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椎体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L2椎体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一、L_2椎体附件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论文文献综述)

卢海平,赵庆禹,马亚萍,朱璁,郑满红,王信[1](2020)在《罕见胸椎附件单发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报告》文中提出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是罕见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属于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疾病[1]。EGB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尽管对其进行了广泛的遗传研究或病毒学分析,但仍未发现明显的遗传错误或传染性因子[2]。EGB可呈单灶性或多灶性肉芽肿,多为单发,其特征是骨内朗格汉斯细胞增生。EGB主要影响15岁以下儿童,估计发病率低于1/10万,

牛国昌[2](2020)在《骨尤文肉瘤的影像学研究及鉴别诊断》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骨尤文肉瘤的影像学研究目的: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骨尤文肉瘤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但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通常在治疗前很难作出准确诊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总结骨尤文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期望找到有价值的特征用于临床诊断。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25例骨尤文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男:女=1.5:1。25例骨尤文肉瘤中有20例行X线检查,23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行X线或CT检查共有23例。归纳并研究骨尤文肉瘤的临床改变与医学影像特征。结果:患者发病年龄范围1.327岁,中位年龄是12岁。发病高峰年龄是1120岁(占44%)。单发病灶23例(占92%),多发病灶2例。23例单发病灶中有10例位于长骨,4例位于髂骨,1例位于跟骨,1例位于胸椎,1例位于腰椎,3例位于骶骨,2例位于肩胛骨,1例位于颈椎。位于长骨骨干有6例,4例位于长骨干骺端。1.23例单发病灶依据其X线及CT改变的特点表现:1)大多数骨尤文肉瘤以溶骨型骨质破坏(14/23例,60.9%)与混合型骨质破坏(7/23例,34.8%)为主,硬化型骨质破坏少见(1/23例,4.3%)。2)骨质破坏形态以虫蚀样或筛孔样骨质破坏多见(14/23例,60.9%)。少数病灶呈膨胀性改变(3/23例,13%)、可见残存骨(5/23例21.8%),部分病例出现病理性骨折(3/23例,13%),均无肿瘤骨。3)骨膜反应:部分病人出现骨膜反应(9/23例,39.1%),1例呈竖发样(4.3%),21.7%病例葱皮样骨膜反应(5/23例),13%病例日光样骨膜反应(3/23例)。其中13%病灶骨皮质内侧存在“骨内膜反应”(3/23例),并与葱皮样骨膜反应混合存在。2.在MRI上,100%患者中均可见正常骨髓被肿瘤置换,81%(17/21例)病灶在TWI1上呈低信号,在TWI2上呈高信号。90.5%(19/21例)病灶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少数软组织肿块内囊变(1/21例,4.8%),少数病灶周围软组织明显水肿(5/21例,23.8%)。23.8%(5/21例)病灶形成“同心圆征”。3.有2例为多发病灶,1例位于右侧髂骨及右侧坐骨。一例位于右侧胫骨、右侧腓骨。影像学表现与其单发病灶相比并无明显不同。结论:1.骨尤文肉瘤发病高峰年龄为1120岁(占44%),男性多见。2.骨尤文肉瘤单发病灶好发于长骨骨干(26%),溶骨型骨质破坏(60.9%)和混合型骨质破坏(34.8%)较为多见,均无肿瘤骨。骨质破坏形态以“虫蚀样”或“筛孔样”(60.9%)多见。“葱皮样骨膜反应”(13%)和“骨内膜反应”(13%)在骨尤文肉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3.骨尤文肉瘤单发病灶在MRI上,100%患者中均可见正常骨髓被肿瘤置换,多数病灶(81%)在TWI1上呈低信号,在TWI2上呈高信号。90.5%病灶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呈现骨质轻微破坏伴大软组织肿块特点。骨尤文肉瘤囊变(4.8%)少见,少数病灶周围软组织明显水肿(23.8%)。部分病灶周围形成“同心圆征”(23.8%)。4.有2例为多发病灶,1例位于右侧髂骨及右侧坐骨,医学影像改变与单发病灶比较无明显不同。第二部分骨尤文肉瘤与其它易混淆骨疾病的鉴别诊断目的:临床上,骨尤文肉瘤与急性骨髓炎、嗜酸性肉芽肿、骨肉瘤发病年龄相近,好发部位相似,不容易区别。故本文第二部分试图通过量化的影像学指标鉴别骨尤文肉瘤与以上后三种骨疾病。方法:挑选2004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骨尤文肉瘤、急性骨髓炎、嗜酸性肉芽肿、骨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25例骨尤文肉瘤病人,研究方法见第一部分。27例急性骨髓炎中有25例行X线检查,22例行CT检查,26例行MRI检查。10例嗜酸性肉芽肿中有7例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128例骨肉瘤中有85例行X线检查,91例行CT检查,105例行MRI检查。骨尤文肉瘤与以上三种疾病进行鉴别比较的影像征象有:部位、病灶破坏的类型、骨皮质破坏形态、骨膜反应、残留骨、肿瘤骨、膨胀改变。病灶MRI信号、软组织肿块、肿块内囊变,软组织水肿,另外骨尤文肉瘤与急性骨髓炎单独进行鉴别的指标有:蛇形通道、半影征、脂肪小滴、脓肿。全部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25.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检验水准,α=0.05/3=0.0167,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年龄比较骨尤文肉瘤患者组发病高峰为1120岁(44%),中位年龄12岁;急性骨髓炎组发病高峰为110岁(52%),中位年龄为9岁;嗜酸性肉芽肿组发病高峰为110岁(80%),中位年龄为9岁;骨肉瘤组发病高峰为1120岁(61%),中位年龄为19岁。2发病部位比较2.1本组四种骨疾病均多见于长骨,在长骨的发生率从少到多依次为,骨尤文肉瘤(44%)、嗜酸性肉芽肿(70%)、急性骨髓炎(81.5%)、骨肉瘤(88.2%)。急性骨髓炎、骨肉瘤分别较骨尤文肉瘤更好发于长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嗜酸性肉芽肿与骨尤文肉瘤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在长骨病变中,急性骨髓炎好发于长骨干骺端(59.1%),而骨尤文肉瘤好发于长骨干(63.6%),但二者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长骨骨干(71.4%),与骨尤文肉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87%),与骨尤文肉瘤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影像特点比较3.1骨尤文肉瘤与骨髓炎鉴别比较27例急性骨髓炎骨质破坏区均无膨胀改变,部分骨尤文肉瘤(4/25例,16%)骨质破坏区呈膨胀改变,二者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39)。在MRI检查中,91.3%(21/23例)骨尤文肉瘤病灶有软组织肿块形成,26例急性骨髓炎均无软组织肿块形成,二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部分急性骨髓炎病例出现骨内或骨外脓肿(13/26例,50%)、“蛇影通道”(7/26例,26.9%)、“半影征”(6/26例,23.1%)、“脂肪小滴”(7/26例,26.9%),而骨尤文肉瘤均没有出现以上四种特异性影像学征象,二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骨尤文肉瘤病灶周围明显水肿(6/23例,26.1%),急性骨髓炎(22/26例,84.6%)病灶周围明显水肿,二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2骨尤文肉瘤与嗜酸性肉芽肿比较嗜酸性肉芽肿病灶(6/9例,66.7%)较骨尤文肉瘤(4/25例,16%)较骨质破坏区呈膨胀改变多见,嗜酸性肉芽肿(1/5例,20%)病灶周围形成软组织肿物较骨尤文肉瘤(21/23例,93.1%)少见,嗜酸性肉芽肿(4/5例,80%)病灶周围软组织明显水肿较骨尤文肉瘤(6/23例,26.1%)多见,二者此三项影像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骨尤文肉瘤与骨肉瘤比较骨肉瘤中有成骨型骨质破坏(60/117例,51.3%、地图样骨质破坏(87/117例,74.4%)、肿瘤骨形成(58/117例,49.6%)、骨膜反应(86/117例,73.5%)、Codman三角(50/117例,42.7%),而骨尤文肉瘤中有成骨型骨质破坏(1/25例,4.0%)、地图样骨质破坏(9/25例,36%)、无肿瘤骨形成、骨膜反应(10/25例,16%)、Codman三角(2/25例,8.7%),二者此四项影像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肉瘤病灶内有残留骨嵴(1例/117,0.9%)、骨内膜反应(1例/117,0.9%),部分骨尤文肉瘤病例有残留骨嵴(6/25例,24%)、骨内膜反应(4例/25,16%),二者此两项影像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骨肉瘤(59/105例,56.2%)病灶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骨尤文肉瘤(2/23例,8.8%)这样的MRI信号改变少见,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内骨膜反应”对鉴别骨肉瘤与骨尤文肉瘤有重要诊断价值。结论:急性骨髓炎组发病高峰为110岁(52%),比骨尤文肉瘤小。与骨尤文肉瘤不同的是急性骨髓炎好发于长骨,并且好发干髓端(59.1%)。急性骨髓炎无病灶膨胀改变。急性骨髓炎病灶区无软组织肿块形成,瘤周水肿较骨尤文肉瘤明显。病变骨内或骨外脓肿(50%)、“蛇形通道”(26.9%)、“半影征”(23.1%)、“脂肪小滴”(26.9%)、“死骨”(12%),而骨尤文肉瘤均没有出现这些四种特异性影像学征象。嗜酸性肉芽肿组发病高峰为110岁(80%),比骨尤文肉瘤小。与骨尤文肉瘤不同的是嗜酸性肉芽肿(66.7%)病灶较骨尤文肉瘤(16%)有明显膨胀多见,嗜酸性肉芽肿(93.1%)较骨尤文肉瘤(26.1%)瘤周围软组织明显水肿。骨肉瘤组发病高峰1120岁(61%),与骨尤文肉瘤接近。较尤文肉瘤发生率高的影像指标有:成骨型骨质破坏(51.3%)、地图样骨质破坏(74.4%)、肿瘤骨形成(49.6%)、骨膜反应(73.5%)、Codman三角(42.7%),骨肉瘤(56.2%)病灶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骨肉瘤较骨尤文肉瘤发生率低的影像指标有:骨肉瘤病灶内有残留骨嵴(0.9%)、骨内膜反应(0.9%)。

莫卓均,张延伟,李忠民[3](2018)在《骨嗜酸性肉芽肿X线、MR误诊分析及鉴别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肿平片与MRI表现,探讨误诊原因,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经穿刺/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X线、MRI及临床表现,术前术后诊断。结果平片误诊为急性骨髓炎6例,尤因肉瘤3例,慢性骨髓炎、骨肉瘤、骨结核、淋巴瘤各2例,骨纤维结构不良、动脉瘤样骨囊肿、内生软骨瘤各1例,误诊率51.6%(16/31);MRI误诊为骨髓炎3例、Ewing肉瘤、淋巴瘤1例,误诊率为22.7%(5/22)。结论认识到本病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病变的多变性,而病变本质为肉芽肿,合理选择影像学技术,仔细分析病变的影像学征象,紧密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本病正确诊断率。

王亚捷,杨帆,葛微,孙念念,潘诗农[4](2016)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脊柱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并与椎体其他骨病相鉴别。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8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其中DR 21例,CT 15例,MRI 10例,ECT 5例,PET/CT 2例。23例单发,5例多发,颈椎9个,胸椎15个,腰椎12个。结果 DR示病变椎体形态变扁,密度增高;CT表现病椎不同程度骨质破坏,部分病灶周围高密度硬化缘;MRI示椎体信号改变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椎间盘信号及椎间隙正常;ECT及PET/CT可显示病椎核素浓聚情况,提示病变是否处于进展期。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注意与其它椎体骨病鉴别,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杨昊飞,林松,陈松峰,浦飞飞,马秀才,邵增务[5](2015)在《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临床特点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318岁脊柱肿瘤患者共35例,分别收集其临床病历、影像学资料及随访资料,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35例,男26例,女9例,平均年龄13.6岁,其中良性肿瘤29例,恶性肿瘤6例。发生部位:颈椎6例,胸椎14例,腰椎13例,骶椎2例。发生症状至明确诊断时间:良性肿瘤14.3个月,恶性肿瘤2.3个月,平均12.3个月。主要症状:疼痛31例,神经功能障碍20例。良性肿瘤中手术治疗27例,单纯放疗2例。恶性肿瘤中手术治疗且联合放疗和(或)化疗5例,单纯行放化疗1例。所有病例平均随访时间4.7年。良性肿瘤治疗后疼痛症状大多减轻或消失,神经症状不同程度减轻或恢复;恶性肿瘤3例死亡,1例肺部转移。结论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发病率低,良性及原发性肿瘤较多,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对于尽快明确肿瘤诊断及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手术治疗目前是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则是其关键步骤且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万仞,刘建滨,毛志群,贺李毅[6](2015)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7例中,单发者16例,多发者1例。单发者中颅骨6例,长骨4例,骨盆3例,脊柱3例。多发者累及锁骨和脊柱。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骨质破坏、邻近骨皮质改变、骨膜增生、软组织肿胀和肿块。术前诊断正确9例,误诊8例。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综合分析可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最终确诊需病理检查。

石磊,王臻,郭征,李靖,栗向东,范宏斌,付军,李晓康,陈国景,吴智钢[7](2015)在《少儿脊柱嗜酸性肉芽肿保留椎体骨骺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少儿脊柱嗜酸性肉芽肿(EG)保留椎体骨骺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少儿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6例病理诊断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少儿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9.8±2.9岁(613岁)。胸椎3例(T8-9、T11、T11-12),腰椎3例(L2、L4、L5各1例),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症状,并在夜间加重,X线片示肿瘤侵犯椎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变形,同时有1例患者(T11-12者)并发轻度的后凸畸形。均采用脊柱后路经椎弓根椎体肿瘤切除术,保留椎体骨骺,植骨后,用内固定轻度撑开并恢复部分椎体间隙。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长春新碱化疗4次。应用VAS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2周疼痛变化情况。观测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及术后1年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后凸畸形变化情况。结果:6例患者随访2.3±0.9年(14年),未见复发及脊柱畸形。患者疼痛评分由术前5.5±1.2分,术后2周时下降到1.3±0.4分(P<0.05);压缩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术前0.4±0.1cm,术后1年增加到1.1±0.2cm(P<0.05),1例并发胸椎后凸畸形患者,后凸角度由术前30°,术后1年随访时下降致20°。结论:少儿脊柱EG,通过保留脊柱椎体骨骺的手术方法,可以在保证患儿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对于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

孙庆海[8](2014)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设计:病例报告。病例: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活动后加剧,休息后缓解不明显,疼痛与体位变化无明显关系。伴有乏力、厌食、消瘦等全身症状,无发热及夜间盗汗。胸椎MRI提示:胸椎生理曲度欠佳,T4椎体形态变扁,骨质密度异常,T1内可见低密度影;椎间隙无狭窄,椎间软组织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胸椎各椎体及小关节骨质边缘毛糙,椎管和双侧椎间孔未见明显狭窄。诊断:术后标本经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干预:完成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后,行病灶清除活检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给予营养对症支持,并给予1个疗程低剂量放射治疗。结果: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类罕见的具有自限性的良性骨肿瘤样疾病,是一种典型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脊柱后凸、局部炎症反应和发热,椎体常被累及,常见特征性的病变损害是“扁平椎”。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沉等非特异性指标不同程度升高。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的CD1a和S100呈阳性反应或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具有诊断标志性意义的Birbeck颗粒,即可诊断为该病。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鉴别诊断包括脊柱结核、椎体缺血性坏死、椎体转移瘤、非典型脊柱血管瘤、化脓性脊柱炎、脊柱骨巨细胞瘤。本病的治疗方式多样,保守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固定观察、药物治疗、化疗、放疗、病灶内注射激素等;若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应考虑选择外科手术干预。结论:由于脊柱嗜酸性肉芽肿较少见,临床工作中缺乏明确的治疗指南及治疗有效的确凿证据,常导致误诊、误治。选择适当的诊断方式和正确的治疗方案,可以明显的改善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预后。

王伟中,师毅冰,姚振威,马亦红[9](2012)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颅骨6例,长骨1例,脊柱2例,骨盆1例,锁骨1例,肩胛骨1例。单发者11例,多发者1例。主要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晰,无反应性骨硬化。部分病例可见骨膜增生、软组织肿胀或肿块。病变在病理学上表现为局限性肉芽肿形成,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和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嗜酸性肉芽肿CT表现与病理学分期有相一致的对应关系,且病变同时具有肿瘤和炎症的特征。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具有特殊的病理基础,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诊断有帮助。

刘桂超[10](2012)在《18F-FDG PET/CT显像在肺外结核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肺外结核性病变的临床与18F-FDG PET/CT表现多样,易与恶性病变相混淆。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90例疑诊或不除外肺外结核性病变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资料,分析不同类型结核性病变的PET/CT图像特点,评价8F-FDG PET/CT对肺外结核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对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资料和方法90例经临床及常规影像学检查(B超、X线、CT、MRI)疑诊或不除外肺外结核性病变患者,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而行体部18F-FDG PET/CT检查,其中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龄范围20-85岁,平均年龄58.5±18.0岁。对PET图像上病变显像剂浓集程度的判断采用目测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应层面低剂量CT图像和两者的融合图像判断病变性质。诊断主要依据CT所示病变的部位、形态特征、PET上显像剂分布特点及病变的全身分布情况,并综合一般规律及患者病史等信息加以确定。分别在每例患者的PET/CT图像的横断面图像上选取病变放射性浓集最高的层面测量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患者的最终诊断通过组织病理、临床诊断性治疗或随访证实。依据病变部位分为5组,分别为淋巴结病变组、浆膜病变组、骨病变组、肠病变组、其他部位病变组。分析不同类型肺外结核性病变的PET/CT影像特点,并在患者水平分别计算PET/CT对肺外结核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病变水平分别计算不同类型结核性病变、和/或非结核性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原发或转移性病变)间SUVmax差异。结果根据病变部位及最终诊断结果,90例患者分别分为淋巴结病变组、浆膜病变组、骨病变组、肠病变组、其他部位病变组。1.最终诊断为肺外结核性病变43例,其中淋巴结结核27例(62.7%,27/43),浆膜结核23例(53.4%,23/43),骨结核16例(37.2%,16/43),肠结核4例(9.3%,4/43),肝结核2例(4.6%,2/43),双侧肾上腺结核及双侧输卵管结核各1例(2.3%,1/43),PET/CT共检出结核性病灶209处,平均SUV,nax为8.82±4.1。最终诊断为非结核性良性病变7例,均为肉芽肿性病变,包括6例结节病及1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最终诊断为恶性病变40例。2.淋巴结病变组中,淋巴结结核表现为体部单发或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可见融合或钙化,FDG显着浓集,部分FDG呈环形摄取。最终PET/CT诊断淋巴结结核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5.18%(23/27)、特异性为89.28%(25/28)、准确性为87.27%(48/55)。淋巴结结核SUVmax为2.4-17.3,平均为7.4±3.2;结节病SUVmax为3.5-28.7,平均为12.8±8.6;淋巴系统恶性病变(恶性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性病变)SUVmax为4.6-34.3,平均为9.9±7.3;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系统恶性病变(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性病变)、非结核性肉芽肿性病变(结节病)与淋巴系统恶性病变(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性病变)间两两比较,SUVmax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3.浆膜病变组中,胸膜和腹膜结核表现为胸膜和腹膜增厚,部分呈结节样增厚,FDG显着不均匀浓集,以边缘及浆膜增厚处为着。最终PET/CT诊断浆膜结核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2.60%(19/23)、特异性为60.00%(6/10)、准确性为75.75%(25/33)。浆膜结核SUVmax为2.5--19.6,平均为9.5±4.8;浆膜恶性病变SUVmax为3.5-34.3,平均为10.6±7.0;浆膜结核与恶性病变(胸膜间皮瘤、腹膜癌与腹膜转移性病变)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骨病变组中,骨结核均有不同程度的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脊柱结核的椎旁软组织增厚,半数病灶可见FDG环形摄取。最终PET/CT诊断骨结核性病变的敏感性为62.50%(10/16)、特异性为85.71%(6/7)、准确性为69.56%(16/23)。骨结核SUVmax为3.0-17.9,平均为8.5±5.3;骨恶性病变SUVmax为4.2-19.1,平均为8.5±5.3;骨结核性病变与骨恶性病变比较,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肠病变组中,4例肠结核均累及回盲部,肠壁呈环形或偏心性增厚,FDG呈局灶性、小于增厚肠壁范围等多种浓集形式。PET/CT诊断肠结核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5.00%(3/4)、特异性为75.00%(3/4)、准确性为75.00%(6/8)。肠结核SUVmax为7.1-10.3,平均为8.2±1.8;肠恶性病变SUVmax为13.7--18.6,平均为16.1±3.4;肠结核与恶性病变间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8F-FDG PET/CT对肺外结核性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结结核和骨结核的环形摄取与肠结核小于增厚肠壁范围的FDG摄取形式为PET图像较为特征性表现,有别于恶性病变。单纯SUVmax对结核性、非结核性肉芽肿性病变及恶性病变间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PET图像需结合同机CT观察病变的形态特点进行诊断。当结核性病变的PET/CT图像表现仍不典型时,需同时密切结合临床病史、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及常规影像学等手段加以确定,必要时活检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二、L_2椎体附件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_2椎体附件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罕见胸椎附件单发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骨尤文肉瘤的影像学研究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骨尤文肉瘤的影像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骨尤文肉瘤与其它易混淆的骨疾病的鉴别诊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骨尤文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骨嗜酸性肉芽肿X线、MR误诊分析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X线平片
    2.2 MRI表现
3 讨论
    3.1 长骨
    3.2 颅骨或髂骨
    3.3 脊柱

(4)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材料
    1. 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 1 DR检查( 21 例)
    2. 2 CT检查( 15 例)
    2. 3 MR检查( 10 例)
    2. 4 ECT检查( 5 例)
    2. 5 PET / CT扫描( 2 例)
    2. 6 误诊情况
3讨论
    3. 1 临床表现及病理
    3. 2 椎体EG影像特征
    3. 3 鉴别诊断及误诊分析

(5)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临床特点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影像学资料
    三、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一、发病特点
    二、主要症状及体征
        1. 疼痛:
        2. 神经功能障碍:
    三、诊断
        1.影像学诊断:
        2.病理诊断:
    四、治疗
    四、预后

(6)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7)少儿脊柱嗜酸性肉芽肿保留椎体骨骺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测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8)脊柱嗜酸性肉芽肿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报告
    1. 一般资料
    2. 主诉
    3. 现病史
    4. 既往史
    5. 个人史
    6. 月经婚育史
    7. 家族史
    8. 专科检查
    9. 影像学辅助检查
    10. 鉴别诊断
    11. 初步诊断
    12. 诊疗经过
    13. 出院诊断
病例分析
经验总结
本研究的局限性
临床讨论
    一.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二.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特点
    三.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
    四.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五.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1. 一般资料
    2.实验室检查
    3.CT检查
    4.病理学检查
结果
    1. EGB的CT检查结果
    2. EGB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讨论
    1.病因及病理
    2. CT表现
        2.1 颅骨:
        2.2 椎体:
        2.3 扁骨:
    3. 鉴别诊断

(10)18F-FDG PET/CT显像在肺外结核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L_2椎体附件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罕见胸椎附件单发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报告[J]. 卢海平,赵庆禹,马亚萍,朱璁,郑满红,王信.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19)
  • [2]骨尤文肉瘤的影像学研究及鉴别诊断[D]. 牛国昌.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3]骨嗜酸性肉芽肿X线、MR误诊分析及鉴别诊断[J]. 莫卓均,张延伟,李忠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05)
  • [4]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J]. 王亚捷,杨帆,葛微,孙念念,潘诗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02)
  • [5]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临床特点观察[J]. 杨昊飞,林松,陈松峰,浦飞飞,马秀才,邵增务.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5(10)
  • [6]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分析[J]. 万仞,刘建滨,毛志群,贺李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10)
  • [7]少儿脊柱嗜酸性肉芽肿保留椎体骨骺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初步研究[J]. 石磊,王臻,郭征,李靖,栗向东,范宏斌,付军,李晓康,陈国景,吴智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01)
  • [8]脊柱嗜酸性肉芽肿1例及文献复习[D]. 孙庆海. 兰州大学, 2014(03)
  • [9]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J]. 王伟中,师毅冰,姚振威,马亦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2(03)
  • [10]18F-FDG PET/CT显像在肺外结核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D]. 刘桂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L2椎体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