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ENOR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牛奔[1](2019)在《探究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析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患者为回顾性分析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组(n=14)与B组(n=16),A组患者均采用Harrington棒内固定系统治疗,B组患者采用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两组间患者骨折复位效果:B组患者治疗后骨折完全复位效果相比A组更理想,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分析两组间数据可得知,B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更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B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A组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患者行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其骨折复位效果良好,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王洪伟[2](2010)在《Sextant微创经皮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自从Roy Camille等报道了应用椎弓根技术治疗脊柱骨折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并证明这项技术可提供安全、坚强的短节段脊柱内因定,且疗效确切,备受广大脊柱外科医生的青睐。开放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虽然能够很好的矫正脊柱畸形,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但是由于术中出血及术后伤口引流量大,术中对椎旁肌的过度牵拉及破坏,腰背部肌肉缺血坏死和纤维化,导致术后慢性腰背痛致不能早期下床活动,术后长期卧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1-3]。近年来,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采用微创技术进行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的结合,大大促进了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发展,并且明显减少对软组织损伤,减少肌肉失神经支配、萎缩、疼痛等长期后遗症,明显解决了开放手术的上述问题,能够早期下床活动,恢复工作。但是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脊柱畸形的即刻校正效果及对矫正度的维持是否能够取得满意效果,与开放手术之间有何差异,目前尚未见相关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为此,我们进行了临床病例的随访研究和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目前临床常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为后路短节段跨伤椎的二椎体四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由于该术式未能直接固定伤椎,所以术后常常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术后矫正度丢失等问题,近来有很多学者[4-7]提出三椎体六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更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较传统后路短节段四钉内固定术减轻了断钉、断棒、矫正度丢失等并发症,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我们通过临床应用也证实了三椎体六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校正效果。但关于Sextant微创经皮附加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国内外未见相关研究及报道。前人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对椎弓根螺钉的固定部位、方位,以及横联的应用等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力学研究,尤其近年来关于附加伤椎固定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多。但Sextant微创经皮内固定系统采用的是万向螺钉,与开放手术采用的单向螺钉不同,微创经皮内固定到底能否为脊柱骨折模型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强度,国内外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和报道较少,因此我们进行了微创经皮内固定的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方法一:观察由2006年12月至2009年9月临床明确诊断为无神经功能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并纳入观察研究的74例患者,其中29例应用Sextant微创经皮脊柱内固定系统(美国枢法模公司)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分为跨伤椎内固定组(微创四钉组)12例,附加伤椎内固定组(微创六钉组)17例,并与同期开展的开放跨伤椎四钉固定组(开放四钉组)22例,附加伤椎固定组(开放六钉组)22例进行临床效果比较。1.围手术期记录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情况;2.统计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9月以上随访丢失,其内容包括矢状位后凸Cobb`s角、伤椎楔变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后缘高度、随访丢失情况等;3.术后相关并发症如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否出现退钉、断钉、断棒、伤口感染、愈合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情况。方法二:选用12具新鲜小牛腰段(L1~L5)椎体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制作L3椎体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每组6具,分别给与单向钉和万向钉固定,模拟开放手术组与微创经皮内固定手术组,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试标本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即跨伤椎内固定与附加伤椎内固定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实验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探讨伤椎固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及开放与微创经皮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差异。结果:结果一:1.围手术期指标结果:Sextant微创经皮内固定组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创伤,与开放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使用镇痛药比例及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影像学指标结果:四种固定方式骨折椎前缘高度、骨折椎后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及伤椎楔变角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四钉固定与开放四钉固定相比,术后各项影像学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丢失上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六钉固定与开放六钉固定相比,微创六钉固定在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伤椎楔变角随访丢失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各项指标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六钉固定的伤椎前缘高度的随访丢失与微创四钉固定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术后并发症情况:开放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微创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四钉组的椎弓根螺钉出现退钉、断钉发生率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二:1.无论开放或微创手术方式,四钉固定与六钉固定标本能够明显提高失稳模型的稳定性及椎间刚度值,六钉固定各个运动方向的ROM均小于四钉固定,椎间刚度值均大于四钉固定,且各运动方向两者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完整组标准化为100%后,开放四钉固定、开放六钉固定、微创六钉固定在屈曲、后伸、侧屈运动方向上的相对稳定性及相对椎间刚度值均较对照组大,而微创四钉组在屈曲、后伸、旋转的稳定性及相对椎间刚度值都较对照组差。3.微创四钉组在各个运动的ROM值均大于开放四钉固定组,椎间刚度值均小于开放四钉固定,且两组在前屈、后伸、侧屈运动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六钉固定组与微创六钉固定组的各运动的ROM值、椎间刚度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需神经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是一种非常好的微创手术治疗选择,不但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临床效果,跨伤椎微创经皮内固定随访期间存在伤椎前缘高度校正度丢失的问题,附加伤椎微创经皮内固定较跨伤椎的微创经皮内固定在维持伤椎前缘高度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并且我们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证实了微创附加伤椎固定较微创四钉固定屈曲运动上具有较强的生物力学强度。
聂翠霞[3](2010)在《脊柱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90例的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脊柱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采用Tenor脊柱内侧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外伤性骨折90例患者,对以上患者实施术前、术后护理,并对以上患者潜在并发症进行预防和康复训练指导。结果9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对脊柱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前和术后护理,同时预防潜在的并发症以及给予恰当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申喜生,张文明[4](2009)在《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近况》文中指出
李涛[5](2009)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08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8例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断钉病例进行回顾,就骨折类型、骨折节段、内固定材料、减压方式、断钉部位、断钉时间、植骨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断钉8例。其中爆裂型骨折4例,屈曲压缩型骨折2例,骨折脱位型2例。T111例,T123例,L1 3例,L21例。Dick钉1例,AF钉3例,国产RSS钉2例,通用内固定系统1例,TSRH钉1例。减压2例,未减压6例。断钉位置于螺纹间6例,钉棒结合区1例,螺钉尾部1例。术中所有病例均未行任何植骨。结论:胸腰椎骨折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断钉大多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其中以椎体内植骨、病人下地活动过早等因素为主,严格掌握适应症、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械、熟练的手术操作、适当运用植骨手段及术后科学合理的卧床时间及康复锻炼有助于防止断钉的发生。
周奎龙[6](2009)在《TENOR系统和A-F系统治疗急性胸腰段爆裂型脊柱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TENOR系统和A-F系统分别在治疗急性胸腰段爆裂型脊柱骨折中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选取经临床与影像学检查确诊并收治住院手术的急性胸腰段爆裂型脊柱骨折患者,共30例,其中TENOR组15例,A-F组15例。分析比较TENOR系统和A-F系统分别在治疗急性胸腰段爆裂型脊柱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ENOR组和A-F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1.20min±6.90min、130.33min±11.41min,437.67ml±96.43ml、435.00ml±81.53ml。TENOR组术后AVH由40.65%±10.67%恢复至97.41%±4.26%,Cobb角由29.03°±7.63°恢复至2.77°±1.58°,内固定术后至内固定取出前丢失值分别为AVH:7.79%±10.10%,Cobb角:3.25°±2.04°,内固定取出前至末次随访时的丢失值分别为AVH:4.98%±8.23%,Cobb角:2.61°±1.83°。A-F组术后AVH由43.38%±9.52%恢复至97.37%±4.08%,Cobb角由25.63°±9.05°恢复至3.77°±2.34°,内固定术后至内固定取出前丢失值分别为AVH:3.47%±1.20%,Cobb角:3.22°±1.79°,内固定取出前至末次随访时的丢失值分别为AVH:4.45%±1.61%,Cobb角:4.50°±3.14°。末次随访时,TENOR组患者神经功能为:A级2例,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9例;A-F组患者神经功能为: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1例,E级9例。结论:TENOR系统、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能够恢复椎体的高度,矫正后凸畸形,且并发症少。TENOR系统和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NOR系统和A-F系统对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AVH)的复位和Cobb角的矫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在后凸畸形角(Cobb角,°)矫正后的中、短期保持方面TENOR系统优于A-F系统。
雷宁波,韩大为[7](2008)在《经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脊柱椎爆裂性骨折的概况》文中提出脊柱椎爆裂性骨折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解剖结构处于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的转折点,由暴力造成损伤的部位, 其中爆裂性骨折较为常见.随着近代对脊柱脊髓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手术技巧和器械的逐渐改进,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中经经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脊柱椎爆裂性骨折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现给予综述.
肖思贤,何玉山,刘世涛,戴建华[8](2008)在《GSS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GSS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应用GSS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病例,随访时间为3~31个月,记录病变椎术前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率,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神经损伤的恢复情况,Charles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率均有显着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疗效按Charles标准评价,优26例,良11例,可3例,差3例。结论:采用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腰椎后凸角及椎管容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防止后期出现腰痛及椎管狭窄症状。
范志丹,夏虹[9](2007)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内固定器械应用的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和分析内固定器械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OVID1996-01/2006-12关于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器械方面的文章,检索词"thoracolumbar,fracture,internal fixation"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6-01/2006-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为"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等。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内固定器械应用的现状和进展。②回顾调查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章70篇,排除32篇重复性研究,38篇纳入标准。资料综合:胸腰段脊柱是创伤的常见部位,对于采用何种治疗方式,目前仍存在很多争议,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减压和固定是治疗不完全神经损伤的最佳方法。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根本目标都是通过正确应用内固定器械,防止神经进一步损伤,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结论:内固定器械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种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当中,应注意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和生物相容性以及可操作性。
夏群[10](2007)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力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力学基础目的测试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副人腰椎,前侧切除腰5椎体,以钛网支撑固定,后侧通过椎弓根系统固定腰4、骶1椎体,建立前后联合短节段三维重建模型。采用生物力学机测试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下的即刻稳定性,测试前屈、后伸1万次疲劳时的疲劳稳定性,测试疲劳后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下的即刻稳定性。结果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的相对活动度非常小,三种工况之间相比,前屈与侧屈之间无明显差别,后伸的活动度要略大于前屈和侧屈的活动度(P<0.01)。经过1万次的疲劳后,后伸活动度略增加,钛网与腰4和骶1椎体的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结论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后具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和疲劳稳定性,无论前屈、后伸,还是侧屈运动,椎体间的活动度均非常小,经过1万次的疲劳后,钛网与腰4和骶1椎体的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疲劳运动对前屈与侧屈的稳定性影响非常小,而后伸活动度略增大。第二部分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目的探讨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0月至2005年9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92例,对其中34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者采用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男25例,女9例;年龄18~56岁,平均34.2岁。损伤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11例,L2 8例,L3 5例,L4 2例,L4,5 1例。Magerl分型:A3型12例,B1型2例,B2型2例,C1型12例,C2型4例,C3型2例;ASIA分级:A级7例,B级10例,C级8例,D级6例,E级3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3例。患者取侧卧位,先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临时固定。同体位下再行损伤节段的前路减压支撑植骨,对于骨折脱位者前后协同复位。复位满意及减压彻底后,后路椎弓根钉系统适度加压抱紧前侧支撑植骨,一次完成减压、复位与固定,重建三柱稳定性。结果手术时间180~320 min,平均230 min。出血量900~2400ml,平均1200 ml。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的2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6例出现肋间神经损伤症状,保守治疗后好转。32例随访6~60个月,平均13个月。X线和CT片显示减压和复位效果满意,与术后比较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断裂及松动。结论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可充分发挥前路与后路手术各自的优势,一次完成减压、复位与固定,为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二、TENOR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ENOR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探究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间患者骨折复位效果 |
2.2 组间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 讨论 |
(2)Sextant微创经皮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Sextant 微创经皮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Sextant 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Sextant 微创经皮内固定应用于脊柱骨折模型的相关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照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微创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脊柱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90例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体 会 |
(4)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适应证 |
2 减压术 |
3 手术入路 |
4 内固定器械的使用 |
4.1 后路内固定 |
4.1.1 非椎弓根螺丝钉系统。 |
4.1.2 椎弓根螺丝钉系统。 |
4.2 前路内固定 |
5 结论 |
(5)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一般资料 |
(二) 手术方法 |
(三) 术后处理 |
(四) 研究方法 |
二、结果 |
讨论 |
一、胸腰椎特殊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是导致断钉的基础 |
二、适应症选择不当 |
三、椎间盘高度的丢失 |
四、减压方式不当 |
五、起撑开复位作用的螺钉负荷过大 |
六、术中未植骨或植骨融合不良 |
(一) 植骨床准备不佳 |
(二) 植骨融合范围不够或方式不正确 |
(三) 常用植骨方法比较 |
七、术中操作不当 |
八、内固定留置时间过长 |
九、过早、过度负重活动以及术后未佩戴支具 |
十、椎弓根螺钉系统本身的因素 |
十一、椎弓根螺钉系统的负面效应 |
十二、骨质疏松致椎体对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TENOR系统和A-F系统治疗急性胸腰段爆裂型脊柱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解剖基础 |
1.3 病因病机 |
1.4 症候表现 |
1.5 治法方药 |
1.6 小结 |
2 现代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解剖生理 |
2.3 二柱理论与三柱理论 |
2.4 胸腰椎骨折的分类 |
2.5 临床表现 |
2.6 影像学和其它相关检查 |
2.7 诊断要点 |
2.8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影像学检查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病理的脱落与处理 |
3.5 病例的剔除 |
3.6 病例的分组 |
3.7 对照组的设立 |
4 手术操作规程 |
4.1 一般要求 |
4.2 手术主要器械与设备 |
4.3 术前准备 |
4.4 手术操作流程 |
4.5 术后处置 |
4.6 内固定取出情况 |
5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评价 |
6 观察指标、评价方式及测量方法 |
6.1 流行病学指标包括一般情况和骨折相关危险因素两方面。 |
6.2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统计 |
6.3 影像学指标 |
6.4 神经功能的评价 |
6.5 严重并发症指标 |
7 统计学分析 |
8 结果 |
8.1 一般资料比较 |
8.2 手术时间(min)及术中出血量(ml)的统计 |
8.3 影像学指标 |
8.4 神经功能的评价 |
8.5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
9 讨论 |
9.1 胸腰段爆裂型脊柱骨折发病的解剖基础 |
9.2 胸腰段爆裂型脊柱骨折手术目的、治疗原则及治疗要求 |
9.3 胸腰段爆裂型脊柱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 |
9.4 关于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是否需在内固定的基础上植骨融合的讨论 |
9.5 伤椎与椎间隙的复位与丢失 |
9.6 椎管减压与神经功能恢复 |
9.7 并发症的分析 |
9.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9.9 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GSS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式及内固定系统的应用 |
1.3 术后处理 |
2 结果 |
2.1 X线评价 |
2.2 CT评价 |
2.3 神经功能恢复评分 |
2.4 临床效果评价 |
3 讨论 |
3.1 关于GSS内固定系统优点的探讨 |
3.2 关于胸腰椎手术入路问题的探讨 |
3.3 关于预防胸腰椎骨折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探讨 |
(9)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内固定器械应用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胸腰段骨折治疗的研究与进展 |
1.1 胸腰段骨折手术的适应证 |
1.2 胸腰段骨折手术入路 |
1.2.1 前路手术 |
1.3 胸腰段骨折的治疗原则 |
2 胸腰段骨折内固定器械的研究与进展 |
2.1 胸腰椎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原则 |
2.2 前路内固定器械 |
2.3 后路内固定器械 |
2.3.1 双棒-钩系统 |
2.3.2 多钩棒内固定系统 |
2.3.3 经椎弓根螺钉系统 |
3 结论 |
(10)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力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力学基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的选择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四、TENOR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探究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J]. 牛奔.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6)
- [2]Sextant微创经皮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D]. 王洪伟. 第三军医大学, 2010(04)
- [3]脊柱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90例的护理体会[J]. 聂翠霞. 海南医学, 2010(07)
- [4]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近况[J]. 申喜生,张文明.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9(07)
- [5]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相关因素分析[D]. 李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6]TENOR系统和A-F系统治疗急性胸腰段爆裂型脊柱骨折的临床研究[D]. 周奎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7]经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脊柱椎爆裂性骨折的概况[A]. 雷宁波,韩大为.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8
- [8]GSS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 肖思贤,何玉山,刘世涛,戴建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08(06)
- [9]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内固定器械应用的研究现状[J]. 范志丹,夏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34)
- [10]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力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 夏群.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