在对大运河文化这一出版资源进行开发时,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出版物开发总量少且深度开发薄弱;二是出版形式单一且立体化开发不足;三是选题分布不均且普及性读物偏少;四是版权输出、文化品牌建设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具体对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构建有利于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政策环境和出版人才机制;二是对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的核心内容,即选题资源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挖掘和开发;三是要推进体系化和规范化开发,扩大出版规模,平衡不同层次的大运河文化出版物,加大普及类出版物开发力度;四是开发多元化出版形式,促进大运河文化网络出版和立体化开发;五是全方位打造大运河文化精品出版,提高出版物质量,注重品牌建设。
徐婷[5](2020)在《机遇与挑战:5G时代图书直播营销机制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受5G技术的冲击和影响,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出版行业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升级,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显露出了成本高、效率低等弊端。直播营销借助于成本低、效率高、传播面广、流量变现率高等优势,在近几年有突飞猛进地发展。鉴于直播营销的发展红利,各大出版社尝试将图书与直播相结合进行营销试水。根据市场发展的不同程度,市场可以划分为包括市场发起阶段、市场培养阶段、市场成长阶段和市场成熟阶段在内的四个阶段。结合已完成的图书直播案例进行分析可知,出版社发展图书直播营销过程中,需要根据营销机制涵盖的构成要素以及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着重关注不同的方面。在市场发起阶段,发挥好出版社自身的优势是核心。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初次试水的图书直播营销,充分发挥了自身在内容资源、作者资源、出版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首次直播便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在市场培养阶段,选择符合出版社自身发展状况的直播平台是关键。如玖伍文化城开展直播营销过程中,既借助了拥有粉丝基础的抖音直播平台,又创建了自建平台“八点引读”。在市场成长阶段,多个渠道强强联合是图书直播营销的发展保障。如蒲公英童书馆将线上、线下渠道融会贯通,为直播受众提供了沉浸式互动直播服务体验,直播观看量达1.24万,互动量达10.28万。在市场成熟阶段,将信息进行复盘整合是该阶段工作的主旨。三鸣图书利用壁虎看看将图书直播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根据粉丝观看数据来推进后续图书直播选题的策划工作。在图书直播营销的发展迎来机遇的大环境下,图书直播也面临着主创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图书直播的平台选择冗杂多样、图书直播的政策条文有待完善的挑战。基于对图书直播营销发展的PEST分析以及图书直播营销经典的解读,我们对当下面临的挑战提出建议:培养直播营销人才、优化图书直播平台建构、完善图书直播法律规制等。
张沛琦[6](2019)在《出版业视角下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出版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党和国家与人民大众实现信息上传下达的重要媒介。当前,政府在出版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的出版业具有意识形态性、文化性、产业经济性这三种基本属性。其意识形态性、文化性涉及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安全,需要地方政府时时刻刻站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安全的高度,依法运用各种经济、行政手段,譬如拟订产业规划、设置准入条件和资金扶持、减免税收等等,对出版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持出版业健康与可持续地繁荣发展的势头,而这宏观调控的基础恰恰就是建立起一个不断完善的政府治理体系。通过探讨山西省出版业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概括出政府治理取得的进展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促进山西省出版业法治化、科学化、市场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地方政府在山西省出版业发展进程中的治理职能提供思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指出论文研究的方法,说明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是出版业和政府治理的基本概述。本章对出版业和政府治理进行概念阐述与理论分析。这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对出版业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介绍出版业的现代治理结构理论。其次是介绍国内外对政府治理这一名词的解释以及政府治理相关理论概述。最后是对我国出版业政府治理历程的三个阶段的介绍。第三章主要介绍山西省出版业的政府治理现状。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山西省出版业政府治理所取得的进展进行阐述,政府的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角色定位也逐渐准确。第二部分是对山西省出版业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从监督管理、产业结构、引导力、公开化四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结合山西省实情,针对第二部分中归纳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四章旨在完善山西省出版业政府治理的对策。本章是在第三章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四点可行性建议。
雷珏莹[7](2019)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出版理念及实践研究(1998-2018)》文中提出我国学术出版事业方兴未艾,以学术出版为主体的专业出版机构,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中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对成功出版单位的深入分析和经验总结尤为紧迫和关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术出版机构,自1998年开启第二次创业阶段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选取该社作为研究对象,从出版社的发展概况入手,梳理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坚持学术出版道路中所形成的出版理念以及它主要的出版实践活动,从中分析出可供专业出版机构加以参考的学术出版经验。作为现代出版企业,社科文献出版社以出版人制度确立出版社发展的精神引领。在以谢寿光为代表的领导团队带领下,社科文献出版社明确学术出版的发展定位,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推动出版社内部结构的企业化发展;规范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出版活动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出版社形成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品牌经营理念,将企业精神与人文情怀结合融入出版社的学术出版探索中。在社会发展和学术需求的不断变化下,社科文献出版社始终坚持高端学术的发展路线,以高性价比的图书体现学术出版的知识价值,并通过服务转型延伸学术出版的价值内涵。出版人制度和学术服务转型的发展理念对转企改制背景下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在出版理念指引下社科文献出版社深耕学术出版领域,积极探索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路径。“皮书”通过规模化、市场化运作树立了专业的学术品牌,并通过数据库的形式以及规范化的评价管理来服务社会需求,体现社科文献出版社作为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甲骨文”则是针对国外优秀学术着作译介工作所打造的图书系列,品牌定位大众学术读物类型,通过增强文本可读性、美化装帧设计来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契合当下阅读大众化的趋势,推动出版社探索学术图书向大众出版市场的延伸。而基金项目作为出版优秀学术成果和发展学术出版事业的重要基础保障,社科文献出版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出版实践也为专业学术出版机构提供了学习经验。社科文献出版社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项目申报、内容把关、编校修改、出版发行的一系列出版流程。在此过程中出版社保障了科学研究的品质;研究内容为出版社提供专业内容资源;基金支持也保证了出版单位的出版效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我国专业学术出版机构发展的成功范例。在学术出版的探索中,出版社坚定出版理念,提升对学术出版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在学术出版的大框架下开拓多元发展路径,并有效利用外部的支持辅助力量。本文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经验落脚于对我国学术出版行业发展的研究,为今后出版机构的学术出版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牛晨越[8](2019)在《民国前期出版多元化发展研究(1912-193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出版业多元化发展现象已经成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关于出版业多元化的研究,多以当代出版机构作为研究重点和出发点,很少涉及到民国前期的出版多元化发展。论文以此为切入点,对1912-1931年间的出版多元化发展现象进行了研究,本选题属于断代出版史的专题研究。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多元化发展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研究使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正文部分,论文研究了出版机构的主业多元化,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为例,研究了三大书局出主业多元化特征,并对三者的主业多元化发展方式进行了比较。接下来,论文从出版物形态和出版物内容类型入手,研究了三大书局“书——刊”交融的发展模式;又对当时的报馆和杂志社出版图书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除书局外,其他出版机构的出版物多元化现象。论文对出版机构的跨界多元化做了重点的分析。论文发现,商务印书馆不仅拍摄电影,还在教育培训、制造业等领域有嘱目的成就,跨界多元化发展程度最高。中华书局的跨界多元化发展紧紧围绕主业展开,主要拓展教育领域的产业;世界书局的跨界多元化发展与主业的关联程度最低,主要从事信托事业和地产事业。论文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理论方面,论文首先根据媒介生态学理论,对1912年-1931年的出版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借用媒介环境学理论中的补偿媒介理论,对出版业多元化对出版内容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史料方面,论文将1912年-1931年的出版业多元化现象进行了划分,将民国前期出版业的多元化现象划分为主业的多元化、出版物形态的多元化以及跨界多元化三种。最后,文章对1912-1931年间出版业多元化发展现象进行了提炼、总结和归纳。
吴茵[9](2019)在《岳麓书社出版“走出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版“走出去”是我国顺应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为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而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走出去”如今已经成为当下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目标。岳麓书社作为国内中小型出版社的代表,其走向世界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对外输出上,岳麓书社虽然展开了一些实践探索,但由于文化壁垒和语言的障碍使得其出版“走出去”发展缓慢。本文采用调查法对岳麓书社出版“走出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社“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访谈法向同类型的古籍出版社了解“走出去”情况,发现地方中小型古籍出版社同样面临着“走出去”困难的局面。通过研究发现,制约岳麓书社出版“走出去”的主要问题在于编辑们缺乏“走出去”理念,选题策划是只考虑国内市场,导致适合“走出去”的图书品种不丰富;出版社没有建立有效的输出渠道,使得输出渠道比较单一;在部门人员设置和激励制度上也没有充分重视,并且缺乏“走出去”专业型的人才;“走出去”缺少外力措施保障,使得岳麓书社不能顺利地开展“走出去”工作。文章建议从提升管理层和一线编辑的“走出去”理念,在选题策划环节优化内容生产以此来丰富图书品种,在拓展输出渠道环节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开发新的销售模式和渠道,在人力资源建设上设置激励型的制度调动员工们“走出去”的积极性,并借助外界的力量,来提升岳麓书社出版“走出去”的能力,开拓更广的海外市场。
杨忠杨[10](2019)在《知识服务背景下出版流程融合发展探究 ——基于对“得到App”和“中读App”出版流程的分析》文中认为当前,我们处在一个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信息的获取看似更加便利,但人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又产生了焦虑不安的情绪。出版企业在人类知识生产、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版企业通过规制化的、创造性地信息生产活动,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载体的变化,人们不再依靠纸质出版物获取信息。知识服务之风愈演愈烈,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新途径。新兴业态的出现代表着受众偏好的转向,也反映了媒介的分化。同样致力于内容生产、知识传承的知识服务平台反映了新生事物的出现,也给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出版企业一个参照和借鉴。带有鲜明互联网属性的知识服务产品变革了原有的出版流程,打造的产品获得用户肯定的同时,变现效果明显,给出版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尝试的转型发展路径。融合发展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涉及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本文着重探讨微观层面的融合发展。这一方面的融合发展对出版企业和从业者的日常生产具有直接相关性,笔者选择出版流程对此加以佐证,针对融合发展的主体等问题进行探究。本研究首先对所涉及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了研究现状和不足,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笔者将融合发展与知识服务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界定了知识服务和出版流程的概念,并指出了出版流程对出版生产和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得到App”和“中读App”为研究对象,二者分别代表了互联网平台生产的知识服务产品和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生产的知识服务产品,在业界享有一定声誉,具有典型性。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采用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出版流程为切入点,将传统出版的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设计、校对、印刷、发行等流程与知识服务平台的内容生产、营销推广、运营维护流程进行比较,以内容生产、营销推广、运营维护等具有共性特征的三个子流程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二者在每个流程均有相似性,知识服务商的出版流程也带有传统出版的痕迹,传统出版企业也在借鉴知识服务商的出版流程。但同时由于平台理念、组织方式等差异,二者在各具体流程也存在明显差异,形成鲜明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借鉴,具有融合发展的可能。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媒介的发展并不是以一种媒介的消失,另一种媒介的兴起为代价的,而是旧的媒介调整适应,逐渐适应新的业态的,因此传统出版企业和知识服务商的融合发展是改良式的,二者具备融合发展的可操作性。分析认为出版企业和知识服务商融合发展的主体应以传统出版企业为主,立足内容优势,强化互联网思维,进行理念革新,学习借鉴知识服务等新兴出版的优势,借力互补,实现一体式发展。对于博弈矛盾的理念和文化也提出了聚焦融合、内部调整等思路,给出了融合出版的流程模型,并分析了融合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希望以此为出版融合发展微观层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山西出版业发展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出版业发展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高校出版社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语言产业概念界定 |
2.语言产业研究现状 |
3.语言出版研究现状 |
(三)样本说明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上海高校出版社及语言出版情况简介 |
(一)出版社简介 |
(二)语言类图书出版类型统计 |
(三)语言类图书出版数量统计 |
1.上海高校语言图书出版总量统计 |
2.上海高校与其它省份语言出版比较 |
本章小结 |
二、语言图书出版语种分析 |
(一)语言图书语种出版总体情况 |
1.外语图书出版情况分析 |
2.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出版情况分析 |
(二)各高校出版社出版语种比较 |
(三)高校语言类专业开设情况与图书的语种出版情况比较 |
本章小结 |
三、语言类图书出版类型分析 |
(一)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物出版情况分析 |
1.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情况统计 |
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对外汉语教材 |
3.其他出版社的对外汉语教材 |
(二)语言测试出版物出版情况分析 |
1.出版图书统计 |
2.几大语种语言测试图书分析 |
本章小结 |
四、上海高校出版社发展思考与建议 |
(一)“一带一路”政策下的出版思考 |
1.增加非通用语语种学习及测试图书出版 |
2.对外汉语教材出版 |
(二)“加强中小学外语教育”背景下的出版建议 |
1.语言读物类图书的出版 |
2.语言教育类图书的出版 |
(三)加强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图书的出版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一章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命题依据及历史沿革 |
第一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的命题依据 |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原则 |
第三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 |
第四节 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演变进程 |
第二章 高考语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
第一节 考查能力层级的分析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和命题情况分析 |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原因 |
第四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及趋势 |
第三章 高考背景下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联结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 |
第二节 分体裁进行阅读教学 |
第三节 教师教学准备精细化 |
第四节 学生知识储备及解题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老照片》选题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四节 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老照片》期刊概述 |
第一节 《老照片》简介 |
第二节 《老照片》的基本定位 |
一、期刊定位 |
二、受众定位 |
三、期刊风格 |
第三节 《老照片》现状 |
第二章 《老照片》选题策划成功之处及其原因 |
第一节 期刊选题策划的定义 |
第二节 《老照片》文章选题内容分析与总结 |
一、《老照片》期刊对选题的分类 |
二、对《老照片》期刊选题的再分类 |
第三节 《老照片》选题策划成功之处 |
一、私人化叙事方式 |
二、话题敏感度强 |
三、话题多元性强 |
四、主题(专题)策划 |
五、作者群的设置更符合期刊定位 |
六、选题策划的再实现 |
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 |
八、与读者间的良性互动 |
第四节 《老照片》选题策划成功的原因及具体案例分析 |
一、坚持方向性原则是《老照片》选题策划成功的标准 |
二、坚持创新性原则是《老照片》选题策划成功的基础 |
三、坚持针对性原则是《老照片》选题策划成功的出发点 |
四、坚持需要性原则是《老照片》选题策划成功的可能 |
第三章 《老照片》选题策划不足之处及原因 |
第一节 选题文章内容过长,不适于当下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 |
第二节 版面设计不恰当,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
第三节 对照片考究仍存在问题,导致文章质量下降 |
第四节 照片来源范围较窄 |
第五节 栏目设置不够准确 |
第六节 优质照片无法完美呈现 |
第四章 以《老照片》为代表的图像类传播媒体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5G时代以《老照片》为代表的传统出版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5G时代面临的挑战 |
二、5G时代面临的机遇 |
第二节 5G时代下,以《老照片》为代表的图像传播类媒体选题策划发展的建议 |
一、仍应把握出版工作方向、工作方针、生产秩序 |
二、仍应把保证且提高刊物质量放在首位 |
三、应更提供更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受众服务 |
四、应充分体现办刊宗旨,促进期刊的品牌传播 |
五、应抓住机遇,逐步向数字化、智慧化出版转型 |
六、应注重线上、线下平台的融合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大运河文化的研究 |
二、大运河文化资源开发状况研究 |
三、相关出版资源开发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第一章 大运河文化与出版资源概述 |
第一节 大运河文化的概念 |
第二节 出版资源的概念 |
第三节 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的开发价值 |
一、普及运河文化,让公众了解和传承大运河文化 |
二、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
三、打造运河文化世界品牌,对外传播国家形象 |
第二章 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现状 |
第一节 大运河文化图书出版概况 |
一、大运河文化图书出版数据分析 |
二、大运河文化图书呈现形式分析 |
第二节 大运河文化图书种类结构分析 |
一、通俗大众类图书 |
二、史料典籍类图书 |
三、精品艺术类图书 |
四、学术专着类图书 |
第三节 大运河文化出版物作者分析 |
一、学院派作者 |
二、大众作者 |
三、政府部门 |
第四节 大运河文化数字出版状况 |
一、数字音像制品开发状况 |
二、在线知识服务产品开发状况 |
三、网络数据库的建设状况 |
第三章 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出版物开发总量少且深度开发薄弱 |
第二节 出版形式单一且立体化开发不足 |
第三节 选题分布不均且普及性读物偏少 |
第四节 版权输出和文化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
第四章 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
第一节 构建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有利环境 |
一、出版社加强与政府合作,利用好政策支持 |
二、重视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二节 全面深入开发大运河文化选题资源 |
一、深入挖掘大运河物质文化选题资源 |
二、深入挖掘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选题资源 |
三、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选题资源 |
四、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旅游选题资源 |
第三节 推进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体系化和规范化开发 |
一、系列化开发,形成规模效应 |
二、平衡不同层次的大运河文化出版物 |
三、加大运河文化普及类出版物开发力度 |
第四节 开发大运河文化多元化出版形式 |
一、积极培育大运河文化网络出版 |
二、一源多用,探索大运河文化立体开发 |
第五节 全方位打造大运河文化精品出版 |
一、提升出版物质量,树立精品化出版意识 |
二、加强大运河文化出版品牌建设 |
三、加强版权输出,打造国家文化品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机遇与挑战:5G时代图书直播营销机制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5G为出版行业带来新挑战 |
1.1.2 5G为图书营销带来机遇与挑战 |
1.1.3 直播作为出版营销的新方式势不可挡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移动互联网营销综述 |
1.3.2 图书营销模式研究 |
1.3.3 直播营销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图书直播营销环境PEST分析 |
2.1 政治环境: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兜底 |
2.1.1 国家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
2.1.2 监管体系日趋完备 |
2.2 经济环境:粉丝经济和眼球经济突出 |
2.3 社会环境:直播营销模式渗透力迅猛 |
2.4 技术环境:5G驱动互联网步入新时代 |
3 市场发起阶段:自身优势为核心 |
3.1 自有图书资源开发——山东教育出版社图书直播初探 |
3.1.1 优质好书获邀直播推荐 |
3.1.2 策划编撰确保活动连贯 |
3.1.3 反馈整合明确未来走向 |
3.2 图书种类繁多且内容优质 |
3.2.1 自有内容资源丰富 |
3.2.2 内容审核把关严格 |
3.3 号召能力显着的作者资源 |
3.3.1 专家作者的权威引流 |
3.3.2 名人作家的粉丝号召 |
3.4 出版品牌的公信力和辐射力显着 |
3.4.1 市场角逐中出版品牌具有公信力 |
3.4.2 出版品牌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 |
3.5 拥有素质过硬的出版从业人员 |
3.5.1 政治素养优良 |
3.5.2 专业素养完备 |
3.5.3 沟通交流无碍 |
3.5.4 创新意识超前 |
4 市场培养阶段:平台选择为关键 |
4.1 多平台合力齐发——玖伍文化城直播营销初具规模 |
4.1.1 时事热点关联直播主线 |
4.1.2 前期宣传助力直播数据 |
4.1.3 平台运营实现直播引流 |
4.2 自建旗下网络直播平台 |
4.2.1 助力于粉丝黏性的增强 |
4.2.2 催化企业宣传推广升级 |
4.2.3 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
4.3 与专业直播平台强强联合 |
4.3.1 直播技术和运作模式趋于成熟 |
4.3.2 直播营销运营成本降低 |
4.4 与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合作 |
4.4.1 购买行为发生几率大 |
4.4.2 购买过程快捷周密 |
4.5 依托社交媒体进行直播 |
4.5.1 社交应用转化率高 |
4.5.2 营销信息传播率高 |
5 市场成长阶段:渠道联合为保障 |
5.1 渠道贯通引关注——蒲公英童书馆互动沉浸式直播发展 |
5.1.1 播前工作筹划缜密 |
5.1.2 播出内容满足猎奇 |
5.1.3 播后实时总结改进 |
5.2 打通社交媒体渠道稳固直播影响力 |
5.2.1 施展出版社官方平台优势 |
5.2.2 发挥主播自身感染力 |
5.2.3 巧用社交平台官方推荐 |
5.3 开拓多方营销渠道深化图书直播 |
5.3.1 提供沉浸式传播体验 |
5.3.2 达成线上+线下多方位整合 |
5.3.3 通过互动营销提高受众积极性 |
6 市场成熟阶段:信息复盘为主旨 |
6.1 数据复盘完善直播——三鸣图书直播的进阶之路 |
6.1.1 儿童读物为主攻方向 |
6.1.2 快手平台实现流量高转换率 |
6.1.3 后期复盘准确性高 |
6.2 促使图书直播内容调整 |
6.3 反推图书选题策划 |
7 图书直播营销机制面临挑战 |
7.1 主创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
7.2 图书直播的平台选择冗杂多样 |
7.3 图书直播的政策条文有待完善 |
8 图书直播营销启示 |
8.1 培养图书直播营销人才 |
8.2 优化图书直播平台建构 |
8.2.1 巩固主宣发平台优势 |
8.2.2 发挥辅助平台潜能 |
8.3 完善图书直播法律规制 |
8.3.1 克服法规建设滞后性,完善法律法规 |
8.3.2 完善法律法规内容,健全法律监管体系 |
8.4 建设图书直播营销数据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出版业视角下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出版业和政府治理的基本概述 |
2.1 出版业概述 |
2.1.1 出版的定义 |
2.1.2 出版业的定义 |
2.1.3 我国出版业的特征 |
2.2 政府治理的基本内容 |
2.2.1 政府治理的概念 |
2.2.2 政府治理的理论 |
2.3 我国出版业的政府治理发展历程 |
2.3.1 政府全权管理时期 |
2.3.2 政府部分管理时期 |
2.3.3 政府协助治理时期 |
第三章 山西省出版业中的政府治理现状 |
3.1 山西省出版业政府治理取得的进展 |
3.1.1 管办分离,政府职责明确 |
3.1.2 完成转企改制,政府角色实现转变 |
3.1.3 深化内部结构,协助出版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3.2 山西省出版业政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政府重视程度、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
3.2.2 出版业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 |
3.2.3 政府对出版业价值引导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3.2.4 政府治理公开化有待进一步落实 |
3.3 山西省出版业政府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转企改制不彻底 |
3.3.2 出版业法治建设落后 |
3.3.3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四章 完善山西省出版业政府治理的对策 |
4.1 促进政府能动作用最大化 |
4.1.1 充分发挥省级出版管理部门的作用 |
4.1.2 确定职能,做好出版的中观管理 |
4.1.3 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
4.1.4 推进政府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进程 |
4.2 厘清政府主体,规划出版业合理布局 |
4.2.1 健全省级出版行业协会 |
4.2.2 鼓励民间出版力量入市 |
4.2.3 扩大出版后备力量队伍 |
4.2.4 推进出版单位与技术运营部门的联合协作 |
4.3 发挥政府对出版业价值的引导力,铸造品牌形象 |
4.3.1 扩大出版业公共服务范围 |
4.3.2 帮助地方社打造特色品牌 |
4.3.3 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
4.4 加快政府治理公开化,引导公众参与 |
4.4.1 掌握本省出版业大方向 |
4.4.2 建立省级出版物公开网站 |
4.4.3 鼓励出版单位和社区合作共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出版理念及实践研究(199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发展概述 |
(一)三次创业历程 |
(二)出版社发展现状 |
二、出版人制度:现代出版企业的精神确立 |
(一)出版人的责任精神 |
1.出版业发展的环境背景 |
2.出版企业家的角色定位 |
(二)出版机构的企业精神 |
1.明确的出版定位 |
2.科学的管理制度 |
3.规范的人才建设 |
4.鲜明的经营特色 |
(三)出版企业的人文精神 |
三、知识价值:学术服务的理念提升 |
(一)学术出版的社会需求 |
(二)图书价值的知识回归 |
(三)学术服务的转型发展 |
1.以用户为中心提升出版质量 |
2.以内容为基础打造优质资源平台 |
四、“皮书系列”:学术出版的社会服务 |
(一)皮书定义及功能定位 |
1.何谓皮书 |
2.皮书的功能定位 |
(二)皮书系列出版情况 |
1.皮书研究报告 |
2.皮书数据库 |
(三)学术成果的优化出版 |
1.系列化运作,树立品牌形象 |
2.加强自律,保障内容质量 |
3.数字化转型,加强资源整合 |
五、“甲骨文”:学术图书的大众探索 |
(一)“甲骨文”引进国外学术着作 |
1.甲骨文丛书的发行情况 |
2.甲骨文丛书的社会反响 |
(二)甲骨文丛书的出版特点 |
1.学术着作的大众定位 |
2.严谨的图书内容选题 |
3.精致的图书装帧设计 |
(三)学术大众化的成功尝试 |
1.学术出版契合阅读趋势 |
2.图书内容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 |
3.图书设计重视阅读体验 |
六、后期资助:基础研究的业界推动 |
(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立 |
(二)后期资助项目的参与情况 |
1.申报推荐 |
2.成果出版 |
(三)基础研究的主动把关 |
1.抓住机遇,重视基金项目 |
2.转变态度,承担学术职责 |
3.主动沟通,连接作者编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甲骨文”丛书出版书目统计 |
附录B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书目 |
致谢 |
(8)民国前期出版多元化发展研究(1912-1931)(论文提纲范文)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 |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工作(贡献)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1.1 出版业 |
1.1.2 出版业的多元化发展 |
1.1.3 研究起止点 |
1.2 研究理论 |
1.2.1 媒介生态理论 |
1.2.2 媒介补偿理论 |
1.3 研究现状 |
1.3.1 出版多元化相关着作 |
1.3.2 出版多元化相关论文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创新点 |
1.4.1 选题创新 |
1.4.2 视角创新 |
1.4.3 材料创新 |
1.5 研究意义 |
1.5.1 为建立科学的完备的出版史提供资料 |
1.5.2 为今天的出版多元化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案例研究法 |
1.6.3 比较研究法 |
第2章 民国前期的出版产业链多元化 |
2.1 出版机构产业链 |
2.1.1 宋代以来印刷技术的发展 |
2.1.2 出版机构产业链多元化的萌芽 |
2.2 民国前期三大出版机构的产业链多元化 |
2.2.1 三大机构的典型特征 |
2.2.2 商务印书馆的产业链多元化 |
2.2.3 中华书局的产业链多元化 |
2.2.4 世界书局的产业链多元化 |
2.2.5 小结 |
2.3 三大出版机构的产业链多元化比较 |
2.3.1 相同之处 |
2.3.2 不同之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民国前期出版物的多元化 |
3.1 三大机构出版物的转型 |
3.1.1 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新特点 |
3.1.2 中华书局的出版新特点 |
3.1.3 世界书局的出版新特点 |
3.1.4 小结 |
3.2 三大书局的出版多元化 |
3.2.1 商务印书馆的杂志出版 |
3.2.2 中华书局的杂志出版 |
3.2.3 世界书局的杂志出版 |
3.3 民国前期三大书局出版物多元化分析 |
3.3.1 “书——刊”出版时间交融 |
3.3.2 “书——刊”主题交融 |
3.4 报馆、杂志社的出版物多元化 |
3.4.1 报馆的图书出版 |
3.4.2 杂志社的图书出版 |
3.4.3 报馆和杂志社出版图书类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出版机构的跨界多元化 |
4.1 商务印书馆的电影工作 |
4.1.1 购买电影器材 |
4.1.2 搭建影棚 |
4.1.3 搭建办公楼 |
4.1.4 拍摄影片 |
4.2 商务印书馆电影工作与出版工作的关联 |
4.2.1 图书内容成为电影内容的来源 |
4.2.2 电影丰富了图书和杂志的内容 |
4.2.3 小结 |
4.3 商务印书馆的其他跨界多元化 |
4.3.1 制造仪器 |
4.3.2 开设教育机构 |
4.3.3 开设广告公司 |
4.4 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的跨界多元化 |
4.4.1 中华书局开办制造厂 |
4.4.2 世界书局开展信托工作 |
4.4.3 世界书局开展地产工作 |
4.5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1912-1931年图书出版机构统计表 |
附录二:1912年-1931年报馆/杂志社出版图书一览表 |
附录三:商务印书馆出品剧情片电影一览表 |
附录四:1931年前报刊中以“活动影戏“为标题文章一览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岳麓书社出版“走出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岳麓书社出版“走出去”的现状 |
2.1 我国出版“走出去”的动因 |
2.1.1 全球化的需求 |
2.1.2 文化传播的需要 |
2.1.3 市场开拓的需要 |
2.2 地方性古籍出版社“走出去”的基本特征 |
2.2.1 以传统文化图书输出为主 |
2.2.2 由被动输出变为主动输出 |
2.2.3 “走出去”具有不平衡性 |
2.3 岳麓书社出版“走出去”的基本状况 |
2.3.1 岳麓书社图书出口状况 |
2.3.2 岳麓书社版权输出状况 |
2.3.3 岳麓书社资本输出状况 |
第3章 岳麓书社出版“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
3.1 “走出去”处于初级阶段 |
3.1.1 输出图书品种少 |
3.1.2 输出地域狭窄 |
3.2 “走出去”渠道不通畅 |
3.2.1 版权输出渠道单一 |
3.2.2 国际营销渠道缺乏 |
3.3 “走出去”人力资源建设滞后 |
3.3.1 人员配备不合理 |
3.3.2 专业性人才缺乏 |
3.4 “走出去”措施保障不够 |
3.4.1 输出图书主要依赖国家项目 |
3.4.2 “走出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
第4章 岳麓书社“走出去”战略的发展对策 |
4.1 丰富“走出去”的内容 |
4.1.1 加大外向型图书的选题策划力度 |
4.1.2 对中华传统文化类图书进行整合创新 |
4.1.3 深度挖掘“走出去”数字出版资源 |
4.2 拓展“走出去”的渠道 |
4.2.1 以实物图书出口带动版权输出 |
4.2.2 借助海内外学术交流“走出去” |
4.2.3 创新海外营销渠道和销售模式 |
4.3 加强“走出去”人力资源建设 |
4.3.1 优化“走出去”部门人力资源配置 |
4.3.2 增强“走出去”的激励措施 |
4.3.3 注重出版社“走出去”人才的培养 |
4.4 借势借力“走出去” |
4.4.1 借助国家“走出去”政策实现版权输出 |
4.4.2 利用集团平台资源实现“抱团出海” |
4.4.3 尝试资本输出带动产品输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知识服务背景下出版流程融合发展探究 ——基于对“得到App”和“中读App”出版流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关于知识服务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出版流程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出版融合发展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介绍 |
2.1 知识服务与知识服务平台 |
2.2 流程与出版流程 |
2.3 研究对象 |
2.3.1 “得到App” |
2.3.2 “中读App” |
第三章 “得到App”和“中读App”出版流程比较分析 |
3.1 内容生产子流程比较分析 |
3.1.1 选题策划 |
3.1.2 组稿 |
3.1.3 审稿 |
3.1.4 编辑加工 |
3.1.5 小结 |
3.2 营销推广子流程比较分析 |
3.2.1 线上推广 |
3.2.2 线下推广 |
3.2.3 小结 |
3.3 运营维护子流程比较分析 |
3.3.1 线上维护 |
3.3.2 线下维护 |
3.3.3 小结 |
第四章 出版企业和知识服务平台融合发展 |
4.1 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
4.2 融合发展的主体 |
4.3 融合发展的思考 |
4.3.1 融合出版理念变化 |
4.3.2 融合出版流程模型 |
4.3.3 融合出版的挑战与机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山西出版业发展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高校出版社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调查与思考[D]. 凌满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 晏飘.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老照片》选题策划研究[D]. 于金莉. 烟台大学, 2020(06)
- [4]大运河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研究[D]. 张璐. 苏州大学, 2020(03)
- [5]机遇与挑战:5G时代图书直播营销机制思考[D]. 徐婷.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出版业视角下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张沛琦.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出版理念及实践研究(1998-2018)[D]. 雷珏莹. 河南大学, 2019(01)
- [8]民国前期出版多元化发展研究(1912-1931)[D]. 牛晨越.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岳麓书社出版“走出去”研究[D]. 吴茵. 湖南大学, 2019(08)
- [10]知识服务背景下出版流程融合发展探究 ——基于对“得到App”和“中读App”出版流程的分析[D]. 杨忠杨.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