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耐寒桉树的纤维形态特征的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覃林波,周本亮,彭智邦,熊涛,邱炳发[1](2021)在《邓恩桉木材性质特点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邓恩桉是一种优秀的速生、耐寒桉树人工林用材树种。文中概述邓恩桉人工林的资源概况,全面分析了邓恩桉木材性质及加工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应该将邓恩桉育种、栽培、木材性质与加工利用相结合进行研究,实现邓恩桉人工林的定向培育、合理、高效利用。
兰俊,覃林波,黎巍,陆珍先,施东强,刘鑫[2](2019)在《广西10年生杂交桉无性系木材纤维特征及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10个10 a生桉树杂交桉无性系木材纤维特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0 a生无性系木材纤维长度变化范围为878.24~1 068.75μm,变异系数为5.09%,均值为981.05μm。纤维长度最大的无性系为GL9,最小的无性系为SH1;木材纤维宽度变化范围为14.26~17.94μm,均值为16.20μm,变异系数为7.15%,木材纤维宽度最大的无性系为DH33-27,最小无性系为SH1;纤维双壁厚变化范围为6.47~7.58μm,均值为6.98μm,变异系数为5.22%,最大的无性系为DH32-13,最小无性系为SH1。各无性系3个不同部位纤维长、宽度、双壁厚径向变异上整体表现为:边材>中材>心材。木材纤维3个指标对应的无性系重复力和单株重复力均在0.96以上,稳定性极高。
陈仕昌[3](2019)在《1.5代杉木种子园种实差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广西融水县贝江河林场1.5代杉木种子园30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杉木无性系的球果种实性状差异,同时筛选了 17对多态性引物进行SSR-PCR扩增以分析杉木无性系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杉木球果苞鳞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为紧包型、松张型、反翘型3种,以松张型比例最大(56.67%),紧包型次之(33.33%),反翘型最小(10.00%),同一无性系的球果类型基本一致,但少数无性系的球果类型有两种或以上;30个无性系的平均出籽率为3.56%,紧包型球果的平均出籽率最高,其次是松张型;杉木母树结实量存在较明显的大小年现象,大部分无性系的球果产量受到大小年的影响较大,24号、25号、28号3个无性系的球果产量未受大小年的影响。(2)球果产量、球果形态特征、种子质量性状等性状在无性系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各性状变异系数大小排序为:球果产量(55.58%)>果体积(51.42%>单果重(37.77%)>千粒重(20.99%)>发芽率(19.22%)>发芽势(18.89%)>优良度(16.44%)>球果横径(15.43%)>球果纵径(14.18%)>果形指数(8.04%);种实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在0.610~0.988,从大到小排序为:千粒重>单果重>球果横径>球果纵径>涩粒率>果体积>优良度>果形指数>发芽率>发芽势>球果产量,表明各性状受到中等及以上遗传控制。(3)球果产量与球果形态特征、种子性状无显着的相关关系;球果形态特征与千粒重存在极显着正相关性;发芽率与发芽势、优良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发芽势与优良度极显着正相关,优良度与涩粒率呈极显着负相关。(4)表型性状聚类结果表明:30个无性系在遗传距离为13.75时,划分为5类;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491%,综合得分较高的是21号、29号、26号无性系,最低是27号无性系,综合得分排名前10的种实兼优的无性系,可作为高世代种子园的建园材料。(5)提取杉木DNA在质量、浓度上均符合SSR-PCR后续实验的要求;根据样品原始浓度,将30个样品稀释至统一浓度(4.875 ng/ul)并分装保存,以防止反复冻融而引起降解;在已建立的PCR体系上继续对引物退火温度及循环数的优化,得到每对引物的最适宜的退火温度,33个循环数的扩增效果较好。(6)17对SSR标记引物在30份杉木材料中共扩增出56个多态位点,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出3.2个等位基因,变化范围在2~6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431,变化范围在0.1285~0.9825,平均Nei’s多样性指数为0.4755,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8324;表明杉木无性系在分子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所选用的17对SSR引物具有较高的多态性。(7)30份杉木材料的遗传相似数在0.5357~0.8929之间,平均值为0.6842,表明杉木无性系之间的遗传背景较复杂;在以遗传相似数0.70为阈值时,可将30个无性系分为6个类群;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表型性状聚类与分子标记聚类结果相关不显着,表明杉木在表型及分子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郑明朝,黄金,韦鹏练,符韵林[4](2018)在《15年生巨尾桉纤维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解析木法结合显微成像系统测量15年生巨尾桉木材的纤维长度、直径和腔径,分析其木材纤维特性。结果表明:15年生巨尾桉木材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005.74μm,平均直径为18.39μm,平均腔径为8.83μm,平均双壁厚为9.56μm,平均长径比为54.83,平均壁腔比为0.56。由树干基部至树干稍部,纤维长度、长径比、双壁厚和壁腔比逐渐增加,纤维直径和腔径逐渐减小;由髓心向树皮,纤维长度和直径逐渐增大,腔径逐渐减小,双壁厚、长径比、壁腔比呈增加趋势。方差分析表明,纤维长度在纵向上显着差异,径向上差异极显着;纤维宽度在纵向上差异显着,在径向上无显着差异;纤维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在纵向和径向上均有极显着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巨尾桉成熟材与幼龄材的界限为8年。
卢翠香,周维,刘媛,郭东强,李昌荣,项东云[5](2018)在《邓恩桉木材基本密度与解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为揭示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木材材性变异规律,以广西沙塘林场邓恩桉为研究对象,系统测量了基本密度和解剖特性指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基本密度和5个解剖参数的径向变异由髓心向外先迅速递增,而后趋于平缓或降低;年轮宽度除外,其余5个参数在株内径向和株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壁腔比除外,其余纤维指标均达到优良造纸用材的要求;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810年;多项式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基本密度与解剖各项参数和树木年轮的相关关系。
龙军[6](2018)在《巨尾桉木纤维及木材表面状态对胶合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 x E.urophylla)是广西人工林大面积种植的桉树树种之一,具有优良的特性,进一步研究巨尾桉木材性质与胶合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提升木材及其胶合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对巨尾桉木材的纤维形态指标、部分木材力学强度指标及不同组坯和不同表面粗糙度木材单板的胶合强度进行研究,并表征胶合界面化学性质的变化,探讨材性、表面处理及组坯方式与胶合性能之间的关系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3年生、5年生、7年生巨尾桉木材纤维长度平均值分别为824.50μm、878.40μm、911.00μm;纤维宽度平均值分别为17.36μm、17.93μm、17.56μm;纤维长宽比平均值分别为 47.38、49.44、52.59;纤维双壁厚平均值分别为6.87μm、7.10μm、7.48μm;纤维腔径平均值分别为10.49μm、10.82μm、10.08μm;纤维壁腔比平均值分别为0.696、0.692、0.82;(2)3年生、5年生、7年生巨尾桉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平均值分别为48.83 MPa、57.48 MPa、60.16 MPa;抗弯强度平均值分别为88.79MPa、99.62 MPa、105.98 MPa;抗弯弹性模量平均值分别为8888.26MPa、10300.79MPa、11324.64 MPa;冲击韧性平均值分别为31.30 kJ/m2、40.38 kJ/m2、44.73 kJ/m2;单板胶合强度平均值分别为0.98MPa、1.04MPa、1.11MPa,其单板的胶合强度以及上述指标都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3)巨尾桉木材单板松面润湿性中,320目最差,36目最好;单板紧面的表面润湿性中,未处理组最差,36目最好;目数、面*目数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对巨尾桉木材单板表面初始接触角、平衡接触角都具有显着性影响,而面对单板表面初始接触角、平衡接触角的影响都不显着;单板松面初始接触角的均值大于紧面,紧面平衡接触角的均值大于松面;(4)巨尾桉木材单板松面、紧面的横纹与顺纹的Ra、Ry、Rz值都随着砂纸目数的增大逐渐减小;方差分析结果中,面、目数都对Ra、Ry、Rz值具有显着性影响,而面*目数交互作用对3个值的影响都不显着;不同表面多重检验结果中,松面顺纹与横纹的Ra、Ry、Rz的均值都大于紧面;且三个因素的排序都满足:36目处理组>未处理组>100目>320目>600目>1000目>1500目;(5)三层胶合板湿板胶合强度中,1500目处理组最大,36目处理组最小;干板胶合强度中,100目处理组最大,36目处理组最小;紧面X紧面组坯的湿板胶合强度中,未处理组最大,320目处理组最小;不同表面处理对紧面X紧面、紧面X松面、松面X松面三种组坯方式以及三层胶合板的干、湿态胶合强度都有显着性影响;两层胶合板胶合强度综合分析中,组坯、目数、组坯*目数交互作用3种情况下对湿态与干态胶合强度都具有显着性影响;湿态胶合强度中,均值大小为:紧面X紧面>紧面X松面>松面X松面;干态胶合强度中,均值大小为:紧面X紧面<紧面X松面<松面X松面;(6)不同树龄桉木之间的成分含量差异不大,热压胶合过程中,脲醛树脂与单板表面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都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胶合作用。木质素特征峰强弱受压力影响较明显,不同表面处理对桉木表面官能团影响不大,但是与未处理组相比,波数在3338cm-1附近的羟基吸收振动峰发生向左偏移;在波数3447cm-1附近,320目处理组特征峰最强。
卢晨升[7](2018)在《不同种源邓恩桉遗传变异分析及选择》文中认为本文以10个9年生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 Maiden)种源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其保存率、生长性状、木材品质的遗传变异,并开展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及优良种源选择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9年生所有参试种源平均保存率为42.58%,种源间保存率差异显着;10个种源中,D9503种源的保存率最高,为65.28%,D9505种源和D9506种源的保存率最低,分别为19.70%、29.85%;D9503种源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2、树高、胸径、材积、高径比等生长性状以及木材基本密度、纤维宽度、纤维双壁厚等材质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生材密度、纤维长度等性状种源间差异不显着。3、各种源木材基本密度、生材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长宽比、纤维双壁厚以及纤维壁腔比总体为由髓心向树皮方向逐渐增加,木材绝对含水率、纤维腔径比则表现出相反趋势。4、邓恩桉各生长性状和材质性状的种源遗传力范围分别为0.2217~0.8520、0.2327~0.7881,各生长性状在不同生长阶段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遗传差异。9年生时,树高、胸径、材积、高径比、基本密度、绝对含水率、纤维宽度、纤维双壁厚、纤维腔径比和纤维壁腔比的遗传力较高,受中等或中等以上的遗传控制,具有较大的种源选择潜力。5、树高、胸径、材积的早-晚遗传相关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295~0.921、0.096~0.997、0.172~0.996,历年树高与9年生材积的遗传相关系数均小于同时期胸径与9年生材积的遗传相关系数,各性状的早-晚相关均呈现出随着林龄的增加而愈发紧密的趋势。6、邓恩桉不同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且利弊共存。在生长性状上,材积与胸径、树高、干形、冠幅在遗传和表型上存在显着至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高径比则呈紧密的负相关;胸径与高径比、枝下高、枝下高相对值呈显着的遗传负相关,与冠幅则呈显着的正相关。在材质性状上,基本密度与生材密度、纤维长宽比、纤维壁腔比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纤维宽度、纤维腔径比呈极显着的负相关。此外,基本密度与胸径、单株材积均呈负相关关系;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长宽比、纤维腔径比、纤维壁腔比与胸径、树高、材积的各类相关不显着,且相关系数均较小,说明不同生长性状与各纤维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独立性。7、选出了 D9506、D9507、D9508共3个能够实现生长性状、材质性状和干形同时改良的优良种源,其胸径、树高、基本密度、纤维长宽比、纤维壁腔比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0.49%、2.82%、7.23%、0.70%、4.65%,平均干形得分3.38。
黄振,张俊,陈炙,王丽华,郭洪英[8](2018)在《大花序桉国内遗传育种现状与研究展望》文中认为大花序桉是优良的珍稀用材树种,其木材品质与黄花梨相当。通过论述大花序桉在我国南方各省的遗传育种进程,包括引种试验、耐寒性研究、木材材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阻碍大花序桉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今后大花序桉遗传育种的发展方向。
朱映安[9](2017)在《尾叶桉赤桉正反析因交配杂种F1代遗传变异及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桉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树种,在华南地区栽培广泛,其中,尾叶桉、巨桉及其杂种无性系因速生性好、干形优美,适应性广泛而栽培面积最大。但是,华南桉树主栽区,尾叶桉、巨桉及其杂种无性系一直面临季风和台风的巨大威胁,严重时保存率不到20%,致使木材产量严重下降,因此,选育桉树抗风性良好的品种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选育速生性好、干形优良、材质性状和抗风性优良的品种,利用速生性优良、干形好和适应性广泛的尾叶桉和抗风性和抗病性优良的赤桉进行杂交,建立了尾叶桉与赤桉6×6正反析因交配设计的种间杂种F1代测定林,并进行了早期生长性状的测定。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9年生尾叶桉与赤桉正反析因交配设计的种间杂种F1代测定林为材料,并以相应亲本的自由授粉半同胞子代做对照,从生长、形质、材质性状等方面探讨其产量、品质的遗传变异规律与杂种优势表现;并通过比较不同组合家系的叶片形态、光合色素含量及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尝试从生理学角度揭示尾叶桉与赤桉杂种F1代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为桉树的杂种优势的预测及利用,亲本选配,杂交子代选择,木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为制定杂交育种及良种选育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种间杂种F1代的保存率和生长性状均优于对照,说明其在本试验点具有生长的杂种优势或优良的适应性,或两者同时兼备。就生长性状而言,存在显着的正反交效应,正交组合(U×C)均优于相应的反交组合(C×U),说明正交组合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或适应性,或两者均优于反交组合。生长性状还呈现出很强的“母本效应”,具体表现为母本加性遗传方差(σ2Af)高于父本加性遗传方差(σ2Am),母本遗传变异系数(CVAf)高于父本遗传变异系数(CVAm),母本遗传力(h2f)高于父本遗传力(h2m),单株及家系遗传力(h2)呈现h2m>h2>h2f的趋势。单株遗传力(h2S)为低度遗传控制,而家系遗传力(h2F)在2年生时为强度到中度遗传控制,在8.3年生时为低度遗传控制,说明生长性状的早期选择较晚期选择可靠,而家系选择较单株选择可行。生长性状的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的比值随年龄增大,早期加性效应为主要贡献者,晚期显性效应为主要贡献者。生长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一般呈强度到中等正相关,说明任一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将伴随其他生长性状的改良。(2)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种间杂种F1代在干形、冠幅及枝下高表现优于对照,与生长性状趋势一致。形质性状均存在正反交效应,正交组合的形质性状优于反交组合,这与生长性状一致。形质性状的父母本效应因交配方向而异,就干形、分枝和冠幅而言,正交组合的母本效应低于父本效应,而反交组合的母本效应却高于父本效应。形质性状的单株遗传力较低,均为低度遗传控制;而家系遗传力为强度到中度遗传控制,说明家系选择和单株选择需同时兼用。单株及家系遗传力在反交组合中呈现h2f>h2>h2m的趋势,在正交组合中呈现h2m>h2>h2f的趋势。形质性状的显性方差和加性方差的比值也因交配方向而异,正交组合中显性方差(σ2D)大于加性方差(σ2A),反交组合中显性方差小于加性方差。干形、分枝、枝下高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而冠幅与干形、分枝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形质性状与生长性状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干形、分枝、枝下高间,及其与树高、胸径间具同时改良的可行性。(3)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的木材基本密度、纤维宽和纤维长宽比表现优于对照,而纤维长度与对照的差异不显着,这说明尾叶桉与赤桉种间杂交子代的3个材质性状均具有杂种优势。与生长性状不同,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宽度的反交组合优于相应的正交组合,而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的正反交效应不明显。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在正交组合中的母本效应均低于父本效应,而在反交组合中母本效应均高于父本效应。正反交组合中材质性状的显性效应一般高于加性效应。单株遗传力的估算值均普遍偏低,为中度遗传到低度遗传控制;而家系遗传力从强度到弱度遗传控制,因性状不同差异很大,说明家系选择与单株选择需同时兼用。就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和纤维长宽比而言,单株及家系遗传力在正交组合中呈现h2m>h2>h2f的趋势,反交组合中呈现h2f>h2>h2m的趋势。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宽度呈显着负相关,与纤维长宽比呈显着正相关;而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生长性状间呈显着正相关,纤维宽度和生长性状间呈显着负相关。因为纤维宽度为负向选择指标,因而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宽度及纤维长宽比之间,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生长性状之间均存在同时改良的可能。(4)叶片形态的差异主要由树种引起,而在家系和单株水平差异不大。赤桉亲本子代叶长、叶长宽比和单叶干重显着低于其他三种组合,叶宽显着大于其他三种杂交组合;而且,叶长、叶长宽比、单叶鲜重、单叶干重和比叶质量均呈现出U>C×U、U×C>C的趋势。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组合的叶宽表现出负向中亲优势,其余6个形态性状则表现出正向中亲优势,叶长和叶片长宽比在反交组合中的杂种优势更为明显,叶面积、单叶鲜重、单叶干重和比叶质量在正交组合中的杂种优势更为明显。叶长与胸径增长量之间,比叶质量和材积增长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说明这两个性状可以作为生长速率的辅助选择指标。(5)尾叶桉和赤桉的种间杂交子代和自由授粉子代的光合色素含量在群体间、家系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尾赤桉正交组合、赤尾桉反交组合和以尾叶桉为母本的半同胞子代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高于以赤桉为母本的半同胞子代。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杂种F1代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表现出杂种优势,其中正交组合尤为明显。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光合色素含量和叶面积、单叶鲜重、单叶干重之间呈显着负相关。(6)尾叶桉赤桉正反交组合营养元素的相对含量在家系间存在显着差异。72个种间杂交组合氮、磷、钾的总体平均值分别为3.070%、2.948%、5.933%,变异范围分别为3.7362.587%、4.9240.573%、8.3332.391%。正交和反交的两个群体间营养元素含量存在显着差异。正交组合的全氮、全磷含量显着高于反交组合,而全钾含量表现出正交组合高于反交组合的趋势。氮和磷、氮和钾之间,氮和4个光合色素含量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氮、磷、钾含量和单叶鲜重、单叶干重、比叶质量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
郭东强,叶露,周维,刘媛,陈健波,卢翠香,项东云[10](2014)在《2个种源邓恩桉木材纤维特性及变异》文中指出采用木材离析方法对2个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种源木材纤维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邓恩桉胸径生长与纤维长度、纤维宽度之间相关关系不显着;纤维长度大致成正态分布,种源A和种源B纤维长度均值分别为986.44μm与908.91μm,种源A长度在7001 700μm的纤维数量占纤维数的97.11%,种源B为86.67%。在个体水平上分布范围较广,为纤维长度的改良提供可能,纤维长度呈自髓心向外逐渐增加。种源A和种源B纤维宽度均值分别为25.71μm与19.30μm,纤维宽度径向上种源A自髓心向外增长,种源B自髓心向外减小。种源A和种源B纤维长宽比均值为42.94和47.13,纤维双壁厚均值分别为13.44μm和9.40μm,达到纸浆材要求。纤维壁腔比均值大于1,但个体水平上有些壁腔比小于1。
二、耐寒桉树的纤维形态特征的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耐寒桉树的纤维形态特征的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邓恩桉木材性质特点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邓恩桉资源及利用现状 |
2 邓恩桉木材性质特点 |
2.1 解剖特性 |
2.2 物理特性 |
2.3 力学特性 |
2.4 化学特性 |
3 邓恩桉加工利用研究 |
3.1 制浆造纸 |
3.2 人造板生产 |
3.3 实木加工 |
4 结语与展望 |
(2)广西10年生杂交桉无性系木材纤维特征及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纤维长度变异分析 |
2.2 纤维宽度变异分析 |
2.3 纤维双壁厚变异分析 |
2.4 参试无性系纤维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
3 结论 |
(3)1.5代杉木种子园种实差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杉木种子园建园技术研究 |
1.2.2 杉木种子园遗传变异研究 |
1.2.3 杉木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4 其他树种遗传改良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杉木种实性状差异研究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方法 |
2.2.1 球果产量测定 |
2.2.2 球果形态特征测定 |
2.2.3 种子性状指标测定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球果形态及出籽率分析 |
2.3.2 球果产量差异分析 |
2.3.3 球果形态特征分析 |
2.3.4 种子性状指标分析 |
2.3.5 种实性状差异分析及广义遗传力分析 |
2.3.6 杉木不同无性系种实性状间的相关性 |
2.3.7 杉木不同无性系聚类分析 |
2.3.8 杉木不同无性系主成分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小结 |
2.4.2 讨论 |
第三章 种子园亲本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杉木基因组DNA提取 |
3.2.2 杉木SSR-PCR扩增程序的优化 |
3.2.3 SSR随机引物筛选 |
3.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杉木基因组DNA提取 |
3.4.2 SSR-PCR体系优化 |
3.4.2.1 循环次数 |
3.4.2.2 退火温度 |
3.4.3 杉木SSR引物筛选 |
3.4.4 扩增产物多态性分析 |
3.4.5 聚类分析 |
3.5 小论与讨论 |
3.5.1 小论 |
3.5.2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30份杉木无性系遗传相似数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15年生巨尾桉纤维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采集地基本概况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巨尾桉的纤维形态 |
2.2 巨尾桉纤维形态的纵向变异 |
2.3 巨尾桉纤维形态的径向变异 |
3 结论 |
(5)邓恩桉木材基本密度与解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2方法 |
1.2.1年轮宽度测定 |
1.2.2基本密度测定 |
1.2.3纤维特性测定 |
1.3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基本密度与解剖特性的株内径向变异 |
2.2基本密度与解剖特性的株间变异 |
2.3幼龄材的界定 |
2.4幼龄材和成熟材材性的差异 |
2.5基本密度与解剖各项参数间的相关分析 |
2.6基本密度与解剖各项参数变异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
3结论 |
(6)巨尾桉木纤维及木材表面状态对胶合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木材纤维特性的研究 |
1.3.2 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胶合强度研究 |
1.3.3 表面粗糙度对物理界面特性以及胶合强度影响的研究 |
1.3.4 胶合理论以及界面化学性质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树龄巨尾桉纤维形态及其变异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纤维长度的尺寸以及变异 |
2.2.2 纤维宽度的尺寸以及变异 |
2.2.3 纤维长宽比以及变异 |
2.2.4 纤维双壁厚的尺寸以及变异 |
2.2.5 纤维腔径以及变异 |
2.2.6 纤维壁腔比以及变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木材力学性能和胶合强度及其材性关系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力学性能及胶合强度试验方法 |
3.1.2.2 试验设备 |
3.1.2.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木材力学性能 |
3.2.1.1 木材顺纹抗压强度 |
3.2.1.2 抗弯强度 |
3.2.1.3 抗弯弹性模量 |
3.2.1.4 冲击韧性 |
3.2.2 胶合强度 |
3.2.3 单板表面物质红外分析 |
3.3 相关性分析 |
3.3.1 纤维形态指标与胶合强度的相关性 |
3.3.2 木材力学强度与胶合强度的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砂光处理和组坯的单板胶合性能分析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1.3.1 粗糙度测定仪试验方法 |
4.1.3.2 木材力学性能与胶合强度的试验方法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巨尾桉木材单板不同等级处理表面粗糙度 |
4.2.2 巨尾桉木材单板不同表面处理粗糙度方差分析结果 |
4.2.2.1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方差分析 |
4.2.2.2 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方差分析 |
4.2.2.3 轮廓最大高度方差分析 |
4.2.3 粗糙度对三层胶合板胶合性能的影响 |
4.2.4 粗糙度及组坯结构对两层胶合板胶合性能的影响 |
4.2.4.1 紧面X紧面时粗糙度对两层胶合板胶合性能的影响 |
4.2.4.2 紧面X松面时粗糙度对两层胶合板胶合性能的影响 |
4.2.4.3 松面X松面时粗糙度对两层胶合板胶合性能的影响 |
4.2.5 粗糙度与组坯方式对两层胶合板胶合强度影响的综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表面处理对胶合性能的影响机制分析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1.3.1 接触角试验方法 |
5.1.3.2 傅立叶红外试验方法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接触角结果与分析 |
5.2.1.1 巨尾桉木材单板松面表面接触角 |
5.2.1.2 巨尾桉木材单板紧面表面接触角 |
5.2.2 材料表面及界面形貌特征 |
5.2.2.1 胶粘剂胶合界面的渗透形貌 |
5.2.2.2 胶合破坏界面形貌 |
5.2.3 胶合界面红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纤维形态 |
6.1.2 力学性能及胶合强度 |
6.1.3 润湿性与粗糙度 |
6.1.4 胶合强度与红外分析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不同种源邓恩桉遗传变异分析及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邓恩桉研究概况 |
1.1.1 引种与种源试验 |
1.1.2 木材材性研究 |
1.1.3 苗木繁育研究 |
1.1.4 低温及磷胁迫生理响应研究 |
1.2 桉树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及优良遗传材料的选择 |
1.2.1 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 |
1.2.2 桉树优良遗传材料的选择研究 |
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造林及抚育方法 |
2.3.2 保存率测定 |
2.3.3 生长指标测定 |
2.3.4 形质指标测定 |
2.3.5 材性取样与测定 |
2.3.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3.7 优良种源选择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种源保存率分析 |
3.2 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遗传参数估算 |
3.2.1 生长性状基本变异情况 |
3.2.2 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
3.2.3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算及其变化规律 |
3.2.4 生长性状的早-晚相关 |
3.3 材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遗传参数估算 |
3.3.1 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 |
3.3.2 生材密度的遗传变异 |
3.3.3 绝对含水率的遗传变异 |
3.3.4 纤维长度的遗传变异 |
3.3.5 纤维宽度的遗传变异 |
3.3.6 纤维长宽比的遗传变异 |
3.3.7 纤维双壁厚的遗传变异 |
3.3.8 纤维腔径比的遗传变异 |
3.3.9 纤维壁腔比的遗传变异 |
3.3.10 材质性状遗传参数估算 |
3.4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3.4.1 各生长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表型相关 |
3.4.2 各材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表型相关 |
3.4.3 生长性状与材质性状的遗传相关、表型相关 |
3.5 优良种源选择与评价 |
3.5.1 育种值预测 |
3.5.2 种源聚类 |
3.5.3 优良种源选择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邓恩桉种源适应性 |
4.1.2 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
4.1.3 材质性状遗传变异 |
4.1.4 性状相关 |
4.1.5 优良种源选择 |
4.2 讨论 |
4.2.1 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
4.2.2 材质性状遗传变异 |
4.2.3 性状相关 |
4.2.4 优良种源选择 |
4.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8)大花序桉国内遗传育种现状与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花序桉引种研究 |
2 大花序桉耐寒性研究 |
3 大花序桉材性研究 |
4 结语与展望 |
(9)尾叶桉赤桉正反析因交配杂种F1代遗传变异及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桉树概况 |
1.1.2 杂交育种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1.4.1 林木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1.4.2 桉树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
1.4.3 桉树遗传变异及选择的研究进展 |
1.4.4 叶片形态的变异及其与生长的关系 |
1.4.5 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异及其与生长的关系 |
1.4.6 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异及其与生长的关系 |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主要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生长及适应性的遗传变异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交配设计及杂交组合 |
2.1.2 试验点 |
2.1.3 试验准备 |
2.1.4 田间试验设计 |
2.1.5 数据收集 |
2.1.6 统计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方差分析 |
2.2.2 保存率 |
2.2.3 杂交种及对照的Duncan’s多重比较 |
2.2.4 杂交种及对照的表现 |
2.2.5 遗传方差分量及遗传力 |
2.2.6 遗传相关 |
2.2.7 杂种优势 |
2.3 小结 |
第三章 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数据收集 |
3.1.2 统计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方差分析 |
3.2.2 杂交种及对照的Duncan’s多重比较 |
3.2.3 一般杂交力和特殊杂交力 |
3.2.4 遗传方差分量及遗传力 |
3.2.5 遗传相关 |
3.2.6 正反交组合间的相关 |
3.2.7 杂种优势 |
3.3 小结 |
第四章 材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数据收集 |
4.1.2 统计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方差分析 |
4.2.2 杂交种及对照的Duncan’s多重比较 |
4.2.3 杂交种及对照的特殊配合力 |
4.2.4 遗传方差分量及遗传力 |
4.2.5 遗传相关 |
4.2.6 杂种优势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杂交种叶片形态的差异比较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数据收集 |
5.1.2 统计分析及参数估算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方差分析 |
5.2.2 家系间的Duncan’s多重比较 |
5.2.3 杂交种和对照的表现 |
5.2.4 杂种优势 |
5.2.5 性状间的Pearson相关 |
5.3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杂交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差异比较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数据收集 |
6.1.2 统计分析及参数估算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方差分析 |
6.2.2 家系间的Duncan’s多重比较 |
6.2.3 杂交种和对照的表现 |
6.2.4 杂种优势 |
6.2.5 性状间的Pearson相关 |
6.3 小结 |
第七章 不同杂交种叶片养分含量的差异比较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数据收集 |
7.1.2 统计分析及参数估算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方差分析 |
7.2.2 家系间的Duncan’s多重比较 |
7.2.3 正反杂交种间的差异 |
7.2.4 性状间的Pearson相关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8.2.1 杂交种优于对照 |
8.2.2 正反交效应 |
8.2.3 遗传参数和母本效应 |
8.2.4 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 |
8.2.5 性状-性状的遗传相关 |
8.2.6 参数估算的精确性 |
8.2.7 叶片形态和生理特征 |
8.2.8 叶片性状对生长的影响 |
8.3 研究创新及应用潜力 |
8.3.1 研究创新 |
8.3.2 应用潜力 |
8.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10)2个种源邓恩桉木材纤维特性及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种源材料 |
1.3 纤维性状样品的处理及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纤维长度及其变异 |
2.2 纤维宽度特征及其变异 |
2.3 纤维长宽比及其变异 |
2.4 纤维双壁厚 |
2.5 纤维壁腔比 |
3 结论与讨论 |
四、耐寒桉树的纤维形态特征的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 [1]邓恩桉木材性质特点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 覃林波,周本亮,彭智邦,熊涛,邱炳发. 桉树科技, 2021(02)
- [2]广西10年生杂交桉无性系木材纤维特征及变异研究[J]. 兰俊,覃林波,黎巍,陆珍先,施东强,刘鑫. 桉树科技, 2019(02)
- [3]1.5代杉木种子园种实差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仕昌. 广西大学, 2019(01)
- [4]15年生巨尾桉纤维特性分析[J]. 郑明朝,黄金,韦鹏练,符韵林. 江西农业学报, 2018(09)
- [5]邓恩桉木材基本密度与解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J]. 卢翠香,周维,刘媛,郭东强,李昌荣,项东云. 广西林业科学, 2018(02)
- [6]巨尾桉木纤维及木材表面状态对胶合性能的影响研究[D]. 龙军. 广西大学, 2018(12)
- [7]不同种源邓恩桉遗传变异分析及选择[D]. 卢晨升. 广西大学, 2018(12)
- [8]大花序桉国内遗传育种现状与研究展望[J]. 黄振,张俊,陈炙,王丽华,郭洪英. 四川林业科技, 2018(01)
- [9]尾叶桉赤桉正反析因交配杂种F1代遗传变异及生理研究[D]. 朱映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1)
- [10]2个种源邓恩桉木材纤维特性及变异[J]. 郭东强,叶露,周维,刘媛,陈健波,卢翠香,项东云.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