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用10%氢氧化钾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48例(论文文献综述)
于鹏,卫风蕾[1](2021)在《儿童传染性软疣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 MC)是由痘病毒家族的双链DNA传染性软疣病毒(mo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 MCV)感染所致的常见良性传染性皮肤病[1]。MCV属痘病毒,目前已发现4型及若干亚型,但以MCV-1型最常见[1]。MC是世界上50种常见疾病之一[2],MC的传播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皮肤的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自我接种进行传播。病毒潜伏期为1周~6个月不等,通常为2~6周。
高雅迪[2](2020)在《温热对传染性软疣组织蛋白质表达谱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不同温度处理的传染性软疣组织差异表达蛋白的检测与分析,为温热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方法:本研究选择新鲜获取的人类传染性软疣皮损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拟定的研究方案经本课题组所在单位的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施行。随机将研究标本分为3组,实验组的标本处理为44.0(±0.1)℃的水浴加热法30分钟的温热刺激,对照组1不进行任何温热处理,对照组2采用37.0±0.1℃恒温水浴加热30分钟。利用TMT蛋白组学技术及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蛋白质谱表达情况进行定量,Maxquant软件鉴定差异表达蛋白。对鉴定后的差异蛋白数据,计算差异表达的倍数(同一蛋白质的实验组表达量/对照组表达量),选择1.3倍即比值大于1.3或小于0.769为筛选阈值。对筛选后选择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功能分类、GO富集、KEGG通路富集、聚类分析、PPI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共鉴定筛选到370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上调蛋白212个,下调蛋白158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病毒基因表达调控、DNA与RNA代谢、对IFN-γ的反应、多种胞内物质的分解代谢、蛋白质在胞内的运输与定位等生物学过程。下调蛋白主要参与了B细胞与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蛋白质的成熟与激活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2.实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共鉴定筛选到211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上调蛋白134个,下调蛋白77个。差异蛋白主要影响了多种细胞防御反应、DNA与染色质组装、对IFN-γ的反应、细胞分泌、多种负调控反应等生物学过程。结论:1.经TMT蛋白组学分析,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产生了明显的蛋白质上调及下调,证实了44℃温热刺激对传染性软疣组织细胞蛋白质谱的表达产生显着影响。2.在传染性软疣组织中,44℃温热刺激产生了调控传染性软疣病毒基因表达、增强角质形成细胞的防御能力及抗病毒能力、促进细胞免疫应答、影响细胞物质代谢等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临床温热治疗传染性软疣的基础。
周发琼,雷淑英[3](2019)在《外用10%和15%氢氧化钾治疗传染性软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文中提出目的:比较不同浓度氢氧化钾水溶液对儿童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MC)皮损的治疗效果,同时评估其安全性、耐受性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恩施州中心医院53例患儿,年龄2~6岁,使用双盲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原则将受试人群分为3组(10%氢氧化钾治疗组,15%氢氧化钾治疗组,对照组),患儿每天接受1次治疗,直到皮损消失,治疗时间不超过60 d。结果:10%氢氧化钾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58.8%,15%氢氧化钾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64.3%,均高于对照组(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氢氧化钾治疗组与15%氢氧化钾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15%氢氧化钾组,10%氢氧化钾组和对照组耐受性更好,且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更低。结论:10%和15%氢氧化钾治疗MC均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0%氢氧化钾具有更好的治疗耐受性。
刘亚美[4](2017)在《尖锐湿疣联合治疗中二氧化碳激光的时序对疗效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尖锐湿疣的联合治疗中,二氧化碳激光的时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在同济医院皮肤科门诊随机选取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先激光组,另一组为后激光组。1)先激光组在患者初次就诊时常规予以二氧化碳激光去除可见疣体。激光术后予以环磷酰胺片口服,每天50mg顿服,口服7天,停用3天,如此服完1050mg环磷酰胺片。同时口服胸腺肽肠溶片,每天两次,每次30mg,共服3个月。治疗期间,每月复查一次,如有新发疣体则行激光治疗。2)后激光组先予以环磷酰胺片及胸腺肽肠溶片口服,用法与先激光组相同。在联合口服药物一月后如有未消退疣体则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治疗期间,每月复查一次,如有新发疣体则行激光治疗。3)治疗3月结束后,随访6月观察是否有新发疣体。结果:1)每月疣体的新发率:先激光组和后激光组治疗一月后出现新疣体分别有16例(39%)、1例(2.4%),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月后出现新疣体分别有3例(7.3%)、1例(2.4%),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月后出现新疣体分别有3例(7.3%)、5例(11.9%),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先激光组及后激光组激光次数为2次的分别有22例、6例,激光次数为1次的分别有19例、24例,激光次数为0次的分别有0例、12例。T检验结果显示T=3.732,P=0<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先激光组人均激光次数(1.5±0.5),后激光组人均激光次数(0.9±0.6),因此先激光组激光次数大于后激光组。3)随访6月后临床治愈率:先激光组与后激光组随访6月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5.1%、92.9%。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后激光组1月疣体消退率:后激光组在治疗1月后,疣体完全消退有12例(28.6%),疣体消退60%-90%有13例(30.9%),疣体消退20%-59%有6例(14.3%),疣体消退小于20%有11例(26.2%)。结论: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后再行CO2激光除疣,可优化其治疗,从而减轻患者治疗痛苦。
侯润安,刘云琴,侯敏,马吉利,王艳,刘萍,顾红英,付立华,阿里木江[5](2017)在《5%NaOH糊——改良水晶膏外用3天治疗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NaOH糊外用治疗传染性软疣(MC)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本研究证实了"水晶膏"的有效成分是NaOH。并对其进行了改良,将有效成分含量,从50%改良成5%的糊剂,共收集患者59例。治疗时,先在每个疣上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h后再涂糊剂,2次/d,每日复诊1次,皮损全部结痂时即停药。结果平均疗程3d,治疗中没有明显炎症反应、溃疡、渗液。治愈51例,复发4例,治愈率79.6%。结论本糊剂治疗MC是安全、有效、价廉及非创伤性的替代疗法,可作为治疗MC的首选药品之一。
慕珍珍,杨帆,张悦,程岩峰,张丽,韩秀萍[6](2016)在《维A酸类药物治疗儿童皮肤病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维A酸类药物是目前皮肤科应用广泛的药物之一,本文介绍该类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理,着重对其在儿童银屑病、痤疮、鱼鳞病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以此探讨维A酸类药物在儿童中应用的疗效、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彭军,孙则胜[7](2015)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疗效观察》文中提出传统的刮疣及钳夹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children molluscum contagios CMC)疗效确切,而且相对二氧化碳激光及冷冻治疗,皮肤不易留有瘢痕,但由于疼痛明显,部分患儿甚至需借助基础麻醉完成治疗。我科从2004年3月至2011年5月采用局部外涂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CMC 432例,并与外涂10%氢氧化钾溶液治疗CMC做对照。1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患儿依从性高。1资料与方法
程佩素[8](2011)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传染性软疣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60例传染性软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每晚一次,共8周;对照组60例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每日2次,共8周。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各有60例。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55例均有效;在治疗4周后,52例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皮疹减退;治疗8周后,46例痊愈,9例有效。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38例均有效;治疗4周后,44例均显示不同程度的皮疹减退;治疗8周后,痊愈39例,6例有效。随访6个月后,均无复发。结论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传染性软疣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轻,复发率低,是治疗传染性软疣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刘慧[9](2010)在《临床HIV/AIDS病例临床流行病学及皮肤性病特征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本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及其并发皮肤性病的特征,探讨皮肤性病的发生与患者免疫状态的相关性,为临床医生和相关领域的艾滋病防治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70例HIV/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数据等,项目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态、职业、病例来源地、感染途径、发现HIV-Ab阳性的原因和地点、住院原因、临床疾病状态(一般感染、机会性感染、肿瘤等)、皮肤性病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将所有资料数值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特征:⑴性别与年龄:370例HIV/AIDS患者中男性281例(占75.9%),女性89例(占24.1%),男女之比约为3.16﹕1;就诊时年龄分布5个月~90岁,平均43.18±15.41岁,其中20~50岁237人(占64.05%)、50岁以上124人(占33.51%)。⑵职业:农民所占比例最多共141人(38.1%);之后依次为无业65人(17.6%);工人42人(11.4%);个体30人(8.1%);干部29人(7.8%);退休20人(5.4%);司机19人(5.1%);教师14人(3.8%);警察5人(1.4%);医务人员4人(1.1%);高校在校生1人(0.3%)。⑶病例来源地:涉及广西的所有市、县,但病例呈弥漫性不均匀分布。排名前五位的地区分别是崇左71例(19.2%)、南宁66例(17.8%)、贵港39例(10.5%)、柳州35例(9.5%)、来宾32例(8.6%)。⑷民族:汉族243例(65.7%);壮族123例(33.2%);侗族2例(0.5%);瑶族2例(0.5%)。民族病例/民族人口:汉族243/3075万=7.9/10万,壮族123/1600万=7.7/10万;汉族患者男女比为3.12︰1;壮族患者男女比为3.56︰1。两个民族的病例都以20~60岁人群为主,汉族194/243例(79.84%);壮族102/123例(82.93%),民族间的病例数、性别和年龄分布未见明显差异。⑸传播途径:本研究中HIV传播主要以性传播途径为主:有明确婚外性行为共188例(50.8%),冶游史不详者144例(38.9%);夫妻间传播41例(11.1%);母婴传播共8例(2.16%);因输血/血制品感染者15例(4.1%);静脉吸毒者32例(8.6%)。⑹年病例分布:从2000年到2009年我院的就诊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患者均由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发现,10年间我院首诊HIV/AIDS患者357例(占96.5%),每年新发现病例数占同期住院人数的百分比如下:2000年0.01%,2001年0.035%,2002年0.040%,2003年0.049%,2004年0.062%,2005年0.072%,2006年0.101%,2007年0.191%,2008年0.116%,2009年0.099%。由此看出,从2000至2007年我院HIV/AIDS住院患者呈逐年递增,2008、2009两年则有所减少。⑺首诊原因及首诊专业科室: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以不同的并发症求诊,住院患者涉及我院28个临床科室,内科系统306例(占82.7%),外科系统64例(占17.3%),其中死亡21例(5.7%)。排名前五位的科室分别是:呼吸内科、消化内科、传染性疾病科、皮肤性病科、神经内科。首诊原因中:因呼吸系统疾病就诊114例(占30.8%),因消化道问题就诊62例(占16.8%),因皮肤性病就诊30例(占8.1%)。这些病例中有288例(占77.8%)患者就诊时已有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315例(占85.1%)患者有不同程度发热;321例(占86.8%)患者出现消瘦、乏力、纳差。2、并发皮肤性病的状况与免疫学改变(1)皮肤性病类型:发生皮肤病和/或性病的共304例(82.2%),涉及50余种皮肤病和性病。主要分为:①感染性皮肤病:共199例, CD4+T淋巴细胞中位计数为9.94个/μl。②炎症性皮肤病:共78例,CD4+T淋巴细胞中位计数为8.02个/μl。③肿瘤性皮肤病:6例,CD4+T淋巴细胞中位计数为31.09个/μl。④其它皮肤病和皮肤损害:共101例,CD4+T淋巴细胞中位计数为10.71个/μl。四组间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F=0.91,P=0.436。在合并的皮肤病中最常见的是真菌感染性皮肤病183例(49.5%),其中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发病率高,有57/370例(占15.4%)。(2)免疫状况患者在首诊时往往已有严重的免疫缺陷,370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位计数为12.26<50个/μl ,有78.09%患者首诊时CD4+T淋巴细胞数小于50个/μl ,93.26%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小于200个/μl ;仅有6.74%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大于201个/μl ;患者同时合并多种疾病和机会性感染。(3)皮肤性病的发生与免疫状况的关系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皮肤病发病率和种类数呈负相关,表明CD4+T淋巴细胞水平越低,并发的皮肤病越多。结论:1、临床流行病学有新特征:住院病例中虽然中青年病例数最多(占64.05%),但高龄感染者也有较高的比例(50岁以上病例占33.51%);病例来源地涉及广西的所有市、县,呈弥漫性不均匀分布;疾病在流动务工人员中传播,农村传播比以前明显,农民病例多;性传播为主要传染途径,传播范围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弥漫型扩散;10年间住院病例数呈逐渐递增趋势,壮、汉族间病例比例无明显差异;临床医疗过程可以发现较多HIV/AIDS病例,提示临床医师尤其是综合医院和皮肤科医师是艾滋病防治的重要力量,相关部门在制订政策、防治策略,以及调整研究导向时应予以重视;由于患者的症状及临床表现各异,首诊涉及众多学科,因此提高所有临床学科对HIV/AIDS的认识,加强临床各个环节对可疑对象的HIV抗体筛查是及早发现HIV/AIDS的重要途径,对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2、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皮肤病发病率和种类数呈负相关,CD4+T淋巴细胞水平越低,并发皮肤病的种类就越多、越严重。HIV/AIDS并发的多种皮肤性病都有一定的特点,掌握与HIV感染相关的皮肤性病的特征有助于HIV的早期诊断及感染分期,并有助于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3、本研究病例中合并感染以真菌感染,尤其是念珠菌病和马尔尼菲青霉病者较多,对AIDS临床诊疗有指导意义。
贾虹,弓娟琴,吴晓初[10](2003)在《氢氧化钾治疗传染性软疣》文中认为
二、外用10%氢氧化钾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4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用10%氢氧化钾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4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传染性软疣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治疗 |
1.1 刮除术 |
1.2 冷冻治疗 |
1.3 二氧化碳(CO2)激光疗法 |
1.4 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 |
2 化学治疗 |
2.1 斑蝥素 |
2.2 过氧化氢(H2O2) |
2.3 氢氧化钾(KOH) |
2.4 乙醇酸乳膏 |
3 免疫治疗 |
3.1 咪喹莫特 |
3.2 念珠菌素 |
4 抗病毒治疗 |
5 其他治疗 |
6 小结 |
(2)温热对传染性软疣组织蛋白质表达谱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2 实验对象与方法 |
2.2.1 实验对象 |
2.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传染性软疣组织受温热刺激后全局蛋白质谱变化检测 |
3.2 温热刺激下传染性软疣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
3.2.1 sy/dz1组 |
3.2.2 sy/dz2组 |
3.3 温热刺激下传染性软疣差异蛋白质的GO与 KEGG富集分析 |
3.3.1 sy/dz1组 |
3.3.2 sy/dz2组 |
3.4 温热刺激下传染性软疣组织差异蛋白质的聚类分析 |
3.5 温热刺激下传染性软疣组织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对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外用10%和15%氢氧化钾治疗传染性软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随访 |
1.4 药物有效性评估 |
1.5 安全性评估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情况 |
2.2 有效性分析 |
2.3 安全性分析 |
3 讨论 |
(4)尖锐湿疣联合治疗中二氧化碳激光的时序对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治疗方法 |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
4.2 数据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5%NaOH糊——改良水晶膏外用3天治疗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水晶膏”的改良 |
1.2 临床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评定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6)维A酸类药物治疗儿童皮肤病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维A酸类药物分类及作用机理 |
2 维A酸类药物在儿童皮肤病的临床应用 |
2.1重症银屑病 |
2.2重症鱼鳞病 |
2.3痤疮 |
2.4毛发红糠疹 |
2.5其他儿童皮肤病 |
3 维A酸类药物在儿童皮肤病应用中的安全性 |
4 小结 |
(7)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8)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9)临床HIV/AIDS病例临床流行病学及皮肤性病特征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英文及缩写对照表 |
2、中文摘要 |
3、英文摘要 |
4、前言 |
5、对象与方法 |
6、结果 |
7、讨论 |
8、结论 |
9、展望 |
10、创新点 |
11、附图与附表 |
12、参考文献 |
13、综述 |
14、致谢 |
(10)氢氧化钾治疗传染性软疣(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外用10%氢氧化钾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4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传染性软疣治疗进展[J]. 于鹏,卫风蕾. 儿科药学杂志, 2021(12)
- [2]温热对传染性软疣组织蛋白质表达谱影响的研究[D]. 高雅迪.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3]外用10%和15%氢氧化钾治疗传染性软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周发琼,雷淑英.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03)
- [4]尖锐湿疣联合治疗中二氧化碳激光的时序对疗效的影响[D]. 刘亚美.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5]5%NaOH糊——改良水晶膏外用3天治疗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观察[J]. 侯润安,刘云琴,侯敏,马吉利,王艳,刘萍,顾红英,付立华,阿里木江.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7(01)
- [6]维A酸类药物治疗儿童皮肤病的临床应用进展[J]. 慕珍珍,杨帆,张悦,程岩峰,张丽,韩秀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03)
- [7]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疗效观察[J]. 彭军,孙则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06)
- [8]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观察[J]. 程佩素. 海峡药学, 2011(09)
- [9]临床HIV/AIDS病例临床流行病学及皮肤性病特征的回顾性分析[D]. 刘慧.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10]氢氧化钾治疗传染性软疣[J]. 贾虹,弓娟琴,吴晓初.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