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牦牛炭疽病和疫源地的调查研究报告(1979—1982)(论文文献综述)
周宇[1](2019)在《我国家畜炭疽流行现状分析和延安市家畜炭疽防控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炭疽(Anthrax)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烈性疫病,属于人兽共患传染病,多种动物都可感染发病,急性感染多见于牛羊。人的感染多与接触携带炭疽病原或发病的动物有关。尽管近10年以来我国家畜炭疽发生呈现下降趋势,但也不断有发生的报道。在家畜炭疽方面详细的统计资料较少,需要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家畜炭疽的发生、流行情况,为本病的防控提供参考。马属家畜炭疽往往临床症状不典型,会造成误诊和疫情延报,在2015年7月陕西省延安市就发生了1起驴炭疽疫情和人的感染,经过多部门合作,扑灭了疫情,积累了一些疫情处置的经验,对2018年3月份发生的羊炭疽疫情的扑灭提供了重要经验。本文对2005-2018年国内家畜炭疽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对1950-2018年陕西省延安市家畜炭疽进行了资料统计,结合2起家畜炭疽的发生和处置,对了解我国和延安市家畜炭疽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家畜炭疽的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本论文获得了以下结果:(1)2005—2018年的14年间,国内共发生家畜炭疽报告疫情453起,发病动物数3642头。2005-2012年的年疫情报告数均超过30起,平均为39.6起/年,发病动物平均数为193头/年。除2016年疫情报告数超过30起外,2013—2018年的年平均为22.7起,发病动物156头/年。2017年报告疫情11起,2018年23起。疫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主要发生于我国西北及西南地区,2005-2018年西北地区共报告家畜炭疽221起,占全国总数的48.78%(221/453);西南地区共报告128起,占28.25%(128/453)。东北地区共报告50起,占11.03%(50/453),华北地区报告40起,占8.83%(40/453)。华南地区10起,华东地区4起,华中地区无疫情报告。将14年来报告的疫情分月统计发现,炭疽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5-9月份,共报告家畜炭疽316起,占69.76%(316/453);其中7-8月份为发病高峰,共报告疫情170起,占37.53%(316/453)。在发病动物种类上,牛炭疽报告最多,为242起,占53.42%(242/453),发病牛1791头,占49.18%(1791/3642)。猪炭疽报告76起,发病猪569头,分别占比16.78%(76/453)和15.62%(569/3642);羊炭疽报告41起,发病羊858头,分别占比9.05%(41/453)和23.56%(858/3642)。马属家畜炭疽报告19起,发病马驴骡等65头,分别占4.19%(19/453)和1.78%(65/3642)。多种动物混合发病的疫情47起,其他发病动物(犬及鸡)5起。(2)陕西省延安地区在1950—2018年的69年间共有28个年份有家畜炭疽的报告,除子长县外的12个县区都有疫情报告,发病动物主要为牛羊及马属动物,共3675头,死亡2907头(只),死亡率79.10%(2907/3675)。2015年7月—2016年6月甘泉县发生炭疽疫情,18个自然村出现动物发病84头,其中骡子27匹,驴13匹,牛34头,羊10只。2018年3月志丹县发生羊炭疽疫情,发病羊40只,死亡40只。(3)2015年7月—2016年6月甘泉县发生炭疽疫情分析本次疫情最初感染发病动物为驴和骡,表现为突然死亡,尸体腹胀及皮下胶冻样渗出,未引起重视并及时报告。村民私自将死亡动物贩卖、加上吸血昆虫滋生的因素,造成病原扩散。除此自外,此次疫情的发生与当年干旱,村民过度放牧,土壤、河道及沟底暴露,动物与土壤中可能存在的炭疽芽胞接触增加有关。确诊疫情后当地紧急采取扑灭措施、消毒灭源、加强免疫,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在封锁区每日消毒面积83.4万m2,紧急免疫家畜182967头(包括马1匹、驴1005匹、骡子224匹、牛5827头、猪9556头、羊166354只)。2016年6月以后再未出现炭疽病例。
李妍[2](2013)在《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史研究(1928-1949)》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战争频仍,封建主的腐朽统治与侵略者的疯狂掠夺大大加剧了社会矛盾,严重影响传统畜牧业的生产,传统畜牧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无法控制日益蔓延的牲畜传染病。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畜牧兽医科学与技术逐渐传入我国,畜禽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断被引进,用西兽医防治疾病以及近代学校的兴起为中大牧医系的建立提供了组织保障。中大牧医系的源流最早可考至江南储才学堂的畜牧专业,主要有三个分支:其一是储才学堂演变成的江南高等学堂、到第一农校的畜牧科;其二是三江师范学堂的畜产病理学,到两江师范的畜牧选修课,再到南高师的畜牧组;其三是从江北农工学堂到江苏省第三农校,最后三股合流,形成国立东南大学畜牧科,继而在1928年演变成国立中央大学牧医系。从1928年到新中国建立,中大牧医系历经变迁。1928年以来,校名、系名屡被更换,直至1932年,该系正式定名为畜牧兽医系。抗战时期中大牧医系随中大西迁重庆,1945年又复原返宁,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历程。中大牧医系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畜牧兽医教育的楷模。在教学方面,牧医系招生考试非常严格,本科学习年限四年,采用学分制;课程设置采用主辅系制,偏重专业基础课,重视实习课;汇集了罗清生、陈之长、许振英、汤逸选人等一大批优秀师资力量。在科研方面,畜禽品种改良、家畜传染病及兽医寄生虫研究、牧草栽培研究等方向取得突出成果,还考察了牦牛资源,建立了血清制造厂。在推广方面,展开以农场、牧场为主要载体的常规推广,以短训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推广,以电影、赛会为主要手段的巡回推广。此外,牧医系还开展了以学术讲座、兼课为主要形式的及围绕学术团体展开的学术交流。中大牧医系不但是我国较早创办的牧医教育机构,引进了大量牧医科学知识,还创办全国最早的牧医专业刊物《畜牧兽医季刊》,编写了一批极具影响的牧医教材,推动畜牧兽医的改良和发展,更培养了一大批牧医专业人才。它推动了全国包括台湾牧医科研的开展,促进了许多高校相关系科的建立,尤其对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石慧,郑明学,王仲兵,古少鹏,韩克光[3](2009)在《近年来牛主要细菌性传染病及其流行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牛的细菌性传染病呈现出抬头趋势,并显示出一些新的流行特点。通过收集分析近几年来国内外牛细菌性传染病的大量资料,发现布鲁菌病、结核病、副结核病、巴氏杆菌病、炭疽、沙门菌病和大肠埃希菌病等牛常发的细菌性传染病,其流行病学规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可为今后牛细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朱效文[4](1985)在《牦牛炭疽病和疫源地的调查研究报告(1979—1982)》文中研究表明 炭疽(Anthrax)病是由炭疽干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重要的地方病之一,在自然条件下牛、羊易于感染,临床症状以突然发生高烧,天然孔出血,死亡率极高。剖检以败血症变化、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全、脾脏肿大为特征。1979年2月,我县快尔玛公社哈达木二队叶谢的牛群发生急性炭疽病,死去牦牛三头。在80—82年的冬春草场上均有发病死亡,疫情扩散到相邻的德龙二队,由原发病一户发展到十余户,连续发病持续四个冬春之久。
二、牦牛炭疽病和疫源地的调查研究报告(1979—198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牦牛炭疽病和疫源地的调查研究报告(1979—1982)(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家畜炭疽流行现状分析和延安市家畜炭疽防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家畜炭疽的发生和防控概况 |
1.1 炭疽研究概况 |
1.1.1 病原学 |
1.1.1.1 细菌特征 |
1.1.1.2 致病因子及机理 |
1.1.2 炭疽流行病学 |
1.1.2.1 传染源 |
1.1.2.2 易感动物 |
1.1.2.3 传播途径 |
1.1.2.4 流行特点 |
1.1.3 临床症状 |
1.1.4 防控与公共安全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2005—2018 年全国家畜炭疽流行统计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流行趋势 |
2.2.2 流行特点 |
2.2.2.1 家畜炭疽的时间分布 |
2.2.2.2 家畜炭疽的空间分布 |
2.2.2.3 炭疽疫情的动物类型统计 |
2.2.2.4 家畜炭疽的季节分布 |
2.3 讨论 |
2.3.1 统计数据分析 |
2.3.2 时间分布分析 |
2.3.3 空间分布分析 |
2.3.4 家畜炭疽畜间分布分析 |
2.3.5 家畜炭疽季节性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陕西省延安市家畜炭疽统计分析及防控实践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1950 —2018 年延安市炭疽疫情流行情况 |
3.2.2 2015年延安市甘泉县炭疽疫情的发生与扑灭 |
3.2.2.1 疫情基本情况及疫病诊断 |
3.2.2.2 回顾性调查 |
(1)发病地区养殖存栏及饲养管理情况 |
(2)家畜的发病情况调查 |
(3)发病动物的临床表现 |
(4)实验室检测 |
3.2.2.3 疫情的三间分布分析 |
(1)时间分布 |
(2)疫情的空间分布分析 |
(3)疫情的群间分布 |
3.2.2.4 感染来源及传播途径调查 |
3.2.2.5 防控措施及效果 |
(1)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各部门协调做好疫情应急防控工作 |
(2)封锁疫点、疫区,做好消毒灭源及紧急免疫工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
(3)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疫源分析 |
(4)开展炭疽防控知识宣传及培训工作,并落实疫情观测工作 |
(5)2016年 6月疫情稳定后 |
3.2.3 志丹县羊炭疽疫情的调查分析与处置 |
3.2.3.1 疫情的发生情况 |
3.2.3.2 现场调查与回顾性调查 |
(1)发病村养殖情况 |
(2)发病情况 |
(3)临床表现 |
(4)实验室检测 |
3.2.3.3 疫情的三间分布分析 |
3.2.3.4 感染来源及传播途径调查 |
3.2.3.5 防控与处置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史研究(1928-1949)(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大畜牧兽医系诞生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社会危机的加深 |
第二节 畜禽疾病的流行 |
第三节 西方牧医科技的传播 |
第四节 近代学校的兴起 |
第二章 中大畜牧兽医系的渊源与变迁 |
第一节 中大畜牧兽医系的渊源 |
第二节 中大畜牧兽医系的创建与变迁 |
第三章 中大畜牧兽医系的教学、科研与推广工作 |
第一节 教学工作 |
第二节 科学研究 |
第三节 科技推广 |
第四章 中大畜牧兽医系的成就与影响 |
第一节 成就 |
第二节 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近年来牛主要细菌性传染病及其流行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布鲁菌病 |
1.1 地区分布 |
1.2 时间分布 |
2 牛结核病 |
2.1 地区分布 |
2.2 时间分布 |
3 牛副结核病 |
4 牛巴氏杆菌病 |
4.1 发病率低, 病死率高 |
4.2 流行范围广 |
5 炭疽 |
5.1 呈区域性流行 |
5.2 无明显的季节性 |
5.3 疫情呈零星散发 |
6 牛沙门菌病 |
7 大肠埃希菌病 |
8 小结 |
四、牦牛炭疽病和疫源地的调查研究报告(1979—1982)(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家畜炭疽流行现状分析和延安市家畜炭疽防控实践[D]. 周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2]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史研究(1928-1949)[D]. 李妍.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3]近年来牛主要细菌性传染病及其流行特点[J]. 石慧,郑明学,王仲兵,古少鹏,韩克光. 动物医学进展, 2009(01)
- [4]牦牛炭疽病和疫源地的调查研究报告(1979—1982)[J]. 朱效文. 中国牦牛, 1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