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聚合物溶液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下聚合物溶液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地下聚合物溶液再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锐[1](2020)在《J油田二元复合驱阶段改善开发效果调整方法研究》文中指出J油田由于储层强非均质的影响,在油田化学驱开发的过程中陆续出现了化学驱注入井的吸水剖面不均匀、聚窜、水井压力过高、欠注,油井见效后产液能力出现急剧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降水增油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实施后,部分采油井出现产液量大幅下降的现象,同时面临聚堵、砂堵、污染等严重问题,导致二元驱后开发效果逐年变差,急需开展相关研究,提升J油田化学驱开发的效果。针对J油田二元复合驱阶段存在的问题,本文应用J油田地质特征和开发动态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块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明确了开发潜力。结合二元复合驱阶段的开发特征参数,剖析了二元复合驱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调整方法。同时,根据二元复合驱后油藏开发现状的分析结果,开展了实验研究,确定了残留聚合物合理再利用技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目前J油田剩余油分布复杂多样,平面上分布零散,主要富集在非主流线区域;纵向上主要富集在渗透率相对较低、厚度相对较小的层段,进一步开发潜力较大。针对二元复合驱开发阶段出现的油井产液量下降、水井注入压力高、欠注的问题,进行了油水井解堵措施效果预测。预测油井解堵后单井累产油量最多可增加0.16×104m3,水井解堵后,周围油井产油量增大,全区最多增油0.98×104m3;针对水驱和二元驱相互干扰问题,确定了在目前时间对加密井网内16口井全面注二元的方式对水驱和二元驱相互干扰的控制效果最好,较不调整提高采收率0.53%。地下残留聚合物固定技术和地层残留聚合物絮凝技术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转水驱基础上注入0.2PV固定剂,可提高采收率12.46%;在较低聚合物浓度下,聚合物与絮凝体系封堵作用明显,这为二元复合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

张钧祥[2](2019)在《钻孔堵漏型高分子发泡密封材料研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裂隙的发育改变了煤体力学性质,可能引发煤与瓦斯突出、煤体自燃等煤矿灾害,也是钻孔发生抽采漏气的根本原因。针对目前煤矿常用堵漏材料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制备一种溶液型高分子发泡密封材料(PS)。通过开展钻孔注浆堵漏模拟试验,揭示PS材料对煤体的堵漏作用机制,并在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煤矿开展钻孔堵漏工程试验,考察该PS材料的实际应用效果,主要得到如下结论:通过开展煤体三轴-渗流实验分析了钻孔周围不同区域内煤体渗流特征变化,在考虑蠕变效应的基础上建立钻孔漏气量动态演化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钻孔漏气量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工程中常用的水泥浆和化学材料的流变特性,推导不同流体的柱-半球形注浆扩展模型,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性的煤层注浆更适合采用牛顿流型的化学浆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氨基树脂为基料,通过苯酚聚合物对其改性,并配以交联剂、发泡剂、稳泡剂、增韧剂制备一种高分子发泡密封材料。采用单因素法考察各组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利用L25(56)正交试验的方法探究了材料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结合材料宏观力学实验确定A3B1C1D1E2F3为材料的最优配比。针对煤体憎水特性,通过分析液滴铺展过程中系统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建立浆-煤体界面孔隙率模型,讨论不同接触角对界面孔隙率的影响机制;并选择4种湿润剂对材料进行亲煤性改性研究,通过煤粉沉降、煤粉吸湿量和接触角的方法确定WS3作为材料的湿润剂,其添加量为0.4%。利用自主研制的PS材料开展钻孔注浆堵漏模拟试验,并选用传统的超细水泥(SC)作为对比,结合核磁共振、三轴蠕变-渗流和宏观力学实验的方法揭示PS材料对煤体的堵漏作用机制:(1)浆-煤固结体宏观形貌结果表明SC和PS材料在试验煤屑中的固结体积分别达到46.92%和90.73%,说明PS材料在被注煤体中充填率更高、浆液渗透能力更强。(2)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PS固结体内孔隙结构主要为闭合型小孔和中孔,而SC固结体富含有大量连通型的大孔和裂隙;且PS固结体孔隙分形维数DL和DS均低于SC固结体,说明PS固结体内孔隙结构较为简单,更多孔、裂隙被PS材料浆液所填充。(3)固结体三轴-渗流实验结果发现PS和SC固结体试样平均初始渗透率分别为5.13 mD和12.84 mD,两者在加载过程中渗透率分别增长了 2.73和4.65倍;固结体蠕变-渗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S在峰后阶段未发生明显的宏观破裂,渗透率增幅较小;而SC固结体在峰后阶段加载过程中蠕变速率迅速增加,稳态蠕变持续施加较短,这就加快了内部裂纹的汇合与扩展,形成大量漏气通道导致渗透率急剧增加。(4)采用SC和PS材料注浆煤体后的固结体平均单轴抗压强度分别为4.224 MPa和5.573 MPa,相应加固系数分别为10.416和13.741;根据单结构面理论推导固结体内破裂面在临界状态时受到侧向约束力σ3的表达式,并结合原煤结构面直剪实验求得PS固结体在临界状态时σ3是SC固结体的1.6倍,说明PS材料对煤体的加固效果更为显着。(5)根据电镜扫描结果对不同固结体的浆-煤界面模型进行划分,SC材料在浆-煤界面处结构较为疏松,其界面强度主要取决于水化产物的种类、数量及存在方式,与被注介质本身性质相关性不强;而PS材料与煤体的结合更为紧密,表现出良好的分子相容性,FTIR分析结果表明PS分子与被注煤体之间发生了物理及化学反应,使得PS材料分子在煤体表面上形成了牢固的化学覆盖,提高了材料对煤体堵漏效果的改善。工程试验结果表明:12507运输巷试验钻孔在堵漏处置后平均钻孔瓦斯浓度由25.68%提高至43.24%,18402运输巷试验钻孔在堵漏处置后平均钻孔瓦斯浓度由60.42%提高至71.45%,且在其后抽采时间内未发生明显的衰减趋势;说明PS材料能有效封堵钻孔周围大量裂隙、改善钻孔抽采效率,提高了钻孔周围煤体稳定性,具有优越的堵漏效果。

石家瑞[3](2018)在《合成聚合物压裂液返排液再利用室内研究》文中指出压裂技术是低渗油藏增产的重要手段,常规改性胍胶类压裂液存在原材料价格浮动大,返排液残渣较多,对储层伤害大,化学添加剂种类繁多的问题,导致回收再利用工艺复杂,成本高,直接排放又无法达到环保法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本文利用合成聚合物压裂液体系低残渣、破胶较为彻底的特点,以压裂液整体体系配方的优化为基础,通过哈克流变仪、表面张力仪和模拟岩心伤害装置等设备,对合成聚合物压裂液的耐温耐剪切性能、破胶液表面张力及对岩石的基质伤害率等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其次,以再利用压裂液的优良耐温耐剪切性能为指标优选了稠化剂、破胶剂和交联剂等化学添加剂的配比;最后,探究了影响再利用压裂液体系主要性能的因素,初步探讨了一次压裂液体系和再利用压裂液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得到结论,再利用压裂液体系在100℃、170S-1条件下剪切120min后,黏度稳定在200m Pa·s左右,使以合成聚合物压裂液返排液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了重复利用。

王玉鑫[4](2018)在《渤海油田多层采油井选择性就地调堵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二元复合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三次采油方法,对提高油田产量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二元驱替过程中,在一些非均质严重的地层中会出现窜聚现象,使得驱替效率降低。窜聚地层的存在影响了二元驱替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窜聚问题,就要采取调堵措施。本文以渤海油田区块为研究对象,制订了在二元体系驱替过程中残留在岩石孔道内一定浓度和质量的聚合物来实现调堵的技术路线。调堵剂的作用是使残余聚合物在岩石孔道内就地絮凝,可通过絮凝剂筛选实验来研制出来;絮凝剂的注参数需要优化,可通过岩心模拟评价实验来完成。通过三次实验可以得出以下两条结论:第一,目标区块的驱替液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可以得到改善,从而使得原油采收率进一步提高。这个优化结果可通过二元复合驱油后采取选择性就地调堵技术来完成。第二,0.7%氯化锌溶液是作为絮凝剂的最佳配方;絮凝剂的最优正向注体积PV数为0.6;最优反向注体积PV数为0.6。通过全文可以得出两条结论:第一,渤海地区开发形势严峻,需要引入化学驱的三次采油方法。第二,阳离子溶液注入地层会和聚合物产生絮凝体,实现对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第三,进行聚合物驱油的大庆油田也适用该絮凝剂的应用。

吴微微[5](2018)在《M区块多层采油井提高采收率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开展油区中的M区块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筛选了不同,提出利用二元体系驱替过程中残留在岩石孔道内一定浓度和质量的聚合物来实现调堵的技术路线。通过筛选实验药剂,研制出可使残余聚合物在岩石孔道内就地絮凝的调堵剂;通过岩心模拟评价实验,优化了药剂的注入参数。结果表明,M区块二元复合驱油后采取选择性就地调堵技术,能够改善驱替液的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本文以辽河油田区块为研究对象,制订了在体系驱替过程中残留在岩石孔道内一定浓度和质量的聚合物来实现调剖堵水的技术路线。调堵剂的作用是使残余聚合物在岩石孔道内就地混凝,可通过混凝剂筛选实验来研制出来;混凝剂的注入参数需要优化,可通过岩心模拟评价实验来完成。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两条结论:第一,区块的调驱液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可以得到改善,从而使得采收率进一步提高。第二,铁盐类溶液是作为混凝剂的最佳配方;混凝剂的最优正向注入体积PV数为0.5;最优反向注入体积PV数为0.5。

刘瑞东[6](2017)在《联合站含聚废液的再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注聚规模的逐年扩大,现场产出大量的含聚废液,含聚废液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为经济、环保地解决含聚废液难于处理的问题,本文从含聚废液的基本性状分析入手,研究了含聚废液的再利用技术,为现场的含聚废液处理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通过分析含聚废液的基本性状,确定了含聚废液的可再利用性。含聚废液中的残余聚合物浓度达到100mg/L以上,可以用来配聚以实现重复利用,其含油量在100400mg/L之间,悬浮物含量在30mg/L以上,配聚前需要增加除油、除悬浮物措施。含聚废液所含胶状物外观呈冻胶状但不同于常规聚合物冻胶,其聚丙烯酰胺类物质含量大于7%,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强度高、耐温耐盐性能良好,作为颗粒调剖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探究了含聚废液所含胶状物的形成过程及成因。胶状物的层状结构特征及类冻胶态说明胶状物的形成是一个HPAM分子发生交联、滞留并逐渐累积的过程,SEM测定结果及胶状物个体间的性质差异说明胶状物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配聚过程及材料分析确定了配聚工艺的不完善、配聚用水的水质以及驱油用HPAM干粉的品质不是引起胶状物形成的主因。室内模拟胶状物生成实验显示醛类物质及无机高价金属离子的存在是引起胶状物生成的重要原因。利用过筛、除油、除悬浮物后的含聚废液配聚,得到的聚合物溶液能够满足现场注聚需求。将胶状物清洗、干燥、研磨和过筛,作为颗粒调剖剂加入到聚合物溶液中形成悬浮体系,该悬浮体系可对特高渗地层形成有效封堵。依据在用酚醛树脂冻胶配方,在此悬浮体系中加入交联剂制成冻胶液,形成复配调剖剂。该调剖剂与原冻胶体系的成胶时间相近,满足现场需求;对于特高渗地层,它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能和封堵性能,在渗透率级差为5的条件下,由于胶状物的加入,该调剖剂具有比复配前的冻胶体系更好的选择性封堵能力。

杨帅[7](2016)在《海上聚合物驱油层残留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后油井含水率上升快、产聚浓度高和污水处理负担重等问题,以及海上油田淡水资源匮乏、平台面积狭小和环保要求苛刻的特点,开展了海上油田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术研究,研发了一种海水基的速溶抗盐絮凝剂——耐盐型阳离子改性淀粉(CMS),优化了其使用浓度范围,探讨了CMS与残留聚合物之间的作用机制,建立了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术的技术界限,为现场实施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通过“两步法”对玉米淀粉进行阳离子化和磺丙基化,合成了耐盐型阳离子改性淀粉,其具有较高的表面羟基取代度和较强的抗盐能力。其中,淀粉的阳离子化实验采用“半干法”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和反应物摩尔比对产物的表面羟基取代度和反应效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合成条件: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 h、反应物摩尔比1:1、淀粉与催化剂的质量比10:1。淀粉的磺丙基化反应实验通过测定盐含量对产物的表观黏度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合成条件: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0h、丙磺酸内酯的用量6%,碱的用量0.25%。此外,利用红外表征明确产物结构并测定了产物的基本性质。其次,根据渤海聚驱油田绥中36-1区块条件,系统研究了CMS和残留聚合物混合体系絮凝行为的变化规律,优化了最佳的使用浓度范围是1.52.0%。室内实验结果表明:CMS与海水有很好的配伍性,且溶解时间短,注入性能和长期稳定性好;混合体系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热稳定性能、耐冲刷性能、提高采收率和降低产出聚合物浓度的能力。通过非均质大平板物理模拟油藏模型和扫描电镜、Zeta电位等先进手段从宏观和微观尺度探究了CMS与残留聚合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分析了絮凝调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的结果表明CMS与残留聚合物通过“电性中和”和“吸附架桥”作用形成絮凝体。扫描电镜的结果表明当残留聚合物浓度过高时,混合体系会形成黏度较高的“类凝胶”,但随着残留聚合物的浓度不断降低,“类凝胶”转化成粒径较大的絮凝体,吸附或滞留于孔喉之中。大平板物理模拟油藏模型含油饱和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证实了絮凝体具有较好的液流转向能力,迫使后续水驱注入中低渗透层从而实现了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最后,从室内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术在海上聚合物驱油田的应用技术界限。其中,室内物理模拟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究油藏条件和残留聚合物性质对再利用技术效果的影响。正交实验的结果表明残留聚合物的质量浓度是主控因素,单因素实验的结果表明适用的油藏温度范围45℃90℃;地层水矿化度范围020000 mg/L;优势通道渗透率范围0.50μm28.5μm2;原油黏度范围小于200 mPa·s;残留聚合物的质量浓度大于200 mg/L;聚合物的特性粘数大于300 cm3·g-1;聚合物的水解度22%60%。数值模拟研究的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级差的最优范围818,原油黏度的最优范围60170 mPa·s,优势通道渗透率的最优范围530μm2,顶替水段塞的最优体积0.010.02 PV,由此可知针对海上聚合物驱油田开展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彭东旭[8](2016)在《海上聚驱油田聚合物再利用复配调剖体系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后地下残留的聚合物大量产出,以及地层非均质性严重等问题,研究了渤海油田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技术。无机再利用颗粒易产生堵塞,有机再利用剂封堵强度弱的局限,通过复配使用两种类型再利用剂,优选出适用于海上油田的再利用复配调剖体系再利用剂。筛选出海上残留聚合物再利用复配调剖体系中的有机絮凝剂和无机絮凝剂分别是1%的改性淀粉和0.5%的YG340-1,最佳配比是5:2,即干粉浓度为0.86%复配体系。复配体系悬浮性良好,使用浓度低,成本低。高、中、低三种渗透率的填砂管岩心的注入压力均稳定在0.025 MPa、0.1 MPa和0.42 MPa左右,说明复配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复配调剖体系具有优良的封堵性能,优先封堵高渗透层,残余阻力系数10.560.5。当后续水驱多个孔隙体积以后,注入压力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封堵率维持在97%以上,说明复配调剖体系耐冲刷性能良好。降低产聚浓度降低10%30%,体系有良好的降低产出聚合物浓度能力。驱油实验显示,聚合物再利用的采收率(64.12%)比聚合物驱(53.90%)提高10.22%。通过微观可视化仿真模型实验显示,水驱后残余油主要分布在模型的注入井与生产井对角线较远的角落边远地带。SEM图像可以看出再利用复配体系不仅具有有机絮凝体微观形貌特征,其中穿插有“棒状”结构,这种“棒状”结构使得架桥作用形成的空间立体网状结构更加稳定,该结构使得絮凝体对高渗地层的封堵作用更强。优选的施工井是井W6-4。对目标油田施工中再利用复配体系的注入方式、注入量、注入速度、段塞设计进行优化,为现场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叶龙云[9](2016)在《聚/表二元驱后储层滞留聚合物和表活剂再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外许多大油田处在高含水率及高采出程度阶段,三次采油逐渐发展成为增加产量的有效手段。由于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聚/表二元驱成为所采用的主要驱替方法之一。在聚/表二元驱之后,地层中仍滞留有大量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对这部分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针对港西三区目前的储层状况,本文提出了注入聚合物絮凝剂、固定剂及表面活性剂置换剂对储层滞留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溶液再利用的方法。通过沉降实验、封堵实验、流变性试验及填砂管驱替实验筛选出适用于港西三区的聚合物絮凝剂SD-401、固定剂柠檬酸铝,并对注入参数进行了优选。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确定了两者的最佳配比,形成最佳的化学驱注入方案。针对港西三区表面活性剂在储层中的滞留方式,提出了注入一种置换剂多聚磷酸钠的实验方案,通过其与地层中的表面活性剂BHS-01竞争吸附,降低BHS-01的吸附量并将一部分吸附在地层中的BHS-01解吸附,达到再利用表面活性剂的目的,并对置换剂的注入参数进行了优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聚/表二元驱后储层滞留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再利用的技术方案。

张慧[10](2016)在《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综述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合物驱是老油田高含水期稳产、改善开发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油田经过聚合物驱开发后,仍有近50%的地质储量未被采出,且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开发矛盾更为突出。当前研究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方法为物理模拟法和数值模拟法,聚驱后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措施有分层注水、油层改造、油井转注、三次采油接替等。提高聚驱后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技术包括聚驱后残留聚合物再利用技术封堵大孔道,弱凝胶,胶态分散凝胶、聚合物乳液微球等深部调驱技术实现深部控水稳油,化学复合驱技术进一步降低聚合物驱后残余油饱和度,蒸汽驱技术改善原油流动性,超覆驱和蒸馏等作用有效驱替聚合物驱后厚油层顶部的剩余油,泡沫复合驱技术有效地封堵高渗透性地层,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波及体积的同时增加洗油效率。未来,应加强各种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配套化、规模化、集成化应用。

二、地下聚合物溶液再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下聚合物溶液再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J油田二元复合驱阶段改善开发效果调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J油田地质概况及开发现状分析
    2.1 地质概况
        2.1.1 地质特征
        2.1.2 储层特征
        2.1.3 流体性质
        2.1.4 压力和温度
    2.2 开发现状分析
        2.2.1 空白水驱阶段
        2.2.2 聚合物驱阶段
        2.2.3 二元复合驱阶段
第三章 J油田数值模拟研究
    3.1 油藏模型的建立
        3.1.1 模型数据准备
        3.1.2 聚合物参数
        3.1.3 表活剂参数
    3.2 历史拟合
        3.2.1 历史拟合方法
        3.2.2 历史拟合结果
    3.3 剩余油分布研究
第四章 二元复合驱阶段调整方法研究
    4.1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产液量下降
        4.1.2 注入压力高
        4.1.3 水驱和二元驱相互干扰
    4.2 开发调整方法研究
        4.2.1 油井解堵方案研究
        4.2.2 水井解堵方案研究
        4.2.3 水驱和二元驱相互干扰控制方法研究
第五章 二元驱后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研究
    5.1 二元驱后油藏开发状况
    5.2 地层残留聚合物固定技术
        5.2.1 交联剂类型筛选
        5.2.2 固定剂配方优化
        5.2.3 地下残留聚合物固定技术效果
    5.3 地层残留聚合物絮凝技术
        5.3.1 絮凝剂的配方优化
        5.3.2 絮凝剂的封堵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2)钻孔堵漏型高分子发泡密封材料研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煤体裂隙演化及失稳破坏研究现状
        1.2.1 煤体裂隙演化理论
        1.2.2 裂隙对煤岩失稳破坏影响机制
        1.2.3 裂隙充填物对煤体影响机理
    1.3 注浆堵漏材料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无机堵漏材料
        1.3.2 有机堵漏材料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2 钻孔动态失稳漏气及注浆密封机理研究
    2.1 钻孔失稳漏气机理分析
        2.1.1 钻孔周围煤体力学模型
        2.1.2 煤体应力应变分析
        2.1.3 钻孔漏气量动态演化模型
        2.1.4 钻孔漏气机理数值模拟
    2.2 煤体渗透注浆机理
        2.2.1 牛顿流体注浆扩展模型
        2.2.2 宾汉流体注浆扩展模型
        2.2.3 煤体注浆数值模拟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高分子发泡密封材料制备
    3.1 材料制备方法及原理
        3.1.1 材料固化机理
        3.1.2 材料发泡机理
    3.2 材料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
    3.3 高分子发泡密封材料影响因素分析
        3.3.1 料水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3.2 苯酚聚合物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3.3 增韧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3.4 发泡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3.5 稳泡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3.6 交联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高分子发泡密封材料配比体系优化及亲煤性研究
    4.1 高分子发泡密封材料配比优化
        4.1.1 正交试验设计
        4.1.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1.3 材料配比方案优选
    4.2 高分子发泡密封材料亲煤性研究
        4.2.1 液滴铺展机理分析
        4.2.2 界面孔隙形成机理分析
        4.2.3 堵漏材料亲煤性改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钻孔注浆堵漏模拟试验
    5.1 实验方案
        5.1.1 材料选型
        5.1.2 实验装置
        5.1.3 实验方法
    5.2 固结体宏观形貌对比
    5.3 固结体核磁共振实验
        5.3.1 低场核磁共振实验原理及应用
        5.3.2 低场核磁共振实验结果分析
        5.3.3 固结体孔隙分维特征分析
        5.3.4 基于NMR实验的不同材料堵漏效果分析
    5.4 固结体三轴蠕变-渗流实验
        5.4.1 实验方案
        5.4.2 常规三轴路径下固结体渗流实验
        5.4.3 固结体蠕变-渗流实验
        5.4.4 固结体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
    5.5 固结体宏观力学实验
        5.5.1 注浆加固强度分析
        5.5.2 固结体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5.5.3 固结体破裂特征分析
    5.6 煤体注浆加固机理分析
        5.6.1 结构面强度理论分析
        5.6.2 原煤结构面直剪实验
        5.6.3 变形协调分析
    5.7 浆-煤界面模型分析
        5.7.1 红外光谱分析
        5.7.2 浆-煤界面微观分析
        5.7.3 浆-煤界面模型划分
    5.8 高分子发泡密封材料堵漏煤体作用机理讨论
    5.9 本章小结
6 钻孔堵漏工程试验
    6.1 工程背景
        6.1.1 矿井概况
        6.1.2 12507 运输巷试验地点概况
        6.1.3 18402 运输巷试验地点概况
    6.2 工程试验方案
        6.2.1 12507 运输巷试验方案
        6.2.2 18402 运输巷试验方案
    6.3 钻孔堵漏试验方法
    6.4 工程试验结果及分析
        6.4.1 12507 运输巷钻孔堵漏试验结果及分析
        6.4.2 18402 运输巷试验结果钻孔堵漏试验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合成聚合物压裂液返排液再利用室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力压裂技术
        1.2.2 压裂液的分类
        1.2.3 国内外压裂返排液再利用研究现状
        1.2.4 压裂液返排液处理方法及工艺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关键问题
        1.3.3 技术线路图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合成聚合物压裂液室内实验
    2.1 压裂液对稠化剂性能的基本要求
    2.2 压裂液稠化剂合成聚合物单体筛选
    2.3 合成聚合物室内实验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3 实验原理分析
    2.4 合成聚合物压裂液体系性能分析
        2.4.1 合成聚合物溶解性能分析
        2.4.2 交联冻胶稳定性能
        2.4.3 压裂液耐温耐剪切性能
        2.4.4 压裂液悬砂性能
        2.4.5 压裂液破胶性能
        2.4.6 压裂液岩芯基质渗透率损害率
    2.5 油田现场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合成聚合物压裂液破胶液再利用室内试验
    3.1 破胶液二次利用压裂液实验
        3.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1.3 实验原理分析
    3.2 破胶液二次利用压裂液体系性能研究
        3.2.1 破胶液二次利用溶解性能
        3.2.2 交联冻胶稳定性能
        3.2.3 压裂液耐温耐剪切性能
        3.2.4 压裂液悬砂性能
        3.2.5 压裂液破胶性能
        3.2.6 压裂液岩芯基质渗透率伤害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成聚合物压裂液再利用配方优化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合成聚合物压裂液组分配比优化
        4.2.1 初次稠化剂配比
        4.2.2 交联比优化
        4.2.3 交联PH值优化
        4.2.4 破胶剂配比
        4.2.5 其他助剂的配比
    4.3 再利用压裂液各组分配比研究
        4.3.1 再利用压裂液稠化剂配比
        4.3.2 再利用压裂液交联剂配比
        4.3.3 再利用压裂液PH值
        4.3.4 再利用压裂液破胶剂
        4.3.5 再利用压裂液其他助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再利用压裂液主要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5.1 初次破胶剂加量的影响
        5.1.1 破胶剂加量对二次压裂液基液黏度的影响
        5.1.2 破胶剂加量对二次压裂液冻胶稳定性影响
        5.1.3 破胶剂加量对二次压裂液耐温耐剪切性能影响
    5.2 破胶液中含盐量的影响
    5.3 稠化剂分子量的影响
        5.3.1 初次压裂液主要性能
        5.3.2 二次利用压裂液主要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渤海油田多层采油井选择性就地调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区块简介及研究现状
    1.1 油田地质特征
        1.1.1 构造特征
        1.1.2 储层特征
        1.1.3 储层物性
        1.1.4 油藏类型、油气水分布规律及层系划分
        1.1.5 渤海油田目标区块地理位置及环境的概括
    1.2 渤海油田目标区块块开发历程
    1.3 渤海油田目标区块块开发现状
第二章 调堵技术和二元体系中的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术机理
    2.1 调剖堵水技术
        2.1.1 调剖技术发展状况
        2.1.2 堵水技术发展状况
        2.1.3 调剖堵水与提高原油采收率
    2.2 二元体系中的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术机理
第三章 聚合物絮凝实验
    3.1 聚合物絮凝剂筛选实验
        3.1.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1.2 实验步骤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聚合物絮凝剂浓度优化实验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2.3 实验结果
        3.2.4 实验数据与分析
第四章 岩心模拟评价实验
    4.1 絮凝剂封堵性能评价实验
        4.1.1 残余阻力系数测定
        4.1.2 实验药品和仪器
        4.1.3 实验步骤
        4.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絮凝剂正向注体积PV数的优化实验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数据及分析
    4.3 絮凝剂反向注体积PV数的优化实验
        4.3.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数据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M区块多层采油井提高采收率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M区块概况
    1.1 油田地质特征
        1.1.1 构造特征
        1.1.2 储层特征
        1.1.3 储层物性
        1.1.4 油藏类型、油气水分布规律及层析划分
        1.1.5 M区块地理位置及环境的概括
        1.1.6 M区块块开发历程
    1.2 M区块开发现状
第二章 聚合物性能再利用技术机理
    2.1 调剖堵水技术
        2.1.1 调剖技术发展状况
        2.1.2 堵水技术发展状况
        2.1.3 油井高含水的原因
    2.2 国内外对堵水剂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聚合物性能实验
    3.1 聚合物性能剂筛选实验
        3.1.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1.2 实验步骤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聚合物性能剂浓度优化实验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2.3 实验结果
        3.2.4 实验数据与分析
第四章 岩心模拟评价实验
    4.1 性能剂封堵性能评价实验
        4.1.1 残余阻力系数测定
        4.1.2 实验药品和仪器
        4.1.3 实验步骤
        4.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性能剂正向注入体积PV数的优化实验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数据及分析
    4.3 性能剂反向注入体积PV数的优化实验
        4.3.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方法
        4.3.4 实验数据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联合站含聚废液的再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聚废液及其研究现状
        1.1.1 含聚废液性状分析
        1.1.2 含聚废液再利用
    1.2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的、意义
        1.2.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含聚废液性状分析
    2.1 含聚废液组成分析
    2.2 含聚废液所含胶状物分析
        2.2.1 胶状物形貌分析
        2.2.2 胶状物基本性质分析
        2.2.3 胶状物成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聚废液所含胶状物成因分析
    3.1 胶状物的形成过程分析
    3.2 配聚过程及材料分析
        3.2.1 配聚过程分析
        3.2.2 配聚用水分析
        3.2.3 聚合物干粉分析
    3.3 胶状物生成室内模拟
        3.3.1 甲醛与HPAM的交联
        3.3.2 无机高价金属离子与HPAM的交联
        3.3.3 次氯酸钠催化聚脲交联聚丙烯酰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聚废液的再利用方法及效果评价
    4.1 含聚废液的预处理
    4.2 含聚废液配制聚合物溶液
    4.3 含聚废液制备调剖剂
        4.3.1 颗粒调剖剂的制备
        4.3.2 颗粒调剖剂性能评价
        4.3.3 含聚废液复配调剖剂的制备
        4.3.4 含聚废液复配调剖剂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海上聚合物驱油层残留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
        1.2.1 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技术
        1.2.2 深部调剖技术
    1.3 阳离子改性淀粉的研究现状
        1.3.1 淀粉的结构与基本性质
        1.3.2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方法
        1.3.3 阳离子淀粉的研究进展
    1.4 絮凝机理理论论述
        1.4.1 压缩双电层机理
        1.4.2 吸附-电中和作用机理
        1.4.3 吸附-架桥作用机理
        1.4.4 沉析网捕作用机理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耐盐型阳离子改性淀粉絮凝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药品与仪器
        2.1.2 制备与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阳离子淀粉的合成
        2.2.2 耐盐型阳离子淀粉的合成
    2.3 产物的性质表征
        2.3.1 红外(IR)光谱
        2.3.2 产物的基本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再利用体系的配方及其性能评价
    3.1 实验部分
        3.1.1 绥中36-1 油藏条件
        3.1.2 实验方法
    3.2 配方优选研究
        3.2.1 剂型初选
        3.2.2 使用浓度优化
    3.3 使用性能评价
        3.3.1 溶解性能
        3.3.2 稳定性能
        3.3.3 注入性能
        3.3.4 封堵性能
        3.3.5 耐冲刷性能
        3.3.6 提高采收率能力
        3.3.7 降低产出聚合物浓度的能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层残留聚合物与再利用剂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非均质大平板模型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4.1.1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4.1.2 开采效果分析
        4.1.3 饱和度场变化
        4.1.4 压力场变化
    4.2 再利用剂与残留聚合物的絮凝作用
        4.2.1 CMS与低质量浓度残留聚合物的絮凝作用
        4.2.2 CMS与高质量浓度残留聚合物的絮凝作用
        4.2.3 絮凝示意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的技术界限研究
    5.1 物理模拟研究
        5.1.1 正交实验法
        5.1.2 单因素实验法
    5.2 数值模拟研究
        5.2.1 概念模型的建立
        5.2.2 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上某区块聚合物再利用技术应用工艺设计
    6.1 耐盐型阳离子改性淀粉对储层的影响
        6.1.1 注入体积的影响
        6.1.2 注入速度的影响
        6.1.3 注入时机的影响
        6.1.4 注入轮次的优化
    6.2 现场应用工艺设计
        6.2.1 注入段塞用量设计
        6.2.2 施工参数的选择
        6.2.3 解堵预案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海上聚驱油田聚合物再利用复配调剖体系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驱后地层残留聚合物性质研究现状
        1.1.1 地层残留聚合物的流变特性
        1.1.2 地层残留聚合物的稳定性
        1.1.3 地层残留聚合物的滞留和润湿效应
    1.2 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剂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无机再利用剂与有机再利用剂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注入性能测定方法
        2.2.2 封堵性能测定方法
        2.2.3 耐冲刷能力测定方法
        2.2.4 提高采收率效果测定方法
        2.2.5 降低产出聚合物浓度能力测定方法
        2.2.6 调剖作用机理研究方法
第三章 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复配调剖体系配方优选
    3.1 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复配调剖体系体系筛选
    3.2 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复配调剖体系配方优化
        3.2.1 复配体系体积比优化
        3.2.2 复配体系各组分浓度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复配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4.1 注入性能评价
    4.2 封堵性能评价
        4.2.1 单管实验
        4.2.2 双管实验
    4.3 耐冲刷性能
    4.4 深部运移性能
    4.5 降低产出聚合物浓度性能
    4.6 提高采收率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复配调剖体系作用机理研究
    5.1 聚合物再利用复配调剖体系的微观形貌
    5.2 聚合物再利用复配调剖体系作用机理可视化研究
        5.2.1 宏观调剖效果
        5.2.2 微观调剖机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目标油田施工方案研究
    6.1 选择施工目标井
        6.1.1 视吸水指数及含水率分析
        6.1.2 产出聚合物浓度分析
    6.2 施工目的
    6.3 再利用复配体系的施工参数优化
        6.3.1 注入方式
        6.3.2 注入体积
        6.3.3 注入速度
        6.3.4 段塞设计
    6.4 聚合物再利用剂施工步骤及注意事项
        6.4.1 施工步骤
        6.4.2 注意事项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聚/表二元驱后储层滞留聚合物和表活剂再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第2章 港西三区地质特征及开采现状
    2.1 油藏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储层特征
        2.1.3 油层分布及流体性质
    2.2 油藏开采现状
        2.2.1 水驱剩余油分布
        2.2.2 港西三区污水聚驱/二元驱现状
第3章 絮凝剂与固定剂的筛选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3.1 聚合物絮凝剂的筛选及质量分数确定实验
        3.1.1 聚合物絮凝剂筛选
        3.1.2 聚合物絮凝剂质量分数的确定
        3.1.3 聚合物絮凝剂体粒度分析
    3.2 聚合物固定剂的筛选及质量分数确定实验
        3.2.1 固定剂的筛选实验
        3.2.2 固定剂注入质量分数的确定
    3.3 聚合物絮凝剂注入量的初步确定和综合性能评价
        3.3.1 污水驱进行填砂管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测量
        3.3.2 SD-401最佳注入体积的初步确定
        3.3.3 SD-401絮凝剂室内驱油效果评价
    3.4 固定剂注入量初步确定实验
        3.4.1 实验方案与步骤
        3.4.2 实验分析与结论
    3.5 絮凝剂/固定剂室最佳组合确定实验
        3.5.1 实验步骤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残余聚合物利用率的测定
        3.6.1 实验原理
        3.6.2 实验步骤
        3.6.3 实验结果
第4章 平板加砂模型可视化物理模拟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条件
        4.1.3 实验流程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均质模型剩余油宏观分布规律
        4.2.2 非均质模型剩余油宏观分布规律
        4.2.3 非均质模型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
    4.3 小结
第5章 表面活性剂的再利用
    5.1 理论调研
        5.1.1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5.1.2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损失
        5.1.3 降低表面活性剂吸附损失的方法
    5.2 置换剂种类的筛选
        5.2.1 表面活性剂的静态吸附试验
        5.2.2 BHS-01静态解吸附实验
        5.2.3 界面张力测定实验
        5.2.4 接触角测定实验
        5.2.5 表面活性剂的动态滞留实验
    5.3 置换剂注入参数的确定
        5.3.1 置换剂不同注入参数下的BHS-01的动态滞留实验
第6章 残留聚合物和表活剂再利用综合驱油试验
    6.1 实验原理
    6.2 实验药品与仪器
    6.3 实验步骤
        6.3.1 配合二元体系溶液
        6.3.2 驱油试验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聚驱后油层特点与开发难点
3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与挖潜措施
    3.1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3.1.1 物理模拟法
        3.1.2 油藏数值模拟法
    3.2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
    3.3 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措施
4 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
    4.1 残留聚合物再利用技术
    4.2 深部调驱技术
    4.3 化学复合驱技术
    4.4 蒸汽驱技术
    4.5 泡沫复合驱技术
5 建议与展望

四、地下聚合物溶液再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J油田二元复合驱阶段改善开发效果调整方法研究[D]. 陈锐.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2]钻孔堵漏型高分子发泡密封材料研制及应用研究[D]. 张钧祥.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3]合成聚合物压裂液返排液再利用室内研究[D]. 石家瑞.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4]渤海油田多层采油井选择性就地调堵技术研究[D]. 王玉鑫.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5]M区块多层采油井提高采收率应用技术研究[D]. 吴微微.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6]联合站含聚废液的再利用技术研究[D]. 刘瑞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7]海上聚合物驱油层残留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术研究[D]. 杨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8]海上聚驱油田聚合物再利用复配调剖体系及性能研究[D]. 彭东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9]聚/表二元驱后储层滞留聚合物和表活剂再利用技术研究[D]. 叶龙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10]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综述与展望[J]. 张慧. 中外能源, 2016(02)

标签:;  ;  ;  ;  ;  

地下聚合物溶液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