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性病患者性行为改变和提高安全套使用效果的研究

健康教育对性病患者性行为改变和提高安全套使用效果的研究

一、健康教育对改变性病患者性行为和提高避孕套使用的效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倩[1](2020)在《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以南京高校本科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新发感染率逐年上升,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给高校艾滋病防治带来诸多挑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网络媒体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主要途径,并逐渐影响着学生对事情的看法及观点。同时,政府对于互联网发展新时期下的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亦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例,基于健康传播理论,将机器学习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相结合,定量研究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对于探索有效的网络途径高校艾滋病预防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研究的查阅及梳理,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8年9-10月,以线上问卷星形式对南京市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11份,在剔除空白、缺答、胡乱填写、有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后,收集有效问卷1189份,有效回收率98.18%。其次,基于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均值检验等方法研究被调查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需求、利用及评价等,从而了解现阶段国内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与行为现状及网络媒体利用的真实情况及存在问题。结果发现,大学生存在艾滋病知信行人群分化,对艾滋病整体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潜伏期与窗口期等知识点认识模糊,性观念较为开放,艾滋病风险意识薄弱,同性性行为(14.29%)、临时性行为(12.18%)和商业性行为(9.66%)依然存在。既有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质量层次不齐,大学生对信息内容正确性与权威性评价不高。再次,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多重对应分析、因子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研究网络媒体平台类型、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及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相关性,初步了解网络媒体因素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百度百科、政府或官方组织网站、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信息全面、信息更新及时、内容丰富、文章观点独特、权威性高、贴近生活,实用性高等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具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而论坛或贴吧等互动网站平台、对信息内容评价则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行具有显着负向作用。接着,将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构建多因素分析模型,深入探讨网络媒体因素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网络媒体平台及所传播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与行为,提示高校艾滋病预防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多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行水平同步提升,为高校艾滋病网络途径的有效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徐唯萌[2](2020)在《社会性别视角下避孕广告中的风险与责任 ——以2009年-2019年中国大陆避孕产品广告为例》文中认为避孕涉及的生育问题与性病传播防止既涉及个人隐私,也是公共健康问题。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公平意识的觉醒,避孕中的风险与责任的两性平等问题也在不断演化。本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是避孕广告的风险与责任诉求呈现。避孕广告主要采用什么框架呈现避孕与性的风险责任?有何特征?透过风险与责任呈现,避孕广告中的社会性别媒介再现是否存在偏差?这种失衡是如何造成的?本研究研究对象为2009年-2019年的中国大陆地区的避孕套广告视频,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大陆地区电视或网络媒体渠道发布的杜蕾斯、杰士邦、冈本避孕套视频广告,总共178篇避孕产品视频广告;利用SPSS软件进行编码统计,从风险、责任角度进行媒介内容分析,结合相关书籍文献,讨论研究问题,得出最终结论:避孕套广告主要使用享乐收益框架与个人责任归因框架。在风险与责任呈现中,可以看出明显的性别形象与叙事结构的偏差,倾向于男性视角。这种社会性别偏差是由男性权力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所建构的,由男性视角的媒介再现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介中的不平等被创造、强化与隐藏。

刘萍珊[3](2020)在《大学生性教育小组实务研究 ——以“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为例》文中提出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决定了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性观念前卫,随之亦产生了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增加、未婚先孕现象增多、婚前人工流产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既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相关大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在青年群体中形成不良影响。因此,“性教育健康问题不可回避。”1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熟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处于性活跃期,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性,进行科学健康的性教育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性教育,旨在为大学生性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丰富高校性教育工作思路和方法;同时探索小组工作及“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在大学生性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经验借鉴。首先,论文研究者在查阅和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沈阳市H大学学生性教育现状和需求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需求分析发现H大学学生对性教育课程或相关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需求,希望学校能够运用多样化形式开展性教育。其次,根据调查需求分析,论文研究者组织开展了“爱情五重奏”H大学性教育小组活动并记录阐释了小组工作的整个过程和理论方法。小组共招募了36名组员,开展了5节小组活动,并根据小组成员实际情况,在小组工作服务过程中创新性地运用了“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最后,论文研究者运用定量和质性测量评估方法对小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并对论文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三点主要结论:一是小组工作对教育和改变大学生性观念具有显着有效性;二是小组工作因其与大学生的亲和力强,易于操作,可复制性及可推广性强等优势,适宜作为大学生性教育活动的首选社会工作方法,能够为高校在学生性教育工作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工作参考;三是“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是可行有效的,能够提高小组成员对小组的投入度和主动性,为高校社会工作实务活动提供借鉴。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引导组员目标与小组目标相一致问题、活动设计符合小组组员发展需求问题、“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理论升华问题、小组时间控制问题、次小组形成小团队以及工作团队沟通问题等。

孙放[4](2020)在《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艾滋病患者恶意报复社会、大学生艾滋病患者“抱团”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大众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也对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产生较大阻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出现许多新问题,如经济社会转型、价值观念重塑。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消极状态,因此,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已成为当前社会形态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通过实地访谈及对N市大学生、管理干部的问卷调查来掌握N市艾滋病防治的整体状况,同时研究其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分析高校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关注和检测不够、治疗关怀公共服务有限、教育宣传缺位、疏于现状的了解)及产生的原因(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部门协同意识较差、协同治理机制缺位),通过借鉴美国、泰国、乌干达三个国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经验和启示,综合得出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策略:搭建治理平台,完善和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做好价值引导,提升和加大协同治理运行效率。

白梨[5](2020)在《卷入度调节信息框架效应对个体健康信息决策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WHO研究报告——《青少年:健康风险和解决办法(2018年)》指出:2016年全球有超过110万青少年死亡,其主要死因包括:自杀、人际暴力、HIV以及腹泻病。此外,《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15)》指出我国有高达30%的18岁以上青少年超重。一系列数据表明不良饮食习惯、心理行为问题及不健康性行为等对青少年的健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伤。健康教育是学校用于干预学生不健康行为和提升健康素养的有效策略,其中健康信息的接收程度是评估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我国对于大学生人群的健康信息接收效果的研究却很有限,尤其对于医学院校学生而言,他们作为未来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健康教育的倡导人,其自身的健康知识储备和健康素养水平对于干预大众不健康行为以及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意义非凡。信息框架已被广泛证实会对信息的说服力产生影响,当用增益框架或损失框架来着重表述某行为的结果时,该结果对信息接收者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框架效应(选择偏好)现象,它被逐渐应用于劝说类的健康教育中。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框架效应研究呈现出结果差异化现象,探寻影响因素是解释这些差异化结果的必要途径。虽然“卷入度”概念已被学者提出并发现其对个体接收信息效果具有调节作用,但学术界鲜有学者对其进行多主题深入探究、刻画出卷入度量表。据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卷入度与“前景理论”、“决策双系统理论”、“心理归属理论”以及“风险察觉”因素等相关联。本文选取卷入度为信息说服力的调节变量,可根据卷入度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它定义中的“关联性”,理解其内涵,以确定卷入程度的高低,更宏观地探寻研究影响信息说服力的变量。目的:本文旨在剖析医学院校大学生在面临健康教育信息框架时,是否会出现选择偏好。同时,梳理挖掘不同健康主题下的卷入度变量刻画,深入探讨卷入度变量对框架信息说服力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食品安全、心理健康和性健康为研究主题,在某医学院校中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1353名被试,利用网上问卷(现场作答)的形式收集数据。问卷刺激材料部分的编制参考了我国卫健委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共同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规范》(GB/T 34858-2017),卷入度变量赋值经专家咨询后定稿。在正式实验开始前进行了预实验用于测算问卷的信效度,经修正后进入正式调查。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内容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和有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1.通过对食品安全主题、心理健康主题以及性健康主题调查结果的梳理,发现以下健康信息采用增益框架表述更具有说服力:在食品安全领域,分别是(1)生熟食分开备制和存放(知识)(P=0.05)、(2)关注食品安全事件(态度)(P>0.05)、(3)网上购买食品查看食品安全信息(行为)(P>0.05)、(4)拿食物前洗手(行为)(P>0.05);在心理健康领域,分别是(1)团队学习(学业)(P<0.001)、(2)倾述与倾听(人际关系)(P<0.001)、(3)网络交流(人际关系)(P<0.001)、(4)社团活动(人际关系)(P<0.001)、(5)自卑(自我评价)(P<0.001)、(6)客观评价自我(自我评价)(P<0.001)、(7)独立自主(求职)(P>0.05);在性健康领域,分别是(1)使用避孕套预防意外怀孕(预防)(P<0.05)、(2)婚前医学检查(检测)(P<0.001)。而下列健康信息采用损失框架描述更有说服力:在食品安全领域分别是(1)剩菜剩饭彻底加热(知识)(P<0.001)、(2)用盐水浸泡果蔬(知识)(P<0.05)、(3)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态度)(P<0.001)、(4)煎鸡蛋成型(行为)(P<0.001)、(5)减少在外就餐次数(行为)(P<0.001)、(6)选购食品查看感官性状(行为)(P<0.001)、(7)选购食品查看食品标签(行为)(P<0.001)、(8)选购食品查看营养标签(行为)(P<0.05);在心理健康领域分别是(1)焦虑(学业)(P<0.001)、(2)自负(自我评价)(P>0.05)、(3)盲从(求职)(P<0.001);在性健康领域分别是(1)使用避孕套预防感染STDs(预防)(P<0.001)、(2)避免月经期间性行为(预防)(P<0.001)。2.同时,在三个健康主题下,本文还分别梳理出以下卷入度变量对三个主题的信息框架说服力具有调节作用:(1)在食品安全领域,“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程度”(P<0.001)、“是否遭遇过食品安全事件”(P<0.05)以及“网上购买食物的频率”(P<0.05)对框架信息的说服力产生了影响;(2)在心理健康领域,“性别”(P<0.05)、“与室友关系亲密程度”(P<0.05)和“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程度”(P<0.001)对框架信息的说服力产生了影响;(3)在性健康领域,“性别”(P<0.05)、“年级”(P<0.001)、“常住地”(P<0.05)和“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程度”(P<0.001)对框架信息的说服力产生了影响。结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健康信息选择偏好的分析,刻画出医学院校大学生对这几个类型主题的健康信息框架的选择偏好,并通过调查发现了不同健康主题下卷入程度对于框架选择偏好的调节力。对于大多数食品安全信息,损失框架更有说服力;对于心理健康信息,尤其是人际关系维度,增益框架的说服力优于损失框架的说服力;对于性健康信息,倡导婚前医学检查,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被试者反而更加认同增益框架倡导;而对于倡导使用避孕套,男生和女生的选择偏好不同。我们认为,框架效应的表现并不能严格按照健康教育主题进行分类,即使是同一主题下,框架信息的说服力也不尽相同。使用匹配的健康信息框架是构建教育和公共卫生运动的有效策略,因此我们将归纳总结后的这些研究结果作为进一步制定健康教育方针的依据,探究设计有效的健康信息宣传策略以供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在制定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方针时提供参考证据。

嫦曦(Hao Do Thi)[6](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实务探索 ——以越南A高中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青春期性教育问题成为包括越南在内的许多国家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之一,性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高中阶段青少年的问题尤为突出。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时,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他们处于一个希望脱离家庭范围,融入集体的年龄阶段;他们渴望学习,发现和发展新的技能。但是,由于家庭和学校缺乏对性教育的关注和教育经验,青少年中盲目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多发,导致早孕、青少年流产率逐年增长。现实表明,目前学校进行的性教育浮于表面,成效有限,这不仅不利于当前青少年的健康、生活与学习,而且也会对未来的人口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笔者在越南A高中的性教育社会服务工作实践经验,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获得一手资料。在社会学习理论以及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小组活动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新模式。本文首先对社会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背景进行了分析。在开展小组活动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前,对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与访谈结果,通过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干预,设计适合高中生的相关活动环节。在实务过程中根据小组活动实际情况及时对服务方案进行调整,小组活动结束之后对当期进行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最后,对小组活动介入高中性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表明,学校、家庭对高中生青春期的性教育存在缺失,而社会工作小组方法的恰当运用可以弥补这一缺失,有效帮助高中生学习性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研究从介入理论,介入方法层面进行反思,发现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对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小组工作可以为当前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应用提供经验与借鉴。笔者从小组活动的角度对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在小组工作中加入亲职教育的内容,二是将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小组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当中,三是社会建立专门针对高中生科学的信息转播渠道。

刘玥[7](2020)在《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HC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2010-2014年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中HIV、梅毒、HCV的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制定天津市艾滋病、梅毒、丙肝等性传播疾病的防控措施,探索科学的干预模式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每年4-6月份首次到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门诊就诊、年龄在15岁及以上的男性就诊者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出生年、婚姻状况、户籍所在地、民族、最近三个月是否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最近三个月是否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是否注射过毒品、是否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最近一年是否曾被诊断患过性病、最近一年是否接受过干预以及最近一年是否做过艾滋病检测。本研究采用连续采样方法,样本量每年满400人即止,问卷调查结束后采集被调查者5ml静脉血进行HIV、梅毒、HCV抗体检测。采用χ2检验对不同特征研究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危险行为发生率、HIV感染率、梅毒感染率、HCV感染率的差异进行比较;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HIV感染、梅毒感染及HCV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4年共调查2000名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平均年龄为(30.7±9.0)岁,户籍所在地以本市为主,民族以汉族为主,婚姻状况以未婚、离异或丧偶为主。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94.1%,由2010年的98%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89.5%,不同年龄、不同户籍、不同民族、不同婚姻状况的研究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无明显差异(P皆>0.05)。2010-2014年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感染率为3.8%,5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χ2=12.501,P=0.014);梅毒感染率为6.2%,5年来始终在6%上下波动;HCV感染率为1.7%,不同年份间无明显差异(P>0.05)。6.5%的研究对象最近一年曾被诊断患过性病,其中梅毒既往感染率为3.1%;淋病既往感染率为0.6%;尖锐湿疣既往感染率为1.9%,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8,P=0.022),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2014年27.6%的研究对象最近三个月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34.4%的研究对象最近三个月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0.9%的研究对象注射过毒品,8.5%的研究对象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暗娼(χ2=15.491,P=0.004)、临时性伴(χ2=83.447,P<0.001)和同性肛交(χ2=13.211,P=0.010)3类危险行为发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40-49岁(χ2=10.251,P=0.036)、在婚(χ2=9.562,P=0.023)、近1年未被诊断患过性病者(χ2=10.309,P=0.010)近3个月与暗娼发生性行为的比例高于其他人群;16-19岁(χ2=32.231,P<0.001)、知晓艾滋病相关知识(χ2=5.312,P=0.021)、最近1年接受过干预者(χ2=12.353,P<0.001)近3个月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的比例高于其他人群;16-19岁(χ2=19.636,P=0.001)、外省户籍(χ2=38.012,P<0.001)、未婚(χ2=48.657,P<0.001)、最近1年被诊断患过性病(χ2=38.452,P<0.001)、最近1年接受过干预者(χ2=4.897,P=0.027)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比例高于其他人群。2010-2014年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最近一年做过艾滋病检测的比例为29.7%;最近一年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的比例为18.2%,最近一年接受过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的比例为2.9%,最近一年接受过同伴教育的比例为5.7%。16~49岁年龄组近3个月与暗娼发生过性行为(χ2=5.823,P=0.016)、近3个月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χ2=14.725,P<0.001)、近1年做过艾滋病检测(χ2=18.577,P<0.001)的比例均明显高于50岁以上年龄组。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OR=7.807,95%CI=4.663~13.071)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年龄在50岁以上(OR=1.311,95%CI=1.081~1.591)、与同性有肛交性行为(OR=2.372,95%CI=1.420~3.961)、最近1年被诊断患过性病(OR=5.312,95%CI=3.329~8.476)是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注射过毒品(OR=79.821,95%CI=25.047~254.374)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HCV感染状况不容乐观,该人群对非艾滋病传播途径和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了解较少且存在知行不统一现象。梅毒和尖锐湿疣是天津市需重点关注的两类性病;50岁以上、有性病既往史者是梅毒防控的重点人群;16-19岁、外省户籍、未婚、有性病既往史者是艾滋病、梅毒防控工作应共同关注的人群;注射吸毒者是丙肝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将梅毒控制工作纳入艾滋病防治管理机制中,强调两者联合防控;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检测比例较低,干预工作开展不到位,应加大艾滋病干预检测力度。

高晶[8](2016)在《北京市高职院校大学生性教育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高职院校大一新生的研究,用数据呈现高职院校学生性知识掌握情况、婚前性行为态度、学生性风险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同时,通过研究大学生性教育课程的干预效果,为有效开展大学生生殖健康服务和素质教育提供借鉴,为保护大学生生殖健康提供依据,为逐步推广高职院校的性教育课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24所高职院校中抽取三所,分别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经济技术管理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200名学生为实验组,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经济技术管理学院的各100名学生为对照组。前测和后测分别施测400人,前测有效数据395份,后测有效数据390份,其中前后测都参加的学生为255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性知识问卷、婚前性行为态度量表和学生性风险量表等进行调查。在校内心理健康公开课程中的开学第一节课和课程结束最后一节课开展前测和后测,实验组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包含6小时性教育课程干预,对照组接受的心理健康课程不包括6小时的性教育课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测量干预是否有效,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结果1.基线调查时,研究对象性知识得分情况为:平均分11.59,及格率为50.9%,不及格率为49.1%,良好率为7.3%;婚前性行为态度平均分为36.7,40分以下的占58.9%。2.基线调查时,已发生性行为的研究对象占32.9%,性风险平均分为32.3,有32.3%属于高风险组,低风险组占6.9%,中等风险组有60.8%。3.性教育干预后,实验组性知识得分升高,且差异显着(P<0.001)。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性知识得分差异显着(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的差值差异显着(P<0.001)。干预后,实验组三个年龄组中,性知识得分均有升高,且差异均显着(P<0.01)。干预后,三个年龄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性知识得分差异显着(P<0.01);干预前后三个年龄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性知识得分差值差异显着(P<0.01)。性教育干预后,实验组不同性别性知识得分均有升高,且差异均显着(P<0.001);对照组男生性知识得分降低,且差异显着(P<0.001)。干预后,不同性别实验组和对照组性知识得分均差异显着(P<0.001);干预前后不同性别实验组和对照组性知识得分差值差异显着(P<0.001)。通过性教育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婚前性行为态度得分变化均不显着。(P>0.05)。4.性教育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性风险得分差异显着(P<0.01),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性风险得分差值差异显着(P<0.05)。干预后,20岁及以上组性风险得分升高,差异显着(P<0.05)。干预后,20岁及以上实验组和对照组性风险得分差异显着(P<0.05);干预前后,20岁及以上实验组和对照组性风险得分差值差异显着(P<0.05)。干预后,实验组中,女生性风险得分下降,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中,男生性风险得分升高,差异显着(P<0.05),平均分为性风险高风险分数。干预后,不同性别实验组和对照组性风险得分差异显着(P<0.05)。结论1.基线调查时,研究对象性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大多数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消极态度。2.基线调查时,已发生性行为的研究对象较多,部分学生性风险较高。3.性教育干预对研究对象性知识水平提高效果显着,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均有效。性教育干预对研究对象婚前性行为态度改变效果不明显。4.性教育干预对控制研究对象性风险效果显着,对不同年龄组效果不同,对不同性别研究对象均有效。

朱福琴[9](2012)在《健康教育对提高避孕套应用率的效果评估》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男性性行为开展使用安全套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为防控性传播疾病提供科学的预防和治疗依据。方法对某医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300例男性性病患者为两组:一组是常规治疗组,也称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治疗加上观看录像的形式实施健康引导;另一组为录像组,通过常规治疗加上观看录像及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教育,其内容是避孕套的作用和正确的使用方式。首次调查后的3-4周让研究者进行复查,对使用避孕套的效果进行询问。结果常规治疗组及录像组,都开始对性生活延后。在研究期间进行过性生活的患者中,7成以上在过性生活时都带了避孕套,而录像组中仅三分之一,通过分析两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是否使用避孕套与文化水平、曾经是否用过避孕套及其干预水平等有关。对照组中使用避孕套的数量不如录像组。在这两次研究中,使用了避孕套患者的文化程度较高及曾经使用过避孕套多占的份额较多。结论观看影片为主的健康教育对使用避孕套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医院对性病患者除进行常规治疗外,还应进行包括健康教育等多项服务。因为健康教育易操作、可以接受及成本较低,所以应大力推广健康教育。

张鹏[10](2011)在《亚洲三地未婚青少年性相关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近些年来,青少年性成熟逐渐提前,首次性行为年龄逐渐下降,结婚年龄推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婚前性行为不断增加,并由此导致非意愿妊娠、人工流产和STD/AIDS感染等一系列威胁青少年健康的问题不断出现。目前,虽然对于青少年性行为的报道较多,但缺乏对青少年性相关行为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全面地分析其多系统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通过对上海、河内和台北三个亚洲城市15-24岁未婚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调查资料的分析,探讨三地青少年性相关行为模式以及系统地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对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选取亚洲三个共同受儒家文化影响并且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处于低、中、高三个不同阶段的城市(河内:低、上海:中、台北:高)作为研究现场,选取三地市区和郊区15-24岁的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抽样方法为多阶段整群抽样,由于三地行政划分及人口密度不同,在三地具体抽样时略有不同。在三地各自确定基本的抽样单位后,将其内的住户地址进行随机排列,按随机号顺序由小到大进行调查,当该基本抽样单位内调查对象满足样本含量需求后,终止调查。本研究是采用计算机辅助开展的匿名调查,使用专门的问卷调查设计软件Sawtooth编写电子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非敏感性问题如一般情况等由调查员问填,敏感信息由青少年自填,调查员仅在对象遇到困难时予以协助。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以及影响行为的各个系统因素(个人、家庭、同伴、学校、媒体)情况,完成一次调查大约需要40-50分钟。在正式开始调查前,对三地调查员进行了培训和4次预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修改后确定最终版本。共有16,554份有效问卷纳入本文的分析。统计分析软件为SAS9.1,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和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非条件Logistic回归以及COX回归等,并使用AMOS17.0软件拟合结构方程模型,用MLwiN2.22软件拟合多水平统计模型。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纳入分析的未婚青少年在河内有6204人,上海6023人,台北4327人。调查对象60%以上为学生,且有近一半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70%以上居住在城市。三地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9.4岁。2、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性行为状况:三地青少年主要通过媒体和学校来获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其次是通过同伴和家庭途径。台北青少年从各种途径获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比例在三地中都是最高的,其次河内,最低的是上海。河内、上海和台北三地男性青少年生殖健康综合知识平均得分(百分制)分别为51.5分、51.6分和59.8分;女性分别为50.0分、50.9分和62.8分。三地男性婚前性行为持开放态度的分别占70.9%、85.1%和91.8%;女性分别为36.9%、63.5%和83.3%。男性避孕套使用意愿分别为65.8%、71.1%和88.6%;女性分别为72.3%、72.8%和95.1%。三地男性赞同人工流产分别为71.5%、80.4%和68.5%;女性分别为73.5%、82.2%和70.3%。三地男性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6.6%、16.8%和34.9%;女性分别为2.2%、8.7%和27.5%。3、性发展相关行为模式:三地青少年性发展相关行为模式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主要的相同之处有:一、随着行为亲密度的增加,青少年性发展相关行为的发生率逐渐降低;二、青少年性发展相关行为发生概率也基本上随着亲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三、绝大多数青少年从约会开始到发生性行为都在4年以内,平均时间约为2年;四、女性在由接吻发展到爱抚的时间间隔比重大于男性,而由爱抚发展到性交的时间间隔比重小于男性。主要的不同之处有:一、在青少年性行为发生比例上,三地呈现明显的阶梯式结果,台北最高,上海次之,河内最低;二、青少年性发展相关行为发生概率在三地间明显不同;三、台北青少年由接吻发展到爱抚速度最慢,河内最快,上海居中,而由爱抚发展到性交则恰恰相反,台北速度最快,上海次之,河内最慢;四、从接吻发展到爱抚的时间间隔比重来看,台北、上海、河内三地依次降低,而由爱抚发展到性交,三地的时间间隔比重是依次升高的。三地青少年性发展相关行为顺序上,是从约会开始,然后接吻、爱抚和性行为依次发生,发生行为顺序逆转的比例较低,均在4%以下。三地青少年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为18-19岁。河内和上海男女青少年首次性行为的中位年龄均超过24岁,台北的性行为中位年龄早于河内和上海,男性约22岁,女性约23岁。大多数青少年从约会到发生性行为的时间间隔在1个月到一年之间,发生性行为的对象80%以上是青少年的情人或恋人,有20%-30%的女性首次性行为的发生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男性未婚同居率在三地依次为0.9%、5.0%、11.5%;女性依次为0.4%、2.1%、7.5%。三地有性行为的青少年中80%性伴数在5个以内,3个月内性交频率大多数在4次以内。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个体系统、同伴系统和媒体系统因素对青少年性发展相关行为影响较大,而学校系统和家庭系统对其影响相对较小。4、各系统因素对性行为的影响:青少年的性行为发生与否受到多个系统因素的影响,除了主要受个体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生活环境中家庭、同伴、学校、媒体等系统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系统: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是否学生和危险行为;家庭系统:青春期家庭支持得分、家庭性信息评分;学校系统:学校支持得分、学校性信息评分和学业压力;同伴系统:同伴性信息评分、同伴性压力;媒体系统:网络性信息接触、每周看电视/录像或上网娱乐时间、是否看过黄色视频/书刊。5、结构方程模型和多水平模型分析:拟合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包括性信息源、同伴压力、黄色信息、危险行为、性知识、性态度、性行为共计7个潜变量。从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可以看出:在三地男性中,对性行为影响总效应较大的潜变量是同伴压力(河内:0.29、上海:0.26、台北:0.21)和危险行为(河内:0.22、上海:0.29、台北:0.49);在河内女性中,总效应较大的潜变量是同伴压力(0.51)和危险行为(0.32);在上海女性中,是同伴压力(0.27)和黄色信息(0.23);在台北女性中,是同伴压力(0.71)和性态度(0.35)。多水平模型分析显示,青少年性行为发生情况上有24.7%的变异归因于不同的调查点,在避孕行为上有9.5%的变异归因于不同的调查点。性行为个体水平上影响因素有年龄(OR=1.38)、性别(OR=1.14)、文化程度(OR=0.70)、学生与否(OR=1.39)、危险行为评分(OR=1.58)、同伴压力(OR=3.20)、同伴性信息评分(OR=1.07)、学校性信息评分(OR=0.92)和是否看过黄色录像/书刊(OR=3.79)。避孕行为个体水平上影响因素有性别(OR=0.72)、文化程度(OR=1.69)、家庭经济状况(OR=1.22)、多性伴(OR=0.69)和避孕态度(OR=1.90)。6、青少年避孕模式:河内、上海和台北三地青少年在避孕率、避孕频率、避孕方法以及方法知晓率、避孕药具获取地、不是每次都采取避孕措施的原因以及避孕与否的影响因素上有所异同。三地男性中在最近一次性行为中避孕措施使用率分别为56.4%、42.4%、65.7%;女性分别为58.8%、49.4%、67.6%。三地男性中在每次都能坚持采取避孕措施分别为35.0%、25.4%、49.3%;女性分别为54.0%、31.9%、54.7%。三地青少年使用的避孕方法前三位较一致,依次为避孕套、体外排精和安全期。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67.8%、54.5%、64.3%。青少年对避孕药和避孕套的知晓率要高于其他避孕方法的知晓率,安全套知晓率在河内和台北达到95%以上,上海在85%以上。河内青少年最愿意到青少年/学生卫生保健中心获取,上海和台北青少年最愿意到商店或药房获取。“临时发生,没有准备”和“不想采取避孕措施”是影响青少年不能坚持每次都采取避孕措施的主要原因。影响避孕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因素、文化程度和避孕态度在三地对青少年避孕与否都有着共同的影响。多性伴和家庭经济状况与上海青少年避孕行为有关联。7、未婚妊娠和人工流产状况:河内、上海和台北三地未婚女性怀孕率分别为8.8%、13.7%、15.5%,未婚男性使性伴怀孕率分别为4.9%、19.3%、8.9%,其中绝大多数为非意愿妊娠(80%以上)。未婚同居和多性伴是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主要危险因素。导致女性妊娠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其情人或恋人(80%以上),而怀孕的结局75%以上是人工流产。研究结论:(1)三地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不足,台北青少年婚前性行为态度最为开放,性行为发生率最高,上海其次,河内最低。(2)三地青少年性发展相关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异同。(3)青少年的性行为受到个体、家庭、同伴、学校和媒体多系统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体、同伴和媒体系统因素影响较大。(4)三地青少年避孕模式存在异同,未婚妊娠和人工流产现状令人担忧。(5)结构方程模型和多水平模型应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究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二、健康教育对改变性病患者性行为和提高避孕套使用的效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教育对改变性病患者性行为和提高避孕套使用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以南京高校本科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
        1.3.2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干预研究
        1.3.3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媒体应用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方法
        2.2.2 统计分析方法
    2.3 理论基础及概念操作化
        2.3.1 理论基础
        2.3.2 概念操作化
第三章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
    3.1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
        3.1.1 大学生对艾滋病病原体与传播途径知识掌握
        3.1.2 大学生对艾滋病潜伏期与窗口期知识掌握
        3.1.3 大学生对艾滋病治疗与预防知识掌握
        3.1.4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总体情况
    3.2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
        3.2.1 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态度
        3.2.2 大学生对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态度
        3.2.3 大学生对艾滋病检测及防治态度
        3.2.4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总体情况
    3.3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
        3.3.1 大学生最近一次性行为情况
        3.3.2 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
        3.3.3 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发生原因
        3.3.4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总体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需求、利用与评价
    4.1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利用现状
        4.1.1 大学生选择的获取艾滋病信息的网络媒体
        4.1.2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选择标准
    4.2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评价
        4.2.1 对网络媒体的整体评价
        4.2.2 对不同网络媒体的评价差异
    4.3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防治信息的需求意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媒体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5.1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5.1.1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5.1.2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5.1.3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5.2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5.2.1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5.2.2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5.2.3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5.3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5.3.1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5.3.2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5.3.3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5.4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5.4.1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5.4.2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5.4.3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多因素分析
    6.1 多因素模型选择及评价指标
        6.1.1 模型评价指标
        6.1.2 数据准备
    6.2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影响多因素分析
        6.2.1 Logistic回归模型
        6.2.2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6.2.3 模型确定与结果解释
    6.3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影响多因素分析
        6.3.1 Logistic回归模型
        6.3.2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6.3.3 模型确定与结果解释
    6.4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影响多因素分析
        6.4.1 Logistic回归模型
        6.4.2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6.4.3 模型确定与结果解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Logistic回归更适用于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7.1.2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水平有待提升
        7.1.3 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艾滋病咨询的首要媒体渠道
        7.1.4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正向引导更强
        7.1.5 大学生对网络防艾信息的评价差异显着
        7.1.6 大学生对网络防艾健康信息具有需求差异
        7.1.7 网络媒体高度影响大学生艾滋病的知信行
    7.2 对策与建议
        7.2.1 发现重点人群,实行差异化防艾健康教育
        7.2.2 开办网络防艾课程,实现高校资源互通
        7.2.3 提升网络防艾信息质量,加强网络监督
        7.2.4 建设防艾官方网络平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7.2.5 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关注网站美化设计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社会性别视角下避孕广告中的风险与责任 ——以2009年-2019年中国大陆避孕产品广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与研究选题
    1.2 文献综述与学理基础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2 风险与责任视角下避孕套广告的量化内容分析
    2.1 避孕套广告整体资料分析
    2.2 生殖层面:风险与责任数据
    2.3 享乐层面:风险与责任数据
    2.4 健康层面:风险与责任数据
    2.5 小结
3 避孕套广告的框架分析
    3.1 提供问题定义
    3.2 阐释事件原因
    3.3 提供道德评价
    3.4 示意解决方案
4 风险与责任视角下避孕套广告的质化内容分析
    4.1 框架高层次分析:享乐至上,尽情尽兴
    4.2 框架中层次分析:男性中心视角为主
    4.3 框架低层次分析:充满性暗示符号
5 阐释与结论
    5.1 风险的媒介化
    5.2 责任归因的个人化
    5.3 社会性别偏差与性别权力
    5.4 总结与反思
    5.5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编码表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学生性教育小组实务研究 ——以“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性教育
        1.3.2 小组工作
        1.3.3 朋辈辅导员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性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及创新性
    1.7 理论依据
        1.7.1 社会学习理论
        1.7.2 认知行为理论
        1.7.3 社会支持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
    2.1 H大学性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2.1.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2.1.2 调查对象的性观念
        2.1.3 调查对象的性知识状况
        2.1.4 调查对象的性教育状况
    2.2 H大学性教育需求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方案设计
    3.1 小组简介
    3.2 小组活动目标
    3.3 小组成员招募方法
    3.4 小组活动服务模式:“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
        3.4.1 “社工+朋辈辅导员”模式
        3.4.2 “社工+朋辈辅导员”模式运作过程
    3.5 小组活动方案计划
        3.5.1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理念
        3.5.2 第一节活动方案计划
        3.5.3 第二节活动方案计划
        3.5.4 第三节活动方案计划
        3.5.5 第四节活动方案计划
        3.5.6 第五节活动方案计划
第四章 “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干预过程
    4.1 第一节小组活动过程:相识
    4.2 第二节小组活动过程:相知
    4.3 第三节小组活动过程:相爱
    4.4 第四节小组活动过程:相惜
    4.5 第五节小组活动过程:相别
第五章 “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评估
    5.1 评估方法
        5.1.1 过程评估
        5.1.2 结果评估
    5.2 评估测量工具
        5.2.1 定量测量工具
        5.2.2 质性测量工具
    5.3 小组过程评估
        5.3.1 小组成员表现评估
        5.3.2 服务专业性评估
        5.3.3 “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评估
    5.4 小组结果评估
        5.4.1 目标实现程度评估
        5.4.2 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6.2.1 关于对小组目标的反思
        6.2.2 关于对活动设计的反思
        6.2.3 关于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6.2.4 关于对“社工+朋辈辅导员”服务模式的反思
        6.2.5 关于对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的反思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H大学大学生性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附件2.“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活动方案
    附件3.“爱情五重奏性教育”活动评测表
    附件4.参加者满意度表
作者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2.1 协同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协同治理理论与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契合
第3章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现状
    3.1 N市大学生艾滋病的状况
    3.2 N市五所高校大学生及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调查
        3.2.1 样本特征
        3.2.2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
        3.2.3 高校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状况
        3.2.4 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3.3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措施及成效
    3.4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1 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
        3.4.2 高校内部各个部门间协同意识较差
        3.4.3 高校防治协同治理机制缺位
第4章 海外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4.1 海外艾滋病防治实践和探索
        4.1.1 美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1.2 乌干达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1.3 泰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2 海外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4.2.1 健全协同治理相关法律体系
        4.2.2 搭建协同治理各类保障体系
        4.2.3 营造协同治理良好社会氛围
第5章 完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搭建治理平台,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
        5.1.1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5.1.2 搭建各种教育平台
        5.1.3 建立各类保障体系
    5.2 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
        5.2.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5.2.2 构建联动体系,提高课堂讲授成效
        5.2.3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5.2.4 利用多类群体,形成协同教育合力
        5.2.5 开展多类活动,提升学生内省自觉
    5.3 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
        5.3.1 建立有效沟通平等交流方式
        5.3.2 促进家校与学生协同成长
        5.3.3 加强对男男性行为的干预
    5.4 做好价值引领导向,净化协同治理社会氛围
        5.4.1 做好价值引导,加强防艾宣传
        5.4.2 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
        5.4.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6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大学生)
附录B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高校管理干部)

(5)卷入度调节信息框架效应对个体健康信息决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信息框架效应及其分类
    2.2 相关解释理论
        2.2.1 前景理论
        2.2.2 决策双系统理论
        2.2.3 焦点调节理论
        2.2.4 心理归属理论
    2.3 影响因素
        2.3.1 卷入度(personal involvement/ issue involvement)
        2.3.2 风险察觉(risk perception)
        2.3.3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2.3.4 其他影响因素
    2.4 研究涉及的领域现况分析
    2.5 小结
3 实验设计
    3.1 食品安全主题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思路
        3.1.3 研究内容
    3.2 心理健康主题
        3.2.1 研究背景
        3.2.2 研究思路
        3.2.3 研究内容
    3.3 性健康主题
        3.3.1 研究背景
        3.3.2 研究思路
        3.3.3 研究内容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研究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统计分析法
    4.3 伦理审查
    4.4 质量控制
5 研究结果
    5.1 人口统计学
    5.2 食品安全主题
        5.2.1 卷入度值定义
        5.2.2 信息框架材料分析
    5.3 心理健康主题
        5.3.1 卷入度变量
        5.3.2 信息框架材料分析
    5.4 性健康主题
        5.4.1 卷入度变量
        5.4.2 信息框架材料分析
6 讨论
    6.1 食品安全主题
    6.2 心理健康主题
    6.3 性健康主题
    6.4 小结
        6.4.1 框架信息偏好
        6.4.2 卷入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实务探索 ——以越南A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
        2、不同主体的干预及效果研究
        3、不同实务干预模式研究
    (四)理论依据
        1、认知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五)相关概念界定
        1、青春期性教育
        2、小组工作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八)创新性
二、A高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A高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现状
        1、学校现有青春期性教育展开的内容
        2、学生对青春期性教育、性知识的了解情况和性知识来源
        3、学生对学校青春期性教育实践效果的评价
    (二)A高中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A高中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2、A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A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需求评估与服务方案设计
    (一)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需求评估
        1、学生对开设性教育课程的需求
        2、学生对性教育的内容需求
        3、学生对教育形式的需求
    (二)服务方案设计
        1、小组工作目标
        2、小组招募
        3、小组活动计划
        4、小组评估
        5、工作过程安排
四、小组工作介入A高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实践
    (一)小组工作介入的服务过程
        1、第一阶段:《我在青春期》—青春期卫生保健
        2、第二阶段:《安全前进》—性和性行为安全
        3、第三阶段:《预防意外怀孕》—避孕原理和方法
        4、第四阶段:《预防性传播疾病》—性病传播与危害
        5、第五阶段:《我成长了》—青春期性知识回顾
    (二)成效评估
        1、小组过程评估
        2、小组结果的评估
五、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反思与建议
    (一)对小组工作介入A高中青春期性教育的反思
        1、对介入效果的反思
        2、对介入理论的反思
        3、对介入方法的反思
    (二)对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建议
        1、在小组工作中加入亲职教育的内容
        2、将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小组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当中
        3、建立科学的信息传播渠道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学生卷)
附录B 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C 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访谈提纲(老师版)
附录D 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访谈提纲(家长版)
附录E 访谈名单及提纲见附件
个人简历
致谢

(7)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HC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问卷
    1.3 实验室检测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2.3 性病既往感染情况
    2.4 危险行为情况
    2.5 艾滋病防治情况
    2.6 不同年龄组研究对象情况
    2.7 HI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2.8 梅毒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2.9 HC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3.2 调查对象危险行为情况
    3.3 调查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3.4 调查对象HIV、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3.5 调查对象HCV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3.6 调查对象艾滋病防治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国内外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现状及干预措施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北京市高职院校大学生性教育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国内外性教育简介
    1.2 国内缺乏性教育的负面后果
    1.3 国内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相关问题研究
    1.4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干预法
        2.2.4 实验设计
    2.3 研究工具
        2.3.1 性知识掌握问卷
        2.3.2 婚前性行为态度量表
        2.3.3 学生性风险量表(SSRS)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录入及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基线调查时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
    3.2 基线调查时研究对象性相关认知情况
        3.2.1 基线调查时研究对象性知识掌握情况
        3.2.2 基线调查时研究对象对婚前性行为态度认同情况
    3.3 基线调查时研究对象性风险状况
    3.4 干预前后研究对象性知识掌握情况变化
        3.4.1 性教育对研究对象性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
        3.4.2 性教育对不同年龄研究对象性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
    3.5 干预前后研究对象婚前性行为态度的变化
    3.6 干预前后研究对象性风险的变化
        3.6.1 性教育对研究对象性风险的影响
        3.6.2 性教育对不同年龄研究对象性风险的影响
        3.6.3 性教育对不同性别研究对象性风险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性认知相关情况分析
        4.1.1 研究对象性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4.1.2 研究对象婚前性行为态度情况分析
    4.2 研究对象性风险程度情况分析
    4.3 性教育对性知识掌握情况干预效果
        4.3.1 干预前后性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4.3.2 不同年龄组干预前后性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4.3.3 不同性别干预前后性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4.4 性教育对婚前性行为态度干预效果
    4.5 性教育对性风险程度干预效果
        4.5.1 干预前后性风险程度分析
        4.5.2 不同年龄组干预前后性风险程度分析
        4.5.3 不同性别干预前后性风险程度分析
    4.6 性教育干预效果评价及建议
        4.6.1 性教育干预实践效果分析
        4.6.2 性教育干预实践的优缺点分析
        4.6.3 性教育干预实践的发展建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健康教育对提高避孕套应用率的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10)亚洲三地未婚青少年性相关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Ⅰ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理论框架
Ⅱ 研究方法
    一、研究现场与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质量控制
    四、数据管理与分析
    五、分析变量介绍
Ⅲ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第二部分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和态度状况
    第三部分 青少年性发展相关行为模式
    第四部分 多系统因素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影响
    第五部分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性行为影响因素
    第六部分 青少年避孕模式以及妊娠和人工流产现状
    第七部分 多水平模型下青少年性相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Ⅳ 讨论
    一、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
    二、性发展相关行为模式
    三、多系统因素对性行为的影响
    四、青少年避孕行为和非意愿妊娠
    五、结构方程模型和多水平模型探讨
Ⅴ 政策建议
Ⅵ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Ⅶ 小结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获得的奖励与发表的文章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健康教育对改变性病患者性行为和提高避孕套使用的效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以南京高校本科生为例[D]. 王文倩.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社会性别视角下避孕广告中的风险与责任 ——以2009年-2019年中国大陆避孕产品广告为例[D]. 徐唯萌. 暨南大学, 2020(04)
  • [3]大学生性教育小组实务研究 ——以“爱情五重奏”性教育小组为例[D]. 刘萍珊.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4]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D]. 孙放. 南昌大学, 2020(01)
  • [5]卷入度调节信息框架效应对个体健康信息决策影响研究[D]. 白梨.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6]小组工作介入高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实务探索 ——以越南A高中为例[D]. 嫦曦(Hao Do Thi). 郑州大学, 2020(02)
  • [7]天津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HC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玥.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北京市高职院校大学生性教育效果分析[D]. 高晶. 吉林大学, 2016(09)
  • [9]健康教育对提高避孕套应用率的效果评估[J]. 朱福琴.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5)
  • [10]亚洲三地未婚青少年性相关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鹏. 复旦大学, 2011(05)

标签:;  ;  ;  ;  

健康教育对性病患者性行为改变和提高安全套使用效果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