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儿童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广东省儿童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一、广东省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唐玲玲[1](2021)在《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及Z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自限性的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全身中、小血管均可受累,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尤为多见,是影响川崎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瘤(Coron ary artery aneurysm,CAA)一旦形成,除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外,尚无有效治疗手段,预后较差。近年来,经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校正的冠状动脉Z值(Z score,简称Z值)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冠脉内径绝对值,成为判断KD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新标准,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然而Z值计算系统及冠脉损害标准在国际上仍存在争议,国内尚未建立相关Z值计算体系,Z值的应用也未形成共识。因此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冠状动脉病变评价方法仍是KD诊治及随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了解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探讨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在定量评估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预后及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儿童诊疗中心住院治疗的334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2分别根据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标准与传统冠脉内径标准对KD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类,比较急性期两种评价标准间CAL发生率及累及部位的差异;分析Z值标准下,不同程度CAL在发病后3月、6月、12月、24月的转归情况及不同IVIG治疗方案间CAL的发生率。3根据急性期Dallaire系统Z值结果,将KD患儿分为CAL组(n=121)和NCAL组(n=213),CAA组(n=92)和NCAA组(n=242),小CAA组(n=59)和大CAA组(n=33),对初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给药前可能对CAL形成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Z值标准下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结果:1 2014年~2019年我院KD患儿呈逐年增多趋势,春夏多发,4~8月为发病高峰;5岁以下者占88%,1~3岁为发病高峰;男∶女=1.57∶1。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他主要表现以口唇改变(78.7%)及结膜充血(78.4%)最多见,心脏非特异性表现中以二、三尖瓣反流、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心外非特异性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最多见。KD急性期WBC、N%、PLT、HB、NLR、CRP、ESR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IVIG治疗后WBC、N%、HB、NLR、CRP较前下降,ESR、PLT继续上升(P<0.05);不完全KD患儿WBC、N%、NLR、PLR、CRP、ESR、ALT、TB较典型KD更低,CK-MB更高(P<0.05)。2以冠脉内径及Z值为标准,分别检出CAL139例(41.6%)、121例(36.2%),CAA28例(20.1%)、92例(76.0%),两组间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Z值标准较冠脉内径标准CAA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标准均显示左主干为CAL最常累及部位。Z值标准下,发病后3月、6月、12月、24月的CAL恢复率分别为:CAD组:77.8%、81.5%、100%、100%;小型CAA组:64.6%、77.3%、81.4%、92.7%;中型CAA组:66.7%、71.4%、75.0%、84.0%;巨大CAA组:0%、20%、40%、40%。3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不完全KD、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L的独立危险因素(β>0,P<0.05,OR>1);男性、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A的独立危险因素(β>0,P<0.05,OR>1);IVIG给药时病程>10天(β>0,P<0.05,OR>1)、低白蛋白血症(β<0,P<0.05,OR<1)是KD合并大CA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显示KD人数逐年增多,春夏多发,男多于女,5岁以内多见。KD急性期炎症指标升高,治疗后大多下降,ESR、PLT持续升高;不完全KD炎症指标较典型KD更低。2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能更加敏感地反映严重冠脉病变,尤其是CAA及巨大CAA的发生。3基于Dallaire系统的Z值评价标准下,男性、不完全KD、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男性、IVIG给药时病程>10天是KD合并CAA的危险因素;IVIG给药时病程>10天、低白蛋白血症是KD合并大CAA的危险因素。

黄乐明[2](2020)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单中心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赣州市人民医院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征、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当地KD的诊疗、预后判断提供针对性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赣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00例KD患儿的住院临床资料,包括患儿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CRP、ESR、PCT、WBC、Hb、PLT、ALT、AST、ALB、Na+、CK-MB、PLR、NLR、25-(OH)D3)和超声心动图。按照是否合并CAL分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CAL发生的因素,对筛选出的有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男性患儿185例(61.7%),女性患儿115例(38.3%),男女比例为:1.61:1,2岁以下患儿所占比例较高,共168例(56.0%);<2岁年龄段中CAL组患儿占比为65.3%(47),高于NCAL组的占比53.1%(121),2-5岁以及>5年龄段中CAL组患儿占比分别为25.0%(18)、9.7%(7)均低于NCAL组的相应占比25.9%(59)、21.1%(48),两组患儿的各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AL组患儿中男性、女性分别为52例(72.2%)、20例(27.8%),NCAL组患儿中男性、女性分别为133例(58.3%)、95例(41.7%),两组患儿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00例KD患儿中,临床症状及体征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发热300例(100%)、球结膜充血263(87.7%)、口唇皲裂228(76.0%)、颈淋巴结肿大220(73.3%)、皮疹202(67.3%)、杨梅舌182(60.7%)、肢端改变118(39.3%)、肛周脱皮86(28.7%);所有患儿均有发热,除发热外,球结膜充血为最常见临床表现;不同年龄组临床表现中,球结膜充血、皮疹、杨梅舌和肢端改变的发生率在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临床表现在三个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CAL组患儿肢端改变、肛周脱皮发生率分别为36例(50.0%)、34例(47.2%),显着高于NCAL组82例(36.0%)、52例(2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临床症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CAL发生的因素有性别、年龄、WBC、PLT、CRP、ESR、AST、PCT、PLR、NLR、25-(OH)D3;进行多因素分析后,除年龄、WBC、ESR、AST、PCT外,其他变量都有显着效果。6、KD患儿大部分预后较好,大部分CAL可恢复正常,少数在恢复期发生了CAL,可能与患者未定期复诊、擅自停药有关。结论:1、KD的患病男孩多于女孩,2岁以下为发病高峰年龄。KD并发CAL有明显性别差异,但无年龄差异。2、KD患儿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球结膜充血最为常见。CAL组患儿肢端改变、肛周脱皮发生率显着高于NCAL组,这两个临床表现可能与CAL发生有关。3、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PLT、CRP、PLR、NLR升高,25-(OH)D3下降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判断影响KD并发CAL与否的结果有意义。4、经过规范治疗,并发CAL的KD患儿大部分预后良好,定期复诊、遵嘱用药有利于CAL的恢复,从而减少CAL的再发生。

于开俊[3](2019)在《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克山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心电图检测是克山病病区人群筛查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是依据监测人群特定的心电改变,确定疑似患者,再对其做进一步相关检查,最后明确诊断。由于其简便易行,便于随身携带,尤其是深入到农村,故在克山病多年的防治工作中,成为克山病诊断的重要工具[1]。为了解江源区病区人群的心电异常分布情况,我区于2013年和2015年选择江源区两个调查点进行了连续两轮监测,

马丽丽[4](2019)在《MMP-9联合炎性指标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预测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12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以及患儿各项炎性指标和血清IL-6、MMP-9的浓度,全面揭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核心危险因素;分析IL-6、MMP-9与各项炎性指标相结合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预测价值,确定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患儿,为临床医师早期防治冠脉损伤提供依据。方法获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5至2018年128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川崎病患儿血清中MMP-9和IL-6的浓度水平。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损伤的情况,将患儿分为完全川崎病组和不完全川崎病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组和川崎病未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组,分别对其各项生化指标:WBC、NE%、PLT、ESR、CRP、ALB、RBC、HGB、MMP-9及IL-6行进统计学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得出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的核心危险因素;分析MMP-9、IL-6分别与WBC、NE%、PLT、ESR、CRP、ALB、RBC及HGB之间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分析WBC、NE%、PLT、ESR、CRP、ALB、RBC、HGB、MMP-9以及MMP-9联合PLT、ESR、CRP的综合指标,分别得到预测川崎病患儿是否并发冠脉损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它们的曲线下面积,得到各项指标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1.KD患儿各个年龄组男性发病例数均高于女性,平均年龄2.70±2.03岁,男女比例为2.12:1;12月份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6月份与9月份,故本研究中夏季和冬季发人数较多。2.IKD组发热时间较CKD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口唇改变、结膜充血、杨梅舌、颈淋巴结肿大、四肢改变及肛周改变在CKD组患儿中的发生率显着高于IK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组患儿WBC和NE%高于IK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患儿发生CAL的人数明显高于CKD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AL组的患儿有75例,男女之比为3.41:1,CAL和NCAL两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孩KD患儿更容易发生冠脉损伤;将所有KD患儿分为0岁、1岁和3岁三个年龄段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以内的KD患儿更容易发生冠脉损伤;对CAL组和NCAL组的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PLT、CRP、ESR计数明显升高,ALB计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性别、年龄、PLT、ESR、CRP、ALB、MMP-9)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ESR、PLT、CRP、MMP-9升高是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4.CKD组和IKD组血清中的MMP-9浓度水平相比较,CKD组血清中的MMP-9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AL组和NCAL组患儿血清中,CAL组MMP-9浓度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得到IL-6与NE%、ESR和CRP呈线性正相关,MMP-9与ESR、CRP呈线性正相关,IL-6与MMP-9呈线性正相关。5.MMP-9、PLT、ESR、CRP以及MMP-9联合PLT、ESR、CRP在区分CAL和NCAL均为有效的预测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单个指标和四项联合指标的AUC分别比较,四项联合指标对CAL预测效能最高,优于各单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KD好发于13岁以下男孩,多见于夏季和冬季,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各项炎性指标均升高。2.IKD临床表现复杂隐蔽,并且更易发生CAL。3.ESR、PLT、CRP、MMP-9升高为KD合并CAL的独立危险因素。4.CKD组与CAL组的血清MMP-9水平显着升高,提示MMP-9可作为CKD和IKD的鉴别以及发生CAL早期预测的炎症预测指标。5.MMP-9联合ESR、PLT、CRP对KD并发CAL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张新艳,杨婷婷,何婷,凌家云,胡秀芬,温宇,魏俊,卢慧玲[5](2018)在《2012至2016年单中心川崎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探讨KD冠状动脉损害(CAL)及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初诊的KD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KD治疗前后,典型和不完全KD,KD伴或不伴CAL,IVIG敏感或耐药的临床特征,分析CAL发生和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结果 725例KD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女为1.61∶1,平均年龄(2.7±2.3)岁;不完全KD 206例(28.4%),典型KD 519例;CAL 216例(29.8%),IVIG耐药61例(8.4%);治疗中仅使用阿司匹林者70例(9.6%)。KD伴CAL的危险因素为IVIG耐药(OR=5.138,95%CI:1.835~14.836)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1 000 pg·m L-1(OR=2.723,95%CI:1.110~6.679)。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为出现CAL(OR=2. 586,95%CI:1. 067~6. 271)。结论 KD患病人数、CAL和IVIG耐药患儿有增加趋势。IVIG耐药和NT-proBNP≥1 000 pg·m L-1为KD伴CAL的危险因素,而发生CAL为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

赵俊山[6](2016)在《川崎病调节性细胞亚群异常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调节性细胞亚群的异常机制。方法:急性期KD患儿48例,同年龄健康儿童28例为对照组。KD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后取血备检。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IL-35+Breg、Treg比例及PD-L1、CD169、PD-1、CD43、IL-12p35、IL-27EBI3、IL-12Rβ2、IL-27Rα、p STAT1、p STAT3、IL-10、TGF-β、CTLA4、STUB1、HSP70、USP7表达水平;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HP-2、PTEN、Vav、IL-1R1、IL-1RAP、IL-6Rα、gp130、TNFR1、My D88、RIP1 m RNA表达;3.采用免疫共沉淀-印迹法检测Foxp3蛋白泛素化水平;4.ELISA检测血浆IL-1β、IL-6、IL-12、IL-35、TNF-α浓度;结果:1.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IL-35+Breg及胞内IL-12p35、IL-27EBI3、IL-10表达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明显上调(P<0.05);2.Treg比例及胞内IL-12p35、IL-27EBI3、IL-10、TGF-β、CTLA4、Foxp3表达显着下调,Foxp3蛋白泛素化水平显着增加,治疗后明显恢复(P<0.05)。其中IL-35+Breg和Treg比例呈正相关(r=0.69,P<0.05)。KD合并冠脉损伤组(KD-CAL+)Treg比例及IL-10、TGF-β、CTLA4、Foxp3表达均低于无冠脉损伤组(KD-CAL-),Foxp3蛋白泛素化水平则高于后者,治疗后均明显恢复(P<0.05)。3.急性期KD患儿血浆IL-35浓度明显降低,TNF-α、IL-12浓度及CD14细胞PD-L1、CD169表达显者增加,CD19细胞IL-12Rβ2/IL-27Rα/p STAT1/p STAT3、PD-1/SHP-2/PTEN、CD43/Vav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恢复(P<0.05)。4.急性期KD患儿CD4细胞USP7表达明显降低,STUB1、HSP70表达及 STUB1/USP7比值显着升高,且比值与Foxp3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56,P<0.05),治疗后均不同程度恢复(P<0.05)。其中KD-CAL+组USP7表达则明显低于KD-CAL-组,而STUB1、HSP70表达及STUB1/USP7比值均高于后者(P<0.05)。5.急性期KD患儿血浆IL-1β、IL-6、TNF-α浓度及CD4细胞IL-1R1/IL-1RAP/TLR4/My D88、IL-6Rα/gp130/p STAT3、TNFR1/RIP1表达显着上调,且KD-CAL+组前述各项均高于KD-CAL-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其它TLR表达无改变(P>0.05)。结论:急性期KD患儿IL-35+Breg数量及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其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之一,而Treg数量减少及功能低下可能与Foxp3蛋白泛素化异常有关。

周陈荣[7](2016)在《2012-2015年盐城市区住院的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了解盐城市区2012-2015年住院患儿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临床特征,认识完全KD与不完全KD的临床特点,重视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高危因素,动态观察冠状动脉损害恢复情况,为临床诊治KD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2012-2015年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三家三级医院确诊为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KD并发CAL的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2-2015年共收住129例川崎病患儿,男女比例约为2:1。2岁以下患儿占58.91%(76/129例);5岁以下患儿占93.02%(120/129例);5岁以上患儿占6.98%(9/129例)。KD临床表现发生频率不一: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次口唇及口腔黏膜改变118例(91.47%),多形性皮疹114例(88.37%),颈部淋巴结肿大109例(84.50%),四肢末端改变占108例(83.72%),双眼结膜充血105例(81.40%),肛周改变发生率最低,84例(64.34%)。心脏损害中CAL发生率为50例(38.76%)。(2)完全KD与不完全KD组间比较:完全KD组103例,不完全KD组26例。在发病年龄方面,完全KD组患儿相对集中﹤3岁,而不完全KD组各年龄段分布较平均。不完全KD组确诊前平均发热时间(7.83±3.37)及总发热时间(9.23±3.45)长于完全KD组(分别为6.07±2.25,8.04±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中,不完全KD组肛周皮肤改变(73.07%)明显高于完全KD组(6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N%)、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检查完全KD组均升高较不完全KD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增高,其中亚急性期增高明显,不完全KD组较完全KD组明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钠离子(serum sodium,Na+)降低,完全KD组较不完全KD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KD并发CAL的单因素分析提示: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白蛋白(albumin,ALB)的下降,CRP、ESR、亚急性期PLT的上升,发热平均时间CAL组较nCAL组长(P<0.05)。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KD10例患儿中,CAL7例。(4)随访冠状动脉损害恢复情况:冠状动脉内膜回声增强的28例,1月恢复9例,3月恢复累计23例,6月恢复累计27例;冠状动脉扩张13例,6月恢复5例,一年累计恢复10例,两年累计恢复12例;6例冠状动脉瘤患儿,其中有2例于2年内冠状动脉恢复正常,1例2年内随访冠状动脉未恢复,3例系随访一年内病人,冠状动脉未恢复,仍在随访中。结论(1)盐城市区川崎病3岁以下婴幼儿为完全KD发病高峰年龄,而不完全KD各年龄段分布较平均。(2)肛周改变可帮助诊断不完全KD较重要的依据之一。(3)KD并发CAL的危险因素为:发热平均时间长短,Hb、Hct、ALB的下降,CRP、ESR、PLT的上升以及IVIG无反应。(4)CAL患儿冠状动脉恢复随访,其中轻度冠脉损害(冠状动脉内膜回声增强)大多在3月恢复,冠状动脉扩张病例多数于一年内恢复,冠状动脉动脉瘤患儿恢复时间最长。

李仙玉[8](2014)在《779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779例住院诊治的川崎病(KD)患儿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KD的发病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779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收集病例均符合日本厚生劳动省川崎病研究协作组2002年第5次修订的诊断标准。将本组资料分为典型KD与不完全KD组,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与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敏感与无反应组。对不同组别患儿的一般资料特点、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分析KD合并CAL、IVIG无反应性的危险因素。结果:1.KD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年龄在2个月14岁,1岁以下210例(27.0%),2岁214例(27.5%),3岁157例(20.2%),4岁76例(9.8%),5岁48例(6.2%),5岁以下708例(90.9%)。2.779例KD患儿中,男孩488例,女孩291例,男:女为1.68:1。3.KD全年均可发病,5月份(83例,10.7%),6月份(90例,11.6%)发病率最高,2月份(34例,占4.4%)发病率最低,5-6月为发病高峰,春夏季453例(58.2%),秋冬季326例(41.8%)。4.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他临床表现发生率依次为口唇潮红、皲裂(83.1%),球结膜充血(76.5%)、杨梅舌(70.0%)、皮疹(69.4%)、指(趾)端膜状脱皮(67.3%)、颈部淋巴结肿大(66.8%)、手足硬肿(55.4%),肛周脱皮(28.5%),卡介苗接种处红肿(2.1%)。发病1个月内行心脏彩超显示,合并CAL291例(37.4%),其中直径<4mm者242例(31.1%),47mm者47例(6.0%),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2例(0.3%)。合并CAL中累及左侧冠状动脉(44.3%)最多见,累及双侧冠状动脉(43.3%),累及右侧冠状动脉(12.4%)。5.典型KD606例(77.8%),不完全KD共173例(22.2%)。典型KD男女之比为1.86:1,不完全KD为1.19:1,性别构成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典型KD中≤1岁患儿142例(23.4%),13岁患儿309例(51.0%),35岁患儿99例(16.3%),>5岁患儿56例(9.3%),不完全KD中≤1岁患儿68例(39.3%),13岁患儿62例(35.8%),35岁患儿28例(16.2%),>5岁患儿15例(8.7%),年龄构成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完全KD组的NE%,CRP,ESR值低于典型KD组。6.合并CAL组男女之比为2.10:1,nCAL之比为1.48:1,性别构成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AL组≤1岁患儿107例(21.9%),13岁患儿242例(49.6%),35岁患儿93例(19.1%),>5岁患儿46例(9.4%),nCAL组中≤1岁患儿103例(35.4%),13岁患儿129例(44.3%),35岁患儿34例(11.7%),>5岁患儿25例(8.6%),年龄构成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男孩、年龄<1岁,发热时间>10d、ESR>100mm/1h、PLT(治疗前及治疗后)增高、AST升高、低HGB是KD合并CAL的相关性因素。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时间>10d、PLT(治疗前)增高、低血清钠是IVIG无反应性的相关性因素。结论:1.KD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好发年龄为<5岁,男孩多见,5-6月份为发病高峰,春夏季发病率高于秋冬季。2.不完全KD中<1岁患儿发病率高。3.年龄<1岁、男孩、发热时间>10d是合并CAL的独立危险因素。4.发热时间>10d为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潘晶莹,朱华,白玉新[9](2014)在《231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征诊断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从诊断角度回顾性分析10年间23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特征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231例,对其临床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1例患儿前5年发病例数占37.23%(86/231),近5年占62.77%(145/231)。年龄分布为3个月10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2.12:1,复发率为1.3%,蒙古族患儿占7.8%。发热在主要临床表现中最为常见(87.6%),肛周脱皮发生率最低(11.4%),伴有其它临床表现的患儿占25.54%。实验室检查结果按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LT升高(90.04%)、ESR升高(74.46%)、WBC升高(59.74%)、CRP升高(57.58%)、CK-MB升高(40.26%)、Hb下降(38.53%)。231例患儿中发生冠状动脉病变146例(63.02%),其中首次诊治在基层医院的患儿占67.12%(98/146)。结论 10年间川崎病的发病例数约有2/3集中于近5年,实验室检查指标中WBC、PLT、Hb、CRP、ESR的变化可作为川崎病诊断及动态观察疗效的常用参考指标。因"发热"首次诊治在基层医院的患儿构成比较高。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在近10年间呈弧线形改变。

潘晶莹,白玉新,朱华[10](2013)在《我国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文中认为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川崎病致冠状动脉病变已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近年来国内外围绕川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已大量展开,通过总结近20年来我国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不同地区在发病率、年龄、性别、民族、家族史、季节性、复发率、心脏损害、病死率方面的特征,以期为我国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二、广东省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及Z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诊断标准及定义
        2.1 典型KD诊断标准
        2.2 不完全KD诊断标准
        2.3 IVIG耐药定义
        2.4 冠脉损伤及恢复标准
    3.资料提取
    4.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 334例KD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1.1 流行病学特点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2.Z值对KD冠脉病变的评估
        2.1 两种标准下CAL发生率
        2.2 Z值标准下CAL恢复率
        2.3 不同IVIG治疗方案CAL发生率
    3.Z值标准下KD合并CAL危险因素分析
        3.1 KD合并CAL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2 KD合并CAL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3 KD合并CAA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 KD合并CAA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5 KD合并大CAA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 KD合并大CAA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讨论
    1.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
    2.Z值评估KD冠脉损害的临床价值
    3.基于Z值的冠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文献综述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研究进展
    2.参考文献
八、致谢

(2)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单中心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内容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内容
        2.1.3 诊断标准
    2.2 研究分组
    2.3 统计分析与处理
        2.3.1 数据整理
        2.3.2 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2.4.1 病例收集前的质量控制
        2.4.2 病例收集阶段的质量控制
        2.4.3 病例收集结束后的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KD患儿发病年龄及性别分布
    3.2 KD患儿临床症状表现
    3.3 KD患儿超声心动检查结果
    3.4 KD患儿检查实验室指标
    3.5 KD并 CAL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5.1 变量赋值
        3.5.2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6 预后及随诊
第4章 讨论
    4.1 KD发病率及发病年龄
    4.2 KD患儿临床表现
    4.3 KD并 CAL危险因素
    4.4 KD并 CAL随访情况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不足与展望
    6.1 创新与不足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3)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范围
    1.2心电图检查与诊断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2异常心电图年龄分布情况
    2.3 8项异常心电改变分布及异常心电指数
3讨论

(4)MMP-9联合炎性指标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流行病学特征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并发症及危害
    1.4 与川崎病有关的炎性因子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信息获取方法
    2.4 实验材料和仪器
    2.5 实验基本原理
    2.6 实验试剂准备
    2.7 实验操作步骤
    2.8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3.2 临床表现
    3.3 实验室检查
    3.4 冠状动脉的损伤情况
    3.5 完全KD组与不完全KD组的比较
    3.6 CAL组与NCAL组的比较
    3.7 血清IL-6水平与MMP-9水平检测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KD患儿发病人数越来越多,需临床高度关注
    4.2 IKD发病情势严峻,需得到临床医师重视
    4.3 ESR、PLT、CRP、MMP-9升高与ALB下降的KD男婴易发生CAL
    4.4 MMP-9在CKD与CAL患儿中均高表达,可作为早期识别指标
    4.5 IL-6、MMP-9与ESR、CRP等炎性因子存在相关,提示可反应患儿炎症程度
    4.6 MMP-9联合PLT、ESR、CRP对预测KD患儿并发CAL优于单项指标检测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2012至2016年单中心川崎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诊断及相关分期标准
        1.1.1 KD诊断标准
        1.1.2 KD急性期
        1.1.3 CAL分级分期标准[10]
    1.2 纳入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分组
    1.5治疗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流行病学特征
    2.3临床表现
    2.4 实验室检查
    2.5 CAL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6 IVIG耐药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6)川崎病调节性细胞亚群异常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IL-35~+调节性B细胞在川崎病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研究背景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Foxp3蛋白泛素化在急性期川崎病中的改变及意义
    研究背景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川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7)2012-2015年盐城市区住院的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8)779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流行病学
    2.3 诊断
    2.4 治疗
    2.5 IVIG 无反应性 KD 的预测评分标准
    2.6 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发病特点
    4.2 临床表现
    4.3 辅助检查
    4.4 典型 KD 组与不完全 KD 组比较
    4.5 NCAL 组与 CAL 组比较
    4.6 IVIG 敏感组与 IVIG 无反应组的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KD 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
    5.2 KD 的临床特点
    5.3 典型 KD 与不完全 KD 的比较
    5.4 NCAL 组与 CAL 组的比较
    5.5 IVIG 敏感组与 IVIG 无反应组比较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231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征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就诊情况
    2.3 临床表现
    2.4 实验室检查
    2.5 超声心动图
3 讨论

四、广东省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及Z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D]. 唐玲玲.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2]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单中心临床研究[D]. 黄乐明. 南昌大学, 2020(08)
  • [3]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J]. 于开俊.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9(06)
  • [4]MMP-9联合炎性指标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预测价值研究[D]. 马丽丽. 兰州大学, 2019(09)
  • [5]2012至2016年单中心川崎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J]. 张新艳,杨婷婷,何婷,凌家云,胡秀芬,温宇,魏俊,卢慧玲.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8(06)
  • [6]川崎病调节性细胞亚群异常机制的初步研究[D]. 赵俊山. 遵义医学院, 2016(08)
  • [7]2012-2015年盐城市区住院的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研究[D]. 周陈荣. 苏州大学, 2016(02)
  • [8]779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D]. 李仙玉. 吉林大学, 2014(10)
  • [9]231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征诊断分析[J]. 潘晶莹,朱华,白玉新.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02)
  • [10]我国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J]. 潘晶莹,白玉新,朱华.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3(05)

标签:;  ;  

广东省儿童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