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火电机组供热改造案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东[1](2021)在《徐矿电厂供热改造综合效益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任东方[2](2020)在《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管控模型及大数据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我国的新能源发展也十分迅速,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用于发电的能源占据了能源消耗的重要部分,因此多种能源发电的协同是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针对多种能源发电在协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本文在多种能源发电发展现状和协同发展框架分析的基础上对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能源被弃用和发电行业污染气体排放等问题进行探讨,并从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的风险管控、信息管控、大数据分析、仿真分析的角度设计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电力和能源行业的当前发展背景下分析了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的模式和框架。系统地分析了协同发展中的参与主体和主要发展瓶颈,从多种发电形式的协同模式、保障机制和发展原则等方面,提出了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的研究结构,为后文的研究内容做铺垫。(2)针对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中可再生能源的弃用风险,建立了风险管控模型。通过发电厂商、电网、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博弈来计算区域内的整体风险,以期寻求区域内一个风险最低、收益最大的多种能源发电的协同发展模式。然后以我国京津冀地区为例,对降低“弃风率”的风险成本进行计算,得到了该地区在需求不变时增加风电发电量所付出的总体成本和收益。(3)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信息管控模型。在构建了各参与主体的信息池的基础上,分析了各主体内部的信息协同和共享关系。从电厂、用户、电网、政府和社会角度对多种能源发电协同过程中涉及的多方信息进行融合,建立了包含多主体的协同发展信息管控模型。将相关数据和政策信息带入模型,分析得到在信息的协同作用下多种能源发电的比例结构变化趋势,不同种类能源发电量对污染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4)对多种能源发电中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协同发展中的规律,更好地对协同发展进行管控。以山西省多种能源的发电数据、用电量数据、污染气体排放数据为例,借助决策树模型、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大数据挖掘方法,对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从而得到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中的潜在规律和有价值的信息,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5)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过程进行仿真。本文基于多Agent技术建立起仿真模型,模型中的多种能源发电协同策略是依据我国现行的《节能发电调度办法》对各种发电形式进行调度。仿真中将不同种类机组、不同类型用户、电力调度部门简化为智能体群,通过各智能体间的协调配合完成对协同过程的仿真。然后以山西省为例,得到了该省在协同调度下的各种能源发电比例和污染气体排放量,模拟了山西省传统火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其他发电形式之间的协同发展过程,仿真结果验证了协同策略的有效性,体现了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的协同效应。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多种能源协同发展以及电力结构调整相关理论成果,对于指导多种发电形式的科学和有序发展、管控协同发展风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黄华[3](2019)在《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面对以“雾霾”为代表的严峻生态形势和环保压力,既能使被认为是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煤电行业保持持续经营、保障国家用电安全,又能帮助煤电行业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妥善解决其负外部性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故煤电行业清洁化转型是解决该矛盾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政府主导出台一系列包括规制约束-政策激励在内的各种政策,来严控污染物排放、保持煤电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所开展的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是指以产业视角,在论证燃煤发电不会被短期内取代的基础上,基于政府主导的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综合应用外部性、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工具,围绕“如何开展、怎么执行、效果如何、有何规律”等煤电行业清洁化关键问题,在以“机制-路径-成效-趋势”为核心内容的体系框架内展开的系统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五方面研究:特征分析——以发电行业核心数据为基础,从投资建设、电力生产、经营情况三方面系统梳理中国煤电行业发展脉络,并与其它类型电源、其它国家煤电情况进行对比,提炼中国煤电行业的特征和优势,回答燃煤发电是否有必要在中国继续存在的问题;机制研究——研究政策因素(规制约束和政策激励)、环保科技、执法监督对于煤电清洁化的驱动作用,探寻煤电清洁化机制,回答中国如何推动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问题;路径研究——分别构建、求解、分析以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以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在遵守排放标准、享有补贴政策情况下的环保投资决策模型,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最优路径是什么的问题;成效研究——从机组结构、环保设施、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四个方面分析中国煤电清洁化进程,并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同时研究单个燃煤电厂和单个煤电集团开展煤电清洁化情况,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是否已经取得显着成效的问题;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火电行业、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诉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污染物排放有何规律的问题。本文得到主要研究结论有:(1)中国煤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总量大、占比高,远超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短时间内没有一种或多种电源类型可弥补完全关停煤电带来的电力供给空缺,这是中国煤电行业必须开展清洁化的最主要因素;煤电当前还有投资规模最大、单位造价最低、利用小时数呈下降趋势、经营形势较差的阶段性特征;煤电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长期半军事化的管理使其能够主动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重要客观条件。(2)中国煤电清洁化的机制:在以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代表的规制约束和以环保补贴为代表的政策激励等政策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煤电行业朝着清洁化方向快速发展;环保科技是技术基础,在煤电清洁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升级,为政府进一步提升环保标准、提高环保效率奠定基础;执法监督是实施保障,保证各项政策执行到位,同时反馈发现的政策问题,实现良性互动。(3)基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能够帮助燃煤电厂缓解初始投资巨大压力和后期运维成本,净现值要远大于基于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的净现值,同时具有能使政府提供更少补贴、环保企业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优点,是理想的煤电行业清洁化路径。(4)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在规制激励-政策约束作用下,煤电机组结构持续升级、环保设施全面普及、能耗水平显着提升、污染排放大幅降低,相对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等其它用煤领域,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占比均已很低,下一步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应转向非发电用煤工业和“散煤”燃烧。(5)煤电清洁化机制效果显着,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而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未越过高点;污染物排放水平随经济增长的拟合曲线都是阶段性变化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下降拐点”的出现是有条件,可根据政策条件、科技水平和执法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
张延臣[4](2019)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分布式能源是近年来兴起的利用小型设备向用户提供能源供应的一种能源利用方式。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相比,由于兼具发电、供热、供冷等多种能源服务功能,分布式能源可以有效地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更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本文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为研究对象,在投资决策之前,对该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别从技术可行性、经济社会影响、环境影响、项目存在风险等方面对本项目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本文结合项目所在地资源情况,分别从投资、技术指标、运行能源成本等角度对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进行比较,并以此作为方案选择的依据。最终从三套方案中选择方案二(三联供+烟气热水溴冷机+水蓄冷+冷水机组+市政热力)为最优方案。改善项目经济性同时,更是通过多能融合提升供能安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彰显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低碳发展的理念。(2)本文通过经济社会影响、环境影响、风险分析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经济社会影响方面,本项目采用燃气分布式能源机组,具有冷热电联供、能量梯级利用、机组效率高等特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代表了我国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对于实现山东省“十二五”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示范作用;环境影响方面,针对施工造成的环境破坏事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风险方面,符合国家天然气利用政策、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符合山东省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抵抗政策风险能力。(3)本文根据财务评价各项指标的分析,该项目实施后在达到预期投入产出效果的情况下,项目税后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13.48%、财务净现值(ic=12%)1365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7.30年。项目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为18.23%。项目投资利润率8.54%,资本金净利润率17.57%。盈亏平衡点57.56%。项目内部收益率略大于同类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所以项目在经济上可行,效益较好,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李松[5](2019)在《大容量火电机组热电联产运行的单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能源及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对发电厂的碳排放量及循环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已逐渐形成了以大容量、高参数燃煤发电机组为主的电力能源结构,中小火电机组已经逐步开始淘汰。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中小火电机组必须进行热电联产改造。目前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改造常用的技术是:基于吸收式热泵的抽汽供热方案和高背压梯级供热方案,这两种技术均可有效回收机组乏汽余热用于供暖,替代减少高位能抽汽浪费,不仅降低了供热能耗成本,还显着提高了机组的供热量和发电量,实现了节能减排。单耗分析理论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的能耗分析方法,其评价指标是产品的燃料单耗。本文基于某热电厂350MW热电联产系统构建了两种供热改造方案,并以单耗分析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完整的数学计算模型,进而利用该计算模型分别对目前常用的两种供热改造方案进行(火用)分析,明确了该系统各生产环节中所产生的不可逆损失和分布情况。由计算结果可知,机组中汽轮机的冷源损失最大,吸收式热泵中吸收器的(火用)损失最大,其次是发生器。然后对这两种供热改造方案进行对比,通过计算可知,高背压梯级供热方案的当量性能系数是5.85,基于吸收式热泵供热方案的当量性能系数是5.62,所以高背压梯级供热方案比基于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方案更加节能,并且发电机的发电功率更高,对同类机组供热系统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借鉴意义。
张虎男[6](2017)在《350MW超临界机组高背压供热改造研究及性能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的开展,以及碳交易市场的启动,火电行业的节能减排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超临界及超超临界大容量机组在降低能耗和减排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导致中小火电机组基本失去了生存空间,300MW等级的机组只有实行热电联产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本文针对大连开发区热电厂当前供热存在的问题,提出回收汽轮机排汽余热用于供热,以提高机组的供热能力,满足日益增加的供热需求,对大连开发区热电厂#1号机组汽轮机进行了供热改造,全文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大连开发区热电厂的供热现状和当前供热方式存在的问题,对吸收式热泵和汽轮机高背压运行两种余热回收供热改造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在确定选用汽轮机高背压运行供热改造方案后,对改造前后的机组运行参数和能耗进行了分析。(2)为满足改造后汽轮机高背压运行的要求,需对低压缸转子进行相应的改造,对比分析了两种低压缸改造方案的热力特性,以及两种方案在不同负荷和运行背压下的低压缸效率,并对改造后末级叶片的结构强度、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3)对#1号机给水泵小汽轮机、凝汽器、精处理装置、热网循环水泵、2号机低压旁路进行相应的改造,以适应改造后汽轮机排汽压力和温度升高带来的一系列运行工况的变化。(4)对改造后不同供热负荷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造后电厂实际承担供热面积越大,可回收乏汽余热越多,经济效益越高。
施应玲,左艺,孟雅儒[7](2017)在《中国火电产业的历史轨迹与发展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梳理我国火电产业的发展历程,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划分出火电产业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并从产业演化机理的角度分析火电产业低碳化转型的路径。最后通过分析未来火电产业需求,探讨其发展方向。
吕瑞庭[8](2017)在《火电300MW机组高背压供热改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选题主要研究300MW燃煤热电联产机组高背压循环水集中供热改造技术,以及对本案例由抽汽供热改造为背压供热后机组运行方式的选择,并结合实例对比改造前后数据,对机组进行分析,得出改造后机组主要数据。背压循环水供热是通过改变低压转子结构,降低低压缸做工能力,提高低压缸排汽温度,在凝汽器内将热网循环水加热,热网循环水就是凝汽器的冷却水,充分利用凝汽式机组排汽的汽化潜热加热循环水,将冷源损失降低为零,从而提高机组的循环热效率。采用该方法供热是在不增加机组规模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汽轮机结构,提高本案例热电厂的供热能力。背压式机组或高背压循环水供热机组与抽凝式机组相比,其供热经济性根本的差异就在于背压机组在供热工况下运行时,其冷源损失全部被利用。同时由抽汽供热改造为背压供热,投资相对较小,供热能力提升明显,经济效益显着,因此在供热企业中多有应用。目前已经有烟台电厂,邹县电厂、青岛热电厂等已经完成了改造。但300MW等级高背压供热改造案例目前只有华电青岛热电厂#2机组与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2机组。本文以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2机组高背压供热改造工程案例为模板,对机组高背压改造从设计方案到正常运行进行全面的跟踪,介绍凝汽式机组为满足高背压供热所做的供热负荷分析,低压缸本体改造等一些在改造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供热机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与分析,选取机组实际运行中几个遇到的典型工况进行分析,评价机组的不同工况下运行,计算改造投资回收周期,并确定最经济的运行调整方式,为今后热电厂循环水高背压改造提供实例改造方案参考和运行调整经验。
田晓龙[9](2016)在《烟气混合环保改造成功案例探讨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国家环保政策持续强化,火电厂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也相应逐步提高,新建及近几年建设的大型火电厂环保改造技术路线较为成熟,而早期建设的火电机组及锅炉受本身结构或建设空间影响,难以采用目前国内成熟的技术进行环保改造。本文针对有条件的火电机组采用部分环保改造配合烟气混合等技术路线进行环保改造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其经济性进行了对比评价。对于与本案例情况相似的火电站或其他工业锅炉企业,部分环保改造配合烟气混合技术等一系列环保改造方案,经济性好、实用性强,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方立秀[10](2013)在《供热系统中的机组联网供热改造》文中提出依据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实施,就电厂所采取的热电联产方式做了简单介绍,同时对电厂多台机组运行情况下实现联网供热进行了相应阐述,并以实际案例分析机组联网供热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二、小火电机组供热改造案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火电机组供热改造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管控模型及大数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种能源同发展研究综述 |
1.2.2 多种能源发电中的风险研究综述 |
1.2.3 电力信息协同利用研究综述 |
1.2.4 大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
1.2.5 基于多智能体仿真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 |
第2章 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模式和框架分析 |
2.1 多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
2.1.1 多种能源发电现状分析 |
2.1.2 协同发展参与主体和环境分析 |
2.1.3 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2 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
2.2.1 协同关系分析 |
2.2.2 协同发展中的保障机制 |
2.2.3 协同发展模式和原则 |
2.3 多种能发电协同发展框架分析 |
2.3.1 协同发展层次结构分析 |
2.3.2 协同发展框架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的风险管控模型 |
3.1 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的风险分析 |
3.1.1 发展风险 |
3.1.2 政策风险 |
3.1.3 社会风险 |
3.2 基于多参与主体的风险收益管控模型 |
3.2.1 协同发展的风险因素 |
3.2.2 多主体间利益博弈的风险管控模型 |
3.3 实例分析 |
3.3.1 京津冀发电产业概况 |
3.3.2 风险收益模型计算 |
3.3.3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的信息管控模型 |
4.1 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的信息结构 |
4.1.1 信息结构分析 |
4.1.2 信息结构模型 |
4.2 基于多主体的信息融合 |
4.2.1 发电侧 |
4.2.2 电力用户 |
4.2.3 电网和市场 |
4.2.4 电力排放 |
4.3 信息协同和管控模型 |
4.3.1 模型构建 |
4.3.2 信息管控模型计算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的大数据分析 |
5.1 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流程设计 |
5.1.1 大数据分析方法 |
5.1.2 大数据挖掘流程设计 |
5.2 大数据收集和处理 |
5.2.1 发电数据 |
5.2.2 用电负荷数据 |
5.2.3 污染气体排放数据 |
5.2.4 数据预处理 |
5.3 大数据分析模型 |
5.3.1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多种能源发电排放分析 |
5.3.2 基于回归模型的多种能源发电量分析 |
5.3.3 基于聚类模型的多种能源发电与用电协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的仿真模型 |
6.1 智能体技术 |
6.1.1 多Agent关系 |
6.1.2 多Agent通讯 |
6.1.3 多Agent协作 |
6.2 多Agent建模方法 |
6.2.1 Agent行为理论 |
6.2.2 ABMS智能体建模方法 |
6.3 基于多智能体的仿真模型 |
6.3.1 Anylogic仿真软件简介 |
6.3.2 建模背景分析 |
6.3.3 仿真设计 |
6.4 案例分析 |
6.4.1 案例介绍 |
6.4.2 结果输出 |
6.4.3 仿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煤电被认为是大气污染主要成因 |
1.1.2 煤电是中国不可替代的基础电源 |
1.1.3 煤电清洁化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工具 |
2.1 主要理论工具 |
2.1.1 规制约束相关研究 |
2.1.2 政策激励相关研究 |
2.1.3 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相关研究 |
2.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相关研究 |
2.2 煤电清洁化相关研究 |
2.2.1 不可替代性——煤电生存基础 |
2.2.2 可能性——煤电清洁技术路线 |
2.2.3 经济性——清洁煤电可负担 |
2.2.4 前瞻性——煤电清洁发展 |
2.3 文献研究综评 |
3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煤电行业发展现状 |
3.1.1 煤电行业投资建设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1.2 煤电行业电力生产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1.3 煤电行业经营状况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2 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区域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2.1 世界煤电领域电力生产情况对比分析 |
3.2.2 其它电源结构产能情况对比分析 |
3.3 中国主要煤电集团状况 |
3.4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优势 |
3.5 本章小结 |
4 机制研究——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 |
4.1 政策因素 |
4.1.1 煤电清洁化相关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的演化 |
4.1.2 环境约束: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4.1.3 政策激励:燃煤电厂环保补贴 |
4.2 环保科技 |
4.2.1 煤电烟气污染物典型控制技术分析 |
4.2.2 煤电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创新与发展 |
4.3 执法监督 |
4.3.1 地方政府的执法检查 |
4.3.2 中央政府的环保督察 |
4.4 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关联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路径研究之一——环境成本内部化:自身投资运维模式 |
5.1 政府、燃煤电厂和环保企业的路径选择 |
5.1.1 政府——补贴路径选择 |
5.1.2 燃煤电厂——投资路径选择 |
5.1.3 环保企业——盈利路径选择 |
5.1.4 清洁化综合路径类型 |
5.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发展状况 |
5.2.1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演化 |
5.2.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现状分析 |
5.3 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
5.3.1 模型假设条件 |
5.3.2 模型参变量定义 |
5.4 不同政策条件下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建模分析 |
5.4.1 无补贴政策 |
5.4.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
5.4.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
5.4.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
5.5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
5.5.1 参数取值 |
5.5.2 计算结果 |
5.5.3 分析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路径研究之二——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第三方治理模式 |
6.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状况 |
6.1.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演化 |
6.1.2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现状分析 |
6.2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
6.2.1 模型假设条件 |
6.2.2 模型参变量定义 |
6.3 不同政策条件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建模分析 |
6.3.1 无补贴政策 |
6.3.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
6.3.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
6.3.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
6.4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
6.4.1 参数取值 |
6.4.2 计算结果 |
6.5 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比较分析 |
6.5.1 对比分析 |
6.5.2 政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成效研究——煤电与其它用煤人为污染源清洁化效果对比 |
7.1 中国煤电清洁化进展 |
7.1.1 机组结构持续升级 |
7.1.2 环保设施全面普及 |
7.1.3 能耗水平显着提升 |
7.1.4 污染排放大幅降低 |
7.2 与其它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分析 |
7.2.1 非发电用煤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
7.2.2 生活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
7.2.3 各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对比分析 |
7.3 煤电清洁化案例研究 |
7.3.1 典型燃煤电厂清洁化案例 |
7.3.2 典型煤电集团清洁化案例 |
7.4 本章小结 |
8 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8.1 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与环境承载力情况 |
8.1.1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8.1.2 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近上限 |
8.2 经济增长与不同用煤人为污染源排放量关系建模分析 |
8.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8.2.2 模型构建和曲线拟合 |
8.2.3 分析与讨论 |
8.3 结论及政策启示 |
8.4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项目可行性分析理论概述 |
2.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
2.2 项目管理理论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2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3.3 冷热电荷需求分析 |
3.4 燃料供应分析 |
3.5 资源利用与节能分析 |
3.6 项目实施方案 |
3.7 本章小结 |
4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影响及风险分析 |
4.1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经济与社会影响分析 |
4.2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
4.3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实施风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投资估算与财务评价 |
5.1 项目投资估算 |
5.2 资金筹措 |
5.3 项目财务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大容量火电机组热电联产运行的单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1.1.1 全球气候的变化 |
1.1.2 我国所面临的能源现状和特点 |
1.2 国内外热电联产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热电联产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热电联产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吸收式热泵的发展与研究 |
1.3.1 国外吸收式热泵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吸收式热泵的研究现状 |
1.4 (火用)分析方法 |
1.4.1 (火用)分析方法的发展及研究方向 |
1.4.2 (火用)分析方法在吸收式机组中的应用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热电厂集中供热方案简要介绍及比较 |
2.1 传统直接抽汽供热方案 |
2.2 高背压梯级供热系统 |
2.2.1 高背压梯级供热原理 |
2.2.2 高背压梯级供热系统改造 |
2.3 基于吸收式热泵的供热系统 |
2.3.1 吸收式热泵循环与压缩式热泵循环的对比 |
2.3.2 吸收式热泵的定义及分类 |
2.3.3 吸收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
2.3.4 溴化锂水溶液的特性 |
2.3.5 吸收式热泵供热方案 |
2.4 吸收式热泵供热方案与传统直接抽汽供热方案的对比 |
2.5 吸收式热泵供热方案与高背压供热方案的对比 |
2.6 单耗分析理论的基本方法 |
2.7 换热过程不可逆损失计算模型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电联产机组单耗计算模型 |
3.1 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与高背压供热系统 |
3.2 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方法 |
3.2.1 锅炉系统分析 |
3.2.2 汽轮机系统分析 |
3.2.3 吸收式热泵系统分析 |
3.2.4 热网加热器(火用)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350MW热电联产供热机组单耗分析 |
4.1 热电厂概况 |
4.2 两种供热方案的热力学分析 |
4.2.1 基于吸收式热泵的供热系统 |
4.2.2 高背压梯级供热系统 |
4.2.3 汽轮机系统(火用)分析 |
4.3 吸收式热泵(火用)分析 |
4.4 吸收式热泵供暖系统单耗分析 |
4.5 基于吸收式热泵的供热与高背压梯级供热的节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350MW超临界机组高背压供热改造研究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热电联产技术 |
1.2.1 汽轮机中排抽汽供热方式 |
1.2.2 汽轮机排汽余热供热方式 |
1.3 汽轮机排汽余热供热发展现状 |
1.3.1 吸收式热泵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
1.3.2 高背压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高背压供热改造方案 |
2.1 供热现状 |
2.1.1 当前供热方式存在的问题 |
2.1.2 供热负荷分析 |
2.2 供热改造方案分析 |
2.2.1 供热改造方案选择 |
2.3 高背压供热改造总体方案 |
2.3.1 改造前供热方式 |
2.3.2 改造前机组供热能耗分析 |
2.3.3 改造方案简述 |
2.3.4 改造后机组供热能耗分析 |
2.3.5 工程改造范围 |
3 低压缸转子改造方案 |
3.1 新型低压缸转子设计和选型 |
3.1.1 新转子叶片长度及叶型选择 |
3.1.2 新转子对机组夏季出力的影响 |
3.1.3 改造后对非供热运行经济性的影响 |
3.1.4 短叶片转子安全可靠性分析 |
4 辅助设备改造方案 |
4.1 给水泵汽轮机改造方案 |
4.2 凝汽器改造方案 |
4.3 精处理系统改造 |
4.4 热网循环泵扩容改造方案 |
4.5 2号机旁路改造方案 |
5 改造经济效益分析 |
5.1 投产后达到机组供热能力时的经济效益 |
5.1.1 供热寒冷期机组运行分析 |
5.1.2 供热次寒期机组运行分析 |
5.1.3 供热初末期机组运行分析 |
5.1.4 改造后经济效益分析 |
5.2 改造后承担不同供热负荷时的经济效益 |
5.3 改造经济风险分析 |
5.3.1 改造后发电出力不增加时的经济效益 |
5.3.2 改造后发电出力和供热面积都不增长时的经济效益 |
5.4 改造效益综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火电产业的历史轨迹与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火电产业的发展轨迹 |
1.1 初步建设阶段 (1882—1949年) |
1.2 探索发展阶段 (1949—1978年) |
1.3 改革创新阶段 (1978—2000年) |
1.4 转型变革阶段 (2001至今) |
1.5 火电产业生命周期识别 |
2 火电的低碳发展 |
2.1 产业政策 |
2.2 产业技术 |
2.3 产业市场机制 |
3 火力发电的未来 |
4 结论 |
(8)火电300MW机组高背压供热改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背压供热改造的发展现状及必要性 |
2.1 高背压供热改造的发展现状 |
2.2 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高背压供热改造的必要性 |
2.3 热负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背压供热改造方案 |
3.1 改造总体规划 |
3.1.1 总体设想 |
3.1.2 规划 |
3.2 循环水系统改造方案 |
3.3 汽机本体改造方案 |
3.3.1 改造方案 |
3.3.2 改造前及改造后的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
3.4 热网改造 |
3.4.1 热网改造方案 |
3.4.2 热网运行调节方式及安全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组改造后热力性能分析 |
4.1 机组改造后的热力性能实验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方法 |
4.1.3 工况选择 |
4.2 实验结果计算 |
4.3 实验主要数据及结果分析 |
4.3.1 各工况试验结果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项目改造经济效益分析 |
5.1 投入费用 |
5.2 效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供热系统中的机组联网供热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热电联产技术应用 |
1.1 热电联产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
1.2 热电联产有利电厂的经济运行 |
1.3 机组供热改造方式 |
1.4 热用户授热需求 |
1.5 机组联网供热改造 |
2 机组联网供热的合理性及经济性 |
2.1 机组供热改造背景 |
2.2 机组供热改造内容 |
2.3 供热改造结果分析 |
3 结语 |
四、小火电机组供热改造案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徐矿电厂供热改造综合效益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 陈亚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多种能源发电协同发展管控模型及大数据分析研究[D]. 任东方.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D]. 黄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能源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D]. 张延臣.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大容量火电机组热电联产运行的单耗分析[D]. 李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6]350MW超临界机组高背压供热改造研究及性能分析[D]. 张虎男.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1)
- [7]中国火电产业的历史轨迹与发展展望[J]. 施应玲,左艺,孟雅儒. 科技管理研究, 2017(16)
- [8]火电300MW机组高背压供热改造分析[D]. 吕瑞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9]烟气混合环保改造成功案例探讨与分析[A]. 田晓龙. 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 2016
- [10]供热系统中的机组联网供热改造[J]. 方立秀.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13(03)
标签: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吸收式热泵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热泵原理论文; 案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