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公路运输企业强化行车安全管理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韩富强[1](2021)在《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技术规章是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货运组织和设备运用维护的制度基础。近年来,中国铁路已经建成世界上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铁路网和运输体系。为管好经营好世界一流的铁路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必须加强对铁路技术规章的高质量管理。国铁集团作为一家超大规模网络型企业,运营场景和外部环境极为复杂,需要管理的技术规章数量多、规模大、体系结构复杂。同时,中国铁路实行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站段三级管理机制,不同层级的主体对技术规章的管理目标存在显着差异甚至冲突,而且铁路运营管理涉及机务、车务、工务、电务、供电、车辆等不同专业,各专业在规章管理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利益诉求,因此,如何科学系统地管理超大规模网络型、多层级、动态化、复杂系统特征明显的中国铁路技术规章,在世界上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在理论层面也属于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本论文在深入分析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全流程的角度,将系统论、博弈论、系统动力学等系统理论引入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研究,研究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和监管机制,分析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的优化,构建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为推动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改革,落实技术规章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有序性和协同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是:(1)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优化。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框架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流程等内容,结合调研,归纳总结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的关键环节,分别是制订、监管、宣贯和综合评价。(2)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过程优化。归纳总结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及模式,阐述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中的“囚徒困境”窘境,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和有专业部门牵头两种不同条件下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行动博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括科学设置专业部门“不合作”策略的惩罚金额,及时向“合作”专业部门通告“不合作”专业部门信息;充分利用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以及站段议事协调机构;鼓励专业部门树立长远和大局意识,摆脱短期利益思维等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协同策略。(3)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模式改进。构建了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模型,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站段这三个主体在监管过程中的博弈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技术规章监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探讨了各因素对监管的影响程度,结论是国铁集团在加大技术规章监管力度时,站段落实技术规章就趋于认真,但带来了监管成本的增加;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为降低监管成本而放松监管时,站段倾向于简单执行;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加大对站段的奖励力度时,站段也倾向于认真执行。并据此提出技术规章监管优化措施。(4)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设计并实现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以优化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采用Petri网方法计算出宣贯平台对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的成效,即国铁集团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66.7%,铁路局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46.2%。(5)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优化。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采用AHP方法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在内的不同评价对象分别进行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析表明:技术规章管理办法是提升技术规章管理规范性的重要途径;计划管理是否合规直接影响国铁集团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技术规章起草管理是否合规是影响铁路局集团公司及站段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的重要因素;(4)技术规章宣贯常态化是保证技术规章宣贯有效落实的重要支撑;技术规章监管评价常态化是实现技术规章监管评价有效的重要手段;铁路应建立从上至下、相互补充的技术规章管理评价机制。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基于动态博弈理论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动态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采用针锋相对战略或者冷酷战略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重复博弈和有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的完全信息和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动态博弈进行求解,验证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铁路技术规章能够协同制定的前提条件。(2)构建了基于混合策略的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铁路站段间的三方监管博弈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分析得出铁路技术规章有效监管的条件和相关因素对技术规章监管的影响程度,有效地破解了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站段间的三方监管的博弈难题。(3)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的差异化评价,为各级管理主体精准评估自身技术规章管理能力和科学考核下级单位技术规章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用工具。
宋乐斌[2](2021)在《H公司危险废物公路运输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
姬文杰[3](2021)在《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文中认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铁路安全是国家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必须把运输安全放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持续加强铁路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超前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坚守铁路安全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为破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课题,国铁集团于2019年制定了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手册,并在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将双重预防机制贯通到安全管理制度设计和运输生产组织全过程,推进铁路运输安全关口前移、源头治理、超前防范。铁路区段站作为运输生产的基本单元,承担着繁重的运输生产任务和安全压力,如何运用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走深、走实,是铁路区段站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提升铁路区段站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提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解析和应用。首先,运用鱼刺图构建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方法,从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人员岗位、环境氛围4个层面,全过程辨识研判安全风险;运用风险矩阵法,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2个维度,选定6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半定量赋值确定风险等级;运用“4T”风险控制方法和IRCC风险控制层次理论,提出了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的综合管控办法,强化岗位安全风险控制。其次,在调研分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优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强化安全隐患闭环管理。选择乌海站驼峰调车场、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调车作业原进路处所3个作业场景,解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和具体流程,并针对性提出突出安全隐患的治理方案,为乌海站提供安全决策和安全投入依据。最后,为强化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从实操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制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乌海站应用,持续检验各项制度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徐茂[4](2021)在《基于交通事故防控的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居世界第一。随着重庆高速公路路网规划的全面实施,高速公路里程也迅猛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量也不断增加,给高速公路营运企业安全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对于高速公路营运企业而言,进一步做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防控工作显得刻不容缓。在当前“一路一公司”成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主流的背景下,高速公路营运公司站在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角度,认真总结交通事故防控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高速公路公司的安全管理,实现高速公路运营的经济效益,成为高速公路营运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FFS高速公路公司为例,从高速公路营运企业做好交通事故防控的视角出发,协调各营运板块及有关单位采取有效对策预防和减少与公司责任相关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切实规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风险。本文运用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理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等,对照FFS高速公路公司的运营管理实际,从事故防控视角出发构建更具有针对性的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体系。首先,简要介绍了FFS高速公路公司基本情况、安全管理及事故防控内容和模式的现状,重点介绍了运营路段交通事故情况,并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交通事故特点及原因,阐释了交通事故给公司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接着,通过对FFS高速公路公司人员及高速执法单位人员的访谈,结合与公司责任相关的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从交通事故防控视角总结梳理出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道路安全行车条件有短板、科技保障安全能力不足、安全运营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车隐患源头治理方式还需改进等问题,并深入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原因。最后,站在进一步做好FFS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防控的角度,从文化、制度、技术、组织、保障等几方面策略提出了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的对策。本文提出的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对策不仅对于提高FFS高速公路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参考价值,也对其他同类型高速公路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占林[5](2021)在《涉冬奥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应急管理研究 ——以张承高速张家口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高速公路已成为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生产安全事故、突发事件日益增加。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者应运用科学的方法,辨识各类运营安全风险,开展安全风险评价,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应急体系,制定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有效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发生,并降低事故影响。2022年冬奥会即将在北京-崇礼召开。研究在涉奥背景下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应急管理,对提升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高速公路安全运营,从而保障冬奥会的胜利召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本文以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理论为基础,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实践。针对冬奥背景下的张承高速张家口段,基于当前运营现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路段运营安全风险进行评价,从收费站安全风险、服务区安全风险、工区安全风险、宿办生活区安全风险、养护作业安全风险、路域环境管理风险等六个环节,全面分析运营安全风险因素,综合考量服务区域内车辆管理、加油站运营、养护作业管理、恶劣天气应对、车辆拥堵应对等34项风险的影响程度,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指标权重,建立模糊评价矩阵,进而对运营安全开展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张承高速张家口段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对冬奥期间张承高速张家口段的应急管理提出建议,包括建立专项法律,建立健全预案体系,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措施等。
张帆[6](2021)在《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与评价研究 ——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高速公路的诞生对提升社会的运转效率和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众所周知,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由于各项程序复杂、多项工序交叉,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对于施工安全的管理要求也较高。作为高速公路建设这一整体复杂性的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环节,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的安全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探讨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与评价问题,实现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阐述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理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分析其安全管理现状、影响因素后,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安全管理进行了系统地评价,继而提出了加强安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作者经过分析,认为施工环境、施工设备、从业人员、管理水平等因素,是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中最主要的几类影响因素。作者在论文的研究中,基于这四类因素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的安全管理进行评价和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并针对性从优化工程环境、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工程设备养护、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健全消防工程设计、编制工程应急预案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安全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刘晓[7](2021)在《重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高速经济是连接各地经济、社会交流的重要途径。沪嘉高速作为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它的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也贯穿了我国自1988年来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也取得的傲人成绩。高速公路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的同时,在多样因素的作用下安全事故频发,每年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不断攀升,这不仅为人们在安全出行上敲响了警钟,也从侧面突显出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现在,为了提高人们出行的安全性,需要制定一套必要且行之有效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本文以重庆高速公路为例,展开相关研究,在过程中首先对重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实际情况进行描述,其中涵盖了天气气候、交通管控、设施设备特点等多个方面,继而明确重庆现阶段高速公路建设、运行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然后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建设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并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在进一步处理模糊综合向量之后,将该模型应用到重庆高速公路中,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对重庆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同时,设计相关的保障措施,以期能够达到显着的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与控制的效果。通过本文的分析,将重庆高速公路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再结合具体问题制定出应对措施,另外,也希望可以成为其他地区高速公路安全交通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徐鹏[8](2020)在《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直接服务于宁夏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支撑地区经济发展和服务人民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2003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以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急剧增加,品类需求越来越广泛,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车辆、从业人员数量急剧上升,道路交通环境日益复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起数、经济损失都逐年上升。相较普通运输事故,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除了人员伤亡、经济财产损失,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危险源的诱发,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是危险货物监管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提出通过建设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进行安全监管,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发生。鉴于此,基于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业务需求,以信息化监管为核心,安全监管及已有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对拟建安全监管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接着,从系统建设目标入手,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最后,对系统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风险识别、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控,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可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强化事故应急救援处置能力,节约社会管理资源,为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的其它省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康家宁[9](2020)在《卡车司机事故不安全行为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卡车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货运物流方式,它承载着中国物流运输行业四分之三的运输量,其快速的增长态势加剧了卡车事故的发生概率。经调研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所涉及到的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的行为控制问题是最为关键的,导致卡车事故发生的因素。因此,研究卡车司机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原因及预防对策意义重大。本文借助事故致因“2-4”模型理论,基于行为安全角度,分析事故原因及其作用路径方式,对卡车司机事故中的各类原因从不同角度展开多维度的研究。通过实际调研,选取2013-2017年间浙江省高速公路上发生的84起典型卡车司机事故为研究样本。首先,为避免事故不安全行为原因在不同组织间产生的干扰作用,将事故样本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组织分为四个大类{卡车运输单位组织、危化品运输单位组织、高速公路单位组织(施救;路政;交警;业主)、施工单位组织}。其次,基于事故致因“2-4”模型理论提炼出一种特向卡车司机交通事故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组织类别下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不安全物态原因、习惯性行为原因和组织运行行为原因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揭示了我国卡车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规律。2009至2018十年间,我国卡车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发展起伏波动,近年来增长趋势尤为明显。对浙江省高速公路卡车安全形势进行了区域性规律分析,总体上2013-2017五年间高速公路卡车事故平均每年造成191人死亡,卡车事故死亡人数占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例平均在67%左右。对可深入调查的典型案例进行规律分析,发现此类事故均为重、特大级交通事故,并暴露出卡车偏好在深夜及凌晨时段肇事的问题。2.确定了一种特向卡车司机交通事故的分析方法。以事故致因“2-4”模型为理论基础,以案例报告中的事故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并对相关涉事组织进行有效的划分归类,从事故出发倒推整起事件的发生经过,并关联定位到涉事人员的组织从属关系及相关背景,通过调研、总结归纳等方式对组织内部有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原因、涉及到的不安全物态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以此探究卡车司机的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并最终定位到安全管理体系缺欠部分这一根本原因层面。整理得出每例事故完整的链式面板数据,再分析各原因对事故影响过程和作用路径,得出结论。利用此方法分析了84起卡车司机事故案例样本,分析结果见附录一。在判定不安全动作的研究上,严格依照交通法和高速交警违法依据章程,进行有机整合,结果见附录二。3.全面系统研究了卡车司机事故的行为原因。(1)不安全动作方面,经过分析得到了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列表,同时分析得到了不安全动作的违章情况。结果显示卡车司机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有31类,分散在四个组织大类之中。其中,直接引发事故最多的不安全动作是卡车驾驶人违规行驶操作(35次)。而日常作业中卡车运输单位未有效督导安全行车作业规程(41次)这类属于直接管理层员工的不安全动作;(2)不安全物态原因方面,与不安全动作分析类似,得到了不安全物态列表。不安全物态原因共计13类,对于卡车运输单位组织出现最多的是卡车运输作业过程中意外停止于道路上的不安全物态(8次);(3)习惯性原因方面,通过对各层级员工的习惯性行为原因与不安全动作和不安全物态对应关系,推断出员工不安全习惯性行为,以及容易缺欠的主要安全知识,且仅针对卡车运输组织内部。结果分别是安全知识不足(109次)、安全意识不高(187次)和安全习惯不佳(181次)。涉及的安全知识缺欠点共有9类;(4)组织运行行为原因方面,从安全方针、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和安全管理程序三方面分析,得出主要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其在不同组织内共有19类,在卡车运输单位组织中,主要包括不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关系(41次)和未正确督导运输作业过程中的行车安全规范问题(41次)。4.深入研究了卡车司机事故的违章行为。卡车司机事故中违章动作占总不安全动作的73.4%,在这其中违章操作占34.8%,违章行动占32.9%,违章管理占32.4%。在卡车司机事故中,不同组织中相关人员的违章动作,对事故发生的影响和作用危害更大。5.在交通安全设计规划理念的指导下,总结梳理了卡车司机事故预防对策所需具备的特征和内容,探索卡车交通安全对策研究领域存在的优化和改良动向。结合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安全分析结果建立卡车司机事故发生风险模块的预估,最终形成卡车司机事故预防对策机制。
邱铁鑫[10](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二、浅谈公路运输企业强化行车安全管理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公路运输企业强化行车安全管理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系统论 |
2.1.2 博弈论 |
2.1.3 系统动力学 |
2.1.4 系统评价 |
2.2 铁路技术规章研究现状 |
2.2.1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优化研究 |
2.2.2 铁路技术规章特性和内容研究 |
2.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研究现状 |
2.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实践研究现状 |
2.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博弈分析现状 |
2.3.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现状 |
2.3.4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评价研究现状 |
2.4 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
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述 |
3.1.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念 |
3.1.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框架 |
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分析 |
3.2.1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主体 |
3.2.2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流程 |
3.2.3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 |
3.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分析 |
3.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特征 |
3.3.2 跨专业的铁路技术规章协调机制 |
3.3.3 跨层级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机制 |
3.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问题分析 |
3.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不协同 |
3.4.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不到位 |
3.4.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不及时 |
3.4.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关键环节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研究 |
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及其困境 |
4.1.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 |
4.1.2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模式 |
4.1.3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困境 |
4.2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博弈分析 |
4.2.1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构建 |
4.2.2 无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
4.2.3 有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
4.2.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策略 |
4.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案例分析 |
4.3.1 案例来源 |
4.3.2 案例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监管机制研究 |
5.1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关系分析 |
5.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分析 |
5.2.1 纯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5.2.2 混合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5.3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5.3.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5.3.2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
5.4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应用 |
5.4.1 监管措施的改进 |
5.4.2 监管效果的提升 |
5.5 本章小结 |
6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研究 |
6.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
6.1.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
6.1.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分析 |
6.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的分析与实现 |
6.2.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需求分析 |
6.2.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设计 |
6.2.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应用效果及优化策略 |
6.3 基于宣贯平台的流程优化分析 |
6.3.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 |
6.3.2 基于Petri网的宣贯流程优化效果分析 |
6.4 小结 |
7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研究 |
7.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7.1.2 指标体系构建 |
7.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 |
7.2.1 数据转换与标准化处理 |
7.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7.2.3 综合评价分析 |
7.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
7.3.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
7.3.2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
7.3.3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
7.3.4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
7.3.5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8.1.1 主要研究结论 |
8.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
附录B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结果 |
附录C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D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E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F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调查问卷结果 |
附录G AHP 及最终得分计算核心代码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与理论方法 |
2.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
2.1.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 |
2.1.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
2.1.3 乌海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特点 |
2.2 双重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
2.2.1 事故预防理论 |
2.2.2 双重预防理论 |
2.2.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法 |
2.2.4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 |
2.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研究 |
3.1 构建“点—线—面—体”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
3.2 铁路区段站行车安全风险辨识 |
3.2.1 设备设施的不安全因素 |
3.2.2 作业流程的不安全因素 |
3.2.3 作业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
3.2.4 环境氛围的不安全因素 |
3.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 |
3.3.1 风险矩阵法参数调整 |
3.3.2 风险分级应用分析 |
3.4 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综合管控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乌海站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研究 |
4.1 驼峰调车场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
4.1.1 乌海站驼峰调车场基本情况调研 |
4.1.2 驼峰调车场勾车溜放试验及安全隐患分析排查 |
4.1.3 驼峰调车场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
4.2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
4.2.1 乌海站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专题调研 |
4.2.2 不同情形下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作业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
4.2.3 轨道分路不良区段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
4.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
4.3.1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写实分析 |
4.3.2 不同情形下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
4.3.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制度体系设计 |
5.1 安全责任体系 |
5.2 管理制度体系 |
5.3 投入保障体系 |
5.4 激励约束体系 |
5.5 培训教育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交通事故防控的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文献述评 |
2.2 相关概念 |
2.2.1 高速公路 |
2.2.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防控 |
2.2.3 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 |
2.3 理论基础 |
2.3.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理论 |
2.3.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
2.3.3 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现状 |
3.1 FFS高速公路公司简介 |
3.2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情况 |
3.2.1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组织机构 |
3.2.2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
3.2.3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中的交通事故防控情况 |
3.3 FFS高速公路公司营运路段交通事故情况 |
3.3.1 路段介绍 |
3.3.2 交通事故情况 |
3.3.3 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情况 |
第4章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
4.1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相关调查情况 |
4.1.1 人员访谈情况 |
4.1.2 与公司相关的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情况 |
4.2 FFS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及原因分析 |
4.2.1 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
4.2.2 与公司安全管理相关的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
4.3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道路安全行车条件改善存在短板 |
4.3.2 科技保障安全能力不足 |
4.3.3 安全运营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4.3.4 人车隐患源头治理方式还需改进 |
第5章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对策 |
5.1 文化策略 |
5.1.1 建立自上而下的企业安全文化 |
5.1.2 营造安全出行的文化氛围 |
5.2 制度策略 |
5.2.1 深化构建共同管理机制 |
5.2.2 优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 |
5.2.3 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 |
5.3 技术策略 |
5.3.1 加强路产维护管理 |
5.3.2 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
5.4 组织策略 |
5.4.1 强化公司分管安全领导的话语权 |
5.4.2 加强安全培训和科学激励 |
5.4.3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
5.5 保障策略 |
5.5.1 保证安全生产费用投入 |
5.5.2 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
5.5.3 有效整合路巡和救援力量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涉冬奥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应急管理研究 ——以张承高速张家口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安全风险管理 |
2.1.1 安全风险 |
2.1.2 安全风险管理 |
2.2 应急管理 |
2.2.1 应急管理理论 |
2.2.2 高速公路运营应急管理原则 |
2.3 研究方法 |
2.3.1 项目风险评价常用方法介绍 |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项目运营现状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1.1 运营范围内高速公路基本情况 |
3.1.2 区域地质状况 |
3.1.3 气候与水文 |
3.2 涉奥期间交通服务情况 |
3.2.1 涉奥相关介绍 |
3.2.2 涉奥期间交通服务情况 |
3.3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管理情况 |
3.3.1 运营期高速公路基本情况 |
3.3.2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
4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安全风险评价 |
4.1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 |
4.1.2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安全风险分析 |
4.1.3 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4.1.4 建立指标体系 |
4.2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安全风险评价 |
4.2.1 确定评价对象及因素集 |
4.2.2 确定评价集 |
4.2.3 计算风险因素权重 |
4.2.4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
4.2.5 评价结果分析 |
5 张承高速张家口段运营安全风险应急管理 |
5.1 政策层面 |
5.1.1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专项法律 |
5.1.2 健全完善风险隐患排查机制 |
5.1.3 健全、统一安全风险应急预案体系 |
5.1.4 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
5.1.5 完善应急保障机制 |
5.2 管理层面 |
5.2.1 政府层面管理措施 |
5.2.2 企业层面管理措施 |
5.3 技术层面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与评价研究 ——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1 高速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原因 |
2.2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特点 |
2.3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内容 |
2.3.1 建立消防安全管理组织 |
2.3.2 安全施工方面的教育与培训 |
2.3.3 隧道消防工程安全检查 |
2.3.4 现场安全管理 |
2.3.5 消防应急设施维护管理 |
2.4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安全管理理论 |
2.4.1 系统安全理论 |
2.4.2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2.5 评价的相关理论 |
2.5.1 系统评价理论 |
2.5.2 安全评价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
3.1 云南高速公路及隧道消防概况 |
3.2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
3.2.1 隧道消防工程项目概况 |
3.2.2 项目安全管理组织 |
3.2.3 项目安全管理目标 |
3.2.4 项目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
3.2.5 项目安全管理具体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
4.1 项目人为因素 |
4.1.1 项目人员对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
4.1.2 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4.2 项目材料设备因素 |
4.2.1 消防产品质量 |
4.2.2 施工现场可燃材料 |
4.2.3 电气线路 |
4.2.4 消防水源设置 |
4.3 项目环境因素 |
4.3.1 自然环境 |
4.3.2 项目周围环境 |
4.4 项目管理因素 |
4.4.1 消防设备安装施工管理 |
4.4.2 消防设备的质量验收或检测管理 |
4.4.3 竣工验收管理 |
4.4.4 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评价 |
5.1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和思路 |
5.1.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5.1.2 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 |
5.2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武倘寻高速公路消防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 |
5.3.1 评价过程 |
5.3.2 评价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优化对策 |
6.1 完善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体系 |
6.1.1 安全管理目标体系的完善 |
6.1.2 责任制度体系的完善 |
6.1.3 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
6.2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
6.2.1 重视人员配置和安全意识培养 |
6.2.2 重视从业人员能力和水平的培养 |
6.3 优化消防工程设计,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
6.3.1 控制消防设计质量 |
6.3.2 加强消防工程设计监管 |
6.4 重视机械设备的养护维护,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
6.5 优化施工环境,制定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7.2.1 论文的不足 |
7.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7)重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交通安全评价基本理论 |
1.3.2 交通安全评价的方法概述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重庆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
2.2 重庆市高速公路现状 |
2.3 重庆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 |
2.4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内容 |
2.4.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2.4.2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容 |
第三章 重庆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
3.1 问卷设计发放 |
3.1.1 问卷设计 |
3.1.2 问卷发放 |
3.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3.2.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
3.2.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3.3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估 |
3.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
3.3.2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判断矩阵 |
3.3.3 评价结果分析 |
3.4 重庆市高速公路安全存在的问题 |
3.4.1 山区不利天气影响行车条件 |
3.4.2 山区道路线形复杂多变 |
3.4.3 山区路侧防护措施不够完善 |
3.4.4 山区交通管理与监督不到位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建议 |
4.1 强化应对不利天气的手段 |
4.2 复杂道路线形处加强警示 |
4.3 完善路侧防护措施 |
4.4 强化交通管理与监督 |
4.5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策略实施保障 |
4.5.1 加强全民交通安全教育 |
4.5.2 上级部门加强对交管部门的支持 |
4.6 改善计划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概述 |
2.1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概述 |
2.1.1 危险货物的定义 |
2.1.2 危险货物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
2.2 危险货物基本特性与运输安全要求 |
2.2.1 爆炸品 |
2.2.2 气体 |
2.2.3 易燃液体 |
2.2.4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及水中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
2.2.5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
2.2.6 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
2.2.7 腐蚀性物质 |
2.3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 |
2.3.1 危险货物运输特征 |
2.3.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监管范畴 |
2.4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 |
2.4.1 建设必要性 |
2.4.2 建设目标 |
2.4.3 建设内容 |
2.5 事故树分析法 |
2.5.1 “事故树分析法”的概念 |
2.5.2 “事故树分析法”的编制程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3.1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基本情况 |
3.1.1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概况 |
3.1.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概况 |
3.2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
3.2.1 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
3.2.2 运输企业存在的问题 |
3.2.3 安全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
3.3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现状 |
3.3.1 应用系统现状及差距 |
3.3.2 数据资源现状及差距 |
3.4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功能需求 |
3.4.1 总体功能需求 |
3.4.2 不同主体的功能需求 |
3.5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控系统性能需求 |
3.5.1 系统运行性能要求 |
3.5.2 系统扩展性能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方案设计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1 总体布局 |
4.1.2 总体架构 |
4.1.3 业务架构 |
4.1.4 系统边界 |
4.2 系统应用建设方案设计 |
4.2.1 应用系统综述 |
4.2.2 行业监督管理系统 |
4.2.3 行业信息服务系统 |
4.2.4 信息交换共享系统 |
4.3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
4.3.1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信息交换平台 |
4.3.2 地理信息系统服务 |
4.3.3 数据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关键技术应用 |
5.1 关键技术 |
5.2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实现 |
5.2.1 车辆监管功能 |
5.2.2 预警管理功能 |
5.2.3 考核管理功能 |
5.2.4 车辆报障功能 |
5.3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服务 |
5.3.1 车辆动态信息统计分析 |
5.3.2 移动手持执法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效益评价和风险防控 |
6.1 效益评价 |
6.1.1 经济效益 |
6.1.2 社会效益 |
6.2 风险防控 |
6.2.1 风险识别 |
6.2.2 风险管理 |
6.2.3 保障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宁夏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记录 |
附录 B 数据资源建设费用估算表 |
附录 C 支撑环境投资估算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9)卡车司机事故不安全行为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交通事故发展规律及致因分析研究综述 |
1.2.2 卡车交通安全及事故致因分析研究综述 |
1.2.3 事故致因“2-4”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卡车司机事故宏观规律研究 |
2.1 卡车事故规律研究 |
2.1.1 我国卡车事故宏观背景规律统计 |
2.1.2 区域性案例样本卡车事故规律统计 |
2.2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事故分析方法及案例分析 |
3.1 事故分析方法的确立 |
3.1.1 选择事故致因“2-4”模型的原因 |
3.1.2 方法思想 |
3.1.3 分析步骤 |
3.2 卡车事故样本确定及选择标准 |
3.3 卡车司机事故原因分析及实例展示 |
3.3.1 甬台温宁波段“7.29”死亡1人事故 |
3.3.2 事故分析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卡车司机事故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 |
4.1 卡车司机事故原因分析 |
4.1.1 不安全动作原因 |
4.1.2 不安全物态原因 |
4.1.3 习惯性行为原因 |
4.1.4 组织运行行为原因 |
4.2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卡车司机事故不安全行为预防对策研究 |
5.1 卡车司机事故预防对策探讨 |
5.1.1 卡车司机事故预防对策设计规划 |
5.1.2 卡车司机事故预防对策特征及内容 |
5.1.3 卡车司机事故预防对策机制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3-2017年浙江省高速公路卡车司机事故原因分析表 |
附录二 卡车司机事故不安全行为违法依据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四、浅谈公路运输企业强化行车安全管理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D]. 韩富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H公司危险废物公路运输风险管理研究[D]. 宋乐斌.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3]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D]. 姬文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基于交通事故防控的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研究[D]. 徐茂.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5]涉冬奥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应急管理研究 ——以张承高速张家口段为例[D]. 占林.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9)
- [6]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与评价研究 ——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为例[D]. 张帆.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重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 刘晓.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
- [8]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D]. 徐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9]卡车司机事故不安全行为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 康家宁.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10]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