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态继电器反时限特性曲线的分析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陈安帅,罗运虎,万晶晶[1](2022)在《基于多代理技术的飞机配电装置新型自动测试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飞机配电装置的研究与修理现状,基于多代理技术,建立了一种新型飞机配电装置自动测试模型。为提高配电装置修理水平与测试效率,提出了改进式注入测试法。以"工控机+各种程控部件+配电装置"为架构,搭建系统测试硬件平台,基于VC++6.0开发系统测试软件。并针对X型配电装置,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验证与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其有效性。所设计的测试系统能够真实模拟配电装置的工作环境与原理,对于其他系列配电装置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耿林磊[2](2021)在《配电网馈线反时限过流保护优化与配合研究》文中指出配电网点多面广,与用户直接相连,运行方式多变,电气参数测点少,拓扑结构和故障特征的可观性差。与输电网相比配电网故障更复杂,相当一部分呈现弱故障特征,使得以馈线出口的单一位置测点的被动式故障观测,以及基于故障与非故障特征差异显着为前提下的简单化馈线保护整定和级差配合遇到严重困难。随着大量逆变型DG(Distributed Generation)的持续分散接入,DG主动参与调控有望对保护安装处观测的故障特征产生积极改善。尝试在固定的保护定值和配合方式下,通过DG主动参与使继电保护动作更加灵敏,即通过DG的主动调控来加剧故障与非故障的特征分化,从而使刚性定值下的保护和配合对复杂故障具有更好的动作性能。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分析了配电网馈线相间短路和中性点有效接地故障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配电网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特性,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影响,为后续分布式电源接入发挥主动作用与传统反时限特性保护的级差配合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2)提出了一种基于光伏电源PV(Photovoltaic)主动参与故障回路电气参数调节的配电网保护方案,该方案首先识别出PV所处的模态,通过采用调节PV在故障期间减小出力、直接脱网以及并网点设置低电压等手段,增大流过保护安装处的故障电流,以到达快速切除故障的目的,并且该方法对分布式电源接入变动最小、对通信依赖度低,与传统保护配合便捷。(3)研究了小电阻接地系统的故障特征,基于传统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特性,提出了一种通过判断转供线路的断路器功率流动方向,进而调整各个保护动作时限逐级实现配合的保护方法,实时的进行保护级差定值调整,该方法不需依赖两站之间的异地通讯,仅靠送电侧转供线路的功率方向和时间级差调整就能实现两站之间的保护配合,并且能够适用于常规模态和转供模态,保证保护之间的选择性,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故障切除,缩小故障停电范围。本文的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配电网既有的保护动作性能,通过光伏电源主动参与故障回路电气参数调节,加剧故障特征,改善系统中存在的弱故障的问题;基于反时限特性的小电阻接地系统负荷转供运行方式,通过识别出转供模态,实时进行保护级差调整配合,有助于缩小故障停电范围,对于实际的配网运行有较强的适用性。
于游,田景辅,李涛[3](2020)在《平行双回线对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的影响及改进算法》文中认为在平行双回线内部发生接地故障时,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可能会出现误动,靠近故障端的保护速动性较差,故障线路两端的保护动作存在配合程度低,且灵敏度低的问题。为解决平行双回线对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的影响,提出改进算法,通过改变时间整定系数,使反时限特性曲线上下移动,从而配合其他曲线实现反时限零序电流的保护,解决平行双回线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误动问题。设定延时时间,提高保护选择性动作的正确性,确保快速切除接地故障。通过对比实验验证改进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平行双回线出现接地故障时,研究算法可以有效减少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误动情况,增强保护速动性,实现故障保护选择性动作的灵敏配合。
罗琨,罗晨瑀,刘丽,李正新,周坤,郝东方[4](2020)在《利用差分-花粉算法实现反时限过流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定时限保护受干扰因素多,而反时限过流保护组成简单可靠性高。为进一步优化继电保护定值,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花粉算法的反时限过流保护方案。该方案将保护定值整定计算转化为带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以保护装置硬件要求以及保护对之间的协调配合为约束条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动作总时间为目标函数。借助结构简单、寻优能力强的花粉算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群智能优化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鲁棒性不强的通病加以改进,引入变异操作构成改进差分-花粉算法。6总线系统的算例仿真结果表明,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普通花粉算法以及灰狼算法相比,差分-花粉算法在保护动作时间、计算速度以及协调稳定性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为今后电力系统保护定值在线整定校核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余鸿坤[5](2019)在《一种新型智能配电控制模块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态功率控制器(SSPC)是一种基于MOSFET、IGBT等半导体功率器件,具有功率切换能力且过流保护的无触点开关部件,是智能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智能配电及控制领域。现有固态功率控制器为订制产品,为满足型号系统的标准化、通用化、小型化的任务要求,固态功率控制器的通用化,集成化设计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本文以现有固态功率控制器的功能为基础,以FPGA为开发平台,以新型智能配电控制模块的工程研制为应用背景,探索了实现通用化、集成型化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基于现有的固态功率控制器发展现状,要进一步做到通用化,集成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功能电路的模块化、外形结构的标准化和时序逻辑电路的集成化。新型智能配电控制模块正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和设计工作。基于FPGA开发的软核,可移植性强,允许用户自配置,并且相对于MCU、DSP等芯片FPGA在并行处理上有明显优势,因此采用FPGA作为智能配电控制模块的核心器件,其余功能电路围绕着FPGA单元进行模块化设计。设计过程中,综合各个模块电路的常用设计方案,经过各方案的对比结合具体的使用要求,优化了各模块电路的设计。并依据GJB/Z1391-2009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故障模式、影响和危害性分析,识别薄弱环节,并采取了冗余设计和降额使用的措施,降低失效的风险。最后采用可靠性预计方法评估智能配电控制模块的可靠性。最后参照电磁兼容项目的测试要求,开展了针对性的电路优化。鉴于现有的固态功率控制器种类繁多,外形不统一,新型智能配电控制模块采用了标准CPCI板卡的外形结构,以符合外形的通用化要求。对常用的材料的成分、抗腐蚀性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选定满足军用环境使用要求的材料。遵循电磁兼容设计的原则,开展外壳和印制板的设计。采用ANSYS软件仿真的方法,对智能配电控制模块进行强度分析和热分析,分别验证结构设计的强度和散热性能。时序逻辑电路可集成化的部分为短路过流保护和CAN总线控制器。过流保护是基于断路器的热脱扣原理,同时结合了反时限保护算法来实现。CAN总线控制器的设计,参考成熟的独立CAN总线控制器SJA1000的工作原理和寄存器的配置,同时对照CAN通信的标准来进行设计。软件的设计基于Actel公司开发的软件工具套件Libero IDE进行模块建模、仿真及综合。按照以上思路进行了新型智能配电控制模块的工程研制,按预期的目标进行绝缘测试,功能测试、随机振动试验、温升试验,电磁兼容的部分项目测试,以上的测试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新型智能配电控制模块实现了预期设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有固态功率控制器的通用化、集成化。
蒙凯[6](2019)在《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态功率控制器(Solid-State Power Controller,SSPC)是由半导体器件组成的开关器件,其具有无机械触点、无电弧、响应速度快、电磁干扰小、工作寿命长、可靠性高等特点。同时,固态功率控制器具有在线测试(Built-In-Test,简称BIT)接口,便于复杂的配电系统数字化管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是现代飞机供电系统中重要组成部件之一。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探讨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的原理,分析其组成的功能模块和各模块之间的功能关系。研究适合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电流检测的方法,包括电阻采样检测和霍尔效应检测。通过模拟断路器过流保护特性,建立固态功率控制器过流保护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和仿真,分析额定电流、1.25倍过流、2倍过流、3倍过流时的工作特性表和特性曲线。研究适合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驱动电路的隔离关键元器件光电耦合器和隔离变压器。研究功率输出电路中关键功率器件:双极型晶体管(BJ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功率场效应管(MOSFET)。其次,设计50A大功率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电路,包括电源电路、应急控制电路、状态输出电路、单片机主控电路、输出及开关检测电路、隔离驱动电路、短路保护和超压保护电路、电流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时序控制电路、总线电路,对各电路的功能及关键器件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详细结构设计,包括分层式结构构建、结构材料选择、成品重量预计。详细热设计,包括以箱体整体散热为模型的温升计算,以及工作环境温度为25℃、55℃、85℃时的热仿真分析。软件设计,包括制定内部电路之间和外部电路之间的信号关系及标识号,及编制详细的通信协议。最后,搭建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测试平台,按拟订的研究目标中的性能参数指标进行样机测试。参照GJB/Z 299C-2006《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建立数学模型,预计其可靠性指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为22866h。参照GJB1515《固体继电器通用规范》拟定试验项目和进行试验,主要试验项目有温度循环、机械冲击、负载条件试验、老炼、温度循环、耐湿、盐雾、寿命。置信水平为0.95的情况下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为28627h,与可靠性预计值相近。通过比较两者数据,为产品的进一步改进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从事的专业,研究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原理和关键技术研究,设计了一种50A大功率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并完成样机的研制、试验和分析,对固态功率控制器的研究和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郭蕊[7](2019)在《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定值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电息息相关。传统的发电技术存在能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以其方便灵活、低碳环保和经济高效等优势为发电技术的革新带来曙光,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DG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DG并网后造成配电网中的故障电流水平发生改变,潮流方向也变得不确定,因此配电网中原有保护的整定值不再适用于DG接入后的新系统,如果保护仍然沿用原有整定值,将会导致保护不能正确动作,因此对DG接入配电网后保护的整定值进行重新优化计算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介绍了计及分布式发电的继电保护定值优化计算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传统整定与配合方法,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仿真分析DG从不同位置以及以不同容量接入配电网,对配电网中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产生的影响。主要研究方法为将计及分布式发电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定值优化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求解,在建立目标函数时,考虑故障线路、故障类型和故障点位置三个不确定性因素,以系统中所有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总体动作时间之和最短为目标。在建立约束条件时,考虑继电器的固有属性以及继电保护的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要求。并且为了简化保护的配合关系,提高运算效率,同时为了提高保护的速动性,在进行主、后备保护配合时提出“就近后备保护”原则。通过仿真算例验证所提数学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本文选用粒子群算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针对粒子群算法存在的易于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提出两点改进措施,一是根据待优化量的需要将粒子进行离散化处理,二是引入“本地极值Lbest”的概念,对粒子更新过程进行改进,通过仿真算例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将所提数学模型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相结合,解决了计及分布式发电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定值整定优化问题。
叶雪荣,张开新,孙祺森,翟国富,丁新[8](2019)在《基于FPGA的固态功率控制器反时限过流保护技术》文中认为固态功率控制器集成了继电器、断路器等传统配电器件的功能,是全电化航天器配电系统的核心器件。反时限过流保护技术是固态功率控制器的关键技术,与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密切相关。简要介绍反时限过流保护曲线的分类以及反时限过流保护算法的原理,并基于FPGA多线程并行运行和频率高的优点,结合I2t曲线与"热记忆"算法实现了较为精确的反时限过流保护技术。仿真与实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王鑫,张西虎[9](2017)在《一种新型无人机配电控制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无人机配电控制器的主要作用是依据设备的用电要求,对电源系统产生的电能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是无人机配电系统的核心设备。该文发明了一种无人机电气系统配电新结构,集成主汇流条、应急汇流条,实现关键用电设备的双余度配电、飞控计算机的不间断供电,简化了机载配电网络,提高了供电可靠性,采用电磁继电器与固态继电器混合配电方式。平台设备采用电磁继电器常闭触点配电,提高了设备供电可靠性,火工品和任务设备采用固态继电器配电,解决了电磁继电器触点烧蚀粘接的问题,保障无人机回收安全。
江民[10](2016)在《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面向微网直流供电系统中的电动机,其运行会受到电源与负载变化引起的电流波动性的影响。因此,针对直流供电系统中的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针对直流供电系统中电动机的过载运行特点,分析了电动机温升模型,将电流增量保护、电流增率保护和最大值保护相结合应用到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技术中,确定了过载保护方案,以实现电动机的过载保护与短路保护。以PIC单片机为核心,进行了智能电动机过载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技术实现的硬件与软件设计。硬件系统中包括电源电路、信号采样电路、最大值保护电路、继电器开关电路、延时电路、驱动电路、混合式开关电路等;软件系统采用C语言进行编程,完成了系统初始化、电流信号采集、温升模型计算、执行保护以及参数显示等功能,并进行了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抗干扰设计。此外,研究了直流供电系统中的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技术的实验方案,设计了实验系统,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各功能模块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整机具有良好的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效果。
二、固态继电器反时限特性曲线的分析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态继电器反时限特性曲线的分析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代理技术的飞机配电装置新型自动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飞机配电系统及保护原理概述 |
1.1 飞机配电系统组成 |
1.2 飞机配电装置保护原理 |
2 飞机配电装置新型测试系统设计 |
2.1 飞机配电装置新型测试方法设计 |
2.2 飞机配电装置新型测试架构设计 |
2.3 飞机配电装置新型测试系统关键模块设计 |
2.3.1 设计需求 |
① 建立原始矩阵。 |
② 求出最大矩阵。 |
③ 求完备矩阵。 |
④ 行化简。 |
⑤ 列化简。 |
2.3.2 接触器模块 |
2.3.3 继电器模块 |
2.3.4 适配器模块 |
3 飞机配电装置测试软件设计 |
3.1 软件功能需求 |
3.2 软件设计原则 |
① 界面简洁: |
② 操作简单: |
③ 误操作保护: |
3.3 软件模块开发 |
4 飞机配电测试系统的验证及分析 |
4.1 测试验证条件 |
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2.1 线路导通性测试 |
4.2.2 自保开关过载安秒特性测试 |
4.2.3 继电器吸合/释放电压测试 |
4.3 测试方法的实效性分析 |
5 结束语 |
(2)配电网馈线反时限过流保护优化与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配电网馈线保护原理 |
1.2.2 配电网馈线保护配合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含逆变型DG的配电网反时限过流保护性能分析与仿真 |
2.1 引言 |
2.2 含逆变型DG配电网馈线短路故障特征分析 |
2.2.1 配电网相间短路故障与有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2.2.2 含逆变型DG的小电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2.3 反时限过流保护性能分析及分布式电源接入后的影响 |
2.3.1 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原理 |
2.3.2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反时限保护的影响分析 |
2.3.3 分布式电源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 |
2.4 仿真建模与故障特性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用并网逆变器主动参与的配电网反时限过电流保护优化 |
3.1 引言 |
3.2 基于并网逆变器主动调控的配电网反时限过流保护配合 |
3.2.1 光伏电源PV模态的识别 |
3.2.2 并网逆变器主动作用于馈线保护的策略和实现方法 |
3.3 并网逆变器主动作用的基本原理 |
3.3.1 并网逆变器主动作用的时机 |
3.3.2 并网逆变器主动作用的方向 |
3.3.3 并网逆变器主动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电阻接地配网联络线转供方式运行下反时限保护自适应配合 |
4.1 引言 |
4.2 小电阻接地配网联络线转供方式运行下反时限过电流保护选择性分析 |
4.3 基于转供模态辨识的反时限保护自适应级差配合 |
4.3.1 转供模态的识别 |
4.3.2 送电侧和受电侧的识别 |
4.3.3 转供模态下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时限自适应调整 |
4.3.4 反时限特性曲线的调整 |
4.4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与参与的项目 |
(3)平行双回线对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的影响及改进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平行双回线对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的影响 |
1.1 非故障线路保护选择性动作分析 |
1.2 故障线路保护选择性动作分析 |
2 平行双回线对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改进算法 |
2.1 基于改变时间整定系数的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改进算法 |
2.2 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加速方法 |
3 仿真实验结果 |
4 结语 |
(4)利用差分-花粉算法实现反时限过流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反时限特性的过电流保护 |
2 反时限保护整定协调优化模型 |
3 差分-花粉算法 |
3.1 标准花粉算法 |
3.2 花粉算法的改进策略 |
4 算例及仿真结果分析 |
5 结论 |
(5)一种新型智能配电控制模块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对比 |
1.3.1 国外情况 |
1.3.2 国内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与安排 |
第二章 智能配电控制模块的电路设计 |
2.1 引言 |
2.2 智能配电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 |
2.3 电路设计及元器件选型 |
2.3.1 主控模块 |
2.3.2 功率开关 |
2.3.3 功率开关驱动 |
2.3.4 电流采集 |
2.3.5 触点检测 |
2.3.6 总线接口 |
2.3.7 电源模块 |
2.3.8 连接器 |
2.4 可靠性设计 |
2.4.1 故障模式、影响与危害性分析 |
2.4.2 冗余设计 |
2.4.3 防静电设计 |
2.4.4 降额设计 |
2.5 可靠性预计 |
2.6 电磁兼容设计 |
2.6.1 针对CE102 的电路设计 |
2.6.2 针对CS101 的电路设计 |
2.6.3 针对CS114、CS116和RS103 的电路设计 |
2.6.4 针对RE102 的电路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配电控制模块的结构设计 |
3.1 引言 |
3.2 外壳设计 |
3.2.1 外形设计 |
3.2.2 内部设计 |
3.2.3 材料选择 |
3.2.4 屏蔽设计 |
3.2.5 强度分析 |
3.3 印制板设计 |
3.3.1 结构设计 |
3.3.2 导线设计 |
3.3.3 绝缘设计 |
3.3.4 极性控制 |
3.3.5 电磁兼容设计 |
3.4 热设计 |
3.4.1 控制功耗的措施 |
3.4.2 热设计理论计算 |
3.4.3 热设计仿真分析 |
3.5 环境适应性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配电控制模块的软核设计 |
4.1 引言 |
4.2 FPGA的开发流程简介 |
4.3 硬件描述语言简介 |
4.4 软件总体设计 |
4.5 数字滤波模块 |
4.6 控制模块 |
4.7 反时限保护模块 |
4.7.1 理论背景 |
4.7.2 设计实现 |
4.8 通信模块 |
4.8.1 CAN总线简介 |
4.8.2 SJA1000 功能结构 |
4.8.3 CAN控制器的设计实现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理样机试制和测试 |
5.1 引言 |
5.2 原理样机的试制 |
5.3 原理样机的测试 |
5.3.1 绝缘测试 |
5.3.2 功能测试 |
5.3.3 随机振动试验 |
5.3.4 温升试验 |
5.3.5 电磁兼容试验 |
5.3.6 测试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飞机电源系统发展历史 |
1.1.2 飞机配电系统发展历史 |
1.1.3 固态功率控制器的发展历史 |
1.2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原理和关键技术研究 |
2.1 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原理 |
2.2 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关键技术研究 |
2.2.1 电流检测及保护技术 |
2.2.2 功率输出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设计 |
3.1 电路设计 |
3.1.1 电源电路 |
3.1.2 应急控制电路 |
3.1.3 状态输出电路 |
3.1.4 单片机主控电路 |
3.1.5 输出及开关检测电路 |
3.1.6 隔离驱动电路 |
3.1.7 短路保护和超压保护电路 |
3.1.8 电流检测电路 |
3.1.9 电压检测电路 |
3.1.10 时序控制电路 |
3.1.11 总线电路 |
3.2 结构设计 |
3.3 热设计 |
3.3.1 温升计算 |
3.3.2 热仿真分析 |
3.4 接口关系 |
3.5 通信协议设定 |
3.5.1 协议概述 |
3.5.2 详细通信协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可靠性分析与试验验证 |
4.1 270 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样机测试 |
4.1.1 270 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测试平台 |
4.1.2 测试结果 |
4.2 可靠性分析 |
4.2.1 可靠性模型 |
4.2.2 可靠性预计 |
4.3 试验及可靠性计算 |
4.3.1 试验 |
4.3.2 可靠性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定值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计及分布式发电的继电保护定值优化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2 计及分布式发电的继电保护定值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分布式发电对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影响 |
2.1 反时限过电流保护概述 |
2.1.1 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简介 |
2.1.2 反时限动作特性方程 |
2.1.3 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整定与配合 |
2.2 DG接入位置对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影响 |
2.2.1 DG接入线路首端 |
2.2.2 DG接入线路中间 |
2.2.3 DG接入线路末端 |
2.3 DG接入容量对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优化整定的数学模型 |
3.1 计及不确定性因素的目标函数的建立 |
3.1.1 故障线路 |
3.1.2 故障类型 |
3.1.3 故障点位置 |
3.2 约束条件的建立 |
3.2.1 继电器的固有属性 |
3.2.2 继电保护的四性要求 |
3.3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及分布式发电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定值优化算法的研究 |
4.1 粒子群算法的概述 |
4.1.1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
4.1.2 粒子群算法中各参数的分析 |
4.1.3 粒子群算法的步骤及程序流程图 |
4.2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
4.2.1 算法的离散化 |
4.2.2 更新过程的改进 |
4.2.3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步骤及程序流程 |
4.3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进粒子群算法在计及分布式发电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定值优化中的应用 |
5.1 含DG的配电网模型 |
5.2 继电器主后备保护的配置 |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基于FPGA的固态功率控制器反时限过流保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反时限过流保护曲线 |
2 反时限过流保护算法 |
2.1 I2t形状的反时限过流保护算法 |
2.2“热记忆”保护算法 |
3 基于FPGA的反时限过流保护技术 |
4 测试与验证 |
5 结语 |
(9)一种新型无人机配电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设计 |
2 飞行器平台设备配电设计 |
2.1 平台设备余度配电设计 |
2.2 回收设备固态配电设计 |
3 任务设备固态配电设计 |
4 实验 |
5 结论 |
(10)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工作原理 |
1.3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过载保护技术的研究 |
1.3.2 国内过载保护技术的研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原理 |
2.1 直流信号特点及负载特征分析 |
2.2 电动机发热过程温升变化特征 |
2.3 电动机热模型的建立 |
2.3.1 电动机温升模型 |
2.3.2 电动机温升模型的离散化设计 |
2.4 过载保护方案的设计 |
2.4.1 最大值保护方案设计 |
2.4.2 电流增量保护方案的设计 |
2.4.3 电流增率保护方案的设计 |
2.4.4 总体保护方案设计 |
第三章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硬件系统设计 |
3.1 硬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 |
3.2.1 单片机的选择 |
3.2.2 电源电路的设计 |
3.2.3 信号采样电路的设计 |
3.2.4 最大值保护电路的设计 |
3.2.5 延时电路的设计 |
3.2.6 驱动电路的设计 |
3.2.7 混合式开关的设计 |
3.3 硬件抗干扰设计 |
第四章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软件系统设计 |
4.1 单片机程序编写系统的选择 |
4.2 过载保护技术的程序设计 |
4.2.1 主程序的设计 |
4.2.2 初始化子程序的设计 |
4.2.3 数据采集子程序 |
4.2.4 数据处理子程序 |
4.2.5 显示子程序的设计 |
4.2.6 执行保护子程序的设计 |
4.3 软件抗干扰设计 |
第五章 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技术实验验证 |
5.1 实验验证方案的设计 |
5.2 装置性能检测实验 |
5.2.1 功能模块测试 |
5.2.2 整机实验验证及数据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固态继电器反时限特性曲线的分析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代理技术的飞机配电装置新型自动测试系统[J]. 陈安帅,罗运虎,万晶晶. 测控技术, 2022(02)
- [2]配电网馈线反时限过流保护优化与配合研究[D]. 耿林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平行双回线对反时限零序电流保护的影响及改进算法[J]. 于游,田景辅,李涛.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20(07)
- [4]利用差分-花粉算法实现反时限过流优化[J]. 罗琨,罗晨瑀,刘丽,李正新,周坤,郝东方. 电力大数据, 2020(07)
- [5]一种新型智能配电控制模块的设计与研究[D]. 余鸿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研究[D]. 蒙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定值优化研究[D]. 郭蕊. 燕山大学, 2019(03)
- [8]基于FPGA的固态功率控制器反时限过流保护技术[J]. 叶雪荣,张开新,孙祺森,翟国富,丁新.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2019(01)
- [9]一种新型无人机配电控制器设计[J]. 王鑫,张西虎.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17(01)
- [10]智能电动机保护器中的过载保护技术研究[D]. 江民.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