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膨胀阀与毛细管在变频空调系统中的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雅静[1](2021)在《电子膨胀阀:市场规模快速提升,商用市场前景可期》文中研究说明从2021年7月1日开始,中国家用空调市场不再允许旧能效标识的产品售卖,进入以变频空调为单一机型的时代。与变频空调市场规模一同飞跃的,除了变频压缩机、变频控制器等零配件,电子膨胀阀的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容。与此同时,多联机、热泵等商用需求快速增加,也推动电子膨胀阀行业发展势如破竹。
张云,谢培钦,陈孚江,陈海飞[2](2021)在《R32热泵型变频空调性能与能效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GB/T 21455—2019《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试验分析了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对R32热泵型变频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相应试验工况下系统的性能参数对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的计算最优值的探讨。结果表明: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系统的额定制冷量提高,额定制热量、额定中间制冷量、额定中间制热量都会下降,对系统的能效比EER和额定中间制冷系数EERhaf的影响较小,但对性能系数COP和额定中间制热系数COPhaf影响较大。计算APF值时额定制冷消耗功率占比大于额定制冷量;在相同的EER时,额定消耗功率越小,其APF值越高;系统中COP越高,对应的APF值并非越大,应尽量提高系统的额定制热量,才能得到最优的APF值;通过实测低温制冷试验计算得到的APF值相较于默认计算公式的值要高。
刘芳[3](2021)在《空调系统中电子膨胀阀的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冷系统组成中,膨胀阀作为一个关键部件,其性能将会对系统能耗构成直接影响。制冷系统控制中,膨胀阀进出口温度、压力、流量及开度等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相当重要,通过电子膨胀阀的应用,能够更有效的完成参数采集与控制工作,因此其适用范围及价值相当显着。本文介绍了电子膨胀阀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优势,分析了电子膨胀阀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探讨了其在空调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与借鉴。
高德福[4](2020)在《喷气增焓变频多联机系统性能提升的方法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变频多联机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凭借其超高能效、安装方便及智能化管理等优点,很快在中央空调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普通的直流变频多联机在冬天制热,尤其是低温制热时,因室外机换热效果变差,导致外机冷凝器结霜、制热量衰减严重、出风温度偏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迫切需要解决以上问题,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本课题主要以制冷量为28k W的10匹多联机为研究对象,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改善多联机系统,提升多联机的整体性能。第一是采用喷气增焓的直流变频压缩机,从冷凝器出口引出一部分中温中压的制冷剂,喷射进入压缩机的中压腔,使整机系统的制冷剂流量加大,性能提升;第二是采用板式换热器作为喷气辅助系统,把从冷凝器出口引出的那一部分液态制冷剂蒸发成气态制冷剂再进入压缩机的中压腔,以免产生压缩机的液击现象;第三是采用电子膨胀阀调节流量,使多联机冷媒流量更为精确和精细,提升整机性能和能效;第四是通过调整室外机冷凝器流路,使冷凝器分流更加均匀,提升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换热效果来达到提升性能的目的;第五是调整室外风机风量,在满足噪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风量,提高外机换热能力。完成以上五个方面的理论分析和建模后,制作了两台测试样机,并进入焓差实验室进行性能测试,把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本课题拟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研究。收集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用户对该研究产品的技术要求;根据竞品资料及客户需求,制定了几套技术方案,并对这几套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确定本研究的压机选型匹配、压机喷气量的调节、电子膨胀阀节流调节、冷凝器的分流方案和室外风机的风量。
文育聪[5](2020)在《外销型R32分体式空调器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改善,对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制冷设备在家用、商用以及工业领域的应用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家用空调也走入各家各户。但与此同时,大量使用CFCs类、HCFCs类制冷剂,造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恶劣后果。批量生产空调也导致了大量金属材料的消耗,特别是铜的供应越来越紧张,提高了空调的生产成本。本文通过实验对空调进行性能实验,试图开发出使用节流短管的R32分体式房间空调器。本文首先对比了制冷剂R32和R410A的热物理性质,通过对理论制冷循环的计算计较二者作为制冷剂理论上的优缺点。然后对比了节流短管、毛细管和电磁膨胀阀的节流特性。接着通过焓差室开展试验,对节流短管的型号及制冷剂R32的充注量进行调整,直至使用相关型号和参数空调性能达到相应要求。最终调试结果为节流短管选择30号,R32充注量为570g,测得额定工况下制冷量为3562W,ISEER值为3.76,均满足了要求,且空调通过了高温制冷、冻结试验等实验验证,可以正常运行。最后与电磁阀空调系统进行比较,在能效要求不是很高的空调中使用节流短管不仅是完全可行且可靠的,同时也能降低生产成本。本文对空调系统的调试过程也对今后的性能调试提供了思路。
虞中旸[6](2018)在《变工况下变频压缩制冷机组性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传统定速压缩机机组相比,变频压缩机组更为节能,但是变频压缩机与电子膨胀阀的联合调控使得系统性能变化较为复杂,同时由于变频压缩机组多应用于工况变化较大的场合,因此关于变工况下变频压缩制冷机组性能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课题对变频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制冷实验台研究了以下内容:压缩机吸气过热时,过热度振荡现象和机理,系统性能随压缩机频率和吸气过热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压缩机变频运行时电子膨胀阀的调节特性;压缩机吸气带液时,压缩机容积效率和电效率随吸气干度的变化规律,并建立压缩机稳态模型。过热度振荡的研究表明:随着电子膨胀阀开度的增大,过热度振荡幅度由1K变为3K,再恢复至1K;流型则是先为过热蒸汽流,逐渐变为过热蒸汽流与雾状流交替,之后变为气液两相流与雾状流交替,最后全部变为气液两相流。结合实验结果和流型变化,可得知过热度振荡的根本原因在于换热机理的变化,即当换热状态由单相强制对流换热变为液膜对流沸腾换热时,膨胀阀前后压差减小导致质量流量减小,所以换热状态再次变回单相强制对流换热,之后换热状态在两种换热形式之间交替。所以,需要综合考虑热负荷和制冷剂质量流量,才能够准确预测过热度振荡特征。压缩机变频特性的研究表明:当过热度为2K左右,压缩机处于25Hz35Hz低频运转时系统COP最大,而非额定频率。对于不同频率、相同过热度,与压缩机高频运行相比,低频运行时电效率较高而容积效率较低;对于相同频率、不同过热度,在标准空调工况下,当过热度在4K6K范围内,压缩机容积效率和电效率均存在一个极大值。另外,当压缩机低频运行时,极少量的吸气带液也会对压缩机容积效率造成较大影响。同时,低频运行工况下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比例带较小,系统容易过调而造成失稳。调节冷冻水温上升,即增大蒸发器内换热温差,可以使压缩机低频运行性能改善,同时使电子膨胀阀的调控更为稳定。无论压缩机频率如何变化,排气温度与吸气过热度总是呈线性关系,且各频率下斜率基本相同。这为排气温度控制过热度的调控方法提供了参考。变频压缩机模型的研究表明:压缩机电效率和容积效率主要与吸气口制冷剂状态、吸排气压比和压缩机频率有关。定吸排气压比下,压缩机电效率与过热度有关,而容积效率与过热度无关。当压缩机吸气带液时,电效率和容积效率均随吸气干度的减小而线性降低。根据实验所得规律,建立变频压缩机稳态半经验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验证实验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83%,最小相对误差为0.05%,即此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处压缩机性能,同时减少了实验次数。模型适用于压缩机频率处于额定频率附近、吸气干度大于0.90的工况。当压缩机处于低频率、低吸气干度运行时,压缩机性能会迅速恶化,计算误差也会变大。本课题主要针对变频压缩制冷机组进行了研究,为变频压缩机性能计算提供了模型支持,为实际应用中的系统调控与性能优化提供了参考。
杨爱玲[7](2018)在《毛细管与电子膨胀阀在变频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毛细管与电子膨胀阀是目前家用变频空调系统中最常用的节流装置,本文介绍了两种节流装置的工作原理,分析并对比了这两种节流装置在变频空调系统应用中的优劣势,并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包括性能、可靠性、舒适性、凝露等方面。
王琳[8](2018)在《地源水冷VRV系统中压缩机与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地源水冷多联机系统是集可持续发展的地源热泵技术与变制冷剂流量(Variable Refrigerant Volume Air Conditionings system,简称VRV系统)的多联机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空调系统。地源热泵技术消除了风冷式系统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的弊端,而VRV多联机系统将一拖多技术、变频技术、网络化控制、节能等多种技术集于一身。短短几年内,VRV多联机系统依据它自身节能性,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在空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开始向家庭式小型VRV多联机发展。但是在这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地源水冷VRV多联机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对于VRV多联机系统中的整体控制方面。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以夏季供冷为例,研究多联机系统中各部件的机理,主要包括电子膨胀阀(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简称EEV)、蒸发器、压缩机,建立他们的数学模型,探讨各部件之间的耦合关系,从中发现在一定限定条件下,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与流量成线性关系,建立了过热度与蒸发器进口流量之间的一阶惯性加滞后的传递函数。(2)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建立蒸发器过热度反馈控制系统,电子膨胀阀为执行器,蒸发器为被控对象,蒸发器的过热度为被控变量,控制器采用PI控制算法,通过整定PI参数,得到最佳的过热度响应曲线。并且通过改变系统中的初始值,观察各自的响应曲线。(3)以沈阳地区某一建筑中一个房间为研究对象,建立房间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以房间温度为被控变量的室内机串级控制系统,其中房间温度为主参数、过热度为副参数。同时建立了以房间温度为被控变量的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使用SIMULINK仿真将两者进行比较。(4)针对现有压缩机控制方案中存在的弊端,从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提出了压缩机-电子膨胀阀协同控制方案。通过实例验证,虽然由于不同型号设备、不同运行工况数值上存在差异,但是此方法是通用的。同时在协同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压缩机-电子膨胀阀的前馈-反馈复杂控制系统,协同控制作为前馈调节,吸气压力控制作为反馈调节,从而实现了对多联机系统中压缩机与电子膨胀阀更加精确的控制。(5)以沈阳地区某一建筑为研究对象,利用TRNSYS中的TRNBuild建立建筑负荷动态模拟模型。通过TRNSYS搭建一个水-水地源热泵空调仿真系统,得到该系统的全年逐时能耗,计算热泵机组的制冷制热COP。假设水-制冷剂地源热泵系统中地源侧热泵运行工况、建筑负荷及热泵机组COP与水-水地源热泵系统相等的情况下,将两者运行能耗进行比较,得出在相同COP值下,地源热泵+VRV多联机系统比地源热泵+风机盘管系统节电率达到了12%,全年系统性能系数TASCOP高出14.29%。以上研究,从整体性上完善了VRV多联机系统的控制方案,解决了原本独立控制逻辑导致的系统稳定性和快速性差的现象。通过仿真发现地源水冷VRV系统具有较好的节能性。
李远航,郑永杰,左双全,吴莉[9](2017)在《空调系统中毛细管和电子膨胀阀的等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空调产品系统中的节流装置包括毛细管和电子膨胀阀两种,在产品开发中需经过匹配阶段对系统性能、可靠性以及舒适性的验证,对毛细管或者电子膨胀阀的规格进行最终选择,以达到空调性能要求目标。研究表明,同一空调系统,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与毛细管有对应的等效关系,通过毛细管长度的数学模式建立和理论计算,然后使用固定电子膨胀阀匹配出最优关键参数,以等效原则即可通过理论模型直接确定毛细管规格。因此使用毛细管节流的空调系统可先使用电子膨胀阀调节匹配最佳性能点,进而直接确定毛细管规格。
胡朝发,陈华康,汪俊勇[10](2015)在《电子膨胀阀和毛细管在定频空调器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认为首先介绍定频空调器中毛细管和电子膨胀阀的结构特点和节流特点,然后通过试验对比这2种节流装置在定频空调器中的应用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额定制冷工况下匹配好的毛细管和电子膨胀阀具有相同的节流效果,但当环境温度变化时,采用电子膨胀阀节流将会明显优于毛细管节流,在定频空调器中采用电子膨胀阀节流会大大提高机组运行的节能性和可靠性。
二、电子膨胀阀与毛细管在变频空调系统中的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膨胀阀与毛细管在变频空调系统中的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膨胀阀:市场规模快速提升,商用市场前景可期(论文提纲范文)
变频、高能效催动需求 |
品牌集中度高,国内企业在家用领域占比高 |
技术不断升级,助力空调系统舒适化 |
商用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可期 |
(2)R32热泵型变频空调性能与能效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方案 |
1.1 试验方法 |
1.2 试验室装置 |
1.3 试验条件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额定制冷工况下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2.2 额定中间制冷工况下电子膨胀阀开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2.3 额定制热工况下电子膨胀阀开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2.4 额定中间制热工况下电子膨胀阀开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3 各试验工况下单点实测值对系统APF的影响 |
3.1 额定制冷工况下制冷量和消耗功率对系统APF的影响 |
3.2 额定制热工况下制热量和消耗功率对系统APF的影响 |
3.3 实测低温额定制冷试验对系统APF的影响 |
4 结论 |
(3)空调系统中电子膨胀阀的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应用电子膨胀阀的优势 |
2电子膨胀阀性能分析 |
2.1性能分析准备 |
2.2制冷、制热性能 |
2.3能效对比 |
3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 |
3.1温度式控制方法 |
3.2压力式控制方法 |
3.3两种方法对比 |
4空调系统中电子膨胀阀的应用 |
4.1降低制冷剂噪声 |
4.2优化低温能力、防凝露 |
4.3优化除霜能力 |
4.4变频空调器最适化性能应用 |
5结语 |
(4)喷气增焓变频多联机系统性能提升的方法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变频多联机的分类 |
1.1.2 直流变频大多联机的内部结构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家标准对制热量的要求 |
1.2.2 现有的主要提升变频多联机制热量方法 |
1.2.3 国内外现有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提升变频多联机制热量的方法分析 |
2.1 喷气增焓压缩机对制热量的影响 |
2.2 板式换热器作为喷气辅助系统对制热量的影响 |
2.3 电子膨胀阀调节流量对制热量的影响 |
2.4 室外机冷凝器流路对制热量的影响 |
2.4.1 流程段数量的确定 |
2.4.2 冷媒流量的确定 |
2.4.3 流程阻力的计算 |
2.4.4 分流毛细管长度的确定 |
2.4.5 制冷状态冷凝器换热量的方法计算 |
2.5 室外风机风量对制热量影响的方法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频多联机部件与系统的最优选型匹配 |
3.1 喷气增焓变频压缩机的选型匹配 |
3.1.1 喷气增焓变频压缩机选型参考: |
3.1.2 压缩机的选择需要注意: |
3.1.3 使用标准: |
3.2 板式换热器的选型匹配 |
3.3 电子膨胀阀的选型匹配 |
3.4 室外机冷凝器的选型匹配 |
3.5 室外风机的选型匹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频多联机部件结构设计及应用 |
4.1 承重底盘的结构及应用 |
4.2 室外机冷凝器的结构及应用 |
4.3 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及应用 |
4.4 室外风机的结构及应用 |
4.5 整体室外机安装效果 |
4.6 喷气增焓多联机制冷、制热量计算的建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频多联机制热量变化的实验测试与分析 |
5.1 未做提升设计的普通变频多联机实验测试 |
5.2 按本方案设计提升后的变频多联机实验测试 |
5.3 提升前后的测试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致谢 |
(5)外销型R32分体式空调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R32及节流短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R32替代R410A的可行性分析及理论计算 |
2.1 R32和R410A的物理性质比较 |
2.2 R32替代R290的热力学可行性分析 |
2.3 R32和R410A理论制冷循环计算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3 空调节流元件的节流特性 |
3.1 短管节流的节流特性 |
3.2 毛细管的节流特性 |
3.3 电子膨胀阀的节流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4 空调系统的调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
4.1 实验原理 |
4.2 空调性能实验方案 |
4.3 性能调试过程 |
4.4 调试结果 |
4.5 空调性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使用节流短管和电子膨胀阀的对比分析 |
5.1 电子膨胀阀的调试结果 |
5.2 调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变工况下变频压缩制冷机组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变频制冷机组性能的研究 |
1.2.1 最小稳定过热度线和振荡现象 |
1.2.2 压缩机吸气带液的研究 |
1.2.3 压缩机变频率特性 |
1.2.4 变频压缩机性能模型 |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实验装置设计 |
2.1 引言 |
2.2 实验装置硬件部分 |
2.2.1 实验台总体结构 |
2.2.2 压缩机 |
2.2.3 蒸发器及冷冻水循环 |
2.2.4 冷凝器及冷却水循环 |
2.2.5 过冷装置 |
2.2.6 科氏力质量流量计 |
2.2.7 电子膨胀阀 |
2.2.8 可视管 |
2.2.9 温度、压力测量装置 |
2.3 实验装置数据采集和控制软件部分 |
2.3.1 PLC可编程控制器及程序 |
2.3.2 三维力控程序 |
2.4 实验台操作步骤 |
2.4.1 开机步骤 |
2.4.2 关机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过热度振荡的机理与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与计算公式 |
3.2.1 实验方法 |
3.2.2 计算公式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3.1 完全蒸干点在蒸发器中振荡引起的随机波动 |
3.3.2 变膨胀阀开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
3.3.3 变水侧加热量对稳定性的影响 |
3.3.4 变冷却水出水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缩机变频率下系统运行特性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与计算公式 |
4.2.1 实验方法 |
4.2.2 计算公式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不同压缩机频率下系统性能 |
4.3.2 不同压缩机频率下压缩机性能 |
4.3.3 不同压缩机频率下电子膨胀阀调节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变工况模型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压缩机电效率实验 |
5.2.2 压缩机容积效率实验 |
5.2.3 计算公式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压缩机电效率实验结果 |
5.3.2 压缩机容积效率实验结果 |
5.4 稳态半经验模型建立 |
5.4.1 压缩机电效率模型 |
5.4.2 压缩机容积效率模型 |
5.5 拟合结果实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一、论文 |
二、科研项目 |
三、荣誉奖励 |
致谢 |
(7)毛细管与电子膨胀阀在变频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两种节流机构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
2) 与毛细管相比, 电子膨胀阀有以下几个显着优势[1] |
1 电子膨胀阀与毛细管在变频空调系统上的应用分析 |
1.1 变频空调器性能最适化应用 |
1.2 在房间空调器中降低制冷剂噪声的应用[3] |
1.3 在提高空调器低温、除霜能力上的应用 |
1.4 在空调器防凝露问题上的应用 |
2 电子膨胀阀与毛细管节流在变频空调上的能力对比[4] |
2.1 制冷、制热性能数据对比分析 |
2.2 能效对比分析 |
3 结论 |
(8)地源水冷VRV系统中压缩机与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VRV多联机系统中电子膨胀阀与压缩机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2 地源水冷多联机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室内机中电子膨胀阀与蒸发器的模型分析 |
2.1 概述 |
2.2 电子膨胀阀数学模型的确定 |
2.3 蒸发器数学模型的确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过热度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
3.1 概述 |
3.2 电子膨胀阀与蒸发器传递函数 |
3.2.1 系统制冷剂相关参数 |
3.2.2 电子膨胀阀的传递函数 |
3.2.3 蒸发器的传递函数 |
3.3 控制器的数学建模 |
3.3.1 PID控制概述 |
3.3.2 控制器的数学模型 |
3.4 MATLAB仿真 |
3.4.1 系统建模仿真概述 |
3.4.2 系统建模仿真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室内机侧控制算法与仿真 |
4.1 概述 |
4.2 空调房间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 |
4.2.1 空调房间建模与特性参数的估算 |
4.2.2 电子膨胀阀+蒸发器的一体化建模 |
4.2.3 房间闭环反馈控制仿真 |
4.3 室内温度串级控制系统 |
4.4 小结 |
第五章 电子膨胀阀-压缩机协同控制方案设计 |
5.1 概述 |
5.2 基于末端电子膨胀阀开度的压缩机变频控制 |
5.2.1 电子膨胀阀开度信号叠加 |
5.2.2 电子膨胀阀开度与流量关系 |
5.2.3 压缩机频率与流量关系 |
5.3 电子膨胀阀-压缩机的复杂控制系统 |
5.3.1 电子膨胀阀-压缩机前馈控制方案的利与弊 |
5.3.2 电子膨胀阀-压缩机的控制系统优化 |
5.4 小结 |
第六章 地源水冷VRV系统能耗分析 |
6.1 概述 |
6.2 TRNSYS软件仿真 |
6.2.1 建筑负荷动态仿真 |
6.2.2 地源水-水热泵机组能耗仿真 |
6.3 水-制冷剂热泵系统与水-水热泵系统能耗比较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9)空调系统中毛细管和电子膨胀阀的等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节流装置工作原理 |
2.1 电子膨胀阀的工作原理 |
2.2 非绝热毛细管工作原理 |
3 电子膨胀阀与非绝热毛细管等效关系研究分析 |
3.1 非绝热毛细管总长度的模拟计算 |
3.2 非绝热毛细管过冷液体区的数学建模 |
3.3 非绝热毛细管过冷段长度的模拟计算 |
3.4 非绝热毛细管的汽液两相流动区的数学建模 |
3.5 非绝热段两相区长度的模拟计算[6] |
3.6 非绝热段相区边界确定 |
3.7 电子膨胀阀流量理论计算 |
3.8 电子膨胀阀和非绝热毛细管等效原理 |
4 空调系统节流等效关系研究的准确性验证 |
4.1 实验研究对象 |
4.2 测试工况 |
4.3 实验数据 |
5 研究总结 |
(10)电子膨胀阀和毛细管在定频空调器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膨胀阀和毛细管的结构及理论对比分析 |
1.1 结构对比 |
1.2 理论对比分析 |
2 试验研究 |
2.1 试验简介 |
2.2 试验结果分析 |
2.2.1 制冷能力及EER(能效比)影响分析 |
2.2.2 排气压力和排气温度影响分析 |
2.2.3 蒸发压力影响分析 |
3 结论 |
四、电子膨胀阀与毛细管在变频空调系统中的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膨胀阀:市场规模快速提升,商用市场前景可期[J]. 邓雅静. 电器, 2021(11)
- [2]R32热泵型变频空调性能与能效的试验研究[J]. 张云,谢培钦,陈孚江,陈海飞. 流体机械, 2021(08)
- [3]空调系统中电子膨胀阀的性能及应用研究[J]. 刘芳. 日用电器, 2021(06)
- [4]喷气增焓变频多联机系统性能提升的方法与实验研究[D]. 高德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外销型R32分体式空调器的研究与开发[D]. 文育聪.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变工况下变频压缩制冷机组性能的实验研究[D]. 虞中旸. 上海理工大学, 2018(04)
- [7]毛细管与电子膨胀阀在变频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对比分析[J]. 杨爱玲. 日用电器, 2018(04)
- [8]地源水冷VRV系统中压缩机与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研究[D]. 王琳. 山东建筑大学, 2018(02)
- [9]空调系统中毛细管和电子膨胀阀的等效关系研究[J]. 李远航,郑永杰,左双全,吴莉. 家电科技, 2017(11)
- [10]电子膨胀阀和毛细管在定频空调器中的应用分析[J]. 胡朝发,陈华康,汪俊勇. 制冷与空调,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