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里河水系生态发展探索与研究

广里河水系生态发展探索与研究

一、广利河水系生态开发探索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潘鸣婷[1](2021)在《盐碱地滨水景观关键技术研究与运用——以山东东营市玉带河景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构建可持续、特色化的盐碱地滨水景观为总体目标,以开发滨海城市盐碱地土壤改良策略、掌握亲水景观空间营造技术、提升滨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滨水环境质量技术等为基础支撑,以完善滨水绿地系统结构、平衡滨水景观布局为设计重点,开展滨水生态绿地盐碱化防治等关系格局研究。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对海绵城市、水系整治、景观建设、盐碱地改造等各个环节的探究,提炼总结相关经验,最终完成一个各项生态指标均有明显提升的水系完善工程。

蔡晓津[2](2021)在《沙河古桥遗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沙河古桥遗址是秦汉时期的大型木质梁桥遗址。曾是西出长安城通往“沙漠丝绸之路”及“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对秦汉都城历史景观的演进影响重大。在大力推进丝绸之路沿线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当下,作为丝绸之路起点重要的交通设施遗存,亟待对其遗产价值与文化内涵进行正确认知,开展系统、有效的遗产保护与展示工作。桥梁遗址作为一个伟大工程实践的遗存,是人类对河流进行利用性改造的见证,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桥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所,将周边地景中的要素聚合在一起而产生意义并构成场所,[1]具有与环境不断互动的文化景观特征。但由于大部分遗址型桥梁仅有桥桩留存,不再具有交通功能,现有研究局限于保护桥桩不被破坏的工程技术方法层面,导致保护与展示工作往往将桥梁遗址与其环境相割裂,无法完整呈现桥梁遗址的遗产要素,最终造成公众无法正确地认知桥梁遗产价值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桥梁文化遗产及遗址环境保护与展示的相关基础理论,透过文化景观的研究视角,将沙河古桥视作秦汉桥梁工程实践的杰出代表,通过借鉴国内外桥梁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分析其保护与展示现状、历史演变历程,完整识别桥梁遗产的相关要素。在此基础上,明确沙河古桥的遗产价值,从而梳理出与其价值紧密联系的展示内容:(1)古桥遗址的建筑遗产内容、(2)其所跨越河流的历史生态环境特征、(3)层积于历史景观中的演变信息。基于上述的遗产价值分析,围绕沙河古桥遗产的内外影响因素,明确了规划设计的定位:充分发挥沙河古桥遗址作为秦汉渭水桥群唯一展示窗口的稀缺性优势,形成国内外少有的秦汉木质梁桥情境展示与空间行为体验的场所。结合桥梁遗产景观的要素构成,提出“恢复古桥环境景观特征-表达古桥遗产景观信息-激活桥梁空间体验-连接遗址与日常生活”为规划设计目标。最后,基于沙河古桥遗产的特征及场地实际情况,分别对上述需要展示的遗产内容提出具体的阐释设计方法,以沙河古桥遗产景观的动态叠加过程为线索,采用多线并叙的方法,构建“考古参观路线、王巡路线、漕运与军事路线、商旅路线”四条主题参观路径,完成与沙河古桥遗产价值与内涵相契合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展示。本文的研究以沙河古桥遗址及环境为依托,一方面构建了能够提升公众对桥梁遗产的价值认知的设计策略与具体方法,进而使古老的遗址展示文化价值,融入当代城市环境,丰富现代城市生活。另一方面,研究成果能够为其他类似的桥梁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框架,为丝绸之路沿线的桥梁遗址,乃至其他交通基础设施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规划设计研究打下基础。

谷少委[3](2021)在《河南广利灌区水土环境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农业灌溉大国,灌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不仅担负着城乡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供水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区域。但近些年灌区水土环境由于灌区的不合理开发而遭受威胁,如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无序排放,使灌区水环境和土壤环境遭受破坏。本论文以河南省广利灌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北方灌区水量小、河道时常干涸、排水系统复杂等特点,在2019-2020年开展了总干渠及主要排水沟水质、田间土壤取样测试,分析了灌区总干渠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灌区土壤质量状况和灌区排水沟渠主要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用于评价灌区水土环境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灌区水土环境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灌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灌区的水土环境状况的相关措施,以期为灌区的绿色发展以及现代化改造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前广利灌区总体水质能够满足农业功能区用水要求,但富营养化水平较高,水体100%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且44.4%的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2)广利灌区总干渠水体中主要污染物(TN、TP)时空分布特征明显,主要以氮污染为主。TN平均质量浓度为5.80 mg/L,为地表水Ⅴ类水标准的2.9倍,氮磷比为43.04∶1,利于藻类的生长;CODCr和BOD5质量浓度较低,在监测期内,90.3%的水体都在Ⅴ类水标准以下,污染程度较轻。(3)广利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土壤耕作层相对较好,根据土壤分级标准,属于二级或三级土壤,土壤全氮也处于二级到三级之间、全磷含量平均处于四级或五级期间,建议适量减少氮肥施用,同时增加磷肥使用,以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提高土壤质量。(4)广利灌区排水沟渠中污染物来源复杂,不仅有农田排水,还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且排放点复杂多样;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受降雨和补源余水汇入的影响,广利灌区的排水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灌区总排水出口(赵庄)汇集了整个灌区的排水,与其它两个取样点(宋村、上苑)相比,TN、TP、氨氮质量浓度分别高于56.9%、65.4%;6.8%、9.5%;86%、126.6%,污染物浓度较高。(5)结合广利灌区实际情况,选取了23个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灌区水土环境进行了评价。评价认为,广利灌区水土环境总体属于“好”级别,但同时灌区用水管理和水资源保护还属于薄弱环节,建议重点加强灌区水生态健康系统的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生态需水保证率、减少地下水开采和合理使用化肥。

杨瑞瑞[4](2020)在《元大都水系营造与园林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元大都水系网络发达,通惠河、坝河、金口河、金水河、高粱河都曾在这片土地光辉流淌,在大都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元初为漕西山木石,助力宫苑建设,郭守敬重开金口河,在金王朝屡试屡败的基础上,成功运营29年,满足了都城建设高潮期的需要;之后又引玉泉水进城,流经10余民坊,成为大都宫苑用水的主要来源,也是早期城市生态廊道的伟大实践。为解决大都日益增长的漕运之需,郭守敬在金漕河的基础上整修坝河,充分开发利用北京西郊的水源,远引昌平白浮瓮山之水,开通通惠河,实现了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与坝河形成南北两路并行的漕运体系。可以说大都水系规划是我国古代治水手册上波澜壮阔的一页,虽然千百年来水利一直不断兴修,但是完备的水利体系成形于元代,其水利成就之辉煌堪为一代典章。完备的水系条件,形成了都城内外,池泉密布的景象,为大都园林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为园林引水提供了方便。皇室在皇城之内以万岁山——太液池一带为中心,建设大内御苑,在皇城之外向西开发西郊地区,敕建皇家佛寺,引高粱河之水灌渠,修建西山航道。在私家园林方面,贵族官绅多选址于城郊之地,绕水建园,四时游宴雅集频繁。在寺观园林方面,元代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助推了寺庙园林的兴盛,加之有众多前代遗迹散布南城之中,逐渐形成南北城并立,寺观罗布的景象,都城内外遍布大大小小的集市,形成围绕着水系分布商业,园林,佛刹,民居的城市水系景观格局。所以纵览城市全貌,园林的建设与城市水系的开发息息相关。本研究以元大都城市水系规划为背景,以大都城市、水系、园林三者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元大都水系与城市、园林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首先通过对相关史料和考古资料的挖掘,梳理城市建设与水系规划的相关内容。其中,城市建设从城市选址、城市布局、街道坊制、空间片区三个方面作出概述,水系方面则系统地梳理了金口、金水、通惠、坝河四条河流和积水潭、太液池、瓮山泊三座池沼的空间流向以及规划建设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大都水系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得出大都水系规划一直是围绕城市建设展开的,为城市服务,城市因水而生的特点。其次,将大都园林分为皇家、私家、寺观、坛庙四类进行分布区域及数量的统计,运用平面定位及三维复原的方法将园林落位于城市水系空间之中,绘制大都园林区域分布图。总结出各类园林的分布特征:皇家园林“太液贯大内,离宫苑两郊”;私家园林“城郊东南西,沿河多聚集”;寺观园林“最是风景处,罗布两城中”。坛庙园林“城内外皆有、对称分布匀”。随后,结合水系在城市中的流线,总结园林与水系的分布关系:皇家园林分布在皇城之中和城外西郊、南郊,多沿高粱河、金水河分布;私家园林主要分布在城外,凉水河、通惠河附近。寺观园林两城之中皆有,多沿高粱河、通惠河、金水河呈带状分布;坛庙园林的分布与水系的关系并不密切。接着论文选取大都城内外三段典型水域进行园水关系探讨,分析园水环境及空间关系、视线关系等问题。最终主要从园林与水系的互相影响两方面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水系对园林在水利工程、园林活动、园林交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由于水系变迁对园林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水系也因园林的建造而更加多姿多彩,体现了大都水系与园林分布之间的良性互动。今天谈论城市与水系,水系与园林的关系,上溯百年前的城市历史,看似迂远,但捧读古书,所得不只一二,探究水系规划与城市建设,水系与园林分布之间的关系,形成较为完备的金元时期北京水系规划,城市建设和园林营建的知识体系,对园水关系的理解大有裨益。

何鑫[5](2020)在《北宋汴京城市水系营建研究》文中认为北宋汴京人口百万之多,交通辅辏八方,商业空前繁荣,无疑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其背后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系统,对于北宋汴京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北宋是水系营建的高潮期,也是水系管理发展的最为主要的时期。北宋汴京城水网密布,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河穿城而过,并且护龙河与城内沟渠、池沼相互连接。四河与城外的黄河、洛河、御河、泗水和淮河相互连通,汴京放射状的水系网络系统沟通四面八方。本文以北宋汴京水系营建为研究对象,探讨北宋汴京城市水系营建背后的优秀管理智慧。论文首先通过对相关史料和考古资料的挖掘,梳理北宋汴京水系的形成背景。挖掘隋朝修建的大兴城和开凿通济渠、引汴入泗和开邗沟等水系营建工程;唐代对汴州城水系的继续完善,更是营建了五丈河;后周世宗扩建汴州城,遣大将周景营建汴口,对河道疏浚和连通更是不竭余力。三代对汴州水系的不断营建,使汴州城成为四会五达之地,为北宋汴京水系网络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整理北宋一朝的水系营建相关内容,对城外河流黄河、洛水、御河作出探究,发现黄河、洛水和御河的整治和疏浚也是伴随着北宋一朝,对于北宋汴京漕运和交通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北宋朝廷最为需要的;整理城内河流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和护龙河的营建工程,发现了水系连通的关系,总结出北宋汴京水系系统是一个放射状的有序的水系网络系统。其次,将汴京水系网络系统的各个水系进行功能分类,总结出汴京城市水系分别所承担的七大功能:交通漕运的功能、生活用水的功能、排水防涝的功能、生产灌溉的功能、防火灭火的功能、滨水景观和军事防御的功能。最后,从水系管理机构、水系法规制度、巡查监管制度、水系重大管理措施和水系管理特点对北宋汴京水系的管理作出相应的研究。首先,对系统的层次的水系管理机构和水运管理管理机构作出梳理,分析机构与分机构之间的附属关系,总结北宋拥有完善的自上而下的水系管理机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管理机构模式;其次,对严厉的水系法规制度和严格的巡查监管制度作出总结;其次,对水系管理中六次比较重大的措施进行论述,分析背后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技术。最后对水系管理特点进行研究,总结背后优秀的管理智慧。

李天野[6](2020)在《两汉河陇地区交通路线研究》文中指出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河西陇右原有零散的、以民间交往为主的道路基础上,以地形条件、水文条件、行政区划、军事战略地位等为参考因素,由官方进行开辟、整合,并接续经营,使河陇一带逐步形成了严密便捷的交通网络。两汉河陇地区的交通以武威为界,分东西两段,东段承接了陇山以东由长安出发沿河谷通道而来的四条路线,跨越陇山,而后分南北两道。北道沿六盘山通道经固原、靖远、景泰至武威;南道则又分南北两线,北线经张家川、秦安、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南线经天水、甘谷、武山、陇西、临洮至兰州,与北线相合。南道经兰州至武威,与北道相合。由临洮或兰州,经民和、湟中、海晏至祁连,此为南道的辅线。河陇西段交通相对东段而言则较为简单,为由玉门关、阳关经敦煌、酒泉、张掖至武威的一条干道。此外,祁连山地区的山谷通道又连接了河陇东段南道辅线与河陇西段的交通,沿河西走廊内部水系向北而行的路线又使河陇西段交通向北延伸至内蒙古高原。两汉河陇交通网络在汉武帝时期开始进行开拓与整合,在昭宣、元成时期走向繁荣,两汉之交出现衰落,东汉初、中期再次复兴,在东汉中晚期走向衰败。在这一交通网络形成的初期,各路线主要发挥着政治、军事功能,在两汉的建设中,其商贸、文化交流功能逐渐凸显,进而实现了多功能复合。一方面,延伸和丰富了两汉时期的整体交通体系,为本地区及后世交通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促使中西交通从原有的草原之路体系中脱离而出,对丝绸之路整体的路线选择、经营及对沿线的产业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董强[7](2020)在《山东东营滨海绿地营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东营市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其生产总值近几年一直保持在3000亿元以上,展现出了较强的经济活力。但受滨海自然条件限制,系统性和规模性的城市建设相对起步较晚,随着国家对环渤海经济区、山东半岛经济区战略和海洋经济战略的规划实施,东营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提速阶段。园林绿地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年“城市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公园”概念的提出,东营市利用区域内空闲土地资源丰富,河流、水系、河塘分布密集等优势,绿地建设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面对东营市滨海区位带来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充分利用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研究滨海绿地营建技术,让城市建设和自然生态有机融合,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论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现场调查、案例对比与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山东东营市滨海绿地营建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滨海绿地成功案例、东营市滨海地区基础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对滨海绿地营建技术相关概念与理论、环境特点及营建绿地技术关键进行了分析归纳,对滨海绿地营建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探索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滨海绿地营建重点要解决土壤改良问题。滨海地区大都地势平整,排水不畅,受海水内侵影响,滨海土壤大多为盐碱土,在含盐量大于0.15%的盐碱土上,除耐盐乡土植物外,常见园林植物很难直接栽种成活。所以滨海绿地营建的关键技术在于土壤改良技术的成功与否,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研究,滨海绿地比较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主要有:更换客土、铺设排盐管、抬高地面、大水压盐、平整土地、施有机肥、铺设隔离层、覆盖有机物等技术手段。2、滨海绿地营建要因地制宜选用耐盐或较耐盐树种。在滨海绿地营建过程中,不建议大规模选用外来树种或不耐盐碱树种,这些外来树种未经过适应驯化,在滨海盐碱地上很难保持长时间良好生长状态,甚至无法生存。即使在改良过的土壤上,受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改良后的土壤含盐量会呈现逐年增高现象,不耐盐树种将很快出现枯萎或死亡现象。东营市乡土植物资源丰富,需要积极使用和推广耐盐植被和树种,在保证绿地景观效果的同时,最大发挥绿地生态功能。3、滨海绿地营建过程中要重视对水资源的利用。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河网较为稠密,根据“盐随水来,随水去”这一水盐运动规律,滨海绿地营建可以依托所具有的水资源优势解决土壤盐化问题。利用黄河引水灌渠,提供大水压盐所需的淡水资源。利用湖泊和泄洪河道,实施水体交换,加快土壤淋盐作用。引入湿地公园、生态公园建设理念,实现滨海绿地营建过程中,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4、滨海绿地营建过程需要解决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根据滨海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园林绿地营建工作除解决土壤盐化问题外,还需要解决季节性的干旱、积涝、台风、盐雾等影响。经过多年的实践,柽柳、圆柏、龙柏、旱柳、垂柳、构树、国槐、绒毛白蜡、榆树、紫穗槐、火炬等树种,除自身耐盐性较好外,同时也能够有效适应季节性因素带来的影响,可以作为滨海绿化的主要树种。以禾本科为主的观赏草地被植物,可同时具有耐风、耐旱、耐涝等特征,滨海绿地营建中应提高对观赏草应用的重视。

方旭辉[8](2019)在《大清河水系变迁及其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清河水系位于海河流域的核心地带,目前的水系格局是历史上在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变迁形成的,不同的水系格局塑造了不同的水环境。大清河流域特别是白洋淀水环境建设是雄安新区建设的关键,论文在明确大清河流域水系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讨适应雄安新区发展的水系格局,以期为大清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实现雄安新区有历史传承、水城共融的建设目标提供决策支持。论文以大清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和整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历史上大清河水系变迁的驱动力、驱动方向;研究了水系与社会的关系,水系对社会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不同历史时期水系变迁对于现今水系格局的作用;对比分析了目前水系格局、水环境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要求存在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区建设的相关方案。早期的地质活动和黄河在河北平原的过流为流域的形成和发育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目前流域平原区洼淀遍布、河道过流能力不足的状况。宋代,由于战争因素,通过开河引水形成的“塘泺防线”是目前流域中游蓄滞洪区形成的基础。清代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水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及开发利用。整体水环境由水系联通、河网密布、洼淀连绵分布的情形转变为通过堤防约束使洼淀数量、面积大幅缩减的情形。新安北堤与千里堤的成形奠定了目前白洋淀南北界限,也使潴龙河入淀口由淀下游转入淀内。建国后枣林庄枢纽和白洋淀四周堤防的建设使相对自然的白洋淀转变为由工程调控的平原湿地;唐河与潴龙河入淀口的变迁加剧了淀南防洪压力。对比分析目前水系格局、水环境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要求存在的差距,探讨了新区建设的相关方案:结合水城共融的建设理念,合理安排新区水系格局,并参照清代的河网、渠系来建设淀泊和新区间的水系联通工程;新区在提高河道堤防防洪标准的同时也应注重河道的生态建设。

路其首[9](2019)在《明代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制约西北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一定时期内西北地区人民水资源利用方式,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可深化对该时期人民在水资源利用中体现的智慧与经验的理解,以更好地为现实提供借鉴。自然降水状态下的西北地区,除少数山地之外,绝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及农业发展。明代西北地区比现在干冷,降水量比现在小。对水的利用除雨养农业区外则是灌溉区的形成。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将西北地区分为陕北高原、陇中盆地、渭河平原、宁夏平原、秦巴山地、河湟谷地等,各区内自然环境及地表径流不同。农业水资源利用主要为地表水,其中以地表径流为主;地下水次之,地下水或地表积水可作为地表径流的补充。灌溉是利用地表水最主要的方式,明代西北地区的灌溉工程建设在不同地区表现的不同,通过整理不同地区的灌溉工程及其建设方法,其工程特点是:以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为主、兴废较为频繁、军事性因素强、水利技术有一定发展。灌溉工程有不同分类:以投资者分类,分为军事因素的灌溉工程、官民合修和民间自修三种;以引水方式分类,可分有坝引水和无坝引水两种。灌溉工程修建较高的花费、政治环境的不利、引水方式的不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灌溉工程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很深。一是灌溉面积的扩大。边地军镇卫所的屯田活动对耕地面积扩大起到很大作用,但并非水利建设的直接结果。其发展速率主要依靠地理环境及农业发展基础,还包括人口的增减。腹里地区耕地面积在明中后期出现增长,这与农业发展基础、灌溉工程中小型化、政策推行、种植结构改变等有密切关系。不同地区灌溉面积扩大与灌溉工程建设的相关程度也不同,并存在空间与时间差异。二是农业技术的选择。作物引进方面,旱地作物对种植结构改变作用有限,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小且零星分布,大部分地区仍然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水资源利用对作物周期以及包括不同作物的轮作、间作在内的种植结构变化起了一定作用。农业生产工具多样,尤其以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水车、水磨、船磨的出现为代表,但只是在陇中部分地区出现。农业增产措施中,肥料使用普遍;而以陇中砂田为代表的保水措施是一种创举,但二者更新费用较高。总之,与水资源利用相关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方面未取得重要突破。不同水资源利用途径会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态,并存在区域性差异。明代西北地区农业经营方式多种并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肥力保持模式、诱导性技术-制度模式,而肥力保持模式与诱导性技术-制度模式有一定交叉,水资源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农业经济区域性差异与水资源的区域性差异有紧密相关性,水资源的分布格局深刻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格局。总之,通过对明代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的探讨上,可供借鉴处是在工程技术创新、农业增产措施、水资源分配、利用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上,而不足之处则是水资源利用来源过于单一,水资源利用工具未广泛普及且技术相对滞后,部分地区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等。当今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仍有一些问题与历史相似,在今后用水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相关措施努力达到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唐尚书[10](2019)在《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布泊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在我国历史上“汉唐气象”的文化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和能动性意义。然而罗布泊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环境变迁对该地社会文明发展影响巨大。本研究将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如动植物群落、自然气候、河湖水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城市聚落、道路交通、生业形态以及绿洲社会秩序等社会环境要素为主要考察对象,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分别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等不同时期的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展开论述,并通过“生态环境-社会文明”互动视角重新审视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的路径及特点。论文将环境史纳入到罗布泊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之中,强调生态环境与社会文明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整体性,不仅丰富了西北史地研究的内容,也可以为内陆河流域环境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具有良好的学术价值与现实观照意义。研究的材料来源除了传世文献中关于罗布泊及其相关地区的记录,还参考并借鉴了新疆等地出土文献如楼兰尼雅汉简、佉卢文、粟特古信札等文书以及墓葬、城市遗址等考古实体资料。研究中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环境考古学、生态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并借助遥感以及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用以罗布泊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与总结。同时研究中还参考与借鉴了历史长时段理论、历史社会心理学、竺可桢气候变迁学说以及生态韧性等作为理论指导。研究结论认为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主要通过罗布泊河湖水系、交通道路、城市聚落以及生业形态等景观内容的变化加以呈现。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具有周期性变化特点,社会文明的沉浮与生态环境的兴衰具有很大程度的正相关性。当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并恶化时,当地社会文明处于衰弱甚至废弃的边缘状态;而一旦环境有所好转,此时社会又开始逐渐恢复并走向复兴。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本身具有生态韧性,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外来干扰并进行自我修复。从整体来看,汉唐时期影响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本身的变化,而人类活动则只是对生态修复的时间与过程产生了促进或延缓的能动性影响。

二、广利河水系生态开发探索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利河水系生态开发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盐碱地滨水景观关键技术研究与运用——以山东东营市玉带河景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盐碱地滨水景观定义及相关研究成果
    1.1 盐碱地滨水景观相关定义
        1.1.1 盐碱地
        1.1.2 滨海盐碱地
        1.1.3 水盐运动
    1.2 相关研究成果
        1.2.1 物理改良措施
        1.2.2 化学改良措施
        1.2.3 生物改良措施
2 东营市玉带河项目实例研究
    2.1 项目特征分析
        2.1.1 项目区位
        2.1.2 项目立地条件
        1)土壤。
        2)植被。
        3)水质。
        4)绿道系统。
    2.2 设计难点
    2.3 设计目标
    2.4 设计策略
        2.4.1 地域文化、历史人文挖掘
        2.4.2 打造5km亲水岸线、15km贯通绿道
        2.4.3 以点串线,打造玉带河沿岸风景带——五大主题公园节点
        2.4.4 实施水系治理四大专项,建立稳定的水生态循环(图3)
        1)截污纳管,从源头控制水污染。
        2)淤泥处理,为水生植物提供优良生态空间。
        3)采用水动力改善技术,维持河道蓄排功能。
        4)环境监测及可视化平台为系统提供长效保障。
        2.4.5 运用耐盐碱植物及适生性水生植物,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2.4.6 通过全方位生态改造,保证水质持续稳定
3 设计应用技术
    3.1 盐碱地植物选种与配置模式
    3.2 盐碱地人工湖生态型防水减渗结构技术
    3.3 盐碱地土壤治理结构技术
4 结语

(2)沙河古桥遗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梁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1.2.2 遗址环境保护与展示相关理论及方法
        1.2.3 小结
    1.3 桥梁文化遗产与景观关系的探讨
        1.3.1 桥梁与景观的关系
        1.3.2 桥梁遗产与景观的关系
        1.3.3 小结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4 研究方法
        1.4.5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沙河古桥遗址本体概况
    2.1 沙河古桥遗址考古发掘概况
        2.1.1 沙河古桥遗址考古研究现状
        2.1.2 沙河古桥遗址考古发掘现状
        2.1.3 小结
    2.2 沙河古桥遗址保护与展示概况
        2.2.1 沙河古桥遗址保护现状
        2.2.2 沙河古桥遗址展示现状
        2.2.3 小结
    2.3 沙河古桥遗址与渭河桥群其他遗址现状对比
        2.3.1 渭河桥群概况
        2.3.2 西渭桥遗址概况
        2.3.3 中渭桥遗址概况
        2.3.4 小结
    2.4 沙河古桥遗址现状问题总结
        2.4.1 遗址本体存在安全隐患
        2.4.2 遗址价值展示不足
        2.4.3 遗存观赏性不强
        2.4.4 参观者体验不佳
    2.5 本章小结
3 沙河古桥历史与遗产价值研究
    3.1 桥系两岸:自然条件与历史区位
        3.1.1 自然条件
        3.1.2 历史区位
        3.1.3 小结
    3.2 梁桥法式:沙河古桥建造技术及艺术
        3.2.1 形制
        3.2.2 建造技术
        3.2.3 装饰艺术
        3.2.4 小结
    3.3 桥河宫城:沙河古桥历史景观
        3.3.1 沙河古桥对皇家景观的演绎
        3.3.2 沙河古桥对漕运、军事景观的演绎
        3.3.3 沙河古桥对贸易景观的演绎
        3.3.4 小结
    3.4 修堤盗沙:发掘以来遗址环境变迁
        3.4.1 发掘时沙河古桥遗址周边环境状况
        3.4.2 2000 年建设保护大厅后周边环境状况
        3.4.3 2020 年二次发掘后周边环境概况
        3.4.4 小结
    3.5 桥连古今:沙河古桥遗产景观价值评析
        3.5.1 遗址本体价值
        3.5.2 历史景观价值
        3.5.3 现状景观价值
        3.5.4 小结
    3.6 本章小结
4 沙河古桥遗产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 沙河古桥遗产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问题
        4.1.1 现有遗存与遗产核心价值与特征阐释的矛盾
        4.1.2 相关历史、考古资料不足以对遗址环境进行复原设计
        4.1.3 建立沙河古桥遗产保护利用与当代城市生活良性互动的挑战
        4.1.4 相关案例研究
    4.2 规划设计原则
        4.2.1 保护为主原则
        4.2.2 遗产信息呈现最大化原则
        4.2.3 可持续性原则
        4.2.4 小结
    4.3 沙河古桥遗产景观规划设计定位
        4.3.1 上位规划要求
        4.3.2 相关文物保护规划要求
        4.3.3 场地周边相关规划与设计影响
        4.3.4 规划设计定位小结
    4.4 沙河古桥遗产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4.1 策划沙河古桥展示情境
        4.4.2 激活沙河古桥空间体验
        4.4.3 丰富遗产信息展示手法
        4.4.4 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沙河古桥遗产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5.1 沙河古桥遗产景观规划范围及结构
        5.1.1 交通结构调整
        5.1.2 整体格局构建
    5.2 沙河古桥遗产景观要素表达
        5.2.1 沣河环境特征要素表达
        5.2.2 沙河古桥特征要素表达
    5.3 沙河古桥遗产景观情境构建
        5.3.1 情境构建的影响因子
        5.3.2 情境构建的总体策划
    5.4 情境演绎与体验路径构建
        5.4.1 考古参观线路
        5.4.2 王巡路线
        5.4.3 漕运与军事路线
        5.4.4 商旅路线
        5.4.5 体验路径道路基础设施配套
    5.5 沙河古桥遗产景观规划设计反思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 Ⅰ 图片索引
附录 Ⅱ 表格索引
附录 Ⅲ 国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桥梁名录
附录 Ⅳ 沙河古桥遗址博物馆方案
附录 Ⅴ生态游赏区种植设计表

(3)河南广利灌区水土环境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区水土环境的研究
        1.2.2 生态灌区研究进展
        1.2.3 灌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2.4 灌区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概况
        2.1.2 水文气象地质
        2.1.3 河流水系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经济社会状况
        2.2.2 农业生产状况
    2.3 水资源概况
        2.3.1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2 水质状况
    2.4 材料与方法
        2.4.1 样品采集
        2.4.2 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计算方法
        2.4.3 河流富营养化指数计算方法
        2.4.4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广利灌区渠灌区水土环境分析评价
    3.1 广利灌区总干渠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
    3.2 广利灌区总干渠水质综合变化特征
    3.3 广利灌区总干渠水质富营养化综合评价
    3.4 广利灌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3.4.1 土壤基本情况
        3.4.2 土壤pH
        3.4.3 土壤有机质
        3.4.4 土壤全氮、全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利灌区排水沟渠环境状况分析
    4.1 广利灌区排水沟渠总氮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2 广利灌区排水沟渠总磷变化特征分析
    4.3 广利灌区排水沟渠氨氮变化特征分析
    4.4 广利灌区排水沟渠污染物来源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利灌区水土环境评价
    5.1 生态灌区评价概述
        5.1.1 生态灌区的理念
        5.1.2 生态灌区的特点
    5.2 灌区水土环境评价
        5.2.1 水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水土环境评价指标选取
        5.2.3 评价模型的选取与步骤
    5.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广利灌区水土环境评价
        5.3.1 确定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5.3.2 指标的隶属度计算
        5.3.3 广利灌区水土环境综合评价
        5.3.4 广利灌区水土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元大都水系营造与园林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重要研究材料
        1.5.1 文献研究材料
        1.5.2 图像资料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大都城市与水系
    2.1 元大都以前北京城市及水系的发展概况
    2.2 元大都城市概况
        2.2.0 城市选址
        2.2.1 城市布局
        2.2.2 街道坊制
        2.2.3 空间片区
    2.3 元大都水系网络
        2.3.1 河道
        2.3.2 池沼
        2.3.3 水系连通
    2.4 水系营造对城市的影响
        2.4.1 城市规划
        2.4.2 宫苑建设
        2.4.3 漕运民生
        2.4.4 商业繁荣
        2.4.5 生态基底
3.元大都水系与园林
    3.1 园林类型
        3.1.1 皇家园林
        3.1.2 私家园林
        3.1.3 坛庙园林
        3.1.4 寺观园林
    3.2 水系与园林的空间分布关系
        3.2.1 皇家园林——太液贯大内,离宫苑两郊
        3.2.2 私家园林——城郊东南西,沿河多聚集
        3.2.3 坛庙园林——城内外皆有、对称分布匀
        3.2.4 寺观园林——最是风景处,罗布两城中
        3.2.5 水系与园林分布特征总结
4 水系整治与园林构建的关系
    4.1 典型空间的园水互动分析
        4.1.1 皇城之中金水河流线探析
        4.1.2 城北积水潭段园水关系探析
        4.1.3 城东通惠河段园水关系探析
    4.2 以水为魂、因水而生——水系对园林的影响
        4.2.1 水系与园林工程
        4.2.2 水系与园林活动
        4.2.4 水系与园林交通
        4.2.5 水系变迁与园林类型
    4.3 以园为体,因园生色——园林对水系的影响
        4.3.1 以园为体
        4.3.2 因园生色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图目录
附录二 表目录
附录三 相关史料

(5)北宋汴京城市水系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背景
        1.1.2 课题背景
        1.1.3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学术价值
        1.2.3 研究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5.1 时间的界定
        1.5.2 汴京的界定
        1.5.3 水系的界定
    1.6 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7 研究框架
2 北宋汴京城市水系形成背景
    2.1 隋汴州水系初步建设
    2.2 唐汴州水系逐步完善
    2.3 五代东京水系奠定基础
    2.4 本章小结
3 北宋汴京城市水系网络建设研究
    3.1 城外河流
        3.1.1 黄河
        3.1.2 洛水
        3.1.3 御河
    3.2 城内河流
        3.2.1 五丈河(广济河)
        3.2.2 金水河(天源河)
        3.2.3 汴河
        3.2.4 蔡河(惠民河)
        3.2.5 护龙河
    3.3 城市池沼
        3.3.1 金明池
        3.3.2 其他池沼
    3.4 城市水井
        3.4.1 汴京城厢坊
        3.4.2 汴京城水井
    3.5 汴京水系网络的连通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汴京城市水系功能研究
    4.1 水系与交通漕运
    4.2 水系与生活用水
    4.3 水系与排水系统
    4.4 水系与生产灌溉
    4.5 水系与防火灭火
    4.6 水系与滨水景观
    4.7 水系与军事防御
    4.8 本章小结
5 北宋汴京水系管理研究
    5.1 水系管理政策
        5.1.1 水系管理机构
        5.1.2 水运管理机构
        5.1.3 水系法规制度制定
        5.1.4 巡查监管制度
    5.2 水系工程管理措施
        5.2.1 汴口管理措施
        5.2.2 狭河工程措施
        5.2.3 导洛通汴工程
        5.2.4 植树护堤措施
        5.2.5 侵河建筑拆迁措施
        5.2.6 水利工程设施的建立
    5.3 水系管理特点
        5.3.1 水系管理阶段
        5.3.2 水系管理方法
        5.3.3 水系管理体系
        5.3.4 水系管理原则
        5.3.5 水系管理思想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图录
附录Ⅱ 表录
附录Ⅲ 相关史料

(6)两汉河陇地区交通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河陇
        (二)交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创新点
        (二)重点
        (二)难点
第一章 河陇的历史区位条件
    第一节 地形条件
    第二节 水文条件
        一、黄河及其支流
        二、渭河及其支流
        三、河西三大水系
    第三节 秦汉河陇地区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建制的变动
        二、行政中心的迁移
    第四节 秦汉时期河陇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
        一、开边拓土的战场
        二、屏卫关中之塞
    小结
第二章 两汉时期河陇交通路线复原探析
    第一节 两汉河陇内部交通枢纽
        一、小张掖、姑臧
        二、金城
    第二节 两汉河陇地区的关隘与交通
        一、六盘山地区的关隘
        二、陇山地区的关隘
        三、河西地区的关隘
    第三节 两汉河陇地区的渡口与交通
        一、东段北道渡口
        二、东段南道北线渡口
        三、东段南道南线渡口
    第四节 两汉河陇地区的交通网络
        一、陇山以东的四条河谷通道及陇山交通
        二、河陇东段北道交通
        三、河陇东段南道交通
        四、河陇西段交通路线
        五、祁连山交通及河西走廊与内蒙古高原的交通
    小结
第三章 两汉时期河陇交通网络的形成与经营
    第一节 前张骞时代的中西交通基础
        一、原始农业文明、畜牧业文明主导下的交通
        二、游牧文明主导下的交通
    第二节 武帝时期河陇交通的开拓与整合
        一、张骞出使
        二、霍去病河西之战
        三、修筑障塞、移民实边
    第三节 昭宣、元成时期河陇交通的繁荣
        一、赵充国经营西羌
        二、简文所载与西域的交往及传信的通达
    第四节 东汉时期河陇交通的复兴与再衰败
        一、光武帝通高平道
        二、羌民起义与数断陇道
    小结
第四章 两汉时期河陇交通路线的功能及影响
    第一节 交通史视角下的河陇交通路线
        一、多功能复合型的交通
        二、两汉时期河陇交通网络与国家整体交通系统
        三、两汉时期河陇交通网络对本地区交通的影响
    第二节 两汉时期河陇交通路线与区域管理
        一、核心边疆纳入统治
        二、各民族在冲突中不断融合
    第三节 两汉时期河陇交通路线与商贸、文化交流
        一、商品贸易的发展
        二、各文化汇集的一大中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山东东营滨海绿地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
        1.4.1 相关概念
        1.4.2 相关理论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滨海园林绿地成功案例分析
    2.1 国外滨海园林绿地成功案例
        2.1.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
        2.1.2 美国纽约州弗莱士河公园(Fresh kills Park)
    2.2 国内滨海园林绿地案例分析
        2.2.1 深圳湾公园
        2.2.2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
第三章 滨海绿地特点及其营建技术研究
    3.1 滨海绿地特点
        3.1.1 土壤条件
        3.1.2 水文条件
        3.1.3 气候条件
        3.1.4 植被因素
        3.1.5 盐雾影响
    3.2 滨海绿地营建技术
        3.2.1 土壤改良技术
        3.2.2 灌溉技术
        3.2.3 植物材料的选择和栽培技术
        3.2.4 工程管理技术
第四章 山东东营市广利河湿地公园施工实践
    4.1 项目概况
    4.2 现状分析
    4.3 设计要求
    4.4 技术应用
        4.4.1 土壤改良
        4.4.2 水系处理
        4.4.3 植物应用
        4.4.4 灌溉技术
        4.4.5 抗风措施
    4.5 后期管护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大清河水系变迁及其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水系变迁相关研究
        1.2.2 水利与社会相关研究
        1.2.3 大清河流域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大清河水系现状及变迁要素分析
    2.1 大清河水系现状
    2.2 变迁要素分析
3 大清河水系的形成及清代前水系的变迁
    3.1 早期大清河流域特征及黄河过流的影响
    3.2 大清河水系及海河水系的形成
    3.3 宋代大清河水系的变迁及变迁方向
    3.4 元明时期大清河水系及水环境的演变
    3.5 小结
4 清代大清河水系的变迁及影响
    4.1 康熙早期的大清河水系格局
    4.2 康熙朝大清河水系格局的演变
    4.3 雍正、乾隆朝大清河水系的变迁
        4.3.1 白洋淀周边堤防的成形及影响
        4.3.2 白洋淀上游水系的演变及影响
        4.3.3 淀泊的清淤及影响
        4.3.4 白洋淀下游水系的演变及影响
        4.3.5 发展营田及其对白洋淀的影响
    4.4 晚清及民国时期时期大清河水系的变迁
    4.5 小结
5 建国后大清河水系的变迁及影响
    5.1 解放后大清河水利工程的建设
        5.1.1 上游兴修水利工程
        5.1.2 水利工程体系的成形
    5.2 大清河流域水资源量及水环境的变化
        5.2.1 水资源量的减少
        5.2.2 水环境的恶化
    5.3 小结
6 当前大清河水系格局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影响
    6.1 新区规划建设要求
    6.2 流域当前水资源状况对新区建设的影响
    6.3 新区水环境存在的风险及水环境改善方案
    6.4 新区存在的防洪风险及防洪建设方案
        6.4.1 大清河洪水威胁对于新区的影响
        6.4.2 新区防洪建设方案
    6.5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明代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西北地区
        (二) 水资源
        (三) 农业经济
第一章、西北地区农业水环境
    第一节、自然降水状态下的西北农业及其用水方式
        一、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
        二、明代西北地区的水分状况
        三、西北地区水资源分布
        四、西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第二节、明代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来源
        一、明代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来源
        (一) 地表水
        (二) 地下水
        二、明代西北地区农业利用的地表水
        三、明代西北地区农业利用的地下水
第二章、水资源利用与农业灌溉工程的发展
    第一节、地表水利用与农业灌溉工程发展
        一、渭河平原
        二、陕北高原、陇中盆地
        三、宁夏平原
        四、河西走廊
        五、河湟谷地
        六、秦巴山地
    第二节、地下水利用与农业灌溉工程建设
    第三节、明代西北地区灌溉工程类型及分布
        一、明代西北地区灌溉工程类型
        (一) 以投资者分类
        (二) 以引水方式分类
        二、明代西北地区灌溉工程特点
        (一) 以中小型水利为主
        (二) 兴废较为频繁
        (三) 军事性因素强
        (四) 水利技术有一定发展
        三、明代西北地区灌溉工程分布
    第四节、余论
第三章、水利灌溉与农业发展
    第一节、灌溉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建设花费
        二、引水方式
        三、社会经济与灌溉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灌溉面积的扩大
        一、军镇卫所屯田面积的扩大
        (一) 陕北高原: 延安府与延绥镇的比较研究
        (二) 宁夏平原与河西走廊
        (三) 河湟谷地
        (四) 其他卫所
        二、腹里耕地面积的扩大
        (一) 渭河平原耕地面积的变化
        (二) 秦巴山地耕地面积的扩大
        三、灌溉面积扩大与水资源利用
        (一) 屯田面积扩大与水资源利用
        (二) 腹里耕地面积扩大与水资源利用
        四、灌溉面积扩大与农业发展
        (一) 灌溉面积扩大与农业发展的时间性
        (二) 灌溉面积扩大与农业发展的空间性
    第三节、农业技术发展
        一、作物引进与种植结构变化
        (一) 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
        (二) 粮食作物的种植
        (三) 种植结构
        (四) 小结
        二、农业工具与增产措施
        (一) 农业工具
        (二) 保水措施
        (三) 小结
第四章、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
    第一节、不同水资源利用途径下的农业发展
        一、灌溉区农业的发展
        二、雨养区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第二节、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
        一、农业经营
        二、农业经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罗布泊地区概况
        二、环境概念界定与使用
    第三节 研究方法、材料与意义
    第四节 学术史回顾与总结
        一、罗布泊地区探险与科学考察史
        二、罗布泊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三、罗布泊地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四、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研究成果可视化分析
第二章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秦汉时期人们对罗布泊地区的环境认知
    第二节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第三节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一、动植物种类
        二、自然气候
        三、河湖水系
    第四节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的变迁
        一、区域环境变化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环境变迁对社会生业方式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第二节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一、动植物种类
        二、自然气候
        三、河湖水系
    第三节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
        一、区域环境变迁对城乡聚落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环境变迁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条件
        一、自然气候
        二、河湖水系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
        一、区域环境变迁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环境变迁对社会商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第二节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一、自然气候
        二、河湖水系
    第三节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
        一、区域环境变迁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南北朝时期(415-548)自然灾害事件统计表
    附录二 隋唐时期(581-630)旱涝自然灾害事件统计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广利河水系生态开发探索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盐碱地滨水景观关键技术研究与运用——以山东东营市玉带河景观为例[J]. 潘鸣婷. 中国园林, 2021(S2)
  • [2]沙河古桥遗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蔡晓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3]河南广利灌区水土环境分析与评价[D]. 谷少委.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元大都水系营造与园林关系研究[D]. 杨瑞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北宋汴京城市水系营建研究[D]. 何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两汉河陇地区交通路线研究[D]. 李天野. 兰州大学, 2020(01)
  • [7]山东东营滨海绿地营建技术研究[D]. 董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大清河水系变迁及其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影响[D]. 方旭辉.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9]明代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D]. 路其首.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D]. 唐尚书. 兰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广里河水系生态发展探索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