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怀圣寺光塔建造年代考(论文文献综述)
徐虹[1](2018)在《广州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怀圣寺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广州怀圣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产,自清末以来中外学者从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和地理学等不同视角,对怀圣寺及光塔的名称、始建年代、建筑风格及形制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怀圣寺研究的主要脉络,并作出简要的评析,以便为学界提供参考。
杨芳[2](2016)在《广州光塔街伊斯兰文化研究》文中提出广州是一个极富包容精神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上各主要宗教都汇聚于此,形成共生共荣、和谐和睦的交融景象。广州是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站,怀圣寺是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光塔曾经是广州的地标性建筑,因此伊斯兰文化氛围浓厚的光塔街一直以来备受政府、学术研究机构和社会各界瞩目。本文以光塔街为田野调查点,通过文献收集、问卷调查、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等方法对伊斯兰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对光塔街的伊斯兰文化现状进行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文章引入宗教研究的新范式——宗教生态论,分析伊斯兰文化如何在多元宗教、多元族群的复杂环境中与其他宗教文化相处相容并传承至今。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交代选题缘由、界定关键概念,回顾已有相关研究,并胪列调查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第二章简要介绍光塔街概况之后,重点描述此区域的本土宗教(道教、汉族民俗宗教)和外来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新教)。第三章以怀圣寺(含光塔)和穆斯林开设的店铺、门楼、里巷为观察点考察光塔街建筑物呈现的伊斯兰文化。第四章对伊斯兰用品商店、超市和清真饮食店及其相关人员的描述,呈现光塔街经济维度的伊斯兰文化。第五章首先交代怀圣寺伊斯兰教的主要仪式及其运行周期,然后重点对“法图麦圣女忌”仪式进行描述。第六章以伊斯兰文化传承的核心群体阿訇和伊斯兰公益慈善文化的主力军“义工队”作为观察对象,呈现光塔街伊斯兰的社群文化。第七章首先对第二章至第六章的内容进行小结,然后用宗教生态论的话语范式对田野中曾经遭遇到的和其他非穆斯林遭遇到的“入寺难”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光塔街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文化和谐共存的原因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文章通过对广为人知的都市伊斯兰社区光塔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呈现此区域伊斯兰文化的诸多方面,展现此区域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并试图建构此区域的宗教生态系统。作者希望为学界提供一个都市伊斯兰文化研究的坚实个案。
白少杨[3](2016)在《北京清真寺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经1300多年了,伊斯兰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深深扎根于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与中华文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伊斯兰教及其文化的研究日益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而清真寺建筑,正是伊斯兰教文化的具体体现与象征。它是伊斯兰建筑体系与中国建筑体系交融与碰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也是我国古建筑宝库中一颗奇异的明珠,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于清真寺建筑的研究状况,并且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及范围;继而对伊斯兰教与清真寺建筑进行简单的综述,让读者了解什么是伊斯兰教,以及伊斯兰教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让读者对于清真寺建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对北京20多处具有代表性的清真寺建筑进行实地调研,搜集资料,研究北京典型清真寺建筑的历史脉络、现状,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各种因素,探究北京清真寺建筑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点以及其与全国其他地域清真寺的异同之处;挖掘其在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结构形式、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装饰方面的特色,与其他地域清真寺建筑形态上显出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并理出其独特的成因及发展脉络。接着由上述的研究总结出北京清真寺建筑的价值;根据自己的调研与研究提出对于北京清真寺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和策略;对于北京清真寺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穆罕默德·哈桑·穆罕默德[4](2016)在《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互动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纵观古今,从汉朝开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交往就绵延不断。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被认为是中阿各国交往的纽带,使中阿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古代中国通过阿拉伯国家对当时周围国家的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算是一定程度上的“睁眼看世界”同时,在医药学、数学、航海、艺术等领域,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中国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部分阿拉伯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经由(大食国)半岛到访中国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部分通讨海一上丝绸之路到达广东省广州市;还有部分通过香料之路到达中国的泉州、扬州、杭州。他们起初落藉在城市外围,之后便渐渐定居到城市里。从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到清代(1644-1911),中国居住的阿拉伯人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建筑学、医药学等方面的发展。通过长期的交往,除了与阿拉伯及其他国家的联系,中国的语言文字也得到了传播。而提到阿拉伯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可不提伊斯兰教这一重要的宗教。伊斯兰教深深影响了中国:在文化领域,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皈依了伊斯兰教并继承了伊斯兰教的仪式和节日,而中国其他宗教的信念和祭拜仪式也受其影响,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的变化:在经济领域,因为绝大部分穆斯林在中国从事食品业和农牧业,中国传统经济模式加入了伊斯兰特色;在建筑领域,清真寺是阿拉伯文化融入中国建筑领域的一大证明,可以说是展示伊斯兰教的博物馆。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象征,是广大穆斯林向真主表奉忠心的主堂和精神依托之所在。而中国的清真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更是超越了时空跨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承载了中国穆斯林民族的所有辉煌和苦难,寄托了他们所有美好的希望和心愿。穆斯林的标志就是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社会的精神的支柱,是穆斯林信仰的堡垒,是穆斯林的道德花园,是穆斯林的慈善救济中心,是传播伊斯兰教的寄托。清真寺常常参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如果不将宗教以外的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就无法切实的看到一个宗教的影响力和生机。代表伊斯兰教最神圣、最着名的清真寺位于麦加,被称为“天房”(唛斯基德·哈兰穆) 。本文的作用在于说明中国对伊斯兰国家而言相当重要,因为中国文化日新月异,源远流长,如今对世界影响深远。阿拉伯国家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知识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对中文学习者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古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穆斯林的现状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想要探求古代中阿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共同的特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对阿拉伯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是相互的,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也有很多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的传入,便利了阿拉伯文化的记录与传承;二、通过贸易交流,陶瓷、丝绸、茶叶等产品传入阿拉伯,促进了阿拉伯的经济发展;三、通过传入中医药学,发展了阿拉伯的医药学;四、指南针和火药的传入,对阿拉伯的航海事业以及军事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总之,中阿间的交流史源远流长,对彼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交往历史,就会想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中阿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甘英、郑和、伊本·白图泰是我们熟悉的中阿交流友好使者。丝绸之路把中国的文化、文明、印刷术、技术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中国与阿拉伯人民在维护民族尊严、扞卫中国和阿拉伯各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在探索发展道路、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相互帮助,在深化人文交流、繁荣民族文化的事业中相互借鉴。
王宇洁[5](2016)在《早期中国伊斯兰教遗迹引发的思考》文中提出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亚与西亚的贸易古道,也是伊斯兰信仰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通道。不论是在中国广袤的西部,还是今天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丝绸之路途径的地方依然留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早期的重要印迹。根据伊斯兰教研究者的考证,这些印迹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有时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它们将域外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记忆连接在一起,塑造了中国穆斯林的宗教认同,反映出穆斯林世界与中国交往的重要历史片段。
努尔买买提·玉素因[6](2015)在《福建泉州清净寺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泉州清净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南鲤城区涂门街中段,是始建于宋、重修于元、明的伊斯兰教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扬州仙鹤寺并称为沿海地区“四大名寺”。寺内现存古建筑主要有三座——奉天坛、寺门楼、明善堂,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本文以现场调查、建筑测绘和检索古籍文献为基本手段,以文献结合实物的研究方法针对清净寺周围环境、组群和各建筑单体展开综合分析。本文研究首先通过梳理碑刻文字和相关史料文献,系统分析清净寺的历史沿革及其修缮和使用的情况;再通过现场调研和建筑测绘,对清净寺建筑组群的选址、布局以及空间塑造等方面展开分析,详细探讨清净寺现存建筑单体的基本情况;进而在建筑实体研究的基础上,将之与其他伊斯兰教寺进行对比研究,揭示清净寺作为伊斯兰教建筑所反映的伊斯兰教文化内涵;最后结合整体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清净寺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保护设想。
公晓莺[7](2013)在《广府地区传统建筑色彩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时代,如何面对历史建筑及历史文化街区日益消失和支离破碎的形势?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尊重建筑原有的风貌和历史街区原有的色彩肌理?本文对建筑色彩的研究也许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本文以广府地区传统建筑的色彩为研究对象,以广府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路径来分析传统建筑色彩的脉络,运用考古学、建筑学、色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时期广府传统建筑色彩的梳理,系统研究其演化过程中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内涵,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建筑技术水平、建筑材料、人文因素的差异对建筑色彩的影响,得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建筑的色彩特征和规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广府文化传统与建筑色彩的内在关系,希望能对当今建筑创作中对建筑色彩的运用提供借鉴意义,并能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或重修提出指导性的原则,使得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能更加尊重历史、尊重原貌。本研究基于以下三点意义来展开:第一、本研究以广府地区传统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主线,重点区分古代与近代,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广府传统建筑色彩作了详细分析,总结出广府建筑色彩在不同时期受本时期多因素影响下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超越时代的与广府地区独特的地域人文特征相呼应的建筑色彩的稳定特质,对广府地区乃至岭南地区建筑研究基础理论体系中色彩研究的空白起到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从内容上也丰富和完善了现有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成果。第二、建筑色彩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文物建筑之风格、年代、等级、功能、设计思想分析的重要依据。研究可为广府地区历史建筑保护与维修、提供参考依据,对保护灰塑、砖雕等民间传统工艺起到推动作用。同时,本研究提出适用于历史建筑色彩保护的原则,可供广府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制定保护、维修、改造策略提供参考,使之更接近尊重历史原貌。第三、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城市色彩秩序的主要抓手。本研究既追溯过往,又关照当下,将传统建筑的色彩研究与城市特色、景观规划等当前各城市的关注热点结合起来,探索区域传统建筑色彩的选择中与气候环境、自然生态美结合的规律,为我们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继承和创新理念提供参考依据,对当今城市色彩的规划、改善人居环境、延续历史文脉、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探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襄云,王凤华[8](2012)在《安装新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古塔结构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设计的拉压型形状记忆合金(SMA)阻尼器,安装在古塔上,可同时减少古塔在水平地震和竖直地震作用下的响应。采用大型通用软件ANSYS对古塔安装和不安装SMA阻尼器结构分别进行有限元仿真,对结构的动力特性、水平地震反应和竖向地震反应进行分析和对比,探讨SMA阻尼器的控制效果,分析结果与振动台试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李兴华[9](2011)在《广州伊斯兰教研究(下)》文中研究指明第二件是同治甲戌岁粤东省城内怀圣光塔寺存板、古滇马启荣编《认礼切要》。此书马启荣叙称"于癸酉年同伴朝罕指转回时,路过广东,寄寓省城怀圣寺,日与掌教、矜耆、值事等聚谈,言其念礼之功。予将三十部真经内,择其要言,逐一表明四字成句,使幼童熟读,可为护身之本。众掌教、矜耆、值事
邹颖娴[10](2010)在《应用SMA提高古塔抗震可靠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古塔自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与我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它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建筑形式之一。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建筑技术史,古塔的建造技术可以称得上代表了中国古建筑的最高科学和技术成就,它不但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材料、技术和工艺,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产,因此说古塔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世界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另外,我国的古塔不仅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政治、外交、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活生生的印证,可以说古塔建筑在我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国现存古塔结构大多都历经的年代久远,遭受的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害比较严重,因此,对古塔的保护研究已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目前针对古塔结构的保护工作多数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以抢救性的加固方案研究为主,针对古塔结构整体及局部的抗震机理与保护理论等方面研究较少,新材料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也较少。因此,在我国开展针对古塔结构抗震机理、保护理论以及实用工程应用方法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现场检测等方法,详细了解了我国广州怀圣寺光塔的历史变化和工程现状,掌握了光塔结构的材料组成、构造形式以及目前的倾斜和裂缝等,同时对光塔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在大震和小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了光塔结构的主要受力特性和抗震保护的关键问题。根据光塔结构的材料特性、构造形式和主要受力特点,分别对光塔进行了大震和小震作用下的抗震可靠性分析。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光塔的工程现状建立光塔样本空间,然后根据光塔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和灾变特点合理选择抗震可靠度研究的控制截面,确定破坏准则和功能函数,最后对光塔样本空间中的各样本在大震和小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分别进行计算,并统计光塔分别在大震、小震作用下的失效概率,从而得出光塔结构的抗震可靠度。提出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MA)材料相变伪弹性性能,建立SMA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以提高光塔抗震可靠性的保护方案,并对形状记忆合金丝的相变伪弹性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讨论了工作温度、应变幅值以及加载速度等对合金丝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双线形模型对特定工况下合金丝的拉伸试验曲线进行拟合,得到的双线性恢复力模型可作为简化的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相变伪弹性恢复力模型,并能够应用于工程结构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根据光塔的结构特点和受力特性,设计并制作了2种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同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双线性模型,对特定工况下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的试验曲线进行拟合,得到的双线性恢复力模型可以作为简化的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的恢复力模型,并能够应用于理论分析和实际工程的抗震加固设计。应用所研制的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加固光塔模型结构,并对其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验证了该被动控制系统有效性。同时,又设计了7种光塔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案,并通过对各种加固方案控制效果的分析,选定效果较好的方案作为光塔结构抗震加固的依据。接着,对加固后光塔结构进行了样本抽样,并根据加固后的光塔强度选取控制截面和破坏准则,分别对加固后的光塔结构进行了小震作用下和大震作用下的抗震可靠性分析。通过对光塔原型结构的抗震可靠性分析,找出了其存在多处不同的内部缺陷或薄弱环节,总体的抗震可靠性较差,难以承受地震、飓风等强灾害的袭击,亟需采取加固措施进行抗灾保护。SMA材料具有较好的相变伪弹性性能,利用形状记忆合金丝研制的SMA阻尼器被动控制系统具有很好的消能能力,应用其进行古建筑抗灾保护是一种新方法,具有可明显降低光塔结构的地震反应,大幅度提高光塔结构抗震可靠性等特点,很值得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应用。文中所得结论不仅可为光塔结构的抗震保护和抗震可靠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而且对其它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广州怀圣寺光塔建造年代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怀圣寺光塔建造年代考(论文提纲范文)
(2)广州光塔街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概念及相关考量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二、境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光塔街及其宗教状况 |
第一节 光塔街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本土宗教:道教、汉族民俗宗教 |
一、道教 |
二、汉族民俗宗教 |
第三节 外来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
一、伊斯兰教 |
二、基督教 |
第三章 光塔街建筑物呈现的伊斯兰文化 |
第一节 怀圣寺建筑物呈现的伊斯兰文化 |
一、光塔呈现的伊斯兰建筑文化 |
二、怀圣寺其他建筑呈现的伊斯兰文化 |
第二节 怀圣寺以外的光塔街伊斯兰建筑 |
第四章 光塔街伊斯兰经济文化 |
第一节 伊斯兰用品商店、超市 |
第二节 清真饮食的店铺及其经营 |
第三节 怀圣寺宗教经济的来源与支出 |
第五章 光塔街怀圣寺的仪式文化 |
第一节 怀圣寺内的主要宗教仪式 |
一、封斋 |
二、广州回族传统婚俗 |
第二节 怀圣寺法图麦圣女忌活动 |
第六章 光塔街伊斯兰的社群文化 |
第一节 阿訇:伊斯兰文化传承的核心群体 |
一、怀圣寺阿訇概况 |
二、阿訇的主要职责 |
三、阿訇穿衣挂幛仪式 |
第二节 义工队:伊斯兰慈善文化的主力军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论 |
一、广州光塔街伊斯兰文化研究小结 |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三、田野调查经历回顾 |
第二节 讨论:宗教生态论视野下的光塔街伊斯兰文化 |
一、关于宗教生态论的研究 |
二、“入寺难”引发的宗教生态思考 |
三、光塔街宗教生态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北京清真寺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策略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策略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伊斯兰教与清真寺建筑综述 |
2.1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 |
2.1.1 伊斯兰教的起源与发展 |
2.1.2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2.2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
2.2.1 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
2.2.2 伊斯兰教的教义 |
2.2.3 中国伊斯兰教的特质 |
2.3 清真寺建筑综述 |
2.3.1 清真寺的起源、发展及其职能 |
2.3.2 中国清真寺建筑的历史沿革 |
2.3.3 北京清真寺建筑的历史沿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清真寺建筑概论 |
3.1 北京地区伊斯兰教与清真寺建筑的发展概况 |
3.1.1 伊斯兰教在北京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
3.1.2 北京穆斯林与清真寺建筑的分布情况 |
3.2 北京清真寺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
3.2.1 北京清真寺建筑选址分析 |
3.2.2 北京清真寺建筑平面布局分析 |
3.3 北京清真寺建筑的主要组成及其特点 |
3.3.1 照壁 |
3.3.2 大门 |
3.3.3 水房 |
3.3.4 宣礼塔与望月楼 |
3.3.5 讲经堂 |
3.3.6 礼拜大殿 |
3.3.7 其他附属建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 |
4.1 中国伊斯兰教审美核心 |
4.2 装饰色彩及其文化意义 |
4.2.1“生机盎然”的绿色 |
4.2.2“纯洁”的白色 |
4.2.3“深远幽静”的蓝色 |
4.2.4“高贵”的红色 |
4.3 装饰图案及其文化意义 |
4.3.1 几何纹 |
4.3.2 植物纹 |
4.3.3 文字纹 |
4.4 匾额、楹联文化艺术 |
4.4.1 匾额 |
4.4.2 楹联 |
4.5 装饰材料及技法 |
4.5.1 雕刻 |
4.5.2 油漆、彩画 |
4.6 装饰功能及其意义 |
4.6.1 审美功能 |
4.6.2 建筑使用功能 |
4.6.3 宗教教化功能 |
4.7 对于中国传统装饰文化的吸收与包容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北京清真寺建筑的再认识 |
5.1 北京清真寺建筑的价值 |
5.1.1 历史价值 |
5.1.2 宗教价值 |
5.1.3 科学价值 |
5.1.4 艺术价值 |
5.2 北京清真寺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
5.2.1 北京清真寺建筑的保护现状 |
5.2.2 北京清真寺建筑的保护原则与建议 |
5.3 北京清真寺建筑的发展之思 |
5.3.1 清真寺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 |
5.3.2 建立“和而不同”的北京清真寺建筑文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A:图纸目录 |
附录B:表格目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互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中国古代与阿拉伯古代交流 |
1. 中阿关系 |
2. 丝绸之路 |
1.2.1 海陆从中国 |
1.2.2 海陆从阿拉伯半岛 |
1.2.3 丝绸之路与商品 |
1.2.4 丝绸之路与经济 |
1.2.5 语言方面 |
1.2.6 丝绸之路与宗教 |
第二章 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
一、造纸术 |
二、印刷术 |
三、指南针 |
四、火药 |
第二节 中国产品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
一、瓷器 |
二、丝绸 |
三、中国硬币 |
第三节:中国茶叶文化对阿拉伯的影响 |
一、中国茶叶 |
二、中国茶走向世界 |
三、茶叶在阿拉伯国家 |
结论 |
第三章 阿拉伯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阿拉伯社会和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一、社会 |
二、经济和贸易 |
三、语言文字 |
第二节:阿拉伯的应用科学 |
一、医学 |
二、药学 |
二、数学 |
四、天文学和历法 |
第三节:阿拉伯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一、艺术 |
二、书法 |
三、木卡姆 |
结论 |
第四章 伊斯兰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伊斯兰教文化概念 |
一、阿拉伯文化原意 |
二、伊斯兰教与全球 |
三、伊斯兰音译 |
第二节: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
一、唐代 |
二、宋代 |
三、蒙代 |
四、明代 |
五、清代 |
第三节:伊斯兰教在国的生活活动 |
一、礼拜 |
二、节日 |
三、婚姻习俗 |
第四节:穆斯林的功勋在中国 |
一、亦黑迭儿丁 |
二、郑和 |
三、郑和在国外发现的古迹 |
结论 |
第五章 中国文化对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中国文化对穆斯林人民的影响 |
一、食物 |
二、服装 |
三、妇女地位 |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建筑、社会和宗教的影响 |
一、中国古代建筑 |
二、石狮 |
三、中国宗教神秘主义 |
四、中国社会的影响 |
第三节:中国宗教 |
一、中国宗教和平共处 |
二、参观圣地 |
三、香 |
四、鼎象征 |
结论 |
第六章 中国沿海清真寺 |
第一节:广州清真寺 |
一、广州怀圣寺形成背景 |
二、怀圣寺的建筑构成 |
三、先贤古墓 |
第二节:泉州清真寺 |
一、泉州艾苏哈卜寺 |
二、麒麟 |
三、宣礼塔 |
四、门楼 |
五、望月楼 |
六、墨盒(米哈拉布) |
第三节:扬州仙鹤寺 |
一、伊斯兰教传入扬州 |
二、仙鹤寺历史 |
三、仙鹤寺对扬州社会的贡献 |
四、普哈下园 |
第四节:杭州凤凰清真寺 |
一、凤凰寺历史 |
二、凤凰寺组件 |
三、凤凰寺日晷 |
结果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早期中国伊斯兰教遗迹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结语 |
(6)福建泉州清净寺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2.1 清净寺相关研究 |
1.2.2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与材料 |
1.3.2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3 研究内容与流程 |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1.5 未尽事宜 |
第2章 泉州清净寺历史沿革 |
2.1 古代时期 |
2.1.1 宋代 |
2.1.2 元代 |
2.1.3 明代 |
2.1.4 清代 |
2.2 近现代时期 |
2.2.1 民国至建国前 |
2.2.2 建国后至今 |
2.3 海丝文化与清净寺历史沿革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清净寺总体环境与组群布局 |
3.1 清净寺史地环境 |
3.1.1 泉州古城史地背景 |
3.1.2 清净寺基地环境 |
3.2 清净寺建筑组群分布与特点 |
3.2.1 清净寺建筑组群分布概况 |
3.2.2 清净寺建筑组群分布特点 |
3.3 清净寺建筑布局体现的伊斯兰文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清净寺的建筑本体特征 |
4.1 奉天坛 |
4.1.1 奉天坛历代形制变迁概况 |
4.1.2 奉天坛现存形制与特点 |
4.2 寺门楼 |
4.2.1 寺门楼形制概述 |
4.2.2 寺门楼形制特色构造 |
4.3 明善堂 |
4.3.1 明善堂形制概述 |
4.3.2 明善堂空间布局特点 |
4.3.3 明善堂特色构造与其他 |
4.3.4 明善堂装饰特点 |
4.4 新建礼拜大殿与其他单体 |
4.4.1 新建礼拜大殿 |
4.4.2 泉州伊斯兰教史迹陈列室 |
4.4.3 沐浴房 |
4.4.4 附属用房 |
4.5 清净寺已毁建筑体——宣礼塔(邦克楼)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清净寺与其他伊斯兰文化载体的关系 |
5.1 泉州其他伊斯兰文化载体 |
5.1.1 已毁伊斯兰教寺 |
5.1.2 灵山圣墓 |
5.1.3 回族聚落的伊斯兰建筑 |
5.2 沿海地区其他三大名寺 |
5.2.1 广州怀圣寺 |
5.2.2 杭州凤凰寺 |
5.2.3 扬州仙鹤寺 |
5.3 新疆地区的伊斯兰建筑 |
5.3.1 新疆伊斯兰建筑概况 |
5.3.2 喀什艾提尕尔大清真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清净寺的价值和作用 |
6.1.1 为泉州穆斯林提供宗教服务 |
6.1.2 对泉州传统建筑的影响 |
6.1.3 对泉州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
6.2 清净寺现存问题 |
6.2.1 建筑单体 |
6.2.2 周边环境 |
6.2.3 交通问题 |
6.3 清净寺保护与利用建议 |
6.3.1 保护清净寺建筑单体 |
6.3.2 改善清净寺周围环境 |
6.4 今后对清净寺的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1)清净寺历史沿革情况一览表 |
(2)奉天坛石刻 |
附录B 测绘图纸 |
附录C 新疆伊斯兰建筑 |
(1) 乌鲁木齐伊斯兰建筑 |
(2) 喀什地区伊斯兰建筑 |
(7)广府地区传统建筑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 |
1.1.1 从“中国红”说起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2.1 研究范围 |
1.2.2 广府传统建筑的概念 |
1.2.3 建筑色彩的概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广府传统建筑研究 |
1.4 研究意义和方法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古代营造技术中的色彩应用与广府区域自然人文特征 |
2.1 传统色彩观念 |
2.1.1 阴阳五行观 |
2.1.2 封建等级观 |
2.2 古代营造技术中的色彩应用 |
2.2.1 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彩画色彩 |
2.2.2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的色彩 |
2.3 广府地区自然环境及人文特征 |
2.3.1 自然环境 |
2.3.2 人文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府地区早期建筑色彩:基于考古资料的考察 |
3.1 秦汉时期 |
3.1.1 南越王墓 |
3.1.2 宫殿遗址 |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 |
3.2.1 随葬品 |
3.2.2 建筑遗存 |
3.3 南汉时期 |
3.3.1 王宫遗址 |
3.3.2 南汉王陵及其它建筑遗址 |
3.4 宋元时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明清时期广府地区传统建筑色彩特征 |
4.1 官式建筑 |
4.1.1 学宫建筑 |
4.1.2 宗教建筑 |
4.2 广府地区民间建筑色彩 |
4.2.1 民居建筑 |
4.2.2 祠堂建筑 |
4.2.3 祭祀建筑 |
4.2.4 古典私家园林 |
4.3 传统建筑色彩特征和影响因素 |
4.3.1 传统建筑色彩特征 |
4.3.2 影响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化过程中广府地区传统建筑色彩变迁 |
5.1 广府地区近代化过程中建筑发展概述 |
5.1.1 近代早期(1840 年之前) |
5.1.2 初始期(1840 年-1911 年) |
5.1.3 兴盛期(1911 年-1938 年) |
5.1.4 停滞延续期(1938-1949) |
5.2 西式建筑形式与色彩 |
5.2.1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
5.2.2 早期教堂建筑 |
5.2.3 西方古典主义 |
5.3 从“中国古典复兴”到“中国固有形式” |
5.3.1 “中国古典复兴”——以岭南大学建筑群为例 |
5.3.2 “中国固有形式” |
5.4 从“西洋化”到中西合璧式建筑 |
5.4.1 城市骑楼建筑的色彩 |
5.4.2 市居住建筑——以广州东山官邸和侨宅(东山洋楼)为例 |
5.4.3 侨乡建筑:开平碉楼 |
5.5 近代广府地区建筑色彩特征和影响因素 |
5.5.1 近代广府地区建筑色彩特征 |
5.5.2 影响因素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府地区传统建筑色彩保护策略与城乡色彩规划 |
6.1 广府传统建筑色彩特征及演变脉络 |
6.2 关于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
6.2.1 广府地区历史建筑色彩保护的现状 |
6.2.2 适用于建筑色彩保护的历史建筑保护原则 |
6.2.3 历史建筑色彩保护的方法和步骤——以 2009-2010 年沙面整饰工程为例 |
6.3 关于建筑色彩与城市规划 |
6.3.1 广府地区城市色彩现状 |
6.3.2 城市色彩规划的原则 |
6.3.3 有关特色城市色彩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安装新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古塔结构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 |
1.1 阻尼器设计 |
1.2 新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滞回曲线的拟合 |
2 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
2.1 计算模型 |
2.2 动力特性计算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2.3 地震波的选择 |
2.4 光塔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2.4.1光塔水平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2.4.2 光塔竖向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2.4.3 光塔水平地震和竖向地震共同作用下的反应时程分析 |
3 结 论 |
(10)应用SMA提高古塔抗震可靠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古塔建筑的历史意义和保护研究现状 |
1.1.1 古塔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社会地位 |
1.1.2 古塔的保护研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古塔的抗震性能与震害形式 |
1.2.1 古塔的抗震机制和原理 |
1.2.2 古塔的历史震害 |
1.3 结构可靠度的基本理论 |
1.3.1 一次二阶矩法 |
1.3.2 二次二阶矩法 |
1.3.3 蒙特卡罗方法 |
1.3.4 其他方法 |
1.4 确定性结构的抗震可靠性研究方法 |
1.4.1 以随机振动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
1.4.2 以结构抗震规范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课题背景 |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2 现场测定广州怀圣寺光塔各力学参数 |
2.1 光塔的历史 |
2.2 光塔的现状 |
2.2.1 外观特征及结构构造 |
2.2.2 光塔现存主要问题 |
2.3 光塔动力特性现场测试 |
2.3.1 测试方法 |
2.3.2 测试结果 |
2.4 光塔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2.4.1 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并选取地震波 |
2.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地震作用下光塔结构可靠性分析 |
3.1 建立光塔结构样本空间 |
3.1.1 生成随机数 |
3.1.2 统计检验 |
3.1.3 样本抽样 |
3.2 确定地震动参数 |
3.2.1 确定场地地震危险性 |
3.2.2 选取地震波 |
3.2.3 建立光塔计算模型 |
3.3 光塔抗震可靠性分析 |
3.3.1 确定破坏准则 |
3.3.2 选取控制截面 |
3.3.3 可靠性分析方法 |
3.3.4 小震作用下光塔的可靠性分析 |
3.3.5 大震作用下光塔的可靠性分析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形状记忆合金丝性能试验 |
4.1 引言 |
4.2 形状记忆合金性能简介 |
4.3 形状记忆合金丝性能试验研究 |
4.3.1 形状记忆合金丝试件的加工与制作 |
4.3.2 形状记忆合金丝试件的拉伸试验 |
4.3.3 形状记忆合金丝试件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形状记忆合金丝的恢复力模型 |
4.4.1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本构模型 |
4.4.2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唯象理论本构模型 |
4.4.3 SMA材料相变伪弹性的本构模型 |
4.4.4 建立形状记忆合金丝相变伪弹性恢复力模型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设计及加固方案 |
5.1 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消能减震原理 |
5.2 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 |
5.2.1 模型试验用阻尼器恢复力模型 |
5.2.2 A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恢复力模型 |
5.2.3 B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恢复力模型 |
5.3 工程用阻尼器恢复力模型 |
5.3.1 Ⅰ型阻尼器恢复力模型 |
5.3.2 Ⅱ型阻尼器恢复力模型 |
5.4 阻尼器的安装方法和布置方案 |
5.4.1 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安装方法 |
5.4.2 光塔中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数量的确定 |
5.5 光塔抗震加固方案分析 |
5.6 光塔抗震加固建议方案的选取 |
5.7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加固后光塔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及抗震可靠性分析 |
6.1 振动台试验加固方案 |
6.2 加固后光塔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 |
6.2.1 测试仪器及传感器布置 |
6.2.2 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分析 |
6.2.3 模型结构位移反应分析 |
6.2.4 光塔原形结构的抗震保护方案 |
6.3 加固后光塔样本抽样 |
6.4 加固后破坏准则确定 |
6.5 加固后光塔抗震可靠性分析 |
6.6 小结 |
参考文献 |
7 总结 |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广州怀圣寺光塔建造年代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怀圣寺研究述评[J]. 徐虹. 暨南史学, 2018(01)
- [2]广州光塔街伊斯兰文化研究[D]. 杨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04)
- [3]北京清真寺建筑研究[D]. 白少杨.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3)
- [4]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互动影响[D]. 穆罕默德·哈桑·穆罕默德. 扬州大学, 2016(12)
- [5]早期中国伊斯兰教遗迹引发的思考[J]. 王宇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6]福建泉州清净寺调查与研究[D]. 努尔买买提·玉素因. 华侨大学, 2015(03)
- [7]广府地区传统建筑色彩研究[D]. 公晓莺.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8]安装新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古塔结构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J]. 黄襄云,王凤华. 振动与冲击, 2012(20)
- [9]广州伊斯兰教研究(下)[J]. 李兴华. 回族研究, 2011(02)
- [10]应用SMA提高古塔抗震可靠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邹颖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