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数据库资源的收集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邓娟[1](2021)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家园和精神纽带。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图书馆作为保存和传播文化的场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进一步了解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可视化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态势分析法,对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本研究主要从宏观维度把握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工作,聚焦于非遗数据库资源的建设和非遗文化的推广活动两个视角,对图书馆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展开具体论述。首先采用网络调查法,对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34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非遗数据库资源进行调研。具体而言就是登录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从非遗数据名称、资源展示方式、检索方式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对非遗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然后利用归纳总结、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图书馆在非遗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次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搜索得到的涉及“非遗”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文信息,对图书馆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进行研究探讨。这部分研究先对推文量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选择将2020年的相关文章作为这部分的研究内容。本研究剔除了相关度不高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文本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然后利用Python工具和UCINET软件,对整理归纳的文本信息进行词云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主要针对相关活动的形式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合作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总结出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论如下:不重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而且对于图书馆自身在非遗保护实践中的定位不清晰;非遗保护工作数字化程度低;阅读推广活动零散,未形成非遗文化阅读品牌优势;非遗保护服务缺乏创新;合作交流少。然后针对上述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优秀的实践案例,借鉴其成功实践,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之处。接着利用swot分析法对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战略分析。最后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发展路径,即图书馆要明确其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开展非遗数字人文服务;打造图书馆的“非遗”文化品牌,提升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影响力;加强交流合作;开设非遗专题馆。
谢海婷[2](2021)在《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文中认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积极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注重生命观念中信息观的构建,新增了“生物信息学与人类基因组”模块。生物信息数据库收录了大量的生物和生物信息方面的数据,几乎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蕴含着大量可供生物学教学的生物信息资源未被开发。因此,本研究选取一个综合型的数据库——NCBI数据库(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开发适用于高中生物学课程的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生物信息数据库的相关知识,构建学生的信息观,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研究以认知学习理论、多元化智能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选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归纳国内外关于课程资源与NCBI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意义;问卷调查当地生物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及NCBI数据库的了解程度;研习高中生物新教材,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两本教材为依据,从NCBI数据库中筛选出与高中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的数据库,获取并处理成图像资源,依据NCBI数据库的资源具有的形式多样性、内容科学性、价值潜在性等优势,总结归纳开发NCBI数据库资源需要遵循有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匹配性原则以及开放性原则,制作并发放成果评价问卷;利用基于NCBI数据库所开发的成果,制作三个详细的教学案例,并对“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内容,选择广西某中学的两个实验班进行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以检验开发成果的可行性与教学效果,最后整理归纳形成论文。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这两个班的学生在运用基于NCBI数据库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前后,其学习兴趣、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均值方程t检验显着(双尾)值皆为0.00<0.05,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本研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应用于辅助高中生物学教学是可行的。(2)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出紧密结合生物知识点的课程资源,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生命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3)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当地生物教师对生物信息数据库的认知与运用能力比较缺乏,但对于该数据库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工具给予期望。在对开发成果进行评价时,本研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大部分教师认为该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较优秀,并指出开发的数据图像效果直观。这说明了虽然当前大部分生物教师对于生物信息数据库的认识不足,导致开发意识薄弱,但只要给予足够的指导与培训,越来越多的生物教师也会加入到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的队伍中。因此,笔者认为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重要性,应鼓励生物教师以及生物教学研究者积极对其开发利用。本研究中的开发成果以及教学设计可为生物教师今后对生物信息数据库进行开发利用作为参考,希望能够集中各方力量建立属于国人自己的高中生物信息数据库课程资源平台,以便适应新课标要求,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形成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崔宇婷[3](2021)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与服务利用,形成地方特色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特色数据库有利于树立公共图书馆品牌,提高公共图书馆社会地位和竞争力,促进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以我国3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与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调查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情况,总结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发展特点,分析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建议措施。
李飘飘[4](2021)在《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转变,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面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国档案部门纷纷将档案信息放在互联网上。我国档案馆利用档案网站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俄罗斯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视档案收集和保存的国家,其档案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两国学者对双方各个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加深。作为一名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本着从档案学科的研究视域出发对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进行研究。这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吸取他国经验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推进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事业的长足发展。本文首先从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发展历程与类型入手,具体阐述了从起步到发展最后到成熟的历史演进过程,同时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档案网站的不同类型:联邦档案馆网站、联邦主体档案馆网站、市政档案馆网站和其他类型档案网站,并进行了部分列举。其次通过在线访问俄罗斯联邦的档案网站,最终选取了30个档案网站为代表,对其档案信息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主要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而总结出特色之处,在服务内容上表现为网页布局合理、信息服务内容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度高。在服务方式上表现为多样化、人性化、智能化、现代化。最后从制度规范、资源建设、技术应用、服务四个层面提出对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相应的启示和建议。本文通过对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研究,旨在为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提供新的思考,让人们对这一领域多加关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司莉,郭财强,李娟[5](2021)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管理数据库资源建设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管理数据库亟需建设,以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方法/过程]选取33家"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作为调查对象,利用网络调研法获取其资源领域、资源来源、资源类型、语种、参与国家等方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调查发现当前"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资源领域划分不一、资源来源渠道较单一、资源类型不够丰富、支持多语种数据库数量较少、沿线国家较少参与专题数据库资源建设,并从资源领域、资源来源、资源类型、语种和国别5个维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管理数据库资源建设策略进行探讨。
高建辉[6](2021)在《文化传承视角下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具有特殊的文献史料价值,对其进行数据库建设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通过梳理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流程,提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在宏观工作、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共建共享、版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策略。
戴艳清,刘杨庆[7](2020)在《“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资源组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从"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的服务对象、服务需求以及其对数据库资源组织的要求开展分析;同时对"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的资源组织现状进行调查,指出现存的问题;提出丰富资源类型、加强数据库多语言组织、利用语义关联加强资源内容深度分析和促进数据库资源共享等策略。
李介臣[8](2020)在《基于随机游走的疾病相关非编码RNA关联关系预测模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Lnc RNA(长非编码RNA)已被证明与许多严重种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然而,由于传统生物实验具有实验的高成本和高耗时等原因,大多数Lnc RNA与疾病的关联尚未被发现。因此,建立有效且合理的计算模型来预测Lnc RNA和疾病之间的潜在关联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在生物信息学中,利用有效的预测模型来揭示疾病与Lnc RNA之间的潜在关联已经成为近些年的一个研究热点,并被很多研究人员所高度关注。本文先介绍了研究方向的背景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提出了两种基于随机游走的模型来预测Lnc RNA-疾病的潜在关联关系,具体内容如下:(1)首先,我们从数据库中得到了已知的Lnc RNA-疾病关联数据并进行预处理。(2)随后,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局部随机游走的预测模型LRWHLDA用于推断人类与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在LRWHLDA中,我们首先通过整合疾病-疾病,Lnc RNA-Lnc RNA与已知的Lnc RNA-疾病这三种关联建立了一个新的异构网络,该异构网络包含了两类节点和三类链接,该异构网络的设置使得LRWHLDA可以在缺乏已知的Lnc RNA-疾病关联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运行。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局部随机游走方法来预测新的Lnc RNA-疾病关联,该方法可以在获得较高的预测准确度的同时仅伴随着较低的时间复杂度。这使得我们的预测模型LRWHLDA在非常稠密和复杂的网络中仍然可以保证高效。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我们可以知道LRWHLDA有潜力成为潜在的Lnc RNA-疾病关联预测领域中新兴方法的代表。(2)最后,我们提出了一种预测模型称为TCSRWRLD,这是一种基于重启型随机游走的算法并用于预测潜在的Lnc RNA-疾病关联。在TCSRWRLD中,首先将Lnc RNA的集成相似性和疾病的集成相似性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异构的Lnc RNA-疾病网络。然后,对于新构建的异构Lnc RNA-疾病网络中的每个Lnc RNA节点或者疾病节点,将建立一个包含100个疾病/Lnc RNA节点的TCS(目标收敛集)节点集,每个节点的TCS中的100个节点与其自身的平均网络距离最小。最后,我们在异构Lnc RNA-疾病网络上实现了一种改进的重启型随机游走来推断潜在的Lnc RNA-疾病关联。该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引入了TCS的概念,使得TCSRWRLD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效地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其原因是游走节点可以只关注TCS中的节点对应的概率向量达到稳定了就停止随机游走过程而不用关注全部节点的情况。比较结果和病例研究表明,TCSRWRLD能够在潜在的Lnc RNA-疾病关联预测中获得良好的性能,这意味着TCSRWRLD在未来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这篇文章在章节规划的第五部分加入了针对上文提到的两种模型的归纳与总结,而且,在提出总结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此项研究在下一个研究阶段的计划。
李燕华[9](2020)在《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已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包括教育领域,信息能力俨然成为促进人们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特别是对于硕士生来说,其信息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其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着硕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研究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硕士生信息能力水平及其培养情况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对我国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对信息能力评价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以全面了解我国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为本研究中信息能力评价指标的制定提供基本依据。其次,根据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7个地理区域中分别随机抽取2所地方师范大学作为被试,从教育学学科专业设置、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举措这三方面出发,对这14所高校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剖析其信息能力培养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再次,以G大学为例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三种方式对G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全面的剖析,挖掘其在信息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最后,综合对14所地方师范大学的对比分析及对G大学的个案分析,提炼出我国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硕士生信息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信息分析能力较弱,对数据分析软件、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的使用能力堪忧。其信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2)信息能力培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欠理想;(3)信息能力相关培训的参与率低;(4)硕士生个人自学意识弱,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4点:(1)高校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的不完善;(2)高校信息能力培养体系及信息资源建设的不足;(3)硕士生导师的指导时间和信息能力水平有限;(4)硕士生个人信息意识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根据现存问题及其成因,本研究提出以下改进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第一,政府要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加快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第二,高校加强对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第三,硕士生要提升自身信息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编制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调查问卷,并验证其信效度,对硕士生的信息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调研。但笔者研究能力有限,且研究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望未来的相关研究能扩大样本数量,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数据的收集,避免单一方法带来的数据误差。
李洁[10](2019)在《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进了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数据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的逻辑起点。“数据驱动”打破了基于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桎梏,形成了从问题到数据又回归问题的新方法论认识——基于数据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范式将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从对问题本源的探索推向知识服务的本真,可以说,从数据直面用户、管理和服务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知识发现服务要改变的不只是管理技术、管理规则或服务形式,而要涉及整个管理理念和服务体系。而大数据环境中,数字图书馆信息发生源越来越多,数据产出量越来越大,数字资源增长速率越来越快,数据异构性越来越明显,数据老化节奏越来越快,低价值密度隐患的知识饥渴和数据海啸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用户对发现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数字图书馆数据资源正面临着重新被发现的挑战。迎面变化和挑战,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发现服务不单要完成从文献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的知识组织转型,更应实现数字资源从内容数据化到数据智能化的价值开发和智慧洞见。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开辟了知识发现的新路径,开启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时代新转型。探索数据驱动理念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的新形态,需要学习、内化数据科学相关理论,需要剖析知识发现的驱动要素和作用机制,需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发现固化模式,创建知识发现服务的创新生态功能圈。融合数据驱动和知识发现的双重技术优势,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趋从数据化、数据向知识转化的语义关联、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维度寻求用户数据、内容资源数据、专家数据、业务数据的新协同,开发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新应用,强化数据的集群整合、提升平台的绿色联通、实现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使数字图书馆成为支持用户知识探索与发现创造的智能服务系统,使数据资源最大化的进行价值开发与知识转化,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受益于数字图书馆高效、便捷、友好与智能的知识发现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研究成果的追本溯源,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仿真实验、模型训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环境、驱动机制、创新模式、模式应用以及创新策略制定。围绕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数据环境特征、数据环境变化和数据环境开发分析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结合数据要素、数据驱动过程、数据驱动维度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流机制、协同驱动机制和数据驱动控制机制;第五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创新衍变的内在使命分析,指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依据、构建基础和构建过程;第六章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具体的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文本推荐和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第七章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瓶颈给出各驱动维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阐述如下:第3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本章是对大数据驱动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场域的情境解构。首先,基于大数据的4V特征,面向全数据,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数据形态、存在方式、存储模式、存储内容、数据价值等方面的特性。其次,探讨数据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思维、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革新的优劣利弊。最后,基于环境特性和环境变化的双向作用状态定位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发展的开发方向。明确本文研究目的的同时,引出4、5、6、7章节的主要研究任务。第4章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本章作为第5章的铺垫,详细解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平台的数据要素和驱动作用形式。通过用户数据、资源内容数据、专家数据的分类界定,为第6章科研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服务模式应用提供数据基础;通过数据化、语义关联、可视化、智能化的数据驱动维面的层级解构,为第7章的创新策略制定奠定优化主线;基于数据要素、驱动过程和驱动维面,从内外力作用的动力机制、输入-输出的流机制、数据融合的协同驱动机制以及数据驱动控制机制具体呈现数据驱动与知识发现服务交互融合的催化反应。第5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首先对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其次,从资源发现既有模式、知识产品和技术支持方面阐述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外在基础;最后,综合内在逻辑和外在基础,进行创新模式的基础框架和平台架构的初步解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第6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本章在第5章提出的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科研用户数据进行数字图书馆百度发现的科研用户画像构建,利用文献数据进行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为核心要素的研究设计指纹构造,结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实现精准文献推荐,并通过用户检索实验验证多粒度检索决策的优势。第7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基于第4章对数据驱动维度和驱动机制的分析,本章旨在明确数据化、语义化、关联化、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的创新方向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路径设计,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大数据环境下,重新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内涵、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机制、创新数字图书馆既有的资源发现服务模式,有利于从方法论认识层面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统一检索及其延伸功能,更在于此基础上辅助科学发现的循证决策、智能管理和知识再造的服务价值。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与努力认识未知的道路上,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为科学发现的方法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行参考,推动着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不断革新的历程中惠及更多的求知受众。
二、网络数据库资源的收集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数据库资源的收集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
1.2.2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叉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
2.1.1 概念内涵 |
2.1.2 特点和价值 |
2.2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
3.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
3.2 图书馆非遗数据库资源建设现状调研 |
3.3 图书馆非遗数据库资源建设调研结果 |
3.3.1 后续更新管理差 |
3.3.2 可视化展示功能弱 |
3.3.3 检索功能弱 |
3.3.4 访问不便 |
3.4 图书馆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推广活动现状调查 |
3.5 图书开展非遗宣传推广活动的调研结果分析 |
3.5.1 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的表现形式分析 |
3.5.2 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的时间分析 |
3.5.3 图书馆合作开展非遗活动的网络关系分析 |
3.6 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
3.6.1 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3.6.2 非遗保护工作数字化程度低 |
3.6.3 未形成非遗文化阅读品牌 |
3.6.4 非遗保护工作缺乏创新 |
3.6.5 馆际之间交流合作程度不紧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杭州图书馆的“西湖传说”项目的保护案例 |
4.2 黑龙江省图书馆“龙江文脉”地方文献阅读品牌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省级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的SWOT分析 |
5.1 优势分析 |
5.2 劣势分析 |
5.3 机会分析 |
5.4 威胁分析 |
5.5 SWOT战略分析结果 |
5.6 小结 |
第6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探讨 |
6.1 明确角色定位 |
6.2 开展非遗数字人文服务 |
6.2.1 运用高科技手段建设高水平非遗数据库 |
6.2.2 融合前沿数字人文技术增强用户体验 |
6.2.3 加强宣传力度提升非遗资源的利用率 |
6.3 打造“非遗”文化品牌 |
6.3.1 打造非遗文化阅读品牌 |
6.3.2 打造非遗文创品牌 |
6.3.3 打造“图书馆+非遗+旅游”的服务模式 |
6.4 加强交流合作 |
6.5 开设非遗专题馆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生物信息数据库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重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物课程资源 |
2.1.2 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2.1.3 NCBI数据库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学习理论 |
2.2.2 多元化智能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高中生物学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概况 |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的发放与信效度检测 |
3.2 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3.2.1 教师的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
3.2.2 教师以生物信息数据库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
3.3 问卷调查小结 |
第4章 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
4.1 生物信息数据库简介 |
4.2 NCBI数据库资源优势 |
4.3 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的开发 |
4.3.1 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
4.3.2 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的开发成果 |
第5章 基于NCBI数据库开发成果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案例 |
5.1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案例 |
5.1.1 教学背景 |
5.1.2 教学目标设计 |
5.1.3 教学过程 |
5.2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案例 |
5.2.1 教学背景 |
5.2.2 教学目标设计 |
5.2.3 教学过程 |
5.3 “人类遗传病”教学案例 |
5.3.1 教学背景 |
5.3.2 教学目标设计 |
5.3.3 教学过程 |
第6章 基于NCBI数据库开发成果的评价与分析 |
6.1 教师对开发成果的评价与分析 |
6.1.1 问卷设计 |
6.1.2 问卷调查结果与评价分析 |
6.2 学生对开发成果的评价与分析 |
6.2.1 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设计与实验对象选择 |
6.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2 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利用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3 NCBI数据库辅助高中生物课堂效果评价量表 |
附录4 “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应用 NCBI 数据库课程资源的教学思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概述 |
一、省级公共图书馆 |
二、特色数据库 |
三、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图书馆学五定律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第二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实背景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施行 |
二、《“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 |
三、公共图书馆等级评估的开展 |
四、《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 |
第二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
一、有助于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二、有助于推动地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
三、有助于加强特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
四、有助于满足多层次的社会用户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方法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调查内容 |
一、特色数据库的基本情况 |
二、特色数据库的主题内容 |
三、特色数据库的资源类型 |
四、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方式 |
五、特色数据库的开放使用 |
六、特色数据库的运行与更新维护 |
七、特色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 |
第三节 调查总结 |
一、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处于“进行时” |
二、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喜忧参半”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特点与成绩 |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特点 |
一、地方文化特色性 |
二、区域内容相似性 |
三、服务功能延伸性 |
四、数字技术人文性 |
第二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成绩 |
一、特色数据库总量持续增长 |
二、特色数据库主题内容日趋多样 |
三、特色数据库建设基本实现规范化 |
四、特色数据库质量不断提高 |
五、特色数据库服务愈加人性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
一、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不平衡 |
二、特色数据库内容有待充实与完善 |
三、特色数据库开放性与利用率不高 |
四、特色数据库存在知识产权的法律困扰 |
五、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的评价标准缺失 |
第二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思想意识上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二、缺乏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长期规划与组织管理 |
三、资金不足影响特色数据库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
四、技术能力不强制约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水平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的发展对策 |
第一节 明确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
一、需求性原则 |
二、共享性原则 |
三、特色性原则 |
四、效益性原则 |
五、动态性原则 |
第二节 强化特色数据库的发展意识 |
一、确定以人为本的发展意识 |
二、提高特色库发展的品牌意识 |
三、增强图书馆的服务意识 |
第三节 加强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投入 |
一、及时补充更新特色数据库资源 |
二、拓宽特色数据库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
三、加强特色数据库发展规划的制定 |
四、重视特色数据库发展人才培养 |
第四节 提高特色数据库服务的开放性 |
一、加强特色数据库资源揭示与开发 |
二、注重特色数据库的宣传与推广 |
三、升级特色数据库发展的技术手段 |
第五节 妥善解决特色数据库知识产权问题 |
一、完善特色数据库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政策 |
二、提升特色数据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
第六节 建立特色数据库发展与服务评价体系 |
一、构建特色数据库评价管理机制 |
二、细化特色数据库评价管理指标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四、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发展历程及类型 |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发展历程 |
一、起步阶段(1998-2003) |
二、发展阶段(2004-2014) |
三、成熟阶段(2015-2020) |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类型 |
一、联邦档案馆网站 |
二、联邦主体档案馆网站 |
三、市政档案馆网站 |
四、其他类型档案网站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
一、网站页面设计 |
二、数据库资源 |
三、档案编研成果 |
四、在线档案展览 |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方式 |
一、档案信息检索服务 |
二、网上咨询服务 |
三、智能化服务 |
四、有偿服务 |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效果及影响因素 |
一、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效果 |
二、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特色 |
一、信息服务内容特色 |
二、信息服务方式的特色 |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一、制度规范层面的启示 |
二、资源建设层面的启示 |
三、技术应用层面的启示 |
四、服务层面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管理数据库资源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回顾 |
2.1 “一带一路”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
2.2 经济管理领域数据库建设研究 |
3 “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 资源领域划分不一 |
3.2 资源来源渠道较单一 |
3.3 资源类型不够丰富 |
3.4 支持多语种的数据库数量较少 |
3.5 沿线国家较少参与专题数据库资源建设 |
4 多维度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管理数据库资源建设 |
4.1 领域维度——满足用户对经济管理各领域资源的需求 |
4.1.1 确定经济管理领域的依据 |
4.1.2 经济管理数据库领域划分建议 |
4.2 来源维度——满足用户对权威性资源的需求 |
4.2.1 业务数据 |
4.2.2 统计数据 |
4.2.3 互联网数据 |
4.2.4 其他数据 |
4.3 类型维度——满足用户对多类型资源的需求 |
4.3.1 配置多类型资源以适应多用户需求 |
4.3.2 选择合适的资源表现方式 |
4.4 语种维度——满足多语言用户对多语种资源的需求 |
4.5 国别维度——满足沿线国家共建资源的需求 |
5 结语 |
(6)文化传承视角下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的研究和建设现状 |
(一)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 |
1. 理论研究情况。 |
2. 建设实践情况。 |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相关数据库建设基础薄弱。 |
2. 对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明显不足。 |
3. 数据库建设发展不平衡。 |
4. 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
二、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原则和思路 |
(一)建设目标 |
(二)建设原则 |
(三)建设思路 |
三、文化传承视角下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有声数据库建设策略 |
(一)宏观工作策略 |
1. 调查研究,做好前期准备。 |
2. 确立项目,争取宏观保障。 |
(二)资源建设策略 |
1. 确定数据库的资源体系。 |
2. 资源收集。 |
3. 资源整理与存储。 |
(三)数据库应用平台建设策略 |
1. 确定平台的架构和功能。 |
2. 软硬件平台的建设。 |
(四)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
1. 共建共享的模式和主体。 |
2. 实现共建共享的途径。 |
3. 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 |
(五)版权的保护策略 |
1. 版权归属与保护问题。 |
2. 保护数据库自身版权的途径。 |
3. 避免资源收集和传播中版权纠纷的方法。 |
(7)“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资源组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服务对象及需求分析 |
1.1 “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的服务对象类型 |
1.1.1 政府机关 |
1.1.2 高校与科研机构 |
1.1.3 企事业单位 |
1.2 “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的服务需求特点 |
1.2.1 资源真实、类型多样 |
1.2.2 资源获取快速便捷 |
1.2.3 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 |
1.3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数据库资源组织要求 |
1.3.1 资源收集对象明确且丰富 |
1.3.2 资源描述及揭示充分 |
1.3.3 内容呈现合理 |
2 “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的资源组织现状 |
2.1 “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资源组织的主要做法 |
2.1.1 资源选择与收集 |
2.1.2 内容框架 |
2.1.3 数据加工 |
2.2 “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数据组织工作的不足 |
2.2.1 资源丰裕度仍有待提升 |
2.2.2 缺乏多语言信息组织 |
2.2.3 数据关联不完善 |
2.2.4 信息共享有待提高 |
3 “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资源组织优化策略 |
3.1 加强多语种信息资源的引进,提升资源丰富性 |
3.2 加强平台的多语言信息组织 |
3.3 利用语义关联加强资源内容的深度分析 |
3.4 加强机构合作和资源共享 |
4 结语 |
(8)基于随机游走的疾病相关非编码RNA关联关系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疾病与Lnc RNA关联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2.1 疾病相关的关联因子预测问题的简要介绍 |
1.2.2 疾病相关Lnc RNA的预测问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的主体结构 |
第2章 基于异构网络预测潜在Lnc RNA-疾病的基础 |
2.1 引言 |
2.2 Lnc RNA与疾病相关性数据资源的收集和预处理 |
2.2.1 Lnc RNA相关数据资源介绍 |
2.2.2 疾病相关数据资源介绍 |
2.2.3 已知疾病-Lnc RNA关联数据库资源的预处理 |
2.3 利用网络中链接的拓扑特性计算节点相似度的常用方法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局部随机游走的潜在Lnc RNA与人类疾病的关联预测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数据库资源的预处理 |
3.3 Lnc RNA与人类疾病的异构网络的构建 |
3.3.1 人类疾病之间的同类相似性 |
3.3.2 Lnc RNA与 Lnc RNA的同类网络节点相似性 |
3.3.3 用于局部性游走的异构网络的建立 |
3.4 随机游走过程 |
3.5 模型性能评估 |
3.6 对比实验 |
3.7 实际案例分析 |
3.8 小结 |
第4章 用于预测Lnc RNA-疾病关联的目标收敛集游走模型 |
4.1 引言 |
4.2 数据库资源的预处理 |
4.3 整合的疾病相似性和整合的Lnc RNA相似性 |
4.4 计算模型TCSRWRLD的构造 |
4.4.1 异构网络的构造 |
4.4.2 TCS(目标收敛集)的建立 |
4.4.3 在Lnc RNA-疾病异构网络上的随机游走 |
4.5 预测结果的交叉验证 |
4.6 对比实验 |
4.7 案例分析 |
4.8 小结 |
第5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信息时代对硕士生信息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
2.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师范类硕士生信息能力的挑战 |
3.信息能力支撑信息时代硕士生的专业发展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信息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地方师范大学 |
2.教育学 |
3.信息能力 |
一、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理论分析 |
(一)信息能力在硕士生能力中的重要地位 |
1.信息能力是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关键 |
2.信息能力是养成硕士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
3.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早已纳入国家规范 |
(二)硕士生信息能力的评价 |
1.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信息能力评价标准 |
2.相关研究中的信息能力评价指标 |
(三)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方式 |
1.课程设置及教学 |
2.信息能力培养的讲座与训练 |
3.导师的指导与硕士生的自学 |
4.其他教育活动 |
(四)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启示 |
1.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
2.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启示 |
二、我国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要求及措施 |
(一)选取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的缘由 |
1.教育学具有相当强的代表性 |
2.地方师范大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
3.个人兴趣和期望 |
(二)我国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目标解读 |
(三)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设置及信息能力培养目标设定 |
1.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差异较大 |
2.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目标设定不清晰 |
(四)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
1.开设信息能力教育课程 |
2.开展信息能力培养讲座与培训 |
3.相关赛事及实践活动 |
三、个案研究:G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
(一)选取G大学的缘由 |
1.G大学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地方师范大学 |
2.G大学教育学学科水平高 |
3.个人原因 |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问卷的设计 |
2.问卷信效度分析 |
3.调查研究的实施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2.信息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及硕士生的参与度分析 |
3.信息能力水平的描述统计分析 |
4.信息能力水平的差异分析 |
5.访谈结果分析 |
四、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
2.信息能力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欠理想 |
3.信息能力相关培训参与率低 |
4.硕士生个人自学意识较弱,重视程度不足 |
(二)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1.高校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不完善 |
2.高校信息能力培养体系及信息资源建设的不足 |
3.硕士生导师的指导时间及信息能力水平有限 |
4.硕士生个人信息意识弱,缺乏学习主动性与自主性 |
五、改进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要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加快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
1.建立和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体系 |
2.加快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进程 |
(二)高校要加强对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
1.明确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目标,提高信息能力教育的地位 |
2.建立完整的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结构体系 |
3.建立健全硕士生信息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质量监控机制 |
4.大力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
(三)硕士生要提升自身信息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 |
1.增强信息意识,主动汲取信息知识 |
2.正视自身不足,端正学习态度 |
3.借助互联网开展个性化学习,提高信息能力 |
六、研究结论、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1.研究的创新之处 |
2.研究的不足之处 |
3.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表目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驱动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数据驱动 |
2.1.2 知识发现 |
2.1.3 Web级资源发现 |
2.1.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理论 |
2.2.2 数据驱动控制理论 |
2.2.3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 |
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特征 |
3.1.1 馆藏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及数据形态和存在方式的多样性 |
3.1.2 数据存储模式多样化及存储内容的非结构化和碎片化 |
3.1.3 数据资源价值的低密度和高变现潜能 |
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变化 |
3.2.1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演化 |
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 |
3.2.3 数据分析思维模式的形成 |
3.2.4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应用趋势 |
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开发与应用 |
3.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中的新定位 |
3.3.2 开发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数据驱动的新机制 |
3.3.3 创新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模式 |
3.3.4 开发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业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 |
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数据驱动机制的数据要素 |
4.1.1 用户数据要素 |
4.1.2 内容资源要素 |
4.1.3 专家数据要素 |
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与维度 |
4.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 |
4.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维度 |
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 |
4.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类型 |
4.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关系分析 |
4.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仿真模型 |
4.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 |
4.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特征 |
4.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过程 |
4.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模型 |
4.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 |
4.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内涵 |
4.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目标 |
4.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模型 |
4.6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机制 |
4.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内涵 |
4.6.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 |
4.6.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
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问题的提出 |
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构建基础 |
5.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模式基础 |
5.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产品基础 |
5.2.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技术基础 |
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 |
5.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框架设计 |
5.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架构分析 |
5.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
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科研用户画像应用 |
6.1.1 用户画像数据收集 |
6.1.2 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
6.1.3 用户画像实验分析 |
6.2 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应用 |
6.2.1 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基础 |
6.2.2 数据标注 |
6.2.3 研究设计指纹生成模型训练 |
6.2.4 结果与讨论 |
6.3 融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的文献推荐应用 |
6.3.1 文献推荐模型构建 |
6.3.2 文献推荐仿真实验 |
6.3.3 结果与讨论 |
6.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 |
6.4.1 实验准备 |
6.4.2 实验描述 |
6.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
7.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与路径 |
7.1.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 |
7.1.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路径 |
7.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化优化 |
7.2.1 数据化优化阻碍 |
7.2.2 数据化优化策略 |
7.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语义关联优化 |
7.3.1 语义关联优化阻碍 |
7.3.2 语义关联优化策略 |
7.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可视化优化 |
7.4.1 可视化优化阻碍 |
7.4.2 可视化优化策略 |
7.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智能化优化 |
7.5.1 智能化优化阻碍 |
7.5.2 智能化优化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网络数据库资源的收集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邓娟.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 谢海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研究[D]. 崔宇婷.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研究[D]. 李飘飘.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管理数据库资源建设策略[J]. 司莉,郭财强,李娟. 图书情报工作, 2021(03)
- [6]文化传承视角下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策略研究[J]. 高建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01)
- [7]“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资源组织策略研究[J]. 戴艳清,刘杨庆. 图书馆学研究, 2020(16)
- [8]基于随机游走的疾病相关非编码RNA关联关系预测模型的研究[D]. 李介臣. 湘潭大学, 2020(02)
- [9]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为例[D]. 李燕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D]. 李洁. 吉林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