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999年云南边疆流动人口疟疾监测

1991-1999年云南边疆流动人口疟疾监测

一、云南省边境地区1991-1999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杨嘉宜[1](2021)在《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及区域公共卫生治理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现象出发,试图回答认知共同体在区域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作用问题。论文对现有的公共卫生学与国际关系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回顾,指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视角、卫生外交视角、安全化理论视角和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框架各自具备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忽略了非国家行为体在区域公共卫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进而提出认知共同体推动区域各国实现协作治理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假定认知共同体是一些特定的专家基于公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汇聚到一起,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参与和互动,塑造了该群体特有的身份和利益,遵循着共同的规范,并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一致行动。认知共同体能够通过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或政策参考的因果框架、作为政策选择的“过滤”机制、为决策提供有效性和合法性,以及提出替代性方案和路径等四种机制影响决策。此外,认知共同体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还可能是知识的实践者,他们分别在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面来落实相关政策,从而能够快速感知相关政策是否有效,进而提出新的知识或政策建议。这就使得知识的生产与政策的制定始终处于动态的互动之中,实现了协作治理机制的不断发展。本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为案例验证以上假设,发现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认知共同体的推动下,该联防联控机制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从中缅两国的跨境疟疾防控项目发展为覆盖多病种、由多国参与的协作治理机制,并且为本地区其他国际合作框架所接受。本研究反驳了西方学术成果中有关认知共同体在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中作用甚微的观点,指出东亚背景下的认知共同体具备知识生产者和实践者的双重属性,对于我们理解东亚地区其他领域合作进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的大量访谈与实地考察,也为国际关系与公共卫生的跨学科研究积累的宝贵素材。

米善军[2](2019)在《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县自古多瘴岚,清代云县疟疾流行只能勾勒大致面貌。民国时期该地疟疾肆虐,尤以1933~1940年为疟疾流行最为严重的时期。1949年以后,云县疟疾出现过两次反复,随着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于1986年基本扑灭,并最终融入全球性消除疟疾战略计划。清代云县防治疟疾主要采取看医、寻药及诉诸鬼神来解决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民国时期,政府的卫生防疫机制虽已建立,虽然亦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总归是收效甚微。只有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人民政权,真正地实现了中央—地方之间的强力互动。这种强力关系的建立是通过波浪状的卫生运动、精密化的制度设计逐步达到的。清代云县有无卫生机构,已经无从考证。当时遇到疫情发生,根本无法实现疫情的及时控制与扑灭,更谈不上疾疫预防。民国政府治下的云县,已经出现较为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无奈由于机制体制不甚健全,只在县城为中心地方设立了相关机构,根本无法辐射全县各地,尤其是偏远山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政局的稳定,在民国政府留下的卫生遗产的基础上,在从中央到地方的部署中,云县地区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形成点面结合,层级分明,高度密集医疗卫生网络。云县的疟疾流行是地缘区位、国家政权、民风习俗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疟疾的快速蔓延之势,倒逼民国政府不得不重视起基层卫生行政机构的设立与建设,但这些机构难以为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直到1949年以后,中国通过国家地计划与控制,走出一条以国家为主导,群防群治相结合的特色防治道路,逐步确立起大众心中新政权焕然一新的形象与面貌。

王加志,李希尚,尹授钦,汤宗艳,王兴娟,李胜国,蔡文斌,燕贺[3](2019)在《云南腾冲市1950—2017年疟疾流行与防治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腾冲市历年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评估腾冲市疟疾防治工作成效,为指导疟疾消除后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腾冲市1950—2017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防治措施和相关文件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腾冲市1950—2017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04 067例,死亡2 904例,病死率2.79%,1951年发病率最高,为4 817.12/10万,2017年发病率最低,为5.46/10万,1950—1989年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1990年后输入性病例逐渐增多,2006年输入性病例达最高峰,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17年降至最低。2012—2013年捕获按蚊12种,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全市均有分布,其次是昆明按蚊,主要分布于北部乡镇,微小按蚊在南部乡镇散在分布。防治工作经历控制疟疾流行(1950—1985年)、消除前阶段(1986—2009年)和消除疟疾(2010—2017年)3个阶段,2012年10月发现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2013—2017年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2017年11月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腾冲市疟疾防治成效显着,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存在中华按蚊、昆明按蚊、微小按蚊等疟疾传播媒介,下一步应加强监测,防止发生本地传播及输入病例继发传播,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

苏婕[4](2018)在《中国与缅甸疟疾防治体系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中国与缅甸疟疾防治体系的比较研究,分析两国疟疾防治策略措施与实施效果,总结提炼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通过分析缅甸消除疟疾策略及面临的环境状况,为开展中缅消除疟疾合作项目并提高其效率提供依据。方法:①文献分析。查阅中缅及全球疟疾防治策略相关文献、疟疾防治相关技术文件、论文及疟疾疫情相关统计数据,整理、归纳疟疾防治现状与疟疾发展趋势。②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研究中国和缅甸在疟疾防治战略规划、防治策略、技术支持以及民间组织参与情况。通过对比总结经验,寻找差异,分析防治体系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为开展消除疟疾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③运用PEST分析法研究了两国与疟疾防治相关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技术现状,分析异同,探讨相关因素对控制疟疾的影响。④科学归纳法。以大量文献资料为基础,本研究采用不完全归纳中的判明因果联系式归纳法,比较中缅疟疾防控的做法与特点,归纳两国疟疾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探讨疟疾防治体系的差异,得出启示以供借鉴。结果:中缅疟疾防治体系的差异。根据选取的卫生体系指标进行比较,发现:防治经费投入方面,两国疟疾防治提供经费支持的主体不同,疟疾筹资力度和增长速度差距很大;战略规划方面,两国均有较为完整的疟疾防控战略、规划等文件,为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方向;防治措施方面,两国均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的原则,缅甸拟采用中国首创的“1-3-7”模式及时有效地进行病例报告、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置;非政府组织参与疟疾防控方面,非政府组织在改善缅甸卫生体系、增强疟疾防控能力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缅甸对非政府组织的援助依赖性强;中国的疟疾防控工作曾得到了非政府组织的大力支持,但对其依赖性不强。缅甸防治疟疾面临的挑战。缅甸国内流动人口数量增加,不同民族和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加疟疾防控难度,不利于政策推行;卫生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公共卫生资源较为匮乏;面临着抗疟药和杀虫剂抗药性问题;疟疾防控经费主要来源为国际基金,国内财政投入有限,疟疾负担较大;在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开展疟疾防控工作,但本国基础卫生设施薄弱;多重抗药性疟疾的出现成为消除疟疾的潜在难点。中国防治疟疾面临的挑战。近年输入疟疾病例明显增多,使得消除疟疾的形势依然很严峻;流动人口感染疟原虫之后可能存在不能及时就医的情况;部分地区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缺乏有丰富经验、技术水平高的防治专业人员;在非流行区,对疟疾的认识有待提高;中国边境毗邻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控制疟疾流行能力以及对消除疟疾的重视程度与中国比较均有一定差距,将联防联控疟疾工作计划落实于实处仍有一定难度。中缅边境防治疟疾面临的挑战。中国云南边境地区与缅甸毗临,疟疾传播媒介复杂,跨境输入的疟疾病例对当地巩固防治和消除成果威胁较大;存在缅甸传染源的输入引起再度流行的风险。云南省能否如期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边境疟疾的有效防控,云南省疟疾消除工作成效将直接影响中国能否实现2020年消除疟疾的目标。结论:中国可供缅甸疟疾防控借鉴的经验:要有强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较健全的消除疟疾督导评估体系,因时因地改进防治策略;完善的疫情报告与监测系统,持续的疟区联防联控机制推动防治工作持续深入;不断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缅合作:加强双边合作,实现睦邻友好。推动边境地区疟疾防治工作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支持缅甸疟疾防治体系建设、病例报告系统;二是尽可能加大财政帮扶力度,优先投入经济薄弱地区和严重流行区域;三是共同完善边境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四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设备与药品供应、卫生信息技术等支撑体系,在技术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中国要做好关口前移,防止疟疾在边境地区特别是云南省本地出现疟疾的再传播。

王彤[5](2017)在《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滇西德宏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等原因,加之医疗卫生水平低,技术落后,意识薄弱,瘴疠、疟疾等热带疾疫频繁爆发。又受频繁水灾、兵灾的破坏,对当地社会医疗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故一直都是中外闻名的“瘴疠之区”。传统社会中,滇西德宏地区疟疾长期肆虐,但主要只依靠宗教医疗和巫医抵御疾病。乾隆滇缅战争后,中医开始进入德宏,才打破了巫医治病的局面。晚清时期,随着传教士的进入、西医西药的传入,近代医疗萌芽、发展,但成效有限。20世纪30年代末,战乱频仍,疟疾流行加剧,医疗卫生事业也因战争医疗的进入得到了显着发展,但因受政治、经济和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疟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1950年代后,疟疾的防治与国家对边疆的开发及经营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爱国医疗卫生运动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展,有效遏制了疟疾的流行和传播。1980年代后,改革开放政策及边境口岸的开放,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随之增多,输入型疟疾成为德宏疟疾流行的主要动因,但因疟疾防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德宏疟疾得到了及时控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传播,基本处于可控状态。2000年后全球疟疾基金的推广,云南疟疾防控进入了全球化阶段,疟疾控制成为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德宏疟疾控制也取得了极大进步。滇西德宏地区地处边疆国境线地带,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易受国内外政治环境和当地少数民族观念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疟疾的流行和防治也呈现出其独有的特性。全球化、政治、技术、战争等因素是使滇西德宏地区和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步加强,医疗卫生的“国家化”和“现代化”成为主流,这些在疟疾的防治政策、措施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滇西德宏地区在政治、社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努力与实践。

徐鹏,董蓬玉,刘晓强,刘宏,何国忠[6](2017)在《我国西南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西南边境地区新老传染病流行和跨境传播问题较为突出,但相关研究和文献相对缺乏。本文根据实际需要出发,针对西南边境地区传热病防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由于国际经费的缺位和政府投入的不足,经费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绩效工资的"大锅饭"现象和防控工作的风险性与繁重性,严重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边境地区传染病预警系统对集体单位急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不敏感性以及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滞后,给西南边境地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了考验;根源于我国卫生体制的弊端以及边民的防控意识不强,传染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难以建立;受限于我国与邻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西南边境地区传染病跨境合作面临着经费不足、机制上不可调和、合作不安全以及疫情收集渠道单一等问题。

李中杰[7](2016)在《我国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与传播风险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出境务工、经商与旅游的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大量由境外输入我国的疟疾病例逐渐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输入性疟疾对我国出境人员的健康以及我国实现疟疾消除目标造成潜在危害,而目前我国对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特征及其引起传播的风险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目的(1)系统阐明我国输入性疟疾流行水平、输入来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病例诊治、临床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确定重点防控地区与干预人群,减轻境外疟疾感染及其引起严重临床结局提供指导;(2)评估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输入疟疾引起我国本地传播的风险,为指导各地做好疟疾消除阶段病例监测与感染来源调查提供建议。方法本研究的资料来源包括:(1)收集整理2011-2015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与全国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输入与本地疟疾病例的基本资料;(2)选取九个省份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开展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调查;(3)于2013年5-8月在广西上林县开展高危人群疟疾病例主动筛查和传疟媒介调查;(4)开展全国2011-2015年传疟媒介种群分布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输入与本地病例的流行病学分布、感染和诊治特征进行分析,使用余弦函数对输入病例的季节性趋势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采用Kernel Density和Getis-Ord Gi*方法分析病例的空间分布与聚集性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引起病例住院和死亡的影响因素。根据疟原虫传播三个关键环节的传播参数,基于病例感染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分析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大小。结果2011-2015年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17745例,输入病例占89.3%,平均每年报告输入病例3160例。我国输入病例来自全球五大洲共76个国家,非洲占69.1%,东南亚占27.4%。输入病例中,恶性疟所占比例最大(61.6%),其次为间日疟(30.8%)。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病例主要来自非洲,而间日疟病例主要来自亚洲。来自非洲的输入性恶性疟与间日疟均呈现上升趋势(p<0.001),而由东南亚输入我国的恶性疟与间日疟均呈下降趋势(p<0.001)。输入恶性疟的空间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滇西中缅交界、广西和华东地区,而输入间日疟空间热点较为局限,主要分布在滇西中缅交界和川东地区。境外高危人群中疟疾感染率为21.6%,疟原虫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的比例为34.4%。输入疟疾病例主要为外出务工人员(占82.1%)。输入疟疾病例的住院率为55.4%,显着高于本地病例(18.6%)(OR=5.0,95%CI=4.4-5.8)。由非洲输入的恶性疟与间日疟病例的住院率均显着高于由东南亚输入的恶性疟与间日疟病例(p<0.001)。全国年均报告疟疾死亡病例24.6例,病死率为6.9‰,死亡病例主要来自非洲输入(占89.9%)。45-64岁组(OR=1.9,95%(CI=1.3-2.8)、感染恶性疟(OR=10.4,95%CI=3.5-30.7)、有合并症(OR=12.1,95%CI=8.3-17.5)、无既往感染史(OR=4.1,95%CI=2.6-6.3)是引起病例死亡的高危因素。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由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低,但存在由输入恶性疟和间日疟引起本地传播的15个高风险县区,其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和南部与缅甸交界的区域,输入来源均为东南亚国家。由非洲输入的恶性疟病例引起我国本地传播的风险低,但其输入的间日疟病例在5个县区有中等传播风险。结论我国输入性疟疾的数量大,来源广,疾病严重程度高于本地病例,由非洲与东南亚输入我国的疟疾流行趋势、严重程度及其传播风险等均存在较大差异。输入病例引起我国个别地区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高。我国应尽早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与技术方案,加强对出境人员的疟疾感染预防指导,降低境外感染风险,提高对归国高危人群中疟疾病例的发现和诊治能力,减少发病、住院与死亡风险。并进一步强化高风险传播地区输入性病例监测与调查能力,及时阻断本地传播的发生,确保我国2020年疟疾消除目标如期实现。

李奔福,沈加员,陈章伟,周玉斌,蔺应学,杨富贤,张自富,周代莉,郭学新,方学理,杨培茂,杨站国[8](2011)在《2009年云南部分边境地区出境回归人员疟疾发病状况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云南边境地区2009年出境回归人员疟疾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对边境3个县的出境回归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3 729人,其中324人(8.69%)患过疟疾;规范治疗的病人282例(87.03%),其中在境外缅甸治疗的病人14例(4.32%),国内卫生院治疗的179例(55.25%),国内个体诊所治疗的49例(15.12%),自购药或用民间偏方治疗的82例(25.3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民族、出境次数、境外停留时间、务工类型与疟疾感染密切相关(P<0.05)。结论云南边境地区出境人群疟疾发病较为严重,建议对出境人员加强疟防知识健康教育,提高疟防意识。

刘少平,张人杰,严晋川,严大培,雷天歘[9](2009)在《2004-2007年筠连县疟疾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控制疟疾流行,通过监测了解和掌握疟疾态势。方法2004-2007年在筠连县开展疟疾疫情报告,发热患者血检,学龄儿童疟原虫抗体检测,流动人口疟疾监测等综合措施。结果2004-2007年筠连县疟疾发病率从2.47万/下降到0.12万/,有病例乡镇数从13个下降到2个;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从2.92%下降到0.04%,学龄儿童疟原虫抗体阳性率从3.53%下降到0;蚊帐使用率平均为70.98%,蚊香使用率平均为98.17%;血检外出务工返乡人员30人,疟原虫阳性率为0。结论筠连县疟疾发病率、发热患者血检疟原虫阳性率、学龄儿童疟原虫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有病例乡镇逐年减少。

陆运龙[10](2008)在《我国流动人口疟疾的现状》文中提出

二、云南省边境地区1991-1999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边境地区1991-1999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第一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合作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公共卫生、国际卫生与全球健康
    第二节 关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的理论解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认知共同体析论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理论
    第二节 跨国倡议网络与第二轨道外交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知共同体如何影响决策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
    第二节 认知共同体影响决策的方式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作为公共卫生治理的实践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第一节 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第二节 中国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第一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
    第二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发展(2006-2010 年)
    第三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升级(2011-2014 年)
    第四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成熟(2015-2019 年)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第三节 疫情后时代跨境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建议
致谢
附录一:专家访谈列表
附录二:参会调研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学术价值
    二、疟疾研究的学术回顾与总结
        (一) 中国疟疾学术研究六十年回顾
        (二) 云南省疟疾研究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第一章 中西医学认知中的疟疾
    第一节 传统中医体系下的疟疾认知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疟疾认知
        二、魏晋隋唐五代时期的疟疾认知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疟疾认知
    第二节 现代西医认知中的疟疾
第二章 自然环境、区位、习俗与云县疟疾的关联
    第一节 自然环境、区位与疟疾
        一、纬度、气候与云县疟疾
        二、海拔、地形与云县疟疾
        三、地理区位与云县疟疾
    第二节 传统习俗与疟疾
第三章 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
    第一节 清代疟疾的流行情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疟疾的流行状况
    第三节 1949年以后疟疾的流行状况
    第四节 天降鞠凶:时代变革中的云县疟疾流行态势
第四章 清以降云县疟疾的防治
    第一节 清代云县的疟疾防治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县疟疾的防治
    第三节 1949年以后云县疟疾的防治
        一、1949年以后云县疟疾的防治阶段
        二、1949年后云县疟疾的防治措施
    第四节 艰难棘途:中央与地方的统合
第五章 云县抗疟机构的演变与转型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县的抗疟机构
    第二节 建国后云县的抗疟机构
    第三节 公共卫生:国家卫生体系转型中的抗疟机构
结语
附1
附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活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3)云南腾冲市1950—2017年疟疾流行与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方法
2 结果
    2.1 疟疾流行概况
    2.2 媒介监测
    2.3 防治历程
        2.3.1 控制疟疾流行阶段 (1950—1985)
        2.3.2 消除前阶段 (1986—2009)
3 讨论

(4)中国与缅甸疟疾防治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疟疾概述
        1.1 疟疾的定义
        1.2 疟疾的传播方式和易感人群
        1.3 疟疾对机体的损害
    2 疟疾流行现状
        2.1 疟疾在全球的流行现状
        2.2 疟疾在东南亚的流行现状
        2.3 疟疾在中国的流行现状
        2.4 疟疾在缅甸的流行现状
    3 研究意义
    4 研究目标
    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主要研究方法
        2.1 文献分析法
        2.2 比较研究法
        2.3 PEST分析法
        2.4 科学归纳法
    3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指标
        4.1 卫生体系
        4.2 卫生体系的构成要素
        4.3 卫生政策与体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中国、缅甸PEST的分析比较
        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1.2 经济环境
        1.3 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1.4 技术环境
        1.5 PEST分析总结
    2 中缅两国疟疾防治策略的对比分析
        2.1 疟疾防治经费投入
        2.2 战略规划
        2.3 疟疾防治措施
        2.4 非政府组织参与情况
    3 中缅两国疟疾防控体系面临的挑战
        3.1 中国疟疾防控体系
        3.2 缅甸疟疾防治体系
        3.3 中国可供缅甸疟疾防控借鉴的经验
    4 中缅消除疟疾合作状况
        4.1 中缅边境疟疾防控现状
        4.2 中缅务实合作推动边境疟疾消除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总结
    1 结果
    2 创新点
    3 不足
    4 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5)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的社会生态背景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疟疾
        一、纬度、气候与疟疾
        二、地形、海拔与疟疾
        三、山河与疟疾
        四、区位与疟疾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疟疾
        一、环境卫生与疟疾
        二、生活习惯与疟疾
        三、傣族人居环境与疟疾
        四、宗教信仰与疟疾
    第三节 医疗卫生状况与疟疾
        一、医疗卫生组织与疟疾
        二、医疗卫生条件与疟疾
        三、少数民族医药与疟疾
第二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的疟疾流行
    第一节 疟疾流行概况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状况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状况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情况
    第二节 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特点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特点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特点
        三、新中国时期拒疾流行特点
    第三节 疟疾流行原因分析
        一、清代瘴气分布原因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原因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原因
第三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第一节 晚清以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一、元明时期的巫医治疗法
        二、清中前期的中医诊疗法
    第二节 晚清至民国时期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一、国际社会的抗疟行为
        二、国民政府的抗疟措施
    第三节 1950年代以后的疟疾防治
        一、调查研究和防治结合阶段(1950-1958年)
        二、大面积防治阶段(1959—1966年)
        三、制止疟疾暴发流行阶段(1967-1975年)
        四、现代化防治阶段(1976—2002年)
    第四节 全球化防治阶段(2003-2014年)
        一、全球疟疾基金项目初始阶段(2003-2006年)
        二、中缅边境疟疾联防项目阶段(2007-2009年)
        三、全球基金暨消除疟疾项目阶段(2010-2014年)
第四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地方性认知
    第一节 病原的认识
        一、恶鬼致病
        二、疫气致病
    第二节 病因的认识
        一、道德因素
        二、现实因素
    第三节 西医传入后的认知
        一、病原的认识
        二、病因的认识
        三、治疗方式的认识
第五章 从边徼之地到天下一体: 医疗卫生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第一节 民众行为与疟疾流行病学
        一、少数民族风俗、观念与疾病
        二、人口流动与疟疾流行
    第二节 疾病、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
        一、滇西德宏地区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历程
        二、从医疗史角度对“现代化”问题的反思
    第三节 疾病、政治与国家
        一、臣民·国民·人民·公民: 中国医疗政治的转向
        二、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三、国家的凸显和地方的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西南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面临的挑战
2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现有传染病防控策略与措施
    2.1 防控策略
    2.2 防控措施
        2.2.1 预防。
        2.2.2 控制。
        2.2.3信息交流与合作。
        2.2.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3 传染病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1 防控经费不足
    3.2 防控积极性不高
    3.3 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
    3.4 预警机制存在漏洞
    3.5 联防联控困难重重
    3.6 群防群控难以落实
    3.7 境外合作障碍大

(7)我国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与传播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疾病概述
1.2 全球疟疾流行现状
1.3 我国疟疾流行现状
1.4 研究问题必要性与创新性 2 研究目标
2.1 总体目标
2.2 具体目标 3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 研究相关定义
3.2 研究资料来源
3.3 研究技术路线
3.4 分析指标与方法 4 结果
4.1 病例流行特征
    4.1.1 流行水平变化
    4.1.2 病例输入来源
    4.1.3 人群特征
    4.1.4 季节性特征
    4.1.5 时空聚集性特征
    4.1.6 境外感染预防
    4.1.7 病例诊断
    4.1.8 临床特征
    4.1.9 死亡病例特征
4.2 传播风险
    4.2.1 本地高危人群疟疾感染风险
    4.2.2 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
    4.2.3 疟疾消除地区再传播风险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资料收集与调查表
分析结果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发表论文 附件

(8)2009年云南部分边境地区出境回归人员疟疾发病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法
    3 数据分析
结 果
    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2 出境人员出境次数、停留时间等情况
    3 出境人员疟疾发病及治疗情况
    4 出境回归人员疟疾发病相关因素
    讨论

(10)我国流动人口疟疾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年国内疟疾流行概况
2 全国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病学特点
    2.1 经济开发区地区性或局部暴发流行
    2.2 境外输入病例不断
    2.3 海南和云南仍然是国内流动人口疟疾病原的主要输出地
    2.4 全国各地均有输入性疟疾, 但以劳务人员流动频繁和输出大省严重
    2.5 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以农民工为主
    2.6 病例分散, 监测难度大
3 流动人口疟疾防治概况
    3.1 政策干预和防治体系发挥了主导作用, 流动人口疟疾防治效果较佳
    3.2 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 疟疾流行因素仍未改变, 防治难度在加大
4 建议

四、云南省边境地区1991-1999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D]. 杨嘉宜. 外交学院, 2021(11)
  • [2]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研究[D]. 米善军. 云南大学, 2019(03)
  • [3]云南腾冲市1950—2017年疟疾流行与防治措施[J]. 王加志,李希尚,尹授钦,汤宗艳,王兴娟,李胜国,蔡文斌,燕贺. 中国热带医学, 2019(02)
  • [4]中国与缅甸疟疾防治体系比较研究[D]. 苏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5]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D]. 王彤. 云南大学, 2017(06)
  • [6]我国西南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徐鹏,董蓬玉,刘晓强,刘宏,何国忠. 医学与社会, 2017(01)
  • [7]我国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与传播风险研究[D]. 李中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11)
  • [8]2009年云南部分边境地区出境回归人员疟疾发病状况调查[J]. 李奔福,沈加员,陈章伟,周玉斌,蔺应学,杨富贤,张自富,周代莉,郭学新,方学理,杨培茂,杨站国.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06)
  • [9]2004-2007年筠连县疟疾监测结果分析[J]. 刘少平,张人杰,严晋川,严大培,雷天歘.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9(06)
  • [10]我国流动人口疟疾的现状[J]. 陆运龙. 预防医学论坛, 2008(07)

标签:;  ;  ;  ;  ;  

1991-1999年云南边疆流动人口疟疾监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