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棉花市场形势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沈小洁[1](2020)在《新疆棉区棉花价格预测及预警》文中研究说明棉花种植在中国历史悠久,作为中国仅次于粮食的大宗农产品,其产量从80年代起就一直稳居世界前列。中国是产棉大国,同时也是用棉大国。近年来新疆棉花“一家独大”,已然发展成为中国棉花,其生产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棉花产业、棉农收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关系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新疆棉花问题已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的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2010年,棉花价格暴涨,随后开始持续下跌,直接导致广大棉农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进而导致棉农种棉积极性下降,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因此,只有将棉花价格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内,棉花这一产业链条才能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如今,棉花价格的波动,已经严重损害了新疆棉花的健康发展,也使得新疆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大幅降低,从而威胁到棉花的重要战略物资地位。本论文是在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棉花价格、相关农产品(油菜、生猪)价格预测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新疆棉区棉花价格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成本收益理论、供求均衡理论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使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探究棉花价格波动的形成缘由,从棉花市场供需均衡的变化中探究棉花价格,并对棉花价格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及预警。研究表明:影响棉花现货价格的主要因素是期货价格及补贴额度,而期货价格是影响现货价格的主要因素,因此模拟VAR模型,进行棉花期货价格的预测。其次,棉花期货风险的门槛值为355和440,并通过门槛值进行风险预警。最后,利用课题的研究成果,参考国外风险管理框架,建立棉花价格警情预警系统并加以运
王锐[2](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文中指出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研究思路,较为系统地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探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开展经济建设的历史前提。这个历史前提的实现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经历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与三年国内战争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排除万难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七十年的探索历程依据经济建设工作在全部工作中的地位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主体参与经济建设的方式转变为高度集中化、组织化的生产方式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到世纪之交。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先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显示出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第三个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阶段。我国市场化的改革,逐步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升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进程的系统考察和思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只有让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享有财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我国的综合优势体现在全党全国对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有正反两方面经验、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及社会主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三是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实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出多种所有制结构,并且不断健全法制体系为我国的所有制多样化提供持续保障。四是适合国情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改革成为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改革的动力性体现在改革能够释放红利,而改革的稳定性体现在渐进的改革方式上。五是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性体现在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实践中对深化改革具有促进作用,而闭关自守无异于自取灭亡。六是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并且使经济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本文所总结的我国经济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工业体系完善、市场体量宏大等多个方面的规模优势,取得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主体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分散化到高度体制化、组织化再到逐步走向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独立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所有制的不断健全,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的赋予劳动者以获得感,以此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释放和发展。从宏观层面,实施改革和开放两大基本国策的良性互动,实现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推动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上述各个经验的发挥,离不开党对国家的统一领导,离不开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这不仅是我国过去、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李婕[3](2019)在《提质增效背景下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兵团是我国重点投资建设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其棉花产业的生产规模、机械化程度、单产水平等与我国其他植棉区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棉花产业也是兵团的支柱性产业,其中职工总收入的60%来源于该地的棉花产业。因此,兵团棉花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团场职工的收入,还深刻影响着兵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临时收储政策执行以来兵团棉花产业低成本高质量的植棉优势荡然无存,2014年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后棉花的定价权再次回归市场,棉花质量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市场中越来越凸显出来。当前形势下,巨额的生产成本、不具优势的棉花质量成为制约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因此,在提质增效背景下研究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提升兵团棉花产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亟需开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各个环节对兵团各植棉师的棉花质量管控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以定量分析的方法测评十个植棉师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中各个环节的得分及综合得分,并探究其对棉花质量及职工植棉效益的影响,从而为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提出具体的优化内容及相关建议,以达到兵团棉花品质提升、职工收益增加的目的,进而提高兵团棉花产业在国内外棉花市场的产业竞争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兵团各植棉师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综合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七师、第六师、第八师、第十师、第二师、第五师、第四师、第一师、第十三师和第三师。质量管控优异型植棉师包括第六师、第七师、第八师、第十师,其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各个环节的管控水平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质量管控中等型植棉师包括第二师和第五师,其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各个环节的管控水平与行业平均水平几乎持平。质量管控差弱型植棉师包括第一师、第三师、第四师和第十三师,其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中除了加工环节的平均得分略微低于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之外,其余各环节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发展水平;兵团各植棉师棉花质量综合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七师、第十师、第六师、第八师、第五师、第四师、第一师、第二师、第十三师和第三师。各个单项评分中第十三师棉纤维颜色级得分及轧工质量得分最高,第七师棉纤维长度级得分最高,第六师棉纤维马克隆值得分最高,第十师棉纤维断裂比强度得分最高,第五师棉纤维长度整齐度得分最高;南疆植棉师和东疆植棉师的植棉亩均收益高于北疆植棉师,因为虽然北疆植棉师的植棉成本较低,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明显,兵团各植棉师中植棉最高成本与最低成本之间仅差210元/亩。而相比之下南疆植棉师和东疆植棉师的单产水平与北疆植棉师相比却具有极大的优势;在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和其他因素对棉花质量的影响估计方程中,质量管控体系综合得分对棉花质量有正向影响作用,而降水量和积温对棉花质量有负向影响作用;在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和其他因素对植棉效益的影响估计方程中,质量管控体系综合得分、机采率和单产对植棉效益均有正向促进作用。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内容,并提出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建议:建立兵团棉花质量管控示范基地;深化土地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统一品种区划;优化机采棉技术集成体系;加强棉花质量检验工作,规范“优质优价”定价原则;探索棉花“期货+保险”新型补贴模式。
翟雪玲[4](2019)在《2018年国内外棉花市场形势分析及2019年展望》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棉花供给较为充足,国内棉花面积、产量"双增长",棉花质量较好,储备棉抛储规模较大,棉花进口较上年增加;棉花需求波动下降;国内外棉花价格波动较大,内外棉价差缩小。展望2019年,棉花消费趋弱可能性较大,棉花供给充裕,棉花价格弱势震荡可能性较大。最后,针对内地棉区植棉意向可能继续下滑、棉花消费萎缩棉花价格下滑使得后期市场风险加大、机采棉质量急需提高等方面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王艺璇[5](2019)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种植生态价值评估及补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价值评估近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关注生态的可持续,对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进行评估,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思考与保护。基于生态价值评估的数据进行生态补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本文主要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法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种植棉花的生态价值和生态补偿分析。运用生态价值评估的相关方法,对盐碱地棉花种植所产生的生态价值进行评估,将生态价值用经济价值表示,重视盐碱地棉花种植的生态价值。评估生态价值后需要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本文建议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区建立棉花种植保护区,充分利用盐碱地种植棉花所带来的生态价值,稳定棉花种植规模,建立完善的盐碱地棉花种植的生态补偿机制。黄河三角洲地区因存在大量盐碱地而具有特殊性,棉花作为盐碱地的先锋作物,利用其自身的耐盐耐碱性,在盐碱地种植棉花,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更具有可观的生态效益。本文运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对黄河三角洲棉花种植的生态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棉田每年保持土壤肥力的价值为1923万元,维持养分循环功能的价值是1026万元,固氮释氧总价值是47000万元,净化大气价值为816万元,改良盐碱地生态价值是31亿元,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是10800万元,总计37.2亿元。其中,改良盐碱地所产生的生态价值最大,约占总价值的83%。盐碱地种植棉花所产生的巨大生态经济价值,值得人们重视并加以利用。基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建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种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目前生态补偿的发展和实践。重点分析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内容,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措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可以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会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双赢的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们在认识到棉花种植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关注盐碱地棉花种植所产生的生态价值。沿黄棉区利用棉花耐盐碱的生理特性,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植棉,不但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很高的生态效益。然而,黄河三角洲棉区的生态价值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生态正外部性一直未得到矫正,棉花生产的稳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理论上,主要是通过对生态价值评估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梳理分析,界定棉花种植的生态价值,对运用生态价值评估的方法对棉花种植的生态价值进行评估分析。实践上,通过对山东沿黄棉区棉花种植情况的调查,描述并分析了山东省棉花种植的现状,对沿黄棉区棉花种植生态价值进行评估,提出棉花种植的生态补偿方案,提倡尽快建立山东沿黄棉花生态保护区,以此来稳定当前的棉花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从而促进棉花产业的蓬勃发展。
刘堂勇[6](2018)在《时变参数模型及其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伴随着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以及一些突发的经济事件,经济变量间的关系不可避免会发生变化。此外,卢卡斯指出微观个体的行为模式会因预期随时调整,经济总量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为此,有必要引入更加符合现实的时变参数(TVP)模型。本文首先系统性地介绍TVP模型的设定及估计方法,然后运用该类模型对相关经济金融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归纳起来,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包含随机波动(SV)的时变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对中国通货惯性进行了详细考察。为解决实证模型的估计问题,本文构建了一类包含内生变量的TVP-SV模型,并采用MCMC算法实现参数估计。实证结果显示,中国通胀惯性在2005年后发生了明显地下降;其二,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分析波动溢出效应的方法,并以中国、美国、英国等八个国际股市为代表对1993-2016年间全球股市间的时变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国际股市间的总波动溢出效应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金融震荡时期上升显着。而且,本文研究发现国际股市间的总波动溢出效应可以较好地由经济基本面和市场传染进行解释,与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以及政策不确定性有一定的关联;其三,运用包含潜在门限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LT-TVP-VAR)模型对中国1996-2017年间房价与产出、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等宏观变量间的互相影响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过剩是我国房价出现短期过度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则有助于消除房价与其长期趋势的偏离;其四,以棉花期货为例,基于非参数TVP-VAR模型和溢出指数方法研究了农业支持政策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传导作用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期间,国内棉花期现货以及国内外棉花期货间的价格传导效应均出现显着的下降,但在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后逐渐恢复;储备棉“轮出”政策对于期货市场的价格传导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影响幅度相对较小。
李颖芳,胡继连[7](2017)在《近12年来我国棉花价格波动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2005年1月至2017年2月我国棉花价格指数月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CensusX12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分析了棉花价格总体波动情况和波动规律。结果表明:我国棉花价格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波动特征,样本区间内可分为4个完整周期和1个不完整周期,且周期时长有增加的趋势;棉价变动与棉花供求结构变化一致,且近6年受棉花价格制度影响明显。基于此,提出稳定棉花生产、做好棉花时空调配工作、优化价格政策调控工作和完善应急托底预案4点建议。
翟雪玲,原瑞玲[8](2017)在《2016年中国棉花市场形势分析及2017年展望》文中指出2016年,全球棉花面积持续下滑,产量略增,国际棉价波动走高,受宏观经济影响,棉花消费量基本稳定,全球棉花去库存速度加快,棉花库存下降明显;中国棉花面积和产量均下降,受库存规模较大影响,棉花供给仍较为宽松,但宽松程度明显收窄。由于国内棉花产量下降和进口规模收紧,国内棉价出现恢复性上涨。2017年,受益于棉花价格恢复和棉花比较效益提高,全国棉花播种面积将稳中略升,价格弱势震荡,进口保持低位。
徐群[9](2012)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唐中杰[10](2009)在《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植棉大省,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符合棉花生长发育要求,利于棉花生长。河南棉花生产一直稳步发展,面积虽有起伏,但一直稳定在7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1/6,皮棉总产接近100万吨。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棉花生产和品种改良的基础上,以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着手,对我省棉花生产发展优势及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指出河南省棉花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曲折中前进,呈波浪式发展,生产布局不断集中、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优良品种的推广对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表明,品种改良是我省棉花生产从低水平到跻身国内先进行列的支撑点。1、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均有稳定的上升趋势,分别以每年18.8773kg/hm2/year、5.2671 kg/hm2/year和6.8239 kg/hm2/year的年增长率提高,其中籽棉产量年增长达显着水平,三个棉花产量组分性状的贡献大小依次是:株铃数>衣分>铃重,株铃数的贡献率最高。2、抗病性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枯萎病指以每年0.2480的显着速度增加,黄萎病指以每年0.9679的速度增加,枯黄萎病在河南省棉花生产上的危害依然严峻。主要是近年来一些棉花新品种的抗病性差和棉农的一些不良耕作习惯所致。3、纤维品质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绒长、比强度、马克隆值分别以每年0.0136mm、0.1159 cN/tex和0.0161的速度增长,其中纤维比强度和细度的变化达显着水平;品种改良应重视纤维品质各主要指标的协调,兼顾品质与产量、品质与早熟性之间的关系。4、棉花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霜前花率、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果枝数与皮棉产量之间成极显着正相关,影响力大小为:株铃数>果枝数>霜前花率>衣分≥株高>铃重,提高霜前花率、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果枝数,可有效增加棉花皮棉产量;生育期、子指以及密度与皮棉产量成负相关,生育期长、子指和密度大不利于皮棉产量的提高。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棉花育种工作的发展,带动我省棉花生产步出困境,必须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对常规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集成一套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的棉花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创造各种类型的优异新材料,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性棉花新品种,才能整体促进我省棉花生产的发展。
二、国内外棉花市场形势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棉花市场形势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棉区棉花价格预测及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价格预测及方法研究 |
1.2.2 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
1.2.3 预警系统及机制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1.3.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价格、价格风险 |
2.1.2 价格预测、价格预警机制 |
2.2 理论依据 |
2.2.1 供需均衡理论 |
2.2.2 成本收益理论 |
2.2.3 经济波动理论 |
第3章 棉花价格市场回顾 |
3.1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 |
3.2 影响棉花价格的因素分析 |
3.2.1 生产成本 |
3.2.2 政府调控 |
3.2.3 市场结构 |
3.2.4 气候变化、周期性以及季节性波动 |
3.2.5 供求变化 |
3.2.6 期货价格 |
3.3 棉花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棉花价格的测算 |
4.1 新疆棉花现货价格预测模型 |
4.1.1 数据来源 |
4.1.2 建模说明 |
4.1.3 数据处理 |
4.1.4 模型分析 |
4.2 棉花期货价格预测模型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2.3 建模说明 |
4.2.4 实证分析 |
4.3 期现货价格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棉花价格的预警 |
5.1 棉花价格预警模型构建 |
5.1.1 模型构建 |
5.1.2 模型的优良性及检验 |
5.2 棉花价格预警系统的设计 |
5.2.1 “警情标准” |
5.2.2 “警情响应机制”的构建 |
5.3 预警系统的应用步骤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政策启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启示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经济建设 |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三)规模效应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6 年)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制度准备 |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状况 |
三、新中国成立后应对困难的经济措施 |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曲折(1956-1966 年) |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
二、经济上初步纠正“左”倾错误与庐山会议“反右倾” |
三、对国民经济和党内关系的调整 |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和“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
五、“四清”期间的三年经济调整与三线建设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严重挫折(1966-1976 年) |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抓革命与促生产 |
二、国民经济发展跌入谷底 |
三、七十年代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
四、政治经济的全面整顿与粉碎“四人帮” |
小结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
第二章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1976-2002 年)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76-1982 年) |
一、经济建设的徘徊与思想解放的兴起 |
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国民经济调整 |
三、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
四、对外开放与特区建设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探索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82-1992 年) |
一、“三步走”七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
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
三、推行财政、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
四、价格改革与整顿经济秩序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轨(1992-2002 年)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 |
五、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
小结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2002 年至今) |
第一节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转型(2002-2012 年) |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
三、区域、城乡向协调发展转型 |
四、宏观调控机制向治理体系转型 |
五、对外开放向“开放型经济体”转型 |
第二节 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2 年至今) |
一、“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 |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
四、“新发展理念”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五、“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格局 |
小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阶段性总结 |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一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 |
三、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第二节 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 |
一、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
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 |
二、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
三、健全法治体系为我国所有制的多样化持续提供保障 |
第四节 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
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
二、改革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
三、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的基本特点 |
第五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
一、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
二、闭关自守无异于“慢性自杀” |
三、开放型经济体对国内深化改革具有“倒逼效应” |
第六节 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
一、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 |
二、党的领导在经济决策中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 |
三、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作风的不断改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提质增效背景下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提质增效 |
2.1.2 棉花产业 |
2.1.3 棉花质量 |
2.1.4 质量管控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质量管理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产业链理论 |
第三章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变迁历程 |
3.1 兵团棉花产业相关概况 |
3.1.1 兵团棉花生产水平概况 |
3.1.2 兵团棉花质量概况 |
3.1.3 兵团职工植棉效益概况 |
3.2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前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 |
3.2.1 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 |
3.2.2 采摘环节的质量管控 |
3.2.3 收购环节的质量管控 |
3.2.4 加工环节的质量管控 |
3.2.5 储运环节的质量管控 |
3.3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后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 |
3.3.1 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 |
3.3.2 采摘环节的质量管控 |
3.3.3 收购环节的质量管控 |
3.3.4 加工环节的质量管控 |
3.3.5 储运环节的质量管控 |
第四章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评价 |
4.1 熵权法介绍 |
4.2 数据来源 |
4.3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权重的计算 |
4.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3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1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评价与分析 |
4.4.2 聚类分析结果及分析 |
4.5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4.5.1 生产环节中品种多、乱、杂,地膜使用、回收不合理 |
4.5.2 采摘环节中采摘管理混乱,职工棉花质量管控意识弱 |
4.5.3 收购环节中质量检测和价格机制不健全 |
4.5.4 加工环节加工企业质量责任意识差,从业人员素质低 |
4.5.5 储运环节物流体系不健全,仓库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
第五章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对质量、效益的影响 |
5.1 兵团各植棉师棉花质量综合测度 |
5.1.1 AHP模型介绍 |
5.1.2 数据来源 |
5.1.3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权重的计算 |
5.1.4 测度结果与分析 |
5.2 兵团各植棉师棉花效益综合状况 |
5.3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对质量、效益的影响 |
5.3.1 联立方程模型介绍 |
5.3.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5.3.3 联立方程模型构建 |
5.3.4 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 |
6.1 兵团棉花产业的发展方向 |
6.2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内容 |
6.2.1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原则 |
6.2.2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内容 |
6.3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4)2018年国内外棉花市场形势分析及2019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8年棉花市场形势回顾 |
1.1 棉花供给较为充足 |
1.1.1 棉花面积、产量“双增长” |
1.1.2 棉花质量较好 |
1.1.3 储备棉抛储规模较大 |
1.1.4 棉花进口较上年增加 |
1.2 棉花需求波动下降 |
1.3 国内外棉花价格波动较大, 内外棉价差缩小 |
1.3.1 国内外棉价均先涨后跌 |
1.3.2 内外棉价差总体呈缩小态势 |
2 2019年棉花市场走势展望 |
2.1 棉花消费趋弱可能性较大 |
2.2 棉花供给充裕 |
2.3 棉花价格弱势震荡可能性较大 |
3 需要关注的问题 |
3.1 内地棉区植棉意向可能继续下滑 |
3.2 棉花消费萎缩, 价格下滑, 后期市场风险加大 |
3.3 机采棉质量急需提高 |
4 发展建议 |
4.1 在内地棉区大力推广轻简栽培和直播棉, 鼓励发展托管服务 |
4.2 开放应对摩擦, 进一步提高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 |
4.3 谨慎研究发放新年度棉花滑准税配额 |
4.4 大力提高机采棉质量 |
(5)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种植生态价值评估及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
1.2.1 生态价值评估文献回顾 |
1.2.2 生态补偿文献回顾 |
1.2.3 盐碱地植棉文献回顾 |
1.2.4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生态价值评估与补偿的理论分析 |
2.1 生态价值评估理论分析 |
2.1.1 生态价值内涵 |
2.1.2 生态经济价值 |
2.1.3 生态价值评估 |
2.1.4 棉花种植生态价值内涵 |
2.2 生态价值评估的方法 |
2.2.1 成本费用法 |
2.2.2 市场价值法 |
2.2.3 影子项目法 |
2.2.4 边际机会成本法 |
2.2.5 条件价值法 |
2.2.6 生态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 |
2.3 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 |
2.4 生态补偿理论分析 |
2.4.1 生态补偿的涵义 |
2.4.2 生态补偿的原则 |
2.5 生态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的理论机理分析 |
2.5.1 生态环境价值论 |
2.5.2 外部性理论 |
2.5.3 公共物品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黄河三角洲棉区棉花种植发展现状 |
3.1 黄河三角洲棉花种植现状分析 |
3.2 山东棉花种植布局分析 |
3.3 山东棉花种植的必要性 |
3.4 黄河三角洲棉花种植的潜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种植的生态价值评估 |
4.1 盐碱地棉花种植生态功能 |
4.1.1 改善盐碱地土壤肥力、维持养分循环 |
4.1.2 提升盐碱地利用率、缓解粮棉争地 |
4.1.3 降解污染、秸秆还田利用 |
4.1.4 棉花与其他作物套种的生态效益 |
4.1.5 保护生物多样性 |
4.2 盐碱地棉花种植生态价值评估 |
4.2.1 盐碱地棉花生态价值评估的指标选择 |
4.2.2 保持土壤肥力功能的价值评估 |
4.2.3 维持养分循环功能的价值评估 |
4.2.4 固碳释氧功能的价值评估 |
4.2.5 净化大气环境功能的价值评估 |
4.2.6 改善土壤含盐量的生态价值评估 |
4.2.7 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的价值评估 |
4.3 本章小结 |
5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种植的生态价值补偿研究 |
5.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种植棉花的生态价值补偿基本要素分析 |
5.1.1 盐碱地棉花种植的生态补偿分析 |
5.1.2 盐碱地棉花种植生态补偿的主体 |
5.1.3 盐碱地棉花种植生态补偿的标准 |
5.1.4 盐碱地棉花种植生态价值补偿的方式 |
5.2 建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种植生态价值补偿机制的动因分析 |
5.2.1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调动棉农的种植积极性 |
5.2.2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平衡地区利益关系 |
5.2.3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棉区实现脱贫致富 |
5.2.4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
5.3 建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种植的生态补偿机制 |
5.3.1 加大对生态价值和生态补偿的宣传教育力度 |
5.3.2 设立黄河三角洲棉花生态保护区 |
5.3.3 建立健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5.3.4 建立盐碱地棉花种植生态补偿基金 |
5.3.5 拓宽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 |
5.3.6 加强生态保护立法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奖惩制度 |
5.3.7 健全生态和环保公众参与机制 |
5.3.8 调动科技人才参与生态和环保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表的论文 |
(6)时变参数模型及其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
1.3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 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TVP模型的基本设定及其估计方法 |
2.1 状态空间模型及其相关算法 |
2.2 TVP模型的基本设定及其估计方法 |
第三章 基于TVP-SV模型的中国通胀惯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通胀惯性的理论探讨 |
3.3 带内生变量的TVP-SV模型及其估计方法 |
3.4 实证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
3.5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3.6 主要结论及启示 |
第四章 基于TVP-VAR模型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
4.1 引言 |
4.2 国际股市走势及其波动性 |
4.3 TVP-VAR模型及其估计方法 |
4.4 基于TVP-VAR模型的时变溢出指数构建 |
4.5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4.6 主要结论及启示 |
第五章 基于LT-TVP-VAR模型的房价波动研究 |
5.1 引言 |
5.2 房价波动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 |
5.3 LT-TVP-VAR模型及其估计方法 |
5.4 实证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
5.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6 主要结论及启示 |
第六章 基于非参数TVP-VAR模型的棉花期货研究 |
6.1 引言 |
6.2 棉花产业政策回顾及其影响 |
6.3 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5 主要结论及其启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7)近12年来我国棉花价格波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回顾 |
2 我国棉花价格近12年波动分析 |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2.1.1 方法。 |
2.1.2 数据来源。 |
2.2 我国棉花价格波动的主要特征 |
2.2.1 棉花价格波动总体呈先涨后跌趋势。 |
2.2.2 棉花价格短期波动频率相对较高。 |
2.2.3 棉花价格呈不规则“钟型”波动。 |
2.2.4 棉花价格波动周期为2到3年。 |
3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3.1 主要研究结论 |
3.2 稳定棉花价格的政策建议 |
(8)2016年中国棉花市场形势分析及2017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6年全球棉花市场形势 |
1.1 面积下降产量略增 |
1.2 国际棉价波动走高 |
1.3 全球棉花消费保持稳定 |
1.4 全球棉花贸易规模小幅缩减 |
1.5 国际棉花库存明显下降 |
2 2016年国内棉花市场形势 |
2.1 面积、产量均下降,但供给较为充足 |
2.2 棉花消费变化不大 |
2.2.1 国内消费总体平淡,但略有起色 |
2.2.2 纺纱量增加,纱线价格上涨明显 |
2.3 棉花进口规模大幅下降 |
2.4 棉花价格恢复性上涨 |
2.5 国内外棉花价差扩大 |
3 2017年中国棉花市场形势展望 |
3.1 生产规模略有恢复 |
3.2 棉花价格弱势震荡 |
3.3 棉花消费规模变动不大 |
3.4 棉花进口继续保持低位 |
(9)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上海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
第一节 上海的地理沿革概述 |
一、海岸线变迁 |
二、上海的行政沿革 |
第二节 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 |
一、基本自然环境 |
二、农业自然环境 |
第三节 上海的社会经济条件 |
一、上海的人口结构 |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 |
三、上海的交通运输 |
第四节 上海地区农业发展概略 |
一、古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
二、近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
三、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单一工业化大城市的形成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二、人口增长促进粮棉油生产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
三、农业的功能定位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七、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的生产 |
八、经济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的兴起 |
九、工农关系:农业支持工业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二、城市建设逐步侵占耕地 |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五、滩涂围垦造地 |
第五节 小结 |
一、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
二、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由“单一工业化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二、人口城市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 |
三、农业功能定位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七、纺织业的没落导致棉花生产骤然下降 |
八、经济城市化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 |
九、工农关系:工业初步反哺农业 |
十、经济城市化酝酿都市农业萌芽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二、城市建设快速侵占耕地 |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五、滩涂围垦造地 |
第五节 小结 |
一、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
二、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形成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二、人口城市化要求农产品供给内外结合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
三、都市农业定位确立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七、工农关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 |
八、都市农业全面发展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二、城市建设加速侵占耕地 |
三、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第五节 小结 |
一、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概况 |
二、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
一、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
二、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 |
三、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 |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 |
二、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 |
三、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 |
第三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借鉴作用 |
一、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 |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 |
三、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 |
四、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 |
五、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 |
六、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 |
七、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 |
八、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
(一) 方志类 |
(二) 专着类 |
(三) 论文类 |
(四) 学位论文类 |
(五) 电子文献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棉花生产概述 |
1.1.1 世界棉花生产 |
1.1.2 我国棉花生产 |
1.2 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状况 |
1.2.1 棉花产量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
1.2.2 棉花品质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
1.2.3 棉花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演变研究 |
1.2.4 棉花抗病性改良研究进展 |
1.2.5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进展 |
1.3 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的成就和不足 |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河南省棉花生产形势研究 |
2.1 河南省棉花生产在全国的位置和比重 |
2.2 河南省棉花的生产优势 |
2.2.1 河南是全国棉花生产优势区域之一 |
2.2.2 植棉历史悠久,棉花生产相对稳定 |
2.2.3 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植棉比较效益高 |
2.2.4 河南省具有信息区位优势 |
2.2.5 河南省具有产业化基础 |
2.3 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 |
2.3.1 第一个快速发展和稳定阶段(1949~1960年) |
2.3.2 波动剧烈的时期(1961~1981年) |
2.3.3 波动中快速发展的阶段(1982~1992年) |
2.3.4 稳步递减阶段(1993~2000年) |
2.3.5 恢复性增长阶段(2000~2007年) |
2.3.6 滑坡阶段(2007年至今) |
2.4 河南省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
2.4.1 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 |
2.4.2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
2.4.3 生产波动大,总产徘徊不前 |
2.4.4 品质结构单一,质量问题突出 |
2.4.5 枯黄萎病发生依然严重,次生害虫危害逐年增大 |
2.4.6 国家缺乏对棉花的优惠政策,植棉比较效益差 |
2.4.7 科研经费和人才严重短缺,生产技术的老化 |
2.4.8 资源制约发展,增产难度加大 |
2.4.9 棉田污染加重,环保压力增大 |
2.4.10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削弱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
2.5 品种改良对河南省棉花生产的促进作用 |
2.5.1 不同历史时期河南省棉花研究进展及其成就 |
2.5.2 近期河南省棉花生产代表品种介绍 |
2.6 小结与讨论 |
3 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河南省棉花审定品种概况 |
3.2.2 产量遗传性状改良 |
3.2.3 抗病性研究 |
3.2.4 纤维品质遗传改良研究 |
3.2.5 综合农艺性状遗传改良研究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提高棉花产量,集成配套生产技术 |
3.3.2 加强抗病育种、综合防治 |
3.3.3 创新棉花资源,提升纤维品质 |
3.3.4 合理配置棉花综合农艺性状 |
4 河南省棉花发展展望 |
4.1 河南省棉花生产形势展望 |
4.1.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棉花生产质量和效益 |
4.1.2 调优区域布局,提升棉花产品档次 |
4.1.3 加强政策扶持,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 |
4.1.4 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
4.1.5 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推进棉花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
4.2 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展望 |
4.2.1 选育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棉花新品种 |
4.2.2 满足纤维品质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品质改良 |
4.2.3 继续加强抗黄萎病育种 |
5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表1 近30年来河南省已审棉花品种的系谱来源、应用面积及获奖情况 |
附表2 近30年河南审定棉花品种性状一览表 |
四、国内外棉花市场形势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棉区棉花价格预测及预警[D]. 沈小洁.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 王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提质增效背景下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优化研究[D]. 李婕.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2018年国内外棉花市场形势分析及2019年展望[J]. 翟雪玲. 农业展望, 2019(03)
- [5]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种植生态价值评估及补偿研究[D]. 王艺璇.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时变参数模型及其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D]. 刘堂勇. 厦门大学, 2018(07)
- [7]近12年来我国棉花价格波动特征分析[J]. 李颖芳,胡继连. 中国棉花, 2017(06)
- [8]2016年中国棉花市场形势分析及2017年展望[J]. 翟雪玲,原瑞玲. 农业展望, 2017(04)
- [9]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D]. 徐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10]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D]. 唐中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