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肝功能衰竭”和“重型肝炎”分类及诊断名称的意见

关于“肝功能衰竭”和“重型肝炎”分类及诊断名称的意见

一、“肝功能衰竭”和“重型肝炎”分型和诊断名称的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潘晨燕[1](2021)在《仿生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肝细胞微载体与半透膜微管构建仿生肝小叶结构单元;基于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构建肝脏芯片;肝脏芯片应用于仿生生物人工肝(Bionic bioartificial liver system,BBALS)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效果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构建基于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的肝脏芯片。通过对肝细胞微载体进行肝功能评估,验证其模拟肝脏微环境以及作为体外生物反应器单元可能性,并与半透膜微管结合构建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将其与双向循环体系结合构建肝脏芯片,通过对双向循环体系不同流速进行优化,优选出最适合肝细胞微载体培养的流速,能够维持肝细胞微载体最强活性、及最佳细胞功能。实验分为对细胞进行二维平板培养组和肝细胞微载体模拟3D培养组,使用过碘酸雪夫染色法(Periodic Acid-Schiffstain,PAS)观察糖原合成情况,同时使用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染色观察摄取及排泄能力,通过检测尿素(Urea)、白蛋白(Album,ALB)水平评估合成及分泌能力,检测细胞色素P-450表达(Cytochrome P-450,CYP-450)情况,通过细胞增殖及肝功能水平检测确定最佳流速。第二部分:通过使用构建的仿生生物人工肝,对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进行研究。使用3D肝脏芯片作为新型生物反应器应用于BBALS中,通过过滤D-氨基半乳糖诱导(D-galactosamine,D-Gal)形成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兔模型,对其进行血浆置换,研究BBALS治疗ALF的作用。实验分为正常组、ALF组以及BBALS治疗组,观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尿素和白蛋白水平,并用H&E、Ki-67和Tunel染色检测炎症反应、增殖和凋亡程度。结果:第一部分:肝细胞微载体3D培养组与细胞平板培养组相比,肝糖原合成更多,ICG摄取和释放速度更快,尿素合成、白蛋白分泌水平增高,CYP-450水平增高。得到了优化后的最佳流速,证明肝脏芯片在5mL/h时能够保持较高的细胞活性,维持其特异性功能。第二部分:与未治疗的ALF组相比,BBALS治疗组的ALT和AST显着降低,尿素和血浆生成明显改善,炎症浸润、肝细胞凋亡和肝细胞增殖显着减少。结论:1.肝细胞在微载体上3D培养与细胞平板培养相比有更好的肝储备、合成、分泌、代谢能力,将其与半透膜微管组装构建了模拟肝脏肝小叶结构的功能单元。发现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结合双向循环体系构建的肝脏芯片能够在0.5mL/h流速下使细胞达到最佳生长活性,有较好的肝脏特异性功能。2.仿生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后,肝脏损伤程度减轻,解毒和合成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显示了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吴玉潇[2](2020)在《柴芍健脾膏治疗肝郁脾虚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柴芍健脾膏治疗肝郁脾虚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究柴芍健脾膏联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HBV-ACLF患者的可行性,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共收集102例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的肝病科住院治疗的ACLF患者(2014年1月到2019年1月),其中医证型均要求为肝郁脾虚型,其中51例为对照组(单纯西医综合治疗),51例为治疗组(单纯西医综合治疗+柴芍健脾膏)。收集治疗疗程4周、8周时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治疗疗程在0周、4周、8周时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 L)值、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值、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值、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值、中医证候评分等指标,并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的死亡率为9.80%,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5.69%;经8周治疗后,治疗组的死亡率为23.53%,对照组的死亡率为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2)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 L、PTA、INR、ALT、AST、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改善(P<0.05)。(3)经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 L、PTA、INR值对比差异明显(P<0.05),说明柴芍健脾膏在4周内对于凝血功能的改善和退黄效果均优于单纯西医内科治疗;治疗达8周时,两组患者之间的PTA、INR值差异不大(P>0.05),TBi L值对比差异明显(P<0.05)。(4)经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值、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经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之间的ALT、AST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柴芍健脾膏联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肝郁脾虚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8周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林扬[3](2020)在《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部分血浆置换(PE)与单纯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3例。按实际选择的治疗方案区分人群,选择DPMAS+部分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治疗组,选择单纯血浆置换组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3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证型及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等。所有ACLF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Excel及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生化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种模式人工肝治疗后患者4周、12周累积生存率进行分析,并对ACLF患者部分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分析不同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不同分期、临床预后及MELD评分中的分布情况,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与ACLF临床预后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和病因及治疗前肝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DBIL、ALB、PT、PLT、ALT、AST、C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TBIL、DBIL、ALB、WBC、PT、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ALB较对照组下降明显。(3)两组治疗4周后皮肤黄染、乏力、纳差、腹胀、腹水、尿少、瘀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比例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累计至12周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4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及96.67%;12周随访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及69.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例死亡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均明显高于42例生存组患者(P<0.05);而ALB及AFP低于生存组(P<0.05)。但两组的性别(男)、PLT、ALT、AST、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3例患者入院时评估的MELD得分为分组标准,统计并分析发现,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MELD评分30-39组(100%)高于20-29组(13%)高于10-19组(0%)。(7)接受1次、2次、3次及3次以上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6/8)、85.7%(18/21)、80%(8/10)及71.4%(10/14)。不同的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临床预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证生存率高于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死亡率高于其他两证型。ACLF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MELD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部分血浆置换以及单纯血浆置换两种模式的人工肝均对ACLF患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前者在清除胆红素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但两者对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差别。(2)TBIL、ALB、INR、Cr、MELD、AFP可能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3)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ACLF患者中辨为湿热蕴结证的生存率更高,而辨为脾肾阳虚证的则死亡率更高,提示中医证型或许与ACLF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关系。

周小博[4](2020)在《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 L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50例,随机分西药组(西医治疗)25例和中西药组(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25例,分别予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观察患者生存、好转情况,比较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TBil、Alb、ALT、AST、PTA及MELD评分,评估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健康人外周血Th17、Treg所占CD4+T细胞的比例作对照,予治疗前、治疗8周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观察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中西药组8周存活率(76%)优于西药组(48%);中西药组好转率(60%)优于西药组(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4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8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在Alb、ALT、AST、PTA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前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8周,中西药组和西药组的Th17细胞水平均下降,且中西药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中西药组Treg细胞水平下降,而西药组Treg细胞明显高于中西药组,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HBV-ACLF,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好转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纠正免疫平衡失调。以解毒化瘀方为主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其疗效机制可能与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有关。

刘华[5](2020)在《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发生在慢性肝病患基础上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综合征。病情复杂多变,恶化迅速,短期病死率极高。在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区,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成为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作为肝衰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的急性肾损伤(AKI)也越来越受到关注,AKI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大大增加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显着提升了肝衰竭患者的治疗难度。本文研究目的旨建立在HBV-ACLF患病人群基础上,进行HBV-ACLF合并AKI的研究,能更加系统多层面、多角度了解HBV-ACLF合并AKI患者临床特点、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以及AKI转归的重要风险因素等,为早期识别HBV-ACLF患者中AKI的发生,早期预警治疗以解决肝衰竭合并AKI高病死率的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组对象分别来自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七家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治疗的921例ACLF的患者进行入组筛选分析,最终543例患者符合HBV-ACLF诊断标准进入本项研究。其中,符合AKI诊断的HBV-ACLF患者为120例。通过对HBV-ACLF伴AKI组和非AKI组以及AKI进展和AKI好转患者之间基线资料的比较,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组患者之间的90天和最终生存率比较。其次,针对HBV-ACLF患者A、B、C三型合并AKI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三型伴AKI和不伴AKI进行短期和长期生存率的比较。最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得出HBV-ACLF以及HBV-ACLF伴AKI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给出HBV-ACLF合并AKI的独立危险因素;HBV-ACLF合并AKI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HBV-ACLF伴AKI的患者共120例,占22.1%,AKI在ACLF患者A、B、C三型中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与423例不伴AKI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提示:在人口统计方面,与非AKI组患者比较,AKI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 Cr)更高;在肝衰竭的诱因方面,AKI组感染的诱因高于非AKI组患者,尤其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为诱因的患者;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慢性肝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OFs)、慢性肝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ACLFs)、乙型肝炎相关性序贯器官衰竭评估(HBV-SOFA)评分和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小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s)各评分均在AKI组患者中显着升高;AKI组患者肝衰竭分级在2、3级患者居多,器官衰竭2个以上的患者比例高于非AKI组患者;在治疗方面,两组间应用核苷(酸)类似物以及人工肝治疗均无统计学差异。2.120例HBV-ACLF伴AKI患者中,AKI好转组为67人,AKI进展组共53人。其中AKI好转患者与伴AKI进展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显示:AKI进展组患者的年龄、BUN、s Cr和白细胞明显高于AKI好转组患者;但是,钠和氯在AKI进展组均明显下降;AKI进展组患者的MELD评分、CLIF-C ACLFs、HBV-SOFA评分和COSSH-ACLFs高于好转组;而AKI好转组患者在肝衰竭分级0和1级的患者居多。3.HBV-ACLF伴AKI的患者90天的生存率(41.67%vs.70.69%,P<0.001)以及总生存率(31.67%vs.63.36%,P<0.001)明显低于HBV-ACLF不伴AKI患者;AKI好转组的患者和AKI进展组的患者90天的病死率分别为35.82%和86.79%,AKI进展组患者的总病死率远远大于AKI好转组(50.75%vs.90.57%,P<0.001)。HBV-ACLF患者中A、B、C三型患者90天病死率分别为26.92%、32.93%、44.09%,呈依次升高趋势,同样地,A、B、C三型的总病死率分别为32.05%、41.92%、53.18%。根据Kaplan-Meier生存分析无论哪个型中均是AKI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非AKI患者。4.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性别、TBil、BUN、感染以及肝衰竭的分级2、3级为并发AKI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基线CLIF-C ACLFs、HBV SOFA评分和BUN是AKI进展的危险因子。5.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除了CTP评分、CLIF-C ACLFs、基线TBil、肝衰竭分级2、3级HBV-ACLF患者是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外,AKI也是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HBV-ACLF伴AKI的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是AKI进展、CLIF-C ACLFs以及白细胞,而长期预后的独立风险是AKI进展、CLIF-C ACLFs。研究结论:HBV-ACLF患者容易合并AKI,一旦肝衰竭基础上伴随AKI出现,对于不同分型的患者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均会显着升高,AKI进展的患者病死率会明显增加。AKI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KI转归是HBV-ACLF伴AKI患者预后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重视早期识别预警以及积极治疗AKI对于HBV-ACLF患者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谢中阳[6](2020)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国外报道,DILI的发病率1/10000020/100000之间。我国报道的DILI发病率在23.8/100000,略高于国外报道的调查结果。DILI可以表现为多种临床特征,包括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血管损伤型等,在一部分DILI患者中,药物性损伤造成严重的肝细胞坏死,导致肝功能衰竭,病情危重,有报道称DILI患者6月病死率为8%。然而,DILI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导致临床无法有效预测DILI的发生以及对DILI重症化进行早期预警。因此,如何能够早期判断DILI患者并且评估其病情发生及预后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肝脏作为最大的代谢器官,其功能的损伤会导致机体代谢水平的广泛变化,运用代谢组学能更好探究DILI发生发展机制,筛选具有诊断价值和预后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对DILI的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描述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疾病过程及转归,了解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寻找DILI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2探究DILI患者血清代谢及细胞因子变化,筛选用于提示DILI疾病重症化的生物标志物和相关通路。3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DILI患者血清中胆汁酸变化,筛选提示DILI疾病重症化的胆汁酸。方法1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期间收住入院的诊断为DILI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致肝损的可疑药物种类可具体服用情况,生化指标及住院期间的变化,以及患者入院后3个月生存状况及6个月肝功能是否恢复正常。根据国际DILI指南,将不同疾病程度将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组患者住院期间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分析患者3个月死亡或接受肝移植,及6个月慢性化的危险因素。2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检测DILI患者及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血清中代谢物的变化,同时将DILI患者根据严重程度分级,将轻、中度组归为非严重组,重度归为严重组,筛选与DILI重症化相关的代谢标志物和代谢通路。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和凋亡代谢水平,判断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组的差异。3采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DILI患者组及HC组血清各胆汁酸的绝对定量浓度及胆汁酸与各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际DILI指南将不同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分析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之间胆汁酸的浓度差异。筛选与DILI重症化相关的胆汁酸,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1回顾性分析共纳入655例DILI患者进行致肝损可疑药物分析,结果显示中草药是首要导致DILI的原因,其次为抗生素。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随DILI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白蛋白(albumin,ALB)随DILI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但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的变化趋势并不与DILI严重程度一致。入院治疗后,患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等指标下降较TB、TBA等胆汁淤积指标迅速。较高浓度的AST、TB和高INR是DILI患者3个月死亡或接受肝移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低ALB、高TBA和高胆固醇是DILI慢性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共入组56例患者与34例健康对照,GC-MS与LC-MS鉴定并筛选了31种差异代谢物在不同疾病严重组中分布存在差异。这些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α-亚麻酸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上。同时,PDGF-bb,IP-10,IL-1Rα,MIP-1β,and TNF-α等5种细胞因子在严重组中的浓度低于非严重组,而细胞凋亡水平要高于非严重组。3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共入组DILI患者161例和31例健康对照。DILI患者血清中胆汁酸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且以TCDCA、GCDCA等初级胆汁酸升高为主。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DILI患者血清中,各胆汁酸浓度具有不同的特征。TCDCA、GCDCA、TCA和GCA等4种初级胆汁酸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与CA和CDCA呈负相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CDCA、TCDCA、Nor CA、TCA、GCA在DILI组中变化最为显着。GCDCA、TCDCA和Nor CA与DILI重症化密切相关,可作为DILI重症化的标志物。结论中草药是我院DILI患者中首要致肝损可疑药物。DILI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和免疫紊乱,治疗后ALT、AST等指标较TB等恢复迅速,预后分析提示VLDL与患者慢性化相关。DILI患者体内存在代谢紊乱和免疫紊乱,胆汁酸代谢、亚麻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与DILI重症化相关,我们从中筛选了GCDCA、TCDCA和NorCA三种胆汁酸可用于区分重症DILI患者。

徐耀[7](2019)在《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与单用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探索治疗乙型肝炎相关ACLF更有效途径。方法:选取60例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的主体,依据随机入组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30例。对照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进行治疗,研究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CRRT和PE进行治疗。分别于基线水平、2周及4周时统计分析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的变化情况,分别于基线、1周、2周及4周对实验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两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PTA、INR、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的变化情况,以及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和4周后MELD评分及预后生存率的情况。结果:经过分析对比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在治疗之后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1周时以改善总胆红素及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更为优势,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变化不明显。2周以后各种生化指标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但凝血功能的恢复,两组前2周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4周后研究组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于基线水平时,两组对比分析,统计学无差异(P>0.05),2周及4周时,研究组中CD4+T淋巴细胞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4+/CD8+变化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LD评分相比于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研究组患者生存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血浆置换,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生存率提高;CRRT联合PE治疗可有效清除细胞炎症因子,稳定机体内环境,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为个体化选择人工肝联合治疗肝衰竭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唐晓婷[8](2019)在《基于世界胃肠病学组织提出的关于乙肝相关慢加急肝衰竭的分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加急肝功能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因为急性的诱发事件而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出现器官衰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有着高短期死亡率。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定义仍有争议。亚太肝病学会(APASL)定义ACLF为“在既往己诊断或者未诊断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中出现以黄疽和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肝脏损伤,并发腹水和/或脑病”。而欧洲肝病研究协会(EASL)的定义只包括了肝硬化的患者,器官衰竭包括肝外器官衰竭。为进一步改善ACLF的定义,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把非肝硬化、肝硬化代偿和失代偿均包括进定义并以此分成三型。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按照WGO的分类标准来描述这三型ACLF患者的具体特征。因此我们通过这一回顾性和多中心队列,描述乙肝相关ACLF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以评估WGO提出的ACLF分类标准是否可行,以及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5家中心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住院的总胆红素(TB)≥85μmol/L且凝血国际标准比率(INR)≥1.5的慢性乙肝感染患者或者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符合EASL定义的ACLF器官衰竭的患者最终纳入分析。然后根据WGO定义的ACLF将这些患者分为3类:慢乙肝基础上无肝硬化的肝衰竭(A型);代偿型肝硬化基础的肝衰竭(B型);慢乙肝失代偿肝硬化基础的肝衰竭(C型)。收集住院期间临床数据,通过资料和电话随访患者的结局。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三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一共收集了 2646例慢乙肝患者资料。按照EASL定义的ACLF器官衰竭标准,最终有586例慢加急肝衰竭患者纳入分析。按照WGO标准,有195例为非肝硬化ACLF(A型),262例为代偿型肝硬化ACLF(B型),129例为失代偿肝硬化ACLF(C型)。患者主要为中年男性,A型患者最年轻,入院时转氨酶、血清钠浓度、血小板计数、乙肝病毒定量和INR均最高,C型肌酐水平最高。A型抗病毒比例最少。在所有患者中,只有40.3%患者有潜在的诱发事件,最常见的诱因是细菌感染(17.1%),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6.5%)。细菌感染和消化道出血是B型和C型最常见的诱因。乙肝病毒再激活是A型最常见的诱因。肝脏和凝血功能衰竭是所有患者中最常见的器官衰竭类型,其次为肾衰竭。三型之间比较,肝脏衰竭和凝血衰竭在A型患者中最常见,而肾脏衰竭在C型患者中最常见。按照EASL-ACLF分级标准,把ACLF分成3级,患者主要分布在2级ACLF中,占61.6%。在1级ACLF的患者中,A型肝脏衰竭最多,C型肾脏衰竭比较突出。C型肝衰竭患者28天(65.2%)和90天(75.3%)死亡率明显高于A型(48.7%和54.4%)和B型(48.4%和62.8%)。在28天到90天新增的死亡率中,B型(31%)和C型(37.5%)明显高于A型(11.7%),而从90天到180天,C型(21.4%)明显高于A型(1.3%)和B型(3.2%)。从生存曲线上可以看出,在28天前,A型和B型生存率无差异(P=0.886),而28天以后,A型与B型有差异(P=0.001)。28天可以作为评估A型预后的节点,90天可以作为B型和C型预后的节点。在1级和2级ACLF中,C型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率均明显高于A型和B型,而在3级ACLF中,三型均有较高的死亡率。住院期间一共有44.2%的患者出现了疾病进展,进展的患者90天死亡率为89.1%,三型无区别。A型患者入院时的MELD-Na评分最低,C型中最高,而MELD、CLIF-ACLF和CLIF-OF评分没有明显差异。MELD评分能更好的预测A型肝衰竭患者28天和90天预后,以及B型和C型90天预后,CLIF-OF评分可以用于预测B型和C型28天预后。结论WGO提出的把ACLF按照非肝硬化、代偿型肝硬化和失代偿肝硬化为基础病分为三型在HBV-ACLF患者中有明显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可以用于临床管理HBV-ACLF的患者。

杨慧珍(Yang Huei-Chen)[9](2019)在《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文中认为黄正昌医师是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师,担任过多个医学会理事长,是台湾知名中医师。他是少数集合中药房与中医诊所并存的传统中医医疗模式,在治疗中对许多疾病有其特殊经验的诊疗方式,不少患者都是长期被病痛所困扰,在黄医师的悉心治疗下获得改善。能成为良医必然有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治法,是值得探讨的缘由。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采取访谈及搜集资料方式,收集整理黄正昌医师诊疗经验及独到心得,并参考黄正昌医师经年累计的宝贵临床病例,从中研究病案的治疗特点及用药规律。将黄医师的学习历程、学术源流,诊疗经验,临床独到之心得等以录影及录音方式记录,并整理汇集为文后,以供中医同业作为学习中医的参考资料。本文共分六大部分,具体研究内容涵盖如下:(1)黄正昌医师简介及研究缘由,(2)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3)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思维模式,(4)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5)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6)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等。黄医生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架构下,包含整体观的全面思考,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和标本同治观念。他重视阴阳调合,并且认为现代中医,最好是中西医的知识都要精通。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医有灵活的检查工具,中医有依证型不同相对应的药材,知道中西医的疗效极限和副作用,才能当一个称职的中医师。他治疗疾病特色除了正规药材外,还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和虫药,因此对病人的治疗有了更宽广的帮助。黄正昌医师在治病的思维模式中,重视望诊,尤重视望目,且重视观察病人的气色盛衰。他辨证思路是以阴阳为纲,多因合病以阴阳互补方式进行。治法中他特别重视保肝平胃的思想,因为肝胆和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黄正昌医师研究肝脏多年,在肝胆病的治疗上,颇有心得。他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并以“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治疗上首重保肝利胆,不活动型肝炎采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活动型肝炎以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在遣方用药上,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时除了使用正规本草药材外,还会参考台湾名间偏方,如利用台湾本土药材叶下珠治疗肝炎,蛇胆治黄疸等。对於病毒性肝炎治疗,肝癌,肝硬化治疗,都有提出不同治法与诊疗案例,供学医者参考。另外他建议六M理论对肝藏的保健预防。论文中除列举了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案例外,还列举了保肝平胃思想为主的十个案例。例如:一、中风后遗症,二、斗鸡眼,三、油风,四、荨麻疹,五、失眠,六、重症肌无力,七、类风湿性关节炎,八、过敏性鼻炎,九、腮腺炎、十、流行性感冒等辨证治法和案例。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则包括:一、胃痛,二、便秘,三、女子痛经,四、女子带下病等。在附录中还有黄正昌医师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学术成就等珍贵照片。本研究系首次对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方法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讨论其与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明确黄正昌医师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讨论结束将撰写相关综述及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通过本研究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以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并将其资讯整理归纳后得以永久保存,进而推广宣导,从而指导临床。

韩易宸[10](2019)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亚型的预后特征及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定义仍未完全统一,亚太肝病学会(APASL)和欧洲肝病学会慢性肝衰竭联盟(EASL-CLIFC)对于是否将基础肝病为无肝硬化的慢性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两类患者定义为ACLF,存在分歧。世界胃肠病组织(WGO)提出可根据发生ACLF的肝病基础,即慢性肝病、肝硬化代偿期和肝硬化失代偿期,将其分为三型,均纳入ACLF研究范畴,有望实现学界对ACLF的定义统一。但目前仍缺乏对各亚型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而根据现有研究中的数据,部分结果甚至存在矛盾,并且WGO共识中A型无肝硬化ACLF的28天短期死亡率是否能达到ACLF超过15%的客观标准仍需循证依据。本研究旨在明确乙型肝炎(HBV)相关ACLF各亚型的预后特征,并探讨不同预后评分在三种亚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两个中心因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胆红素≥5mg/dl且INR≥1.5)或乙肝肝硬化急性失代偿而住院的患者720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死亡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ACLF的诊断参考EASL-CLIF的定义,但除外对基础肝病为肝硬化的限定。并根据肝硬化和失代偿的有无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ACLF(A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ACLF(B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ACLF(C型)。考虑到多器官衰竭是ACLF发生发展的关键,按器官衰竭的种类和数量分为1级(单肾衰竭,或伴肾功能不全/脑功能障碍的非肾单器官衰竭)、2级(2个器官衰竭)和3级(3个及以上器官衰竭)。对比分析A、B、C三型患者的一般情况、急性肝损伤打击因素、转氨酶等实验室指标和器官衰竭种类及数量等基线临床特征。比较3型患者的28天、90天和1年无移植死亡率,并通过K-M法进行生存分析。分别构建CTP、MELD、EASL-C OF和EASL-C ACLF各模型预测三型患者28天、90天和1年预后的ROC曲线,并通过Z检验对比各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1)共275名患者达到EASL-CLIF定义ACLF的器官衰竭标准,其中A型73人,B型117人,C型85人。与B型和C型患者相比,A型患者的年龄相对更轻,且以HBV病毒的再激活作为主要的急性肝损伤的打击因素(65%),仅12%患者为细菌感染,而B型和C型患者中感染作为打击因素的比例显着增加,尤其是C型占比为32%。各实验室指标中,A型患者的白细胞和转氨酶明显高于B型和C型,胆红素和凝血指标三型间无显着差异,而血小板和白蛋白随A、B、C三型逐渐降低。三型患者器官衰竭的种类和数量相同,Grade1-3级构成比无显着差异(p=0.731),其中A、B、C各亚型中最严重的Grade-3级患者比例分别为21%、16%和18%。2)A型患者28天无移植死亡率为34%,与B型(35%)和C型(41%)无明显差异(p=0.595)。三型患者90天无移植死亡率也无明显差异,分别为46%、52%和56%(p=0.461),1年无移植死亡率分别为49%、59%和64%,三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两两对比也无显着差异。生存曲线分析与无移植死亡率对比结果一致。3)A、B、C三型患者Grade1至3级的28天和90天无移植死亡率均无差异,并随1至3级显着增加。各亚型中Grade-2级占比均超过50%,1年无移植死亡率分别为43%、61%和66%(p=0.070),且A型显着低于C型(p=0.032),也低于肝硬化型ACLF(即B&C型,p=0.024),而28天和90天无移植死亡率无显着差异。生存分析结果也证实A型患者中Grade-2级的1年长期预后更好(p=0.047)。三型患者Grade-3级的28天无移植死亡率分别为77%、73%和75%(p=0.976),90天无移植死亡率分别为83%、86%和83%(p=0.981),1年无移植死亡率分别为83%、86%和92%(p=0.823),均无统计学差异。4)三型间的基线CTP、MELD、CLIF-COF和CLIF-CACLF各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在各评分评估A、B、C三型ACLF患者28天、90天和1年预后构建的ROC曲线中,CLIF-C OF的所有AUC均达到0.76以上,而CLIF-CACLF均超过0.8,二者无显着差异,但均优于MELD和CTP评分。MELD评分除在A型28天和90天的AUC小于0.7之外,其余各型各时间点的AUC均达到0.7以上,而CTP评分均未达到 0.7。结论:1.EASL-CLIF定义下,A、B、C各亚型HBV相关ACLF患者器官衰竭的种类和数量,及相应的ACLF分级一致,但A型主要以病毒再激活触发,而B、C型以感染触发的比例显着增加;2.无论肝硬化与否以及既往是否失代偿,各亚型HBV相关ACLF的28天、90天和1年无移植死亡率无显着差异,均符合ACLF高短期死亡率的特征;3.A型ACLF中伴两个器官衰竭的Grade-2级患者1年远期预后较B、C型的Grade-2级患者更好;4.A、B、C三型患者均可使用CLIF-C OF和CLIF-C ACLF准确评估28天至1年的预后。

二、“肝功能衰竭”和“重型肝炎”分型和诊断名称的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功能衰竭”和“重型肝炎”分型和诊断名称的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仿生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探究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及预后
    2. 西医学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2.1 定义及分类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临床表现及诊断
        2.4 治疗及预后
        2.5 生物人工肝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基于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的肝脏芯片的构建
        1. 微载体球的肝功能评估研究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的构建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肝脏芯片的构建
        3.1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二、仿生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柴芍健脾膏治疗肝郁脾虚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
        1.1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的病因病机
        1.2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
        1.3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
    2 西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
        2.1 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因及机制
        2.2 肝衰竭的分类
        2.3 临床相关检测指标与肝功能的关系
        2.4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西医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研究方法
        4.1 西医诊断标准
        4.2 中医诊断标准
        4.3 纳入标准
        4.4 排除标准
        4.5 研究对象来源与分组
        4.6 治疗方案
    5 疗效判断指标
        5.1 主要研究疗效判断指标
        5.2 次要研究疗效判断指标
        5.3 安全观察检测指标
        5.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5.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6 主要研究疗效判断指标检测
    7 数据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8 研究结果
        8.1 一般情况
        8.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死率的变化
        8.3 两组患者TBiL、PTA、INR水平的变化
        8.4 两组患者ALT、AST值变化
        8.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积分
        8.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
        8.7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的比较
        8.8 安全性评价
    9 讨论
        9.1 柴芍健脾膏的药理学特点分析
        9.2 疗效结果分析
        9.3 安全性讨论
        9.4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综述 肝衰竭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人工肝主要耗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评估
        2.6 不良反应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种方式人工肝治疗情况
        2.1 53例患者人工肝总体第一次治疗前后比较
        2.2 两组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人工肝第一次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组间比较
        2.4 两组人工肝治疗前、4 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2.5 两组人工肝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6 两组不同模式人工肝对比 4 周、12 周生存率差异
        2.7 53例患者临床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8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 中医证型与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3.1 不同中医证型的ACLF患者预后比较
        3.2 ACLF分期与中医证型
        3.3 各中医证型MELD评分的分布情况
    4 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当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1.1 ACLF概述
        1.2 临床流行病学
        1.3 ACLF的发病机制
        1.4 ACLF的预后评估
        1.5 ACLF的诊断
        1.6 ACLF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ACLF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3 数据分析
        3.1 两种模式人工肝血清学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3.2 两种不同模式人工肝对 ACLF 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3.3 53例患者治疗后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4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5 中医证型对ACLF患者预后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Th17 细胞与Treg细胞的研究
        1.1 Th17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
        1.2 Treg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
        1.3 Th17、Treg细胞之间的平衡
        1.4 Th17、Treg细胞在肝衰竭中的表达和作用
    2 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的概况
        2.1 西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1.1 ACLF的定义
        2.1.2 基于“PIRO”概念对ACLF的认识
        2.1.3 ACLF的预后模型
        2.1.4 ACLF的治疗
        2.2 中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2.1 病名、病因及病机
        2.2.2 辨证分型
        2.2.3 治法方药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1.8 研究结果
    2 解毒化瘀方对Th17、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步骤
        2.4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解毒化瘀方用药分析
    2 解毒化瘀方临床疗效分析
        2.1 对HBV-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2.2 对HBV-ACLF患者好转率的影响
        2.3 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总积分的影响
        2.4 对HBV-ACLF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2.5 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3 解毒化瘀方调节Th17、Treg细胞水平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图1
附图2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采集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HBV-ACLF 全体入组患者基线资料
        1.2.2 HBV-ACLF伴AKI的患者与不伴AKI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3 HBV-ACLF伴AKI的患者与不伴AKI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
        1.2.4 HBV-ACLF患者短期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2.5 HBV-ACLF患者伴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2.6 HBV-ACLF 伴 AKI 好转患者与伴 AKI 进展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7 HBV-ACLF 伴 AKI 好转组患者与 AKI 进展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
        1.2.8 HBV-ACLF伴 AKI患者短期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2.9 HBV-ACLF伴 AKI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1.2.10 HBV-ACLF中 A、B、C三型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11 HBV-ACLF伴 AKI在 A、B、C三型中的生存曲线比较
    1.3 讨论
        1.3.1 HBV-ACLF的研究背景和基线特征
        1.3.2 HBV-ACLF合并AKI的人口基线特征
        1.3.3 HBV-ACLF合并AKI患者与诱因感染的关系
        1.3.4 HBV-ACLF合并AKI患者与肝衰竭危重程度的关系
        1.3.5 HBV-ACLF中不同AKI的分型的比较
        1.3.6 HBV-ACLF合并AKI的治疗
        1.3.7 HBV-ACLF合并AKI能否恢复的因素
        1.3.8 HBV-ACLF合并AKI的预后
    1.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肾损伤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绪论
第一部分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严重性相关因素分析的回顾性研究
    1 引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重型药物性肝损伤血清代谢组学及炎症因子特征分析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资料
        3.2 GC-MS 结果
        3.3 LC-MS 结果
        3.4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3.5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3.6 细胞凋亡坏死检测结果
        3.7 各生物标志物间的相关关系
        3.8 结合细胞因子和差异代谢物的多参数模型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药性肝损伤患者血清中胆汁酸含量及其特征分析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组学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附图
致谢

(8)基于世界胃肠病学组织提出的关于乙肝相关慢加急肝衰竭的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1. 慢加急肝衰竭的概况
    2. 慢加急肝衰竭的慢性病
    3. 慢加急肝衰竭的急性打击
    4. 慢加急肝衰竭的急性器官损伤
    5. 预后及评分系统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患者资料收集
    3. 患者随访
    4. 诊断标准
    5. 统计分析
三、结果
    1. 患者入组情况
    2. 患者基线资料情况
    3. 三型肝衰竭患者基础病情况比较
    4. 三型肝衰竭疾病诱因分布的比较
    5. 三型肝衰竭患者感染情况比较
    6. 三型患者器官衰竭的比较
    7. 三型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比较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黄正昌医师简介与研究缘由
    第一节 研究缘由
    第二节 黄正昌医师生平事略
        一、初中毕业后就到中药房当学徒
        二、高中半工半读下完成学业
        三、三十六岁考上中医执照
        四、积极进修取得博士学位
        五、勤学不怠成为名医
        六、热心讲学造福人群
        七、提携后辈给予典范
    第三节 经历和重要着作简介
        一、黄正昌医师经历
        二、担任职位
        三、黄正昌医师证照
        四、发表研究论文及文章
        五、黄正昌医师着作
第二部分 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第一节 标本同治整体观
        一、四诊合参
        二、病证结合
        三、标本同治
    第二节 重视阴阳平和
    第三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采用西医诊断工具
        二、中医辨证思维
    第四节 既病防变是关键
    第五节 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善用虫药
        一、采用台湾本土药材
        二、善用虫药
第三部分 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的思维模式
    第一节 重视望诊
        一、重望神望目
        二、重气色盛衰
    第二节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路
        一、肝胆病以阴阳为纲
        二、多因合病采阴阳双补
    第三节 治法中的“保肝平胃”思想
        一、保肝平胃思想
        二、常用的经方
        三、常用的单味药
第四部分 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毒性肝炎
        二、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三、中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第二节 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
        一、脾蕴湿热证
        二、肝胃不和证
        三、肝脾两虚证
        四、热毒内陷证
        五、活动型vs非活动型肝炎
    第三节 “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
        一、治法首重保肝利胆
        二、热重于湿证-泻火解毒法
        三、湿重于热证-祛浊化湿法
        四、肝胃不和证-和解法
        五、肝脾两虚证-益气健脾法
        六、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法
        七、肝郁气滞证-理气开郁法
        八、不活动型肝炎-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
        九、活动型肝炎-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
    第四节 保肝平胃治法下的遣方用药
        一、常用方剂
        二、常用的单味药
        三、常用的动物或虫类用药
        四、常用本土单方草药
    第五节 肝功能异常情形下的处理
        一、肝指数(ALT)正常时的处理
        二、肝指数(ALT)上升在300以下的处理
        三、肝指数上升在300以上的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处理
        四、胆色素(Bilirubin Total)指数的升高时的处理
        五、白蛋白(Albumim)减少时的处理
        六、防治肝昏迷处理
        七、急性肝功能衰竭(猛暴性肝炎)处理
    第六节 肝癌,肝硬化
        一、肝癌,肝硬化
        二、阴阳双补扶正兼以祛邪
        三、肝癌,肝硬化的转化与治疗
    第七节 肝胆病针灸选穴
    第八节 “六M理论”对肝保健预防
        一、排汞(Mercury detoxication)
        二、通经络(Meridian system)
        三、必需均衡营养(Main Nutrition)
        四、现代医学检查(Modern medicine)
        五、传统医学顾护元气(Natural Medicine)
        六、信仰精神支持(Mental Support)
    第九节 临床实践案例研究解析
        案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成功阴转病例
        案例二、肝硬化案例
        案例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标本同治病例
第五部分 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中风后遗症
        一、中风后遗症
        二、治验案例
    第二节 斗鸡眼(斜视)
        一、斗鸡眼(斜视)
        二、治验案例
    第三节 油风(鬼剃头)
        一、油风
        二、治验案例
    第四节 荨麻疹
        一、荨麻疹
        二、治验案例
    第五节 失眠
        一、失眠
        二、治验案例
    第六节 重症肌无力
        一、重症肌无力
        二、治验案例
    第七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治验案例
    第八节 过敏性鼻炎
        一、过敏性鼻炎
        二、治验案例
    第九节 腮腺炎
        一、腮腺炎
        二、治验案例
    第十节 流行性感冒
        一、流行性感冒
        二、治验案例
第六部分 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经验临床实践
    第一节 临床案例1胃痛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二节 临床案例2便秘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三节 临床案例3痛经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四节 临床案例4女子带下病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结论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结语
致谢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详细摘要

(10)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亚型的预后特征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肝功能衰竭”和“重型肝炎”分型和诊断名称的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仿生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D]. 潘晨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柴芍健脾膏治疗肝郁脾虚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吴玉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D]. 林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D]. 周小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D]. 刘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代谢组学分析[D]. 谢中阳. 浙江大学, 2020
  • [7]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D]. 徐耀. 青岛大学, 2019(03)
  • [8]基于世界胃肠病学组织提出的关于乙肝相关慢加急肝衰竭的分型研究[D]. 唐晓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9]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D]. 杨慧珍(Yang Huei-Che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亚型的预后特征及预警研究[D]. 韩易宸.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关于“肝功能衰竭”和“重型肝炎”分类及诊断名称的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