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菜花粉破壁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慧,杨思琪,孙艳,李顺祥[1](2021)在《油菜蜂花粉破壁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文章综述了油菜蜂花粉的细胞结构、破壁形态及其破壁方法,分析对比了各种破壁方法的优劣,总结了破壁油菜蜂花粉的应用开发现状,并对后期油菜蜂花粉破壁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郝转[2](2020)在《油菜花粉的功效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油菜花粉的功效,并对油菜花粉破壁的几种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总结了近年来油菜花粉在食品和保健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油菜花粉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代丽凤[3](2020)在《茶树花花瓣生化成分测定及花粉破壁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茶树花,茶树生殖器官,其生化成分与茶叶相似,如咖啡碱,儿茶素,黄酮醇和氨基酸。在古代日本,茶树花被用作装饰菜肴的起泡剂,在印度,茶树花被用于饮料产业中。茶树花具有清除自由基、抗增殖、抗肥胖作用,且在日常食用中不存在毒副作用,作为新型食品资源,茶树花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茶树花具有区别于茶叶的、强烈且持久的苦味,尤其是茶树花瓣。这导致茶树花在食品工业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茶树花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功能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茶多糖、蛋白质、抗氧化酶、生物碱、维生素、矿质元素等;具有解毒、抗氧化、延缓衰老、降糖、防癌抗癌、抑菌、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这些功效将会有力的扩展茶树花的应用以及发展空间。此外,茶树花粉还含有其他花粉中没有的茶氨酸,这是一种茶树独有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抗抑郁,改善认知等功效。花粉细胞壁的破碎能够改变细胞结构,增加花粉营养成分的释放,使其易于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本文以茶树花为研究对象,通过液相色谱仪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测定茶树花瓣生化成分;通过测定茶树花粉破壁前后品质成分变化,并结合感官评价和抗氧化能力评价方法,分析不同破壁方式对茶树花粉品质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茶树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茶树花瓣中含有30.23mg/g到50.72mg/g不等的儿茶素,主要组分为GC、C、EC、EGCG。咖啡碱为茶树花瓣中的优势生物碱,其含量由1.89mg/g到4.94mg/g不等,总体低于茶叶。2.以真空冷冻干燥的茶树花粉为实验材料,采用超微粉碎、冻融法、超声辅助酶法,对花粉进行破壁处理。破壁前后花粉功能活性物质变化与破壁方式密切相关。破壁花粉的养分释放较不破壁花粉呈现增加趋势,破壁后酚类化合物、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还原糖、蛋白质的释放增加。粒径大小能够反应花粉壁破碎情况,粒径越小,一般说明花粉破坏程度越严重,破壁效果越明显。样品花粉粒径从大到小依次为冻融法>超声辅助酶法>超微粉碎法。超微粉碎处理可使样品的破壁率最高,超声辅助酶法其次,冻融法最低。3.优化超声辅助酶法破壁工艺,考察料液比、温度、处理时间这三个因素对茶树花粉破壁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2g/mL,酶解温度47℃,处理时间5.5h。由响应面图可知,酶解温度和作用时间对茶树花粉破壁率的影响最为显着,经极差分析得各因素的影响力为:处理时间>酶解温度>料液比。4.采用DPPH法和ORAC法评价茶树花粉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和超声辅助酶法处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ORAC值均有增强作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总黄酮、总儿茶素、总多酚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又以EGCG相关性最高。而ORAC测定中,总多酚、总黄酮与ORAC值之间无线性关系,这与多酚复杂的多元结构有关。此外茶树花粉中EC含量与ORAC值的正相关关系最高。5.经过破壁处理,茶树花粉的整体感官品质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色泽变暗,滋味变苦,气味变差三个方面。其中褐变程度与花粉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着相关。
袁萌,李云捷,于博,阎华,刘治雅,陈思颖[4](2020)在《高山油菜花粉黄酮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超声波结合复合酶液对高山油菜花粉进行破壁预处理后,以95%的乙醇提取花粉中黄酮,研究提取温度、时间和固液比对破壁高山油菜花粉黄酮得率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酶解处理时间60 min即可使油菜花粉破壁率达到90%以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5℃,时间2 h,料液比1∶35 (g/mL),此时高山油菜花粉黄酮得率高达7.65%。
刘功良,朱宝生,白卫东,马磊,陈华玲[5](2016)在《荔枝蜜酒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荔枝蜜为原料,安琪葡萄酒高活性干酵母BV818为发酵菌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设计,得出荔枝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起始糖度为26%(w/v)、油菜花粉破壁上清液添加量为0.05%(v/v)、菌种接种量为0.325%(w/v)、发酵温度为30℃。发酵8 d后,其酒精度可达8.2%vol。当壳聚糖季铵盐添加量为0.3 g/L、作用时间为36 h时,透光率可达98.61%。按上述酿造工艺制备的蜂蜜酒,酒色纯正,蜜香浓郁,风味好。
熊夏宇,曾新安,王满生,张智宏[6](2015)在《响应面法优化脉冲电场辅助提取油菜花粉中黄酮类物质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以油菜花粉为原料,利用脉冲电场破壁法,探讨了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在脉冲电场强度、脉冲数、回流温度3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总黄酮类物质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优化了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电场强度严重影响着花粉细胞的破壁效果,且在最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下,即电场强度28 k V/cm,脉冲数508,回流温度82℃,油菜花粉黄酮类物质提取率高达4.508%。
马磊[7](2015)在《荔枝蜜酒和醋的酿造工艺及其风味物质检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荔枝蜜酒和荔枝蜜醋的酿造工艺,对荔枝蜜酒和荔枝蜜醋中的有机酸、氨基酸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等风味物质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以荔枝蜜为原料,以安琪葡萄酒高活性干酵母BV818为发酵菌种,起始糖度为26%(w/v)、油菜花粉破壁上清液添加量为0.05%(v/v)、菌种接种量为0.325%(w/v)、发酵温度为30℃。发酵8d后,其酒精度可达8.2%(v/v)。当壳聚糖季铵盐添加量在0.3g/L、作用时间为36h时,透光率可达98.61%,澄清效果较好。(2)采用一步法发酵荔枝蜜醋,以荔枝蜜为原料,以葡萄酒高活性干酵母BV818和沪酿1.01作为发酵菌种,酵母菌接种量为0.3%,醋酸菌接种量8%,起始糖度31%(w/v)、油菜花粉破壁上清液添加量2.4%(v/v)、起始p H值4.0、起始酒精度3%、温度29.5℃。经过14d的混合发酵,其总酸可以达到11.8g/L,总酯为2.87 g/L,酒精度为2°(v/v),还原糖为17.21g/100ml。壳聚糖季铵盐HACC用量为0.10%(v/v)时,12h以后透光率达到最大为72.5%,澄清效果最好。(3)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荔枝蜜酒中含有草酸、酒石酸、丙酮酸、苹果酸、α-酮戊二酸、乳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含有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甘氨酸,精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和赖氨酸等氨基酸。经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荔枝蜜酒中主要香气成分有19种,包括了醇类、酯类、酸类、醛类、酮类和酚类等物质。(4)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荔枝蜜醋中含有醋酸、草酸、酒石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柠檬酸等有机酸;含有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和亮氨酸等6种氨基酸。经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荔枝蜜醋中主要的香气成分有25种,包括了醇类、酯类、酸类、醛类、酮类和酚类等物质。
郭卫芸,刘海英,白玉敏,杨公明[8](2013)在《反复冻融法辅助提取油菜花粉多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加水量、冻结时间、解冻温度、冻融次数等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验证反复冻融法对油菜花粉中多糖的辅助提取效果,确定最佳处理条件为:加水量40 mL/100 g,冻结时间4 h,解冻温度80℃,冻融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油菜花粉可溶性多糖溶出率可达到21.79%。
郭辉[9](2013)在《油菜蜂花粉含片研制及其抗前列腺增生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制了一种以破壁油菜蜂花粉提取物、麦芽糊精、可溶性淀粉、甘露醇、蜂胶的p-环糊精包合物等原料加工而成的具有抗前列腺增生功效的蜂花粉含片。主要研究了破壁油菜蜂花粉的提取工艺、花粉含片的配方、花粉含片制粒、压片工艺过程中的主要指标以及抗前列腺增生的功效,试验结果如下:1破壁油菜蜂花粉提取工艺(1)根据先水提后醇提、先醇提后水提和乙醇溶液提取三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率试验结果比较,确定采用乙醇溶液提取破壁油菜花粉中的内容物。(2)破壁油菜蜂花粉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为:乙醇浓度70%,提取温度50℃,超声时间40min,提取时间90min,料液比1:40。(3)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破壁油菜蜂花粉的提取率(Y)对料液比(X1),提取温度(X2),提取时间(X3)和乙醇浓度(X4)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方程:Y=57.37+2.18X1+1.84X2+0.88X3+2.82X4+1.71X1X4+2.34X2X4+1.99X3X4-4.11X12-5.32X22-4.10X32-3.83X42对回归方程求偏导,并转换为X1,X2,X3,X4得出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40,提取温度54.3℃,提取时间104.4min,乙醇浓度70%,此时破壁油菜蜂花粉的提取率理论值为57.57%,试验验证实际值与理论值偏差小于5%。2抗前列腺增生油菜蜂花粉含片的研究(1)单因素试验,以颗粒休止角,含片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为指标,优化油菜花粉含片的配方。试验得到速溶花粉的较优配方为:麦芽糊精20%,可溶性淀粉10%,甘露醇10%,p-环糊精包合物5%,硬脂酸镁0.8%。麦芽糊精、硬脂酸镁对压片颗粒的休止角的影响显着,麦芽糊精、甘露醇对含片感官影响极其显着;可溶性淀粉对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都有显着影响。(2)在最佳的制粒、压片工艺参数和单因素的基础上,确定麦芽糊精,可溶性淀粉,甘露醇,硬脂酸镁四个因素,以含片崩解时限、感官评分、颗粒的休止角为主要指标,含片的硬度、脆碎度为辅助参考指标,进行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试验确定抗前列腺增生油菜花粉含片的最佳配方为:麦芽糊精20%,可溶性淀粉12%,甘露醇9%,p-环糊精包合物5%,硬脂酸镁0.9%。3油菜蜂花粉含片抗前列腺增生作用研究及营养成分分析(1)通过小鼠试验研究油菜花粉含片的抗前列腺增生作用,得到结论:花粉可使前列腺增生小鼠前列腺增生程度减轻,前列腺湿重及指数显着降低,分泌物减少;前列腺体积指数降低,脾脏湿重及指数显着降低;前列腺DHT, ACP, PACP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大多数前列腺增生的检测指标都存在着剂量依赖性,尤其是蜂花粉含片高剂量组对小鼠前列腺增生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中剂量组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各检测指标与正常组基本无异,高剂量效果更好;抑制效果由高到低为破壁花粉组、原料花粉组、醇提组、含片组,其中醇提组与含片组接近。舍尼通与中剂量蜂花粉的治疗效果相当,优于前列康。(2)通过对原料油菜蜂花粉和蜂花粉含片(换算为相同的花粉重量)进行营养成分分析,除了水分,粗蛋白和Vc外,总糖,蛋白质,脂肪,黄酮含量均有提高,其中黄酮含量约是原料花粉的2倍。
曾菊英[10](2013)在《油菜花粉多糖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研究油菜花粉多糖对小鼠四氯化碳所致的急性肝损伤的影响,以探讨油菜花粉多糖的在动物体内的的抗肝损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油菜花粉多糖对动物的保健作用,尤其在保肝方面的作用,使其在畜牧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了超声波技术提取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的工艺。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油菜花粉多糖,以苯酚-硫酸法测定油菜花粉多糖的含量,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以及提取率为:提取料液比1:4,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60min,提取功率300W,提取率为5.956%。本试验采用120只小鼠,随机分成a,b两大组,每组60只。a组再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a1组、CCl4模型a2组、油菜花粉多糖低剂量a3组(100mg·kg-1)、油菜花粉多糖中剂量a4组(200mg·kg-1)、油菜花粉多糖高剂量a5组(400mg·kg-1)、联苯双酯阳性对照a6组(150mg·kg-1),b组按同样分为b1、b2、b3、b4、b5、b6组。空白对照组、CCl4模型组给予饲喂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其他各组都灌胃相应药物,在喂药2W后除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0.1%CCl4花生油溶液造模,造模期间所有小鼠禁食不禁水。a组在造模24h后处死,b组在造模后继续灌药2W后处死。通过测定实验小鼠肝脏指数、血清生化指标(ALT和AST活性)、血清总胆红素(TBiL)数量、血清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活力的变化、肝组织生化指标(SOD活性、MDA含量、NO含量和NOS活性的变化),并观察肝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由此研究了油菜花粉多糖对CCl4所致的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为花粉多糖在保肝、保健以及在动物养殖生产及兽医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灌胃油菜花粉多糖2W的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与模型组相比较,肝脏指数降低,血清ALT、AST活性和总胆红素降低,血清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活力降低。灌胃油菜花粉多糖4W,油菜花粉多糖对各试验组小鼠的这些生化指标影响更加明显。(2)灌胃油菜花粉多糖2W的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与模型组相比较,肝组织中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NO含量和NOS活性升高。灌胃油菜花粉多糖4W,油菜花粉多糖对各试验组小鼠的这些抗氧化指标影响更加明显。(3)各试验组小鼠的肝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显示,灌胃油菜花粉多糖2W,模型组肝小叶轮廓不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组织内正常结构被破坏,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存在大量的水泡变性和脂肪变性。油菜花粉多糖各组,无论在肝组织的细胞变性变化或坏死灶的分布和坏死程度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损伤和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灌胃油菜花粉多糖4W,油菜花粉多糖各组表现出对化学性肝损伤不同程度的促进修复作用。
二、油菜花粉破壁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花粉破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油菜蜂花粉破壁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菜蜂花粉的细胞结构及破壁形态 |
1.1 细胞结构 |
1.2 油菜蜂花粉破壁形态 |
2 油菜蜂花粉的破壁方法 |
2.1 物理破壁法 |
2.1.1 机械破壁 |
2.1.2 温差破壁 |
2.1.3 压差破壁 |
2.1.4 脉冲电场破壁 |
2.1.5 超声破壁 |
2.2 化学破壁法 |
2.2.1 酸法破壁 |
2.2.2 碱法破壁 |
2.3 生物破壁法 |
2.3.1 发酵破壁 |
2.3.2 酶法破壁 |
2.3.3 仿生破壁 |
2.4 复合破壁法 |
3 油菜蜂花粉的营养和活性成分研究 |
4 破壁油菜蜂花粉的开发应用 |
5 总结与展望 |
(2)油菜花粉的功效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菜花粉的结构形态和化学成分 |
1.1 油菜花粉的结构形态 |
1.2 油菜花粉的化学成分 |
2 油菜花粉的功效 |
2.1 油菜花粉抗癌、抗肿瘤的作用 |
2.2 油菜花粉调血脂作用 |
2.3 油菜花粉酶解肽抗辐射、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
2.4 油菜花粉防治前列腺疾病的作用 |
2.5 油菜花粉的其他功效 |
3 油菜花粉的几种破壁方法 |
3.1 超声波破壁 |
3.2 微生物破壁 |
3.3 酶解破壁 |
4 油菜花粉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
5 展望 |
(3)茶树花花瓣生化成分测定及花粉破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茶树花概述 |
1.1.1 茶树花形态特征 |
1.1.2 茶树花活性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
1.1.3 茶树花研究现状 |
1.2 花粉概述 |
1.2.1 花粉简介 |
1.2.2 花粉形态和结构 |
1.2.3 花粉活性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
1.2.4 花粉破壁的理论依据 |
1.3 花粉破壁工艺 |
1.3.1 机械破壁法 |
1.3.2 物理破壁法 |
1.3.3 生物破壁法 |
1.3.4 化学破壁法 |
1.3.5 其他 |
1.4 花粉破壁的评价指标 |
1.4.1 破壁形式 |
1.4.2 破壁率 |
1.5 苦味物质概况 |
1.5.1 苦味物质的组成和来源 |
1.5.2 苦味的感知与形成 |
1.6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茶树花瓣生化成分测定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方法 |
2.2.1 样品处理 |
2.2.2 儿茶素组分 |
2.2.3 生物碱组分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结论 |
第3章 不同破壁工艺对茶树花粉营养成分的影响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方法 |
3.2.1 破壁方法 |
3.2.2 色度检测 |
3.2.3 扫描电镜分析 |
3.2.4 破壁率测定 |
3.2.5 生化成分检测 |
3.2.6 酶活性 |
3.2.7 感官审评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花粉形态 |
3.3.2 破壁率 |
3.3.3 生化成分及酶活 |
3.3.4 感官品质分析 |
3.4 结论 |
第4章 超声辅助酶法破壁工艺优化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方法 |
4.2.1 工艺流程 |
4.2.2 单因素试验 |
4.2.3 响应面优化试验 |
4.2.4 验证试验 |
4.2.5 破壁率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4.3.2 响应面试验结果 |
4.3.3 验证试验 |
4.4 结论 |
第5章 茶树花粉抗氧化能力测定及相关性分析 |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方法 |
5.2.1 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5.2.2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 |
5.2.3 相关性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5.3.2 ORAC值 |
5.3.3 相关性分析 |
5.4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山油菜花粉黄酮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仪器与设备 |
1.2方法 |
1.2.1工艺流程 |
1.2.2 花粉破壁超声时间的确定 |
1.2.3 黄酮含量的测定 |
1.2.3. 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1.2.3. 2 粗黄酮中黄酮得率的测定 |
1.2.4 单因素试验设计 |
1.2.4. 1 提取温度对油菜花粉中黄酮提取的影响 |
1.2.4. 2 提取时间对油菜花粉中黄酮提取的影响 |
1.2.4. 3 固液比对油菜花粉中黄酮提取的影响 |
1.2.5 正交试验设计 |
1.2.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粉破壁超声时间的选择 |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1 芦丁标准曲线 |
2.2.2 提取温度对油菜花粉中黄酮得率的影响 |
2.2.3 提取时间对油菜花粉中黄酮得率的影响 |
2.2.4 固液比对油菜花粉中黄酮得率的影响 |
2.3 正交试验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5)荔枝蜜酒发酵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蜂蜜酒生产工艺流程 |
1.3 实验操作要点 |
1.3.1 蜂蜜稀释 |
1.3.2 花粉预处理 |
1.4 实验方法 |
1.4.1 蜂蜜花粉及其破壁方法的确定 |
1.4.2 起始糖度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1.4.3油菜花粉破壁上清液添加量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1.4.4 酵母接种量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1.4.5 发酵温度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1.4.6 正交实验设计 |
1.4.7 荔枝蜜酒的澄清 |
1.5 指标的测定 |
1.6 感官品评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最佳蜂花粉及破壁方法的选择 |
2.2 起始糖度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2.3 油菜花粉破壁上清液添加量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2.4 酵母接种量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2.5 发酵温度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2.6 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
2.7 澄清实验结果分析 |
3 结论 |
(6)响应面法优化脉冲电场辅助提取油菜花粉中黄酮类物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与仪器 |
1.2实验方法 |
1.3数据统计与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脉冲电场作用下油菜花粉破壁的形态观察 |
2.3单因素实验 |
2.4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总黄酮的最优条件 |
3讨论 |
(7)荔枝蜜酒和醋的酿造工艺及其风味物质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荔枝蜜概述 |
1.1.1 蜂蜜的来源 |
1.1.2 蜂蜜的成分和营养价值 |
1.1.3 荔枝蜜的简介 |
1.2 蜂蜜酒的研究进展 |
1.2.1 蜂蜜酒的历史 |
1.2.2 蜂蜜酒的营养及其保健功能 |
1.2.3 蜂蜜酒的分类 |
1.2.4 国内外蜂蜜酒的研究现状 |
1.3 蜂蜜醋的研究进展 |
1.3.1 食醋的历史 |
1.3.2 蜂蜜醋的概述 |
1.3.3 蜂蜜醋的主要成分和营养价值 |
1.3.4 国内外蜂蜜醋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荔枝蜜酒酿造工艺的研究 |
2.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2.1.1 试验材料、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2 蜂蜜酒酿造工艺流程 |
2.3 操作要点 |
2.3.1 花粉预处理 |
2.3.2 蜂蜜稀释 |
2.3.3 巴氏灭菌 |
2.3.4 酵母菌复水活化 |
2.4 试验方法 |
2.4.1 蜂花粉的种类及其破壁方法 |
2.4.2 起始糖度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2.4.3 油菜花粉破壁上清液添加量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2.4.4 酵母菌接种量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2.4.5 发酵温度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2.4.6 正交试验设计 |
2.4.7 荔枝蜜酒的澄清处理 |
2.4.8 检测理化指标的方法 |
2.4.9 荔枝蜜酒感官评价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最佳蜂花粉及破壁方法的选择 |
2.5.2 起始糖度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2.5.3 油菜花粉破壁上清液添加量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2.5.4 酵母接种量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2.5.5 发酵温度对荔枝蜜酒发酵的影响 |
2.5.6 正交试验结果 |
2.5.7 澄清试验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荔枝蜜醋酿造工艺的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2 荔枝蜜醋酿造工艺流程 |
3.3 蜂蜜醋酿造操作要点 |
3.3.1 蜂蜜的稀释 |
3.3.2 醋酸菌扩大培养 |
3.3.3 酒精、醋酸发酵 |
3.3.4 灭菌、分离和陈酿 |
3.4 试验方法 |
3.4.1 醋酸发酵时间的确定 |
3.4.2 醋酸菌接种量对荔枝蜜醋发酵的影响 |
3.4.3 起始糖度对荔枝蜜醋发酵的影响 |
3.4.4 起始酒精度对荔枝蜜醋发酵的影响 |
3.4.5 油菜花粉破壁上清液的添加量对荔枝蜜醋发酵的影响 |
3.4.6 起始pH对荔枝蜜醋发酵的影响 |
3.4.7 响应面试验设计 |
3.4.8 检测理化指标的方法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荔枝蜜醋发酵时间的确定 |
3.5.2 醋酸菌接种量荔枝蜜醋发酵的影响 |
3.5.3 起始糖度对荔枝蜜醋发酵的影响 |
3.5.4 起始酒精度对荔枝蜜醋发酵的影响 |
3.5.5 油菜花粉破壁上清液的添加量对荔枝蜜醋发酵的影响 |
3.5.6 起始pH对荔枝蜜醋发酵的影响 |
3.5.7 响应面试验结果 |
3.5.8 验证试验 |
3.5.9 澄清试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荔枝蜜酒、醋风味物质检测的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有机酸检测方法 |
4.2.2 氨基酸检测方法 |
4.2.3 香气成分检测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有机酸结果分析 |
4.3.2 氨基酸结果分析 |
4.3.3 香气成分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反复冻融法辅助提取油菜花粉多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流程及操作要点 |
1.2.1. 1 流程 |
1.2.1. 2 操作要点 |
1) 油菜花粉 |
2) 加水溶胀 |
3) 反复冻融 |
4) 可溶性糖的溶出 |
5) 离心 |
6) 定容 |
1.2.2 多糖含量的测定 |
1.2.2.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2. 2 可溶性多糖溶出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加水量对油菜花粉可溶性多糖的溶出率的影响 |
2.2 解冻温度对油菜花粉可溶性多糖的溶出率的影响 |
2.3 冻融次数对油菜花粉多糖溶出率的影响 |
2.4 冻结时间对油菜花粉多糖溶出率的影响 |
2.5 正交试验 |
3 结论 |
(9)油菜蜂花粉含片研制及其抗前列腺增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蜂花粉的研究概况 |
1.1 蜂花粉的主要成分 |
1.2 蜂花粉的药理作用 |
1.2.1 抗衰老作用 |
1.2.2 降血脂作用 |
1.2.3 抗肿瘤作用 |
1.2.4 抗辐射损伤 |
1.2.5 增强机体免疫力 |
1.2.6 抗氧化作用 |
1.2.7 其它作用 |
1.3 蜂花粉破壁研究 |
1.4 蜂花粉提取研究进展 |
2 蜂花粉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研究现状 |
2.1 前列腺增生(BPH)概述 |
2.2 蜂花粉制剂的应用 |
2.3 花粉及提取物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3 本实验的意义与目的 |
3.1 研究意义 |
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菜花粉破壁提取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仪器 |
1.1.1 材料和试剂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破壁油菜蜂花粉的制备 |
1.2.2 油菜蜂花粉破壁率的检测计算 |
1.2.3 油菜蜂花粉内容物最佳提取方法的确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机械破壁结果 |
2.2 破壁油菜花粉内容物三种提取方法实验结果 |
2.3 油菜花粉内容物乙醇溶液提取法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1 乙醇浓度对破壁油菜蜂花粉提取率的影响 |
2.3.2 提取温度对破壁油菜蜂花粉提取率的影响 |
2.3.3 超声时间对破壁油菜蜂花粉提取率的影响 |
2.3.4 提取时间对破壁油菜蜂花粉提取率的影响 |
2.3.5 料液比对破壁油菜蜂花粉提取率的影响 |
2.4 油菜蜂花粉酶解破壁的响应面分析结果 |
2.4.1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模型的显着性检验 |
2.4.2 试验因子间互作相应分析 |
2.4.3 因素水平优化组合及验证性试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三章 抗前列腺增生油菜花粉含片配方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1.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试验操作要点 |
1.2.3 辅料添加量单因素试验 |
1.2.4 含片配方的正交试验 |
1.2.5 颗粒、片剂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1 麦芽糊精对制粒、含片的影响结果 |
2.1.2 可溶性淀粉对制粒、含片的影响结果 |
2.1.3 甘露醇对制粒、含片的影响结果 |
2.1.4 β-环糊精包合物对制粒、含片的影响结果 |
2.1.5 硬脂酸镁对制粒、含片的影响结果 |
2.2 含片主要指标正交试验结果 |
2.2.1 压片颗粒休止角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2.2 含片硬度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2.3 含片脆碎度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2.4 含片崩解时限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2.5 含片感官鉴定的正交试验结果 |
2.3 最优配方颗粒、含片主要指标试验结果 |
3 小结 |
第四章 蜂花粉含片的抗前列腺增生作用及营养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试验材料 |
1.1.2 实验材料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动物试验 |
1.2.2 理化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抗前列腺增生动物试验结果分析 |
2.1.1 一般观察结果 |
2.1.2 前列腺组织观察 |
2.1.3 造模实验结果 |
2.1.4 前列腺、脾腺湿重及指数试验结果 |
2.1.5 前列腺体积测定结果 |
2.1.6 双氢睾酮、酸性磷酸酶、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测定结果 |
2.1.7 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结果 |
2.2 原料花粉与速溶花粉的成分比较 |
2.2.1 基本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
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破壁油菜蜂花粉的提取工艺参数 |
1.2 油菜蜂花粉含片的配方 |
1.3 油菜蜂花粉含片的抗前列腺增生试验研究结果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油菜花粉多糖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摘要(中英文) |
摘要 |
Abstract |
第二部分 综述 |
1 花粉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 花粉 |
1.2 花粉多糖 |
1.3 油菜花粉多糖研究进展 |
2 超微粉碎技术 |
3 肝损伤 |
3.1 肝损伤机制 |
3.2 化学性肝损伤 |
3.3 化学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
3.4 多糖在肝损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4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超声提取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的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材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备 |
1.2.2 超声提取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工艺流程 |
1.2.3 油菜花粉多糖提取条件的选择 |
2 结果 |
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2.2 油菜花粉超微粉和普通细粉多糖提取率的比较结果与分析 |
2.3 超声提取油菜花粉超微粉多糖的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3 结果分析 |
第二章 油菜花粉多糖对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血清转氨酶指标、血清中总胆红素、血清中NAGase活力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材料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0.1%CCl_4花生油溶液的配制 |
1.2.2 油菜花粉多糖高、中、低剂量组溶液的配制 |
1.2.3 联苯双酯悬浮液的配制 |
1.2.4 小鼠的分组、造模及给药 |
1.2.5 血样的采集、处理和脏器称重 |
1.2.6 样品的检测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所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指数的影响 |
2.2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所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血清中转氨酶(ALT和AST)指标与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含量的影响 |
2.3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所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活力的影响 |
3 结果分析 |
3.1 CCl_4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 |
3.2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指数的影响 |
3.3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转氨酶(ALT与AST)活性的影响 |
3.4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含量的影响 |
3.5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活力的影响 |
第三章 油菜花粉多糖对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中T-SOD活性、MDA含量、NO含量和NOS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材料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0.1%CCl_4花生油溶液的配制 |
1.2.2 油菜花粉多糖高、中、低剂量组溶液的配制 |
1.2.3 联苯双酯悬浮液的配制 |
1.2.4 小鼠的分组、造模及给药 |
1.2.5 肝脏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1.2.6 样品的检测 |
1.2.7 数据的处理 |
2 结果 |
2.1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所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2.2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所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肝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性的影响 |
3 结果分析 |
3.1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的影响 |
3.2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3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 |
第四章 油菜花粉多糖对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材料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0.1%CCl_4花生油溶液的配制 |
1.2.2 油菜花粉多糖高、中、低剂量组溶液的配制 |
1.2.3 联苯双酯悬浮液的配制 |
1.2.4 小鼠的分组、造模及给药 |
1.2.5 肝组织病理切片制样、观察 |
2 结果 |
2.1 试验小鼠临床观察与剖检 |
2.2 a组试验小鼠肝脏组织显微镜下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
2.2.1 空白对照a_1组小鼠的肝脏显微结构 |
2.2.2 CCl_4模型a_2组小鼠的肝脏显微结构 |
2.2.3 油菜花粉多糖低剂量a_3组小鼠的肝脏显微结构 |
2.2.4 油菜花粉多糖中剂量a_4组小鼠的肝脏显微结构 |
2.2.5 油菜花粉多糖高剂量a_5组小鼠的肝脏显微结构 |
2.2.6 联苯双酯阳性对照a_6组小鼠的肝脏显微结构 |
2.3 b组试验小鼠肝脏组织显微镜下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
2.3.1 空白对照b_1组小鼠的肝脏显微结构 |
2.3.2 CCl_4模型b_2组小鼠的肝脏显微结构 |
2.3.3 油菜花粉多糖低剂量b_3组小鼠的肝脏显微结构 |
2.3.4 油菜花粉多糖中剂量b_4组小鼠的肝脏显微结构 |
2.3.5 油菜花粉多糖高剂量b_5组小鼠的肝脏显微结构 |
2.3.6 联苯双酯阳性对照b_6组小鼠的肝脏显微结构 |
3 结果分析 |
3.1 CCl_4所致的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损伤的病理组织学表现 |
3.2 油菜花粉多糖对CCl_4所致的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创新点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油菜花粉破壁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菜蜂花粉破壁技术研究进展[J]. 郑慧,杨思琪,孙艳,李顺祥. 食品与机械, 2021(08)
- [2]油菜花粉的功效及研究进展[J]. 郝转. 粮食与油脂, 2020(08)
- [3]茶树花花瓣生化成分测定及花粉破壁技术研究[D]. 代丽凤. 西南大学, 2020(01)
- [4]高山油菜花粉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 袁萌,李云捷,于博,阎华,刘治雅,陈思颖. 保鲜与加工, 2020(02)
- [5]荔枝蜜酒发酵工艺的研究[J]. 刘功良,朱宝生,白卫东,马磊,陈华玲. 酿酒科技, 2016(01)
- [6]响应面法优化脉冲电场辅助提取油菜花粉中黄酮类物质工艺研究[J]. 熊夏宇,曾新安,王满生,张智宏.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5(05)
- [7]荔枝蜜酒和醋的酿造工艺及其风味物质检测的研究[D]. 马磊.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5(02)
- [8]反复冻融法辅助提取油菜花粉多糖的研究[J]. 郭卫芸,刘海英,白玉敏,杨公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13)
- [9]油菜蜂花粉含片研制及其抗前列腺增生作用研究[D]. 郭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8)
- [10]油菜花粉多糖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影响[D]. 曾菊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