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兰兰,乐传永[1](2021)在《近40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进展与前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SATI和Citispace分析工具,结合文本分析发现:近40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趋势呈现倒"V"型,变化趋势明显;研究机构区域分布广,教育实践活跃;发文期刊专业对口,但是整体水平不高;核心研究者数量较多,但研究者之间相对独立,没有形成具有整体影响力的研究团队。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定位研究、高校继续教育功能和价值研究、高校继续教育变迁逻辑研究、高校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研究、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研究、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策略研究和特定人群的大学后继续教育研究等八个方面。文章建议:未来高校继续教育应立足我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积极开展高校与区域共生的继续教育价值选择研究,推进终身教育视野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增强高质量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开展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研究,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混合学习模式研究,开展高校继续教育体系重构研究等。
郑小凤[2](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仇淼[3](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是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能力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培训模式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将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成某种标准样式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培训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线下培训的内容照搬,而是根据参训人员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培训偏好展开的新兴培训方式。受制于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施趋于形式化和评价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由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子系统组成。基于认识到成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身需要、自主驱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建构式学习,学习内容需与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关,因此,成人教育理论成为本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法,探索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过程、现实样态,形成的特点、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历史溯源发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形成了肯普非线性模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形成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尼文混合模式。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不再以单一目标或内容框定某一固定培训模式,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沉浸式”“全息化”的优势。第二章阐释了肯普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肯普模式发布初期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社会不断发展,肯普模式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e MSS项目作为肯普模式的案例代表,呈现出非线性的实施方式。该项目专为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设计,其在线学习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参训教师可以按需选择任意学习空间。第三章阐释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史密斯-雷根模式作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大策略设计,从而达到学习者高效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迁移知识的目的。美国人民大学教育硕士计划作为史密斯-雷根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注重培训策略的设计,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参训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探索和运用。第四章阐释了尼文混合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带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尼文混合模式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计算机设备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作为尼文模式的现实案例,致力于为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初级准备和高级准备等课程,注重将教育技术融于教育者准备计划各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并强调用教育技术协助参训教师查询、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第五章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特点、普适性及可借鉴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在线培训模式目标的设计呈现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和预测参训教师需求的特征;第二,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设计始终秉承参训教师需要完整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理念;第三,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重视以情景任务为导向,建构在线实践共同体;第四,美国带有州独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政府、在线培训平台等组织协同保障培训质量。此外,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重视教师的内生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差异性,并注重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在线培训项目和平台的设计中,这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六章根据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建构和运行的探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全息化”技术全面、多维收集数据,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在线培训目标;二是关注教师个人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参训教师提供定制化在线培训内容;三是注重参训教师、培训教师以及在线培训平台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四是重视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质量,引入第三方和微认证评估机制,协同政府、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组织,建立在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唐姝敏[4](2020)在《“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使得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也随之产生了极大的变化。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当今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互联网+”的形态,网络化已经基本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教育环境也在随之变化。教育行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在不断对教学手段及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特别是终身教育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当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网络化教学及管理模式已经初见雏形,各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也在逐步实现网络教学,建设搭建了各自的网络化教学管理平台。然而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改革在取得了一定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互联网+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学员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利用率低下;第二网络教学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水平落后,无论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建设还是管理团队在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上都未能跟上网络教学改革的进程;第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局限性。这些问题都为“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为今后建设“互联网+教育”教学大平台的建设带来阻碍,也亟需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中得到解决。因此,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在终身教育理论、资源共享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等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网络化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案例,研究分析其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中应用投入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情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明确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实行网络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质量、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及提升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素质三个方面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提出思路建议,以期对“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为今后建设“互联网+教育”教学大平台提供基础,为改革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社会认可度的提升提供帮助。
冯琳[5](2020)在《“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文中指出美国高校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初期,走在世界的前列。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等将高等教育推向成人教育的前沿。“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将成人教育置于重要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使命之一。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所彰显的主要功能不同,均对当时社会及成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探析“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探求其功能的演进规律和特征,剖析影响功能发挥的因素,对于明确当下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在追溯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本论文围绕“功能演进”这一主线,将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针对主要功能是什么、演进动因、主要表现和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9世纪初期至“二战”之前,除高校教师偶尔为民众开设的讲座、课程以外,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以及初级学院运动是美国高校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早期实践,具有“社会福利”性质,表现并发挥促进工农业、社区和个人发展的功能。在理论研究方面,桑代克通过科学实验证明成人能够学习,林德曼对成人教育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实践和理论使得成人教育成为可能,并为“二战”后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战”爆发至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受战争、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以及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影响,美国高校成人教育主要表现并发挥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功能。高校在战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为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以及开展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对于满足战时国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维护战后国家社会稳定和提高国际地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在社会环境、《成人教育法》等相关法案及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得到发展,彰显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这一时期,社区学院获得快速发展并促进了成人职业发展,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以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对各类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为解决距离问题,方便在职成人学习,高校采用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并创新教育模式,开展针对性教育。促进成人职业发展的功能对促进不同水平成人职业发展、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以及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必要的人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在社会环境变化、《终身学习法》等相关法案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以及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彰显促进成人终身学习的功能。这一时期,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高校融合多元教育领域以及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使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扩大、满足了成人多元学习需求以及推进了美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对“功能演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尝试探讨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启示。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从服务国家与社会至强调个体价值,具有阶段边界的模糊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功能作用的实用性等特征。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要想发挥自身功能,需要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成人教育功能观;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性与特色;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袁正菲[6](2020)在《专业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继续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教师是培养国家新一代人才的中坚力量,尤其是高校教师,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质量保证者。本研究主要是探究了如何通过继续教育的手段来弥补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从专业化的背景入手,通过文献综述,归纳出近年来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呈现出理论性研究多于实践性研究的畸形研究趋势。通过梳理具有权威的文献资料得出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素养、继续教育等相关的概念并以此为文章进行的理论基础。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切入点,并结合访谈法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呈现信息化、终身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调查数据显示出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存在获取专业知识路径单一,提升专业能力的平台有限,对于教师专业情意的定位抽象的三大问题,并且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了运用继续教育的手段,强化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拓宽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路径;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各级各类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推进教师归属感和幸福感建设,加强教师专业情意训练等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建议。
郭家骏[7](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向春兰[8](2019)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最初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为提高教师学历,但现在转变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然而,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较国外继续教育起步晚,需要去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颇多。本文对参加201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学员、生物说课比赛教师和石河子市在职生物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政策、培训模式,对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提出建议与对策。通过对有效的103份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教师的基本情况: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3.3,教龄在10年及以上占47.57%,教龄在10年以下的占52.43%;专科学历占5.83%,本科学历占66.02%,生物教育类研究生学历占18.45%;高级职称教师占17.48%,中级职称的教师占28.16%,初级职称的占39.81%,无职称的占14.56%。(2)教学基本情况:在职业选择方面,热爱生物教师这一职业仅占47.57%;很大一部分教师由于其他原因选择教师,例如工作稳定或者喜欢校园生活。在能力与知识方面,缺乏科研能力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60.19%,其次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占总人数的18.45%,在教学能力方面,绝大多数教师都可以胜任教学任务。(3)参加继续教育基本情况:在参加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参加过网络培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本级专题培训和校本培训。参加培训希望提升教研、科研能力、教学方法、手段及技能。然而,很多教师没有培训时间,其人数占47.57%,也有很多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其人数占45.63%。(4)参加继续教育的期望:教师期望担任继续教育培训人员为一线教师的占71.84%,开设课程方面:期望开设的课程为生物实验设计与实施的占63.11%,生物教学设计与实施占62.14%,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占60.19%,课堂教学艺术占60.19%。考核方式期望为考勤及学习笔记占31.07%,课堂发言及作业占31.07%。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访谈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加强生物教师的自我提升意识;(2)培训需因材施教,由于教师的职称年龄不同,对培训的要求不同;(3)教师培训方式和内容需多样化,激发教师培训兴趣,实现高效性;(4)关注生物教师的需求;(5)完善生物教师继续教育体制。
刘亚平[9](2019)在《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以A大学为例》文中认为高校作为我国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继续教育转型呼声中,普通高校进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势在必行。观念引领、思想启蒙对教育转型都非常重要,但是这些仅是活跃在意识里的起点,要想教育转型能够顺利开展并将最终结果落实稳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制度变迁。可以说,继续教育转型实际上是以继续教育制度转型为核心的。继续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一面,在为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储备高质量人才队伍、推动地区高质发展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在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社会进步进程中,继续教育尤其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制度变迁、办学水平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探讨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新时代,无论是对我国继续教育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还是对满足新时代人民之所需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我国继续教育政策在高校领域中的发展轨迹,明确其进步与缺陷,提出高校进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必然性。其次以宁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A大学为例,梳理该校继续教育主要负责部门继续教育学院近年来的各方面制度建设举措。在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在制度创新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高校继续教育在制度创新中面临的五大问题:人力资源缺乏、学院自主权小、奖惩机制不完善、外部需求不足、文化建设薄弱。并借助制度变迁理论工具,从政府、高校、制度相关人三个层面分析困境原因。最后提出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原则,从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外部环境、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内部环境的两大层面,提出助力区域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郭孟梅[10](2019)在《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以宁夏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成人对于知识的掌握、学历与非学历的社会需求正在逐步扩大,基于此,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作为高校二级学院的继续教育学院正在抓住有利局势横纵发展,拓展学院业务,承担国家课题,同时,借由本院教师群体与各个专业二级学院的教师群体,制定教学计划,执行教学活动,对于成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可在一定程度上认为,继续教育学院在宏观层面推动继续教育发展,参与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活动的教师群体则在微观层面推动继续教育发展,且是推动发展的主体力量。但在实际过程中,对于以二级学院作为基点,进行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且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涉及继续教育学院教师群体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高校教师既作为普通的个体,进行基础教学活动,同时也遵守院校的各项政策制度,参与院校相关的管理活动,因此关于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对于微观层面的教学活动与宏观层面的管理活动都具有参考价值且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整理满意度的相关概念,了解国内外对于满意度以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结果,同时借鉴李志英博士论文中问卷的相关维度,确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内容。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公办高校为例,根据校内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师群体的相关访谈以及自编问卷,对200名参与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活动的教师进行调查。通过SPSS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整体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西部地区高校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参与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活动的教师群体工作满意度总体一般,处于中等水平;在各个维度中,领导与管理维度、组织氛围与同事关系维度、自我实现与发展维度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有重要相关关系;基本信息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除开性别因素,其余均达到了显着水平。依据研究结果,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从高校、继续教育学院、高校教师以及政府四个层面给出针对性对策:把握宏观方向,规划顶层设计;准确自我定位,弹性管理部门;教学相长,自我提升;明确方向,形成氛围。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论(论文提纲范文)
(1)近40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进展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研究方法 |
2.数据来源 |
二、高校继续教育研究概况 |
1.总体发文趋势分析 |
2.研究机构分析 |
3.发文期刊分析 |
4.核心作者集聚分析 |
三、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 |
1.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研究 |
2.高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研究 |
3.高校继续教育的变迁逻辑研究 |
4.高校继续教育的存在问题研究 |
5.高校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研究 |
6.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 |
7.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
8.特定人群的大学后继续教育研究 |
四、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 |
1.积极开展高校与区域共生的继续教育价值选择研究 |
2.推进终身教育视野下的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
3.增强高质量的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
4.开展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
5.加强多种类型的高校继续教育内容研究 |
6.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法制化研究 |
7.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
8.开展高校继续教育体系重构研究 |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价值凸显:在线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现实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
(三)理论困惑: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研究不够突出 |
(四)他者参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 |
二、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 |
(二)在线培训 |
(三)在线培训模式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 |
(二)成人教育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步骤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进程 |
一、萌芽期(20世纪40-60年代) |
(一)时代背景:“八年研究”对教师培训的转向 |
(二)培训目标:“得到一个教师”转向“得到一个合格的教师” |
(三)模式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肯普的非线性模式主导 |
二、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的要求提高 |
(二)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 |
(三)模式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史密斯-雷根的线性模式主导 |
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对教师多样化要求 |
(二)模式目标:教师个性化发展 |
(三)模式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尼文混合与肯普、史密斯-雷根模式并行 |
第二章 肯普的非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并行 |
(二)建构条件:循环设计法保障内容针对性 |
(三)建构形态:四要素、双椭圆结构、三目标、九环节 |
二、实践运作:eMSS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
(一)运作准备:项目设计呈周期性 |
(二)运作流程:双椭圆式运行结构 |
(三)成效影响:因材施训成效显现 |
第三章 史密斯-雷根的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
(二)建构条件:形成性评价从教师需求分析起贯穿始终 |
(三)建构形态:分析、策略、评价三大版块 |
二、实践运作:美国教育硕士计划(美国人民大学) |
(一)运作准备:详细设计三大类培训策略 |
(二)运作流程:注重以传递教学策略为培训内容及培训策略的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成效显现 |
第四章 尼文的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行 |
(二)建构条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每个阶段质量 |
(三)建构形态:前研究、设计(再设计)、终结性评价三大板块 |
二、实践运作: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 |
(一)运作准备:注重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与学习理论的融合 |
(二)运作流程:注重计算机设备提供支持并保障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育技术与培训融合的成效显现 |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特性分析 |
一、对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
(一)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 |
(二)内容:注重教师为中心 |
(三)实施:关注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
(四)保障:聚焦多维度 |
二、对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的普适性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内生需求的支持度 |
(二)外部保障的普适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保障机构聚合互动 |
三、对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可借鉴分析:关注教师完整生命成长 |
(二)外部保障可借鉴分析:兼顾教育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启示 |
一、目标:创新教师需求分析方法 |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集成数据 |
(二)“全息化”技术为教师精准画像 |
二、内容: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本原 |
(一)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 |
(二)体现教师实践性工作逻辑 |
三、实施: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载体 |
(一)优化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的交互方式 |
(二)建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 |
四、保障:建立多维在线培训保障体系 |
(一)多元整合质量保障团体 |
(二)互联整合质量保障技术 |
结束语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 |
1.2.3 评价与反思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
2.1 概念界定 |
2.1.1 成人高等教育 |
2.1.2 教学改革 |
2.1.3 互联网+ |
2.2 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
2.2.1 分散性 |
2.2.2 规模性 |
2.2.3 特殊性 |
2.3 主要理论基础 |
2.3.1 终身教育理论 |
2.3.2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
2.3.3 资源共享理论 |
第3章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
3.1 成人高等教育历史回溯 |
3.1.1 探索初建时期 |
3.1.2 改革发展时期 |
3.2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 |
3.2.1 传统教学手段时期 |
3.2.2 现代技术教学阶段 |
3.3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现状概述 |
3.3.1 教学管理模式转变 |
3.3.2 教学手段转变 |
3.3.3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特点 |
3.4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3.4.1 政策支持 |
3.4.2 信息技术的支持 |
3.4.3 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 |
第4章 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学改革案例研究 |
4.1 “互联网+”时代教学平台建设现状 |
4.1.1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情况 |
4.1.2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资源投入情况 |
4.1.3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情况 |
4.2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1 “互联网+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 |
4.2.2 网络教学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水平落后 |
4.2.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局限性 |
4.3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归因 |
4.3.1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不完善 |
4.3.2 信息化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欠缺 |
4.3.3 资源共享建设不完善 |
第5章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
5.1 改革提升网络教学质量 |
5.1.1 制定网络教学管理质量标准 |
5.1.2 提升学员参与网络教学积极性 |
5.1.3 完善网络教学评价管理 |
5.2 改革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
5.2.1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
5.2.2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
5.2.3 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建设 |
5.2.4 推进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
5.3 改革提升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 |
5.3.1 针对学员开展网络教学培训 |
5.3.2 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专业技能 |
5.3.3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
(5)“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溯源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实践的积累 |
一、教育对象向成人拓展:赠地学院运动 |
二、形式制度化探索:大学推广运动 |
三、新生力量的出现:初级学院运动 |
第二节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的探索 |
一、桑代克——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科学基础的奠基者 |
二、林德曼——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二战”爆发到20世纪50年代末) |
第一节 主要功能突显的动因 |
一、“二战”期间国家对各方人才的迫切需要 |
二、战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
三、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与促进作用 |
第二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战时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 |
二、为战后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 |
三、开展公民教育、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三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满足战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 |
二、维护和推动战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社会环境对成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与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成人职业发展的促进 |
二、培养企业员工与各类专业人员 |
三、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运用及教育方式创新 |
第三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促进不同水平成人的职业发展 |
二、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 |
三、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至今)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后工业社会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 |
二、融合多元教育领域 |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
第三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推进成人教育机会的扩大化 |
二、满足成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
三、推进美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省思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 |
一、从服务国家与社会到强调个体价值 |
二、阶段边界的模糊性 |
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
四、功能作用的实用性 |
五、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与高校成人教育发展之间的平衡性 |
第二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
一、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 |
二、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功能观 |
三、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与特色 |
四、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增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专业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继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教师专业素养等相关概念界定 |
六、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继续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概况 |
一、调查过程 |
二、调查方法与实施 |
三、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教师专业素养维度分析 |
一、教师专业知识的维度分析 |
二、教师专业能力维度分析 |
三、教师专业情意维度分析 |
第三节 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师专业知识获取路径单一 |
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平台少 |
三、教师专业情意定位抽象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教师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呈现信息化 |
一、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多元化 |
二、教师继续教育途径信息化 |
第二节 教师专业情意的继续教育日渐终身化 |
一、教师专业理念具象化 |
二、教育终身思想更加明确 |
第三节 教师专业能力的继续教育逐渐人性化 |
一、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化 |
二、唯论文时代日趋终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强化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对策 |
第一节 增设信息素养培训,拓宽教师专业知识获取路径 |
一、开办信息素养培训班 |
二、改善教学环境,配备相关资料库 |
三、配备专门的计算机辅导教师 |
第二节 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
一、打破“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论 |
二、鼓励教师参与课外教学讨论活动 |
三、建立高校教师分类评价体系 |
第三节 推进教师归属感建设,强化教师专业情意训练 |
一、提高教师职业满意度,增强教师归属感 |
二、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
三、着力营造社会尊师重教氛围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基础 |
六、研究设计 |
七、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概念与内涵 |
(一)终生教育 |
(二)成人教育 |
(三)继续教育 |
(四)终生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关系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一、国内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 |
二、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 |
三、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发展以及政策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启示 |
第三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分析 |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物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
(一)性别情况 |
(二)教龄情况 |
(三)学历情况 |
(四)职称情况 |
二、教师与学校情况调查 |
(一)生物教师动机调查 |
(二)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最缺乏的专业能力调查 |
(三)所在地区及学校开展生物教学研究情况调查 |
(四)组织课堂教学与各项实验活动中胜任情况调查 |
(五)生物教师最需掌握的学科知识调查 |
(六)学校针对生物学科专门配备的实验场所调查 |
(七)学校生物实验仪器调查 |
(八)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情况调查 |
(九)对生物教材的熟悉程度调查 |
(十)教学反思情况调查 |
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生物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 |
(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生物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调查 |
(三)对继续教育的政策了解情况调查 |
(四)参加过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调查 |
(五)影响生物教师继续教育效果因素调查 |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生物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望分析 |
(一)生物教师对担任继续教育的培训人员期望 |
(二)生物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希望得到提升方面的期望 |
(三)生物教师对生物方向培训课程期望 |
(四)生物教师对公共教育课程期望 |
(五)生物教师对开设的生物实验课来源期望 |
(六)生物教师对开设的生物实验课重点内容讲解期望 |
(七)生物教师对培训过程中案例素材来源期望 |
(八)生物教师对培训方式的期望 |
(九)生物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考核方式的期望分析 |
第四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研究 |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现有的问题分析 |
(一)生物教师缺乏自我提升意识 |
(二)培训缺乏因材施教 |
(三)教师培训方式缺乏多样化 |
(四)部分学校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工学冲突 |
(五)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师缺乏与学员沟通交流 |
二、对策与建议 |
(一)加强生物教师的自我提升意识 |
(二)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
(三)科学的培训方式 |
(四)关注生物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需求 |
(五)完善生物教师继续教育体制 |
第五章 研究不足之处和展望 |
一、研究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书籍 |
二、期刊论文 |
三、硕博论文 |
四、英文论文 |
附录一 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以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呼唤继续教育制度创新 |
(二)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现实紧迫性 |
(三) 制度创新关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成败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一) 制度变迁理论 |
(二) 委托代理理论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高校继续教育 |
(二) 制度创新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 |
(二) 国外研究 |
(三) 国内外研究简要述评 |
六、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制度变迁 |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程 |
(一) 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49-1966) |
(二) 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1988) |
(三) 整顿促发阶段(1989-1991) |
(四) 制度化发展阶段(1992-2000) |
(五) 深化管理阶段(2001-至今) |
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制度问题分析 |
(一) 制度建设滞后 |
(二) 路径依赖现象严重 |
(三) 高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能力不足 |
三、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
(一) 内生驱动力——消解教育矛盾 |
(二) 根本原因——矫正制度缺陷 |
(三) 外部驱动力——调整利益追求 |
第三章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证分析 |
一、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践分析 |
(一)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背景 |
(二)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举措 |
二、A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制度创新因素分析 |
(一) 整体状况评价 |
(二)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
(三)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阻力因素分析 |
(四) A大学继续教育制度创新面临的困境 |
第四章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迟缓原因分析 |
一、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
(一) 政府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委托-代理关系 |
(二) 制度供给中的“政府缺陷” |
二、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组织行为分析 |
(一) 高校继续教育组织与制度的关系 |
(二)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组织限制” |
(三)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成本估计 |
三、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中的个人与集团行为分析 |
(一) 人的有限理性 |
(二) “搭便车”与集团定位 |
第五章 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路径优化 |
一、明确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原则 |
(一) 坚持制度创新的全局观 |
(二) 坚持制度创新的长效观 |
(三) 坚持制度创新的人本观 |
二、优化制度创新外部环境 |
(一) 框架政府管理权限:政府指导、高校主导 |
(二) 加强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区域创新活动的统筹者 |
(三) 加强政府兜底责任:让制度创新“有底” |
三、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内部环境 |
(一) 唤醒主体意识、责任意识 |
(二) 加强学院办学自主权 |
(三) 构建开放的组织结构 |
(四) 克服“搭便车”心理 |
(五) 注重人才多样化建设 |
(六)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以宁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缺失 |
(二) 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具有特殊性 |
(三) 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应当成为学院发展的评价指标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假设 |
四、理论基础 |
(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二)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 |
(三) 人力资本混合雇佣模型理论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满意度 |
(二) 西部地区 |
(三) 继续教育学院 |
(四) 在职教师 |
六、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 |
(二) 国外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方法 |
二、预调查 |
三、问卷编制 |
四、问卷的检验与修改 |
(一) 数据录入和整理 |
(二) 项目分析 |
(三) 信度检验 |
(四) 效度检验 |
第三章 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分析 |
一、样本概况 |
(一) 样本选取 |
(二)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二、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统计与分析 |
(一) 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总体状况 |
(二) 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状况 |
(三) 满意度各个维度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
(四) 基本信息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
三、结论 |
(一) 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整体现状 |
(二) 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三) 基本信息对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
第四章 提升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应对策略 |
一、学校:把握宏观方向,规划顶层设计 |
(一) 管理权力下移,激发继续教育学院自身活力 |
(二) 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回归学院本质 |
(三) 凸显自身特色,做有品牌的教育 |
二、继续教育学院:准确自我定位,弹性管理部门 |
(一) 以需求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 |
(二) 搭建学习平台,促进内外部门资源整合 |
(三) 以人为本,柔性治理 |
(四) 改善薪酬制度,提升回报水平 |
(五) 严格准入制度,确保生源质量 |
三、继续教育学院教师:教学相长,自我提升 |
(一) 树立正确师生观,促进自我发展 |
(二) 回归教师本质,平衡发展矛盾 |
四、国家:明确方向,形成氛围 |
(一) 明确继续教育发展方向,形成继续教育发展合力 |
(二) 明确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地位,倡导尊师重教 |
附录 |
附录一: 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预调查) |
附录二: 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访谈问卷 |
附录三: 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以宁夏自治区为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近40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进展与前瞻[J]. 刘兰兰,乐传永. 终身教育研究, 2021(05)
-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D]. 仇淼. 西南大学, 2021(01)
- [4]“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D]. 唐姝敏. 湘潭大学, 2020(02)
- [5]“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D]. 冯琳. 河北大学, 2020(08)
- [6]专业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继续教育研究[D]. 袁正菲.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向春兰.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9]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以A大学为例[D]. 刘亚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以宁夏自治区为例[D]. 郭孟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