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射波法在灌注桩质量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梁竟松[1](2020)在《基桩低应变数值模拟及缺陷定量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大量采用桩基础,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桩基检测技术,其中低应变反射波作为一种常用的基桩动测技术,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实践中。相较于其他的检测方法,低应变反射波法测桩,测点广、快速、方便、经济等诸多优点,是现在桩基质量检测的主要形式。但是低应变反射波法仍然是一门发展中的实用技术,在理论与应用中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这种方法有许多局限性。桩基检测过程中定性检测远远不够,定量分析对于基桩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低应变反射波法的现状及发展历史、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对桩土间的相互作用在考虑阻尼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其弹性作用,建立了桩土间相互作用的新数学模型。分析了初始条件和不同边界条件下端承桩、摩擦桩,摩擦端承在瞬态激振时的桩顶位移响应和速度响应。利用UG软件建立桩土实体模型,采用ANSYS/LS-DYNA程序求解桩顶瞬态激振时的速度响应,通过对桩长、缺陷位置的计算,验证桩土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能够对基桩进行有效的数值模拟。基于MATLAB平台,根据桩土间数学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编制了基桩定量分析程序,利用模型曲线与实测曲线的拟合来对基桩参数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某工地实际工程桩进行分析处理,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程韶琨[2](2020)在《地基检测及其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而如今我国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同样建筑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工程管理模式——全过程工程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全过程工程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工程管控模式成为了现在工程管理与咨询的重要发展趋势。全过程工程咨询就是由岩土勘察、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检测企业利用其相关专业知识及管理模式,并且由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的管理,并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实施一个工程当中全过程咨询的全部或部分任务。本文主要围绕地基础检测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全面阐述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概念、内容、特点及相关理论,指出了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与传统工程管理模式的区别。2.系统地介绍了现有地基基础检测方法及其关键技术,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进行了论述。3.分析了传统模式下各参建方的相互关系,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首次提出了地基基础检测在全过程当中的作用,主要包括:(1)补充与指导作用——全过程工程前期对项目的决策立项能够给出指导性参考,同时能够为勘察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给出补充性依据;(2)铰接作用——在全过程工程施工管理阶段有效衔接对已完成施工部位进行验收和提出问题并指导下一步施工方案调整与优化的作用;(3)支撑作用——在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验收阶段,地基检测作为产品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对“施工产品”的合格验收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4)保障作用——全过程工程管理渗透到建筑产品的使用运营阶段,在该阶段当中地基检测技术作为判断建筑物是否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温天托[3](2019)在《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岩溶地质勘察及桩基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岩溶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岩溶地貌在我们的国土分布中分布非常广泛,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的扩张,位于岩溶区的公路桥梁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而地表以下的岩溶发育情况往往比较隐蔽,地下溶洞的分布情况、大小情况难以准确估计,给桥梁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至于在公路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斜桩、卡钻、塌孔、扩孔、埋钻,甚至断桩等施工事故,给桥梁施工带来了很大施工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极大的安全风险隐患。为了使岩溶区公路桥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建成,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桥梁桩基穿越溶洞区施工技术、影响桥梁桩基成桩质量的因素分析等得到越来越多专家以及学者们的关注,社会各界不断加强对岩溶区地质勘察方法的研究,不断优化岩溶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以避免岩溶地质问题给公路桥梁工程建设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依托位于岩溶发育区广花盆地上的炭步大桥重建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桩基施工实施以及影响桩基质量因素的有关分析进行,通过对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对岩溶区地质勘察的钻探技术、管波探测技术、地质CT技术等理论分析,结合钻探法和管波探测法在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实际应用,验证钻探和管波两种勘察技术的可靠性;通过对人工挖孔桩、钻(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结合钻(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炭步大桥重建工程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对炭步大桥重建工程桩基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岩溶事故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应对岩溶事故问题及穿越溶洞区桩基施工的有关探讨;通过对超声波透射检测技术在炭步大桥重建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并对桩基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联系桩基施工过程的有关事故状况,总结影响桩基成桩质量的有关因素。总之,本文是依托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实施的基础上,对岩溶区地质勘察、桥梁桩基施工、桥梁桩基质量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及应用成果,为炭步大桥重建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同类复杂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提供参考,为工程技术人员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拓展提供借鉴。
王丹[4](2019)在《广州南沙港铁路桥梁桩基弹性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弹性波无损检测作为常用的基桩完整性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工程检测中,它以简化的一维线弹性杆件波动方程为理论基础,以波阻抗的改变表现出的波形上的变化为判据,由检测人员依据自己的经验对其进行判定。在实际检测之前,操作人员会建立大量的缺陷桩模型,并依据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解释与研究。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前人对它数值模拟方面的探讨常仅限于简化的“桩-土”模型,或是“锤-桩-土”模型,即桩周土和桩端土分别为两种不同的材料,模拟锤击激振载荷,甚至做出尼龙锤的模型,用ABAQUS/Explicit、ANSYS/LS-DYNA、FLAC3D、PIT-S或者COMSOL Multiphysics等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将其结果通过骄佳软件前处理、MATLAB、Surfer 13等软件进行处理并绘制成图。本文主要结合南沙港铁路项目,严格遵循1号桥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基桩的尺寸和参数作为ABAQUS/Explicit数值模拟的选取模型,以数据处理中的路径选择及输出频率选取为参照对象,讨论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采样间隔的设置的合理性;对在不同的输出时间点的数据的精准程度进行讨论,进而引申至实际检测中,对设置设备的采样间隔的合理性进行建议;在复杂地质条件和简化后的简单地质条件下的同根完整基桩的速度时程曲线图,讨论了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于曲线的影响性;以缩径桩的缺陷部位的直径为变量,以断裂桩的断裂部位为变量,最后分析推断了模拟得到的曲线不能完全贴合实际检测情况的可能性原因。其次,以南沙港铁路1号桥墩的某根基桩作为讨论对象,对其同时做了弹性波检测及声波透射检测,进而讨论了两种方法的利弊。最后,以28号桥墩的全桥布置图、施工钻孔地质柱状图为前提,在对其选择了合适的检测方法后,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并绘制出缺陷判定图。最后总结得到了弹性波反射法快捷、简便、直观、不受场地限制,因而在大多数实测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常囿于被测桩的桩长和桩径,因弹性波在桩身中传播时会发生能量的衰减,使得接收信号较为微弱,使得判断其缺陷较为困难,因而选择使用声波透射进行检测以证实。而声波透射法虽然检测精度高,在数据处理中,反映缺陷段更加直观,不受基桩尺寸的限制,但其成本较高,因而常作为辅助手段用于实际检测中。
黄克勤[5](2019)在《声波透射法检测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桩基础在我国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基础形式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对其进行质量检测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应用于桩基础质量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其中声波透射法因操作简便快捷,结果直观可靠等优点被工程界广泛认可。本文着重研究声波透射法的三种检测模式即平测法、斜测法和扇形扫测法之间的对比以及他们的综合应用。首先,探究了测点间距、接收和发射换能器的高度差以及调换两根声测管中两只换能器进行正、反向检测这三种影响因素的改变对检测结果的意义。纠正了传统认为测点间距小于换能器长度一半时没有价值的这一观点,通过模型实验揭示了即便径向换能器长度为20cm时,测点间距2.5cm相较于5cm和10cm时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缺陷长度成果。其次,综合对比了平测法、斜测法和扇形扫测法,探究了他们的检测精度和范围的关系。得出了在测点间距改变时,平测法和斜测法的检测精度并不总是平测法高于斜测法,而是存在某一区间高于、某一区间低于以及某一区间相等三者皆有的关系。最后,综合利用平测法、斜测法和扇形扫测法这三种检测模式对模型桩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绘制出水平横断图,探究了水平横断面图的应用价值。
陈洪兵[6](2018)在《基于波动测量的钢管砼剥离缺陷检测及多尺度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超高层建筑和大型复杂工程结构的建设规模迅速增长,以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CFST)为代表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应用日益广泛。研究开发适用于钢管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的有效方法对保证其结构性能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压电材料(Piezoelectric lead zirconate titanate,PZT)驱动与传感的钢管混凝土剥离缺陷检测方法,考虑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及其与CFST结构的耦合效应,通过数值模拟研究PZT波动法检测界面剥离缺陷的物理机制。由于混凝土是一种由粗细骨料、砂浆、界面层、初始缺陷和孔隙等组成的多相复合材料,其细观结构的随机性影响应力波的传播。为此,建立考虑混凝土的细观结构数值混凝土模型,分别从材料层次及构件层次上验证所建立的细观尺度数值混凝土模型。进而建立压电材料与CFST的多尺度模型耦合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基于波动测量的CFST界面剥离缺陷检测机理,验证了在考虑混凝土细观结构随机性的情况下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最后,为解决基于体波测量需要预埋PZT压电功能元的局限性,提出基于表面波测量及多通道表面波分析(Multichanne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MASW)的界面剥离缺陷检测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和多尺度模拟验证了其用于CFST界面缺陷检测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PZT材料驱动与传感的钢管混凝土构件界面剥离缺陷检测方法,开展试验验证及基于多物理场耦合模拟的机理研究。设计了3组含有不同界面剥离缺陷的CFST试件,研究了界面剥离缺陷对PZT输出电压响应的影响。在匀质材料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PZT-CFST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模型。系统分析了应力波在CFST构件中的传播过程,研究了界面剥离缺陷对波场的影响。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结果与实验观测数据吻合较好,充分验证了基于PZT波动法识别CFST界面剥离缺陷的可行性。(第2章)(2)为考虑混凝土细观结构的钢管混凝土构件中应力波传播的影响,结合随机骨料方法建立数值混凝土细观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混凝土的静力和动力行为研究中,从材料层次上验证细观数值混凝土模型与多尺度模拟效果。系统研究骨料形状和位置变化、界面层等因素对承受轴向拉压荷载作用的混凝土试块的宏观应力-应变曲线、细观裂缝萌生及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Abaqus显式动力分析和隐式动力分析对混凝土率相关效应的细观预测结果的异同,进而分析混凝土骨料细观参数变异、塑性损伤本构(CDP)中是否计入动力放大系数DIF、加载方法和隐式动力分析中粘性系数对开裂形态、宏观力学响应和DIF-应变率关系的影响。(第3章)(3)开展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多尺度分析,开发面向Abaqus三维梁单元的单轴材料本构子程序Umat和Vumat,建立基于CDP及扩展有限元(XFEM)的多尺度分析模型,分别对钢筋混凝土柱的裂缝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用非接触式搭接的几何形状不连续的桥梁墩柱-钻孔灌注桩的力学行为进行模拟。系统分析不同混凝土本构模型、混凝土细观参数变异对钢筋混凝土柱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合试验研究,对采用非接触式搭接的几何形状不连续的桥梁墩柱-钻孔灌注桩连接界面的开裂行为开展多尺度模拟,讨论横向配箍率和钢筋搭接长度等因素对构件开裂形态和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第4章)(4)将混凝土多尺度建模技术引入到基于PZT波动法的CFST界面剥离检测机理研究中,建立PZT-CFST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的多尺度模型,系统研究应力波在CFST中的传播过程及细观骨料参数变化对波场分布和输出电压信号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基于该技术识别核心混凝土骨料离析缺陷的可行性。(第5章)(5)提出基于表面波测量的CFST界面剥离缺陷检测方法,设计含有不同程度界面剥离缺陷的CFST试件,通过实验观测了连续正弦信号和脉冲电压信号作用下输出电压响应随界面剥离尺寸的变化。建立CFST构件的3D细观模型,探讨骨料分布和位置变化对波场分布的影响,重点研究界面剥离缺陷对表面波传播时程的影响。最后,基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模型验证实验观测结果的合理性,探讨该方法识别界面剥离缺陷的物理机制。(第6章)(6)引入多道面波分析方法(MASW),分析有无界面剥离缺陷构件的频散特性。结合多尺度数值模拟验证MASW方法识别CFST构件界面剥离缺陷的可行性。探究界面剥离缺陷对输出信号时程曲线的影响,对比正演频散图像的基础模态(M0)和Rayleigh波及Lamb波理论频散曲线的异同,实现对有无界面剥离的CFST中表面波属性的识别。引入均匀化等效方法,以实现对应力波细观时程分析的加速计算。(第7章)
熊文峰[7](2018)在《复杂岩溶地段桩基低应变完整性检测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桩基础是深基础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工程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桩基础作为隐蔽性工程,质量不易把握,特别是在岩溶地区,桩基缺陷率则更高。因此加强施工中质量管控、施工后质量检测,对整个工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依托昌赣铁路项目某工区桩基工程检测工作,选取该标段某特大桥7号桩(缺陷桩)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BAQUS软件模拟其在一定位置深度的情况下的混凝土不连续、离析、空洞等缺陷,得到频域和时域的导纳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出病害位置处的波形传播规律与特征。对该桩实测采集波形,根据测试所得参数,结合理论推导,对该典型桩进行缺陷分析和判断,给出了缺陷位置理论计算值;并将低应变实测曲线与第四部分缺陷桩基ABAQUS数值模拟曲线做了对比,两者的缺陷计算结果差值在许可范围内,得出数值模拟值与理论分析值、实测计算值是一致的。结合现场钻芯法结果,证实了该桩身上部缺陷的类型和位置。最后针对该问题,通过注浆加固补强,对其再次取芯,进行抗压强度实验,经复检后合格。并利用该段的检测数据,回溯施工记录,分析了桩基产生缺陷的原因,给出了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在该段其它岩溶地段桩基的处理过程中进行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工程质量,提高了施工进度。研究结果为岩溶地段桩基的完整性检测和缺陷处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段海帆[8](2018)在《高承载力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实时在线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建筑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采用超高层、大跨度设计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对桩基础的竖向抗压承载力要求越来越大,近年来,在昆明出现了西山万达广场、恒隆广场、春之眼等超高层建筑,单桩承载力均创新高。传统的基桩静载试验皆由人工完成,整个加载控制及数据采集通过手压或液压千斤顶加载,并人工读取机械百分表的读数来完成整个测试过程。由于荷载量非常大,测试持续时间和过程长,人在测试操作时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为消除桩基静载检测中的人工误差和安全隐患,提高检测质量,保证桩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的要求,利用先进的全自动加(卸)载和数据采集仪器设备,构建了高承载力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实时在线检测系统,实现基桩静载试验的远程加载、数据的实时传输,试验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保障试验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对昆明市某工程的工程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为34000kN)进行桩身完整性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检测。建立实时在线检测系统,对自动加(卸)载和数据采集设备进行选型及配置。应用实时在线检测系统对18#工程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检测,测试结果为:试桩的承载力为34000kN,承载力特征值为17000kN,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实时在线检测系统的应用,增强了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检测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开展基桩静载荷试验的自动化、信息化检测和实时上传数据,以及强化工程质量监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参考价值。
刘静[9](2018)在《基于ANSYS的在役桥梁桩基无损检测方法及检测波形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桥梁工程作为交通工程的重要分支,在交通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作为支撑桥梁结构的桥梁桩基础稳定性则直接关系到整座桥梁的稳固与安全。受施工水平、施工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在役桥梁桩基础往往会出现缩颈、扩颈、断裂、离析等多种病害缺陷,为保证桥梁正常运行,对在役桥梁桩基础完整性的检测工作已成为当今桩基检测行业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低应变反射波桩基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研究了该方法在在役桥梁桩基础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在役桥梁桩基础模型并对低应变反射波桩基检测方法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了对该模型检测时的最佳激振位置及传感器安装位置;结合MATLAB软件提出一种在役桥梁缺陷桩基检测波的处理分析方法,为在役桥梁桩基础检测的工程实践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应力波理论对低应变反射波桩基检测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中桩基检测得到的不同类型波形曲线,对不同缺陷下桩基检测波形曲线的判定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之后在役桥梁桩基完整性检测的波形曲线判定奠定了基础。(2)应用ANSYS10.0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在役桥梁完整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对高承台桩基和低承台桩基两种情况下的低应变检测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了承台顶端激振及墩柱一侧激振两种激振方式的特点。同时,对不同传感器安装位置下得到的X、Y、Z三个不同方向的速度时程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找出最佳分析波形,以此确定出最佳检测激振位置及传感器安装位置,提高桩基检测的效率及准确性。(3)对在役桥梁缩颈桩基进行低应变检测模拟,确定出其检测信号波形曲线受干扰波影响严重的特点,对此提出一种信号分离的方法对在役桥梁缺陷桩基检测波形曲线进行处理分析。结合MATLAB软件及之前的模拟结果,对信号分离法进行模拟验证,确定了其在在役桥梁缺陷桩基检测中的应用可行性,为在役桥梁桩基检测分析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赖刘保,刘国,赵翔[10](2018)在《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检测的综合分析判定》文中指出随着灌注桩的广泛应用,其桩身完整性检测显得越来越重要。常用的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和钻芯法各有优缺点,选择方法时需综合考虑费用、效率、场地、精度等因素。论文分析了三种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的原理,识别常见桩身缺陷的经验,结合工程中典型的浅部断桩、桩底沉渣、中部离析等缺陷说明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和钻芯法的综合应用。
二、反射波法在灌注桩质量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射波法在灌注桩质量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桩低应变数值模拟及缺陷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历程 |
1.2.2 国内研究历程 |
1.2.3 基桩检测技术 |
1.2.4 低应变反射波法 |
1.2.5 定量检测方法 |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低应变反射波法的理论基础 |
2.1 基桩的纵向波动方程 |
2.1.1 基本假设 |
2.1.2 一维线性波动方程 |
2.1.3 线性波动方程的解答 |
2.2 弹性波在桩身的传播规律 |
2.2.1 波阻抗概念 |
2.2.2 弹性波的反射和透射 |
2.3 低应变反射波法基本原理 |
2.4 基桩瞬间激振响应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3 基桩完整性检测数值模拟 |
3.1 有限元软件 |
3.1.1 ANSYS与LS-DYNA软件 |
3.1.2 ANSYS/LS-DYNA分析 |
3.2 建立基桩模型 |
3.2.1 尺寸、单元选取、网格划分 |
3.2.2 土体边界、桩土接触及加载 |
3.3 常见基桩数值分析 |
3.3.1 完整桩 |
3.3.2 桩底沉渣 |
3.3.3 缩径桩 |
3.3.4 扩径桩 |
3.3.5 断桩 |
3.3.6 多缺陷桩 |
3.4 本章小结 |
4 缺陷定量分析 |
4.1 缺陷量化原理 |
4.2 拟合模型的建立 |
4.2.1 基桩数学模型 |
4.2.2 激振力 |
4.2.3 影响因素等效 |
4.2.4 拟合模型的建立 |
4.3 测试信号处理 |
4.3.1 小波分析 |
4.3.2 数字滤波 |
4.4 定量反演解释 |
4.5 应用效果分析 |
4.6 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
4.7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项目及发表文章 |
(2)地基检测及其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全过程工程咨询政策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 |
1.2.1 工程咨询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
1.2.3 地基基础检测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概论 |
2.1 全过程工作咨询的提出的背景 |
2.1.1 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
2.1.2 建设业主的需要 |
2.1.3 工程咨询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
2.2 全过程工作咨询的概念 |
2.3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服务内容 |
2.3.1 项目决策阶段 |
2.3.2 项目勘察设计阶段 |
2.3.3 项目招标阶段 |
2.3.4 项目施工建设阶段 |
2.3.5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
2.3.6 项目运营维护阶段 |
2.4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特性 |
2.5 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的意义 |
2.6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与传统工程建设模式的区别 |
2.7 全过程工程咨询与工程总承包关系 |
2.7.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与工程总承包的不同之处 |
2.7.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与工程总承包之间的联系 |
2.8 本章小结 |
3 地基基础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 |
3.1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概述 |
3.2 建筑工程地基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3.3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内容以及检测范围 |
3.3.1 地基工程检测内容 |
3.3.2 地基工程检测分类 |
3.4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方法 |
3.4.1 静载试验 |
3.4.2 声波透射法 |
3.4.3 低应变法 |
3.4.4 高应变法 |
3.5 本章小结 |
4 传统管理模式下各参建方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分析 |
4.1 工程项目各参建方的作用 |
4.1.1 建设单位 |
4.1.2 勘察设计单位 |
4.1.3 施工单位 |
4.1.4 监理单位 |
4.1.5 检测单位 |
4.2 各参加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
4.3 工程案例 |
4.4 本章小结 |
5 地基检测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 |
5.1 地基检测对建筑的勘察设计起着补充与指导的作用 |
5.2 地基检测对建筑的施工起着承前启后铰链作用 |
5.3 地基检测对建筑的竣工验收提供资料的支撑作用 |
5.4 地基检测对建筑的后期正常运营提供保障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岩溶地质勘察及桩基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岩溶的定义与影响 |
1.2.1 岩溶的定义 |
1.2.2 岩溶的分布 |
1.2.3 岩溶对桥梁桩基施工的影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岩溶勘察技术的研究 |
1.3.2 关于岩溶区桩基施工技术的研究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岩溶勘察研究 |
2.1 概述 |
2.2 常用岩溶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
2.2.1 钻探法技术 |
2.2.2 管波探测法技术 |
2.2.3 地质CT法技术 |
2.3 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研究 |
2.3.1 项目背景 |
2.3.2 工程概况 |
2.3.3 工程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2.3.4 工程区域地质条件 |
2.3.5 有关勘察技术的比选分析 |
2.3.6 勘察基本情况 |
2.3.7 勘察成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炭步大桥重建工程桩基施工及溶洞事故处治研究 |
3.1 工程有关地质勘察情况 |
3.1.1 工程地质条件 |
3.1.2 岩溶发育情况 |
3.2 常用桩基施工技术的对比分析 |
3.2.1 人工挖孔桩技术 |
3.2.2 钻(冲)孔灌注桩技术 |
3.2.3 桩基施工技术的比较分析 |
3.3 桩基施工技术的选择与溶洞事故的处治研究 |
3.3.1 桩基施工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
3.3.2 桥梁15-N桩基溶洞事故分析处治 |
3.3.3 溶洞事故处治研究 |
3.3.4 穿越溶洞施工技术要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岩溶区桩基质量因素的综合分析 |
4.1 应变动检测技术介绍 |
4.1.1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技术 |
4.1.2 高应变动测法检测技术 |
4.2 超声波透射检测技术介绍 |
4.3 炭步大桥重建工程桩基质量综合分析 |
4.3.1 检测仪器设备基本原理和标准 |
4.3.2 基桩质量评判 |
4.3.3 检测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广州南沙港铁路桥梁桩基弹性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桩基弹性波无损检测基本理论 |
2.1 弹性波法在基桩中的传播原理 |
2.1.1 一维线弹性杆件波动方程的建立 |
2.1.2 一维线弹性杆件波动方程的波动解 |
2.1.3 直杆中波的传播 |
2.1.4 波在杆件截面发生变化时的传播 |
2.1.5 杆件摩阻力作用 |
2.1.6 反射波法测定桩身质量的基本原理 |
2.1.7 波在三维介质中的传播 |
2.2 基桩检测常用方法分类及检测原理 |
第3章 常见基桩病害类型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 ABAQUS软件介绍及正演流程 |
3.1.1 ABAQUS软件简介 |
3.1.2 正演模拟计算流程 |
3.1.3 计算模型的选取 |
3.2 弹性波法检测完整桩的数值模拟 |
3.2.1 部件建立及其属性装配 |
3.2.2 部件装配及节点集和参考点的添加 |
3.2.3 计算模型的输出设置 |
3.2.4 设置边界条件及载荷 |
3.2.5 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 |
3.2.6 计算模型的相互作用 |
3.2.7 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3.3 弹性波检测缺陷桩的数值模拟 |
3.3.1 缩颈桩的数值模拟 |
3.3.2 断桩的数值模拟 |
3.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应用实例 |
4.1 广州南沙港铁路工程概况 |
4.2 工程地质条件 |
4.3 方法比选 |
4.3.1 低应变动力检测法 |
4.3.2 声波透射检测法 |
4.3.3 应用实例及分析 |
4.4 弹性波法经济效益与应用效果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声波透射法检测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超声检测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 |
2 基桩声波透射法检测基本原理 |
2.1 超声波 |
2.2 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点 |
2.3 超声波检测缺陷的原理 |
2.4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灌注桩的几种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3 基桩声波透射法实验技术原理 |
3.1 实验仪器设备介绍及其工作原理 |
3.2 现场检测技术原理 |
3.3 声波透射法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基桩声波透射法三种检测模式对比研究 |
4.1 平测法 |
4.2 斜测法 |
4.3 扇形扫测法 |
4.4 三种检测模式对比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基桩声波透射法三种检测模式综合应用 |
5.1 纵向剖面图 |
5.2 水平断面图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波动测量的钢管砼剥离缺陷检测及多尺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 PZT 智能材料的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在 CFST 中的应用 |
1.2.2 混凝土构件的细观数值模拟及应变率效应研究 |
1.2.3 钢筋混凝土典型构件的多尺度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4 非接触式钢筋搭接的桥墩-钻孔灌注桩界面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2.5 超声导波和MASW在无损检测中应用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和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体波测量的CFST界面剥离检测方法的实验研究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
2.1 概述 |
2.2 PZT识别界面剥离缺陷的实验研究 |
2.2.1 实验目的 |
2.2.2 实验准备 |
2.2.3 界面剥离识别的测试结果分析 |
2.3 PZT-CFST 耦合有限元模型 |
2.3.1 PZT-CFST 耦合分析理论 |
2.3.2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模型及匀质材料属性 |
2.4 压电材料的线性度分析 |
2.5 基于匀质材料假设的CFST应力波传播数值模拟 |
2.6 基于匀质材料假设的 PZT-CFST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结果 |
2.7 PZT输出信号的离散特性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值混凝土建模与混凝土静力与动力行为的细观多尺度模拟 |
3.1 概述 |
3.2 轴向受荷混凝土试块破坏过程的细观模拟 |
3.2.1 基于随机骨料方法(RAM)的细观混凝土建模 |
3.2.2 混凝土CDP模型与材料参数 |
3.2.3 边界条件与加载设置 |
3.2.4 骨料位置变异的影响 |
3.2.5 骨料形状变异的影响 |
3.2.6 网格敏感性分析 |
3.2.7 界面层ITZ参数分析 |
3.3 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混凝土抗压性能细观分析 |
3.3.1 混凝土动力本构与应变率效应 |
3.3.2 细观数值分析模型 |
3.3.3 动力放大系数与ITZ的影响 |
3.3.4 骨料细观参数变化的影响 |
3.3.5 加载方法的敏感性分析 |
3.3.6 隐式分析中粘性系数取值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性能实验研究与多尺度分析 |
4.1 概述 |
4.2 纤维梁单元材料子程序 UMAT 和 VUMAT |
4.2.1 混凝土单轴滞回本构 |
4.2.2 钢筋滞回本构模型 |
4.2.3 钢筋等效方法 |
4.2.4 子程序的正确性验证 |
4.3 RC柱两尺度FEM有限元模型及数值分析结果 |
4.3.1 试件概况 |
4.3.2 两尺度有限元模型 |
4.3.3 约束混凝土材料本构 |
4.3.4 界面连接和边界条件 |
4.3.5 梁单元划分 |
4.3.6 水平单调加载数值模拟 |
4.3.7 滞回分析 |
4.3.8 不同FEM模型的分析机时对比 |
4.4 RC柱多尺度FEM数值模拟 |
4.4.1 多尺度模型的建立 |
4.4.2 水平单调加载的多尺度模拟 |
4.5 基于扩展有限元(XFEM)的 RC 柱多尺度分析 |
4.5.1 扩展有限元(XFEM)基础理论 |
4.5.2 基于XFEM的两尺度数值分析模型 |
4.5.3 破坏形态对比 |
4.5.4 应变与裂缝分析 |
4.5.5 宏观滞回曲线对比 |
4.5.6 模型机时对比 |
4.5.7 单调加载实验与多尺度XFEM分析结果 |
4.6 基于非接触式钢筋搭接的矩形桥墩-圆形钻孔灌注桩的开裂机理研究与多尺度分析方法的应用 |
4.6.1 试件设计 |
4.6.2 多尺度有限元建模 |
4.6.3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验观测对比 |
4.6.4 基于多尺度数值模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4.7 多尺度建模在其他RC构件中的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的CFST无损检测机理的多尺度数值分析 |
5.1 概述 |
5.2 CFST构件细观建模 |
5.3 CFST中应力波传播细观分析 |
5.3.1 PZT应力波激发过程的细观局部分析 |
5.3.2 PZT 应力波在 CFST 中传播的细观分析 |
5.4 基于多尺度建模的 PZT-CFST 耦合模型的信号特性分析 |
5.5 细观参数变化对PZT电压响应的影响 |
5.5.1 骨料参数随机性的影响 |
5.5.2 界面剥离缺陷的影响 |
5.6 基于 PZT 波动法的 CFST 骨料离析的可测性研究 |
5.6.1 考虑骨料离析的细观数值分析模型 |
5.6.2 应力波在健康CCFST中传播时程分析 |
5.6.3 应力波在离析CCFST中传播时程分析 |
5.6.4 界面层ITZ对应力波传播时程的影响 |
5.6.5 基于小波包能量的PZT输出电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表面波识别CFST界面剥离的实验研究及多物理场耦合数值分析 |
6.1 概述 |
6.2 表面波基本理论 |
6.3 试件设计与测试结果 |
6.3.1 试件制作和工况设置 |
6.3.2 压电传感器输出电压时程信号分析 |
6.4 应力波传播时程分析 |
6.4.1 3D细观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6.4.2 基于3D细观模拟的应力波传播时程分析 |
6.4.3 基于2D模型的应力波传播时程分析 |
6.5 基于表面波测量的 PZT-CFST 多物理场耦合数值分析 |
6.5.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6.5.2 不同缺陷模型的输出信号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MASW方法识别CFST界面剥离的检测机理研究与多尺度分析 |
7.1 概述 |
7.2 MASW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均匀化等效理论 |
7.2.1 MASW基本原理 |
7.2.2 混凝土细观均匀化等效方法 |
7.3 RAYLEIGH 波及 LAMB 波的理论频散曲线 |
7.4 细观分析模型与MASW数据分析 |
7.4.1 细观分析模型的建立 |
7.4.2 基于MASW方法的应力波宏细观时程分析 |
7.5 频散曲线的正演与参数分析 |
7.5.1 匀质材料模型 |
7.5.2 基于均匀化等效的加速算法 |
7.5.3 剥离缺陷长度的影响 |
7.5.4 钢板厚度的影响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纵向科研项目) |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横向科研项目) |
附录D(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及资助) |
(7)复杂岩溶地段桩基低应变完整性检测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桩基及其检测技术发展历程 |
1.2.1 桩基及施工技术发展 |
1.2.2 桩基检测技术发展 |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岩溶地区桩基特点及常见质量缺陷 |
2.1 岩溶地区概述 |
2.2 桩的特点、作用及分类 |
2.2.1 桩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2.2.2 桩的分类 |
2.3 常见质量缺陷 |
2.3.1 沉管灌注桩可能出现的问题 |
2.3.2 冲、钻孔灌注桩可能出现的问题 |
2.3.3 人工挖孔桩可能出现的问题 |
2.3.4 预制桩可能出现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桩基低应变反射波检测理论分析 |
3.1 低应变检测概述 |
3.2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基本原理 |
3.2.1 一维波动方程 |
3.2.2 杆件一维波动方程的解答 |
3.2.3 应力波在桩中的传播 |
3.3 数据分析 |
3.3.1 波速确定 |
3.3.2 缺陷位置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缺陷桩基的数值模拟分析 |
4.1 ABAQUS软件模型的建立 |
4.1.1 分析模块简介 |
4.1.2 主要步骤 |
4.1.3 接触面设置 |
4.1.4 参数设置和有限元模型 |
4.2 缺陷桩基的数值模拟分析过程及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5.1 该标段岩溶地区钻(冲)孔桩概况 |
5.1.1 设计概况 |
5.1.2 地质及水文情况 |
5.1.3 气象特征 |
5.2 低应变法初测 |
5.2.1 检测仪器的选配 |
5.2.2 现场检测的注意事项 |
5.2.3 缺陷桩的实测过程、数据及分析 |
5.3 钻芯法验证 |
5.3.1 芯样钻取、采集规定 |
5.3.2 评判标准 |
5.3.3 取芯验证过程及结论 |
5.4 低应变实测曲线与数值模拟曲线对比 |
5.5 质量缺陷处理 |
5.6 桩基质量问题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 |
5.6.1 回填法 |
5.6.2 注浆法 |
5.6.3 钢护筒跟进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主要实践经历 |
致谢 |
(8)高承载力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实时在线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桩基础检测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3.2 桩基础检测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桩身完整性试验检测 |
2.1 桩身完整性试验方法 |
2.1.1 低应变法概述 |
2.1.2 试验测试原理 |
2.2 现场操作 |
2.2.1 桩头处理 |
2.2.2 激振设备的选择 |
2.2.3 传感器安装与激振操作 |
2.2.4 测试参数设定 |
2.2.5 信号采集与筛选 |
2.3 测试数据分析及评价 |
2.3.1 桩身波速平均值确定 |
2.3.2 缺陷位置确定 |
2.3.3 桩身完整性判定 |
2.4 工程实例 |
2.4.1 仪器设备 |
2.4.2 数据判定 |
2.4.3 工程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时在线检测系统建立 |
3.1 实时在线检测系统的原理及构建 |
3.1.1 载荷控制系统的构建 |
3.1.2 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构建 |
3.2 实时在线检测系统设备参数 |
3.2.1 RS-JYD自动静载测试仪主机 |
3.2.2 RS-JYD自动静载测试仪前端机 |
3.2.3 实时在线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实时在线检测 |
4.1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 |
4.1.1 现场试验要求 |
4.1.2 测试步骤及方法 |
4.1.3 测试数据分析与判定 |
4.2 工程应用 |
4.2.1 测试准备 |
4.2.2 实时在线系统安装 |
4.2.3 节点关键部位的应力状态分析 |
4.3 测试数据分析 |
4.3.1 测试数据 |
4.3.2 测试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发表的论文 |
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9)基于ANSYS的在役桥梁桩基无损检测方法及检测波形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桩基础无损检测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桥梁桩基础及低应变检测法相关理论 |
2.1 桩基础概念及病害类型 |
2.2 应力波基础理论 |
2.3 低应变桩基检测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在役桥梁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检测模拟 |
3.1 ANSYS有限元应用简介 |
3.2 在役桥梁模型建立 |
3.3 在役桥梁桩基低应变检测模拟 |
3.4 桩基最佳激振及检测位置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在役桥梁缺陷桩基检测信号分析方法研究 |
4.1 在役桥梁缩颈桩基检测模拟 |
4.2 在役桥梁缺陷桩基检测信号分析方法 |
4.3 信号分离法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检测的综合分析判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检测方法 |
1.1 低应变法 |
1.2 声波透射法 |
1.3 钻芯法 |
2 工程实例 |
2.1 浅部断桩 |
2.2 桩底沉渣 |
2.3 中部离析 |
3 结语 |
四、反射波法在灌注桩质量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桩低应变数值模拟及缺陷定量分析[D]. 梁竟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2]地基检测及其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研究[D]. 程韶琨. 郑州大学, 2020(02)
- [3]炭步大桥重建工程岩溶地质勘察及桩基施工技术研究[D]. 温天托.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广州南沙港铁路桥梁桩基弹性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D]. 王丹.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声波透射法检测模式比较研究[D]. 黄克勤.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基于波动测量的钢管砼剥离缺陷检测及多尺度机理研究[D]. 陈洪兵. 湖南大学, 2018(06)
- [7]复杂岩溶地段桩基低应变完整性检测及质量评价研究[D]. 熊文峰. 华东交通大学, 2018(10)
- [8]高承载力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实时在线检测研究[D]. 段海帆. 云南大学, 2018(01)
- [9]基于ANSYS的在役桥梁桩基无损检测方法及检测波形分析研究[D]. 刘静.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5)
- [10]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检测的综合分析判定[J]. 赖刘保,刘国,赵翔. 工程质量, 2018(03)
标签: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论文; 低应变检测论文; 桩基工程论文; 灌注桩论文; 缺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