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伤寒血清学诊断的3种方法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乐[1](2019)在《2017-2018年华东地区禽源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基于鸡白痢沙门菌LPS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沙门菌是一种人兽共患性的病原菌,既可引起人的食源性疾病,又对养禽业造成严重的威胁,其中禽源沙门菌占有重要的地位。宿主专嗜性的鸡白痢沙门菌可感染不同日龄的鸡引起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不仅能水平传播,还能垂直传播,对养禽业危害巨大。鸡白痢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是玻板凝集试验检测抗体和PCR方法检测病原。玻板凝集试验虽然简便快速,但是受主观判断影响较大;而多重PCR检测技术,虽然特异性好,但仪器和试剂的成本较高。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性高、特异性强而成本又低的鸡白痢检测方法。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的O抗原多糖链高度可变,特异性地决定了细菌的血清型,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以此建立检测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鸡白痢沙门菌的感染抗体,对鸡白痢的检疫和净化尤为重要。本研究采集了 2017-2018年华东地区疑似沙门菌感染的病料,首先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培养,通过mPCR和血清学方法进行血清型鉴定,并测定其对22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其次提取并纯化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S6702和S44的LPS,建立检测鸡白痢沙门菌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1.2017-2018年华东地区禽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2017-2018年期间,从华东地区疑似家禽沙门菌感染病例采样分离,利用mPCR和血清学方法,共鉴定出71株沙门菌,其中鼠伤寒沙门菌33株,鸡白痢沙门菌25株,肠炎沙门菌10株,纽波特沙门菌2株和德尔卑沙门菌1株。通过药敏试验对71株沙门菌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测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的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71株细菌的多重耐药率是92.96%。由此可见,2017-2018年分离到的沙门菌多重耐药性十分严重。2.鸡白痢沙门菌的脂多糖的提取与鉴定通过改进的热酚水法提取鸡白痢沙门菌的LPS,两株鸡白痢沙门菌(S6702和S44)的LPS产率分别是4.3%和3.6%;LPS纯化后其中的核酸含量分别为0.011%和0.011%;蛋白含量分别为0.39%和0.49%;多糖含量分别为18.3%和16.5%。将提取的鸡白痢沙门菌LPS进行SDS-PAGE电泳及银染,结果显示鸡白痢沙门菌S44和S6702的LPS表型均呈现梯状结构,为光滑型LPS。因此,可用于检测方法的建立。3.鸡白痢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使用上述方法提取的LPS建立间接ELISA鸡白痢抗体检测方法。对间接ELISA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摸索,确定其抗原包被浓度为1.25μg/mL,待检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800,最适封闭液为5%山羊血清,酶标抗体的最适工作浓度为1:16000,血清反应的最佳时间为60 min,显色液反应时间为15 min。由S6702的LPS建立的间接ELISA阴阳性OD450nm临界值为0.269。用该间接ELISA检测方法对变形杆菌、普罗威登斯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鼠伤寒等常见病原感染鸡的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呈现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检测阳性血清时玻板凝集试验效价为1:64,该ELISA检测效价为1:12800,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广谱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检测不同鸡白痢沙门菌高免血清,批间和批内重复性好。对100份临床血清进行检测,该ELISA方法与玻板凝集试验的符合率是89%,与进口 ELISA检测试剂盒的符合率是93%。综上,2017-2018年华东地区沙门菌的多种耐药现象严重;基于LPS的间接ELISA鸡白痢检测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因此,该检测方法适用于临床鸡群鸡白痢抗体水平检测,可为鸡白痢净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蔡其刚[2](2019)在《青南儿童棘球蚴病调查分析及AE免疫学诊断、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及其它动物的肝脏、肺脏等组织器官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青海省是全国罕见的棘球蚴病的高发区,流行区域主要分布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各县。两型棘球蚴病(CE/AE)混合流行,且流行程度高、疫情严重。为了摸清青海南部地区儿童棘球蚴病的流行状况和流行特征、青海田鼠Em感染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探索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技术,本研究对青海南部地区儿童棘球蚴病的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青海田鼠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了Em青海田鼠株的分离、鉴定;利用分离、鉴定的青海田鼠株Em,表达和纯化了EmAgB3和EmAgB3-GGGS-Em18两个蛋白,并利用纯化的这两个蛋白分别进行了ELISA和胶体金免疫试纸条检测方法的探索;利用分离鉴定的Em青海田鼠株构建了Em沙鼠感染模型,并对构建的Em沙鼠感染模型进行了肝脏、脾脏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采用影像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对青海南部地区儿童棘球蚴病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明确了该区域儿童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情况和特征。这对患棘球蚴病儿童采取早期诊断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保障患病儿童尽早地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健康的儿童,也可以尽早地进行预防、保健及调理。(2)通过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青海田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捕获的50只青海田鼠中分离、鉴定得到了11株Em,Em感染率为22%。通过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了Em青海田鼠分离株为亚洲型,且存在不同核苷酸位点的变异。该研究发现进一步确立了青海田鼠作为Em中间宿主在流行病学上的重要地位,这为在该地区通过控制青海田鼠的数量来降低人感染AE的风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3)通过提取Em青海田鼠分离株的基因组DNA,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克隆、表达和纯化了EmAgB3蛋白和EmAgB3-GGGS-Em18蛋白,获得了高纯度和高浓度的重组蛋白(EmAgB3蛋白的浓度为1.05 mg/mL,EmAgB3-GGGS-Em18蛋白浓度为0.5 mg/mL)。另外,通过利用3C酶酶切的方式,成功将重组EmAgB3蛋白的GST标签进行了切除。进行了纯化和蛋白复性,使其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天然EmAgB3蛋白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结构、功能和应用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4)通过对重组EmAgB3蛋白和重组EmAgB3-GGGS-Em18蛋白进行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技术的包装,分别建立了ELISA和胶体金免疫试纸条的诊断方法。经特异性、敏感性和符合性试验,均具有非常良好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5)通过将分离鉴定的Em青海田鼠分离株进行腹腔接种沙鼠的方式,成功构建了Em沙鼠感染模型,感染率高达100%。这为将来进行更深入的针对Em青海田鼠分离株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种子基础。(6)采集了Em沙鼠模型和正常沙鼠对照的肝脏、脾脏和血浆样本,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分别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了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筛选获得了数量众多的差异代谢物。肝脏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肝脏中检测到10493个代谢物,从中筛选出150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309个代谢物较正常肝脏代谢物上调,1200个代谢物下调;脾脏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脾脏中检测到8679个代谢物,从中筛选出1111个差异代谢物。其中586个代谢物较正常脾脏代谢物上调,525个代谢物下调;血浆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血浆中检测到4085个代谢物,从中筛选出31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200个代谢物较正常血浆代谢物上调,116个代谢物下调。这些代谢组学的数据,为将来开展针对特异性代谢物的研究、筛选药物作用靶点和代谢通路提供了参考。
徐道俊[3](2016)在《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O-特异多糖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副伤寒(paratyphi)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病原菌引起的一种人肠道传染病。隶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属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病原菌(甲、乙、丙)为沙门氏菌亚种中的3个血清型,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疫苗作为人类预防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侵袭的主要武器,相关研究已经走过了大约70年的历程,从最初的粗缺制品到现今的精制纯化疫苗,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伤寒和副伤寒疫苗逐渐分成了两大类:即全菌体疫苗和精制纯化亚单位疫苗。全菌体疫苗为伤寒、伤寒甲型乙型副伤寒联合疫苗、ty21a减毒活菌苗;精制纯化亚单位疫苗为伤寒Vi多糖苗;目前无市售的甲型和乙型副伤寒疫苗。现今,国际国内的研究方向,主要以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脂多糖为目标抗原前体物,经脱毒水解后的O-特异多糖(O-SP)抗原作为开发思路进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研究。当前国内并没有副伤寒疫苗的上市,大多处于临床申报阶段和临床研究阶段,其中有三家获得了临床批件,正进行不同阶段的临床研究。在本研究中,为了获得可供研究水解、纯化工艺使用的合格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湿菌体,我们选用了WH0推荐的保存于中国食品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研究院的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 CMCC 50074株,首先建立了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三级种子库系统,然后遵循WH0及中国2015版药典发布的副伤寒疫苗制造和检定规程进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湿菌体的制备,以供下一步的脂多糖提取、O-特异多糖水解及纯化工艺研究。在进行脂多糖提取、O-特异多糖水解及纯化工艺研究中,实验从不同菌体溶解方式的选择对副甲伤寒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苯酚溶液、不同CaCl2浓度及不同的酒精浓度对乙型副伤寒疫苗的脂多糖提取效果进行研究;从不同的冰乙酸浓度及水解温度对脂多糖的脱毒效果的影响;采用乙醇分级沉淀及柱层析法、O-特异多糖中有机溶剂的去除(甲醛、乙醇、苯酚)来对O-特异多糖纯化工艺进行研究。并辅助考察提取的脂多糖中蛋白含量、核酸含量、固体总量、苯酚含量、甲醛含量、O-乙酰基、内毒素及鉴别实验,从而最终确定适宜的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抗原(O-特异多糖)提取工艺。我们的研究表明,研钵溶解加热法、95%酚水溶液、5mM CaCl:浓度及70%的酒精终浓度的工艺条件,能够得到符合下一步工艺研究要求的LPS;25%冰乙酸终浓度及95℃水解脱毒温度能够得到符合下一步工艺要求的O-SP;水解后的O-SP原液,用5L注射用水,1KD膜超滤,超滤浓缩液中加入CaCl2储液至终浓度为0.5 mol/L,加入乙醇至终浓度为25%,室温搅拌30min,于2-8℃静置过夜。沉淀过夜的溶液离心,收集上清,上清经1KD膜超滤浓缩后真空干燥,然后用0.2mol/L NaCl溶液溶解O-SP,上样于S100层析柱,收集大分子峰部分,超滤浓缩后真空干燥既得到合格的SPB-O-SP。实验摸索出的以上工业参数,能保证最终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表明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抗原的工艺研究是成功的,适合用于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生产。
张丽[4](2016)在《梅毒螺旋体假定蛋白Tp0693的表达及其在临床检测中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梅毒螺旋体假定蛋白Tp0693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探讨其在梅毒临床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为发现新的Tp候诊抗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Tp0693基因序列从数据库Genbank中查取,设计上下游双引物,以Tp Nichols标准株DNA为模板,PCR扩增Tp0693基因片段;构建载体pET30a-Tp0693,经IPTG诱导,在E.coliBL21(DE3)菌中表达,纯化后包被于酶标板,建立ELISA法,检测各期梅毒血清(201例)、交叉血清(66例)和阴性血清(100例),用统计学方法与TPPA、RPR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初步评价Tp0693-ELISA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PCR扩增出与目的基因大小相符的片段,经双酶切、测序鉴定证实插入重组质粒的片段为目的基因片段Tp0693;(2)SDS-PAGE结果显示诱导表达的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50kDa,WB检测显示目的蛋白Tp0693与抗His抗体和梅毒阳性血清有特异性免疫反应;(3)Tp0693-ELISA测定的S/CO值从低到高分组,统计发现各组TPPA和RPR检测阳性率随S/CO值增加而增加。当S/CO≥3.001时,TPPA和RPR检测阳性率,分别达到100%和79.56%,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趋势性X2检验,P值都<0.01;(4)以Tp0693-ELISA测定的S/CO值为检测变量,TPPA为阴阳性判断金标准,做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990,说明诊断效果好;(5)以S/CO值2.721为阴阳性评判界点,此时Tp0693-ELISA检测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1%,与TPPA法检测结果一致性好,比RPR法敏感性高;(6)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梅毒阳性标本Tp0693-ELISA测定S/CO值和TPPA、RPR检测滴度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Tp0693-ELISA测定S/CO值与TPPA检测滴度的相关系数为0.116,P>0.05,与RPR检测滴度的相关系数为0.176,P>0.05,说明梅毒阳性标本Tp0693-ELISA法S/CO值与TPPA、RPR检测滴度不相关;(7)以S/CO值从1.368到2.721作为Tp0693-ELISA法的检测灰区,统计发现梅毒标本中,灰区标本在隐性梅毒中比例较高,为14.8%(16/108);交叉血清中,灰区标本在伤寒和风湿病中比例较高,分别为80%(8/10)和55.2%(16/29)。TPPA、RPR检测滴度从高到低在灰区都有分布。结论:基于p ET30a-Tp0693重组表达蛋白建立的Tp0693-ELISA具有高度特异性、较好的敏感性,Tp0693可望成为Tp候选诊断抗原。
叶翠莲[5](2014)在《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血清学诊断价值和CTB-OmpL1疫苗免疫保护作用评价》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以问号钩端螺旋体为代表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引起的人兽共患病称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该病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目前常用诊断钩体病的方法和应用的疫苗存在各自的缺点。近年的研究表明,外膜蛋白是钩体外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多种组分具有致病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为提高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克隆、表达LipL21, Loa22,LipL32和LigACon4-8,并以这4种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检测马和狗血清中相应抗体的ELISA和狗血清中相应抗体的LUMINEX法,为研制诊断钩体病的新血清学检测方法奠定实验基础。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CTB-OmpL1重组乳酸菌口服疫苗,并利用仓鼠模型评价其免疫保护作用,为研制新型疫苗奠定基础。研究内容与方法:1.采用PCR方法,从钩端螺旋体基因组DNA中分别扩增LipL21,Loa22, LipL32和LigACon4-8基因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LipL21-PET28/Rosetta, Loa22-PET28/Rosetta, LipL32-PGEX4T2/BL21, LigACon4-8–PET28/Rosetta,大量诱导表达重组菌,运用Ni+NTA及正负离子吸咐柱纯化获得重组蛋白,用Wester blot鉴定。2.以重组蛋白LipL21, Loa22, LipL32和LigACon4-8为抗原,建立检测马血清和狗血清中相应抗体的ELISA,用建立的ELISA检测大量临床马血清和狗血清并与传统MAT比较,评价其诊断价值。3.以重组蛋白LipL21, Loa22, LipL32和LigACon4-8为抗原,建立检测狗血清中相应抗体的Luminex法,检测大量临床狗血清中相应抗体,并与传统MAT比较,评价其诊断价值。4.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表达钩端螺旋体重组蛋白CTB-OmpL1,转入乳酸菌中制备CTB-OmpL1口服疫苗;制备仓鼠钩体感染动物模型,通过该模型评价该口服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1.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LipL21-PET28/Rosetta, Loa22-PET28/Rosetta, LipL32-PGEX4T2/BL21, LigACon4-8-PET28/Rosetta,双酶切鉴定基因完整,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与Genebank基因序列基本一致,表达重组菌后获得2-5mg/ml浓度,纯度达90%以上的高浓度的纯化蛋白。Wester blot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能与感染钩体的马和狗血清发生反应。2.用LipL21, Loa22, LipL32和LigACon4-8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的ELISA检测130例MAT阴性和176例MAT阳性马血清,对马血清检测结果,其敏感性分别可达84.66%,77.84%,77.84%,82.39%,特异性达83.85%,92.31%,86.15%,86.15%。3.用LipL21, Loa22, LipL32和LigACon4-8重组蛋白为抗原与203例MAT阳性,102例MAT阴性狗血清作ELISA检测,其敏感性分别可达99.5%,89.7%,92.6%,97.5%,特异性达84.3%,81.4%,84.3%,84.3%。4.用LipL21, Loa22, LipL32和LigACon4-8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了检测狗血清中相应抗体的Luminex法,检测了203例MAT阳性,20例MAT阴性狗血清,其敏感性分别可达89.66%,75.86%,82.27%,78.33%,特异性达85.0%,80.0%,90.0%,80.0%。5.构建了重组CTB-OmpL1乳酸菌口服疫苗,建立了钩体感染的仓鼠动物模型;口服疫苗免疫仓鼠后可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较果,攻毒后免疫仓鼠存活率可达87.5%。结论:成功表达LipL21, Loa22, LipL32和LigACon4-8,获得高纯度的重组蛋白,均具有良好的抗原性。成功建立了检测马和狗血清中钩体抗体的ELISA,成功建立了检测狗血清中钩体抗体的Luminex法,经检测大量马与狗的临床血清标本,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钩体重组CTB-OmpL1乳酸菌口服疫苗在仓鼠模型中表现出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研制诊断钩体病的新血清学检测方法奠定实验基础。成功构建了CTB-OmpL1重组乳酸菌口服疫苗,经仓鼠模型评价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为研制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荣策[6](2014)在《肠道沙门氏菌强致病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根据国际公认的分类及命名原则,沙门氏菌属由两个种组成,即肠道沙门氏菌种与邦戈尔沙门氏菌种。肠道沙门氏菌是沙门氏菌属中血清型最为丰富的一类,其大多数血清型具有病原性。其致病性较强的菌株有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鸡沙门氏菌等。当前,肠道沙门氏菌的检测鉴定主要基于传统方法,通常耗时5-7天左右,不利于及时诊断病情与控制疫情蔓延。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高效的方法用于肠道沙门氏菌的检测。本研究基于肠道沙门氏菌共有基因序列和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鸡沙门氏菌几种强致病性血清型的特异性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及探针,运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在种的水平上检测到肠道沙门氏菌,同时又能在血清型水平上鉴定肠炎沙门氏菌等几种强致病血清型。采用肠道沙门氏菌引物及探针可以检测到25种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共49株),而11株阴性对照菌株未得到有效扩增;利用肠炎沙门氏菌引物及探针能特异性鉴定出全部15株肠炎沙门氏菌,而其它34株非肠炎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及11株阴性对照菌株均未得到扩增;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引物和探针能特异性鉴定1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而38株非鼠伤寒血清型的沙门氏菌与11株阴性对照菌株均未得到有效扩增;利用伤寒沙门氏菌的引物和探针能特异性鉴定31株伤寒沙门氏菌,而其它110株非伤寒血清型的沙门氏菌与22株阴性对照菌株均未得到有效扩增;利用鸡沙门氏菌引物和探针能特异性鉴定34株鸡沙门氏菌,而其它107株非鸡血清型的沙门氏菌与22株阴性对照菌株均未得到有效扩增。此外,本研究通过模拟样品实验证明了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与生化培养鉴定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本研究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荧光PCR快速鉴定肠道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鸡沙门氏菌的方法。该法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易于标准化,在食源性疾控预防及食品安全检验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王秀丽,蒋玉文,毛开荣,丁家波,王秋菊,何宇,彭小兵[7](2011)在《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灵敏特异的ELISA、FPA、PCR、核酸探针技术、胶体金标记技术及新型可视化LAMP等,以期为布鲁氏菌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潘殊男,肖詹蓉[8](2011)在《伤寒疫苗的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目前,发展中国家控制伤寒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本文介绍了伤寒耐药菌的流行情况,阐述了早期伤寒疫苗和现代伤寒疫苗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讨论了不同伤寒疫苗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和前景。
王卫杰[9](2010)在《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同时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致病菌。本研究针对传统检测方法耗时长、过程繁琐的缺点,建立了同时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具体结果如下:1、为了制备抗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特异性抗体,本研究制备了两类免疫原包括盐酸胍提取的细胞表面蛋白免疫原(GCSPE, GCSPS)与热致死(HKE,HKS)和福尔马林致死(FKE,FKS)整细胞免疫原。2、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细胞表面蛋白为免疫原,经过小鼠的免疫,细胞融合最后得到19个杂交瘤细胞系能够产生E.coli O157:H7特异抗体,其中1D11杂交瘤细胞系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对E.coli O157:H7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抗体的效价达到了1:25600。3、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细胞表面蛋白为免疫原,最终获得了12个杂交瘤细胞产生抗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抗体,其中2G6杂交瘤细胞系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对Salmonella typhimurium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抗体的效价达到了1:12800.4、用整细胞为免疫原,经过对产蛋鸡的免疫,WD-AS的分离纯化分别获得了抗E.coli O157:H7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特异性好,亲和力强的卵黄多克隆抗体。E.coli O157:H7的卵黄抗体的效价和Salmonella typhimurium卵黄抗体的效价都达到了1:3200。5、利用制备的40nm胶体金标记单克隆抗体1D11和2G6,用卵黄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分别建立了E.coli O157:H7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和salmonella typhimurium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试纸条特异性强,可分别检测到105 CFU/ml的E.coli O157:H7和salmonella typhimurium。6、利用胶体金标记单克隆抗体1D11和2G6作为扑捉抗体,卵黄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建立了同时检测E.coli O157:H7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免疫层析技术。同时检测试纸条的检出限为105CFU/ml,经SEL选择性增菌培养液10 h增菌后,检出限可达102 CFU/ml。
于乐成,汪茂荣,何长伦,汪朝晖,王寿明,高蕾,郭恒彬,王长军[10](2009)在《外-斐反应与胶体金免疫色谱法对恙虫病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外-斐反应(WFT)与胶体金免疫色谱法(CIA)对恙虫病血清学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采集恙虫病暴发期间患者的血清标本,以变形杆菌OXK、OX2及OX19抗原进行WFT检测,以CIA测定恙虫病东方体特异性抗体,比较两种血清学方法对恙虫病的实验诊断效能。结果共有18例恙虫病患者接受了CIA检测,阳性率为100%(18/18);其中9例住院患者同时接受了WFT和CIA检测,抗-OXKWFT阳性率为44.4%(4/9),CIA阳性率为100%(9/9),(P<0.01)。抗-OXKWFT诊断恙虫病的灵敏度为44.4%,特异度为94.1%,假阳性率为5.9%,假阴性率为55.6%。所有患者抗OX2及抗OX19均为阴性。结论抗-OXKWFT对恙虫病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敏感性较差,假阴性率较高。CIA作为恙虫病血清学诊断的一种新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二、伤寒血清学诊断的3种方法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伤寒血清学诊断的3种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2017-2018年华东地区禽源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基于鸡白痢沙门菌LPS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综述: 鸡白痢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 病原 |
2 鸡白痢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3 脂多糖(LPS)研究进展 |
4 LPS鉴定方法研究 |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2017-2018年华东地区禽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鸡白痢沙门菌脂多糖的提取与制备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鸡白痢沙门菌LPS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致谢 |
(2)青南儿童棘球蚴病调查分析及AE免疫学诊断、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棘球蚴病简史 |
2 病原体及其特征 |
2.1 生物学分类地位 |
2.2 棘球属绦虫种类及其形态 |
2.2.1 细粒棘球绦虫 |
2.2.2 多房棘球绦虫 |
2.3 棘球绦虫的生活史 |
3 棘球蚴病临床症状 |
4 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情况 |
5 泡型棘球蚴病动物模型构建研究进展 |
5.1 理想的Em动物模型应具备的特点 |
5.2 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 |
5.2.1 口服虫卵感染 |
5.2.2 经皮肝穿刺法 |
5.2.3 开腹肝穿刺法 |
5.2.4 切开皮肤经腹壁肌层肝穿刺法 |
5.2.5 门静脉分支注射法 |
5.2.6 腹腔注射法 |
5.3 动物模型评价方法 |
5.3.1 剖检法 |
5.3.2 影像学方法 |
5.3.3 免疫学方法 |
6 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6.1 病原学检测 |
6.2 影像学诊断 |
6.3 血清免疫学诊断 |
6.4 DNA检测 |
7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7.1 基因组特征 |
7.2 棘球蚴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7.3 棘球蚴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8 棘球蚴病疫苗免疫学研究进展 |
8.1 基因工程疫苗 |
8.2 核酸(DNA)疫苗 |
8.3 多肽疫苗 |
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青南地区儿童棘球蚴病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调查区域 |
1.2 学校调查 |
1.3 超声检查 |
1.4 血清学检测 |
1.4.1 前期准备 |
1.4.2 样品检测 |
1.4.3 参考范围 |
1.4.4 结果判定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儿童棘球蚴病病例的地理分布情况 |
2.2 儿童棘球蚴病病例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
2.3 儿童棘球蚴病的地域分布情况 |
2.4 AE和 CE病变的超声分类 |
3 讨论 |
第三章 青海田鼠株多房棘球蚴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青海田鼠的捕获 |
1.2 捕获青海田鼠解剖及囊液收集 |
1.3 包囊HE染色 |
1.4 原头蚴分离及镜检 |
1.5 PCR分析 |
1.6 进化分析 |
1.7 Em感染的青海田鼠物种的鉴定 |
2 结果 |
2.1 样本收集 |
2.2 捕获青海田鼠的解剖特征 |
2.3 包囊原头蚴HE染色 |
2.4 原头蚴分离及镜检 |
2.5 PCR分析 |
2.6 进化分析 |
2.7 Em感染的青海田鼠物种的鉴定 |
3 讨论 |
第四章 EmAgB3 蛋白及串联EmAgB3-GGGS-Em18 蛋白的克隆表达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寄生虫 |
1.1.2 质粒及菌种 |
1.1.3 试剂与仪器 |
1.1.4 扩增用引物 |
1.2 方法 |
1.2.1 EmAgB3及Em18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
1.2.2 EmAgB3和EmAgB3-GGGS-Em18 的基因合成 |
1.2.3 载体酶切 |
1.2.4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
1.2.5 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后筛选克隆 |
1.2.6 诱导表达融合蛋白 |
1.2.7 蛋白的纯化 |
1.2.8 纯化蛋白的检测 |
2 结果 |
2.1 EmAgB3及Em18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
2.1.1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
2.1.2 PCR产物克隆测序鉴定 |
2.2 Bam HI-EmAgB3-Xho I及 Nde I-EmAgB3-GGGS-Em18-Xho I基因生物合成 |
2.3 重组载体酶切鉴定 |
2.4 融合蛋白诱导结果 |
2.5 融合蛋白GST/镍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 |
2.6 EmAgB3 融合蛋白酶切后SDS-PAGE检测 |
2.7 EmAgB3 融合蛋白酶切后透析 |
2.8 蛋白最终Tricine-SDS-PAGE分析 |
2.9 目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
2.10 蛋白浓度测定 |
3 讨论 |
第五章 基于EmAgB3和EmAgB3-GGGS-Em18 重组蛋白的AE 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抗原 |
1.1.2 血清 |
1.1.3 试剂 |
1.1.4 仪器耗材 |
1.2 方法 |
1.2.1 基本方法 |
1.2.2 抗原包被用浓度及阳性血清稀释倍数的筛选 |
1.2.3 临界值的确定及判定方法 |
1.2.4 特异性检测 |
1.2.5 符合性检测 |
2 结果 |
2.1 抗原包被用浓度及阳性血清稀释倍数确定 |
2.2 临界值的确定 |
2.3 特异性交叉检测 |
2.4 符合性检测 |
3 讨论 |
第六章 基于重组蛋白EmAgB3和EmAgB3-GGGS-Em18 的棘球蚴病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抗原 |
1.1.2 血清 |
1.1.3 试剂 |
1.1.4 仪器耗材 |
1.2 方法 |
1.2.1 所需溶液配制 |
1.2.2 材料准备 |
1.2.3 胶体金的制备 |
1.2.4 胶体金标记二抗(山羊抗人Ig G Fc)及纯化 |
1.2.5 金标垫、样品垫处理 |
1.2.6 喷金与划膜 |
1.2.7 组装与测试 |
1.2.8 特异性试验 |
1.2.9 敏感性试验 |
1.2.10 符合性试验 |
2 结果 |
2.1 特异性试验 |
2.2 敏感性试验 |
2.3 符合性试验 |
3 讨论 |
第七章 Em沙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代谢组学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鼠及寄生虫虫株 |
1.1.2 样品 |
1.1.3 试剂 |
1.1.4 仪器耗材 |
1.2 方法 |
1.2.1 Em沙鼠模型的建立 |
1.2.2 代谢组学研究用样本采集 |
1.2.3 代谢物提取 |
1.2.4 上机检测 |
1.2.5 数据处理 |
1.2.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Em沙鼠模型的建立 |
2.2 沙鼠组织UHPLC-QTOF-MS检测 |
2.3 质量控制 |
2.3.1 过程质控 |
2.3.2 数据质控 |
2.4 统计分析 |
2.4.1 肝脏代谢组学变化 |
2.4.2 脾脏代谢组学变化 |
2.4.3 血浆代谢组学变化 |
3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导师简介 |
(3)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O-特异多糖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副伤寒及副伤寒沙门氏菌概述 |
1.2 伤寒及副伤寒的流行情况 |
1.3 副伤寒的病原学 |
1.3.1 副伤寒的病原体 |
1.3.2 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细胞壁组成 |
1.3.3 副伤寒的Lps组成 |
1.3.4 副伤寒脂多糖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
1.3.5 伤寒及副伤寒的分型与命名 |
1.3.6 伤寒和副伤寒的耐药性 |
1.3.7 伤寒和副伤寒的理化特性 |
1.4 副伤寒的临床诊断 |
1.4.1 血清学诊断 |
1.4.2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分离 |
1.5 副伤寒的临床预防及治疗方法 |
1.5.1 副伤寒的临床预防 |
1.5.2 副伤寒的临床治疗 |
1.6 乙型副伤寒疫苗研究进展 |
1.6.1 伤寒、副甲乙三联菌体疫苗 |
1.6.2 口服菌苗 |
1.6.3 全细胞灭活伤寒疫苗 |
1.6.4 Vi亚单位伤寒疫苗 |
1.6.5 伤寒口服减毒活疫苗 |
1.6.6 目前关于副伤寒疫苗的研究现状 |
1.7 立题依据 |
1.7.1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7.2 乙型副伤寒疫苗介绍 |
1.7.3 研究方案 |
1.7.4 研究工艺的可行性 |
1.7.5 研究工艺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
2、乙型副伤寒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的制备 |
2.1 乙型副伤寒蛋白结合疫苗菌种的制备 |
2.1.1 材料 |
2.1.2 生产用菌种历史资料 |
2.1.3 生产用菌种全面检定资料 |
2.1.4 方法 |
2.1.5 结果 |
2.2 乙型副伤寒蛋白结合疫苗培养液的制备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 |
2.3 乙型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培养液的灭活验证试验 |
2.3.1 材料 |
2.3.2 方法 |
2.3.3 结果 |
2.4 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湿菌体的收集及保存 |
2.4.1 材料 |
2.4.2 方法 |
2.4.3 结果 |
2.5 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脂多糖提取及水解 |
2.5.1 材料 |
2.5.2 方法 |
2.5.3 结果 |
2.6 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O-SP纯化 |
2.6.1 材料 |
2.6.2 方法 |
2.6.3 结果 |
2.7 讨论 |
3、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抗原(O-特异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3.1 菌体不同的溶解方式对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2 不同苯酚浓度对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3 不同CACL_2浓度对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3.3.1 材料 |
3.3.2 方法 |
3.3.3 结果 |
3.4 第二次酒精沉淀时酒精终浓度对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3.4.1 材料 |
3.4.2 方法 |
3.4.3 结果 |
3.5 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水解脱毒时10%冰乙酸终浓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3.5.1 材料 |
3.5.2 方法 |
3.5.3 结果 |
3.6 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水解脱毒时水解温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3.6.1 材料 |
3.6.2 方法 |
3.6.3 结果 |
3.7 乙型副伤寒疫苗O-特异多糖纯化工艺研究收集峰确定 |
3.7.1 材料 |
3.7.2 方法 |
3.7.3 结果 |
3.8 乙型副伤寒疫苗O-特异多糖中有机溶剂的去除 |
3.8.1 材料 |
3.8.2 方法 |
3.8.3 结果 |
3.9 讨论 |
4、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梅毒螺旋体假定蛋白Tp0693的表达及其在临床检测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实验材料 |
第3章 实验方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血清学诊断价值和CTB-OmpL1疫苗免疫保护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四种重组外膜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检测马和狗血清中钩体特异性抗体 ELISA 的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检测狗血清中钩体特异性抗体 LUMINEX 的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重组 CTB-OmpL1 乳酸菌疫苗在仓鼠模型中的免疫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肠道沙门氏菌强致病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沙门氏菌的分类与命名 |
1.2 沙门氏菌的特征 |
1.2.1 形态学特征 |
1.2.2 培养特征 |
1.2.3 生理生化特征 |
1.2.4 抗原特征 |
1.2.5 噬菌体特征 |
1.3 沙门氏菌病及发病机理 |
1.3.1 流行病学 |
1.3.2 发病机制 |
1.3.3 感染症状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 |
1.4.1 简介 |
1.4.2 定量原理 |
1.4.3 TaqMan探针定量技术 |
1.4.4 定量方法 |
1.4.5 技术特点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时荧光PCR检测肠道沙门氏菌 |
2.1 材料 |
2.1.1 菌株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方法 |
2.2.1 引物和探针设计 |
2.2.2 模板DNA制备 |
2.2.3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2.2.4 结果判断 |
2.2.5 特异性试验 |
2.2.6 模拟样品检测 |
2.3 结果 |
2.3.1 特异性试验结果 |
2.3.2 模拟样品检测结果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实时荧光PCR检测肠炎沙门氏菌 |
3.1 材料 |
3.1.1 菌株 |
3.1.2 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 |
3.2 方法 |
3.2.1 引物和探针设计 |
3.2.2 模板DNA制备 |
3.2.3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3.2.4 结果判断 |
3.2.5 特异性试验 |
3.2.6 模拟样品检测 |
3.3 结果 |
3.3.1 特异性试验结果 |
3.3.2 模拟样品检测结果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实时荧光PCR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 |
4.1 材料 |
4.1.1 菌株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试剂 |
4.2 方法 |
4.2.1 引物和探针设计 |
4.2.2 模板DNA制备 |
4.2.3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4.2.4 结果判断 |
4.2.5 特异性试验 |
4.2.6 模拟样品检测 |
4.3 结果 |
4.3.1 特异性试验结果 |
4.3.2 模拟样品检测结果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实时荧光PCR检测伤寒沙门氏菌 |
5.1 材料 |
5.1.1 菌株 |
5.1.2 主要仪器 |
5.1.3 主要试剂 |
5.2 方法 |
5.2.1 引物和探针设计 |
5.2.2 模板DNA制备 |
5.2.3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5.2.4 结果判断 |
5.2.5 特异性试验 |
5.2.6 模拟样品检测 |
5.3 结果 |
5.3.1 特异性试验结果 |
5.3.2 模拟样品检测结果 |
5.4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实时荧光PCR检测鸡沙门氏菌 |
6.1 材料 |
6.1.1 菌株 |
6.1.2 主要仪器 |
6.1.3 主要试剂 |
6.2 方法 |
6.2.1 引物和探针设计 |
6.2.2 模板DNA制备 |
6.2.3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6.2.4 结果判断 |
6.2.5 特异性试验 |
6.2.6 模拟样品检测 |
6.3 结果 |
6.3.1 特异性试验结果 |
6.3.2 模拟样品检测结果 |
6.4 讨论与结论 |
第七章 本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检测 |
1.1 布鲁氏菌的分离培养 |
1.2 PCR技术 |
1.3 核酸探针技术 |
1.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LAMP) |
2 布鲁氏菌抗体检测 |
2.1 凝集试验 |
2.2 补体结合试验 (CFT) |
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2.4 荧光偏振分析技术 (FPA) |
2.5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9)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同时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大肠杆菌0157:H7 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发病及流行情况 |
1.1.1 大肠杆菌0157:H7 发病及流行情况 |
1.1.2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发病及流行情况 |
1.2 大肠杆菌0157:H7 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发病机制 |
1.2.1 大肠杆菌0157:H7 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发病机制 |
1.2.2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发病机制 |
1.3 大肠杆菌0157:H7 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1.3.1 传染源 |
1.3.2 传播途径 |
1.3.3 易感人群 |
1.4 国内外检测大肠杆菌0157:H7 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概况 |
1.4.1 传统的检测方法 |
1.4.2 PCR 检测方法 |
1.4.3 杂交技术 |
1.4.4 免疫学检测方法 |
1.5 大肠杆菌0157:H7 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检测注意事项 |
1.6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目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试验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酶和生化试剂 |
2.1.3 实验所用试剂配制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 卵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2.2.1 免疫原的制备 |
2.2.2 产蛋鸡的免疫 |
2.2.3 卵黄抗体纯化 |
2.2.4 卵黄抗体的抗体的透析 |
2.2.5 卵黄抗体效价检测 |
2.2.6 卵黄抗体特异性检测 |
2.3 鼠伤寒沙门氏菌卵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2.3.1 免疫原的制备 |
2.3.2 产蛋鸡的免疫 |
2.3.3 卵黄抗体纯化 |
2.3.4 卵黄抗体的抗体的透析 |
2.3.5 卵黄抗体效价检测 |
2.3.6 卵黄抗体特异性检测 |
2.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2.4.1 免疫原的制备 |
2.4.2 BALB/C 小鼠的免疫 |
2.4.3 杂交瘤细胞系的制备 |
2.4.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2.5 鼠伤寒沙门氏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2.5.1 免疫原的制备 |
2.5.2 BALB/C 小鼠的免疫 |
2.5.3 杂交瘤细胞在HAT 培养基上的选择性培养结果 |
2.5.4 单克隆抗体制备结果 |
2.6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研究 |
2.6.1 胶体金的制备 |
2.6.2 抗体的胶体金标记 |
2.6.3 金标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
2.6.4 硝酸纤维膜上检测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
2.6.5 E.coli 0157:H7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研究 |
2.6.6 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研究 |
2.6.7 同时检测 E.coli O157:H7 与 Salmonella typhimurium 的免疫层析技术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 卵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3.1.1 卵黄抗体提取方法比较 |
3.1.2 卵黄抗体的效价检测结果 |
3.1.3 卵黄抗体特异性检测结果 |
3.2 鼠伤寒沙门氏菌卵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3.2.1 卵黄抗体的效价检测结果 |
3.2.2 卵黄抗体特异性检测结果 |
3.3 抗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3.3.1 BALB/C 小鼠的免疫 |
3.3.2 杂交瘤细胞在HAT 培养基上的选择性培养结果 |
3.3.3 杂交瘤细胞系筛选结果 |
3.3.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结果 |
3.4 抗鼠伤寒沙门氏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3.4.1 BALB/C 小鼠的免疫 |
3.4.2 杂交瘤细胞在HAT 培养基上的选择性培养结果 |
3.4.3 单克隆抗体制备结果 |
3.5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研究 |
3.5.1 胶体金制备结果 |
3.5.2 抗体的胶体金标记 |
3.5.3 金标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
3.5.4 硝酸纤维膜上检测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
3.5.5 E.coli 0157:H7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研究 |
3.5.6 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研究 |
3.5.7 同时检测 E.coli O157:H7 与 Salmonella typhimurium 的免疫层析技术研究 |
4 讨论 |
4.1 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
4.1.1 实验动物注意事项 |
4.1.2 注射的剂量与方式 |
4.1.3 卵黄抗体制备注意事项 |
4.1.4 单克隆抗体制备注意事项 |
4.1.5 抗体纯化的意义 |
4.1.6 ELISA 试验中的要点 |
4.2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研究 |
4.2.1 制备胶体金的玻璃器皿的清洁 |
4.2.2 制备胶体金的试剂的配制要求 |
4.2.3 影响胶体金颗粒大小的因素 |
5 结论 |
5.1 免疫原的制备 |
5.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5.3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5.4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外-斐反应与胶体金免疫色谱法对恙虫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CIA检测恙虫病东方体特异性抗体 |
二、CIA和WFT检测结果及时限 |
三、WFT相对于CIA对恙虫病的诊断效能 |
讨论 |
四、伤寒血清学诊断的3种方法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2018年华东地区禽源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基于鸡白痢沙门菌LPS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胡建乐. 扬州大学, 2019(02)
- [2]青南儿童棘球蚴病调查分析及AE免疫学诊断、代谢组学研究[D]. 蔡其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3]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O-特异多糖制备工艺研究[D]. 徐道俊. 云南大学, 2016(05)
- [4]梅毒螺旋体假定蛋白Tp0693的表达及其在临床检测中的初步应用[D]. 张丽. 南华大学, 2016(03)
- [5]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血清学诊断价值和CTB-OmpL1疫苗免疫保护作用评价[D]. 叶翠莲.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2)
- [6]肠道沙门氏菌强致病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研究[D]. 荣策. 大连工业大学, 2014(08)
- [7]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王秀丽,蒋玉文,毛开荣,丁家波,王秋菊,何宇,彭小兵. 中国兽药杂志, 2011(11)
- [8]伤寒疫苗的现状及展望[A]. 潘殊男,肖詹蓉. 2011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暨第十一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 [9]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同时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 王卫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6)
- [10]外-斐反应与胶体金免疫色谱法对恙虫病的诊断价值[J]. 于乐成,汪茂荣,何长伦,汪朝晖,王寿明,高蕾,郭恒彬,王长军. 江苏医药,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