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高考中涉及二项式定理的试题的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思迪[1](2021)在《民国时期(1912-1940)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才产生了大学入学数学考试的雏形。直到民国时期才有较为完善的考试制度。民国时期大学入学考试经历了自主招生(1912-1937)、统一招生(1938-1940)、监管命题(1941-1946)三个阶段,其研究集中在考试制度史、中学课程标准、国立大学入学招生环节三个方面,与数学试卷有关的仅有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1912-1940年是民国大学入学考试从自主招生向统一招生的过渡,因此选择这段时间的大学入学数学试卷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法和基于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定量统计的方法。笔者首先收集到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入学数学试卷共计100余套,并且梳理了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考试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壬戌学制颁布为节点,在壬戌学制颁布前、颁布后、统一招生时期中选择不同类型一流学校的试卷作为典型,这些试卷代表了当时大学招生考试对数学的要求。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分析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情况、综合难度的变化。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试卷的内容特点:首先对试卷的内容进行分类,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试题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运用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对三个时期的试卷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此分析试卷的内容变化情况。(2)统一招生时期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对SEC、Achieve、Webb三种一致性分析范式进行对比。由于课程标准(1936)中没有知识深度三级水平,因此选择可靠性较强、应用价值广泛、多角度的Webb分析模式从知识广度、知识种类、知识平衡性三个维度分析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3)试卷的综合难度变化:以鲍建生的“综合难度系数模型”为基础,增加“是否含参”难度影响因素,用“综合程度”替代“知识含量”。为了改变原有的简单赋值,采用武小鹏的标度法,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难度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统一招生时期试卷的综合难度以及三个时期的难度变化情况。通过上述研究,在厘清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的难度变化、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的同时,丰富了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试卷的研究。
甘雅莉[2](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数学命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考命题一直是高考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每年高考试题出现后便能够吸引一大批专家进行分析研讨。近年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数学试题中的考查频率以及考查比重逐渐增加,分析高考数学试题中数学学科的各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形式以及考查的频率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统计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横纵向比较等形式,以2017-2020年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共12套试题为研究对象。首先,先确定了素养相关概念以及高考数学学科命题的理论基础。其次,对2017-2020年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共计12套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内部结构的分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分析和高考数学学科能力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培养策略。通过研究发现,每一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应有针对性的方法,对于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能够将自然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然后进行情境创设训练。对于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推理素材,然后锻炼逻辑思维。对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渗透建模思想,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实施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对于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的培养,首先要理解基本概念,在进行运算策略的选择练习。对于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学会识图、认图、用图,其次创设实践活动,最后进行数形结合。对于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培养,先学会猜想、培育观念,再掌握技能,丰富经验。最后,基于分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中的实际考查情况,为了使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培养出真正具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笔者在此提供几点有助于提升高考数学学科命题质量的建议。笔者分析出高考数学学科命题应将强化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开放性和创新性,同时渗透数学文化和思想。
张苏杭[3](2021)在《二项式定理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文中指出二项式定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定理,是高中学习概率统计的预备知识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二项式定理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针对人教版教科书中的二项式定理内容,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国内外早期教科书的阅读研究,通过在创新性思维研究的视野下,进行二项式定理教学,旨在研究出一系列更加适合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课堂。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二项式定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背景、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二项式定理及其发展历程,主要介绍对二项式定理做出贡献的数学家并提出二项式定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第三部分具体给出二项式定理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叙述,设计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通过举例来介绍二项式定理在高中数学竞赛真题中的应用,并对二项式定理在高考中的考查进行研究。第四部分首先对二项式定理进行多项式推广并给出二项式推广的多项式公式证明,其次给出Abel二项式定理的证明,对Abel二项式定理公式进行不同的赋值,得到许多有趣的组合恒等式,再次通过杨辉三角形的性质联想到矩阵和行列式的一些性质,并应用这些性质来求解相关类型的数学题,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思维。
范俊明,蒋志方,徐新斌[4](2020)在《2020年高考“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专题解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高考数学试卷中有关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的试题聚焦重点内容,注重知识交会,突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和数学探究,全面考查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与信息整理能力和数据分析与数学建模素养.通过对本专题典型试题进行解题分析,总结这类试题的一般解题规律和解题失误,并由此给出教学建议.
徐红霞[5](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数学试题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高考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备受瞩目,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各地的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是我国一直在探索的问题;SOLO分类理论能够准确地反映出高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笔者在SOLO分类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高考数学试题的SOLO水平的划分标准,并对2017-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全国卷Ⅰ、浙江卷和北京卷进行对比研究,宏观上对比三套试卷的题型分布,微观上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对比,研究近三年九套试卷的SOLO水平分布情况,并借助Excel和SPSS 24.0软件,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三种类别的高考试题的考试时间和总分相同,但每套试卷的题型分布和分值有所不同;2.三类试卷的高SOLO水平的试题所占分值逐步提高,这表明高考对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整合与应用;3.三年来各类型试卷的SOLO水平分布差异逐渐减小,三套试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维水平的要求趋于一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各地对考生的素质要求趋于一致,表明我国教育公平正稳步推进;4.试题的情境性更强,注重融入数学文化与数学史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能够体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最后,笔者基于本文的分析,给出了几点建议:对中学教师的建议:1.研究高考试题,了解政策变化;2.深挖教材内容,夯实基础知识;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应用能力;4.培养学科素养,提升核心价值.对高考命题的建议:1.保证试题的基础性,注重试题的综合性;2.增强试题的应用性,实现试题的创新.
杜剑南[6](2020)在《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文中提出“高考”一直以来就是研究者们的热点话题,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即“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改变也使得社会各界更加关注高考改革的实施。纵观高考试卷的内容变化,从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演变为国家考试中心命题和各地方自主命题并存,又逐步发展为现今全国基本统一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而这一变化也提醒我们需要将研究重心聚焦在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上。研究以十年为限,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十年来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有两种,即大纲卷和新课标卷,而新课标卷又是现阶段“高考”所使用的试卷,因此就需要进一步探究新课标卷的内容变化特点。基于此,研究选取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具体问题是: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有哪些变化及特征?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现阶段有关“高考试卷”“高考试卷比较”“高考数学试卷比较”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得本研究一来将试卷框架与题型结构分开比较;二来完善了高中理科数学中所有知识点,本研究共统计出347个知识点(其中必考内容312个知识点,选考内容35个知识点),以此进一步细化知识点的统计,以便更好地观察高考数学试卷中知识结构的变化;最后通过分析数学高考试题的相关特点,在现有高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模型中七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加入条件含量和阅读量,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完善以往模型中各水平因素的相关描述,并以举例高考试题的方式,将各因素水平与之对应分析,最后将近十年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的每一道试题按照九个难度因素进行编码,进而利用综合难度模型公式计算出高考理科数学试卷的相关难度。通过比较法分析了近十年新课标卷中四种类型总计21套理科数学试卷——即新课标全国卷(3套)、新课标全国卷Ⅰ(7套)、新课标全国卷Ⅱ(7套)以及新课标全国卷Ⅲ(4套)在框架结构(考试的时间、试卷的总分、试卷指导语)、题型结构(题型的种类、各题型数量、所占分值)、知识结构(知识点总数及覆盖率、各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数量及分值)以及难度(各题型难度、各知识单元难度、整卷难度)这四个维度的变化并总结变化特征。通过访谈一线具有较长教龄的教师来完善研究结论,进而提出“新高考”试卷命制和高中数学教学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结构中的考试形式、考试总分、考试时间以及试卷说明进行比较发现,试卷在框架结构上注重整体的稳定性;对选择、填空、解答题的数量和分值以及知识点数目的比较发现,试卷在题型结构上呈现出“稳中求变”的趋势;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总知识点数、知识点总数覆盖比例、各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统计以及考查的知识单元数量及分值比较后发现,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试题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不同题型和整卷的难度比较中发现,试卷难度存在相对稳定的层次性、不同种类试卷的各难度因素没有显着差异、逐渐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基于研究结果对高考命题的建议:打破命题定势,改变出题结构与数量,适当增加试题灵活性;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考查考生的应用意识;均衡试题综合难度;尽量全面考察高中所学数学知识,持续提升试题的综合性。对高中教学的建议:继续与时俱进的注重“双基”,重视数学本质,培养通性通法;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重视试题相关情境的创设,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王亚婷[7](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四十年有余,在时代的变迁下,教育改革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如今,适逢2017年新课改,陆续迎来了新高考以及新教材。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选拔制度也出现了新的诉求,以高考试卷为载体的考试更是立德树人、能力立意的考察渠道。在2019年数学高考结束后,数学高考试卷一度引起热议。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认为此次考试意在“突出数学学科特色,着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剖析新课改之后的高考考卷,了解高考改革发展趋势及要求,以期对优化我国高考数学试卷提供参考,也为一线教育者提供及时的反馈。本文选取2019年8套高考理科数学试卷,采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案例分析、比较研究、教育统计五种研究方法,以新课标为基准,分别从试卷结构设置、试卷内容分布、试题思维层次及其与新课标的一致性4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题型结构:8套试卷在题型结构上大致相似,不同的是部分试卷在各模块所占分值不一。选择题所占分值大小依次为: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上海卷>江苏卷;非选择题则反之。此外,在非选择题中除全国卷外,其余试卷在解答题上的分值均高于12分,且题量也是大于等于全国卷。(2)内容分布:8套试卷在各知识内容上所占分值均为:几何与代数>函数>概率与统计>预备知识,这与新课标中对各主线内容的课时安排一致。此外,浙江卷和上海卷作为新高考试卷,在“预备知识+三条主线”中呈现比较一致的考察趋势,只是在“几何与代数”主线中,分歧较大,主要表现在上海卷比浙江卷考察力度更大一些,在8套卷中排位第一,而浙江卷仅为第五;北京卷和天津卷,在“预备知识+三条主线”上相对不太一致;3套全国卷与江苏卷,在“预备知识+三条主线”上的考察,整体也是比较一致的,只是江苏卷还是相对注重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内容的考察。而3套全国卷在“预备知识+三条主线”上的考察也是基本一致。(3)试题思维层次:8套试卷在试题思维层次的考察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注重对多点结构的考察,一类主要注重对关联结构的考察,但整体趋势都是呈先增后减,说明8套试卷最注重的还是多点和关联结构水平,而在单点和抽象拓展结构考察不多。值得注意的是,8套试卷在“预备知识+三条主线”中思维层次的考察各有侧重:在“预备知识”中,8套试卷主要考察多点结构,其中,上海卷和天津卷还分别侧重于单点和关联结构,而北京卷则只侧重单点和关联结构;在“函数”主线中,仅有北京卷对4个思维层次都有考察,且8套试卷除了全国Ⅰ、Ⅲ卷和北京卷在单点、多点结构考察较多外,其余试卷均注重对关联和抽象拓展结构层次试题考察;在“几何与代数”主线,仅有全国Ⅱ卷对4个思维层次都有考察,其他试卷除了江苏卷和上海卷没有抽象拓展结构层次试题外,其余均只考察了多点和关联结构,且除了北京卷和江苏卷在低阶思维层次考察较多外,其余试卷在几何与代数主线均注重对关联层次试题考察;在“概率与统计”主线,没有1套试卷对4个思维层次都有考察,且全国Ⅱ卷仅考察关联结构层次试题,北京卷仅考察多点结构层次试题,其余试卷除了江苏卷和浙江卷在关联结构占比40%外,均注重对低阶思维层次的考察。(4)一致性:8套试卷根据SEC一致性系数公式求得的一致性系数都在0.40.5之间,远低于相应的临界值0.8608,故认为2019年8套高考数学试卷与新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上显着的一致性,且一致性系数大小关系如下:浙江卷>天津卷>全国Ⅰ卷>全国Ⅲ卷>北京卷>全国Ⅱ卷>上海卷>江苏卷。基于所做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适当增加选择性必修内容,提升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察;(2)高考试卷命题加大对试卷创新意识的考察,体现思维的发散性;(3)高考试卷命题尝试以新课标中的知识内容与认知水平为导向;(4)高中教学应以新课标为导向整改课堂落实。
黄田甜[8](2020)在《从近十年数学全国(Ⅱ)卷考题中看高考复习的基础性、规律性、系统性》文中研究说明高考是我国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各高校通过高考成绩择优选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因此高考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选择自己人生方向、人生层次的指南针。自1977年邓小平总理主持恢复高考至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公民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导致教育政策和培养目标不断变化,高考考核内容、命题形式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尤其颁布《新课程标准》2017版后,对学生的培养、考核标准提出了更高、更贴近实际生活的要求,这意味着高考数学命题形式会发生掀天揭地的变化。研究高考命题能让学生更加理解和接近高考,同样也为高三教师和学生减轻一定的压力。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高考数学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分析数学高考命题的基础性、规律性,提出高考复习的参考性建议以及根据研究结论预测2020高考数学命题趋势。为了更好的分析高考命题的变化,本文选取近十年(2010年-2019年)数学高考全国(Ⅱ)卷(理科)试题作为研究依据,采用文献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和图像分析法,研究高考试卷命题情况。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参考大量关于数学高考的研究文献,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确定本文的研究技术线路图;第二,阅读高中教材、复习资料、高考复习大纲,确定高中复习的知识板块,对其整理统计编码;第三,研究2010年到2019年数学理科全国(Ⅱ)卷所有试题,分析整理出考查的所有知识点,对每个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分类编码,做成图表,根据图表从纵横两个方向,分别作图分析知识点命题趋势、定义本文研究的基础性、规律性;第四,分析新课程标准,从核心素养、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础运算三个方面,描述并分析近十年题型发生的变化,根据研究知识点数据,分析得出2020年数学全国(Ⅱ)卷命题预测,进而与高三一线教师对2020年全国(Ⅱ)卷命题的预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更加准确的命题预测方向;最后,得出14个知识板块命题形式的基本预测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在高考题中的贯穿,得出对教师和学生具有实用价值的系统性复习建议。
刘肖[9](2020)在《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国家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标准》),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样、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素养。其中数学运算素养,具有广泛的基础性特征,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基于“数学运算”视角对高中概率统计教学进行研究,是因为概率统计的数据分析过程需要在有效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这一过程需要完成大量的数学运算。数学运算的过程和结果极大地影响着概率统计问题中结论的判断,由此确立了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对高中概率统计教学进行研究的课题。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通过文献法了解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相关内容,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研究背景与相关理论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寻找到研究的空白点即创新点所在;通过调查法(问卷、测试卷)了解现阶段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认识、兴趣、态度、习惯、学习方法等学习现状,并结合课堂观察与访谈分析此学习现状的问题与原因,为本次研究打下了切实可行的实践基础。通过访谈法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概率统计教学相关问题的访谈,从而了解到概率统计的教学现状。根据测试结果、访谈记录、实践课的观察与反思,发现学生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普遍存在运算问题。针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五个关键要素分别为:将概率统计问题转化为运算问题的能力;对概率统计中定理、公式与法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对运算问题的总结与反思效果;针对概率统计运算问题的练习与反馈;良好运算习惯的养成。针对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关键要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准确地将概率统计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问题,明确运算对象,对概率模型、统计相关公式、定理的产生进行推导示范,发现运算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剖析原因并进行有效地总结与反思,通过后续的坚持练习与不断反馈,从根本上解决概率统计教学中的运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逐渐形成正向效应,以提高教学质量。
张静[10](2020)在《高中概率统计考情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概率统计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梳理2015-2019年数学试题中的概率统计考核知识内容,以新旧理念、内容为主线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整理试题中概率统计相关知识点,寻求相关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分析带来的教学影响。首先,本文通过对比新旧课标中概率与统计相关内容得出:必修教材部分,新课标比旧课标的课时数明显减少,但课程目标上要求却更加准确、清晰、明了,且难度系数加大;新课标课程结构更加系统完整,课程知识更加系统完整;同时新课标在内容上也增加了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数学建模的相关内容。其次,在梳理概率统计考核知识点分布中得出:统计小题常考查的有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图表分析等;统计大题常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图表、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柱形图、扇形图等,独立性检验、期望方差等内容的综合运用。有时候则更加侧重于考查对样本数字特征的理解和应用;除了单纯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还经常要求对知识的灵活融合和应用,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应用相接轨。再次,笔者在一线教学调查研究发现,高中概率统计的考查知识和试题的综合性强,虽然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联系紧密,但是学生考试结果却不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再加上笔者对高中概率统计知识的研究分析,结合调查分析结果,笔者总结了以下改进策略:教学中渗入数学思想,探究全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多元化,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注重实际运用,教学贯穿经典案例。最后,笔者对教学策略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经成对样本T检验和正态性检验表明:实验后的数学成绩88.7比实验前的数学成绩54.9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数学成绩成对样本相关性,P(sig)=0.005,远远小于0.050,说明数据具有极其显着的相关性;配对样本检验中P(sig)=0,远小于0.050,说明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也直接表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有效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KS检验和SW检验中的P值分别为0.200、0.690和0.200、0.681,都比0.050大,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认为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二、探讨高考中涉及二项式定理的试题的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高考中涉及二项式定理的试题的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1912-1940)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以考试制度史为对象的研究 |
2.2 以课程标准为对象的研究 |
2.3 以民国国立大学入学招生考试为对象的研究 |
3 壬戌学制颁布前试题分析(1912-1922) |
3.1 分期原因 |
3.2 学制变迁 |
3.3 课程标准 |
3.4 考试制度以及考试范围 |
3.5 典型试题分析 |
3.5.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数学试卷举例 |
3.5.2 试卷特点 |
3.5.3 各分支学科试题分析 |
4 壬戌学制颁布后试题分析(1923-1937) |
4.1 学制变迁 |
4.2 课程标准演变过程 |
4.2.1 课程纲要时期(1922-1927) |
4.2.2 课程标准时期(1928-1937) |
4.3 考试制度与范围 |
4.4 典型试题举例 |
4.4.1 试卷特点 |
4.4.2 各分支学科试题分析 |
5 统一招生时期试题分析(1937-1940) |
5.1 课程标准 |
5.2 制度、考试范围 |
5.3 典型试卷举例 |
5.3.1 甲组(第二组) |
5.3.2 乙组(第一组)试题举例分析 |
5.3.3 丙组(第三组)试题 |
6 基于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定量分析 |
6.1 一致性分析 |
6.2 韦伯一致性分析范式 |
6.2.1 韦伯一致性分析基本框架 |
6.2.2 本土化改造 |
6.2.3 编码方法及资料整理的方法 |
6.2.4 试卷编码过程说明 |
6.2.5 统计资料整理的过程 |
6.2.6 一致性统计整体分析 |
6.2.7 结论 |
6.3 综合难度系数模型定量分析 |
6.3.1 基于AHP的权重计算方法 |
6.3.2 各因素的权重系数计算 |
6.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6.3.4 统一招生时期综合难度系数分析 |
6.4 综合难度系数比较 |
6.4.1 数据收集 |
6.4.2 不同难度因素比较 |
6.4.3 综合难度差异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壬戌学制前1912-1922 年典型试卷 |
附录2 壬戌学制颁布后1923-1937 年典型试卷 |
附录3 统一招生时期试卷(第二组) |
附录4 《高级中学正式课程标准》内容 |
附录5 《高级中学普通科算学暂行课程标准》内容 |
附录6 《高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内容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数学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素养相关概念 |
2.1.1 素养 |
2.1.2 核心素养 |
2.1.3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2.2 高考数学学科命题 |
2.2.1 命题指导思想 |
2.2.2 命题理论 |
第3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分析 |
3.1 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内部结构分析 |
3.1.1 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的总体概况 |
3.1.2 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试题的基本特点 |
3.1.3 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的组卷特点 |
3.1.4 2020 年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I分析 |
3.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3.2.1 数学抽象考查分析 |
3.2.2 逻辑推理考查分析 |
3.2.3 数学建模考查分析 |
3.2.4 数学运算考查分析 |
3.2.5 直观想象考查分析 |
3.2.6 数据分析考查分析 |
3.2.7 小结分析 |
第4章 基于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分析探讨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4.1 数学抽象的培养 |
4.2 逻辑推理的培养 |
4.3 数学建模的培养 |
4.4 数学运算的培养 |
4.5 直观想象的培养 |
4.6 数据分析的培养 |
第5章 提高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命题质量的建议 |
5.1 强化应用性和综合性 |
5.2 注重开放性和创新性 |
5.3 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 |
第6章 总结 |
6.1 基本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二项式定理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2 二项式定理的发展与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
2.1 二项式定理及其发展历史 |
2.2 相关数学家简介 |
2.3 二项式定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
3 二项式定理的教学设计 |
3.1 二项式定理在各版本高中教材中的陈述 |
3.2 二项式定理的教学设计分析 |
3.3 二项式定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3.4 二项式定理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
3.5 二项式定理在高考试卷中的考查研究分析 |
4 二项式定理教学中创新性思维培养 |
4.1 二项式定理的多项式推广 |
4.2 二项式定理的Abel推广 |
4.3 杨辉三角中的矩阵与行列式 |
5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数学试题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问题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SOLO分类理论的提出 |
2.2 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动态 |
2.2.1 国外关于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动态 |
2.2.2 国内关于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动态 |
2.3 高考数学的研究动态 |
2.3.1 国外关于高考数学的研究动态 |
2.3.2 国内关于高考数学的研究动态 |
2.4 高考数学对比研究的研究动态 |
2.4.1 中外高考数学对比研究的研究动态 |
2.4.2 国内高考数学对比研究的研究动态 |
第三章 试题划分的主要依据及试题结构的对比 |
3.1 高考数学试题中涉及的四大主题 |
3.2 SOLO分类理论的内容及在本研究的具体应用 |
3.2.1 SOLO分类理论的内容 |
3.2.2 高考数学试题SOLO水平的划分标准 |
3.2.3 各试题SOLO水平划分的范例分析 |
3.3 高考数学试卷的题型和分值的对比 |
第四章 高考数学试题的SOLO水平分析 |
4.1 2017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的SOLO水平分析 |
4.2 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的SOLO水平分析 |
4.3 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的SOLO水平分析 |
4.4 2017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的SOLO水平分析 |
4.5 2018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的SOLO水平分析 |
4.6 2019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的SOLO水平分析 |
4.7 2017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的SOLO水平分析 |
4.8 2018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的SOLO水平分析 |
4.9 2019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的SOLO水平分析 |
第五章 高考数学试题SOLO水平的比较研究 |
5.1 高考数学试题SOLO水平的纵向对比 |
5.1.1 2017-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的SOLO水平对比 |
5.1.2 2017-2019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的SOLO水平对比 |
5.1.3 2017-2019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的SOLO水平对比 |
5.2 高考数学试题SOLO水平的横向对比 |
5.2.1 2017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浙江卷、北京卷的SOLO水平对比 |
5.2.2 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浙江卷、北京卷的SOLO水平对比 |
5.2.3 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浙江卷、北京卷的SOLO水平对比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给出的建议 |
6.2.1 对中学教师的建议 |
6.2.2 对高考命题的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
(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需要 |
(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五)高考改革的需要 |
(六)落实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
二、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
(一)新课标卷 |
(二)试卷内容 |
(三)试题难度 |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有关国外试卷的研究 |
(一)美国SAT试卷研究 |
(二)PISA试卷研究 |
(三)其他国家与中国高考的试卷研究 |
二、关于国内高考试卷的比较研究 |
(一)关于高考试卷比较研究 |
(二)关于高考试卷的难度比较研究 |
(三)关于高考试卷的研究方法 |
三、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法 |
(三)访谈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试题难度研究工具的选择 |
(一)试题难度因素的提取 |
(二)试题综合难度因素的具体描述 |
(三)试题综合难度模型公式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及特征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的特征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变化及特征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选择题分析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填空题分析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解答题分析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选考题分析 |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变化的特征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分析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点总量统计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点总数覆盖比例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统计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考查的知识单元数量及分值统计 |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变化的特征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分析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填空题综合难度分析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解答题综合难度分析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整卷综合难度分析 |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变化的特征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框架结构上注重稳定性 |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题型结构上表现出“稳中求变”的趋势 |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凸显试题综合性 |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试题的应用性 |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
(六)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试卷难度上存在相对稳定的层次性 |
(七)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不同类型试卷各难度因素没有显着差异 |
(八)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试卷难度上逐渐强调学习的过程性 |
二、建议 |
(一)对高考命题的建议 |
(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网页 |
二、文件及着作 |
三、期刊论文 |
四、学位论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7)新课标背景下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意义、问题及目的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问题 |
1.2.4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构架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高考数学试卷 |
2.1.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 |
2.1.3 试题思维层次 |
2.1.4 一致性 |
2.2 相关研究的综述 |
2.2.1 高考数学试题思维层次的研究 |
2.2.2 高考数学试题一致性研究 |
3 试题表层比较分析 |
3.1 题型结构的比较分析 |
3.2 内容分布的比较分析 |
4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试题思维层次比较分析 |
4.1 SOLO分类理论介绍 |
4.2 高考数学试卷试题思维层次划分标准 |
4.2.1 高考数学试卷中的内容划分 |
4.2.2 高考数学试卷试题思维层次划分 |
4.2.3 高考数学试卷试题思维层次划分示例 |
4.3 高考数学试卷试题思维层次的分析 |
4.3.1 高考数学全国Ⅰ卷试题思维层次统计分析 |
4.3.2 高考数学全国Ⅱ卷试题思维层次统计分析 |
4.3.3 高考数学全国Ⅲ卷试题思维层次统计分析 |
4.3.4 高考数学北京卷试题思维层次统计分析 |
4.3.5 高考数学天津卷试题思维层次统计分析 |
4.3.6 高考数学浙江卷试题思维层次统计分析 |
4.3.7 高考数学上海卷试题思维层次统计分析 |
4.3.8 高考数学江苏卷试题思维层次统计分析 |
4.4 高考数学试卷试题思维层次的比较 |
4.4.1 试题思维层次分值占比的比较 |
4.4.2 试题思维层次在知识内容分布的比较 |
5 基于SEC模式的高考数学试卷与新课标的一致性研究 |
5.1 一致性分析理论介绍 |
5.1.1 韦伯分析模式 |
5.1.2 “SEC”分析模式 |
5.1.3 成功分析模式 |
5.2 构建高考数学试卷与新课标一致性二维矩阵表 |
5.2.1 内容主题的划分 |
5.2.2 认知水平的划分 |
5.2.3 一致性框架的确定 |
5.3 确定编码原则及数据处理 |
5.3.1 编码原则 |
5.3.2 新课程标准编码 |
5.3.3 高考数学试卷编码 |
5.4 编码数据统计 |
5.4.1 新课程标准编码数据统计 |
5.4.2 高考数学试卷编码数据统计 |
5.4.3 新课程标准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5.4.4 高考数学试卷编码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5.5 新课程标准与高考试卷一致性分析 |
5.5.1 内容主题分布比较 |
5.5.2 认知水平分布比较 |
5.5.3 总体一致性分析比较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题型结构的比较分析结论 |
6.1.2 内容分布的比较分析结论 |
6.1.3 试题思维层次的比较分析结论 |
6.1.4 试卷与新课标一致性的比较分析结论 |
6.2 建议 |
6.2.1 适当增加选择性必修内容,提升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查 |
6.2.2 高考试卷命题加大对试卷创新意识的考察,体现思维的发散性 |
6.2.3 高考试卷命题尝试以新课标中的知识内容与认知水平为导向 |
6.2.4 高中数学教学应以新课标为导向整改课堂落实 |
6.3 回顾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从近十年数学全国(Ⅱ)卷考题中看高考复习的基础性、规律性、系统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现状研究与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2 对近十年数学高考全国(Ⅱ)卷(理科)分析与研究 |
2.1 数学全国(Ⅱ)卷理科试题的由来和适用范围 |
2.2 2010 年-2019 年数学全国(Ⅱ)理科试题分析 |
3 对高考试题基础性的研究 |
3.1 对近十年高考题基础性研究 |
4 高考试题规律性研究 |
4.1 对近十年高考题每个知识点进行横向分析 |
4.2 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纵向分析 |
5 预测2020 年数学全国(Ⅱ)卷命题趋势 |
5.1 根据分析统计出的数据对2020 年高考命题预测 |
5.2 高中一线教师对2020 年考点预测分析 |
6 对高考复习的系统性建议 |
6.1 高考试题的变化影响复习策略 |
6.2 对高三师生的复习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计算各难度因素的加权平均公式是 |
附录二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高考题命题预测研究 |
(1)甘肃省天水三中教师预测 |
(2)甘肃省天水市甘谷一中教师预测 |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石河子一中教师预测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9)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高中概率统计内容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
(二)高中概率统计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
二、研究问题的确立 |
三、研究意义 |
(一)拓宽了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研究思路 |
(二)提高学生对概率统计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 |
(三)为高中数学教师概率统计的教学提出操作性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宏观视野下“概率统计”的相关研究 |
(一)概率统计的课程改革 |
(二)概率统计的教育价值 |
(三)各国概率统计教学内容的比较 |
二、有关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及运算素养的教学研究 |
(一)数学运算能力的相关研究 |
(二)数学运算素养的相关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
一、研究设计 |
(一)基于“数学运算”视角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
(二)基于“数学运算”视角对试卷的编制 |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对高中概率统计知识的构建 |
二、研究过程 |
(一)基于“数学运算”视角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二)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关键要素的确立 |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生概率统计的测试 |
(四)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策略的探究过程 |
第四章 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 |
(一)调查问卷与测试卷的设计 |
(二)问卷发放 |
(三)教师访谈 |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二)测试卷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探究 |
一、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知识的全新构建 |
(一)高中概率统计知识框架 |
(二)近五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概率与统计知识的汇总 |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知识的全新构建 |
二、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关键要素 |
(一)将概率统计问题转化为运算问题的能力 |
(二)概率统计中定理,公式与法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
(三)对运算问题的总结与反思效果 |
(四)针对概率统计运算问题的练习与反馈 |
(五)良好运算习惯的养成 |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培养模式探究及案例分析 |
(一)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培养模式探究 |
(二)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案例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一)引导学生准确地将概率统计问题转化为运算问题 |
(二)帮助学生准确记忆概率统计公式、定理与法则并学会灵活运用 |
(三)引导学生对概率统计教学中的运算问题进行有效的总结与反思 |
(四)引导学生针对概率统计中的运算问题进行有效练习和及时反馈 |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运算习惯 |
二、反思 |
(一)调查问卷和测试卷的分析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三)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概率统计的培养模式探究 |
(四)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概率统计教学的关键要素和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基于“数学运算”高中概率统计的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基于“数学运算”高中概率统计测试卷 |
附录3.高中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高中概率统计考情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高考改革的背景 |
1.1.2 新课标数学命题趋势 |
1.1.3 概率统计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
1.1.4 概率统计内容研究存在不足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过程与方法 |
1.3.1 研究过程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2 新课标下概率统计内容变化与研究综述 |
2.1 新旧课标中概率统计类内容变化 |
2.1.1 新旧理念的变化 |
2.1.2 新旧内容的变化 |
2.2 研究综述 |
2.2.1 概率统计发展的相关研究 |
2.2.2 概率统计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3 概率统计考查的相关研究 |
3 高考数学概率统计类试题综合分析 |
3.1 近5年全国卷概率统计专题考核情况 |
3.1.1 题型分值即相应知识点分布 |
3.1.2 概率统计考核知识点总结 |
3.2 常考知识点学生易犯错误分析 |
3.2.1 概念界定不清、公式选取混乱 |
3.2.2 对问题分析理解能力不足 |
3.2.3 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主观认识不深入 |
3.2.4 计算能力不强 |
4 高中数学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策略 |
4.1 渗入数学思想,探究教学模式 |
4.1.1 渗入具体的数学思想 |
4.1.2 探索自己的教学模式 |
4.2 教学方法多元化 |
4.2.1 创设教学情境,重实际运用 |
4.2.2 教学贯穿经典案例 |
4.2.3 注重数学模型的构建 |
4.2.4 强化实践性教学 |
4.3 教学案例展示 |
4.4 案例实战练兵 |
5 概率统计教学效果分析 |
5.1 实验前后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5.2 对比设计与分析 |
5.2.1 成绩分析 |
5.2.2 有效性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发现与结论 |
6.1.1 概率统计试题的特征 |
6.1.2 教学策略的效应 |
6.1.3 概率统计教学分析 |
6.1.4 增强模型意识,提高统计计算技能 |
6.2 存在的问题 |
6.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探讨高考中涉及二项式定理的试题的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1912-1940)大学入学数学试题研究[D]. 徐思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数学命题研究[D]. 甘雅莉. 集美大学, 2021(01)
- [3]二项式定理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D]. 张苏杭.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4]2020年高考“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专题解题分析[J]. 范俊明,蒋志方,徐新斌. 中国数学教育, 2020(22)
- [5]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数学试题对比研究[D]. 徐红霞. 青岛大学, 2020(01)
- [6]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D]. 杜剑南.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课标背景下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D]. 王亚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8]从近十年数学全国(Ⅱ)卷考题中看高考复习的基础性、规律性、系统性[D]. 黄田甜.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基于“数学运算”视角下高中概率统计的教学研究[D]. 刘肖.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高中概率统计考情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张静.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