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组织快速制片改良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椽,陈志涛,蒲章学,唐二松,石磊[1](2017)在《脂肪组织切片方法的改良及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脂肪组织的改良制片方法,提高制片质量。方法:选取60例脂肪瘤及脂肪含量较高的组织经常规固定,取材时切取相同规格大小的2个组织块,用传统方法和新改良方法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结果:传统制片法无优质片,中等片10张(16.6%),次等片30张(50%),不合格片20张(33.3%);改良法优质片40张(66.6%)、中等片20张(33.3%)、无次等片及不合格片。结论:改良法通过延长脂肪组织浸蜡时间,可增加组织硬度,有助于提高脂肪组织的制片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蔡洪桢[2](2017)在《钛基人工种植体表面钽涂层改性对其生物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纯钛或钛合金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性能,目前已成为人工种植牙的主要材料,在口腔临床广泛应用。然而,钛材料高弹性模量、有限的骨整合能力及耐腐蚀不理想等缺点日益显现,影响临床人工种植牙远期效果。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材料学的飞速发展和人工种植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改进钛基种植体材料及其表面特性,提高其生物活性,降低其材料弹性模量,促进种植体骨整合,提高人工种植牙的成功率和远期效果成为材料学和医学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金属钽因其极佳的生物相容性、优异的抗腐蚀性能、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及极为稳定的化学特性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广受关注。钽金属熔点高、耐腐蚀、塑性好,已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原子能、军工以及航空等行业。采用多孔钽制备的人工关节、脊柱、骨缺损修复体等业已广泛应用于骨科领域,部分已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近期有国外学者将多孔钽用于人工牙种植体研发,并正走向临床应用。但钽金属为稀有金属,来源困难且较为昂贵,如果将钽稳定优异的生物性能与已成熟的钛种植体制备技术结合起来,在钛基材料表面制备钽涂层,将其用于钛-钽人工种植牙的研究,则不仅实现两种材料的优势互补,而且可大大降低钽人工种植牙的成本。而有关钛基人工种植牙表面钽涂层的研发,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钛基材料表面钽、钛等离子喷涂改性,对比研究钛基表面喷涂不同材料及表面不同处理方法对其体外细胞相容性及犬体内组织相容性的影响,为最佳制备参数、制备工艺的确定及钛钽人工种植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研究的材料方法和主要结果如下:1、钛基钽涂层的制备及其表征制备纯钛片,以钛涂层和喷砂钛为对照,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对钛片进行钽涂层、钛涂层及喷砂钛制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扫描(EDX)分析对三组材料的表面形貌、涂层厚度和材料表面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采用HV-120维氏硬度仪、WS-2005涂层附着力自动划痕仪分别对涂层表面硬度及其与基体结合强度进行评价,用接触角测量仪(CAM)对材料表面亲水性进行检测。结果SEM下可见:喷砂钛组低倍镜下表面粗糙,呈颗粒状,孔隙大小不均,高倍镜下见多孔状结构,裂隙大小不等间隔宽窄不同;钛涂层组材料表面低倍镜下见结构较为致密,呈熔融状或细颗粒状,表面呈不规则熔岩样突起,高倍镜下突起大小形状不等,长短不一,裂隙状孔隙交错无规则排列;钽涂层组低倍镜下呈致密熔融状,纹理更为细密、均匀,高倍镜下见表面呈不规则层状或片状或球状突起,表面有大小不等微孔或裂隙状小孔。钛、钽两种涂层厚度均为80~100um,钽涂层纯度Wt%为99.29士0.43,At%为99.32士0.38;钛涂层纯度:Wt%为97.83士 1.99, At%为92.79士6.89;喷砂处理钛表面纯度Wt%为98.47士0.79, At%为97.77士0.92。划痕试验结果显示:临界载荷钽涂层:53.16士 1.68N/mPa,钛涂层:为40.75士0.96N/mPa;维氏硬度计测量:钽涂层为358士 17hv,钛涂层为316士 12hv,喷砂处理钛表面为335士 15hv;钽涂层组亲水性最佳,钛涂层其次,喷砂钛组最差。结论钽涂层与钛涂层、喷砂钛表面结构明显不同,涂层厚度无显着性差异,三组材料表面硬度、强度以钽涂层组最高,亲水性有差异,接触角钽涂层<钛涂层<喷砂钛,本部分为钛及钽涂层制备参数设定提供参考,也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2、钛基钽涂层材料表面改性对人牙周膜细胞相容性研究实验一、人牙周膜干细胞原代培养与鉴定收集临床因正畸拔除的健康人前磨牙,采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人牙周膜细胞,通过克隆化培养方法分离牙周膜干细胞(PDL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CD29、CD34、CD44、CD45、CD73、CD90、CD105、CD146及CD166进行检测。结果采用克隆化培养的人PDLSCs,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对特异性标记STRO-1、CD29、CD44、CD73、CD90、CD105、CD146分子。结论本实验成功培养分离了人PDLSCs,为进一步研究细胞材料相容性奠定了基础。实验二、人PDLSCs与钛基钽涂层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研究将人PDLSCs分别接种在钽涂层、钛涂层及喷砂钛材料表面,进行PDLSCs-材料共培养,通过SEM观察材料表面培养的细胞生长状态,细胞在材料表面被覆面积占比分析,采用CCK-8检测对比分析各组材料表面的细胞增殖。结果 hPDLSCs接种于材料表面12天,SEM观察显示:各组材料表面均有细胞粘附、伸展,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增殖逐渐增高,Image J图形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涂层材料表面细胞量:钽涂层>钛涂层>喷砂钛,两两间有统计性差异(P<0.05),与喷砂钛组比较,钽涂层组表面细胞量显着大(P<0.01);细胞增殖检测结果表明:钽涂层表面细胞粘附增殖显着高于喷砂钛组(P<0.01)。各接种细胞试验组材料表面均有细胞粘附、伸展,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增殖均高,Image J图形软件分析显示钛涂层试件组与另两组试件的组间有差异(P<0.05),喷砂钛与钽涂层试件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材料细胞毒性均低且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皆具显着性(P<0.01)。结论三组材料表面均有hPDLSCs生长,以钽涂层组生长状态最好,材料表面等离子喷涂改性促进了钛基材料表面细胞粘附生长活性,钽涂层较钛涂层具有更好的细胞相容性。3、钛基钽涂层人工种植体犬体内组织相容性及骨结合能力研究首先模拟临床牙缺失状况,拔除比格犬双侧下颌磨牙,观察3月,通过口腔临床检查及CBCT影像学测量确诊犬缺牙模型成功建立。其次,参照Ta涂层、Ti涂层、喷砂钛制备的参数,制备出钛基钽涂层、钛基钛涂层及喷砂处理钛人工种植体,以临床应用的ITI人工种植体为阳性对照,将不同组别人工种植体植入建立的犬牙缺失模型中,对比研究钽涂层改性对其与犬体内组织相容性的影响,组织学、X-线、CBCT及Micro-CT评价植入不同时间点各种植体-骨结合能力。结果组织切片分析显示植入初期种植体周围新成骨量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同种材料试件组纵向比较第3m与1m、6m组间有差异(P < 0.05),第1m与6m间差异显着(P < 0.01);术后第1m、3m和6m同期内种植体周围成骨量以钽涂层和ITI人工种植体最好,均与钛涂层组具差异性(P< 0.05),与喷砂钛具显着差异(P< 0.01)。术后X线片、CBCT及Micro-CT扫描检查提示实验期内各组种植体周围骨密度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强,同期以钽涂层组骨密度最高,钛涂层与ITI人工种植体居中,喷砂钛组最低。结论四组种植体植入体内,无载荷条件下初期均具有良好的骨组织相容性和周围成骨效果,种植体-骨组织界面结合实验期内均稳定,无涂层脱落或涂层与基体分离现象,皆具初期稳定性;组织学及影像学检查见种植体钽涂层与骨结合最佳,钛涂层和ITI人工种植体较佳;种植体涂层-骨结合的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综上所述钛基材料表面等离子喷涂改性能改善了料表面的生物活性,而钽涂层较钛涂层具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成骨活性,与临床广泛应用的ITI植体比较,钛基钽涂层植体与ITI植体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和骨结合能力。种植体植入动物体内结果显示各组在实验期种植体-骨整合效果良好,以钽涂层等离子喷涂改性的初期稳定最佳,远期效果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
张丽荣,刘艳,杨绍娟,王丽萍,姜成威[3](2016)在《骨组织穿刺病理制片改良》文中研究说明骨组织疾病的早期诊断通常需进行穿刺活检,而当前使用最多的穿刺活检方法是空心针穿刺活检法,空心针穿刺失败后需行切开活检术。病理诊断对骨组织病变的临床治疗非常重要,为避免患者遭受切开活检之苦,技术员需掌握正确的骨组织穿刺技术,再通过精细的病理制片技术以达到对骨组织病变的准确定性和组织学分型的目的。1材料与方法1.1一般材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5年存档的103例行骨组织穿刺活检术标本,年龄675岁,平均40.6岁,
陈冬,俞千,陈靓烨,梁伟琼[4](2016)在《提高脂肪组织制片质量方法的改进》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脂肪组织常规制片方法,提高制片质量。方法选取80例脂肪组织经常规固定,取材时切取2个规格大小相同的脂肪组织块,分别用常规制片法和改良法进行制片。结果常规制片法优质片0张,中等片30张(37.5%),次等片40张(50%),不合格片10张(12.5%);改良法优质片22张(27.5%)、中等片50张(62.5%)、次等片8张(10%)、不合格片0张。结论改良法以适当延长脂肪组织固定时间,并用丙酮进一步脱水、脱蜡,可增加组织硬度,有助于提高脂肪组织的制片质量。
王东胜,吕燕[5](2014)在《制作高质量带牙颌骨组织病理切片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带牙颌骨等含皮质骨较多的骨组织,如何制作高质量骨组织石蜡切片,并就需注意的问题予以探讨。方法:比较二甲苯、氯仿、环保处理液以及正丁醇等4种脱水、透明剂,以及浸蜡处理流程,探讨制作含皮质骨较多的骨组织病理切片的最佳流程与方法。结果:对于带牙颌骨、无牙下颌骨、胫骨等含皮质骨较多的骨组织,经比较后发现,采用正丁醇作为组织脱水、透明剂,并通过适当的组合,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病理切片。结论:对于4种组织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正丁醇处理法是制作高质量颌骨等皮质骨含量较多的骨组织病理切片处理手段,值得推广。
蒙兆年[6](2014)在《整块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制片法与传统切片片染制作法比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石蜡组织切片片染制作法有一些弊端和局限性,如每次制作的数量少、制作周期长、耗费制作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适宜大批量教学切片制作需要。整块组织H.E染色切片制作法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制片方法。本论文通过实验,利用自行配制的染液,即苏木素染色剂15mg、蒸馏水40mL、钾明矾600mg、碘酸钠5mg配制成苏木素染液;伊红染液用伊红R或B250mg、95%酒精50mL、蒸馏水50mL、冰醋酸少许配制成伊红染液,然后经过固定、浸洗、染苏木素液、浸洗分色、蓝化、梯度浓度酒精脱水、染复制伊红、盐酸酒精分色、纯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组织包埋、切片等一系列过程制作切片。此法制成的切片染色效果更加均匀,色彩更加亮丽。通过实验发现整块组织制作的切片染色效果在有些方面要优于传统制作法,且在制作程序上大大简化,可以为制作者节省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对大批量教学科研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较为适宜,适合于大批量平行制作。论文同时对两种制作方法的发展演化、各自在制作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各自利弊点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田玉旺,李琳,朱红艳,邢宜,苗金红[7](2010)在《提高冷冻切片制片质量的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段春光[8](2009)在《双基因修饰促进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血管化的研究》文中认为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近年来组织工程的发展有望成为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新方法,但组织工程化的人工骨用于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时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必需克服,即人工骨血管化的问题。因为是否血管化决定了植入体内的人工骨能否成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1)是两个在血管形成及塑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两个细胞因子,本研究使用重组腺病毒将这两个具有高效促血管形成能力的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导入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基因转染后的MSCs作为种子细胞与I型胶原改性的PLGA-TCP材料复合,构建新型的双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以期在采用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治疗大段骨缺损时能促进人工骨的血管化,进而有效修复骨缺损。1. VEGF与Ang-1基因的克隆及腺病毒的制备目的:制备同时携带VEGF和Ang-1基因的腺病毒,为构建新型双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提供方便的基因转染工具。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设计、合成引物,使用PCR的方法从组织中克隆出基因VEGF以及基因Ang-1,在克隆基因Ang-1时设计使用了net-PCR的方法以提高PCR反应的灵敏度。同样使用PCR技术从载体pIRES2-EGFP上扩增IRES序列,继而将基因VEGF、IRES片度以及Ang-1的基因依次装入腺病毒的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中,构建双基因顺反子P-VIA。最后使用AdEasyTM腺病毒系统重组并包装腺病毒。结果:从组织中成功地克隆出VEGF的基因序列,DNA测序结果显示克隆出的序列与Genebank中的序列完全一致;Ang-1的基因通过net-PCR提高反应的灵敏度后也成功获得,DNA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的序列完全一致;扩增出的IRES的DNA片段与商品化的载体pIRES2-EGFP中的序列完全一致。三个基因片段顺次装入载体pAdTrack-CMV后成功的构建出同时编码VEGF和Ang-1的双顺反子,命名为P-VIA,经过AdEasyTM系统重组与包装后,成功的制备出能够同时携带外源基因VEGF和Ang-1的重组腺病毒,命名为pAd-VIA。类似的过程制备出单独携带基因VEGF的重组腺病毒pAd-VEGF,以及单独携带基因Ang-1的重组腺病毒pAd-Ang-1。结论:成功制备出同时携带VEGF和Ang-1的重组腺病毒pAd-VIA,为构建新型基因修饰型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提供了方便的基因转导工具。2.双基因转染MSCs体外促血管化能力研究目的:研究双基因(VEGF、Ang-1)转染后的MSCs在体外促血管化的能力,为构建新型双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打下实验基础。方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进行成骨方向诱导、鉴定;腺病毒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分别为0、1、10、50、100、300感染MSCs以确定最佳的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以确定的最佳的感染复数的腺病毒感染MSCs,分组如下:A:腺病毒pAd-VIA;B:腺病毒pAd-VEGF;C:腺病毒pAd-Ang-1;D:腺病毒pAd-VEGF+ pAd-Ang-1;E:空病毒对照组。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从人外周血分离、培养、鉴定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将基因转染后的MSCs与EPCs共培养,分组如下:A:腺病毒pAd-VIA;B:腺病毒pAd-VEGF;C:腺病毒pAd-Ang-1;D:腺病毒pAd-VEGF+ pAd-Ang-1;E:未转染对照组;F:重组VEGF蛋白组;G:EGM-2培养基对照组,感染后进行EPCs的增殖实验以及移行实验检测。结果:分离、培养出MSCs,并成功的向成骨方向诱导(经碱性磷酸酶及钙结节染色鉴定);不同感染复数(MOI)的腺病毒感染MSCs后,发现MOI=100时,既可实现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也不至对宿主细胞造成过度的损伤;各组腺病毒感染MSCs后,外源基因的表达均可持续3w左右,表达的高峰出现在在8-9d。VEGF的表达情况:A组(腺病毒pAd-VIA组)VEGF的表达水平与B组(腺病毒pAd-VEGF组)无明显差别,略高于D组(腺病毒pAd-VEGF+ pAd-Ang-1组),C组E组无VEGF的表达;Ang-1的表达:A组(腺病毒pAd-VIA组)有明显高水平的Ang-1的表达,但其表达水平显着低于C组(腺病毒pAd-Ang-1组)与D组的水平(腺病毒pAd-VEGF+ pAd-Ang-1组),C组的Ang-1表达水平最高。B组(腺病毒pAd-VEGF组),E组无Ang-1的表达。EPCs增殖实验显示两个双基因转染的实验组(实验组A,实验组D)促EPCs增殖的能力均强于其它各组,而A,D两组中又以A组的促EPCs增殖的能力较强。促EPCs增殖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A组>D组>B组>F组>C组>G组>E组。EPCs移行的实验结果提示A、B、D三个实验组均有促EPCs移行的能力,三个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双基因转染的MSCs在体外具有良好的促血管化的能力,且使用腺病毒pAd-VIA实现双基因的共转染的效果要强于联合使用腺病毒pAd-VEGF和pAd-Ang-1。3.双基因转染MSCs促进SD大鼠缺血皮瓣存活的研究目的:探讨双基因转染的MSCs在体内促进血管化的能力,为构建双基因修饰的工程化人工骨并用于体内修复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的MSCs并进行双基因转染;在SD大鼠的背部建立1.5cm×4.0cm的缺血皮瓣模型,将MSCs植入体内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实验分组:A组:双基因转染的MSCs;B组:未转染基因的MSCs;C组:培养基DMEM对照组。27只动物完全随机分入A、B、C三组,每组9只动物。MSCs悬浮于DMEM后在皮瓣边缘多点注射,术后4天断蒂。皮瓣术后即刻、24h、48 h及第4天断蒂前、断蒂后、第7天及第14天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液监测仪对皮瓣中点及蒂部进行皮瓣的血流灌注学检测;皮瓣术后14天,应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皮瓣蒂部及中点处的基底部毛细血管密度;分别在皮瓣术后第1、4、7、14、28天抽取外周血标本进行VEGF及Ang-1蛋白的ELISA检测;术后11天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测,包括HE染色,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MSCs移植体内后的增殖情况。结果:皮瓣术后11天,大体观察,A、B、C 3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 97.12%、47.28%、34.12%,A组与B组两组间及B组与C组两组间皮瓣存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双基因转染的MSCs组)的血流灌注学指标(PU值)明显高于实验组B及对照组C;微循环显微镜观察皮瓣基底部毛细血管密度结果显示,A组(双基因转染的MSCs组)血管密度显着高于其它两组;术后11天,组织学检测的结果包括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的结果均显示A组(双基因转染的MSCs组)中毛细血管远远多于B组及C组。植入体内的MSCs由于标记有荧光染料CM-DiI,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的多少以反映MSCs的增殖,结果显示A组中MSCs增殖较B组明显。结论:双基因转染的MSCs在体内具有显着的促血管化的活性。4.双基因修饰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研究目的:构建新型双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并研究该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快速成型技术制备多孔材料PLGA-TCP,使用I型胶原对制备的材料PLGA-TCP进行杂化改性;电镜观察材料改性前后的微观结构,并检测改性前后材料的亲水率;将转染双基因及未转染基因的MSCs分别与改性前后的材料复合,检测细胞在材料中的增殖,ELISA检测转染基因的MSCs在材料中表达外源基因(VEGF,Ang-1)的能力;建立兔桡骨1.5cm骨缺损模型,将改性后的材料修剪成1.5cm×0.4cm×0.4cm大小,复合细胞后植入体内,分组:A组:双基因转染的MSCs+改性的PLGA-TCP;B组:未转染基因的MSCs+改性的PLGA-TCP;C组:单纯改性的PLGA-TCP;D组:空白对照组。术后1、4、8周取材,进行影像学(X Ray,MciroCT)检测及组织学检测。结果: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的材料PLGA-TCP电镜下观察为规则、多孔的相互交通的三维立体结构。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孔隙率(>90%)以及孔径(300μm-350μm)。使用I型胶原改性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胶原纤维均匀分布于材料表面及孔隙中,并形成网状结构,PLGA-TCP的亲水率为3.06±0.67%,改性后材料的亲水性有显着提高达到12.42±1.45%,由于改性后材料的亲水性提高,接种细胞时细胞悬液漏出的少,细胞接种密度高,细胞与材料体外共培养7天后,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紧密贴附。细胞的增殖实验结果显示,改性后的材料中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未改性的材料中的数量,而相同的材料中,未转染基因的细胞的数量略多于转染双基因的细胞的数量,但差别不明显。ELISA结果证实,转染双基因的MSCs在与材料复合后依然能够高效的表达外源基因(VEGF和Ang-1)。兔桡骨1.5cm骨缺损模型成功建立,人工骨植入后1、4.、8周取材,1周时,组织学标本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显示A组(双基因转染MSCs+改性的PLGA-TCP)中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而B组(未转染基因的MSCs+改性的PLGA-TCP)中血管数量明显少于A组,C组(单纯材料组)则没有毛细血管的生成,A、B、C三组的毛细血管密度(条/mm2)分别为:100.00±15.81、24.00±11.40、0.10±0.00,A组与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改良丽春红三色法染色发现A组中有大量的软骨陷窝形成,而B组中软骨陷窝明显少于A组,实验组C未见软骨陷窝形成。4周时,影像学检查显示实验组(A组)桡骨骨缺损部位有新骨影像形成,新骨与骨缺损两断端骨质连续。实验组B也可见有新骨影像形成,但新骨面积少于实验组A,对照组C有少量新骨形成,空白对照组D无新骨形成。Lane-Sandhu X线评分结果显示,A组与B组之间,B组与C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检验显示实验组A中可见明显的编织骨形成,材料已部分降解;实验组B中可见少量的骨形成,但数量远少于A组,材料降解也少于A组;实验组C仅在边缘处有少量的骨形成。A、B、C三组新生骨组织面积比(%)分别为:20.18±6.29%、9.48±1.87%、0.2±0.15%,A组与B组之间,B组与C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材料残存面积比(%)分别为70.7±8.23、83.78±6.70、93.72±3.13,A组与B组之间,B组与C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8周时影像学检验实验组A中桡骨缺损部位已完全被新生骨所填充,骨缺损部位塑形良好,桡骨骨折端模糊,新生骨与桡骨骨折端之间界限模糊,Micro CT重建后可见骨缺损部位形成的新骨结构连续、完整、规则,骨缺损修复明显,新骨中残存少量未降解的支架材料。实验组B骨缺损部位为新骨所填充,填充面积约占80%,新骨面积少于实验组A,与A组对比塑形较差,桡骨骨折端模糊,新生骨与桡骨骨折端之间界限模糊,Micro CT重建后可见形成的新骨结构不规则,新骨结构中散在未降解的支架材料,但成骨量明显少于实验组A。C组的新生骨量极少,Micro CT重建后只能看到零星的新生骨结构。空白对照组D未见成骨,桡骨保持了骨缺损状态。Lane-Sandhu X线评分结果显示,A组与B组之间,B组与C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检验显示A组中有大量的编织骨形成,成骨量较4周时有明显的增加,形成小梁样结构,可见骨髓样结构形成,材料多数降解;B组也有明显的编织骨形成,但骨量明显少于A组,材料已部分降解,C组只在材料边缘有少量的骨形成。A、B、C三组新生骨组织面积比(%)分别为:51.30±4.80%、20.64±3.28%、2.58±1.92%,A组与B组之间,B组与C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材料残存面积比(%)分别为43.00±3.78、67.16±9.32、88.8±5.99,A组与B组之间,B组与C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功的构建出新型双基因修饰人工骨,并经实验初步证实该新型人工骨具有良好的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进而能够促进新生骨组织的形成。
谈勤明,朱静[9](2004)在《骨组织快速制片改良法》文中提出
韩永,徐燕杰,李宁[10](2003)在《骨及钙化组织术中冷冻切片的制片方法》文中指出
二、骨组织快速制片改良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组织快速制片改良法(论文提纲范文)
(1)脂肪组织切片方法的改良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常规制片法。 |
1.2.2 改良制片法。 |
1.3 切片 |
1.4 显微镜观察评价切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2)钛基人工种植体表面钽涂层改性对其生物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钛基钽涂层材料制备及其表征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钛基钽涂层材料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 |
实验一 牙周膜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钛基钽涂层改性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实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钛基钽涂层改性人工种植体动物体内生物学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活动及取得成果 |
致谢 |
(3)骨组织穿刺病理制片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材料 |
1.2 传统脱钙组织慢速石蜡制片法 |
1.3 改良脱钙组织快速石蜡制片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提高脂肪组织制片质量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制作高质量带牙颌骨组织病理切片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整块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制片法与传统切片片染制作法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石蜡组织切片的研究进程 |
2. 传统组织切片片染制作法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
3. 冰冻切片的发明产生 |
4. 整块组织HE染色制作法的研究由来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1.1 实验材料与实验试剂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2. 具体实验方法及步骤 |
2.1 自配染液进行整块组织HE染色制片实验 |
2.1.1 染色液的配制 |
2.1.2 操作步骤 |
2.2 创新实验使用HE染色制作脊髓切片取代传统硝酸银染色制片 |
2.2.1 配制染液进行整块组织HE染色制片 |
2.2.2 制作成片可行性 |
3 实验细节方面的改变 |
3.1 染色时间的改变 |
3.2 注意气温对染色的影响 |
3.3 酒精分色时间的调整 |
3.4 苏木精染色后蒸馏水浸洗程度的控制 |
3.5 实验关键程序的调整 |
3.6 对染色效果不理想的弥补 |
3.7 简化染色后续制片过程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3.1 染色效果分析 |
3.1.1 自配染液进行整块组织HE染色制片与传统石蜡组织切片片染制作法切片效果进行对比 |
3.1.2 创新实验使用整块组织HE染色制作脊髓与传统硝酸银染色制片效果对比分析 |
3.2 具体实验细节方面的改变 |
3.2.1 染色时间的调整 |
3.2.2 注意温度对染色的影响 |
3.2.3 酒精分色时间的调整 |
3.2.4 实验程序的调整 |
3.2.5 可对染色效果进行调整 |
3.3 简化了制作程序 |
3.4 整块组织染色注意事项 |
3.5 各自适应症的范围 |
3.6 两种制片法优缺点比较 |
3.6.1 整块组织H.E染色制作切片法相对于传统石蜡组织切片片染制作法的优点 |
3.6.2 整块组织H.E染色切片制作法相对于传统石蜡组织切片片染制作法弊端及局限性如下 |
3.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双基因修饰促进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血管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
二、基因传释(转导)载体的研究现状 |
三、我们课题的设计 |
第一部分 VEGF 与Ang-1 基因的克隆及腺病毒的制备 |
实验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克隆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1)基因的克隆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共表达VEGF 和Ang-1 的基因双顺反子的获得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腺病毒的重组与包装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第二部分 双基因转染MSCs 体外促血管化能力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附图 |
第三部分 双基因转染MSCs 促进SD 大鼠缺血皮瓣存活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附图 |
第四部分 双基因修饰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研究 |
实验一 双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的构建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双基因修饰工程化人工骨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附图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骨及钙化组织术中冷冻切片的制片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骨组织快速制片改良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脂肪组织切片方法的改良及应用体会[J]. 张椽,陈志涛,蒲章学,唐二松,石磊. 甘肃医药, 2017(12)
- [2]钛基人工种植体表面钽涂层改性对其生物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蔡洪桢.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7(04)
- [3]骨组织穿刺病理制片改良[J]. 张丽荣,刘艳,杨绍娟,王丽萍,姜成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6(10)
- [4]提高脂肪组织制片质量方法的改进[J]. 陈冬,俞千,陈靓烨,梁伟琼. 解剖学研究, 2016(01)
- [5]制作高质量带牙颌骨组织病理切片方法探讨[J]. 王东胜,吕燕.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4(06)
- [6]整块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制片法与传统切片片染制作法比较的研究[D]. 蒙兆年. 兰州大学, 2014(10)
- [7]提高冷冻切片制片质量的方法探讨[J]. 田玉旺,李琳,朱红艳,邢宜,苗金红.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0(04)
- [8]双基因修饰促进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血管化的研究[D]. 段春光.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9]骨组织快速制片改良法[J]. 谈勤明,朱静.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4(06)
- [10]骨及钙化组织术中冷冻切片的制片方法[J]. 韩永,徐燕杰,李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