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东疣柄牛肝菌仿生栽培(论文文献综述)
曹旸,纪光燕,罗顺珍,高丽霞,陶玲,王秋兰,杨瑞恒,鲍大鹏,纪开萍[1](2021)在《暗褐网柄牛肝菌人工驯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中认为在全球的牛肝菌物种中,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是唯一一种成功被人工驯化、实现了周年工厂化栽培的牛肝菌,总产能已达日产16t。暗褐网柄牛肝菌人工栽培技术,从初期的实验室探索阶段,到工厂化栽培的发展阶段,再到工厂化菌株菌种选育的提升阶段,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本文将从暗褐网柄牛肝菌的生态学特性、人工栽培、菌种选育及营养活性物质等方面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现阶段产业和学科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基础研究和生产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伍燕,杜俊希,张娟,申利群[2](2021)在《华丽牛肝菌菌塘土壤细菌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解野生华丽牛肝菌(Boletus magnificus)的生境,以华丽牛肝菌菌塘为研究对象,取样4个菌塘土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4个采集点菌塘土壤进行分析,研究其细菌的组成、丰度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华丽牛肝菌菌塘菌群分属于30个门、78个属,菌塘中主要的类群为变形菌门(72.13%~14.70%)、酸杆菌门(62.39%~2.97%)、芽单胞菌门(5.69%~2.22%)和硬壁菌门(1.31%~0.05%);主要属为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沙雷氏菌属(Serratia)、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缓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Gp1、Gp2、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和WPS-1 genera incertae sedis。4个采集点菌塘中的菌群较丰富,多样性指数水准高;各个菌塘生境不同使得每个菌塘的优势菌属各有差异,菌群结构与取样环境的树种、土壤的特质和人类活动有关,4个菌塘土壤中共有类群是伯克氏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缓生根瘤菌属和芽单胞菌属。研究结果为了解野生牛肝菌的生境提供参考。
杨云礼,徐明,邹晓,陈进,马洪霞,杨兰,张健[3](2019)在《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外生菌根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关键的微生物组分,在促进植物养分与生长、提高宿主抗逆性、驱动群落演替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该区域中文期刊已报道外生菌根真菌有370种,隶属29科53属,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鹅膏菌科(Amanitaceae),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和鹅膏属(Amanita);分析了我国南方外生菌根真菌资源分布及其限制因素的研究进展,提出该区域未来外生菌根真菌研究方向: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外生菌根真菌与相关生物间互作机制;基于外生菌根真菌功能性状的大尺度生态机制研究外生菌根应用技术原理与研发。
吴双艳[4](2017)在《远东疣柄牛肝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组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远东疣柄牛肝菌是一种兼具食药两用的大型真菌,其色素提取物、多酚提取物等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多糖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以远东疣柄牛肝菌为试验材料,对该种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对单糖的组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的进行初步探究。结果如下:1.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远东疣柄牛肝菌的多糖(命名为LEP,下同),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多糖的提取条件。通过优化得到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液料比33:1 mL/g,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75℃,在此条件下远东疣柄牛肝菌多糖的最佳得率是10.30%。2.LEP经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纯化,共得到三个单一组分LEP-1、LEP-2和LEP-3。其中,LEP-1是中性糖由蒸馏水洗脱获得,LEP-2和LEP-3是酸性糖由NaCl洗脱获得。3.红外光谱法分析LEP-2的组成分。图谱结果显示LEP-2不仅有β-吡喃糖苷键,而且还是一种酸性糖,有糖醛酸存在。红外光谱有如下主要吸收峰:3309.12cm-1、2926.35 cm1、1601.73 cm-1·1416.48 cm-1·1366.77 cm-1、1247.37 cm-1、1035.02 cm-1、918.89 cm-1、796.78 cm-1。说明LEP-2中含有O-H、C-H、羰基C=O对称及非对称区域、葡萄糖中特有的-OH变角振动区域、β-吡喃糖苷键、甘露糖等区域。4.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分析LEP-2的分子量和单糖组成。结果显示:分子量等于342375 Da;由岩藻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1.82:0.61:5.14:26:5.41:61.02。5.通过测定自由基(·OH、DPPH·、O2-·)清除能力,来评价LEP及纯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如下:在样品是1mg/mL时,·OH的清除能力:LEP-1>LEP-2>LEP-3>LEP;对 O2-·的清除能力:LEP>LEP-2>LEP-1>LEP-3;对 DPPH·的清除能力:LEP>LEP-3>LEP-1>LEP-2。实验结果证明该种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与多糖的质量浓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线性剂量关系。
秦余,李茜茜,郑雨焕,丁光玲,郭霞[5](2016)在《3种野生牛肝菌的菌塘土壤细菌多样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远东疣柄牛肝菌(Leccinum extremiorientale)、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和小孢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microsporus)菌塘为研究对象,揭示其菌塘土壤细菌的菌群多样性。【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这3种野生牛肝菌菌塘土壤细菌的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远东疣柄牛肝菌菌塘土样中的主要细菌类群为变形杆菌门(53.6%)、酸杆菌门(33.8%)、拟杆菌门(4.7%)、放线菌门(1.7%);美味牛肝菌中主要类群为酸杆菌门(40.7%)、变形杆菌门(38.1%)、拟杆菌门(10.3%)、放线菌门(3.1%);小孢粉孢牛肝菌中酸杆菌门(65.3%)、变形杆菌门(23.8%)、拟杆菌门(4.9%)为主要类群。细菌在属级分类水平上,远东疣柄牛肝菌菌塘主要属中69.8%为未知属,其余为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16.0%)、酸杆菌门中的Candidatus Solibacter(5.9%)和酸孢菌属Acidocella(3.3%)。美味牛肝菌中主要的属分布在未知类群(83.0%),此外,还有Candidatus Solibacter(8.0%),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2.1%)。小孢粉孢牛肝菌菌塘中,分别为未知类群(80.9%)和Candidatus Solibacter(12.6%)。【结论】3种牛肝菌菌塘土壤中细菌类群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含有大量未知类群。
刘棒[6](2015)在《远东疣柄牛肝菌与双色牛肝菌比较转录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转录组学研究方面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素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条件,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真菌王国”。本研究通过Illumina/HiseqTM2000测序平台,完成了对云南野生食药用大型真菌中牛肝菌科疣柄牛肝菌属的远东疣柄牛肝菌和牛肝菌属的双色牛肝菌的转录组测序工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其进行了从头组装,完成了对两种真菌转录组基因的功能注释,并对它们的转录组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与分析。在此次研究中,远东疣柄牛肝菌和双色牛肝菌分别鉴定出了2,730个SSRs和1,652个SSRs,然后利用CandiSSR软件,以双色牛肝菌转录组的SSRs为参考序列,将远东疣柄牛肝菌转录组SSRs与参考序列比对后得到了89个在两种真菌中具有多态性的SSRs位点,提取了双色牛肝菌中多态性SSRs位点上、下游各100bp的核苷酸序列,以供引物设计使用。通过两种真菌转录组的比较,对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直系同源基因所受到的选择性压力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了有52个直系同源基因对可能受到了正选择作用,其中有6个直系同源基因对可能受到了较为强烈的正选择作用。最后,完成了对两种真菌的碳水化合物酶有关基因的注释与比较研究。远东疣柄牛肝菌和双色牛肝菌的转录组数据及功能基因的注释,为开展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发掘利用,进一步研究它们的药用成分的代谢、药理作用及特点奠定了基础。
杨梅,柳成益,唐平,吴建华,郭勇,彭卫红,郑林用[7](2013)在《四川攀枝花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攀枝花市三区两县,14个乡镇的种植农户、食用菌种植协会为对象,调研了本地食用菌产业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
刘丽丽[8](2013)在《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豆杉植物体内含有强活性的抗癌物质紫杉醇,对人体多种常见的癌症均有良好的疗效。目前野生红豆杉资源已濒临灭绝,因此,为了避免破坏野生资源,国内外诸多商家开始大面积建立红豆杉人工林,由此引发了植物界科学家对其育苗技术的探索。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育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关于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 Sied. et Zucc.)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研究以东北红豆杉为材料,对最佳外植体的选择、不同培养阶段培养基配方、培养基的简化及微扦插环境进行研究,最终建立东北红豆杉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并进行成本预算,为实现东北红豆杉工厂化育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研究结论如下:1)在初代培养中,通过不同外植体、培养基种类、激素、简化培养等对东北红豆杉芽萌动的影响试验,得出东北红豆杉组培育苗最佳外植体为23cm半木质化茎尖;简化前最佳培养基配方为B5+琼脂0.6%+蔗糖2%+IBA3mg/L+AC0.1%+农用链霉素0.4g/L,可以使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5%以上,愈伤量适中,芽萌动率达95%以上,芽萌动系数高,萌动时间短(6d);简化后培养基最佳配方为1/2B5+琼脂0.6%+白砂糖2%+IBA3mg/L+AC0.1%+农用链霉素0.4g/L,并对芽的萌动无不良影响;培养容器可采用塑料杯代替三角瓶;通过对培养基成分及培养容器的简化节约成本大约为94.4%,其中培养容器约占93.7%。2)在继代培养中,通过不同种类培养基、不同激素配方、继代周期、简化培养对芽增殖的影响试验,得出东北红豆杉组培育苗继代培养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琼脂0.8%+蔗糖3%+IBA2mg/L+BA0.05mg/L+AC0.1%+农用链霉素0.4g/L,简化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MS+琼脂0.8%+白砂糖3%+IBA2mg/L+BA0.05mg/L+AC0.1%+农用链霉素0.4g/L,简化后培养基对芽增殖无不良影响;培养容器仍采用塑料杯代替三角瓶;通过培养基及培养容器的简化节约成本大约为93.4%,其中培养容器约占92.5%。3)在微扦插试验中,以东北红豆杉当年生半木质化小枝条作为试验材料,对微扦插环境及基质配方进行了研究。初步筛选出较优的微扦插环境,即光照时间为16h/d(光强为1000lux)、温度为25℃、空气湿度为80%85%;本研究采用有下界约束的单形格子混料设计对微扦插基质配方进行优化,因素包括沙子、苔藓、蛭石、山皮土,在非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实验室内)使其生根,最终确定,东北红豆杉微扦插最佳基质配方为苔藓:蛭石:山皮土=1:4:5,可使生根率接近100%。4)通过以上试验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东北红豆杉工厂化组培育苗技术体系,包括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微扦插生根3个部分,并对工厂化育苗成本进行了初步预算,得出平均每生产一株东北红豆杉组培苗所需成本约为0.9691元,其中人工费最高,约占50%,为东北红豆杉工厂化组培育苗提供参考。
杨梅,柳成益,唐平,吴建华,郭勇,彭卫红,郑林用[9](2013)在《四川攀枝花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文中提出以攀枝花市三区两县,14个乡镇的种植农户、食用菌种植协会为对象,调研了本地食用菌产业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
方琼,刘朝贵,陈仁玉[10](2013)在《响应面法优化远东疣柄牛肝菌发酵产色素的条件》文中研究表明首次以远东疣柄牛肝菌为材料,对其发酵产色素的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出远东疣柄牛肝菌发酵产色素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最佳氮源是玉米浆干粉,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影响其产色素的2个显着因素:装液量和培养时间,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中心组合设计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麦芽糖20g/L、玉米浆干粉5g/L、KH2PO43g/L、MgSO4·7H2O1.5g/L、VB10.01g/L、培养温度27℃、培养时间141.85h、装液量87.70mL,优化后的色素含量比优化前提高了11.37倍。
二、远东疣柄牛肝菌仿生栽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东疣柄牛肝菌仿生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暗褐网柄牛肝菌人工驯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学特性 |
1.1 暗褐网柄牛肝菌与“宿主树”的关系 |
1.2 暗褐网柄牛肝菌与根粉蚧的关系 |
2 暗褐网柄牛肝菌的人工栽培研究 |
2.1 菌丝生长研究 |
2.2 覆土出菇研究 |
3 暗褐网柄牛肝菌菌种选育 |
4 暗褐网柄牛肝菌的营养活性物质 |
5 未来研究方向 |
5.1 营养生理学研究 |
5.2 农艺性状的遗传学本质研究 |
5.3 菌渣综合利用研究 |
(2)华丽牛肝菌菌塘土壤细菌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采集 |
1.1.2 药品及试剂 |
1.2 仪器和设备 |
1.3 方法 |
1.3.1 样品预处理 |
1.3.2 总DNA提取和检测 |
1.3.3 PCR扩增 |
1)扩增及纯化 |
2)扩增条件 |
1.3.4 测序 |
1.3.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塘多样性指数(Alpha)分析 |
2.2 各样品中细菌类群的相关性分析 |
2.3 菌塘中细菌组成分析 |
2.3.1 XQ菌塘细菌分类 |
2.3.2 XW菌塘细菌分类 |
2.3.3 XC菌塘细菌分类 |
2.3.4 XH菌塘细菌分类 |
2.4 基于属水平的优势细菌分析 |
3 结论 |
(3)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南方ECM研究概况及方法 |
1.1 我国南方地区ECM研究概况 |
1.2 我国南方地区ECM主要研究方法 |
1.2.1 资源调查研究方法 |
1.2.2 生理生态研究方法 |
1.2.3 应用技术研究方法 |
2 我国南方ECM真菌多样性与价值研究 |
2.1 我国南方ECM真菌物种多样性统计 |
2.2 ECM真菌利用价值研究 |
3 ECM多样性分布格局及限制因素 |
3.1 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
3.2 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分布的限制因素 |
4 研究展望 |
(4)远东疣柄牛肝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组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远东疣柄牛肝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多糖的提取分离技术 |
1.2.1 传统热水浸提法 |
1.2.2 现代提取方法 |
1.2.3 糖含量的检测方法 |
1.2.4 多糖的除杂及分离纯化 |
1.3 多糖的生理活性及其功能 |
1.3.1 抑制肿瘤和癌细胞的作用 |
1.3.2 抗氧化活性 |
1.3.3 免疫调节作用 |
1.3.4 抗病毒活性 |
1.3.5 降血糖活性 |
1.4 多糖的结构分析 |
1.4.1 多糖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
1.4.2 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1.4.3 多糖中官能团解析 |
1.5 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性检测 |
1.5.1 测定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1.5.2 测定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1.5.3 测定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目的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远东疣柄牛肝菌多糖的提取工艺的研究 |
2.1 材料及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材料的预处理 |
2.2.2 远东疣病牛肝菌多糖的提取工艺流程 |
2.2.3 远东疣病牛肝菌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4 远东疣柄牛肝菌多糖的单因素实验 |
2.2.5 响应曲面优化传统热水浸提法试验设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2.3.2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3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东疣柄牛肝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Sevage法除蛋白 |
3.2.2 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蛋白质 |
3.2.3 活性炭脱色 |
3.2.4 小分子物质的透析 |
3.2.5 DEAE-52纤维素柱层析 |
3.2.6 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 |
3.2.7 紫外光谱扫描分析 |
3.3 试验结果 |
3.3.1 远东疣柄牛肝菌除蛋白结果与分析 |
3.3.2 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
3.3.3 Sephadex G-100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
3.4 紫外光谱扫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东疣柄牛肝菌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单糖组分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原料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试剂 |
4.2 远东疣柄牛肝菌常见理化性质 |
4.2.1 溶解性的检测 |
4.2.2 Fehling反应 |
4.2.3 苯酚-硫酸法 |
4.2.4 碘反应 |
4.2.5 三氯化铁反应 |
4.2.6 考马斯亮蓝反应 |
4.2.7 茚三酮试验 |
4.3 紫外光谱扫描 |
4.4 LEP-2的单糖组分分析 |
4.5 LEP-2的红外光谱扫描 |
4.6 LEP-2分子量的测定 |
4.7 LEP-2中糖醛酸的检验 |
4.8 实验结果 |
4.8.1 LEPS多糖的理化性质 |
4.8.2 LEP-2的紫外光谱扫描 |
4.8.3 远东疣柄牛肝菌多糖LEP-2的单糖组分分析 |
4.8.4 LEP-2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4.8.5 LEP-2分子量的测定结果 |
4.8.6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远东疣柄牛肝菌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原料 |
5.1.2 主要仪器 |
5.1.3 主要试剂 |
5.2 远东疣柄牛肝菌多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5.2.1 清除·OH活性的测定 |
5.2.2 清除O_(2-)·活性的测定 |
5.2.3 清除DPPH活性的测定 |
5.3 远东疣柄牛肝菌实验结果 |
5.3.1 清除·OH活性的测定 |
5.3.2 清除O_(2-)·活性的测定 |
5.3.3 清除DPPH活性的测定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5)3种野生牛肝菌的菌塘土壤细菌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采集: |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 土壤总DNA的提取 |
1.3 高通量测序分析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序结果的质量分析 |
2.2 各样品中细菌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
2.3 菌塘中菌群组成分析 |
2.4 各样品中优势OTU种类的丰度分析 |
3 讨论 |
(6)远东疣柄牛肝菌与双色牛肝菌比较转录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转录组学研究 |
1.1.1 组学发展与研究概述 |
1.1.2 转录组 |
1.1.3 转录组学与比较转录组学 |
1.2 转录组研究方法 |
1.2.1 现阶段对转录组研究的基本方法 |
1.2.2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 |
1.3 大型真菌研究及两种牛肝菌研究进展 |
1.3.1 大型真菌研究概述 |
1.3.2 牛肝菌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样本采集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总RNA提取 |
2.2.2 总RNA样品质量检测 |
2.2.3 文库构建与测序 |
2.2.4 转录组测序数据预处理 |
2.2.5 转录组数据组装、注释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总的RNA样品的质量检测 |
3.1.1 琼脂糖(Agar)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3.1.2 总RNA样品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
3.1.3 总RNA样品的Agilent 2100检测 |
3.2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
3.3 转录组原始测序数据的统计 |
3.4 真菌转录组的组装 |
3.5 真菌转录组的功能注释 |
3.6 真菌的遗传标记SSR分析 |
3.7 远东疣柄牛肝菌与双色牛肝菌直系同源基因分析 |
3.8 真菌转录组中与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相关基因 |
参考文献 |
附表和附图 |
致谢 |
附录A |
(8)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原理及特点 |
1.1.2 红豆杉的种类、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
1.1.3 红豆杉的利用价值 |
1.1.4 国内外紫杉醇生产及市场现状 |
1.2 红豆杉植物组培育苗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简化培养 |
1.2.2 芽的诱导及分化 |
1.2.3 生根 |
1.2.4 仿生栽培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技术难点及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东北红豆杉芽的诱导及分化技术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1 试验用品的灭菌及外植体的制备 |
2.2.2 培养基的制备 |
2.2.3 外植体接种与培养条件 |
2.2.4 试验统计与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NAA 对 4 种外植体初培效果的影响 |
2.3.2 NAA 与 BA 混合对 4 种外植体初培效果的影响 |
2.3.3 IBA 对 W4 初培效果的影响 |
2.3.4 IBA 与 BA 混合对 W4 初培效果的影响 |
2.3.5 活性炭(AC)对 W4 初培效果的影响 |
2.3.6 培养基种类对 W4 初培效果的影响 |
2.3.7 不同激素处理对继代芽增殖的影响 |
2.3.8 不同培养基对继代芽增殖的影响 |
2.3.9 继代周期对芽增殖的影响 |
2.4 结论与讨论 |
2.4.1 初代培养最佳外植体及最优培养基配方 |
2.4.2 继代培养最佳培养基配方 |
2.4.3 褐化问题的解决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北红豆杉简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2.1 试验用品灭菌及外植体制备 |
3.2.2 初代培养简化培养基的制备 |
3.2.3 继代培养的简化培养基的制备 |
3.2.4 外植体接种与培养条件 |
3.2.5 试验统计及数据处理 |
3.3 初代培养简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肌醇的简化 |
3.3.2 无机盐的简化 |
3.3.3 糖的简化 |
3.3.4 培养容器的简化 |
3.3.5 多因素简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继代培养简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糖的简化 |
3.4.2 无机盐的简化 |
3.4.3 培养容器的简化 |
3.5 结论与讨论 |
3.5.1 初代培养简化培养基配方及培养容器 |
3.5.2 继代培养简化培养基配方及培养容器 |
3.5.3 其他方面的简化 |
3.6 简化前后成本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北红豆杉微扦插育苗环境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插穗及苗盘的制备 |
4.2.3 扦插与管理 |
4.2.4 试验统计与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光照时间对微扦插生根的影响 |
4.3.2 空气湿度对微扦插生根的影响 |
4.3.3 温度对微扦插生根的影响 |
4.3.4 不同光环境对微扦插生根的影响 |
4.3.5 微扦插基质配方的优化 |
4.4 结论与讨论 |
4.4.1 环境条件的选择 |
4.4.2 最佳基质配方 |
4.4.3 最佳生根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北红豆杉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的构建及成本预算 |
5.1 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的构建 |
5.1.1 初代培养外植体的选择及制备 |
5.1.2 初代培养简化培养基的制备 |
5.1.3 初代培养外植体接种及培养 |
5.1.4 继代培养简化培养基的制备 |
5.1.5 继代培养外植体转接及培养 |
5.1.6 微扦插 |
5.2 工厂化育苗成本预算 |
5.2.1 成本构成 |
5.2.2 培养瓶数及培养基量推算 |
5.2.3 成本预算 |
5.2.4 组培苗的单株成本 |
5.2.5 单株成本构成比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科研成果及导师、作者简介 |
致谢 |
(9)四川攀枝花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攀枝花食用菌产业现状 |
1.1 野生菌资源现状 |
1.2 人工栽培食用菌现状 |
1.3 食用菌市场销售情况 |
2 攀枝花食用菌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野生资源破坏严重, 驯化栽培研究较少 |
2.2 机械化程度低, 生产操作不规范, 生产成本较高 |
2.3 投入少, 科技支撑产业的力度不足 |
2.4 菌政管理混乱, 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监督 |
3 对策与建议 |
3.1 加大对攀枝花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力度, 强化名贵野生菌类的人工驯化 |
3.2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提高科技对产业的支撑 |
3.3 强化菌种管理, 规范菌种市场 |
3.4 扶持龙头企业,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
(10)响应面法优化远东疣柄牛肝菌发酵产色素的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 |
1.1.3 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菌种的活化 |
1.2.2 发酵条件的优化 |
1.2.3 色素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最适碳源的选择 |
2.1.2 最适氮源的选择 |
2.2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显着因素 |
2.3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条件 |
2.3.1 最陡爬坡试验 |
2.3.2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
2.4 模型验证 |
3 结论 |
四、远东疣柄牛肝菌仿生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 [1]暗褐网柄牛肝菌人工驯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曹旸,纪光燕,罗顺珍,高丽霞,陶玲,王秋兰,杨瑞恒,鲍大鹏,纪开萍. 菌物学报, 2021
- [2]华丽牛肝菌菌塘土壤细菌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分析[J]. 伍燕,杜俊希,张娟,申利群. 中国食用菌, 2021(01)
- [3]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研究进展[J]. 杨云礼,徐明,邹晓,陈进,马洪霞,杨兰,张健. 西部林业科学, 2019(05)
- [4]远东疣柄牛肝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组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性研究[D]. 吴双艳.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5]3种野生牛肝菌的菌塘土壤细菌多样性[J]. 秦余,李茜茜,郑雨焕,丁光玲,郭霞. 微生物学通报, 2016(10)
- [6]远东疣柄牛肝菌与双色牛肝菌比较转录组学研究[D]. 刘棒.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6)
- [7]四川攀枝花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A]. 杨梅,柳成益,唐平,吴建华,郭勇,彭卫红,郑林用. 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3
- [8]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研究[D]. 刘丽丽. 吉林大学, 2013(08)
- [9]四川攀枝花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 杨梅,柳成益,唐平,吴建华,郭勇,彭卫红,郑林用. 食用菌, 2013(02)
- [10]响应面法优化远东疣柄牛肝菌发酵产色素的条件[J]. 方琼,刘朝贵,陈仁玉. 食品科技,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