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戒毒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大安,李琼芸,张建磊,张龙[1](2021)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戒毒场所开展康复训练工作的思考》文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已引发全球大流行。目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而且疫情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结束。我国随着疫情防控全局战略的不断推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得以有效控制,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在此常态化疫情防控特殊背景下,本文分析和探讨了戒毒场所继续推进康复训练工作的必要性、前提和特殊要求,并提出了化"疫情危机"为"戒治契机"积极推进戒毒康复训练基础机制、实证研究,以及康复训练智能化建设,以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为科学开展戒毒康复训练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刘杨子纯,韩雨梅,孟林盛,吕慧,董晋,卢红[2](2021)在《16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体健康的有益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阐明长期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康复期男性戒毒人员100名,分为对照组50名(C组)、运动干预组50名(E组),并选取同龄段的50名健康男性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对运动干预组施加为期16周的HIIT,在实验前、后(实验后对照组:C1;实验后运动干预组:E1)分别检测受试者的身体成分、尿液和血液生化指标、身体素质以及神经生物学机能的变化。结果:1)与N组相比,戒毒人员体脂肪量显着升高,蛋白含量显着降低;血液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握力、纵跳和闭眼单脚站立、反应时水平下降;血液中与抑郁、焦虑相关神经递质水平显着提高。2)HIIT训练后,E1组与E组和C组相比:体质量、BMI和体脂肪量下降,骨骼肌和蛋白含量增加;尿蛋白和尿胆原阳性检出率增加;血常规指标和SOD活性显着增加、MDA水平显着降低;握力、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水平显着提高;血液中神经递质水平变化趋向正常。结论:HIIT可有效改善戒毒人员身体健康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状态,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焦虑和抑郁相关的神经递质水平的正向改变,对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均产生了积极效应。
刘佳宁[3](2021)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药物依赖已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不仅能引发各种生理疾病,还会增加犯罪风险,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危害。在我国,药物依赖在摧残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已有研究发现,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药物依赖者的身心功能受损,并患有精神和心理障碍。然而目前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评系统仍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测量工具,尤其是影响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家庭功能和锻炼态度等)对药物渴求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基于前期研究结果,编制适用于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的心理健康测量问卷,构建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并通过运动干预研究对心理健康模型进行检验。研究一编制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发放问卷,基于药物依赖行为的多个维度,初步编制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二基于研究一的测量工具,对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研究2a主要测试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研究2b则考察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研究一的测量工具,进一步揭示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研究四在随机条件下,将被试分成有氧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测试,考察10周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运动干预过程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研究五采取每周4次的有氧运动,考察16周后,对药物依赖戒断者运动前后的情绪状态和情绪注意偏向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四和研究五,研究六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进行10周康复操和功率自行车两种运动干预方式,考察不同有氧运动方式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一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剔除了《强迫性药物使用问卷》中3个条目,并对SCL-90心理症状量表、药物渴求问卷和锻炼态度问卷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的《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研究2a调查发现,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普遍年龄在26~35周岁之间,多呈现文化水平较低,使用药物长达5年以上,首次使用年龄较小等特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水平之间心理症状存在显着差异,抑郁和焦虑症状是影响药物渴求的重要因素;(3)研究2b中,已婚药物依赖戒断者的锻炼态度和家庭功能优于单身药物依赖戒断者和其他组的戒断者,家庭的“沟通”功能是可以调节锻炼态度的重要因素;(4)研究三中,发现心理症状是影响药物依赖和强迫性行为的主要成因,药物依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锻炼态度可调节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行为之间的关系;(5)研究四中,通过运动干预,药物依赖戒断人群的心理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明显降低;同时,多层线性模型发现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获得性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强迫性渴求)具有调节效用;(6)研究五中,有氧运动干预后,药物依赖戒断者的焦虑状态、焦虑特质、抑郁程度均有显着降低,且对毒品和极负图片的注意力也明显下降;(7)研究六中,相比于舞蹈康复运动,功率自行车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药物依赖者前额叶皮层的激活水平,从而有利于恢复其对食物等自然奖赏物的敏感性。研究结论:(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共84题,包含药物渴求、药物强迫性使用、锻炼态度、心理症状四个部分,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建立了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中介调节效应模型,其中,药物渴求在心理症状对强迫性药物使用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而锻炼态度在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中起调节作用;(3)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药物戒断者的负性心理症状、降低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并且通过减少戒断者对极度负性情绪和药物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增强大脑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非药物奖赏(食物)的认知加工,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王天元[4](2021)在《12个月不同形式体育运动对男性强戒人员骨密度和体质状况改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许多研究中表明,毒品会对药物依赖者的身体产生损害,长期吸食毒品会使药物依赖者产生不同程度的骨量流失,因此本研究以太极拳类运动太极康复操和健心康复操以及中高强度间歇运动为干预手段,探讨两种运动形式对强戒所中毒品依赖人员的骨密度以及身体体质的影响情况,通过比较两种运动对强戒人员骨密度以及体质状况改善的优劣性,找到更适合强戒所使用的运动方法,为强戒人员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在上海市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招募120名符合标准的男性强戒人员作为干预对象,采用随机设计分组法将120名干预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太极拳组进行太极康复操和健心康复操;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进行大强度、多项目的间歇训练。两组均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干预,每周训练3次(周一、周三、周五),每次训练60分钟,训练共持续12个月。在实验前、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体质以及骨密度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俯卧撑、骨密度。测试结果通过SPSS22.0进行分析,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与太极拳组的基线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组别的交互比较采用2(太极拳组、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5(基线、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等级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研究结果:(1)对两组对象进行基线骨密度测试的结果发现,太极拳组骨量减少的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70%,骨质疏松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18.3%;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骨量减少的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61%,骨质疏松的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22%,两组人员骨密度的基线情况充分反映出戒毒所中强戒人员骨量流失的严重性。(2)12个月的太极拳运动使强戒人员的骨密度水平较基线时出现了显着提高,T值的均值由基线时的-1.98提升到了-1.12,F(4,180)=0.551,P<0.001;12个月的中高强度间歇训练也使强戒人员骨密度水平显着提高,T值均值由基线时的-1.92增长到-0.91,F(4,168)=0.421,P<0.001,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提升幅度略高于太极拳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长期的中高强度训练和太极拳训练均可提高强戒人员的骨密度水平,减少骨量流失。(3)12个月的太极拳训练使太极拳组的强戒人员在肺活量、握力、选择反应时、俯卧撑以及闭眼单脚站立时间等方面出现了显着提升,效果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接近,太极拳组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较中高强度组提升更为明显。结论:(1)长期的太极拳训练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均可显着提升强戒人员骨密度水平,两种运动效果接近,但是太极拳相较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更加安全,更适合作为强戒所恢复强戒人员骨密度水平的运动处方。(2)长期的太极拳训练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均可提升强戒人员的心肺功能以及反应能力,两种运动效果接近。(3)长期的太极拳训练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均能提高强戒人员的平衡能力,太极拳的效果优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4)长期的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太极拳训练均能提高强戒人员的上肢力量,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效果优于太极拳。
李琛峰[5](2021)在《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下戒毒康复期人员面部红外热成像图与中医证素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面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康复期毒品成瘾者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干预前后面部脏腑分区的温度变化,同时借助证素辨证原理,研究r TMS干预前后康复期毒品成瘾者的面部脏腑分区温度变化与脏腑功能状态间的关联性,为应用面部红外热成像仪客观反映戒毒人员健康状态变化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次实验分为两组,共130名戒毒康复期人员,实验组(r TMS治疗组)100人,对照组(伪刺激组)30人,实验组被试者选取背外侧前额叶脑区(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进行高频r TMS治疗,对照组被试者选取相同位点进行伪刺激。治疗每周进行一次,连续治疗4周。两组人员均在治疗前后使用证素辨证的方法进行健康状态评估。同时,使用面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两组人员治疗前后面部各分区的温度变化。结果:1.本次研究中医证素分布频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前病位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胃、肺等,治疗后病位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肺、胃等;实验组治疗前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热、阳虚、痰等,治疗后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热、阳虚、痰等。对照组治疗前病位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胃、肺等,治疗后病位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肺、胃等;对照组治疗前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虚、气虚、热、血虚等,治疗后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虚、气虚、热、血虚等。2.实验组r TMS治疗前后中医五脏证素及胆、胃证素改变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伪刺激前后肝、脾、胃证素改变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r TMS治疗前后A5、B1、C1、C4区域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伪刺激治疗前后15个面部分区的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的差值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方面,实验组肾证素的变化与A5、B1、C4区域的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呈正相关;胆证素的变化与面部A5、B1、C4区域的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呈正相关;胃证素的变化与面部A5区域的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呈正相关。结论:1.根据中医证素辨证结果,我们认为戒毒康复期人员以肾、肝、脾病位受损为主,常见虚性证素为阴虚、阳虚、气虚,常见实性证素为热和痰。2.实验组相较对照组的中医证素积分具有明显下降改变,表明经高频r TMS治疗后戒毒康复期人员健康状态有所改善。3.实验组面部脏腑反射区温度变化与脏腑功能变化间存在相关性,提示面部红外热成像图谱可以客观的反映人体脏腑功能状态变化。
刘梁煜[6](2021)在《运动干预毒品成瘾者心理状态的网状Meta分析 ——基于焦虑、抑郁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对国内外已有的各类型运动干预毒品成瘾者心境状态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为运动干预改善毒品成瘾者心理健康的推广和精准化治疗策略的建立提供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由普通Meta方法和网状Meta分析方法两部分组成,研究步骤包括:制定纳入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网络数据库,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通过阅读全文确定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对纳入分析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进行Meta分析,以及得出结论。纳入分析的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研究对象为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诊断的成年毒品成瘾者,分为试验组(运动干预+传统康复)对比对照组(传统康复),观察指标为心理健康程度、抑郁和焦虑的相关量表。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EMBASE.com、Pub Med、Cochrane Library,会议论文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外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学位论文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参考《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s(Version 6.1,2020)》标准和GRADE标准检索并评估。利用Stata15.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初步检索共获得文献数5832篇,通过初步筛选排除4505篇,阅读全文进一步筛选,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7篇;17篇文献共涉及8种运动方式,其中气功2篇、瑜伽2篇、中等强度有氧运动5篇、太极拳4篇、太极康复操1篇、健心操1篇、八段锦1篇、有氧运动2篇。文献总体质量不高,5分以上共有9篇,占52.9%,较高质量的文献不足30%。普通Meta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焦虑、抑郁、躯体化、恐怖以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敌对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偏执、精神病性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两项的漏斗图呈现不对称分布,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大,而对以SCL-90量表为结局指标的研究发表偏倚检验结果则提示无发表偏倚。采用网状Meta分析对焦虑、抑郁两个结局指标进行研究。焦虑方面,有氧运动联合传统康复干预效果最优,依次为有氧运动、气功、八段锦、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太极拳、瑜伽和太极康复操;抑郁方面,有氧运动联合传统康复干预效果最优,依次为有氧运动、健心操、八段锦、瑜伽、气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太极拳和太极康复操。研究结论:1.与单纯的传统康复相比,运动联合传统康复可进一步改善毒品成瘾者的心境状态;2.焦虑方面,传统康复的基础上联合有氧运动效果最好,其次是联合气功、八段锦、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太极拳、瑜伽和太极康复操,说明传统康复的基础上联合有氧运动最有助于改善毒品成瘾者的焦虑状态;3.抑郁方面,传统康复的基础上联合有氧运动效果也最好,其次是联合健心操、八段锦、瑜伽、气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太极拳和太极康复操,说明传统康复的基础上联合有氧运动同样最有助于改善毒品成瘾者的抑郁状态,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王佳[7](2021)在《杨际泰《医学述要》戒毒文献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杨际泰(1780—1850),清代鄂东四大名医之一,广涉内外妇儿诸科,并在中药戒毒方面研究颇深。但目前对杨际泰的戒毒理论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本文通过充分研读杨际泰戒毒的相关着作,潜心学习杨际泰戒毒的理论体系,希望能够系统的整理、总结杨际泰戒毒的理、法、方、药,对杨际泰学术成就的传承和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同时也为后世医家研究杨际泰的学术思想提供理论依据,为后世中医药戒断精神类毒品提供些许思路。方法:反复研读杨际泰《医学述要》中与鸦片烟毒相关的重点篇章,仔细参详其辨证论治的相关资料,广泛查找与杨际泰戒毒相关的文献、书籍,对其理论观点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整理、分析。系统总结、整理杨际泰中药戒毒理、法、方、药。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杨际泰戒毒中药进行挖掘分析,研究其用药规律。探寻其对当代中医药戒毒研究的意义。结果:杨际泰所提鸦片烟乃人或动物尸体腐化后的脓血混入泥土,再用阿芙蓉花裹着,煎熬而成,初次服用可提元气,但吸食日久,则让人渐渐痿弱,认为烟气升提元气,使元气运行失度,损耗过多。鸦片烟辛酸苦降,辛燥伤阴,阴损及阳,阳气亏虚,阴阳两伤。鸦片烟性燥,伤气,伤阴血,伤津液,气血津液亏虚。耗损人之精、气、神、血。内生痰浊、瘀血,与烟毒互相胶结。杨际泰认为鸦片烟生虫,可蚀人骨髓血液,由此提出戒毒诸方需加杀虫之品。杨际泰根据吸食鸦片烟的症状、体征,及病情进展的不同,提出了不同治法、方药。衍生出急性中毒期3个戒毒主方,慢性中毒期6个主处方,并根据病证的不同提出来5种加减变化。杨际泰戒毒中药多温、平,辛、甘、苦,入脾、肺、心、肾、肝经,多以燥湿化痰、解毒止痛、宁心、温补肾阳的方法,具体用药以当归、生甘草、鸦片烟灰、半夏、罂粟壳、白术、朱砂频次较多。结论:本文通过对杨际泰中药戒毒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较系统的归纳整理了杨际泰中药戒毒的理、法、方、药,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整理挖掘了杨际泰戒毒中药的特点。通过整理发现,杨际泰对鸦片烟毒有独特的认识,具有完整的戒毒理论体系,为今后临床诊治相关疾病提供了思路,对杨际泰学术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申凯歌[8](2021)在《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五音疗法治疗其抑郁状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收集120例康复期戒治人员的一般情况,探讨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分布特点。2.观察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疗效,为提高戒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1.调查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天津市板桥强制隔离戒毒所120例康复期戒治人员的临床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运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康复期戒治人员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2.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间天津市板桥强制隔离戒毒所经诊断符合毒品戒治康复期抑郁状态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戒治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手段基础上采用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依据辨证施乐原则,观察组中对心血亏虚证患者采用《紫竹调》、《浏阳河》、《茉莉花》、《采茶舞曲》、《喜相逢》等徵调曲目进行治疗,肝郁气结证采用《春风得意》、《草木青青》、《胡笳十八拍》、《春之声圆舞曲》、《霓裳曲》等角调曲目,脾虚痰湿证选用《彩云追月》、《草原之夜》、《高山流水》、《空山鸟语》、《良宵》等宫调曲目,肾阳虚证选用《昭君怨》、《小河淌水》、《春江花月夜》、《嘎达梅林》、《江河水》等羽调曲目。于每日上午9点—11点、15点—17点播放,音量调至约40-50d B,治疗频次为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共计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SDS、PWS量表评定受试者抑郁状态。抽取空腹患者静脉血,采集后室温静置1小时,3000rpm离心15分钟,提取上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当中5-HT、DA、NE、γ-GABA、Ach的浓度,分别于治疗前后各取血检测一次。观察五音疗法治疗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疗效。结果:1.(1)康复期戒治人员证型分布情况:心血亏虚证33例(27.5%)、肝郁气结证26例(21.67%)、脾虚痰湿证18例(15%)、肾阳虚证15例(12.5%)、气阴两虚证13例(10.83%)、气滞血瘀证9例(7.5%)、肺脾气虚证6例(5%)。(2)康复期戒治人员焦虑状态结果:正常15例(12.5%)、轻度焦虑68例(56.67%)、中度焦虑32例(26.67%)、重度焦虑5例(4.1%)。(3)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结果:正常14例(11.7%)、轻度抑郁34例(28.3%)、中度抑郁53例(44.2%)、重度抑郁19例(15.8%)。2.五音疗法治疗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疗效结果如下:(1)自评量表结果比较:观察组SD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与治疗前相比,PWS评分下降(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SDS、PWS评分差异不明显,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SDS、PW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DS评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观察组PW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2)神经递质结果比较:观察组5-HT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观察组DA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γ-GABA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血清5-HT、DA、γ-GABA含量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血清5-HT、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观察组γ-GABA含量较对照组下降(P<0.05)。通过组间以及前后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血清Ach、NE含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分布以心血亏虚证、肝郁气结证、脾虚痰湿证、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肺脾气虚证为主。且康复期戒治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其中以抑郁状态较为突出。2.五行音乐疗法可有效改善康复期戒治人员SDS、PWS量表评分;提高康复期戒治人员血清5-HT、DA含量,降低γ-GABA含量,有效改善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张晗[9](2021)在《中医药多维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吗啡是慢性、中重度疼痛的首选药物。长期使用吗啡治疗后,其镇痛作用逐渐减弱,通常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作用,但这样使患者更容易成瘾。复方511是导师吕志刚教授借鉴前人宝贵经验,结合中药防治药物成瘾的最新药理学研究成果,专门开发的用于防治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中药复方制剂。目前,复方51 1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影响尚不完全明确,其潜在治疗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电针也是对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观察了复方511、电针及二者联合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然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行进一步探索,旨在明确复方511、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机制。方法一、复方51 1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一:研究不同剂量复方511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生理盐水+溶剂(Con)组、吗啡+溶剂(Mod)组、吗啡+复方511低、中、高剂量(511-L、M、H)组、吗啡+济泰片(Jitai)组。(1)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实验:训练前测定小鼠的天然位置偏好,以非天然偏爱箱为吗啡配对箱、天然偏爱箱为生理盐水配对箱训练小鼠,训练过程中灌胃给予双蒸水或3g/kg、6g/kg、12g/kg复方511或4.3g/kg济泰片进行干预,每天1次,训练结束后检测小鼠的位置偏爱情况。(2)自发运动实验:单次灌胃给予双蒸水或3g/kg、6g/kg、12g/kg复方511后,测定小鼠60min内的运动距离;每天1次灌胃给予双蒸水或3g/kg、6g/kg、12g/kg复方511或4.3g/kg济泰片,30min后腹腔注射吗啡或生理盐水,第7天测定小鼠60min内的运动距离。(3)吗啡急性戒断实验:通过反复皮下注射吗啡构建小鼠吗啡依赖模型,每天2次,间隔4h,连续5天,同时灌胃给予双蒸水或3g/kg、6g/kg、12g/kg复方511或4.3g/kg济泰片进行干预,末次吗啡给药3h后,皮下给予1mg/kg纳洛酮,观察小鼠的戒断症状(跳跃行为、湿狗样抖动、体重减轻)。(4)自身给药(SA)实验:实验前训练小鼠按压主动杆获取食物,训练5天,实验开始后训练小鼠按压主动杆获取吗啡,训练15天,期间给双蒸水或3g/kg、6g/kg、12g/kg复方51 1进行干预,记录训练最后1天的自身给药次数和无效压杆数。实验二:研究复方51 1对吗啡成瘾小鼠腹侧被盖区(VTA)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以吗啡CPP实验中的Con组、Mod组和511-M(511)组小鼠VTA组织作为测序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用SeqPrep、Sickle软件进行原始数据质控,用HISAT2和RSEM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基因表达定量,用DESeq2软件筛选组间差异表达基因(DEG),并对部分DEG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实验三:研究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信号通路及其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NA检测CPP实验中Con组、Mod组和511-M(511)组小鼠VTA BDNF及其特异性受体TrkB mRNA的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中BDNF和TrkB的蛋白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内BDNF信号级联(ERK通路、PI-3-K/Akt通路、PLCγ通路)中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大小的变化。二、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一:研究电针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生理盐水(Sal)组、吗啡+假电针(Sham)组、吗啡+电针(EA)组。(1)CPP实验:训练前测定小鼠的天然位置偏好,以非天然偏爱箱为吗啡配对箱、天然偏爱箱为生理盐水配对箱训练小鼠,训练期间给予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进行干预,每天1次,训练结束后检测小鼠的位置偏爱情况。(2)吗啡急性戒断实验:通过反复皮下注射吗啡构建小鼠吗啡依赖模型,每天2次,间隔4h,连续5天,同时给予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进行干预,每天1次,末次吗啡给药3h后,皮下给予1mg/kg纳洛酮,观察小鼠的戒断症状(跳跃行为、湿狗样抖动、体重减轻)。实验二:研究电针对吗啡成瘾小鼠伏隔核(NAc)circRNA表达谱的影响。以吗啡CPP实验中的Sham组和EA组小鼠NAc组织作为测序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用Cutadapt、FastQC软件进行原始数据质控,用Tophat2、Bowtie2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用findcirc软件鉴定circRNA,用DESeq软件筛选组间差异表达的circRNA,并对差异circRNA的来源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并用miRanda软件预测差异circRNA的miRNA靶点,最后用荧光定量PCR对测序数据进行验证。三、复方511联合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研究研究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Mod)、复方511组(511)、电针组(EA)、复方511联合电针组(511+EA)。(1)CPP实验:训练前测定小鼠的天然位置偏好,以非天然偏爱箱为吗啡配对箱、天然偏爱箱为生理盐水配对箱训练小鼠,训练过程中给予双蒸水或6g/kg复方511或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或6g/kg复方511联合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进行干预,每天1次,训练结束后检测小鼠的位置偏爱情况。(2)吗啡急性戒断实验:通过反复皮下注射吗啡构建小鼠吗啡依赖模型,每天2次,间隔4h,连续5天,同时给予双蒸水或6g/kg复方511或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或6g/kg复方511联合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进行干预,每天1次,末次吗啡给药3h后,皮下给予1mg/kg纳洛酮,观察小鼠的戒断症状(跳跃行为、湿狗样抖动、体重减轻)。结果一、复方511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一:(1)在CPP实验中,3g/kg、6g/kg、12g/kg复方511均能有效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形成,其中6g/kg复方511的抑制作用更显着。(2)在自发运动实验中,3g/kg、6g/kg、12g/kg复方511均可有效抑制小鼠吗啡行为敏化的形成,且不影响小鼠的基础活动性,6g/kg复方511的抑制作用更明显。(3)在吗啡急性戒断实验中,3g/kg、6g/kg、12g/kg复方51 1均能明显减轻吗啡急性戒断症状,包括跳跃行为、体重减轻、湿狗样抖动,其中6g/kg复方511对纳洛酮催促的跳跃行为的影响更明显。(4)在SA实验中,3g/kg、6g/kg、12g/kg复方511均能明显抑制小鼠吗啡自身给药行为,其中6g/kg复方511的作用更明显。实验二:采用RNA-seq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筛选出712个DEG,其中,Con组和Mod组之间的DEG458个(上调357个,下调101个),Mod组和511组之间的DEG469个(上调 84 个,下调 385 个)。BDNF、Nts、Penk、Slc18a3、Sfrp2、Tph2、Htr1a、Plin4、Cartpt、Grin3b、Grip2、I131ra、Cdkn1a、Pdk4、Shox2、Trh、Tat 等 DEG 与吗啡作用或成瘾形成的机制有关。接着,对部分DEG进行功能富集。在GO富集中,DEG主要富集于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结合(binding)、生物学调控(biological regulation)、生物过程调控(regulation of biological process)、细胞过程调控(regulation of cellular process)、蛋白质结合(protein binding)、膜(membrane)等与吗啡成瘾密切相关的条目。在KEGG富集中,DEG主要富集于吗啡成瘾(Morphine addiction)、多巴胺能突触(Dopaminergic synapse)、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MAPK 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cAMP 信号通路(cAMP signaling pathway)、Ras信号通路(Ras signaling pathway)等在吗啡成瘾中有着重要作用的通路。实验三:结合测序的分析结果和前人的研究报道,发现复方511可能通过调控小鼠VTABDNF发挥抗吗啡成瘾的作用。首先,从基因和蛋白水平验证了 BDNF的变化。与Con组相比,Mod组BDNF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同时给予复方511干预,能明显减轻BDNF mRNA及蛋白水平的降低。接着,实验观察了 BDNF高亲和力受体TrkB的变化。与Con组相比,Mod组TrkB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同时给予复方511干预,可有效减少TrkB mRNA及蛋白水平的降低。在下游ERK通路中,与Con组相比,Mod组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同时给予复方511干预,可明显抑制ERK1/2蛋白的磷酸化。在下游PI-3-K/Akt通路中,与Con组相比,Mod组p-PI-3-K/PI-3-K、p-Akt/Akt明显下调,p-S6/S6明显上调,同时给予复方511,可有效减少p-PI-3-K/PI-3-K、p-Akt/Akt的下调,抑制p-S6/S6的上调。在下游PLCγ通路中,与Con组相比,Mod组PLCy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同时给予复方511干预,可明显抑制PLCγ1蛋白水平的升高。此外,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形成后,其VTA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明显缩小,同时给予复方511,可明显逆转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大小的变化。二、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一:在CPP实验中,电针能有效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形成,而在吗啡急性戒断实验中,电针能明显减轻急性吗啡戒断症状,包括跳跃行为、体重减轻、湿狗样抖动。实验二:采用RNA-seq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共鉴定出112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上调51个,下调61个。接着对这些差异circRNA的来源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在GO富集中,这些差异circRNA来源基因的富集条目中有23条显着富集。其中,细胞定位(cellular localization)、胞浆(cytoplasm)、胞内(intracellular)、酶结合(enzyme binding)、GTP 酶结合(GTPase binding)、蛋白结合(protein binding)、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与吗啡作用相关,而蛋白结合(protein binding)、胞外(intracellular part)、胞内(intracellular)、细胞内细胞器(intracellular organelle)、细胞定位(cellular localization)等与电针作用有关。在KEGG富集中,这些差异circRNA来源基因的富集通路中有21条显着富集。其中,谷氨酸能突触(Glutamatergic synapse)、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Wnt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多巴胺能突触(Dopaminergic synapse)、cGMP-PKG 信号通路(cGMP-PKG signaling pathway)、轴突导向(Axon guidance)、催产素信号通路(Oxytocin signaling pathway)等与吗啡成瘾有关,而肾素分泌(renin secretio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VEGF signaling pathway)、胰岛素分泌(insulin secretion)、谷氨酸能突触(glutamatergic synapse)、Wnt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多巴胺能突触(dopaminergic synapse)等通路与针刺作用有关。此外,实验还预测了差异circRNA的前五个miRNA靶点,并选择了 44个circRNA和162个相互作用的miRNA构建circRNA-miRNA 网络,发现 mmu-miR-207、mmu-miR-669c-3p、mmu-miR-6946-3p 和 mmu-miR-6984-3p与更多的circRNA相关。三、复方511联合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研究在CPP实验中,复方511、电针、复方511联合电针均能有效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形成,其中复方511联合电针的抑制作用更显着。在吗啡急性戒断实验中,复方511、电针、复方511联合电针均能明显减轻急性吗啡戒断症状,包括跳跃行为、体重减轻、湿狗样抖动,其中复方511联合电针对纳洛酮催促吗啡急性戒断症状的减轻作用更明显。结论1.复方511干预能有效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行为敏化、SA的形成,这提示复方511能有效抑制吗啡诱导的精神依赖;复方511干预能有效减轻小鼠吗啡依赖模型中纳洛酮催促的急性戒断症状,这提示复方511能有效减轻吗啡诱导的躯体依赖。由此说明复方511对抗吗啡成瘾作用明确。2.复方511干预能有效防止吗啡诱导的BDNF、TrkB mRNA和蛋白水平的下调,抑制吗啡诱导的ERK1/2、S6蛋白磷酸化的增加,减少PI-3-K、Akt蛋白磷酸化的降低,抑制PLCγ1蛋白的增加,同时,逆转吗啡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萎缩,这提示复方511可能通过调控BDNF信号级联及其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可塑性发挥抗吗啡成瘾的作用。3.电针干预能有效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形成,这提示复方511能有效抑制吗啡诱导的精神依赖;电针干预能有效减轻小鼠吗啡依赖模型中纳洛酮催促的急性戒断症状,这提示电针能有效减轻吗啡诱导的躯体依赖。由此说明电针对抗吗啡成瘾作用明确。4.本研究筛选了电针干预吗啡成瘾后小鼠NAc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并预测了这些circRNA的潜在作用以及与这些circRNA相互作用的miRNA,这为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靶点。5.复方511联合电针干预能更有效地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形成,这提示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吗啡诱导的精神依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复方511联合电针干预能更有效地减轻小鼠吗啡依赖模型中纳洛酮催促的急性戒断症状,这提示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吗啡诱导的躯体依赖的减轻作用更明显。由此说明复方511联合电针对抗吗啡成瘾的作用更佳。
刘青阳,王倩,何伟明,吕志刚[10](2020)在《传统中医疗法治疗阿片类成瘾性疾病的优势与特色》文中研究说明毒品泛滥是当今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毒品不仅对人民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伤害,也严重威胁着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中医药戒毒具有多靶点、安全性高、无成瘾性等优势。近年来,中医药戒毒在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为戒毒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医药戒毒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疏理。
二、免疫戒毒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疫戒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戒毒场所开展康复训练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继续推进戒毒康复训练工作的必要性 |
2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继续开展戒毒康复训练工作的前提 |
3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继续开展戒毒康复训练工作的特殊要求 |
4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继续加强戒毒康复训练的基础机制和实证研究 |
5 化“疫情危机”为“戒治契机”积极推进戒毒康复训练的智能化建设 |
6 结语 |
(2)16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体健康的有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分组与训练方案 |
1.2.1 实验分组 |
1.2.2 训练方案 |
1.3 样本采集与保存 |
1.4 指标检测与方法 |
1.4.1 体成分测定 |
1.4.2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
1.4.3 身体素质测定 |
1.4.4 神经生物学机能测定 |
1.4.5 数理统计 |
2 研究结果 |
2.1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身体健康水平的变化 |
2.1.1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身体成分的变化 |
2.1.2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尿常规的变化 |
2.1.3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
2.1.4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身体素质的变化 |
2.2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血液神经生物学机能的变化 |
3 分析与讨论 |
3.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身体健康水平的影响 |
3.1.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身体成分的影响 |
3.1.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身体素质的影响 |
3.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神经生物学机能的影响 |
4 结论 |
(3)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
2.1.1 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渴求的特点 |
2.1.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症状特征 |
2.1.3 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特征 |
2.2 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
2.2.1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心理健康效益 |
2.2.2 运动锻炼改善药物依赖者家庭功能的作用 |
2.2.3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基础 |
2.2.4 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的注意偏向 |
2.3 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
2.3.1 健康促进理论 |
2.3.2 计划行为理论 |
2.4 心理健康测评技术应用 |
2.4.1 心理测量量表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作用 |
2.4.2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应用 |
3 问题提出 |
4 研究框架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内容的框架 |
5 研究内容 |
5.1 研究一: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研制 |
5.1.1 研究目的 |
5.1.2 调查对象 |
5.1.3 问卷编制 |
5.1.3.1 药物依赖维度 |
5.1.3.2 锻炼态度维度 |
5.1.3.3 心理健康维度 |
5.1.4 统计分析 |
5.1.5 研究结果 |
5.1.5.1 药物依赖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5.2 锻炼态度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5.4 心理症状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6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
5.1.6.1 药物依赖问卷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6.2 锻炼态度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7 讨论 |
5.1.8 小结 |
5.2 .研究二: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
5.2.1 研究2a: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
5.2.1.1 研究目的 |
5.2.1.2 调查对象 |
5.2.1.3 数据处理方法 |
5.2.1.4 研究结果 |
5.2.1.5 讨论 |
5.2.1.6 小结 |
5.2.2 研究2b: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 |
5.2.2.1 研究目的 |
5.2.2.2 研究对象 |
5.2.2.3 测量工具 |
5.2.2.4 测量程序 |
5.2.2.5 数据分析 |
5.2.2.6 研究结果 |
5.2.2.7 讨论 |
5.2.2.8 小结 |
5.3 研究三: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建构与检验 |
5.3.1 研究目的 |
5.3.2 研究对象 |
5.3.3 测量工具 |
5.3.4 统计方法 |
5.3.5 模型建构 |
5.3.6 研究结果 |
5.3.6.1 心理症状与毒品渴求的交叉滞后模型分析 |
5.3.6.2 毒品渴求的中介效应模型 |
5.3.6.3 锻炼态度的调节作用 |
5.3.7 讨论 |
5.3.8 小结 |
5.4 研究四: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效益检验 |
5.4.1 研究对象 |
5.4.2 运动干预方案 |
5.4.3 测量工具与统计分析 |
5.4.4 研究结果 |
5.4.4.1 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毒品渴求和强迫性行为的影响 |
5.4.4.2 运动干预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 |
5.4.5 讨论 |
5.4.6 小结 |
5.5 研究五: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情绪注意偏向调控作用 |
5.5.1 研究对象 |
5.5.2 运动干预方案 |
5.5.3 实验设计 |
5.5.4 实验材料 |
5.5.5 实验任务 |
5.5.6 数据采集及处理 |
5.5.7 研究结果 |
5.5.8 讨论 |
5.5.9 小结 |
5.6 研究六: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 |
5.6.1 实验对象 |
5.6.2 实验任务 |
5.6.3 运动干预和实验流程 |
5.6.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5.6.5 研究结果 |
5.6.5.1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食物偏好的影响 |
5.6.5.2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大脑奖赏系统功能的影响 |
5.6.6 讨论 |
5.6.7 小结 |
6 总讨论 |
6.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有效特点 |
6.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检验 |
6.3 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提升的效果 |
7 结论 |
8 创新与展望 |
8.1 创新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本信息 |
附录二 家庭功能量表 |
附录三 贝克自评量表 |
附录四 特质、状态焦虑量表 |
致谢 |
科研经历 |
(4)12个月不同形式体育运动对男性强戒人员骨密度和体质状况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骨相关知识 |
2.1.1 骨相关概念 |
2.1.2 骨密度的测量方法 |
2.1.3 骨密度测量部位 |
2.1.4 骨质疏松症(OP)现状及其危害 |
2.1.5 毒品对骨密度的影响 |
2.2 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
2.2.1 不同运动形式对骨密度的影响 |
2.2.2 运动强度对骨密度影响 |
2.2.3 运动时间对骨密度的影响 |
2.3 太极拳的功效 |
2.3.1 太极拳对戒毒人群的影响 |
2.3.2 太极拳对骨密度的影响 |
2.4 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功效 |
2.4.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骨密度的影响 |
2.5 总结 |
3.研究方案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来源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 |
4.1 实验人员变化 |
4.2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 |
4.3 两组戒毒人员骨密度数据比较 |
4.3.1 两组戒毒人员基线数据比较 |
4.3.2 太极拳组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实验前中后期测试数据比较 |
4.4 两组戒毒人员体质数据比较 |
4.4.1 两组戒毒人员基线体质数据比较 |
4.4.2 两组戒毒人员实验前中后期体质数据比较 |
5.分析与讨论 |
5.1 12 个月太极拳和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强戒人员骨密度的影响 |
5.2 12 个月太极拳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强戒人员体质状况的影响 |
5.2.1 太极拳和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BMI的影响 |
5.2.2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
5.2.3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力量素质的影响 |
5.2.4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
5.2.5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反应素质的影响 |
6.结论 |
7.研究不足与建议 |
8.致谢 |
9.参考文献 |
10.附录 |
(5)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下戒毒康复期人员面部红外热成像图与中医证素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收集与筛选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采集 |
3.2 研究所用设备 |
3.3 干预方法 |
3.4 数据提取 |
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戒毒康复期人员基础资料 |
1.1 戒毒康复期人员基本信息 |
1.2 吸毒和复吸原因及社会行为资料 |
2 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变化 |
2.1 实验组rTMS干预前后中医证素分布特征 |
2.2 对照组伪刺激干预前后中医证素分布特征 |
2.3 戒毒康复期人员干预前后病位证素积分变化 |
3 rTMS/伪刺激干预前后面部红外分区平均温度变化 |
4 戒毒康复期人员面部红外温度变化与病位证素变化相关性 |
讨论 |
1 戒毒康复期的中医认识及现代评价方法 |
1.1 戒毒康复期的中医认识 |
1.2 戒毒康复期的现代评价方法 |
2 戒毒康复期人员基础资料分析 |
3 戒毒康复期人员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分析 |
3.1 戒毒康复期人员病位证素分布特征分析 |
3.2 戒毒康复期人员病性证素分布特征分析 |
4 戒毒康复期人员干预前后病位证素变化分析 |
4.1 rTMS刺激DLPFC的治疗效果 |
4.2 rTMS对中医病位证素变化原因分析 |
5 戒毒康复期人员中医病位证素与面部分区相关性分析 |
5.1 肾、胆证素与面部B1、C4区域相关性成因分析 |
5.2 肾、胆、胃证素与面部A5区域相关性成因分析 |
6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毒品成瘾者中医PRO量表》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稽延性戒断症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运动干预毒品成瘾者心理状态的网状Meta分析 ——基于焦虑、抑郁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毒品成瘾的概念及定义 |
1.1.1 成瘾和毒品成瘾的定义 |
1.1.2 毒品成瘾的诊断与严重程度 |
1.2 毒品对成瘾者的影响 |
1.2.1 生理病理 |
1.2.2 心理健康 |
1.3 毒品成瘾者的干预治疗现状 |
1.3.1 药物治疗 |
1.3.2 物理治疗 |
1.3.3 营养支持治疗 |
1.3.4 心理治疗 |
1.3.5 中医治疗 |
1.4 运动干预毒品成瘾的方法研究 |
1.4.1 运动干预的生理作用机制 |
1.4.2 运动干预对心理的影响 |
1.4.3 运动治疗毒品成瘾的优势 |
1.5 总结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1.1 研究思路 |
2.1.2 间接比较方法 |
2.1.3 网状Meta分析方法 |
2.1.4 运动干预毒品成瘾效果比较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文献检索 |
2.3.1 文献获取主要途径 |
2.3.2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质量评价 |
2.6.1 RCT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2 证据分级和推荐评估 |
2.7 统计分析 |
2.7.1 异质性检测 |
2.7.2 合并效应量 |
2.7.3 亚组分析 |
2.7.4 敏感性分析 |
2.7.5 发表偏倚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4 运动联合传统康复干预毒品成瘾者心理状态的Meta分析 |
3.5 发表偏倚 |
3.6 运动联合传统康复干预毒品成瘾者焦虑、抑郁的网状Meta分析 |
3.6.1 纳入RCTs的一般情况 |
3.6.2 焦虑状态的网状Meta分析 |
3.6.3 抑郁状态的网状Meta分析 |
4 讨论 |
4.1 纳入RCTs的文献质量分析 |
4.1.1 伦理要求 |
4.1.2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
4.2 运动联合传统康复对毒品成瘾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
4.3 有氧运动对毒品成瘾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
4.4 总结 |
5 结论 |
6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杨际泰《医学述要》戒毒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杨际泰生平 |
2 杨际泰戒毒理论体系 |
2.1 曰理 |
2.2 曰法 |
2.3 曰方 |
3 杨际泰戒毒中药规律研究 |
3.1 .数据来源 |
3.2 .工具 |
3.3 .方法 |
3.4 .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鸦片烟的形成 |
4.2 烟虫 |
4.3 证型 |
4.4 治法方药 |
4.5 杨际泰戒毒理论的实践意义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五音疗法治疗其抑郁状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调查表设计 |
3.2 质量控制 |
3.3 数据库建立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心理状态 |
4.3 症状频次 |
4.4 脉象 |
4.5 舌象 |
4.6 聚类分析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疗效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设计类型 |
2.2 病例来源 |
2.3 诊断及纳排标准 |
2.4 干预方式 |
2.5 辨证依据 |
2.6 辨证施乐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流程图 |
3.2 基线资料比较 |
3.3 结局指标 |
4 小结 |
讨论 |
1 康复期戒治人员一般资料分析 |
2 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特点 |
3.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康复期戒治人员抑郁状态探讨 |
3.1 中医学对断瘾后情志障碍的认识 |
3.2 .国外音乐疗法探析 |
3.3 五音疗法理论探析 |
3.4 五音疗法选乐依据 |
3.5 五音疗法临床应用 |
3.6 五音疗法机制探析 |
4 相关神经递质探析 |
4.1 5-HT |
4.2 DA |
4.3 NE |
4.4 GABA |
4.5 Ach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 中医四诊资料问卷 |
附录三 稽延性戒断症状自评量表 |
附录四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五 抑郁自评量表(SDS) |
综述 中医疗法参与戒毒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医药多维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认识及治疗 |
1.现代医学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认识 |
1.1 阿片类药物 |
1.2 吗啡作用的分子机制 |
1.3 吗啡成瘾 |
2.现代医学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 |
二、中医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认识及治疗 |
1.中医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认识 |
2.中医药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 |
2.1 中药及其单体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 |
2.2 中药复方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 |
2.3 针刺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 |
三、BDNF信号通路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可塑性与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关系 |
1.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结构可塑性 |
2.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信号通路 |
3.BDNF通路在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可塑性中的关键作用 |
第二部分 复方511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实验一 复方511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复方511的制备 |
2.2 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 |
2.3 自发运动实验 |
2.4 吗啡急性戒断实验 |
2.5 自身给药实验 |
2.6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复方511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
3.2 复方511对吗啡诱导的行为敏化的影响 |
3.3 复方511对吗啡急性戒断症状的影响 |
3.4 复方511对吗啡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 |
4.小结 |
实验二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组织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总RNA提取与质控 |
2.2 测序 |
3.结果 |
3.1 测序数据的质控情况 |
3.2 序列比对分析 |
3.3 表达量分析 |
3.4 表达差异分析 |
3.5 功能富集分析 |
4.小结 |
实验三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信号通路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组织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 蛋白免疫印迹 |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4 免疫荧光染色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 mRNA和蛋白的影响 |
3.2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特异性受体TrkB mRNA和蛋白的影响 |
3.3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下游ERK通路的影响 |
3.4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下游PI3K-Akt通路的影响 |
3.5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下游PLCγ1通路的影响 |
3.6 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的影响 |
4.小结 |
第三部分 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实验一 电针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 |
2.2 吗啡急性戒断实验 |
3.结果 |
3.1 电针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
3.2 电针对吗啡急性戒断症状的影响 |
4.小结 |
实验二 电针对吗啡成瘾小鼠NAc circRNA表达谱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组织 |
1.2 主要仪器设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测序数据的质控情况 |
3.2 序列比对分析 |
3.3 CircRNA获取 |
3.4 CircRNA注释 |
3.5 CircRNA表达量分析 |
3.6 CircRNA差异分析 |
3.7 CircRNA来源基因富集分析 |
3.8 CircRNA和miRNA互作分析 |
3.9验证数据 |
4.小结 |
第四部分 复方511联合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研究 |
实验一 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小鼠吗啡成瘾相关行为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 |
2.2 吗啡急性戒断实验 |
3.结果 |
3.1 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
3.2 复方511联合电针对吗啡急性戒断症状的影响 |
4.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动物模型及行为学评价方法的选择 |
1.条件性位置偏爱 |
2.行为敏化 |
3.戒断反应 |
4.自身给药行为 |
二、复方511干预吗啡成瘾的机制探讨 |
1.复方511干预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机理探讨 |
2.关于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基因表达谱影响的探讨 |
3.关于复方511对吗啡成瘾小鼠VTA BDNF信号通路影响的探讨 |
三、电针干预吗啡成瘾的机制探讨 |
1.电针干预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机理探讨 |
2.关于电针对吗啡成瘾小鼠NAc circRNA表达谱影响的探讨 |
四、复方511联合电针干预吗啡成瘾作用机制的探讨 |
第六部分 总结 |
一、本论文结论 |
二、本论文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软件信息 |
2、差异表达基因 |
3、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 |
4、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 |
5、差异CircRNA信息 |
6、差异CircRNA来源基因的GO富集 |
7、差异CircRNA来源基因的KEGG富集 |
8、差异CircRNA的miRNA靶点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传统中医疗法治疗阿片类成瘾性疾病的优势与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治疗阿片类成瘾性疾病的背景 |
1.1 中医对阿片类成瘾性疾毒的认识 |
1.2 阿片类物质成瘾现状 |
1.3 科学发展中医药戒毒 |
2 中医药戒毒研究进展 |
2.1 中药戒毒的研究进展 |
2.1.1 急性脱毒期 |
2.1.2 戒断稽延期 |
2.1.3 抗复吸期 |
2.2 针灸戒毒的研究进展 |
2.2.1 急性脱毒期 |
2.2.2 戒断稽延期 |
2.2.3 抗复吸期 |
2.3 推拿戒毒的研究进展 |
2.3.1 戒断稽延期 |
2.3.2 抗复吸期 |
3 发展特色中医药戒毒 |
3.1 重视中医情志治疗在戒毒中的运用 |
3.2 重视中医药文献整理 |
四、免疫戒毒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戒毒场所开展康复训练工作的思考[J]. 王大安,李琼芸,张建磊,张龙.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1(06)
- [2]16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体健康的有益影响[J]. 刘杨子纯,韩雨梅,孟林盛,吕慧,董晋,卢红. 中国体育科技, 2021(06)
- [3]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D]. 刘佳宁.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12个月不同形式体育运动对男性强戒人员骨密度和体质状况改善研究[D]. 王天元.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5]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下戒毒康复期人员面部红外热成像图与中医证素变化研究[D]. 李琛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运动干预毒品成瘾者心理状态的网状Meta分析 ——基于焦虑、抑郁的观察[D]. 刘梁煜.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杨际泰《医学述要》戒毒文献整理研究[D]. 王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康复期戒治人员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五音疗法治疗其抑郁状态疗效观察[D]. 申凯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中医药多维干预吗啡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传统中医疗法治疗阿片类成瘾性疾病的优势与特色[J]. 刘青阳,王倩,何伟明,吕志刚.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