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 Pricing Model for Optical Networks(论文文献综述)
袁嘉琪[1](2021)在《面向光与无线融合网络的可信跨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联网快速发展产生了海量的复杂多样通信服务需求,给底层通信网络带来巨大压力,单一网络服务提供商运营的光与无线融合网络因资源瓶颈、地理限制等原因难以为所有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高效地整合利用各个网络服务提供商所运营的网络的资源,以应对物联网带来的挑战是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然而传统的商业合作模式需要极高的人力和资金成本维持,并且传统的合作方案一般是建立集中化的第三方平台,集中用户信息,将用户请求集中处理,这对于将用户信息作为核心资产的网络服务提供商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另外,由于物联网设备一般只搭载了简单的安全配置,容易被邪恶者控制,被用以进行DDoS攻击,所以网络在安全方面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的去中心化网络技术,能够低成本在多方组织之间建立安全可信交易环境,十分适合用于在多网络服务提供商组建资源交易网络。本论文从光与无线融合网络在面对物联网快速发展时所面临的资源和安全挑战出发,结合区块链技术与新环境下出现的需求,研究了在多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跨域资源交易模型。对跨域资源交易中存在的信任、效率和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利用区块链建立可信交易网络,在提高交易效率和网络安全方面提出了革新的机制和算法,并搭建实验仿真平台,进行了可行性验证与性能仿真。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与创新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总结了当前跨域网络在安全、信任、能源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联盟链的跨域可信交易架构,改进了光与无线融合网络的控制器的功能模块以实现可信协作交易环境。在此的基础上,设计了用于跨域交易的两种数字货币包括资源币和信用币,研究了基于信用币的成员等级管理模型,规范了网络中可以参与网络维护的成员准入准出规则。最后制定了用于信息高效分享的智能合约,赋予所提架构实时整合全网资源的能力。基于以上机制使得所提架构能够解决跨域网络的资源可信交易,并有效改善整体网络资源利用状况。第二,分析总结了区块链技术当前在交易效率方面的不足和所提跨域可信交易架构在信息分享、单点故障问题的需求,并挖掘出其在信任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面向跨域交易的智能合约以及通道合约,提出了基于智能合约的扩容机制,进而提升网络的交易效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业务流量负载环境下,这一方案相较与直接应用区块链的方案,在交易效率上至少可以提高十倍,并且网络的阻塞率降低了 20%,服务延迟降低了了 35%。第三,针对基于智能合约的扩容机制可能带来物联网设备的DDoS攻击方面的风险,分别从链上环境与链下环境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可能的漏洞。在此基础上,面向链上环境时,设计了基于信用币的链上奖惩策略,以引导用户的交易行为,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所提策略的可行性。针对链下环境,提出了基于SHA算法的数学难题作为用户接入的额外条件,增大邪恶用户攻击网络的成本。并采用布隆过滤器实现黑名单与白名单,加速节点查找分辨用户设备标识的速度,降低邪恶用户发起无用合约攻击消耗的资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机制和算法在正常用户与邪恶用户比在1至5之间都能够有效保护正常用户的接入,同时限制邪恶用户的接入,以抵御和削弱攻击的影响。
曹原[2](2021)在《量子密钥分发组网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任务。量子密钥分发是量子通信的重要分支,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是一种以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网络形态,为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论文以量子密钥分发组网与应用关键技术为中心,围绕“密钥存储、密钥中继、密钥提供、密钥服务”四个视角展开研究。针对量子密钥分发组网与应用的“灵活化、经济化、高效化、智能化”四个核心挑战,主要完成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密钥池灵活化构建技术、中继部署成本优化技术、多租户高效率提供技术、软件定义智能服务技术”四项技术创新,攻克了“低码率密钥资源与多业务密钥需求的最优化适配”这一科学问题,为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可扩展、高灵活及低时延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短板,提升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智能化水平。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针对“密钥存储”视角的技术挑战:如何进行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密钥池的灵活构建,以改进密钥存储灵活性和提升密钥池构建成功率?研究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密钥池灵活化构建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调度的量子密钥池构建方法。通过切片化方式将波/纤信道资源划分为更加精细的时/波/纤信道资源,在光纤网络上实现了量子密钥池的灵活构建。设计了面向时间调度量子密钥池构建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和基于联合路径/链路的路由、波长与时隙分配算法,分析了固定/灵活密钥消耗、均匀/非均匀时隙分配等问题,挖掘了量子密钥池构建成功率与多参数相互影响的关联关系,实现了量子密钥池构建成功率的灵活提升,使其最高可达100%。第二,针对“密钥中继”视角的技术挑战:如何对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多中继部署进行成本优化,以降低密钥中继成本和提升网络安全级别?研究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中继部署成本优化技术,提出了面向可信中继和混合中继部署成本优化的量子密钥分发组网方案。针对可信中继组网场景,通过构建可信中继组网成本模型以及设计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和启发式算法,提出了基于可信中继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成本优化策略,实现了可信中继的最优部署,相比基准算法(随机路由和信道分配)成本降低31%。针对混合中继组网场景,通过构建混合中继组网成本模型和安全模型以及设计启发式算法,提出了基于混合中继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成本优化策略,相比可信中继方案可使量子密钥分发网络部署成本降低25%、安全级别提升115%。第三,针对“密钥提供”视角的技术挑战:如何实现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多租户的高效提供,以提升密钥提供效率和降低租户请求阻塞率?研究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多租户高效率提供技术,率先提出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离线多租户和在线多租户高效提供策略。针对离线多租户场景,设计了离线多租户密钥生成率共享机制,提出了离线多租户密钥分配算法,揭示了离线租户请求成功率和全网密钥资源利用率的联合提升机理,实现了密钥资源供给与离线多租户密钥需求之间的高度均衡。针对在线多租户场景,设计了基于随机调度、匹配调度和最佳适配调度的在线多租户提供算法,提出了基于强化学习的在线多租户高效提供方案,相比三种启发式算法可使在线租户请求阻塞率降低60%、全网密钥资源利用率提升8.96%。第四,针对“密钥服务”视角的技术挑战:如何完成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服务的按需定制,以增强密钥服务智能性和降低量子密钥分发服务控制时延?研究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软件定义智能服务技术,提出了一种软件定义量子密钥分发即服务架构,具体构建了软件定义量子密钥分发即服务控制体系,从协议扩展、跨层交互流程、路由和密钥分配策略三个方面提出了软件定义量子密钥分发即服务实现方法。搭建了软件定义量子密钥分发即服务网络实验平台,测试并验证了软件定义控制技术有利于提升密钥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将量子密钥分发服务的控制时延从秒级降低至毫秒级。该工作利用软件定义控制技术实现了量子密钥分发服务的智能创建、修改和删除,为量子密钥分发智能化组网与低时延应用奠定了基础。
李书锋[3](2021)在《基于多芯光纤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资源分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量子密钥分发作为量子信息科学的重要分支,以其建立在量子力学和信息论框架下的无条件安全性特点,成为国内外热门研究内容之一。随着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不断深入,承载量子密钥的单芯光纤中的信道容量问题日益突出,空分复用技术的引用为量子密钥分发光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多芯光纤技术以其设计原理简单,成本低等特点成为空分复用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之一。在多芯光纤网络中,芯间串扰等噪声会给信号的传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使得多芯光纤网络中的资源分配问题存在一定阻碍。作为量子与经典光混合传输的承载技术,多芯光纤再一次受到了研究学者的重视,但基于多芯光纤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缺乏经典信息与量子密钥混传的资源分配方案。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评估多芯光纤网络技术中量子密钥信息与经典光信息之间的芯间串扰等物理因素,建立资源分配模型以及优化策略,最终通过实验仿真验证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提出了多芯光纤网络中基于芯间串扰与频谱感知的资源分配策略,通过芯间串扰的约束、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纤芯分配的角度提出多种方案并进行对比,从而解决多芯光纤网络中量子与经典业务基于芯间串扰的资源分配问题。(2)提出了多芯光纤网络中基于量子密钥池状态感知的资源分配方案,通过结合量子密钥池技术,综合评估了传输距离与芯间串扰等因素对业务请求带来的影响,而解决多芯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网络中长路由对量子信号带来芯间串扰的负面影响。(3)提出了多芯光纤网络中基于非合作博弈策略的资源分配模型,实现在多芯光纤网络中对混合业务的资源分配过程进行优化,从而解决多芯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网络中芯间串扰与网络资源利用效率等多个目标的平衡问题。
李怡嫱[4](2021)在《软件定义弹性光网络的资源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用户数和设备数的不断增长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灵活带宽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定义光网络凭借其业务灵活可控、光路弹性可调等优点,为构建灵活弹性的天地综合信息网络架构提供了可能。为满足天基信息网的多样业务需求,需拓展天基信息网业务弹性,研究其业务区分服务和资源分配按需定制;为应对地基骨干网大带宽消耗业务的需求增长,需拓展地基光网络速率弹性,实现网络多速率承载和光路按需分配。本文针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面临的多样业务差异化服务需求和大带宽业务传输需求,以高效利用频谱资源为出发点,拓展天基光网络业务弹性和地基光网络速率弹性,开展软件定义弹性光网络的资源优化方法研究,重点研究了软件定义弹性光网络中的卫星光网络混合业务资源分配方案、低松散度混合业务弹性资源分配算法、基于重预约的混合业务资源分配算法以及空分复用频谱灵活光网络的静态频谱资源分配方案。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面向混合业务的软件定义卫星光网络资源分配方案为满足软件定义卫星光网络中的多样业务需求,在研究软件定义弹性光网络架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软件定义卫星光网络的混合业务资源分配方案,该方案服务于由即时预约(Immediate Reservation,IR)业务和提前预约(Advanced Reservation,AR)业务组成的混合业务,根据全局网络状态信息,为业务分配波长和时隙资源。通过建立卫星光网络模型、混合业务模型和混合业务资源分配模型,提出了软件定义卫星光网络的混合业务弹性资源分配(Elastic Resource Allocation,ERA)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软件定义弹性光网络架构下的资源分配方案可实现灵活细粒度的网络资源控制,与不区分处理IR和AR业务的NoDiff-RA算法相比,ERA算法可以在AR业务占比为50%、流量强度为110Erl时使混合业务阻塞率下降约27.2%,波长利用率提高约2.91%。(2)低松散度卫星光网络混合业务弹性资源分配算法为减轻卫星光网络中资源碎片对网络性能的不利影响,本文在所提出的软件定义卫星光网络资源分配方案的基础上,研究了考虑碎片杂乱程度的混合业务资源分配算法。结合卫星光网络动态特性,将全局资源矩阵中的资源碎片分为尾部碎片和非尾部碎片两类,通过证明资源隙状态跳变数与资源碎片数之间的数值关系,将不同类型碎片的杂乱程度进行了量化,定义了一种名为资源松散度的碎片程度表征方式,提出了 一种低松散度的混合业务资源分配(Elastic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Dispersion Degree,ERA-DD)算法,并分析了该算法对每种候选方案优先级的限制作用。仿真结果表明,所定义的资源松散度可准确表述网络的资源碎片情况,ERA-DD算法可有效限制各种候选方案优先级。与ERA和MTLSC算法相比,ERA-DD算法可在AR业务占比为50%、流量强度为110Erl时使总业务阻塞率分别降低约16.8%和9.21%,波长利用率提高约2.82%和-0.22%。(3)基于重预约的卫星光网络混合业务弹性资源分配算法为减轻混合业务中AR业务的资源提前预约对IR业务性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设计了混合业务资源重预约策略,对与IR业务有资源冲突的AR业务进行资源二次优化分配。通过分析IR/AR业务的状态转变,提出了一种基于重预约策略的混合业务弹性资源分配算法(Elastic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Reprovision,ERA-RP)。仿真结果表明,与ERA-DD算法相比,ERA-RP算法可以在AR业务占比50%、AR业务重预约间隔5s、流量强度为110Erl时使IR业务阻塞率降低约62.2%,波长利用率提高约16.1%。(4)空分复用频谱灵活光网络的静态频谱资源分配方案各类带宽消耗应用的增长使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地基骨干节点网正向频谱灵活光网络和空分复用光网络演进。为合理规划地基骨干网所需部署的频谱资源,研究空分复用(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SDM)频谱灵活光网络中调制阶数、空间维度和频谱资源的联合分配(Routing,Modulation levels,Spectrum and Space Assignment,RMSSA)问题。在研究频谱灵活光网络的自适应调制策略、SDM光网络的空间交换方式等资源分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 RMSSA问题的整数线性规划(Integar Linear Programming,ILP)模型,并提出了基于预分配和贪婪算法的LO-RMSSA启发式算法以应用于大规模网络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ILP模型可有效求解SDM频谱灵活光网络的静态RMSSA问题,且LO-RMSSA算法可较好地趋近ILP模型的解。与SGA算法相比,LO-RMSSA算法可在单个业务带宽请求为60~80Gbps时使网络所需频率隙数减少约28.24%。
黄昊[5](2020)在《浙江移动装维众包平台定价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携号转网政策的到来,运营商之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中国移动用户流失压力巨大。浙江移动作为中国移动龙头子公司,希望通过手机与宽带的捆绑业务增加客户黏性。因此,浙江移动需要依托宽带装维众包平台,通过众包模式进一步强化宽带装维服务,提升宽带用户满意度,在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占据更大的宽带市场份额。宽带装维众包平台作为新兴平台,定价问题是让装维众包平台有更强的成长与盈利能力的关键要素。本文首先对众包平台理论、双边市场理论、价格形成理论、博弈论、霍特林模型进行阐述。之后本文在装维众包平台的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对在运行过程中宽带用户与装维众包平台的博弈过程以及装维公司与装维众包平台的博弈过程进行分析,分析了不同博弈下的纳什均衡解。得出了参与者是通过比较获得的效用来选择不同的众包平台的结论,即平台如果能够提供更多的效用,就能够获取更多的用户。在此基础上,本文测算了在寡头竞争市场下不同平台的收益。以经典的霍特林模型为基础,本文假设线性城市存在两个平台YD及DX,建立了考虑初始效用,组间网络外部性,组内网络外部性,对双边用户收取的接入费,使用费以及初始成本在内的模型,并依据用户的单归属或多归属,求解了在均衡条件下,不同装维众包平台的效用,定价及双边用户数量。本文以浙江移动装维众包平台为案例,确认了在装维公司多归属,在收费模式中采用使用费的前提下,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平台对双边用户的定价与装维公司自身的组内网络外部性、装维公司与宽带用户的组间网络外部性以及平台之间的差异化因子有关。因此装维众包平台可以通过打造平台差异化服务,强化装维供公司相互竞争机制,划分区域减少防止大型装维公司垄断,扩大平台注册宽带用户数等措施来增加平台的议价能力,获取最大效用。本文的研究有别于以往的纯理论模型研究,着眼于特定商业模式下众包平台的定价模型探讨,并将现有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商业案例之中。同时给浙江移动装维众包平台提出部分策略建议,以期推动浙江移动装维众包平台发展,并以此为案例为其余众包平台的发展提供参考。
陈文征[6](2020)在《面向固定栅格与灵活栅格混合组网的多维资源分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清晰度视频业务、数据中心数据请求、分布式服务、云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型大容量业务的高速发展,传统光网络面临超大容量和灵活性的挑战,不断地探索先进高效的光传输系统及组网方案,建设频谱资源高效利用的光网络架构提上日程。对比于波分复用(WDM)光网络,灵活栅格光网络允许在更小的粒度上动态地分配频谱资源,以实现对有限可用网络资源的最佳利用。此外,由于光纤链路单芯传输容量几乎到达香农极限,空分复用(SDM)被认为是在未来网络扩容层面的另一个有发展前景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建设成本、升级的中断成本以及技术的成熟度等因素的限制,一次性升级全部固定栅格节点为灵活栅格节点或者一次性部署内部全部纤芯为灵活纤芯的多芯光纤现实意义不足。因此,由传统固定栅格光网络优先过渡到固定栅格与灵活栅格混合的光网络(频域混合组网)以及固定纤芯与灵活纤芯混合的空分复用光网络(空频域混合组网)既能满足业务发展的诉求又能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在频域和空频域混合组网中,多种维度资源混合,其物理约束有所差距,面对灵活动态的业务,如何合理规划路由、高效利用多维度资源成为光网络过渡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完成了三项核心工作,具体如下:第一,围绕固定栅格与灵活栅格混合组网的相关理论展开研究,分析了光网络的信道和资源分配方案的演进历程,深入研究了符合光网络发展进程和满足混合组网中各维度资源物理约束的节点结构,探讨了混合组网中频谱兼容性、芯间串扰等物理约束以及混合组网中一系列挑战,为后续章节算法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针对频域混合组网的路由资源分配问题,将现有频谱紧凑度模型改进,使其适合频域混合组网场景,并进一步提出了频谱混乱度模型以及以此模型为基础的路由资源分配算法。这一模型以链路频谱紧凑度及能够反映在特定路由中节点连接情况的节点辐射度为基础,对路由的频谱资源碎片化程度以及若在此光路又建立业务连接对光网络整体频谱资源状态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进而选择所有备选路由中有利于保持光网络较高资源效率的路由。结果表明,与基于最短径-首次命中的路由资源分配算法相比,SM-RW/SA算法在改善网络业务阻塞率方面有明显优势。此外,该算法在网络资源碎片化程度较高的场景中获得的收益更大,以及该算法能够获得更高的单位节点升级收益。最后,还在仿真分析过程中得到了应优先升级高连通性节点以及业务聚合节点的结论。第三,针对空频域混合组网的路由资源分配问题,阐述了芯间串扰与传输距离地关联并作出相应假设,将频谱紧凑度模型进一步改进成距离感知型频谱紧凑度以及距离感知型路由松散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面向空频域混合组网的基于状态辅助表的路由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通过合理规划不同维度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将空频域混合组网中的路由资源分配问题降维为类似频域混合组网中的路由资源分配问题。结果表明,通过灵活设置状态辅助表的刷新率可以平衡算法的执行时间与算法性能。此外,该算法在不同纤芯数量、不同灵活栅格比例、不同网络拓扑的情况下都能确保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高业务承载率。
王霞[7](2020)在《长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国务院于2013年8月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方案部署了中国宽带未来8年的发展目标及路径,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2018年,中国通信行业超前完成了2020年的宽带中国战略目标,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正在逐步打通。4G后期,三大运营商经过多轮“提速降费”后,均进入了微利时代。5G时代伊始,三大运营商开始抱团取暖、共建共享,在这场非零博弈中,共同推动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看似三大运营商竞合后偃旗息鼓,实则暗潮涌动,全业务竞争时代已经到来。由于光纤到户、千兆路由、5G等超高速网络条件逐步具备,智慧家庭概念兴起,融合产品形态日趋成熟。固网宽带资费业务需求激增,这将很大程度上成为通信行业重新洗牌的机遇。长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历经3年国企改革,成为中国联通和中国一汽的合资子公司。改革期间,随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进入市场,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市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固网宽带用户数持续锐减。如何扭转残局,维持及发展固网宽带用户,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通过营销学相关理论,结合作者在通信行业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现状和问题,并利用PEST模型对业务发展宏观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具体的市场需求,完成了SWOT分析,明确了该业务本身的优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依据STP营销理论,完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锁定“争新量、保存量、营销全覆盖”的市场定位。其次,在市场定位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业务发展的4P营销组合策略。其中包括基于产品的营销策略(单一宽带产品、专享化宽带产品和延伸服务产品)、基于价格的营销策略(合理化价格定位和重视存量经营)、基于渠道的营销策略(营业厅布局、增强线上营销力度和优化渠道效率)、基于促销的营销策略(加强异业合作和营销加入互动元素)。最后,为了保障营销组合策略的顺利落地,提出了营销策略实施保障。主要包括纵深推进划小改革、发展移动业务和深化融合业务、强化硬件支撑力量和全面深化“四能”改革。
王晴天[8](2020)在《接入网融合组网与多路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接入网技术演进和广泛部署促进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随着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等新兴网络与新型业务的涌现,不仅在带宽上,而且在时延等方面对于接入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纤与无线接入相结合的融合接入网具有高带宽低延迟和高灵活性等特点,是应对新型业务需求的有效解决方案。前期开展的FiWi接入网融合组网技术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从物理融合角度研究FiWi接入网融合网络的组网架构、资源调度和路由机制等;新的一类则运用网络虚拟化的思想来解决异构异质的FiWi接入网的融合问题。最近,一些学者结合接入网和边缘计算,研究了融合组网方案和业务机制,提升了网络支持低时延业务能力。然而,目前已有的FiWi接入网和边缘计算的研究大都仅考虑了无线子网作为卸载业务的方式,利用光纤子网连接业务和中心云,并为从统一调度资源的角度将两者融合;同时,在有限的网络资源条件下,需要解决业务计算密集和时延敏感的需求,保证业务的传输质量,这就要求新的融合接入网需要具备计算能力。本论文主要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针对上述问题,运用网络虚拟化的基本原理和引入边缘计算范例,围绕接入网融合组网方案和多路径网络虚拟化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接入网融合组网方案,以及提出了基于收益的资源调度算法和计算均衡的资源调度算法。第一,融合组网方案包括物理基础设施平面以及控制和管理平面,物理基础设施由FiWi接入网和边缘计算服务器组成,所有基础设施资源都被视为虚拟资源,控制和管理平面利用SDN实现网络集中控制和转发,以及采用NFV技术抽象网络和计算资源实现编排调度;第二,提出了基于收益的资源调度算法和计算均衡的资源调度算法,前者针对光纤链路带宽和无线链路带宽设定了不同的定价机制,在保证业务处理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选择光纤链路组网传输业务,后者从平衡节点中计算资源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衡量网络中计算资源为主的参数,根据该参数,在多数量业务到达时均衡分配网络中的计算资源;第三,建立实验仿真环境,验证了接入网融合组网方案下能够得到更大的业务接收率;通过与已有资源调度算法的对比,验证所提算法有较高的网络利用率和更高的业务收益。2)提出了一种多路径网络虚拟化方案和低时延多路径网络构建算法。第一,结合SDN和NFV技术,提出了一种多路径网络虚拟化方案。在方案中,网络控制功能和数据转发功能相分离,形成了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数据平面包括数据流拆分、映射、转发和流恢复模块完成多路径的实现步骤,控制平面设计了网络监测、网络资源管理、标签表维护、路径选择和权重计算模块,为多路径设计提供必要的控制管理;第二,基于上述方案搭建了实验平台,选择了已有的五种典型的多路径算法,从网络利用率、吞吐量和时延进行了测试对比,验证了平台与方案的有效性。第三,在基于网络虚拟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大象流分流的低时延多路径网络构建算法,与等效多路径算法相比,显着降低了网络时延并具有高网络吞吐量。3)提出了一种面向VR业务的接入网融合组网实施方案,以及基于博弈论破产模型的多边缘计算服务器资源分配算法。第一,该方案特点为利用边缘计算服务器物理临近的特性,将VR的渲染过程放置在边缘计算服务器中完成,并借助融合接入网高带宽、低时延的特性,在网络范围内实现边缘计算服务器协同合作处理VR业务的机制;第二,建立VR业务数学模型,分析VR业务在多台边缘计算服务器协作下的处理机制,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破产模型的多边缘计算服务器处理VR业务的资源的分配算法;第三,建立实验仿真环境,通过网络吞吐量、VR业务接收率等参数,验证所提出算法的优势。
蔡君峰[9](2018)在《智能制造工业的无源光网络优化及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与工业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先进制造等创新成果跨界融合,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而由此产生的全新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正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应运而生,并推动着全球工业体系的智能化变革,即“第三次浪潮”。随着“第三次浪潮”的到来,智能制造工业正在全世界飞速发展,并已经代表着制造工业的发展方向。“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全球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集成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基础的网络,工业智能化必须以网络为依托,否则就是传统形式的工业活动,如果没有网络,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智能化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所谓的互联互通的工业全体系;网络其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等技术实现工业数据的广泛融汇。作为核心的数据,其是通过对全周期的所有工业数据进行有效的感知、收集和融汇应用,形成了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化智能,从而实现机器的计划性生产、运维管理的优化、生产协同合作的组织和商业营销模式的创新,因此推动工业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作为整个体系最重要保障的安全方面,也就是通过建设覆盖工业全系统的安全有效防护体系,确保工业智能化的实施。工业网络的发展充分体现出了几个产业生态系统的融合,这也是构建工业全生态系统、实现工业全智能化发展的必备条件。考虑到智能制造工业生产体系必须依托于强大网络与通信能力的支持,而传统网络的组网瓶颈以及存在着网络安全风险,本文提出了全光网(PON)解决方案及风险管理研究,系统的提出了数据、语音、监控、无线等解决方案,并针对于全光网络的安全性提出了网络安全设计和安全管理规范,其目的是使工业互联网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关键的基础设施,使其为现代工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毅爽[10](2019)在《带有卸载协同的边缘云增强FiWi节能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光无线融合接入网络有效融合低成本、高带宽和高可靠的光网络与高移动性、高灵活性的无线网络成为移动边缘计算系统的网络构架重要解决方案之一。研究表明,接入网产生的能耗占据整个通信网能耗的较大比重,并且随着5G应用的普及通信设备数量指数级的增长,其能耗也将继续增大。光无线融合接入网络存在光网络单元利用率低,数据传输过程中控制开销较大的问题,如何在保障网络性能和卸载效率的基础上降低整个网能耗是光无线融合接入网络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设计有效的卸载节能机制对降低光无线融合网的能耗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本文对光无线融合接入网络的背景、架构、发展前景及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云增强光无线融合网中的动态带宽分配机制,其次介绍了现有的节能机制,主要包括卸载节能机制和光域与无线域的传输节能机制。其次,本文给出一种基于两层Stackelberg博弈的节能卸载策略。首先从光无线融合网所承载业务的特性出发,结合卸载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对拥塞开销和卸载收益系数进行量化,通过分析用户卸载的请求,在卸载协同休眠机制下给出了网络中各博弈参与者的效用函数,进而确定两层Stackelberg博弈模型。然后分别采用逆向归纳法和两阶段分布式算法实现各子博弈的纳什平衡。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卸载策略在有效减少网络能耗的同时保证了参与者的收益。再次,本文提出一种带有负载转移的光网络单元卸载协同休眠机制。通过分析负载转移时无线域多跳传输时延和目标光网络单元的报告帧发送时刻,进而确定休眠光网络单元和目的光网络单元完成负载转移。然后光网络单元协同考虑边缘服务器的回传数据到达时刻和无线域控制帧的发送时刻,选取最合适的休眠时长以减少控制开销,从而在保证卸载业务时延的前提下,减少卸载业务传输时给光无线融合网络带来的能耗开销。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机制在保证卸载业务时延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网络能耗。最后对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做出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二、A Pricing Model for Optical Network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Pricing Model for Optical Networks(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光与无线融合网络的可信跨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光与无线融合网络 |
1.1.2 区块链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与无线融合网络 |
1.2.2 区块链与交易协作网络 |
1.3 主要工作和论文构成 |
1.3.1 主要工作 |
1.3.2 论文构成 |
第二章 基于联盟链的跨域可信交易架构 |
2.1 区块链网络 |
2.1.1 区块链网络 |
2.1.2 分布式安全可信网络需求分析 |
2.2 基于联盟链的跨域可信交易架构 |
2.2.1 基于联盟链的跨域可信交易结构 |
2.2.2 分布式可信网络控制器 |
2.3 可信协作交易环境 |
2.3.1 分布式数字货币银行 |
2.3.2 基于信用币的成员等级管理 |
2.3.3 基于智能合约的可信资源信息共享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可信跨域交易架构的扩容机制 |
3.1 区块链的扩容机制 |
3.1.1 区块大小与共识算法对网络效率影响 |
3.1.2 链下扩容技术 |
3.1.3 跨域交易网络扩容需求分析 |
3.2 基于智能合约的扩容机制 |
3.2.1 面向跨域交易的智能合约 |
3.2.2 通道合约 |
3.2.3 跨域交易流程 |
3.2.4 基于通道合约的通道交易流程 |
3.2.5 通道合约的防作弊原理分析 |
3.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3.3.1 仿真环境与评价指标 |
3.3.2 区块大小仿真分析 |
3.3.3 扩容机制仿真分析 |
3.3.4 网络运行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智能合约的安全保护机制 |
4.1 基于智能合约的扩容机制在DDoS攻击方面的分析 |
4.1.1 链上环境 |
4.1.2 链下环境 |
4.2 链上奖惩策略 |
4.2.1 基于信用币的链上奖惩策略 |
4.2.2 链上奖惩策略的可行性理论分析 |
4.3 链下接入控制策略 |
4.3.1 基于SHA算法的接入控制机制 |
4.3.2 基于布隆过滤器的黑名单与白名单 |
4.3.3 链下接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
4.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4.4.1 仿真环境与评价指标 |
4.4.2 链上奖惩策略仿真分析 |
4.4.3 链下接入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量子密钥分发组网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技术背景 |
1.1.1 量子信息时代网络安全挑战 |
1.1.2 量子密钥分发基本概念和原理 |
1.1.3 量子密钥分发实现方式和协议 |
1.1.4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定义和分类 |
1.2 量子密钥分发组网与应用核心挑战 |
1.2.1 密钥存储的灵活化 |
1.2.2 密钥中继的经济化 |
1.2.3 密钥提供的高效化 |
1.2.4 密钥服务的智能化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外标准动态 |
1.4 本论文组成和主要工作 |
1.4.1 论文组成 |
1.4.2 主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密钥池灵活化构建技术 |
2.1 研究背景 |
2.2 量子密钥池构建基本原理和体系架构 |
2.3 基于时间调度的量子密钥池构建问题描述 |
2.3.1 固定/灵活密钥消耗问题 |
2.3.2 均匀/非均匀时隙分配问题 |
2.3.3 时隙连续/离散量子密钥池构建问题 |
2.4 面向时间调度量子密钥池构建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 |
2.5 面向时间调度量子密钥池构建的启发式算法 |
2.6 仿真及案例分析 |
2.6.1 固定/灵活密钥消耗案例分析 |
2.6.2 均匀/非均匀时隙分配案例分析 |
2.6.3 时隙连续/离散量子密钥池构建案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中继部署成本优化技术 |
3.1 研究背景 |
3.2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可信中继部署成本优化技术 |
3.2.1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可信中继基本结构 |
3.2.2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可信中继部署体系架构 |
3.2.3 基于可信中继的量子密钥分发组网模型 |
3.2.4 基于可信中继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成本优化策略 |
3.2.5 仿真及案例分析 |
3.3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混合中继部署成本优化技术 |
3.3.1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混合中继基本结构 |
3.3.2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混合中继部署体系架构 |
3.3.3 基于混合中继的量子密钥分发组网模型 |
3.3.4 基于混合中继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成本优化策略 |
3.3.5 仿真及案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多租户高效率提供技术 |
4.1 研究背景 |
4.2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离线多租户高效率提供技术 |
4.2.1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离线多租户提供架构 |
4.2.2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离线多租户密钥生成率共享机制 |
4.2.3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离线多租户提供模型 |
4.2.4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离线多租户密钥分配算法 |
4.2.5 仿真及案例分析 |
4.3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在线多租户高效率提供技术 |
4.3.1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在线多租户提供架构 |
4.3.2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在线多租户提供模型 |
4.3.3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在线多租户提供算法 |
4.3.4 基于强化学习的在线多租户高效提供方案 |
4.3.5 仿真及案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软件定义智能服务技术 |
5.1 研究背景 |
5.2 量子密钥分发即服务基本原理和功能 |
5.3 软件定义量子密钥分发即服务控制体系 |
5.4 软件定义量子密钥分发即服务实现方法 |
5.4.1 协议扩展 |
5.4.2 跨层交互流程 |
5.4.3 路由和密钥分配策略 |
5.5 软件定义量子密钥分发即服务实验演示 |
5.5.1 网络实验平台 |
5.5.2 实验演示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3)基于多芯光纤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资源分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基于波分复用的共纤传输 |
1.3 基于空分复用的共纤传输 |
1.3.1 多芯光纤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2 基于多芯光纤网络的共纤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多芯光纤的共纤传输技术 |
2.1 共纤传输技术原理 |
2.2 经典光网络中的芯间串扰 |
2.3 量子与经典光混传下的芯间串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芯光纤网络中基于芯间串扰与频谱感知的资源分配策略 |
3.1 问题描述 |
3.2 低串扰纤芯分配辅助矩阵理论模型 |
3.3 针对量子业务请求与经典业务请求的路由与资源分配算法 |
3.3.1 量子业务请求的路由与资源分配算法 |
3.3.2 经典业务请求的路由与资源分配算法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3.4.1 仿真参数设定 |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芯光纤网络中基于量子密钥池状态感知的资源分配方案 |
4.1 问题描述 |
4.2 理论模型 |
4.2.1 量子密钥池 |
4.2.2 量子密钥池状态模型 |
4.3 基于量子密钥池状态感知的量子业务请求资源分配算法 |
4.3.1 针对实时量子业务请求的资源分配方法 |
4.3.2 针对非实时量子业务请求的资源分配方法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4.1 仿真参数设定 |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芯光纤网络中基于非合作博弈策略的资源分配模型 |
5.1 问题描述 |
5.2 资源定价模型 |
5.3 多芯光纤网络中基于非合作博弈的竞争策略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4.1 仿真参数设定 |
5.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软件定义弹性光网络的资源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件定义天地一体化网络研究现状 |
1.2.2 卫星光网络的资源分配方案研究现状 |
1.2.3 频谱灵活光网络的路由频谱规划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软件定义卫星光网络混合业务资源分配方案 |
2.1 引言 |
2.2 软件定义卫星光网络混合业务资源分配方案 |
2.2.1 软件定义弹性光网络架构 |
2.2.2 混合业务资源分配方案 |
2.2.3 混合业务资源分配通信流程 |
2.3 软件定义卫星光网络混合业务资源分配问题建模 |
2.3.1 卫星光网络模型 |
2.3.2 混合业务模型 |
2.3.3 混合业务资源分配建模 |
2.4 混合业务弹性资源分配算法 |
2.4.1 混合业务弹性资源分配算法 |
2.4.2 算法复杂度分析 |
2.5 仿真分析 |
2.5.1 仿真参数 |
2.5.2 仿真结果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低松散度混合业务弹性资源分配算法 |
3.1 引言 |
3.2 资源碎片分析 |
3.2.1 资源碎片的产生 |
3.2.2 资源碎片的定义和分类 |
3.2.3 资源碎片的利用 |
3.3 资源松散度 |
3.3.1 资源碎片数 |
3.3.2 资源松散度 |
3.4 低松散度混合业务弹性资源分配算法 |
3.4.1 低松散度混合业务弹性资源分配算法 |
3.4.2 候选方案优先级分析 |
3.5 仿真性能分析 |
3.5.1 仿真参数 |
3.5.2 仿真结果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重预约策略的混合业务弹性资源分配算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重预约策略的SD-RON混合业务资源分配方案 |
4.2.1 重预约策略 |
4.2.2 基于重预约策略的SD-RON混合业务资源分配方案 |
4.3 引入重预约策略前后的业务状态分析 |
4.3.1 无重预约 |
4.3.2 有重预约 |
4.4 基于重预约策略的混合业务弹性资源分配算法 |
4.4.1 基于重预约的混合业务资源分配函数 |
4.4.2 基于重预约的混合业务带宽分配算法举例 |
4.5 仿真性能分析 |
4.5.1 仿真参数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空分复用频谱灵活光网络的静态频谱资源分配方案 |
5.1 引言 |
5.2 SDM频谱灵活光网络的静态频谱分配 |
5.2.1 SDM频谱灵活光网络 |
5.2.2 SDM频谱灵活光网络的频谱分配建模 |
5.3 RMSSA问题的ILP模型 |
5.3.1 决策变量 |
5.3.2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5.3.3 ILP模型分析 |
5.4 RMSSA问题的启发式算法 |
5.5 仿真分析 |
5.5.1 小规模网络 |
5.5.2 大规模网络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符号说明 |
附录-1. 缩略语 |
附录-2. 符号说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浙江移动装维众包平台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市场竞争格局 |
1.1.2 携号转网政策给中国移动带来巨大挑战 |
1.1.3 浙江移动宽带市场现状 |
1.1.4 浙江移动应对携号转网策略 |
1.1.5 浙江移动推行装维众包平台应对痛点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综述 |
2.1.1 双边市场理论 |
2.1.2 众包理论 |
2.1.3 平台企业 |
2.1.4 博弈论 |
2.2 平台定价研究综述 |
2.2.0 双边市场平台收费模式 |
2.2.1 双边市场定价模型 |
2.2.2 双边市场定价策略 |
3 浙江移动宽带装维众包平台博弈分析 |
3.1 浙江移动宽带装维众包平台 |
3.2 宽带装维众包平台博弈过程分析 |
3.3 宽带用户与装维众包平台之间的博弈 |
3.4 装维公司与装维众包平台之间的博弈 |
4 浙江移动宽带装维众包平台定价模型 |
4.1 模型建立前提及合理性分析 |
4.2 模型参数解释 |
4.3 双边用户单归属模型 |
4.3.1 模型建立 |
4.3.2 模型求解 |
4.4 一方单归属一方多归属模型 |
4.4.1 一方单归属一方多归属模型假设 |
4.4.2 模型求解 |
5 浙江移动装维众包平台定价策略建议 |
5.1 浙江移动宽带众包现状 |
5.2 浙江移动众包平台收费模式 |
5.2.1 浙江移动现有宽带收费模式 |
5.2.2 浙江移动装维众包平台收费模式 |
5.3 浙江移动定价模型求解 |
5.4 浙江移动装维众包平台运营策略建议 |
5.4.1 平台打造差异化服务 |
5.4.2 强化同平台装维公司间竞争 |
5.4.3 提升平台的用户数 |
6 结论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面向固定栅格与灵活栅格混合组网的多维资源分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网络发展历程与趋势 |
1.1.1 光网络发展与局限性 |
1.1.2 灵活栅格光网络概述 |
1.1.3 空分复用光网络概述 |
1.1.4 固定栅格与灵活栅格混合组网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灵活栅格光网络相关研究 |
1.2.2 频域混合组网相关研究 |
1.2.3 空频域混合组网相关研究 |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 |
1.3.1 论文结构 |
1.3.2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固定栅格与灵活栅格混合组网理论研究 |
2.1 光网络的信道和资源分配方案 |
2.1.1 光网络信道分配方案 |
2.1.2 光网络资源分配方案 |
2.2 固定栅格与灵活栅格混合组网节点结构 |
2.2.1 频域混合组网节点结构 |
2.2.2 空频域混合组网节点结构 |
2.3 固定栅格与灵活栅格混合组网物理约束 |
2.4 固定栅格与灵活栅格混合组网挑战 |
2.4.1 混合组网中的资源碎片 |
2.4.2 混合组网中路由资源分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频谱混乱度的频域混合组网路由资源分配策略 |
3.1 问题概述 |
3.2 频域混合组网模型 |
3.2.1 链路频谱紧凑度模型 |
3.2.2 节点辐射度模型 |
3.3 基于频谱混乱度的路由资源分配 |
3.3.1 频谱混乱度 |
3.3.2 基于频谱混乱度的路由资源分配算法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3.4.1 仿真环境设置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状态辅助表的空频域混合组网路由资源分配策略 |
4.1 问题概述 |
4.2 空频域混合组网中资源状态模型 |
4.3 空频域混合组网中的状态辅助表 |
4.3.1 状态辅助表概述 |
4.3.2 状态辅助表刷新率 |
4.3.3 状态辅助表内容 |
4.4 基于状态辅助表的路由资源分配算法 |
4.4.1 基于状态辅助表的路由资源分配算法 |
4.4.2 算法优化与扩展 |
4.5 仿真结果分析 |
4.5.1 仿真环境设置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7)长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3.1 文献综述 |
1.3.2 理论基础 |
第2章 一汽通信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 |
2.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营销现状 |
2.1.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设定依据 |
2.1.2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与其他运营商营销差异对比 |
2.2 固网资费资费业务的营销问题分析 |
第3章 一汽通信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3.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一汽通信公司宽带资费业务的政治环境分析 |
3.1.2 一汽通信公司宽带资费业务的经济环境分析 |
3.1.3 一汽通信公司宽带资费业务的社会环境分析 |
3.1.4 一汽通信公司宽带资费业务的技术环境分析 |
3.2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市场需求分析 |
3.3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第4章一汽通信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营销策略设计与实施 |
4.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市场细分 |
4.1.1 基于用户自然社会属性进行市场细分 |
4.1.2 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 |
4.2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
4.2.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目标市场 |
4.2.2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市场定位 |
4.3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营销组合策略 |
4.3.1 基于产品的营销策略 |
4.3.2 基于价格的营销策略 |
4.3.3 基于渠道的营销策略 |
4.3.4 基于促销的营销策略 |
4.4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4.4.1 纵深推进划小改革 |
4.4.2 发展移动业务和深化融合业务 |
4.4.3 强化硬件支撑力量 |
4.4.4 全面深化“四能”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接入网融合组网与多路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接入网发展现状 |
1.2 接入网融合发展趋势与挑战 |
1.3 论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
1.3.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融合接入网研究综述 |
2.1 光与无线(FiWi)接入网 |
2.2 FiWi接入网虚拟化 |
2.2.1 FiWi接入网虚拟化模型 |
2.2.2 FiWi接入网虚拟化关键技术 |
2.3 FiWi接入网性能分析 |
2.3.1 FiWi接入网基本性能 |
2.3.2 FiWi接入网虚拟化性能 |
2.4 面向未来网络的FiWi接入网研究 |
2.4.1 多维度接入网融合模型 |
2.4.2 多维度接入网融合组网层次模型 |
2.5 基于边缘计算的接入网融合组网 |
2.5.1 边缘计算 |
2.5.2 FiWi接入网与边缘计算融合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接入网融合组网方案与资源分配 |
3.1 接入网融合组网方案设计 |
3.2 资源分配算法 |
3.2.1 网络系统和业务模型 |
3.2.2 资源分配问题 |
3.2.3 启发式算法 |
3.2.4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3 数值仿真与分析 |
3.3.1 仿真环境建立 |
3.3.2 对比算法 |
3.3.3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路径网络虚拟化技术 |
4.1 相关研究 |
4.1.1 多路径网络 |
4.1.2 多路径网络存在问题及研究 |
4.2 多路径网络虚拟化方案 |
4.2.1 控制平面设计 |
4.2.2 数据平面设计 |
4.3 低时延多路径网络构建算法 |
4.3.1 模型建立 |
4.3.2 问题描述 |
4.3.3 算法 |
4.4 实验平台搭建与评估 |
4.4.1 平台搭建和测试方法 |
4.4.2 功能模块测试分析 |
4.4.3 多路径算法评估 |
4.4.4 低时延多路径网络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融合接入网应用方案 |
5.1 未来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 |
5.2 面向虚拟现实应用的融合接入网研究 |
5.2.1 VR应用相关调研 |
5.2.2 面向VR的接入网融合组网实施方案 |
5.3 融合接入网下VR应用资源分配 |
5.3.1 系统模型 |
5.3.2 破产游戏 |
5.3.3 夏普利值 |
5.4 实验评估 |
5.4.1 仿真环境搭建 |
5.4.2 评价参数和对比方案 |
5.4.3 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附录1 图索引 |
附录2 表索引 |
附录3 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智能制造工业的无源光网络优化及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
1.3.2 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 |
1.3.3 智能制造的文献综述 |
1.3.4 无源光网络的文献综述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4.1 主要内容概述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智能制造工业全光网风险管理现状及分析 |
2.1 智能制造工业的应用场景需求 |
2.1.1 网络应用场景阐述 |
2.1.2 智能制造网络的通信标准 |
2.1.3 智能制造信息化应用的需求 |
2.1.4 智能制造网络的安全要求 |
2.2 智能制造工业网络的风险识别 |
2.2.1 项目的网络组网风险 |
2.2.2 项目的网络安全风险 |
2.3 智能制造工业网络的项目风险分析 |
2.3.1 网络组网的风险分析 |
2.3.2 网络安全的风险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制造工业无源光网络解决优化方案 |
3.1 方案描述 |
3.1.1 方案建设目标 |
3.1.2 方案规划思路 |
3.1.3 工业PON的工作原理 |
3.2 工业PON解决方案 |
3.2.1 方案描述 |
3.2.2 方案部署建议 |
3.3 智能车间语音解决方案 |
3.4 智能车间数据采集解决方案 |
3.5 智能车间工位视频监控解决方案 |
3.6 智能车间无线网络承载解决方案 |
3.7 工业PON系统VLAN& IP地址规划建议 |
3.8 工业PON端到端QoS解决方案 |
3.9 工业PON运维解决方案 |
3.9.1 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
3.9.2 设备认证方案建议 |
3.9.3 设备开通及业务发放方案建议 |
第四章 智能制造工业无源光网络风险防控研究 |
4.1 网络风险防控研究的背景 |
4.1.1 风险防控需求及建议 |
4.1.2 技术解决路线 |
4.1.3 信息系统安全的设计原理 |
4.2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
4.2.1 安全风险评估目的 |
4.2.2 安全风险评估要素 |
4.2.3 安全风险评估过程 |
4.2.4 安全风险评估工具 |
4.2.5 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
4.3 网络组网风险应对措施 |
4.3.1 冗余保护的几种实现方式 |
4.3.2 光纤“手拉手”保护机制说明 |
4.4 信息系统访问区风险应对措施 |
4.4.1 访问控制技术 |
4.4.2 入侵检测/防御技术 |
4.4.3 上网行为管理技术 |
4.5 大DMZ区(应用发布区)风险应对措施 |
4.5.1 访问控制技术 |
4.5.2 WEB防护技术 |
4.5.3 网络行为审计技术 |
4.5.4 运维审计(堡垒机)技术 |
4.6 应用安全开发管理规范 |
4.6.1 需求分析阶段 |
4.6.2 安全功能设计阶段 |
4.6.3 实施开发阶段 |
4.6.4 测试验证阶段 |
4.6.5 上线发布阶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智能制造工业PON的解决特点 |
5.2 智能制造工业PON的发展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带有卸载协同的边缘云增强FiWi节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引言 |
1.1 FiWi网络概述 |
1.1.1 FiWi的研究背景 |
1.1.2 FiWi的网络结构 |
1.1.3 FiWi的发展前景 |
1.2 FiWi的关键技术 |
1.2.1 多媒体业务传输 |
1.2.2 网络虚拟化 |
1.2.3 生存性机制 |
1.2.4 节能机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其意义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云增强FiWi的节能机制 |
2.1 动态带宽分配机制 |
2.2 卸载节能机制 |
2.3 传输节能机制 |
2.3.1 光域节能策略 |
2.3.2 无线域节能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有协同博弈的边缘云增强FiWi节能卸载策略 |
3.1 研究背景 |
3.2 基于Stackelberg的博弈分析 |
3.3 FiWi层博弈分析 |
3.3.1 ONU效用函数 |
3.3.2 OLT效用函数 |
3.4 卸载层博弈分析 |
3.4.1 STA效用函数 |
3.4.2 MEC服务器效用函数 |
3.5 两层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证明 |
3.6 两层Stackelberg博弈问题的求解 |
3.6.1 逆向归纳算法 |
3.6.2 两阶段分布式迭代算法 |
3.7 数值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带有卸载时延感知的边缘云增强FiWi节能机制 |
4.1 研究背景 |
4.2 带有时延感知的ONU负载转移机制 |
4.3 ONU卸载协同休眠机制 |
4.4 性能分析 |
4.4.1 网络能耗分析 |
4.4.2 响应时延分析 |
4.5 仿真分析 |
4.5.1 不同负载下卸载业务平均时延 |
4.5.2 不同负载下网络能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四、A Pricing Model for Optical Networks(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光与无线融合网络的可信跨域方法研究[D]. 袁嘉琪.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量子密钥分发组网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 曹原.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3]基于多芯光纤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资源分配技术研究[D]. 李书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软件定义弹性光网络的资源优化方法研究[D]. 李怡嫱.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浙江移动装维众包平台定价策略研究[D]. 黄昊.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7)
- [6]面向固定栅格与灵活栅格混合组网的多维资源分配技术研究[D]. 陈文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7]长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王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8]接入网融合组网与多路径技术研究[D]. 王晴天. 北京邮电大学, 2020
- [9]智能制造工业的无源光网络优化及风险管理研究[D]. 蔡君峰.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3)
- [10]带有卸载协同的边缘云增强FiWi节能机制研究[D]. 高毅爽.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