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味抗敏汤治疗慢性荨麻疹151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雷彩云[1](2021)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治疗风寒束表型瘾疹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治疗风寒束表型瘾疹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总IgE、血清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70例风寒束表型瘾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口服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不得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在患者治疗前后评估一次。通过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分、不良反应率、复发率、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IL-6)水平等指标评估临床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1)纳入本次研究病例7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病例脱落,最终有68例病例完成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治疗前,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评分、DLQI分值、DLQI严重程度分布情况、血清总IgE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病例症状体征评分的差异对比,其中瘙痒程度、风团持续时间、发作频率项目评分及总评分较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风团数量、风团最大直径评分差异不大(P>0.05)。分别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体征评分,两组各评分项目治疗前后对比均存在差异(P<0.05),两组治疗均有效。(4)治疗前治疗组DLQI分值的平均水平为(14.91±5.95)分,治疗后为(2.06±2.99)分,对照组治疗前DLQI分值的平均水平为(14.74±5.50)分,治疗后为(4.70±3.85)分,两组病例DLQI分值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DLQI分值存在差异(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DLQI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DLQI评分严重程度分布差异对比,组内、组间对比差异均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E水平均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清总Ig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8.2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6.47%,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过敏现象。(9)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两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通过再次进行临床症状评分以判断是否复发,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进行对比,治疗组复发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治疗风寒束表型瘾疹临床效果显着,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治疗风寒束表型荨麻疹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IL-6水平实现的,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3)桂枝麻黄各半汤合加味可以降低慢性风寒束表型瘾疹的复发率。
焦亮,余倩颖,向浩瑜,王瑷,陈明岭[2](2021)在《中医专方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寒冷性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现代医学尚不清楚其具体发病机制,无特效疗法,临床常选择对症治疗为主要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具有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等优势,但同为"风寒束表型瘾疹",诸医家依据证型具体、细节的不同,选方多样,并不拘泥。现将临床中应用中药为主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从经方、时方以及自拟方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以望为本病的治疗总结临证思路,为临床应用者提供可借鉴的治疗思路,推广中医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应用。
钟海森,覃骊兰,蓝毓营[3](2020)在《加味过敏煎在皮肤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敏煎由银柴胡、五味子、乌梅、防风4味中药组成,为名医祝谌予经验方,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瘙痒症、急性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病效果显着。过敏煎主要通过降低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E,IgE)、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升高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其抗过敏、抗炎、抗组胺等药理作用与阻断H1受体相关。目前,加味过敏煎治疗皮肤病的研究深度有所欠缺,多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层面,缺乏对药物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部分临床试验仅涉及药效研究,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尚未规范等问题亟需解决。今后应选择合适的动物建立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基点,将模型微观、宏观指标与临床诊断相对应,加强实验的可重复性和易操作性。
张正[4](2020)在《自血疗法联合养血息疹饮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自血疗法联合中药养血息疹饮作为治疗方案,观察该联合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寻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中医综合疗法。方法:选择60例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且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自血疗法联合口服中药养血息疹饮,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的治疗及观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初诊及每次复诊时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并于治疗结束后1月后随访,统计复发率。最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经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经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血疗法联合养血息疹饮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荨麻疹疗效显着,相比服用氯雷他定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桂绮桦[5](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荨麻疹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科慢性疾病,有研究发现,至少有20%的人一生中曾受到罹患荨麻疹的困扰。而亚洲慢性荨麻疹的患病率则高于欧洲和北美。慢性荨麻疹发病不限年龄,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慢性荨麻疹以皮肤、粘膜突然出现一过性风团,皮疹形状大小不一并伴有剧烈瘙痒,而且发无定处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能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其病因复杂,迁延难愈,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有明晰认知。临床上,一般主要以抗组胺药或联合其他药物为治疗手段,虽然起效快,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复发率高。中医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有着渊远而悠久的历史,近年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长期疗效持久,因此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目的:赖氏通元针法是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针灸疗法,此针法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适应症广泛,疗效突出,操作简易,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效果显着。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观察比较通元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受试对象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针药汉方、萧玲中医师诊所、江南秀中医师诊所以及社会公开招募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通元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针刺穴位包括:气海、关元、天枢双、心俞双、膈俞双、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对照组针刺穴位包括: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隔俞双、三阴交双、外关双、风池双。两组均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后留针30分钟。针灸疗程为每周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共24次。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随访。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使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评价,次要指标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荨麻疹症状分级评分(MILOR)及焦虑抑郁评分(HAD)。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分别进行四次评分,对比两组组内及两组组间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完成情况:本研究纳入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9例,对照组脱落11例,最终完成病例共100例,其中51例为观察组,49例为对照组,两组完成情况基本一致(P>0.05)。(2)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过敏史以及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UAS、DLQI、MILOR、HADa和HADd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UAS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在治疗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UAS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针刺对荨麻疹活动度均有显着改善作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发现,两组UAS分值下降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下降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荨麻疹活动度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4)DLQI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DLQI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种针刺对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效果。随访时,观察组DLQI分值有回升的现象,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DLQI分值回升则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通元针法的维持效果较好。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DLQI分值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有显着性下降(P<0.05),在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5)MILOR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MILOR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观察组分值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分值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一疗程后、治疗第二疗程以及随访时,两者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第一疗程后,两组MILOR分值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分值下降值有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风团大小、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6)HADa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HADa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观察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2疗程后及随访时均有明显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a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时,两组HADa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治疗患者焦虑状态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有明显的优势。(7)HADd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发现HADd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效果;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d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表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较好的疗效。(8)总有效率评定:完成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0%,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显效,所占比例为49.02%;对照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有效,所占比例为44.90%。提示通元针法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9)复发率评定:随访时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为17.78%,对照组复发率为38.46%,两组复发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通元针法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10)安全性评定:研究过程中,有少部分患者除针后局部出现轻微疼痛或出血,经按压止血后可缓解,两组均无患者出现其他针刺意外及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结论:(1)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卫气亏虚型慢性荨麻疹有明显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荨麻疹瘙痒、风团症状,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作用。其总有效率为88.24%,显效比率为49.02%,且无一例加重。(2)赖氏通元针法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有更显着的疗效优势,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疗效及维持长期效果更加显着,显愈率更加明显,改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皮肤病、生活质量和荨麻疹症状体征分级评分方面较佳,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也有突出的改善作用,充分体现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身心调节方面的优势。(3)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性高,两组均无患者出现针刺意外及其他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4)本实验研究过程顺利,表明正式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可行性高,本研究内容也为正式试验样本量和方案提供参考依据。(5)赖氏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有突出的临床疗效,且安全灵便,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对于其治病机理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李雨晴[6](2020)在《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及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从而验证越婢抗敏汤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与血清Ig E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口服越婢抗敏汤;对照组40例,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治疗4周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Ig E水平进行检测,比较血清Ig E水平值的变化。结果:(1)本次研究过程中共有7例脱落病例,实际纳入病例为73例,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的比较: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比较:两组在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4周治疗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DL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在下降程度方面,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胜于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组,通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清Ig E水平值下降相关。
杨肆琳[7](2020)在《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gE、CD4+/CD8+水平变化,从微观角度来探讨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将99例中医辨证为脾虚型慢性荨麻疹患者,根据统计学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各33例。1.治疗方案:试验组口服健脾疏风汤+穴位埋线;对照组1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穴位埋线;对照组2口服健脾疏风汤。2.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8周)后,对三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3.对三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gE、CD4+/CD8+检测数值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受试99例患者中,最终三组脱落例数分别是,试验组:2例,对照组1:3例,对照组2:2例,因此有效病例为92例。分别对三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程结束后,三组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无论是组内比较还是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3.疗程结束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比较,三组的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疗程结束后,三组CD4+/CD8+比值水平检测,与治疗前相比,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血清总IgE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三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疗程结束,试验组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1为73.33%,对照组2为83.87%,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在差异上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率比较,试验组为6.45%,对照组1为23.33%,对照组2为3.23%,试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复发率比较,试验组为10.00%,对照组1为40.91%,对照组2为30.77%;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与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穴位埋线、单纯口服中药相比,在控制病情复发方面具有其自身特定的优势。
许玫[8](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赵隽乔[9](2019)在《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近十年来收录于CNKI、维普、万方、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有关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2008年1月至2018年10月。由两名研究员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得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设计数据提取表,准确提取研究需要的信息及数据等,最后使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共检索到文献1095篇。2.经过筛选,共有16项RCT入选,共纳入1131名慢性荨麻疹患者。3.Meta分析结果:(1)有15项研究报告了总有效率,OR=3.85,95%CI为[2.61,5.69],P<0.00001。(2)有14项研究报告了痊愈率,OR=2.44,95%CI为[1.80,3.31],P<0.00001。(3)有3项研究报告了风团数目的评价情况,SMD=-0.57,95%CI为[-0.86,-0.28],P=0.0001。(4)有4项研究报告了瘙痒程度积分的评分情况,SMD=-1.10,95%CI为[-1.50,-0.71],P<0.00001。(5)有2项研究报告了发作持续时间(h)的相关情况,SMD=-1.35,95%CI为[-0.75,-0.95],P<0.00001。(6)有2项研究报告了水肿程度积分的评分,SMD=-0.06,95%CI为[-0.42,-0.30],P=0.73。(7)有2项研究报告了划痕试验积分的评分,SMD=-0.92,95%CI为[-0.30,-0.53],P<0.00001。(8)有2项研究报告了血清IgE(IU/ml)检测情况,SMD=-1.71,95%CI为[-2.12,-1.29],P<0.00001。(9)有4项研究报告了有关复发的结果,OR=0.28,95%CI为[0.14,0.55],P=0.0003。结论:1.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肯定,并具有安全性。2.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研究设计有待进一步规范。
茅婧怡[10](2019)在《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验方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卫表不固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三组:中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患者各36例。中西药组口服中药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中药组口服玉屏抗敏煎治疗,西药组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每组均观察治疗8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荨麻疹活动度(USA)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痊愈的患者,观察复发率。结果:(1)三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不同时间点(F=262.969.71,p<0.001)、不同分组(F=14.471,p<0.001)的症状总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212,p=0.028<0.05)。中西药组积分显着低于中药组、西药组且在治疗后8周降至最低。(2)三组患者风团数目积分比较:在不同时间点(F=105.968,p<0.001)、不同分组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539,p=0.002<0.05),不同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924,p=0.004<0.05)。各时间点中西药组风团数目积分均显着低于中药组、西药组,且在治疗后8周积分降至最低。三组患者瘙痒情况积分比较:统计结果提示不同时间点(F=149.108,p<0.001)的瘙痒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3.046,p<0.001)。各时间点中西药组积分均显着低于中药组、西药组(F=8.116,p<0.001),在治疗后6、8周积分降至最低。(3)三组疗效比较:三组间治疗后2、4、6、8周有效率及治疗后8周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中西药组最高,中药组最低。除治疗8周末(p=0.002<0.05)以外,治愈率在其他时间点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比较:三组治疗后DLQI均低于治疗前,三组DLQI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中西药组DLQI明显低于中药组、与西药组(p<0.001)。(5)复发率:中西药组复发率11.43%;中药组复发率12.5%;西药组复发率33.33%。三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0,p=0.005<0.05)。中西药组和中药组复发率均低于西药组。(6)安全性分析:三组治疗前后不良反应较轻微,安全性指标也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中西药结合治疗卫表不固型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其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1)中西药组在观察的各时间点,相对中药组、西药组能更好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体征。(2)中西药组改善风团数目、瘙痒程度的情况明显优于中药组、西药组。(3)中西药组各时间点的有效率及治疗后8周的治愈率优于中药组、西药组。(4)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能够显着减低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三组治疗慢性荨麻疹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6)中西药组能够明显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复发,效果优于西药组、中药组。
二、加味抗敏汤治疗慢性荨麻疹151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抗敏汤治疗慢性荨麻疹151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治疗风寒束表型瘾疹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实验设计及分组方法 |
1.2 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
3.3 治疗后两组观察指标及疗效的比较 |
4 研究背景 |
4.1 瘾疹的中医认识 |
4.2 荨麻疹的西医认识 |
5 讨论 |
5.1 立方依据 |
5.2 组方分析 |
5.3 单味药分析 |
5.4 氯雷他定片的药理分析 |
5.5 DLQI 评分指标分析 |
5.6 疗效分析 |
5.7 疗效作用机制探讨 |
6 结论 |
7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问卷表 |
附录 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中医专方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方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1.1 桂枝汤及其类方 |
1.2 麻黄汤及其类方 |
1.3 当归四逆汤 |
2 时方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2.1 玉屏风散 |
2.2 其他时方 |
3 自拟方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3)加味过敏煎在皮肤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 |
1.1 荨麻疹 |
1.1.1 过敏煎加味 |
1.1.2 过敏煎与他方合用 |
1.1.3 过敏煎联合西药 |
1.1.4 其他疗法合过敏煎 |
1.2 过敏性紫癜 |
1.3 瘙痒症 |
1.4 其他皮肤病 |
2 实验研究 |
2.1 临床试验 |
2.2 动物实验 |
3 讨论 |
(4)自血疗法联合养血息疹饮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二、诊断标准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病辨证依据 |
三、病例纳入、排除、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四、治疗方法 |
五、观察指标 |
(一)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二) 生活质量观察 |
(三)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七、复发率观察 |
八、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临床疗效对比 |
二、症状积分对比 |
三、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四、不良反应 |
五、复发率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
(一) 中医病名溯源 |
(二)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三) 中医对瘾疹的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
(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病因及发病机理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治疗方法概述 |
四、方药穴位分析 |
(一) 组方依据 |
(二) 方药组成 |
(三) 组方分析 |
(四) 选穴分析 |
五、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荨麻瘆的中医外治疗法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皮肤生活质量指数问卷 |
慢性荨麻疹症状评分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
1.1.2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阐述 |
1.1.4 慢性荨麻疹的病机阐述 |
1.1.5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 |
1.1.6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2.1 慢性荨麻疹的历史沿革 |
1.2.2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3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概述 |
1.2.4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1.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1 病例对象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
2.2.4 病例剔除及终止标准 |
2.2.5 研究流程图 |
2.2.6 样本量估算 |
2.2.7 随机方法 |
2.2.8 盲法 |
2.2.9 治疗方法 |
2.2.10 观察指标 |
2.2.11 访视方式 |
2.2.12 退出、脱落和终止试验的规定 |
2.2.13 知情同意书 |
2.2.14 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
2.2.15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
2.2.16 统计分析 |
2.3 实验基线情况 |
2.3.1 试验整体情况 |
2.3.2 患者基本情况 |
2.4 评价指标结果 |
2.4.1 荨麻疹活动度量表(UAS)评分 |
2.4.2 皮肤病生活质量表(DLQI)评分 |
2.4.3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评分 |
2.4.4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 |
2.4.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 |
2.4.6 两组复发率比较 |
2.4.7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1.1 一般资料讨论 |
3.1.2 荨麻疹活动度(UAS)结果分析 |
3.1.3 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结果分析 |
3.1.4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结果分析 |
3.1.5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结果分析 |
3.1.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结果分析 |
3.1.7 两组复发率结果分析 |
3.1.8 安全性分析 |
3.1.9 综合分析 |
3.2 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优势和机理 |
3.3 赖氏通元针法概述 |
3.4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论依据 |
3.5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依据 |
3.6 创新点 |
3.7 不足和展望 |
3.7.1 研究对象 |
3.7.2 评价标准 |
3.7.3 治疗时间 |
3.7.4 干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6)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脱落终止标准 |
1.3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药物 |
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2.5 临床观察方法 |
2.6 疗效判定方法及标准 |
2.7 安全性分析及处理措施 |
2.8 复发率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3.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
3.2 基线资料分析 |
3.3 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
3.4 DLQI评分比较 |
3.5 血清IgE水平比较 |
3.6 临床疗效比较 |
3.7 复发情况比较 |
3.8 安全性评估 |
4 讨论 |
4.1 荨麻疹中医概述 |
4.1.1 祖国医学对荨麻疹病名的认识 |
4.1.2 古代医家对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4.1.3 近现代医家对荨麻疹的治法治则 |
4.1.4 经典方剂论治荨麻疹 |
4.2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概述 |
4.2.1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 |
4.2.2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病因 |
4.2.3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
4.2.4 荨麻疹的西医治疗概况 |
4.3 立法依据 |
4.4 组方分析 |
4.5 单味药物现代药理学分析 |
4.6 对照药物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的作用机理 |
4.7 临床疗效分析 |
4.7.1 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 |
4.7.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
4.7.3 血清IgE水平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荨麻疹症状评分表 |
附录 2 皮肤病生活质量调查表(DLQI)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说明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判断 |
6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分析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荨麻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穴位埋线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8)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
1. 文献研究背景 |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
1.2 少阴病论述 |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3.1 日本医家方论 |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
4.1 麻黄 |
4.2 附子 |
4.3 细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
1.1 文献收集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2. 资料收集项目 |
3. 资料整理 |
4. 统计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1.3 症状统计分析 |
1.4 舌象统计分析 |
1.5 脉象统计分析 |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2.4 症状统计分析 |
2.5 体征统计分析 |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3.4 症状统计分析 |
3.5 体征统计分析 |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4.3 症状统计分析 |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5.3 症状统计分析 |
5.4 舌象统计分析 |
5.5 脉象统计分析 |
5.6 腹诊统计 |
第四章: 讨论 |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1.1 方论 |
1.2 方证的概念 |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
2.1 中医病机分析 |
2.2 方证病机分析 |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
3.1 主治疾病 |
3.2 症状指证 |
3.3 体征指征 |
3.4 适用人群 |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
4. 类方方证鉴别 |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
4.2 麻黄附子汤 |
4.3 麻黄汤 |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
4.5 附子汤 |
4.6 桂枝加附子汤 |
4.7 大黄附子汤 |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
4.9 四逆汤 |
4.10 真武汤 |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
5.3 注意事项 |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
7. 结论 |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7.4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治疗方案 |
2.2.1 中西药治疗组 |
2.2.2 中药对照组 |
2.2.3 西药对照组 |
2.2.4 疗程 |
2.2.5 随访 |
2.2.6 注意事项 |
2.3 评价指标 |
2.3.1 慢性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 |
2.3.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
2.4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2.4.1 疗效 |
2.4.2 复发情况 |
2.4.3 不良反应评价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资料分析 |
3.1.1 三组性别分布情况 |
3.1.2 三组年龄分布情况 |
3.1.3 三组病程比较 |
3.1.4 三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三组治疗不同时间点的症状总积分情况 |
3.2.2 三组治疗不同时间点的各项积分比较 |
3.2.3 三组总有效率情况 |
3.2.4 三组治愈率情况 |
3.2.5 三组治疗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情况 |
3.2.6 复发情况 |
3.2.7 不良反应情况 |
3.2.8 病例脱落情况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
4.1.1 发病机制 |
4.1.2 荨麻疹的现代治疗 |
4.2 中医对瘾疹的概述 |
4.2.1 中医病名 |
4.2.2 中医病因病机 |
4.2.3 中医内治法 |
4.2.4 中医外治法 |
4.2.5 中医经典方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
4.2.6 中医经典方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实验研究 |
4.3 前期研究 |
4.3.1 纳入标准 |
4.3.2 排除标准 |
4.3.3 流程 |
4.3.4 结果 |
4.3.5 结论 |
4.4 玉屏抗敏煎的简述 |
4.5 玉屏抗敏煎的组方分析 |
4.6 临床研究统计结果分析 |
4.6.1 一般临床资料 |
4.6.2 三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症状总积分比较 |
4.6.3 三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各项积分比较 |
4.6.4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
4.6.5 三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比较 |
4.6.6 三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
4.6.7 三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不足 |
6.2 本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1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经典方剂治疗及实验研究进展(综述) |
附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加味抗敏汤治疗慢性荨麻疹151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治疗风寒束表型瘾疹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雷彩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医专方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J]. 焦亮,余倩颖,向浩瑜,王瑷,陈明岭.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3)
- [3]加味过敏煎在皮肤病中的应用[J]. 钟海森,覃骊兰,蓝毓营. 中医学报, 2020(11)
- [4]自血疗法联合养血息疹饮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桂绮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李雨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D]. 杨肆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赵隽乔.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茅婧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荨麻疹论文; 麻黄论文; 荨麻疹的症状和治疗论文; 中医论文; 附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