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良吸烟习惯 危害健康更大(论文文献综述)
任怡然[1](2021)在《当代大学生寝室生活不良习惯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寝室生活是校园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大学生的食、住、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内容,关系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寝室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还关系着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本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等方法,针对寝室生活中的不良习惯问题进行研究。一共回收有效问卷433份,调查对象为在读本科生与在读研究生。同时,对参与寝室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在校住寝学生进行了访谈。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目前当代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作息问题、饮食问题、卫生问题、安全问题以及寝室内吸烟、饮酒、赌博、游戏成瘾等其他问题。基于调查结果所显示的问题,本文从学校与学生两方提出解决对策。学校从外部预防与降低寝室生活中养成不良习惯概率,学生从内部自身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减少不良习惯养成的可能性,两者缺一不可。从学校角度着手,第一,优化住宿环境,打造和谐的寝室氛围;第二,精细管理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降低违规违纪行为发生的频率;第三,加强思想意识教育,坚持先进思想的引领,加强健康、安全、劳动意识的教育;第四,注重评价寝室的内容与方法,评价内容侧重日常操行。评选多类型“优秀寝室”树立榜样,用学生之间互相监督的方法维持荣誉称号,杜绝不良习惯。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2](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颜鑫[4](2020)在《湖州某社区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现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湖州市某社区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居民对其知晓情况的调查,了解该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和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和分布构成情况,及居民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为脑卒中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持,对居民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并提高居民自我护理的执行力。方法:本研究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湖州地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工作。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东林社区筛查点,对符合入选标准者进行一般项目和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现况调查,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的调查,完成基本资料收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对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获得该社区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危险分级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资料。结果:(1)对2146例研究对象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740例为脑卒中低危人群,占比34.48%;560例为脑卒中中危人群,占比26.10%;846例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占比39.42%,其中18例为脑卒中患者,占比0.84%,12例为TIA患者,占比0.56%。(2)40-49岁年龄段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为19.94%;50-59岁年龄段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为34.53%;60-69岁年龄段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为46.59%;70-79岁年龄段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为51.49%;8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为55.67%。(3)对不同性别脑卒中危险人群分布情况分析显示,男性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49.25%)高于女性人群的高危人群比例(30.90%),而男性人群的脑卒中低危、中危人群比例均低于女性。(4)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暴露率最高的是缺乏体育锻炼(64.17%),其余依次为:高血压(60.48%)、血脂异常(49.02%)、吸烟(27.96%)、明显超重或肥胖(8.34%)、糖尿病(6.06%)、脑卒中家族史(4.85%)、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0.93%)。男性人群暴露率较高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为缺乏体育锻炼(62.69%)、高血压(61.58%)、吸烟(59.48%)、血脂异常(44.43%);女性人群暴露率较高的是缺乏体育锻炼(65.45%)、高血压(59.53%)、血脂异常(53.00%)。(5)较高BMI水平、较高Hcy水平、有饮酒习惯、饮食偏咸、饮食偏甜的人群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更高。(6)研究对象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在28.1%-70.7%。结论:(1)该社区4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脑卒中高危人群和中危人群的比例较高,高于全国水平,分别为39.42%和26.10%,可能与该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有关,应引起当地政府、卫生机构及居民的重视。(2)该社区40岁及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逐渐增大。(3)该社区40岁及以上的人群主要脑卒中危险因素是缺乏运动、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男性人群的吸烟。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暴露率最高的是高血压,其后为缺乏运动、血脂异常、吸烟等。男性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风险高于女性,大量饮酒或口味偏甜的人群成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可能性更大。(4)该社区40岁及以上人群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较低。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知,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迫在眉睫。
周春辉[5](2020)在《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相关性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而室内环境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研究室内环境、儿童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室内环境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2010~2011年中国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CCHH:China Children Health Home)对南京住宅室内环境和儿童健康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于2019年对南京儿童家庭进行了第二次横断面研究。通过对南京地区1501名学龄前儿童家庭的问卷调查,获得了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的数据库。采用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了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室内环境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并在分析中引入了混淆因素以排除干扰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将本次调研结果与2010年南京调研结果进行对比,明确了十年间南京地区室内环境与儿童疾病相关性的变化。研究发现,儿童喘息、夜晚干咳、诊断哮喘、鼻炎、植物接触鼻炎、湿疹的患病率随时间下降;儿童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动物接触鼻炎、肺炎、耳炎的患病率随时间上升。儿童父母病态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的一般性症状和皮肤性症状患病率随时间略微上升,黏膜性症状患病率随时间稍微下降。可以得出十年间南京儿童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室内不良气味感知对儿童当前喘息、夜晚干咳和鼻炎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使用空气净化器和空调是儿童鼻炎的危险因素,使用新风过滤机是儿童夜晚干咳和曾经鼻炎的危险因素。住宅潮湿是儿童当前湿疹的危险因素,衣被潮湿是儿童曾经湿疹和耳炎的危险因素。室内虫害对儿童当前鼻炎和耳炎有显着危害。相比于其它时间段,“孩子0~1岁”时室内新家具和新装修对儿童健康影响较大。室内新家具、新装修、住宅潮湿、衣被潮湿、室内虫害、发霉气味、父母吸烟、宠物饲养、使用蚊香或熏香等因素是SBS症状常见的危险因素。与2010年相比,2019年室内不良气味感知、住宅潮湿和衣被潮湿、室内蟑螂和蚊蝇、室内新家具对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产生危害的数量减少,但是对部分儿童疾病的危害性增强。室内新装修对儿童健康的危险性增大。最后,本文提出了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现场评价和室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方法。文中对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现场评价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并编制了室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方法的评价软件以方便该评价方法的应用。
张录录[6](2020)在《老年人健康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大潮,世界卫生组织(WHO)先后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口号,号召各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近二十年间,我国的老龄化持续加重,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28%。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及其迅猛发展趋势,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促进老年人健康,由此拉开了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序幕。在此背景下,如何探索和掌握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科学且精准地提出促进老年人健康的政策建议,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科学问题。论文以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为研究对象,运用老年社会学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中介效应理论,以及相关性检验、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等分析工具,系统分析了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促进老年人健康的政策建议。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通过对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截面数据进行建模研究,实证分析了社会支持、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与老年人自评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地位均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对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影响最为显着;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与自评健康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而受教育水平在已有研究中被证明和职业、收入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越强,自评健康状况越好。第二,在影响因素的中介效应检验环节,通过建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纳入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指标后,发现能够调节社会经济地位对自评健康的影响,即存在中介效应。其中,养老保险、社交活动、子女看望等指标为部分中介,子女联系指标为完全中介。第三,立足于上述结论,论文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支持、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地位作用于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探索了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可行建议。最后,论文通过研究明确了在中介效应干预下老年人的健康影响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健全保险体系,提高保障水平;拒绝烟酒,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借助中介效应,系统应对健康风险等对策建议。通过合理利用中介效应对健康影响因素的调节,达到全面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提升的目标。
李勇[7](2020)在《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建构研究(2007-2019)》文中认为当前,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并重视,而烟草是全社会健康的重大威胁。它不仅伤害着吸烟人的身体,其产生的二手烟更是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所以做好以控烟议题为代表的健康传播,是当代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控烟也是一个国际问题。我国自2003年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至今已经17年,但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显示,我国在控烟方面所做的努力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未达到世卫组织所设立的标准。本研究通过对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建构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健康时报网对控烟议题报道的整体概况、报道主题的分布,梳理了报道框架以及议题的呈现形式。进而结合访谈结果,探讨了影响其控烟议题建构的因素,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大众媒体的控烟议题建构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健康时报网控烟报道年度分布不均衡,2015年到达峰值为57篇,之后虽有起落但年均仍可达到20篇以上,超过2015年之前。报道主题主要集中在“烟草的危害”以及“控烟现状及效果”,两者占报道总量的比重达到51.6%。报道框架以“措施-效果-观点”框架为主为123篇,高于另外两种框架的89篇和38篇。报道类型集中于“新闻报道”与“新闻综合”,而“新闻评论”只有两者的1/5。报道的信源分布上,来自医务人员和(医学)专家学者的最多为90篇,值得注意的是,信源不明的报道有56篇,位居第二。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着控烟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有来自健康时报网自身的因素,其定位于专业健康类媒体;有来自报道对象的因素,烟草存在广泛,而烟草可能引起的疾病呈概率性发生;还有来自于读者的因素,科普知识的报道对读者影响低于读者在乎的“身边人”的行动提示效果。最后,本文对大众媒体控烟议题的建构提出了优化策略:记者素质层面要加强控烟相关知识(包括政策方面和医学方面)的学习,提升议题建构的能力;媒体价值观层面要传播正确的烟害认知观念;媒体专业操作层面包括从受众、内容到传播渠道的优化。
赵钰铮[8](2020)在《游泳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吸烟成瘾者吸烟欲望和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吸烟成瘾者进行游泳运动干预,探究单纯的有氧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吸烟成瘾者减少吸烟量以及缓解吸烟的戒断症状的疗效如何。本研究旨在探究运动干预应用在戒烟之中的效果,为制定戒烟运动处方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查找并整理论文研究相关资料,从中确定运动干预吸烟欲望与行为的心理与生理学基础;2.通过对照实验进行探究,选取某地某大学18名吸烟成瘾大学生对其进行为期8周的游泳运动干预;3.在不同阶段使用FTND量表、WISDM-37量表、MPSS量表及统计每日吸烟数量等行为,对相关指标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4.通过与受试者的访谈了解其干预阶段的学习生活状态。研究结果:1.FTND量表测量显示受试吸烟成瘾大学生多为轻度及中度香烟依赖,依赖程度在实验阶段并无明显变化,但起床后一定时间内的吸烟频率呈降低趋势(P<0.05);2.WISDM量表在干预6周后分值出现显着降低(P<0.05),这一变化主要以自动化、认知调整、情感改善方面对香烟的依赖降低为主;3.MPSS量表提示在禁烟24h后的阶段反应中,干预第4周起注意力不集中、第6周起相关负面情绪得到了改善(P<0.05);4.运动干预对吸烟数量及起床后与午饭后吸第一支烟的时间间隔并未表现出明显相关。结论:1.游泳运动干预可以降低吸烟成瘾大学生的吸烟欲望和动机,主要表现在行为自动化、认知增强、情感改善等方面。2.游泳运动干预有助于缓解吸烟成瘾大学生戒断症状,对改善其抑郁、焦虑、烦躁情绪及对香烟的渴望都有一定的效果。3.游泳运动干预作用具有时效性,干预终止后,已产生的效应会在短期内消失。提示要想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需要长期坚持。
李树斌[9](2020)在《我国高龄老人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等一系列国家层面政策文件的发布,关注人口健康并提高人口预期平均寿命成为当下热点议题。而吸烟习惯对高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缩短了高龄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本文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数据库(CLHLS),使用卡方检验、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对高龄老年人当前是否存在吸烟习惯的影响因素和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有以下发现:在高龄老年人目前是否存在吸烟习惯的影响因素方面:高龄老年人的吸烟习惯与一些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习惯关联”,具体表现为:相对于没有饮酒习惯的高龄老年人,有饮酒习惯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相对于饮茶频率低的高龄老年人,饮茶频率高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相对于没有体力劳动习惯的高龄老年人,有体力劳动习惯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相对于食用糖频率较低的高龄老年人,食用糖频率较高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不同的生活场合对高龄老年人当前是否存在吸烟习惯的影响不同,总的来说,经常在较为严肃场合活动的高龄老年人当前存在吸烟习惯的概率小,经常在较为放松或娱乐环境中活动的高龄老年人当前存在吸烟习惯的概率大。具体表现为:相对于读书看报频率较高的高龄老年人,读书看报频率较低的高龄老年人有吸烟习惯的概率更大;相对于当前没有身体锻炼习惯的高龄老年人,当前有身体锻炼习惯的高龄老年人存在吸烟习惯的概率更大;相对于看电视或听广播频率较低的高龄老年人,看电视或听广播频率较高的高龄老年人存在吸烟习惯的概率更大;相对于打扑克或打麻将频率较低的高龄老年人,打扑克或打麻将频率较高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以往研究都指出社交活动具有增进吸烟习惯的作用,但社交活动对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的影响并不显着。在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的影响因素方面:高龄老年人低估吸烟对人体的伤害,高估自身的健康状况即达克效应,导致了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的较高。具体表现为:相对于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和中龄老人(75岁到79岁),低龄老人(65岁到74岁)的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自评健康状态较差的高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态较好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健康状态有改变(变好或变坏)的高龄老年人,健康状态不改变的高龄老年人的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视力较差的高龄老年人,视力较好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不参加体力劳动的高龄老年人,参加体力劳动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不享受免费医疗待遇的高龄老年人,享受免费医疗待遇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社区中有健康教育服务的高龄老年人,社区中没有健康教育服务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
王洋[10](2020)在《财政视角下的中国烟草消费致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我国即将于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然而,在绝对贫困得以全面消除的“后贫困时代”,多维贫困、相对贫困以及潜在的贫困脆弱性问题依然存在。疾病是中国当前最主要的贫困诱因,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在因病致贫的“病”中,慢性病因其病因复杂、病程时间长、迁延不愈、易引发并发症等特点,成为拖累家庭因病陷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因素。众多医学证据表明,吸烟是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病等众多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是全球烟草流行重灾区,是世界最大的烟草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烟草使用给中国公共卫生带来巨大危害,与此同时,购买烟草产品的支出约占吸烟者生活消费支出的1/5,这一挤占效应对贫困群体生活质量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国内外已有针对贫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搭建适用于烟草这一特殊消费品的致贫效应研究框架,并尝试探究其内在传导机制,以期弥补我国基于消费行为视角的致贫效应研究的不足,对我国“后贫困时代”的新型减贫政策体系构建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本文共8章,除了第1章引言之外,其他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在第2章规范研究中,首先,本章基于贫困理论的发展脉络,按照绝对贫困论、相对贫困论、社会排斥论、可行能力论和多维贫困论的理论演进梳理并评述相关文献;其次,对本文主要探讨的收入贫困、多维贫困、资产贫困和贫困脆弱性四个概念,界定其含义范畴,总结其主要测度方法和研究框架,并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总结评述;最后,从健康人力资本、灾难性健康冲击和对生活支出挤占的角度,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索烟草消费的致贫机制,并提出本文实证部分的主要研究假设。对于烟草消费致贫效应和机制的研究主要从以下4个章节展开:第3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本章基于衡量收入贫困的FGT指数,利用CFPS2010—2018年五期面板数据,探究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以及贫困强度的影响,并探索其主要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烟草消费会显着增加个人陷入收入贫困的风险,且会加深已经贫困群体的贫困深度以及贫困强度。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可能的传导机制为健康人力资本,即烟草消费会导致个人患病概率增加进而导致劳动报酬降低,并且这一影响在私营企业以及外企等以绩效工资为主的单位尤其显着。第4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本章基于衡量多维贫困的A-F双界限法,利用CFPS2010—2018年五期面板数据,选取消费、健康、医保和福利四个维度,探究我国吸烟群体的单维及多维贫困状况,估计烟草消费对单维、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对多维贫困的分解分析,探索吸烟群体多维贫困的主要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烟草消费会显着增加男性健康维度和福利维度的单维贫困发生率,而对消费和医保维度未发现显着影响;进一步对女性的估计结果表明,烟草消费对女性单维及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与男性一致,仅在医保维度存在异质性。烟草消费会导致男性和女性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增加,且对女性的影响更为严重。对多维贫困贡献率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健康和福利两个维度是吸烟者多维贫困的主要组成部分。第5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城乡家庭资产贫困的影响。为保证家庭资产变量统计口径一致且观测期长度合适,本章选取CFPS2012和2016年两期面板数据,估计基于家庭生计和资产束的家庭资产指数,并基于两期资产指数构建家庭贫困动态转移矩阵,估计家庭资产动态变化路径,进一步探究烟草消费对家庭资产积累的影响。贫困动态转移矩阵结果表明,城市吸烟家庭的贫困动态转移更容易受资产多寡驱动,农村吸烟家庭因资产匮乏而陷贫的比例高于通过资产积累脱贫的比例;家庭资产动态变化路径表明,城乡吸烟家庭均不存在多重均衡的贫困陷阱,但农村吸烟家庭从贫困向非贫困的稳态均衡点收敛速度较慢。烟草消费会显着导致城市和农村家庭资产积累增速下降,可能的传导机制为健康冲击。第6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为保证家庭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统计口径一致且卷烟价格可得,本章选取CFPS2010和2012年两期面板数据,首先基于期望贫困脆弱性衡量方法估计家庭脆弱性指标,然后检验烟草消费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最后对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烟草消费会显着导致家庭脆弱性程度增加,且对于期初即为吸烟状态的家庭影响更为显着,而对期初未吸烟的家庭未呈现显着影响,表明烟草消费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显现。对于贫困脆弱性指标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吸烟家庭的贫困脆弱程度较高一部分来自于较低的预期消费支出,一部分来自于较高的预期消费波动;烟草消费导致的较低预期消费支出主要体现为对家庭食品和医疗保健支出的挤占,较高消费波动则是由于烟草消费对家庭储蓄的挤占,导致家庭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外在风险时,平滑消费的能力较差。鉴于烟草消费会对个人和家庭贫困带来多层次的影响,本文在第7章进一步从政策干预的角度出发,探究作为控制烟草消费,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烟草消费最有效的控烟手段—价格和税收政策—对降低吸烟量的作用,对由烟草消费支出导致的城乡居民相对贫困状况的缓解,以及对个人和政府成本收益变动的影响。对卷烟价格需求弹性的测算结果表明,无论全样本还是分城乡的子样本,贫困群体价格敏感度更高,表明提高烟草税进而提高卷烟价格对降低贫困群体卷烟消费量的作用效果更大。模拟提税的结果表明,提高卷烟消费税并且考虑戒烟行为的情况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由于卷烟消费带来的相对贫困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以达到“健康中国2030”吸烟率为目标的模拟提税提价结果表明,提税提价带来的吸烟量下降可以释放低收入吸烟家庭被烟草消费挤占的收入,带来的戒烟效果可以节省低收入吸烟家庭的疾病医疗支出,二者均可减小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而提高个人及家庭的福利水平;提税提价后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高收入组,节省的医疗支出则主要来源于低收入组,提税提价增加的税收收入和节省的医疗开支可以覆盖约2/3的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是国家“健康扶贫”医疗补助支出的20倍以上。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在贫困治理手段上,本文建议综合利用现代财税制度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提高卷烟消费税进而提高卷烟价格,可以促使吸烟者减少吸烟量甚至戒烟,从而缓解因烟草消费导致的各类可行能力剥夺,提高个人或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减轻政府在保障国民健康方面的公共医疗支出;同时,如果能将增加的卷烟消费税收入,专项应用于健康促进项目,形成良性政策循环机制,对于贫困治理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其次,在贫困识别机制上,本文建议将烟草消费行为纳入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基于贫困脆弱性理论,本文建议应建立基于家庭贫困脆弱性的预防性扶贫机制,定位脆弱家庭,并建立贫困脆弱性数据监测体系,动态追踪脆弱性程度较高的贫困边缘家庭,在此过程中,将家庭的烟草消费行为纳入家庭脆弱性考评机制,从预防性扶贫的角度提高精准扶贫瞄准机制的有效性。最后,在减贫政策体系构建上,本文建议通过对现代化财政政策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的综合运用,来构建新型的减贫政策体系。将视角前移并拓宽至预防性的公共卫生政策、具有行为矫正功能的财税政策,使得潜在瞄准群体能够受到多维度政策辐射,减弱甚至避免其对补贴性扶贫政策的深度依赖,鼓励其提高自我发展意愿和能力,督促其通过内在动力摆脱贫困处境。通过患病率下降而节省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可以用于对低收入人群的医保覆盖,进一步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
二、不良吸烟习惯 危害健康更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良吸烟习惯 危害健康更大(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大学生寝室生活不良习惯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六、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问题的缘起——当代大学生寝室生活习惯的状况 |
第一节 关于寝室生活习惯状况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统计样本的处理及过程 |
第二节 大学生寝室生活习惯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
一、作息问题 |
二、饮食问题 |
三、卫生问题 |
四、安全问题 |
五、纪律问题 |
六、其他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大学生寝室生活不良习惯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一节 寝室生活不良习惯的成因 |
一、内在原因 |
二、外在原因 |
第二节 寝室生活不良习惯的危害 |
一、危害身心健康 |
二、造成安全隐患 |
三、导致不良学风 |
四、形成紧张的人际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上述不良习惯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一节 优化住宿环境,营造和谐寝室氛围 |
一、合理分配寝室 |
二、实行高校寝室“公寓化” |
三、营造和谐寝室氛围 |
第二节 健全管理制度,约束学生行为 |
一、班级辅导员与寝室辅导员双重查寝制 |
二、三方联动机制 |
三、实施“弹性管理” |
第三节 增强主体意识,引导自我管理 |
一、强化主人翁意识 |
二、实行寝室长负责制 |
三、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
第四节 加强思想意识教育 |
一、坚持思想引领 |
二、加强意识教育 |
第五节 注重评价内容及方法 |
一、侧重寝室内务及操行评价 |
二、开展寝室评比活动 |
三、树立典型模范 |
四、实施相互监督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寝室生活习惯问题调查 |
附录二 高校辅导员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在校住寝大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4)湖州某社区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相关危险因素及定义 |
2.4 伦理问题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分析 |
3.2 研究对象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
3.3 不同年龄段研究对象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
3.4 研究对象脑卒中危险分级情况 |
3.5 不同年龄段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分布情况 |
3.6 脑卒中高危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
3.7 不同BMI水平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风险分级比较 |
3.8 不同Hcy水平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风险分级比较 |
3.9 不同饮酒习惯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风险分级比较 |
3.10 不同饮食口味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风险分级比较 |
3.11 不同饮食荤素搭配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风险分级比较 |
3.12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3.13 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情况 |
3.14 东林社区不同筛查年份比较以及与其它社区、全国比较 |
4 讨论 |
4.1 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
4.2 筛查人群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分析 |
4.3 筛查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情况分析 |
4.4 脑卒中护理健康教育 |
5 结论 |
6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相关性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儿童呼吸道与过敏性疾病 |
1.2.2 病态建筑综合征(SBS) |
1.2.3 住宅室内环境 |
1.2.4 室内空气品质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1.1 问卷设计 |
2.1.2 调研方式 |
2.1.3 调研对象与结果 |
2.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2.1 列联表分析 |
2.2.2 卡方检验 |
2.2.3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三章 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疾病患病率 |
3.1 室内环境描述 |
3.1.1 家庭基本信息 |
3.1.2 建筑特性 |
3.1.3 住宅装修与潮湿表征 |
3.1.4 建筑采暖通风 |
3.1.5 室内空气品质 |
3.1.6 生活习惯 |
3.2 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与SBS患病率 |
3.2.1 哮喘及相关症状患病率 |
3.2.2 鼻炎及相关症状患病率 |
3.2.3 湿疹与感染症状患病率 |
3.2.4 SBS患病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室内环境对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及SBS的影响 |
4.1 室内环境与儿童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 |
4.1.1 室内空气品质 |
4.1.2 住宅室内潮湿 |
4.1.3 新家具与新装修 |
4.2 室内环境与SBS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住宅室内环境评价 |
5.1 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现场评价 |
5.1.1 确定评价方法 |
5.1.2 可行性验证 |
5.2 室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 |
5.2.1 星级评价法 |
5.2.2 指数评价法 |
5.2.3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软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6)老年人健康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1.2.2 社会经济地位 |
1.2.3 社会支持 |
1.2.4 生活方式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收集法 |
1.4.2 资料分析法 |
1.5 创新点 |
1.5.1 研究角度的创新 |
1.5.2 研究思路的创新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会支持 |
2.1.2 生活方式 |
2.1.3 社会经济地位 |
2.2 理论基础 |
2.2.1 老年社会学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2.2.3 中介效应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老年人健康现状分析 |
3.1 .总体现状分析 |
3.1.1 老龄化持续加深 |
3.1.2 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差 |
3.2 社会生活现状分析 |
3.2.1 社会支持 |
3.2.2 生活方式 |
3.2.3 社会经济地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设计 |
4.1 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2.1 因变量指标 |
4.2.2 自变量指标 |
4.2.3 控制变量指标 |
4.3 模型构建 |
4.3.1 相关性检验模型建立 |
4.3.2 回归分析模型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自评健康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
5.1.1 社会支持因素与自评健康的相关性检验 |
5.1.2 生活方式因素与自评健康的相关性检验 |
5.1.3 社会经济地位与自评健康的相关性检验 |
5.2 自评健康与影响因素间的回归分析 |
5.2.1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分析 |
5.2.2 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分析 |
5.2.3 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中介效应分析 |
6.1 提出假设 |
6.2 变量选择 |
6.2.1 因变量选择 |
6.2.2 自变量选择 |
6.2.3 控制变量选择 |
6.3 模型构建 |
6.4 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 |
6.4.1 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计算 |
6.4.2 社会经济地位对中介变量影响分析 |
6.4.3 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中介效应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7.1 基本结论 |
7.1.1 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差 |
7.1.2 老年人健康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
7.1.3 不良生活方式危害老年人健康 |
7.1.4 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间存在显着中介效应 |
7.2 政策建议 |
7.2.1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提高健康水平 |
7.2.2 健全保险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
7.2.3 拒绝烟酒,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
7.2.4 借助中介效应,系统应对健康风险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建构研究(2007-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健康传播的研究 |
1.3.2 关于控烟议题的研究 |
1.4 相关适用理论 |
1.4.1 议题建构理论 |
1.4.2 框架理论 |
1.4.3 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健康时报网的控烟议题建构现状 |
2.1 健康时报网控烟报道的整体概况 |
2.2 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的主题设置 |
2.3 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的框架分布 |
2.4 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的呈现形式 |
2.4.1 “报道类型”的结果梳理与分析 |
2.4.2 “报道信源”的结果梳理与分析 |
第三章 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建构的影响因素 |
3.1 社会层面:多重压力制约着报道深度和广度 |
3.2 媒体层面:脱胎于传统媒体,定位于健康类媒体 |
3.3 对象层面:烟草存在的广泛性,疾病发生的概率性 |
3.4 个人层面:“身边人”行动提示效果更佳 |
第四章 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建构的不足 |
4.1 报道数量偏少,控烟热点事件关照弱 |
4.2 缺乏国际视野,健康观念引导效果弱 |
4.3 叙事方式单一,内容缺乏人文关怀 |
4.4 重新闻轻评论,思想行动引导效果差 |
4.5 消息来源不明,降低受众信任度 |
第五章 大众媒体控烟议题建构优化策略 |
5.1 记者素质层面:加强控烟与健康相关知识学习 |
5.2 价值观层面:传播正确的烟害认知观念 |
5.3 专业操作层面 |
5.3.1 区分受众群,实现分众传播 |
5.3.2 拓宽报道视野,借鉴国际经验 |
5.3.3 平衡报道类型,重视新闻评论 |
5.3.4 丰富内容细节,重视信源交待 |
5.3.5 扩展传播渠道,实现多渠道联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游泳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吸烟成瘾者吸烟欲望和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1.1 烟草使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
1.1.2 我国吸烟控烟形势依旧严峻 |
1.1.3 国内外政府及组织明确提出控制烟草流行 |
1.1.4 运动对尼古丁具有一定替代作用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烟草与烟草制品 |
2.1.2 烟草依赖与尼古丁 |
2.1.3 吸烟者与吸烟成瘾者 |
2.1.4 戒断综合征 |
2.1.5 吸烟欲望与吸烟行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关于中国吸烟现状的调查 |
2.2.2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
2.2.3 常见的戒烟干预模式 |
2.2.4 吸烟成瘾的机制 |
2.2.5 有关运动戒烟的研究进展 |
2.2.6 有关尼古丁依赖测量的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量表测量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深度访谈法 |
3.2.5 数据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游泳运动干预对受试对象吸烟欲望的影响 |
4.1.1 干预前后FTND量表得分情况 |
4.1.2 干预前后WISDM量表得分情况 |
4.1.3 干预前后MPSS量表得分情况 |
4.2 游泳运动干预对受试对象吸烟行为的影响 |
5 讨论 |
5.1 运动干预对吸烟成瘾大学生吸烟欲望的影响 |
5.1.1 运动干预对吸烟成瘾大学生吸烟动机的作用 |
5.1.2 运动干预对吸烟成瘾大学生戒断反应的作用 |
5.2 运动干预对吸烟成瘾大学生香烟依赖行为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本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我国高龄老人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总体架构 |
1.4 创新点 |
1.4.1 研究对象的创新 |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高龄老年人 |
2.2.2 吸烟习惯、吸烟频率、吸烟行为 |
2.2.3 达克效应 |
2.2.4 习惯关联 |
2.2.5 生活场域 |
2.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2.3.1 研究对象 |
2.3.2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2.4.1 数据来源 |
2.4.2 资料分析方法 |
2.5 研究假设 |
2.6 样本基本情况 |
2.6.1 研究变量的选取 |
2.6.2 样本基本情况 |
第三章 “习惯关联”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3.1 饮茶、饮酒习惯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3.2 食用糖频率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3.3 体力劳动习惯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3.4 “习惯关联”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生活场域”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4.1 读书看报、身体锻炼、社交活动、参与家务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4.2 电视广播、扑克麻将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4.3 “生活场域”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五章 达克效应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
5.1 年龄、自评健康、自评健康变化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
5.2 视力健康、体力劳动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
5.3 免费医疗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
5.4 健康教育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
5.5 达克效应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6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重视健康教育,促进形成正确健康观念 |
6.2.2 推行无烟娱乐,倡导健康消遣文明娱乐 |
6.2.3 改进续保标准,促进高龄老年人关注健康 |
6.2.4 识别非正式组织,重点人群重点干预 |
6.2.5 倡导关联警示,多种消费品共同警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财政视角下的中国烟草消费致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分析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数据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3.3 研究思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局限性 |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
2.1 贫困理论的演进 |
2.1.1 绝对贫困论 |
2.1.2 相对贫困论 |
2.1.3 社会排斥论 |
2.1.4 可行能力论 |
2.1.5 多维贫困论 |
2.2 贫困的概念界定、测度方法与理论框架 |
2.2.1 收入贫困 |
2.2.2 多维贫困 |
2.2.3 资产贫困 |
2.2.4 贫困脆弱性 |
2.3 烟草消费的致贫机制:文献综述 |
2.3.1 健康人力资本角度 |
2.3.2 健康冲击角度 |
2.3.3 支出挤占角度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3.1 基准回归结果 |
3.3.2 稳健性检验 |
3.3.3 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烟草消费对多维贫困的影响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
4.2.1 理论模型 |
4.2.2 数据与变量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单维贫困发生率 |
4.3.2 多维贫困发生率 |
4.3.3 基准回归结果 |
4.3.4 稳健性检验 |
4.3.5 多维贫困的分解分析 |
4.3.6 进一步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烟草消费对资产贫困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
5.2.1 理论模型 |
5.2.2 数据与变量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吸烟、城市家庭资产贫困与贫困陷阱 |
5.3.2 吸烟、农村家庭资产贫困与贫困陷阱 |
5.3.3 稳健性检验 |
5.3.4 机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烟草消费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1 烟草消费与贫困的动态转移 |
6.3.2 基准回归结果 |
6.3.3 稳健性检验 |
6.3.4 机制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烟草税政策效应与贫困缓解 |
7.1 引言 |
7.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
7.2.1 理论基础 |
7.2.2 模型、数据与变量 |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1 中国卷烟价格需求弹性估计 |
7.3.2 模拟提高烟草税对相对贫困的影响 |
7.3.3 基于“健康中国2030”吸烟率目标的政策效果模拟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综合利用现代财税制度提升贫困治理能力 |
8.2.2 将烟草消费行为纳入精准扶贫识别机制 |
8.2.3 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公共卫生政策构建新型减贫政策体系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不良吸烟习惯 危害健康更大(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大学生寝室生活不良习惯及对策研究[D]. 任怡然.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湖州某社区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现况研究[D]. 颜鑫.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5]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相关性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研究[D]. 周春辉. 东南大学, 2020
- [6]老年人健康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D]. 张录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7]健康时报网控烟议题建构研究(2007-2019)[D]. 李勇. 河北大学, 2020(08)
- [8]游泳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吸烟成瘾者吸烟欲望和行为的影响[D]. 赵钰铮.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我国高龄老人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分析[D]. 李树斌. 河北大学, 2020(08)
- [10]财政视角下的中国烟草消费致贫效应研究[D]. 王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