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记者的思维能力

论记者的思维能力

一、论新闻工作者的思维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谷雪松[1](2021)在《隐性采访下的新闻侵权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过程中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但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与缺失,其法律地位始终模糊不清。社会上,舆论较多,关于其合法性的问题,支持者和反对者意见不一。长期以来,隐性采访为新闻的采集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近些年来,由其引发的侵害公民人格权的案例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过去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伦理层面,因此对隐性采访引发的新闻侵权问题做一次系统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既可以弥补理论上的空白,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不可否认的是,隐性采访的存在有它的意义,不应该完全摒弃,但对于它的使用,一方面需要加强控制与规范,另一方面需要明确当造成侵权时该如何去承担责任。除绪论外,本文的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隐性采访的概述。内容包括隐性采访的定义、特征,之后阐述了隐性采访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意义,肯定隐性采访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第二章为隐性采访引发的新闻侵权。在肯定了隐性采访存在的价值后,分析了使用不当会造成的侵权后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包括隐私权、名誉权和肖像权在内的公民人格权的侵害。第三章为隐性采访新闻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抗辩事由,责任构成要件和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相似;抗辩事由包括公众知情权、公开场合、公众人物、其他抗辩事由等,这些抗辩事由进一步解释了在有侵权隐患的情况下,隐性采访一直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因。第四章为隐性采访的控制与规范,隐性采访有存在的价值,但容易造成侵权,那么对其规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包括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第五章为隐性采访新闻侵权责任的承担,对隐性采访的使用进行控制与规范可以防止侵权的发生,但并不能彻底杜绝侵权的发生,这部分讲述的便是发生侵权时该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核心。从责任主体、赔偿范围、承担方式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责任主体包括新闻媒体和记者、转载媒体;赔偿范围包括直接财产损失、间接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承担方式包括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等。通过详细的研究与论述,力图给侵权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

蔡平娟[2](2020)在《抗战时期陆定一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宣传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定一十分重视党的宣传工作。抗战时期是陆定一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陆定一抗战时期宣传工作思想的形成,既来自于成长过程中接触的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又受制于抗战时期的历史社会环境,包括党外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双方既是队友又是对手,为了争夺话语权而展开宣传战;党内背景,中共自成立以来,党内出现了四次路线错误,严重影响了党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作为党内重要的报刊掌门人,陆定一在抗战时期的宣传工作实践主要包括负责《新华日报》(华北版)、《前线》杂志以及在毛泽东的领导与关怀下,担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与博古既合作又斗争,共同参与《解放日报》改版,扭转了博古的“新闻纸”办报思路,使《解放日报》由国际视野转向了延安视野。陆定一在宣传工作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宣传工作思想。陆定一主张对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强调新闻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新闻真实论、全民党报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奠定了学理基础。抗战时期陆定一宣传工作基础上形成的宣传工作思想也有权宜色彩,尤其是思维模式的二元对立、轻视新闻专业取向,对后来的舆论宣传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陆定一的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思想为政治动员群众,传播共产党形象,夺取抗战胜利,强化毛泽东党内的话语权发挥了关键作用,对加强和改进党在新形势下的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沈英丽[3](2020)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进入融媒体时代。本研究以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一般理论为指导,以H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调研分析了H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借鉴英国、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媒体素养教育的经验,尝试提出了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提升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要素涉及到主体、媒介、客体、内容四个要素。具体而言,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主体包括高等院校正规的新闻院系,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工作者协会,等等。媒介则是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传统媒介,还包括网络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等。客体就是各级新闻工作者。内容包括:人民立场、认识媒体性质、熟悉新闻生产、懂得传播规律、用好建设思维和营造监督氛围。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既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一是党性和人民性与新闻性相统一。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社会效益为主。三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相统一。调研表明,尽管近年来H省广播电视台采取了专题培训、专题报告、骨干培养等多种措施提高新闻队伍融媒体素养,但整体上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极少提供有系统且正式的教育训练;各类非正式训练教育“充斥”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时代资深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供给制式化;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方法采用“干中学”居多。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看,媒体素养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正规教育,实施准入把关制度,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在职培训制度化、常态化,这些都是提高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的有效途径。建议H省新闻工作者管理单位要把好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入口培训关和在职培训关,借鉴国外相关经验,采取以下措施加快提升新闻工作者队伍的融媒体素养:一是把素养教育前置融入新闻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及时将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标准;新闻宣传机构与高校携手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新闻宣传机构积极向高校和学生宣传正能量的媒体文化。二是把好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在职培训关口,包括:新闻工作者主动学习提升新媒体操作能力;向新闻工作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培训课程;发挥好学术团体的行业平台和训练作用。三是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评价管理与导向激励,包括: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评价管理和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导向激励。具体而言,就是新闻工作者素质评价管理与导向激励,要综合运用管理学需求层次激励理论、双保健因素激励理论和期望理论原理,有针对性地区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新闻工作者的实际需求,不能只从管理者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不顾新闻工作者的实际需求制定激励措施,这样,并不能达到组织激励的目标。

颜环宁[4](2020)在《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新浪新闻(2006-2019)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老龄化背景下,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升级,信息传播趋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数字信息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流,各种新媒介不断崛起。数字化、老龄化这两股趋势的交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塑造着人口老龄化社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本研究拟综合运用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新闻2006年3月至2019年8月(13年6个月)的老年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对老年人媒介形象展开全面研究,旨在回应这两股趋势的交织现实,为老年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相关知识。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新闻报道在报道框架、报道对象属性以及报道内容指标三方面具有相应的特点。报道框架方面,报道数量总体份额不足,稳中有升后的爆发式增长再骤降;报道篇幅中“简短小型化”势头明显;报道消息来源上精英化松动,专家与路人并驾齐驱;报道体裁中消息与通讯始终独大且稳中有升,其它体裁日渐缩水;报道形式由单一平面转向综合立体。报道对象属性方面,男性始终一枝独秀,女性变动中缓慢成长;高龄化报道明显,发展趋势逐渐平缓;城镇老年人为主,东中西部依次递减,全国报道居多;退休前职业身份多为普通老人;生理形象不健康,心理形象积极,社会形象消极化。报道内容指标方面,配角比例有所下降,主角式报道增多;报道偏重于物质生活;报道主题社会类占主流,呈多元化发展;报道倾向负面多于正面,客观报道趋势明显。在此基础上,老年人媒介形象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老年群体媒介形象“更加高龄衰弱”;女性老年人报道份额不足且形象更加负面;农村老年人报道份额不足且形象偏于负面。与此同时,对老年群体的典型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如下:弱势无用的老年人占多数,主要分为被关怀救助、经济薄弱、家庭负担、上当受骗四种类型;孤寡独居和违法犯罪的老人报道占比较多。本研究亦从宏观因素对老年人媒介形象消极负面化报道作出解释,并针对此问题作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具体来看,影响老年人媒介形象构建的因素主要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基薄弱、媒介商业化与专业素养缺失、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以及舆论氛围的影响等四个方面。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本研究从夯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根基、提高媒体从业者的新闻素养、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引导老年人自我改变等方面为治理老年人媒介形象建言献策。

刘虹驿[5](2020)在《县级融媒体新闻生产的服务力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技术、智能终端的更新迭代改变了媒介生态,从“中央厨房”到“县级融媒体中心”,我国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始终在摸索中前行。作为区域化的新型主流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论文以县级融媒体APP的本地化新闻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服务力为研究核心,聚焦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评价与服务力优化研究。围绕这一核心议题,论文从三个层面来展开研究:一是研究如何建构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评估框架?二是探究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生成状况如何?三是探讨如何提升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传媒服务观、传媒功能理论、新闻接近性原理为理论基础,从内容构成、报道范式、报道服务力和报道效果等四个维度来建构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评估框架,该评估框架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论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通过构造周抽样方式从5个示范县的融媒体APP平台获取951篇新闻文本,并对24位县级融媒体中心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本地新闻和时政类新闻占主导地位,且常规性议题最常见。此外,本地化新闻以原创为主,图文是最常见的呈现方式,党政机关是主要信源。整体来看,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构成失衡且层次较低,服务反馈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用户意识淡薄导致很难形成固定的用户群体;二是信息服务空窗期容易让平台用户流失;三是交流渠道受限降低了用户参与程度;四是融媒人才队伍不稳定导致用户黏性较弱。论文建议从四个方面来提升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一是要树立用户思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并完善以服务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二是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强化融媒人才队伍的建设;三是要丰富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层次和形式,提升服务的供给能力;四是要融智慧城市建设与县级融媒体发展于一体,优化新闻信息服务与公共服务的对接,增强用户黏性,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职责。总体来说,论文从既有文献中建构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评估框架,并以此检视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生成状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周思敏[6](2020)在《走基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传播实践》文中提出自有组织的新闻活动产生以来,新闻就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党的优良传统当中,群众路线对新闻实践活动的作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传承好“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就是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因此,“走基层”既是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落脚点,也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走基层”这一的政治话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仅体现了党的“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深刻内涵,也成为指导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方法论。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百年的历史背景下,本文通过使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历史和现实相照应的视角,认真梳理群众路线在党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重点探讨“走基层”传媒实践的理论逻辑与历史脉络,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践行“走基层”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又是如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治国理政使命。“走基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实践,其诞生与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密切相关。“走基层”的思想萌芽可追溯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奠基于马列经典作家的群众路线思想,并发展和成熟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实现了从早期的党密切联系群众,到群众路线,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拓展。群众路线不仅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活动,也影响了“走基层”新闻观念的形成。回溯新闻实践的历史演变及发展逻辑,“走基层”经历了四个典型阶段:延安时期的“走基层”倡导群众办报,推动政治动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走基层”以树立典型人物,推动生产动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走基层”则通过深挖社会问题,推动改革深化:新时代的“走基层”则以注重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的新闻业务方法,注重群众呼声的新闻价值判断,注重群众语言的新闻报道形式,以及注重协同化的新闻传播方式实现基层故事的传播。“走基层”虽然脱胎于“群众路线”,但新时代的“走基层”又从新闻实践回归到国家治理政治话语。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旨在以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落细,并有效发挥新闻舆论工作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刘炎飞[7](2020)在《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幻莫测的时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催生了媒体的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新的政治体制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媒介环境相对宽松,报纸结构比例开始发生变化,民营报纸逐渐超越官报和政党报纸,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二,民营报业和民营报人成为此时中国新闻业的主力军。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戈公振、林白水、胡政之、史量才、汪汉溪、黄天鹏、周孝庵为其代表人物。他们大都留学于欧美或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熏陶,也目睹了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反观中国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于是,他们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新闻事业,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在新闻实践、新闻学研究、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开启艰难的探索,撰写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着,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刊,开启了中国的新闻教育,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民营报人作为北洋政府时期新闻战线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中,十分注重对新闻学的探讨和总结,在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思想见解,为中国新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新的贡献。民营报人们首次提出报纸是社会的公共机关,应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强调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全面客观代表公众意见,在社会普遍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基础理论方面,民营报人最早构建了新闻学体系,提出了以事实为本源,读者为中心的新闻观,建立了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原则遵循。为保证报纸的“客观性”,民营报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道德规范,强调了记者道德修养和品性培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言论自由是报纸生存外在条件,独立自尊是记者的核心价值观,客观公正是记者恪守的报道原则。民营报人全面阐述了报纸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的操作原理与方法。提出了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方式,以读者为本位的编辑宗旨,事实与意见分离的新闻范式,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公正代表民意的评论写作要求等经典业务理论。报刊经营方面,他们提倡经济独立,主张在广告和印刷等经营活动中,不能唯利是图,而要义利兼顾。民营报人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的阐释、新闻业务操作规范的建立、新闻伦理道德的构想,以及报刊经营的思考,体现了公共性、客观性的新闻理念,折射出民营报人对新闻业职业化、专业化的追求。这些思想是民营报人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基于自身的角色立场,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中国新闻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使中国关于新闻“有学”还是“无学”之争,第一次得到正面肯定的回答,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现代化、职业化转型,创建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郭芳[8](2020)在《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的文体研究 ——以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为例(2014-2019)》文中提出新闻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其文体演变受到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在人工智能、AR、VR、5G等媒介技术推动下,“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新闻游戏”“AR”“H5”等一大批融合新闻产品频现,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呈现形式与内容生产模式。本文以文体学为理论基础,以新华社全国“两会”报道(2014-2019)为研究样本,基于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融合新闻在结构方式、表达形式、语言风格方面的文体特征,以探究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文体变迁的表征,并预测未来融合新闻文体变革的趋势。研究发现,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应用,融合新闻呈现文本多模态、智能化,新闻叙事互动化、杂糅化,传播沉浸式等文体特征。具体表现为语言风格口语化、时尚化,呈现新旧媒体语言的交融性;新闻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到钻石形叙事变化;传播模式由内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内外联动传播向“沉浸式传播”演进。另外,研究也发现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存在一些不足。

苏娜[9](2020)在《《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传播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与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迎合了当前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在新闻传播领域,传统媒体注意到短视频碎片化、内容丰富、传播力强等特点,开始制作与传播短视频新闻,并且将短视频新闻作为媒体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2018年抖音成为政务和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新平台,其中《人民日报》于2018年9月10日入驻抖音平台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快速积攒了大量粉丝,获得了可观的播放量,其粉丝量和播放量在抖音媒体号中皆居首位。作为新闻传播领域中一种新兴传播形式,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是如何借助抖音平台进行短视频新闻传播?《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新闻传播对其他传统媒体发展有何借鉴意义?本文旨在分析《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特征,同时,期望对新闻媒体发展短视频新闻提供有益经验。论文首先将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并且把我国短视频新闻发展与媒体融合大环境下的各个发展节点相关联,梳理短视频新闻自探索到发展阶段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借助传播学的经典理论“5W”模式作为文章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中将量化与质化相结合,分别从四个部分对《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传播特征展开论述:在传播主体方面,从品牌优势、人才队伍、优质资源和用户参与四个角度展开论述;在传播内容方面,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进行样本收集与整理,从内容的选题、报道视角、价值取向和叙事变化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制作特征方面,将抖音平台作为传播渠道,结合平台特征分别从新闻画面选取、音乐渲染情感、特效剪辑手法突出视觉表达、简短时长四个方面,总结《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在制作方面的突出特征;在用户特征与传播效果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从用户基本信息、参与行为与参与动机三方面概述用户特征,继而从认知、态度和行为层面总结出传播效果。最后,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对其他新闻媒体借力抖音实现新型信息传播带来的启示。

吴敏[10](2020)在《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认为新闻作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类信息文本,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语文学科的发展,新闻作品教学越来越重要,已经不能被忽视。但是,现如今新闻作品教学在目标、资源、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把握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正确认识新闻作品“教什么”与“怎么教”。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一定不足,缺少对语文教育新形势下新闻作品教学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本次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次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界定了新闻作品及其相关概念,探讨了多维视野下新闻作品的原生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语文教育新形势下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第三部分,结合教材新闻作品选编分析与新闻作品教学现状调查,探讨现阶段中学新闻作品教学的问题及成因。首先,通过回溯新闻作品进入语文教材的发展史与分析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新闻作品的选编,总结出教材中新闻作品选编的特点与选文时效性欠缺、单一化等不足。其次,通过中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现阶段新闻作品教学存在多数教师具备一定新闻素养,但阅读取向集中;教学目标僵化,思维目标尤为欠缺;教学资源以教材选文为主,缺乏对社会热点的开发;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新闻作品教学自评良好,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最后,进一步思考中学新闻作品教学现状,探讨问题成因。第四部分,在中学新闻作品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语文核心素养下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第一,通过完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关注新闻研究动态及热点、增强教学意识以及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素养,夯实新闻作品教学基础;第二,在熟悉课标学习要求、明确教材重点、关注体裁特征、探究篇目个性以及重视思维品质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目标,契合新闻作品特色价值;第三,通过捕捉新闻热点、选择多元新闻语料、利用网络媒介,丰富教学资源,增加教学文本的活性,丰富学生新闻阅读体验;第四,转变现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思维模型、运用比较阅读、综合学习活动等既符合新闻作品特性又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方法实现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二、论新闻工作者的思维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闻工作者的思维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隐性采访下的新闻侵权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价值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隐性采访概述
    一、隐性采访的定义与特征
        (一)隐性采访的定义
        (二)隐性采访的特征
    二、隐性采访的历史
        (一)世界隐性采访的历史
        (二)中国隐性采访的历史
    三、隐性采访存在的法律依据与社会价值
        (一)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
        (二)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
第二章 隐性采访引发的新闻侵权
    一、隐性采访与公民人格权的冲突
        (一)隐私权的冲突
        (二)名誉权的冲突
        (三)肖像权的冲突
    二、隐性采访与社会权益的冲突
        (一)与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冲突
        (二)与政府、商业秘密的冲突
        (三)与司法、警察调查权力的冲突
第三章 隐性采访新闻侵权责任的构成与抗辩
    一、隐性采访新闻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存在隐性采访侵权行为
        (二)有受到损害的事实且可被明确指认
        (三)隐性采访新闻侵权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四)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
        (五)具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已经发表
    二、隐性采访新闻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一)公众知情权
        (二)公开场合
        (三)公众人物
        (四)其他抗辩事由
第四章 隐性采访的控制与规范
    一、外在的控制与规范
        (一)圈化隐性采访禁区
        (二)严把刊发、制作、播出、转载关
    二、内在的控制与规范
        (一)加强警戒、教育和惩处
        (二)培养职业道德意识
第五章 隐性采访新闻侵权责任的承担
    一、侵权责任的承担主体
        (一)新闻媒体和记者
        (二)转载媒体
    二、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
        (一)直接财产损失
        (二)间接财产损失
        (三)精神损害赔偿
    三、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一)财产责任
        (二)非财产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抗战时期陆定一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1.1 缘由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1.2.1 关于陆定一生平事迹的研究
        1.2.2 关于陆定一宣传思想的研究
        1.2.3 关于陆定一宣传实践的研究
    1.3 选题的基本内容
        1.3.1 主要思想
        1.3.2 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1.4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抗战时期陆定一宣传工作思想的形成背景
    2.1 抗战时期陆定一宣传工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党外背景
        2.1.2 党内背景
    2.2 抗战时期陆定一宣传工作思想形成的家学背景
        2.2.1 家族文化
        2.2.2 马列主义宣传理论
    2.3 抗战时期陆定一宣传工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3.1 接受系统教育
        2.3.2 参与政治组织
        2.3.3 担任中共文宣部门要职
第三章 抗战时期陆定一的宣传工作实践
    3.1 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与《前线》月刊
        3.1.1 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
        3.1.2 领导《前线》月刊
    3.2 就职于解放日报社
        3.2.1 毛泽东点将陆定一
        3.2.2 亦敌亦友的陆定一与博古
        3.2.3 改版《解放日报》
第四章 抗战时期陆定一的宣传工作思想
    4.1 宣传理论
        4.1.1 凝聚广大群众
        4.1.2 加强军干教育
        4.1.3 瓦解敌伪军汉奸
        4.1.4 争取国际支援
    4.2 新闻理论
        4.2.1 新闻本源理论
        4.2.2 新闻真实理论
第五章 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5.1 历史贡献
        5.1.1 传承了马列主义宣传工作思想
        5.1.2 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5.1.3 强化了毛泽东在党内的话语权
    5.2 当代启示
        5.2.1 党的宣传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5.2.2 党的宣传工作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
        5.2.3 党的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5.2.4 党的宣传工作要注重宣传的艺术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融媒体
        (二)新闻工作者
        (三)媒体素养教育
        (四)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
    一、关于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论浅析
        (一)关于职业素养的构成
        (二)关于职业素养的培育
    二、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一般理论
        (一)融媒体的特点与内容
        (二)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三)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要素
    三、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要求
        (一)党性和人民性与新闻性相统一
        (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社会效益为主
        (三)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相统一
    四、媒体素养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二)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
        (三)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
第二章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基本现状
    一、H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做法及成效
        (一)专题培训班:理论学习与参观考察相结合
        (二)千人培训计划:巡回授课
        (三)年度岗位培训考试:线上与线下结合
        (四)新闻工作者骨干培训:省委党校专题班
    二、H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普通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渴望再度进修、进修机会少
        (二)资深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供给制式化
        (三)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方法采用“干中学”居多
    四、H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新闻工作者理念与角色转变存在着路径依赖
        (二)内外部环境变迁对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提出要求
        (三)新闻工作者媒体融合素养教育提升途径有限
第三章 发达国家或地区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及其经验
    一、英国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
    二、美国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
    三、日本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
    四、中国香港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
    五、发达国家和地区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实施准入把关制度
        (二)社会组织在媒体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
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提升的对策
    一、把素养教育前置融入新闻人才培养过程
        (一)及时将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标准
        (二)新闻宣传机构与高校携手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三)新闻宣传机构向高校宣传正能量的媒体文化
    二、把好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在职培训关口
        (一)新闻工作者主动学习提升新媒体操作能力
        (二)向新闻工作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培训课程
        (三)发挥好学术团体的行业平台和训练作用
    三、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评价管理与导向激励
        (一)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评价管理
        (二)强化新闻工作者素质导向激励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新浪新闻(2006-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老年媒介形象现状
        1.3.2 老年媒介形象影响因素
        1.3.3 老年媒介形象的建设完善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媒介形象
    2.2 理论基础
        2.2.1 符号消费理论
        2.2.2 污名化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方法
        2.3.2 资料分析方法
    2.4 抽样设计
        2.4.1 个案选取
        2.4.2 样本选取
        2.4.3 样本抽样
        2.4.4 类目构建
第三章 老年人媒介报道现状
    3.1 报道框架分析
        3.1.1 报道数量:整体份额不足,报道渐趋饱和
        3.1.2 报道篇幅:“简短小型化”势头明显
        3.1.3 报道消息来源:精英化松动,专家与路人并驾齐驱
        3.1.4 报道体裁:消息与通讯始终独大且稳中有升
        3.1.5 报道形式:单一平面转向综合立体
    3.2 报道对象属性分析
        3.2.1 性别方面:男性始终独大,女性缓慢增长
        3.2.2 年龄方面:高龄化明显,发展渐趋平缓
        3.2.3 区域空间:“城镇化”“东部化”报道且差异渐微,“全国化”明显
        3.2.4 职业身份方面:普通老人居多且趋向同质化
        3.2.5 公众形象:身残志坚,消极报道明显
    3.3 报道内容分析
        3.3.1 报道角色:主角式报道增多
        3.3.2 报道领域:重视物质生活且愈加聚焦
        3.3.3 报道主题:社会类占主流,呈多元化发展
        3.3.4 报道倾向:负面化显着且渐趋客观化
    3.4 小结
第四章 老年人媒介形象现状
    4.1 趋向高龄衰弱的老年群体
    4.2 女性老年人报道份额不足且形象侧重负面
    4.3 农村老年人报道份额不足且形象偏于负面
    4.4 典型形象分析:热点话题中的老年形象
        4.4.1 弱势无用的老年人
        4.4.2 孤寡独居的老年人
        4.4.3 违法犯罪的老年人
    4.5 小结
第五章 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影响因素
    5.1 深层矛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基薄弱
    5.2 先天不足:媒介商业化与专业素养缺失
    5.3 推波助澜: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
    5.4 潜移默化:老年歧视与大众审丑舆论氛围
    5.5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社会治理
        6.1.1 夯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根基
        6.1.2 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
        6.1.3 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6.1.4 引导老年群体自我改变
    6.2 他者化:被建构的老年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5)县级融媒体新闻生产的服务力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相关研究
        1.2.2 服务新闻、建设性新闻的相关研究
        1.2.3 媒体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问题
        1.3.1 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评估框架建构
        1.3.2 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检视
        1.3.3 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提升
    1.4 研究方法
        1.4.1 内容分析法
        1.4.2 深度访谈法
    1.5 研究创新
        1.5.1 研究对象创新
        1.5.2 理论应用创新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
        2.1.1 新闻生产
        2.1.2 服务力
    2.2 相关研究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传媒服务观
        2.2.2 传媒功能理论
        2.2.3 新闻接近性原理
    2.3 类目建构
        2.3.1 内容构成
        2.3.2 报道范式
        2.3.3 报道服务力
        2.3.4 报道效果
    2.4 研究样本选择
        2.4.1 研究对象:县级融媒体建设典型
        2.4.2 信息载体:县级融媒体客户端
    2.5 研究实施与检验
        2.5.1 前测培训与编码
        2.5.2 半结构式访谈
        2.5.3 信度与效度检验
3 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解析
    3.1 本地化新闻的内容构成
        3.1.1 本地新闻占主导地位
        3.1.2 常规新闻议题是主流
        3.1.3 以时政新闻生产为主
    3.2 本地化新闻的报道范式
        3.2.1 图文是主要呈现方式
        3.2.2 自主原创生产占多数
        3.2.3 党政机关是信源主体
    3.3 本地化新闻的服务力解析
        3.3.1 本地化新闻的服务力全貌
        3.3.2 解读类信息的服务力解析
        3.3.3 策略类信息的服务力解析
4 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检视
    4.1 本地化新闻服务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4.1.1 本地化新闻服务力构成不均
        4.1.2 本地化新闻服务层次较低
        4.1.3 本地化新闻服务反馈不明显
    4.2 本地化新闻服务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4.2.1 用户意识淡薄,用户群体难建立
        4.2.2 信息服务空窗,用户群体易流失
        4.2.3 交流渠道不畅,用户参与意愿低
        4.2.4 人才队伍不稳,用户粘性难培养
5 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生产的服务力提升
    5.1 树立新闻生产的用户思维
        5.1.1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5.1.2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5.2 加大融媒人才的培养力度
        5.2.1 培养技术融媒人才
        5.2.2 加强外部人才引进
    5.3 丰富本地化新闻的服务供给
        5.3.1 深化新闻服务层次
        5.3.2 提供多种服务形式
    5.4 对接本地的智慧城市建设
        5.4.1 对接公共服务内容
        5.4.2 优化线上服务体系
6 结语
    6.1 研究不足
        6.1.1 用户研究较浅
        6.1.2 对个性缺乏关注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县级融媒体新闻生产的服务力编码本
附录B:县级融媒体新闻生产的服务力访谈提纲
致谢

(6)走基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传播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1.5 创新点
2 “走基层”概念演进与实践探索
    2.1 “走基层”的概念演进
    2.2 “走基层”作为党的执政理念的实践探索
3 “走基层”传媒实践的理论逻辑与历史脉络
    3.1 倡导群众办报,推动政治动员:延安时期的“走基层”
    3.2 树立典型人物,推动生产动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走基层”
    3.3 深挖社会问题,推动改革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走基层”
4 “走基层”:引领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路径
    4.1 注重基层调研的新闻业务手段
    4.2 注重群众呼声的新闻价值判断
    4.3 注重群众语言的新闻报道形式
    4.4 注重协同创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5 “走基层”传播价值的深化与拓展:从新闻实践到国家治理
    5.1 新时代“走基层”的治国理政效能
    5.2 “走基层”传媒实践的新思考
    5.3 从新闻实践到国家理政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过往研究的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业的发展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一节 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环境
    第二节 新闻业发展的政策空间
    第三节 新闻业的发展
    第四节 民营报人大量涌现的原因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二章 民营报人对报纸功能的阐释
    第一节 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
    第二节 报纸以服务公众为目的
    第三节 报纸以代表公共意见为己任
    第四节 报纸是公众接受教育的机关
第三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新闻”与“报纸”的解释
    第二节 对“新闻”起源问题的探究
    第三节 对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
    第四节 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第四章 民营报人新闻伦理思想
    第一节 道德品格:记者的首要资格
    第二节 独立自尊:记者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言论自由:记者的追求与向往
    第四节 客观公正:记者的报道原则
第五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新闻采集思想
    第二节 新闻编辑思想
    第三节 报刊评论写作思想
第六章 民营报人的报刊经营理念
    第一节 报纸商业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义利兼顾的经营方针
    第三节 以广告为本位的经营理念
第七章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新闻事业的需要
    二、中西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
    第二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历史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代表性民营报人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后记

(8)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的文体研究 ——以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为例(2014-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融合新闻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3.2 新闻文体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对象
        1.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搜集
        1.4.3 类目建构与编码表
        1.4.4 编码及分析方法
        1.4.5 研究设计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6 论文创新点
        1.6.1 选题新颖
        1.6.2 研究方法新颖
2 技术迭代与融合新闻文体的变革
    2.1 技术的演进与媒介形态的变革
        2.1.1 史前媒介与文字媒介
        2.1.2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
        2.1.3 数字媒介与智能媒介
    2.2 传播媒介的变化与新新闻文本的催生
        2.2.1 文字诞生之前:口头语言
        2.2.2 文字与印刷术诞生:印刷文本
        2.2.3 电子技术革命之后:电子文本
        2.2.4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数字文本
        2.2.5 21世纪以来:智能化文本
    2.3 技术的赋权与受众、媒介关系的重塑
        2.3.1 史前媒介时期:人与媒介比较疏远
        2.3.2 传统媒介时期:人与媒介关系紧密
        2.3.3 智能媒介时期:人趋向于媒介沉浸
3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语言风格分析
    3.1 词汇构成:网络化、交融性
        3.1.1 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
        3.1.2 新旧媒体词汇的融合
    3.2 句法特征:简单化、新颖化
        3.2.1 灵活融入网络流行句式
        3.2.2 省略句和简短句常态化
        3.2.3 感叹句、悬念句在自媒体平台流行
        3.2.4 语句出现不规则变化和杂糅倾向
    3.3 语言修辞:多符号、跨媒体
        3.3.1 形貌修辞呈现多种符号
        3.3.2 跨媒体语言的多模态化
    3.4 本章小结
4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结构形式分析
    4.1 文本构成:多媒体、多模态
        4.1.1 文字与图片
        4.1.2 音频与视频
        4.1.3 地图与图表
        4.1.4 超链接和互动设置
        4.1.5二维码+H5
    4.2 语篇结构:超链接、超文本
        4.2.1 单篇报道的融合文本
        4.2.2 组合式的融合文本
        4.2.3 跨媒体互动型融合文本
    4.3 叙事模式:数据化、互文性
        4.3.1 传统叙事
        4.3.2 互动叙事
    4.4 本章小结
5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表达方式分析
    5.1 呈现形式:可视化、视觉化
        5.1.1 短视频新闻占据鳌头,“微视频”带来多元传播
        5.1.2 “图”说两会受青睐,大数据应用扩大信息容量
        5.1.3 “两会”直播常态化,实时展现“两会”现场
        5.1.4 网页交互、H5设计,提升受众“两会”参与度
        5.1.5 虚拟技术、人工智能助力“两会”报道
    5.2 新闻叙事:非线性、对话化
        5.2.1 蜂巢型叙事
        5.2.2 菱形叙事
        5.2.3 钻石形叙事
    5.3 传播模式:全媒体、沉浸式
        5.3.1 全媒体传播型
        5.3.2 内外联动传播型
        5.3.3 虚拟场景传播型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反思: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文体的演变
    6.1 融合新闻文体的创新趋势
        6.1.1 新闻叙事空间多维虚拟化
        6.1.2 新闻符号表达多元化与匹配智能化
        6.1.3 新闻文本的沉浸式构建
    6.2 融合新闻报道的不足
        6.2.1 新闻语言溢出传统规范
        6.2.2 泛娱乐化的文体叙事
        6.2.3 脱离内容的技术堆积
        6.2.4 拘泥形式的互动效果
    6.3 融合新闻报道的提升对策
        6.3.1 建立行业标准,规范融合新闻的报道
        6.3.2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合理进行文体的创变
        6.3.3 优化用户互动体验,增强用户黏性
        6.3.4 强化技术和团队建设,升级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传播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短视频新闻研究综述
        1.2.2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短视频新闻发展概述
    2.1 研究对象界定
        2.1.1 短视频新闻
        2.1.2 抖音APP
        2.1.3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
    2.2 我国短视频新闻发展脉络
        2.2.1 探索阶段
        2.2.2 推进阶段
        2.2.3 发展阶段
第3章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传播主体特征
    3.1 品牌优势:依托纸媒影响力
    3.2 人才队伍:新闻人员媒介素养高
    3.3 优质资源:拥有权威信息资源
    3.4 用户参与:用户生产与专业制作相结合
第4章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传播内容特征
    4.1 选题特征:以社会类、政治类与人物类为主
    4.2 报道视角:平民化视角贴近普通民众生活
    4.3 价值取向:趋向于正面报道,但不规避负面报道
    4.4 叙事变化:叙事语言呈现社交化特性
第5章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制作特征
    5.1 画面选取:新闻画面呈现“去电视化”风格
    5.2 情感渲染:使用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5.3 视觉呈现:利用特效剪辑吸引注意力
    5.4 简短表达:利用短时长营造新闻亮点
第6章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用户特征及传播效果
    6.1 用户特征
        6.1.1 用户基本信息特征
        6.1.2 用户参与行为特征
        6.1.3 用户参与动机特征
    6.2 传播效果
        6.2.1 认知层面
        6.2.2 态度层面
        6.2.3 行为层面
第7章 《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应用启示
    7.1 传播内容层面
        7.1.1 坚持“内容为王”,增强媒体竞争力
        7.1.2 信息碎片化处理,深度加工
        7.1.3 调整短视频语态,适应移动传播
    7.2 传播渠道层面
        7.2.1 借助抖音算法推荐,提高信息分发效率
        7.2.2 借力社交功能,实现信息裂变式传播
    7.3 用户层面
        7.3.1 注重参与感,增强用户黏度
        7.3.2 加强互动性,发展短视频社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基于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 考试命题走向引起师生对新闻作品的关注
        (三) 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
        (四) 新形势下语文学科对新闻作品的教学提出新要求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 研究新闻作品教学,积极构建完整的语文课程体系
        (二) 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三)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四) 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提高新闻作品教学的质量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闻作品及其教学价值追求
    一、新闻作品的概念界定
        (一) 新闻与新闻作品
        (二) 文学作品与新闻作品
    二、多维视野下新闻作品的原生价值
        (一) 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
        (二) 新闻作品的原生价值
    三、语文学科中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一) 新课标的新闻作品教学目标论述
        (二) 语文核心素养下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新闻作品选编分析
    一、新闻作品进入语文教材的发展回溯
    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新闻作品选编
        (一) 教材中的新闻作品选文
        (二) 教材中的新闻作品教学价值指向
    三、中学语文教材新闻作品选编的特点及不足
        (一) 新闻作品选编的特点
        (二) 新闻作品选编的不足
第三章 中学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 数据回收及处理
    二、中学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现状调查
        (一) 多数教师具备一定新闻素养,但阅读取向集中
        (二) 教学目标僵化,思维目标尤为欠缺
        (三) 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主,缺乏对社会热点的开发
        (四)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五) 教师新闻作品教学自评良好,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三、造成中学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信息化社会发展,师生阅读习惯发生改变
        (二) 教师新闻教学意识与教学能力欠缺
        (三) 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挖掘不足
        (四) 教材中的新闻作品选编存在缺陷
        (五) 学生缺乏学习新闻作品的兴趣
第四章 新闻作品教学价值追求的有效实现途径
    一、提升教师素养,夯实新闻作品教学基础
        (一) 完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树立新闻精神
        (二) 关注新闻研究动态及热点,对接语文教育
        (三) 增强新闻教学意识,积累教学经验
    二、优化教学目标,契合新闻作品特色价值
        (一) 熟悉课标新闻作品学习要求,明确教材重点
        (二) 关注新闻作品体裁特征,探究篇目个性
        (三) 回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重视思维品质
    三、丰富教学资源,增加新闻文本活性
        (一) 捕捉新闻热点,追求时效性
        (二) 选择多元新闻语料,弥补单一性
        (三) 利用网络媒介,丰富新闻阅读体验
    四、转变教学方法,落实新闻作品教学追求
        (一)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 提供思维模型,推进理性分析
        (三) 运用比较阅读,追求学习深度
        (四) 综合学习活动,映照语言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案例表
致谢

四、论新闻工作者的思维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隐性采访下的新闻侵权责任研究[D]. 谷雪松. 兰州大学, 2021(02)
  • [2]抗战时期陆定一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思想研究[D]. 蔡平娟. 江南大学, 2020(01)
  • [3]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D]. 沈英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新浪新闻(2006-2019)为例[D]. 颜环宁. 济南大学, 2020(01)
  • [5]县级融媒体新闻生产的服务力优化研究[D]. 刘虹驿.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6]走基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传播实践[D]. 周思敏. 暨南大学, 2020(04)
  • [7]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D]. 刘炎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的文体研究 ——以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为例(2014-2019)[D]. 郭芳. 暨南大学, 2020(04)
  • [9]《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的传播特征研究[D]. 苏娜. 新疆大学, 2020(07)
  • [10]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研究[D]. 吴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论记者的思维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