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路臂丛阻滞法在肩关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詹敬萍,袁锦强,吕真洁[1](2021)在《60例肩关节镜手术麻醉方法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01~2020-01收治的60例行肩关节镜术患者的麻醉方法,将33例行气管内插管全麻的患者定义对照组,27例行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气管内插管全麻的患者定义为研究组。分析两组在术前(T0)、手术开始5 min(T1)、手术开始30 min(T2)、手术结束时(T3)和拔除气管导管15 min时(T4)各时间点的MAP和HR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结果:两组患者T0的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T3两组患者的MAP均下降,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有利于术中循环稳定,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和术后镇痛药使用率,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较低。
周阳洋,严晓娣,张金祥,丁鹏,羊黎晔,李永华[2](2021)在《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与臂丛上干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0.25%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与臂丛上干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SB组, n=23)和臂丛上干阻滞组(ST组,n=23)。ISB组采用一点法在C5、C6外侧注射10 ml 0.25%罗哌卡因,ST组采用环形包绕式注药方式,于臂丛上干深浅两面各注射5 ml 0.25%罗哌卡因,共10 ml。阻滞完成后,两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镇静。对比两组患者阻滞侧膈肌麻痹(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HDP)的程度、患侧手握力改变、术后镇痛效果以及阻滞时长。结果阻滞后30 min,ISB组与ST组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3 h,两组之间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差异显着(P<0.05);阻滞后30 min,ISB组完全HDP占8.7%,部分HDP占52.2%,ST组完全HDP为0,部分HDP占26.1%;阻滞后3 h,ISB组完全HDP为17.4%,部分HDP为65.2%,ST组完全HDP为0,部分HDP为39.1%;阻滞后30 min、3 h,ST组握力下降幅度明显低于ISB组(P<0.001);阻滞后各时间段静息痛最高评分,ST组均优于ISB组(P<0.05);阻滞时长方面,ISB组平均阻滞时长为(8.3±1.97)h,ST组平均阻滞时长为(10.9±1.26)h (P<0.01)。结论 10 ml 0.25%罗哌卡因臂丛上干阻滞在HDP的发生率、握力保留、术后各时间段静息痛NRS评分、阻滞时长方面均优于肌间沟臂丛阻滞。
任惠龙,吴安石,利雪阳[3](2021)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肩关节镜手术常伴有严重的术后肿胀疼痛。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镇痛,同时可以辅助术中控制性降压,并且在促进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实现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及应用前景。近年来,不同入路的阻滞方法相继报道,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全文主要描述了肩关节的神经支配、超声引导下不同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以期为肩关节镜手术临床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李涛[4](2021)在《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22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包括对照组(n=161)和观察组(n=161),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镇痛麻醉药物使用量,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55.62±3.48)min、拔管时间(4.25±1.36)min更短,舒芬太尼、七氟烷等药物使用量(22.37±3.25)μg、(15.27±2.15)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00、31.311、38.219、34.288,P <0.05);T1~T4观察组患者心率分别为(5 6.25±3.31)、(55.47±3.25)、(54.85±2.94)、(66.86±3.29)次/min和MAP分别为(68.14±2.85)、(67.83±3.26)、(72.35±2.74)、(93.46±3.23)mmH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89、29.491、31.738、22.626、51.706、36.237、45.709、41.89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中麻醉效果良好,可保证手术顺利性,因此可在临床中推广。
常禹[5](2021)在《丁丙诺啡复合罗哌卡因行腰方肌阻滞对妇科腔镜术后镇痛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丁丙诺啡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90例行择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对照组(P组):术后不行神经阻滞;单纯罗哌卡组(R组):术毕行双侧后路QLB,每侧均注射0.375%罗哌卡因20ml;丁丙诺啡复合罗哌卡因组(DR组):术毕行双侧后路QLB,每侧均注射0.375%罗哌卡因+2μg/kg丁丙诺啡共20ml。术后均配备相同的静脉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观察并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3h、6h、12h、24h、48h)静息、运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术后48h内PCIA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穿刺针穿破腹膜入腹腔、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局麻药中毒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术后3h静息VAS分数R组小于P组,DR组小于P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h、12h VAS分数R组小于P组,DR组小于R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 VAS分数DR组小于R组,DR组小于P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R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h、6h、12h运动VAS分数R组小于P组,DR组小于R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 VAS分数DR组小于R组,DR组小于P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除48h外术后各时间点BCS分数R组大于P组,DR组大于R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48h内PCIA按压次数R组小于P组,DR组小于R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恶心、呕吐发生率R组小于P组,DR组小于P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DR组与R组均未出现穿刺针穿破腹膜入腹腔、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局麻药中毒等相关并发症。结论丁丙诺啡复合罗哌卡因行QLB可增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后镇痛效果并延长阻滞时间。
杨雄眺[6](2021)在《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上肢手术的区域麻醉通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包括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及腋路等。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在臂丛终末分支水平阻滞产生远端的上肢麻醉,其适应症部位包括肱骨远端、肘关节、尺桡骨和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供肩关节以下部位手术的麻醉及镇痛需求。联合腋神经阻滞可能补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范围局限的不足,达到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同等阻滞范围,且并发症更少。本研究随机对照试验检验以下假设:与锁骨上阻滞相比,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阻滞在术中麻醉质量具有等效性。方法选取ASA I~III级,上臂、肘部及前臂手术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腋路组:0.4%罗哌卡因20ml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各5ml)+腋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5ml);锁骨上组:0.4%罗哌卡因25ml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主要观察指标:注射局部麻醉药30min内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包括:(1)给药后10min、20min及30min时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效果;(2)术中麻醉质量评价:切皮时、切皮后30min及术毕时的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患者主观感受评分和术后镇痛维持时间评分。次要观察指标:(1)与阻滞相关指标:阻滞操作总时间(sec)、、感觉阻滞总时间(h)、运动阻滞总时间(h);(2)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两组患者入室时(T0)、给药前5min(T1)、给药后30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30min(T4)及术毕即刻时间点(T5)的生命体征(包括:SBP、DBP、HR及SPO2);(3)Ramsay和VAS相关指标:术后2h、6h、24h及48h时间点的两组Ramsay评分和VAS评分;(4)辅助药物相关指标:使用舒芬太尼例数(%)、使用丙泊酚例数(%)、使用Dex剂量(μg)、及术后补救镇痛例数(%)。(5)两组相关不良事件:霍纳氏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呼吸困难、气胸、局麻药毒性反应、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及窦性心动过缓。结果主要观察指标:(1)两组给药后30min内痛觉阻滞比较:在给药后10min,两组各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2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两组间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腋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后30min内运动阻滞比较:在给药后10min,两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腋路组对比,锁骨上组的腋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2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锁骨上组的腋神运动完全消失例数(%)较腋路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腋路组和锁骨上组麻醉质量好及优的比例分别达到80%和76.7%。两组均无麻醉失败病例。两组均能达到手术麻醉镇痛需求,两组麻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观察指标:(1)与腋路组比较,锁骨上组的操作总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感觉及运动阻滞总时间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两组术中补救镇痛比例相同,达到36.7%。两组术后48小时内所需额外镇痛比例均大于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同组的T0时间点比较,腋路组T2、T3、T4及T5的RR,T4和T5的HR,T5的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上组T3、T4及T5的RR,T4和T5的HR,T5的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T0、T1、T3、T4及T5的SBP、DBP、RR及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2时间点的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6h、24h及48h,两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h、6h、24h及48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的霍纳氏综合征和膈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路组和锁骨上组分别有9例(30%)和10例(33.3%)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1例(3.3%)血管神经损伤1例(3.3%)神经损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阻滞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具有类似的手术麻醉质量,且未增加舒芬太尼的使用量,亦未增加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价值。
侯欣位[7](2021)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不但可以提高阻滞成功率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而且能够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低剂量局麻药神经阻滞成为可能。但是研究发现,即使能够在超声下准确的识别臂丛神经及周围解剖结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膈肌麻痹发生率仍高达58%-70%,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关注膈肌麻痹的发生率及如何减少膈肌麻痹的发生,有学者认为减少膈肌麻痹的发生以减少局麻药容量和浓度为主,但是对膈肌麻痹的持续时间及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尚不明确。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成年患者90例,其中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BMI 18~26.9 kg/m2。按照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全身麻醉诱导前随机应用0.25%罗哌卡因20 ml(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0.5%罗哌卡因20 ml(C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每组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由麻醉医生进行术前访视,交代患者病情,患者同意麻醉后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并教习患者配合使用肺功能仪。应用M型超声和肺功能仪测得患者术前(T0)的膈肌活动度和肺功能并记录,记录患者脉搏氧饱和度。所有患者的麻醉操作均由同一名且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麻醉医生实施。患者手术当天提前在麻醉准备间进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完成后30 min(T1)应用M型超声和肺功能仪测量并记录患者此时膈肌活动度和肺功能,记录患者脉搏氧饱和度。进入手术间后连接心电监护,进行全身麻醉,三组患者全麻方案相同,2~2.5 mg/kg丙泊酚、0.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放置双管喉罩接机械通气,潮气量6~8 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麻醉维持靶控输注丙泊酚(3~5μg/ml),吸入七氟醚1 MAC,维持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5~45 mm Hg,脑电双频指数值(BIS)40~60,保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呼吸循环稳定。术中血压升高20 mm Hg或心率增加10次给予舒芬太尼5μg;血压降低幅度>20%,给予麻黄碱5 mg;心率<50次/分,给予阿托品0.3 mg,每次用药均予详细记录。术后患者清醒拔除喉罩送入麻醉恢复室,观察30 min后,待生命体征稳定,送返病房。应用M型超声和肺功能仪测量并记录患者阻滞后4 h(T2)、6 h(T3)、8 h(T4)、10 h(T5)和12 h(T6)的膈肌活动度和肺功能,同步观察并记录上述各时刻患者的脉搏氧饱和度、感觉和运动功能阻滞恢复情况;患者苏醒后24 h内每6 h对患者进行疼痛VAS评分、实施补救镇痛并记录,记录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上患者所有的测量指标均由同一名麻醉医生进行实施,且该麻醉医生不知患者的分组情况。结果:1.比较三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与A组比较,B组T1-3时平静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T2-5时深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6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比较,C组T4-6时平静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T1-6时深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三组患者的膈肌麻痹率:与A组比较,B组T2-3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麻痹率升高,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C组T1-4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麻痹率升高,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比较,C组T2-4时平静呼吸位膈肌麻痹率升高,T3-4时深呼吸位膈肌麻痹率升高,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三组患者的肺功能:C组T1时FEV1%(FEV1占阻滞前FEV1比例)和FVC%(FVC占阻滞前FVC比例)较其他两组明显下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C组T2时FVC%较A组明显下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三组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阻滞持续时间:B组和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较A组延长,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脉搏氧饱和度指标、24 h疼痛VAS评分、补救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相同容量下,低浓度局麻药引起膈肌麻痹的发生率更低,呼吸功能的恢复速度更快。
鲍丽娜,吴振宇,杨晓春,何文胜[8](2020)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肩关节镜手术中臂丛神经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添加到罗哌卡因中用于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和肩胛上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和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右侧肩关节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R组和D组,每组20例。在全麻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和肩胛上神经阻滞。R组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30 mL,D组局麻药中添加1μg/kg右美托咪定。采用M型超声在神经阻滞前、气管导管拔除后30 min测量膈肌移动度,分别计算平静呼吸和深呼吸状态下膈肌麻痹发生率。记录术后1、6、12、24、48 h VAS评分、有效镇痛时间、术中全麻药的使用量以及术后48 h内补救性镇痛药(氟比洛芬酯)消耗量,记录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膈肌麻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VAS评分低于R组,有效镇痛时间长于R组,氟比洛芬酯消耗量低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能够有效延长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镇痛时间,同时不增加膈肌麻痹的发生率。
钟爱群,王敏,彭丹丹,欧锦辉[9](2020)在《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B超和神经刺激仪下臂丛神经阻滞,其中研究组予以锁骨上臂丛阻滞,对照组予以肌间沟阻滞。对比两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手术等待时间;术后呼吸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峰值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麻醉前(T0)、诱导后(T1)、手术15 min(T2)、拔管后(T3)氧分压、氧浓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手术等待时间分别为(3.34±1.32)、(5.11±1.33)、(10.12±5.55)min,均短于对照组的(3.99±1.56)、(6.32±1.77)、(13.32±4.5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FVC%、PEF%、MVV、FEV1%、FEV1/FVC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患者的氧分压、氧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1、T2、T3时的氧分压、氧浓度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上臂丛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氧合指数的影响较小,其应用效果肯定。
刘宇权,曾志文,廖亿粦,罗荣,朱海坤[10](2020)在《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的效果应用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来某院就诊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主要研究目标,选出54例。以密封信封不透光法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麻醉,对照组接受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观察组采取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麻醉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和临床各项指标。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手术治疗中选择超声引导下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更可靠、安全,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值得临床借鉴。
二、颈路臂丛阻滞法在肩关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路臂丛阻滞法在肩关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60例肩关节镜手术麻醉方法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 |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时间对比 |
2.3 两组患者用药情况对比 |
2.4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 |
2.5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
3 讨论 |
(3)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肩关节的神经支配 |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
肩胛上神经阻滞 |
腋神经阻滞 |
喙突旁臂丛阻滞 |
肋锁间隙臂丛阻滞 |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
竖脊肌平面阻滞 |
小 结 |
(4)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镇痛麻醉药物使用量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和MAP比较 |
3 讨论 |
(5)丁丙诺啡复合罗哌卡因行腰方肌阻滞对妇科腔镜术后镇痛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分组 |
2.3 主要药品及设备 |
2.4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方法 |
2.5 麻醉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的比较 |
3.2 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VAS分数的比较 |
3.3 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运动VAS分数的比较 |
3.4 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CS分数的比较 |
3.5 三组患者术后48h内PCIA按压次数的比较 |
3.6 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阻滞辅助药物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6)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引言 |
研究目标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引导下腋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药品和器材 |
2.病例纳入及分组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分组 |
3.术前准备及麻醉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麻醉方法 |
4.观察指标 |
5.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膈肌活动度、膈肌麻痹率 |
3.FEV1、FVC和脉搏氧饱和度 |
4.感觉和运动功能阻滞恢复情况 |
5.患者苏醒后24 h内疼痛VAS评分、补救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膈神经阻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肩关节镜手术中臂丛神经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1.2.1 神经阻滞 |
1.2.2 全身麻醉 |
1.2.3 膈肌移动度测量 |
1.3 观察指标 |
1.3.1 镇痛效果 |
1.3.2 膈肌麻痹发生率 |
1.3.3 并发症情况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时间比较 |
2.2 镇痛效果比较 |
2.3 膈肌麻痹情况比较 |
2.4 并发症 |
3 讨论 |
(9)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手术等待时间对比 |
2.2 两组术后呼吸功能指标对比 |
2.3 两组氧分压、氧浓度对比 |
3 讨论 |
(10)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的效果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指标对比 |
2.2 不良反应对比 |
2.3 血压及心率变化 |
3 讨论 |
四、颈路臂丛阻滞法在肩关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60例肩关节镜手术麻醉方法的临床分析[J]. 詹敬萍,袁锦强,吕真洁.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1(06)
- [2]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与臂丛上干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J]. 周阳洋,严晓娣,张金祥,丁鹏,羊黎晔,李永华. 药学实践杂志, 2021(06)
- [3]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进展[J]. 任惠龙,吴安石,利雪阳.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1(11)
- [4]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的效果[J]. 李涛. 系统医学, 2021(18)
- [5]丁丙诺啡复合罗哌卡因行腰方肌阻滞对妇科腔镜术后镇痛效果分析[D]. 常禹. 延边大学, 2021(02)
- [6]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D]. 杨雄眺.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7]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D]. 侯欣位.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肩关节镜手术中臂丛神经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的影响[J]. 鲍丽娜,吴振宇,杨晓春,何文胜. 广东医学, 2020(20)
- [9]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J]. 钟爱群,王敏,彭丹丹,欧锦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13)
- [10]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的效果应用分析[J]. 刘宇权,曾志文,廖亿粦,罗荣,朱海坤.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06)
标签:肩关节论文; 神经阻滞论文; 罗哌卡因论文;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论文; 臂丛神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