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分析

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分析

一、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平,陈斯友,许标文,林国华[1](2022)在《福建省城镇化发展与县域粮食产出——基于门槛模型的非线性影响分析》文中认为采用福建省58个涉农县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动态系统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城镇化率对县域人均粮食产量的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对县域人均粮食产量有非线性影响,且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0.455和0.575,形成一个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县域,农业财政投入对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效应不同,高城镇化水平县域受到的影响弹性更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种植结构和县域公路密度等对县域人均粮食产量均有显着影响,且因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存有差异。鉴于此,在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应针对不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县域,因地制宜地制定保障粮食生产及安全的相关政策。

刘俊铭,吴正官,王蕾[2](2021)在《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福建省是中国第三大缺粮省份,同时是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一个省份,正常年份的省外输入粮食消费份额占极大比重,产需缺口较大,一旦遇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沿海地区的缺粮风险就会引发其他产粮区的粮食安全风险,因而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对于福建省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因此,在新时期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与背景下,福建省需全方位采取多举措,紧抓粮食生产,进一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基于此,在对福建省粮食安全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新时期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的新思路及相关政策建议。

张泽群[3](2020)在《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关键农产品有效供给”战略要求,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关系着国计民生,而粮食收储政策是国家对其实施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最有效的政策手段。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收储政策,并陆续出台了多方支持粮食收储的配套政策,2018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趋向的粮食收储政策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以去库存和市场化改革为重要内容的粮食收储制度得到长足发展,在取得了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其中粮食收储价格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粮食产量,充盈了粮库,但也带来了收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财政补贴政策针对主要大型粮食产区的作用效果十分显着,但对于局部、个体农户的小型生产者来说仍体现不出政策的普惠性;针对粮食科技政策在科技储粮方面虽有所推进,但整体水平发展缓慢,部分地区仍处于旧生产模式,粮储损耗率高;随着粮食去库存工作的不断推进,“转圈粮”等问题不断凸显,国家在粮食收储监管政策上还存在一定不足。黑龙江省作为粮食生产主产区在推进粮食收储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提高对粮食收储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必要时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推动辖区粮食收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粮食收储政策的概念入手,综合运用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农业弱质理论,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现状,揭示了黑龙江省粮食收储存在着价格政策调整不科学、财政补贴政策结构不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不完备、监管政策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借鉴美国、日本、韩国在粮食管理政策方面的经验,以及国内山东、福建、浙江省的先进政策经验,并结合目前省内粮食收储政策的客观实际情况,提出了推进价格市场化政策改革、完善粮食收储政策结构体系、充分平衡政策相关利益关系;建立粮食补贴标准市场化机制、加强财政结构性政策调整、建立粮食财政补贴双挂钩制度;加强粮食收储提质增效政策导向作用、建设高技术粮食服务体系、建立新型粮食科技推广机制;完善粮食收储法治监管体系、加强粮食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建设监管检测风险管控制度等加强黑龙江省粮食收储的政策建议。

王宏宇[4](2020)在《考虑资源配置的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成本处于调整的重要时期,要素成本的上升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经济开放和共享程度的不断增加,要素资源具有从低价值区域到高价值区域转移的倾向。区域经济差异和资源日益紧缺,粮食主产区的各要素资源成本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总体上存在着生产效率低、生产利润低以及经济效益低的弱质状态尚未彻底改变的问题,产业升级面临着巨大挑战。要素成本的上升将会影响粮食主产区的产业升级,然而对于这种影响国内外学者尚未有统一定论。因此,如何在综合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推动产业升级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的重要挑战。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识别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战略制定和政府引导对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识别粮食主产区资源配置现状,判断综合成本上升趋势。在界定综合成本、资源配置与产业升级的概念的基础上,理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粮食主产区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和效益、效率测度,识别综合成本上升的趋势,判断粮食主产区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识别综合成本上升背景下粮食主产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趋势。其次,在识别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我国粮食主产区三次产业的合理性。根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能够综合反映地区资源禀赋特点及其约束下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有效性的综合分析模型,进一步测度我国三次产业的技术效率、效益和粮食主产区三次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合理性,对综合成本上升的趋势下,粮食主产区产业发展现状做出判断。第三,通过产业边界模型,探索综合成本上升背景下的产业升级目标。根据厂商理论,将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联系在一起,探索综合成本对产业边界、最优资源配置和最优产业配置比例的影响机制,能够识别综合成本上升背景下的最优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粮食主产区的数据,分析得出综合成本上升与产业升级目标之间的变动关系,识别综合成本变动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目标及相应最优资源配置结构的影响。第四,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识别综合成本对产业升级的两种主要的影响路径,为政府制定调整对策提供依据。首先,识别“要素资源流动-产业升级路径”,通过构建综合成本驱动的资源流动与产业结构演化模型,识别综合成本上升对资源流动的驱动下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其次,识别“创新拉动-产业升级路径”,构建综合成本驱动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化模型,识别综合成本、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探索综合成本对创新的影响传导下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的路径。最后,根据综合成本上升对产业升级目标的影响及影响路径,分析总结我国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问题和升级偏差,从路径优化的角度对粮食主产区的产业升级提出具体政府引导对策,提高粮食主产区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应。研究以综合成本上升为切入点,从粮食主产区的资源约束和成本推动的角度确立我国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目标和定位,充分考虑了粮食主产区产业转移和升级中的资源约束和系统约束,从综合成本上升和资源配置的视角研究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目标,不仅可以维持粮食主产区的资源优势,保障国家长期粮食安全,同时可以促进第一产业为主要规模产业的粮食主产区三次产业协同优化,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能提高粮食主产区经济战略地位,提高相关政策制定的合理性。

赵育恒[5](2020)在《中国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耕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则是耕地资源利用最为核心的本质反映。面对耕地资源利用“量减质降”的现实背景和粮食生产与供给保障的压力,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单一尺度的耕地变化分析和自然科学角度的理论粮食生产力测算,难以实现对耕地利用实践的指导和粮食安全战略的把握。因此,在宏观格局下研究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特征,并以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客观评估和认识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对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对促进耕地资源科学管理与有效利用,保障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寻求耕地利用科学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中国2009—2016年各年度省级和地市尺度的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数据,依据不同地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差异,通过耕地利用时空分析与耕地粮食生产力评价模型,研究耕地利用的区域差异变化特征以及对应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化过程,揭示耕地利用变化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弹性系数与贡献率影响分析的方法,识别不同空间格局下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关系,分析不同耕地利用变化特征背景下区域粮食生产形势,并提出维持和增强区域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利用优化方案与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耕地利用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量”减的特征一直是期间中国耕地利用变化的总体反映,但耕地内部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不尽相同:8年来耕地总面积净减少46.36×104 hm2,年降幅0.04%,旱地净减少81.90×104hm2,水浇地和水田分别净增加11.49×104 hm2、24.05×104 hm2;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中国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质”降的特征也逐渐凸显成为中国耕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反映。(2)中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期间不同省和地市的耕地粮食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变化在时间趋势上有一定相似性,但在空间分布变化上差异性较大;得益于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弥补了我国耕地利用面积缩减带来的粮食生产负效应,使得我国总体的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在区域空间分析中,我国华南、华东等地区的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较高,但期间呈现一定的减弱趋势,粮食生产力条件未得到充分发挥,而粮食增产的供给压力在向西北、东北和华北等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转移。(3)中国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弹性分析可以划定“双正同增区”、“双负同减区”、“正负变化影响区”和“负正变化影响区”四个影响类型分区,且在贡献要素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区别耕地内涵式利用与外延式利用的主导差异;在目前背景下,耕地粮食生产力提高而耕地利用面积削减的“正负变化”反向影响关系是中国耕地利用的主要类型,而内涵式挖掘为主的粮食单产提高和耕地复种模式对保障我国粮食产量和耕地粮食生产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稳定现有粮食生产力和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重要策略。因此,在耕地利用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区域差异背景下耕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耕地粮食生产力变化过程和动态特征;科学分析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以此为前提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开展有利于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发挥和区域粮食安全供给的耕地利用模式。

黄锦东[6](2020)在《福建省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效应时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福建省及其地级市2009—2016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对其粮食生产和耕地利用情况进行时空分析,并采用LMDI模型分解各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的贡献,比较和分析不同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效应,以探究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2009—2016年粮食产量约下降2.4%,其中,粮作比下降8.8%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2009—2016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中仅龙岩和三明2地实现粮食增产。厦门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降幅最大,龙岩和漳州粮食单产增幅明显,泉州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明显,所有地级市的粮作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构效应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省内各地级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则各有不同。

林帅[7](2020)在《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地方立法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确保粮食安全、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国家层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在起草;在地方层面,广东、贵州、浙江、福建等省份已经相继出台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通过立法手段确保粮食安全,已被普遍认同。河南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历年粮食产量均位于全国前列,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在保障省内粮食安全的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出台关于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省内出台涉及粮食问题的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省外出台的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办法)等均能为粮食安全保障立法提供有利条件。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立法手段解决河南省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现阶段,河南省粮食安全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在粮食生产方面,乱占耕地现象严重,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生产经济效益较低,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失。在粮食流通方面,粮食市场准入制度有待完善,粮食经营主体权益亟需立法保障,粮食安全预警法律制度也未确立。在粮食储备方面,粮食储备监管制度尚未健全,仍然需要立法引导;粮食仓储设施正在更新换代,也需要法律保护。在粮食消费方面,粮食质量安全保障制度不健全,超标粮处理机制仍有待明确;促进粮食绿色消费与节粮减损制度并未上升到法律层面。针对上述问题,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应当以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法定、促进粮食流通以及利益协调等为原则,对粮食生产、流通、储备、消费等环节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立法也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扛稳粮食生产重任,保证国内商品粮供给。

阮羿佑,宋敏[8](2019)在《福建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分区研究——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是提供有效的耕地保护激励从而实现耕地资源保护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合理划分其补偿区与受偿区更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构建和政策实施的重要环节。兼顾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视角,以福建省作为研究区域,采用粮食安全法和耕地生态足迹及承载力测算模型对该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区域的划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9个地市可划分为2个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支付区(漳州市和厦门市、3个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受偿区(泉州市、三明市和南平市)和4个平衡区(福州市、宁德市、莆田市和龙岩市)。结果有助于为科学划定耕地保护补偿区域提供理论依据,为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提供实践参考,从而实现耕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宋闽媛[9](2019)在《基于粮食安全的福州粮食储备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中极其重要一个部分,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拥有“蓄水池”功能的粮食储备在保证粮食安全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调控经济,稳定市场,保证农民收入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依旧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粮食产量波动较大;其次,国内口粮消费稳中有增,饲料与工业用粮量大幅增长,粮食供应压力不断变大;再次,粮油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运输成本不断增加,粮油价格增长快速,给国际粮油贸易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我们更应该从宏观经济长远打算,优化健全粮食储备管理机制,加强粮食储备监督管理,确保中长期国家及地方的粮食安全。因而在粮食安全的背景下,研究粮食储备管理问题,健全有效的地方储备粮管理机制,加强对储备管理的监督检查,对规范储备粮企业的经营行为,提升粮食储备管理的运行效率,保证区域粮食安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福建是国内第三大粮食主销省份,仅次于广东与浙江,粮食缺口较大,在国际国内粮食安全形势紧张的背景下,主销区粮食安全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同时福州市又作为福建的省会城市,与台湾地区隔海相望,政治地位极其特殊,因此在维系粮食安全的背景下探讨福州粮食储备管理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访谈法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以粮食储备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理清了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二者之间的联系,认为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密不可分,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粮食储备目标、规模,品种结构和储备区域布局各自与粮食安全的联系;其次通过统计数据分析福州现阶段粮食安全、粮食储备与粮食储备管理的现状,从现阶段粮食安全的角度提出粮食储备管理所要达到的新要求;再次对现状进行深层剖析,提出了以粮食安全为目标下福州粮食储备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分析其原因;最后借鉴了国内其他主销区城市粮食储备管理经验与创新,并提出优化福州市粮食储备管理的举措。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协[10](2017)在《福建省粮食安全发展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报告首先介绍了福建省粮食生产现状、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及类型差异,并分析了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分析和预测了福建省粮食需求情况,并对粮食需求消费影响因子进行探讨。再次,采用灰色预测法从粮食供给总产量、消费量等方面进行预测,并评价了福建省粮食安全形势。最后,在构建和完善福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总体思路与任务要求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福建省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包括:严格保护生产资源,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统筹规划,强化粮食流通、储备能力;落实粮食安全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二、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城镇化发展与县域粮食产出——基于门槛模型的非线性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
        1.动态面板模型。
        2.门槛回归模型。
    (二)变量选择与说明
        1.被解释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
        3.其他控制变量。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动态面板估计结果
    (二)门槛面板模型分组估计结果
        1.门槛值估计及检验。
        2.基于门槛值分组标准的GMM回归估计。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与讨论
        1.持续有序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2.优化涉农财政资金投入,加大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3.深化产销合作对接,建立产销合作长效机制。
        4.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严守耕地红线。

(2)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福建省粮食安全供给现状
    1.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2 粮食储备管理能力
    1.3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2 新时期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的新挑战
    2.1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持续下降
    2.2 外部市场依赖性较高
    2.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需增强
    2.4 政府部门粮食储备存在安全保障问题
3 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思路及政策建议
    3.1 政府需要加强重视,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
    3.2 推进科技驱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3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保证耕地持续性生产能力
    3.4 建立完善的粮食安全预警体系
    3.5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3)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简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2 粮食收储政策的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粮食收储的含义
        2.1.2 粮食安全的含义
        2.1.3 粮食收储政策的基本概念
    2.2 粮食收储政策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2.2.2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2.2.3 均衡价格理论
        2.2.4 农业弱质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及问题分析
    3.1 粮食收储的总体概况
        3.1.1 粮食种植结构概况
        3.1.2 粮食种植产量概况
        3.1.3 粮食收储库存概况
    3.2 粮食收储的政策内容
        3.2.1 粮食收储的价格激励政策
        3.2.2 粮食收储的财政补贴政策
        3.2.3 粮食收储的科技支持政策
        3.2.4 粮食收储的监督管理政策
    3.3 粮食收储政策存在的问题
        3.3.1 粮食收储价格政策调整不科学
        3.3.2 粮食收储补贴政策结构不完善
        3.3.3 粮食收储科技政策体系不完备
        3.3.4 粮食收储监管政策制度不健全
    3.4 粮食收储政策问题成因分析
        3.4.1 价格政策调整缺乏时效性
        3.4.2 财政补贴资金利用率不高
        3.4.3 科技政策支持范围有限
        3.4.4 收储监管政策存在滞后性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粮食收储政策的经验与借鉴
    4.1 国外粮食收储政策的经验
        4.1.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重粮食科技及价格政策
        4.1.2 日本北海道强调多样化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4.1.3 韩国全罗道实行特定品种价格及补贴政策
    4.2 国内粮食收储政策制定的经验
        4.2.1 山东省建立全面粮食管理责任机制
        4.2.2 福建省严格遵循农业补贴管理政策
        4.2.3 浙江省强化科技政策推动粮食发展
    4.3 国内外粮食收储政策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4.3.1 增强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力度
        4.3.2 健全科学储粮技术体系
        4.3.3 优化收储政策结构调整
        4.3.4 健全粮食收储法律体系
    4.4 本章小结
5 完善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建议
    5.1 加强粮食收储价格政策导向作用
        5.1.1 积极推进价格市场化政策改革
        5.1.2 完善粮食收储政策结构体系
        5.1.3 充分平衡政策相关利益关系
    5.2 提升粮食收储财政补贴政策效益
        5.2.1 建立粮食补贴标准市场化机制
        5.2.2 加强财政结构性政策调整
        5.2.3 建立粮食财政补贴双挂钩制度
    5.3 增强粮食收储科技政策倾斜力度
        5.3.1 加强粮食收储提质增效政策导向作用
        5.3.2 建设高技术粮食收储服务体系
        5.3.3 建立新型粮食收储科技推广机制
    5.4 加强粮食收储监督管理政策效应
        5.4.1 完善粮食收储法治监管体系
        5.4.2 加强粮食安全监管责任机制
        5.4.3 建设监管检测风险管控制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考虑资源配置的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粮食主产区资源配置和综合成本上升趋势分析
    2.1 综合成本、资源配置与产业升级
        2.1.1 概念界定
        2.1.2 资源配置在综合成本对产业升级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2.2 粮食主产区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2.2.1 基本模型与变量设计
        2.2.2 资源配置的效率、效益测度
        2.2.3 结果分析
    2.3 综合成本识别与上升趋势分析
        2.3.1 综合成本构成
        2.3.2 综合成本的影响因素识别
        2.3.3 综合成本趋势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粮食主产区三次产业与资源配置协同性分析
    3.1 基本模型
    3.2 粮食主产区第一产业与资源配置的协同性分析
        3.2.1 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
        3.2.2 随机前沿的第一产业技术效率测度
        3.2.3 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分析结果
        3.2.4 结果分析
    3.3 粮食主产区第二产业与资源配置的协同性分析
        3.3.1 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
        3.3.2 随机前沿的工业技术效率测度
        3.3.3 工业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3.3.4 工业对区域资源使用效益测度
        3.3.5 结果分析
    3.4 粮食主产区第三产业与资源配置的协同性分析
        3.4.1 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
        3.4.2 相对前沿的服务业技术效率测度
        3.4.3 各地服务业发展形态分析
        3.4.4 粮食主产区服务业发展与区域资源的协同性分析
        3.4.5 结果分析
    3.5 三次产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综合成本上升的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目标识别
    4.1 基本模型
        4.1.1 产业升级目标与产业边界
        4.1.2 产业边界模型
        4.1.3 模型分析
    4.2 综合成本上升对产业升级目标及最优资源配置结构的影响机理
        4.2.1 综合成本对产业升级目标的驱动机理分析
        4.2.2 综合成本对资源配置最优结构的驱动机理分析
        4.2.3 综合成本对产业资源配置最优比例的驱动机理分析
    4.3 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目标的影响
        4.3.1 数据获取及主要指标计算
        4.3.2 基于当前综合成本现状的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目标
        4.3.3 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目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资源流动路径
    5.1 相关理论分析
    5.2 基本模型
    5.3 综合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
        5.3.1 资源成本对产业产出的驱动作用
        5.3.2 资源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
    5.4 粮食主产区仿真分析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作用——基于技术创新路径
    6.1 相关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6.1.1 概念界定
        6.1.2 研究假设
    6.2 基于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设计
    6.3 技术创新路径的数据检验与结果分析
        6.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6.3.2 结构方程模型
        6.3.3 路径系数分析
        6.3.4 各变量之间的效应
        6.3.5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考虑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影响的引导策略分析
    7.1 考虑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影响的对策设计
    7.2 考虑资源流动影响路径的引导对策
        7.2.1 提升劳动力素质
        7.2.2 加强金融创新力度
        7.2.3 引导资源有序流动
        7.2.4 推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创新转型
    7.3 考虑创新影响路径的引导对策
        7.3.1 发挥成本上升对创新的正面作用
        7.3.2 鼓励技术创新
        7.3.3 规范产品创新制度和新产品发展保障对策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重难点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耕地利用变化研究
        2.1.2 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2.2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耕地与耕地利用
        3.1.2 耕地粮食生产力
    3.2 理论基础
        3.2.1 土地稀缺理论
        3.2.2 土地生产潜力理论
        3.2.3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3.2.4 比较效益(优势)理论
        3.2.5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理论)
4 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的定量分析
    4.1 耕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4.2 耕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特征
        4.2.1 省级尺度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的格局特征
        4.2.2 地市级尺度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的格局特征
    4.3 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动态度与区域差异特征
        4.3.1 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动态度特征
        4.3.2 耕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
5 耕地的粮食生产变化过程及其生产力特征研究
    5.1 耕地的粮食生产变化过程
        5.1.1 省级尺度的粮食生产变化过程
        5.1.2 地市级尺度的粮食生产变化过程
    5.2 耕地的粮食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
        5.2.1 省级尺度粮食生产力时序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
        5.2.2 地市尺度粮食生产力时序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
    5.3 耕地的粮食生产力指数与标准耕地面积分析
        5.3.1 耕地粮食生产力指数分析
        5.3.2 标准耕地面积分析
6 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
    6.1 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生产力的弹性分析
        6.1.1 省级尺度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力弹性分析
        6.1.2 地市级尺度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力弹性分析
    6.2 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力的贡献率影响分析
        6.2.1 “双正同增区”贡献率影响分析
        6.2.2 “双负同减区”贡献率影响分析
        6.2.3 “正负变化影响区”贡献率影响分析
        6.2.4 “负正变化影响区”贡献率影响分析
    6.3 基于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力影响结果的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7.1.2 关于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7.1.3 关于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7.2 政策建议与启示
        7.2.1 严守红线,保护农田,落实耕地占补政策力
        7.2.2 科学评估,优化布局,匹配资源环境承载力
        7.2.3 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稳定提高粮食生产力
    7.3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7.4 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福建省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效应时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数据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粮食生产时序分析
        2.1.1 福建省耕地利用因素变化分析
        2.1.2 地级市耕地利用因素变化分析
        (1)粮食产量变化。
        (2)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变化。
        (3)粮食单产变化。
        (4)复种指数变化。
        (5)粮作比变化。
        (6)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
    2.2 耕地利用效应分析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3.2 政策建议
        3.2.1 严抓耕地资源保护,增加农业从业者可耕面积
        3.2.2 提高农业补贴,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
        3.2.3 建立农村劳动力开发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7)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地方立法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粮食安全保障立法的理论阐释
    (一)粮食安全保障立法的理论基础
    (二)粮食的概念
    (三)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
    (四)粮食安全的法律界定
三、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粮食安全需要法律保障
        2.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
        3.是保障河南省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二)可行性分析
        1.国家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立法提供依据
        2.河南省现行地方立法为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奠定基础
        3.其他省份立法实践为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立法提供经验
四、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地方立法的问题剖析
    (一)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地方立法形式上存在的问题
        1.缺乏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粮食立法
        2.粮食产后安全法治保障严重不足
    (二)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地方立法内容存上在的问题
        1.耕地安全法律保障有待加强,种粮主体经济效益缺乏法律保障
        2.粮食流通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缺乏粮食安全预警法律制度
        3.粮食储备监管制度有待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缺乏法律保障
        4.粮食质量安全保障制度不健全,节粮减损法律制度尚未确立
五、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地方立法的具体构建
    (一)立法目的
    (二)基本原则
    (三)粮食生产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四)粮食流通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五)粮食储备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六)粮食消费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福建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分区研究——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粮食安全法
    1.2 耕地生态足迹及承载力测算模型
    1.3 耕地补偿区域划分
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
    2.2 数据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粮食安全视角下福建省耕地盈亏量分析
    3.2 生态安全视角下福建省耕地盈亏量分析
    3.3 福建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分区结果及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9)基于粮食安全的福州粮食储备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研究概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特色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粮食安全
        2.1.2 粮食储备
        2.1.3 粮食储备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3 粮食安全对粮食储备管理的要求
    3.1 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的关系
        3.1.1 粮食安全是粮食储备的首要目标
        3.1.2 粮食储备规模是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3.1.3 粮食储备品种结构及布局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
    3.2 福州粮食安全现状
        3.2.1 福州市粮食生产状况
        3.2.2 福州市粮食消费需求状况
    3.3 福州粮食储备现状
        3.3.1 储备规模及布局
        3.3.2 储备粮质量
        3.3.3 储存库现状
    3.4 福州市粮食安全现状对粮食储备管理的要求
4 福州市粮食储备管理现状
    4.1 粮食储备的管理主体
    4.2 粮食储备的制度建设
    4.3 粮食储备的储存管理
        4.3.1 储备粮储存管理制度
        4.3.2 储备粮仓库建设和改造
        4.3.3 储备粮的质量管理
    4.4 粮食储备的轮换管理
    4.5 粮食储备的监督检查
5 粮食安全目标下福州粮食储备管理存在问题与原因
    5.1 粮食安全目标下福州粮食储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5.1.1 储备粮管理效率较低
        5.1.2 储备粮仓储建设相对滞后
        5.1.3 储备粮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5.1.4 储备粮监管存在不足
    5.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管理主体对粮食储备的认识不充分
        5.2.2 储备粮管理机制不健全
        5.2.3 储备粮监管力量薄弱
6 国内其他城市粮食储备管理借鉴
    6.1 国内其他城市粮食储备管理实践
        6.1.1 南京市粮食储备管理
        6.1.2 杭州市粮食储备管理
        6.1.3 广州市粮食储备管理
    6.2 经验借鉴
7 粮食安全目标下完善福州市粮食储备管理的对策
    7.1 强化对粮食储备的认识
        7.1.1 加强粮食储备重要性的认识
        7.1.2 加强粮食储备目标的认识
    7.2 完善储备粮管理机制
        7.2.1 建立并完善福州市储备粮管理协调机制
        7.2.2 优化福州市级储备粮轮换管理机制
        7.2.3 建立健全粮食储备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
        7.2.4 不断优化储备粮仓储管理机制
    7.3 建立完善规范有效的粮食储备监督管理体系
        7.3.1 加强粮食行政部门监督意识
        7.3.2 积极建立有效的内外监管体系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福建省粮食安全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状况分析
    1.1 福建省粮食生产发展阶段变迁
        1.1.1 粮食生产波动变化阶段 (1980-1987年)
        1.1.2 粮食生产持续增长阶段 (1988–1997年)
        1.1.3 粮食生产急速下滑阶段 (1998–2006年)
        1.1.4 粮食生产稳步回升阶段 (2007–2015年)
    1.2 福建省粮食生产区域分布及类型差异
        1.2.1 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布
        1.2.2 区域粮食生产类型
    1.3 制约福建省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1.3.1 城市化进程对土地的“挤出效应”, 导致优质耕地“供给不足”
        1.3.2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1.3.3 物价上涨对粮食生产利润的侵蚀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生产积极性
        1.3.4 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难以适应社会化生产和消费的需求
        1.3.5 自然灾害和基础条件弱化, 导致粮食生产潜力不足
2 福建省粮食需求分析及预测
    2.1 福建省粮食需求的测算
        2.1.1 计算依据
        2.1.2 消费总量
        2.1.3 消费结构
    2.2 福建省粮食需求的结构变迁
        2.2.1 居民口粮需求量逐步下降
        2.2.2 饲料粮需求不断上升, 成为粮食总需求增长的重要主体
        2.2.3 人均粮食消费量逐步下降、城乡食物消费差异缩小
        2.2.4 工业用粮需求小幅上升
    2.3 粮食需求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2.3.1 人口增长对食品消费需求的影响
        2.3.2 膳食结构改善对食品消费需求的影响
        2.3.3 收入提高对食品消费需求的影响
        2.3.4 城镇化对食品消费需求的影响
3 福建省粮食安全预测及评价
    3.1 福建省粮食安全预测
        3.1.1 粮食产量的预测
        3.1.2 人口总量预测
        3.1.3 粮食消费预测
        3.1.4 福建省粮食安全评价预测
    3.2 福建省粮食生产及供给形势判断
        3.2.1 粮食供需总体平衡, 但产需缺口还将进一步加大
        3.2.2 粮食流通基本稳定, 但自主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低
        3.2.3 粮食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工业及饲料用粮加大, 口粮自给困难
4 福建省“十三五”期间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构想
    4.1 总体思路
    4.2 主要任务
        4.2.1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2.2 加强粮食省际购销协作, 延伸拓展粮食保障能力
        4.2.3 加快粮食市场建设, 保障粮食流通安全
        4.2.4 积极拓展粮食国际贸易, 调节省内粮食供应
        4.2.5 切实抓好粮食储备, 满足口粮应急需求
5 福建省“十三五”期间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5.1 严格保护生产资源,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5.1.1 建立职责明确、令行禁止的粮食首长责任制
        5.1.2 健全法律制度保护, 抓好耕地资源保护
        5.1.3 整合土地整理资金, 促进农田基本建设水平
        5.1.4 强化政府财政扶持力度, 提高粮食科技支撑水平
        5.1.5 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扶持, 着重提升粮食产能区生产能力
    5.2 加强统筹规划, 强化粮食流通、储备能力
        5.2.1 编制全省粮食物流规划, 培育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
        5.2.2 抓紧粮食多元化市场建设, 服务粮食市场调节
        5.2.3 建立粮食市场准入制度, 稳定推进粮食市场供应
        5.2.4 完善粮食储备和监管制度, 确保真实、安全
    5.3 落实粮食安全预案,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5.3.1 采取分层次应对的粮食供给安全策略
        5.3.2 落实应急粮源, 稳定粮食周转
        5.3.3 落实粮食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
        5.3.4 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5.3.5 提高全民粮食安全意识

四、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城镇化发展与县域粮食产出——基于门槛模型的非线性影响分析[J]. 王海平,陈斯友,许标文,林国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现状及对策[J]. 刘俊铭,吴正官,王蕾. 农业展望, 2021(08)
  • [3]黑龙江省粮食收储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泽群.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4]考虑资源配置的综合成本上升对粮食主产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 王宏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5]中国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D]. 赵育恒. 浙江大学, 2020(01)
  • [6]福建省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效应时空分析[J]. 黄锦东. 浙江农业学报, 2020(05)
  • [7]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地方立法若干问题研究[D]. 林帅.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8]福建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分区研究——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视角[J]. 阮羿佑,宋敏. 上海国土资源, 2019(04)
  • [9]基于粮食安全的福州粮食储备管理研究[D]. 宋闽媛.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2)
  • [10]福建省粮食安全发展研究报告[J].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协. 海峡科学, 2017(08)

标签:;  ;  ;  ;  ;  

福建省粮食安全状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