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粪污染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雪林[1](2021)在《章丘区蛋鸡养殖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文中认为
黄雪林[2](2021)在《章丘区蛋鸡养殖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文中提出
戴海洋[3](2021)在《典型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保氮和减排氨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氨气的排放是氨气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使用微生物菌株和物理化学添加剂是减少堆肥过程中氨气排放的一种主要措施。当前堆肥微生物菌株和物理化学添加剂对氨气影响的试验大多都是在实验室通过小型模拟试验进行的,缺乏在工厂化实际生产中开展的研究,且不同的学者得到的试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鉴于此,本研究首先筛选同化氨氮能力高和产酸能力强的芽孢杆菌菌株,并对其进行耐受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物理和化学辅料配伍进行猪粪、鸡粪室内堆肥模拟试验,考察筛选出来的微生物菌株和物理化学添加剂能否有效减少堆肥过程中氨气的排放。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氨气排放不仅造成空气污染,还降低了堆肥的氮养分含量,本研究拟发展接种微生物菌株和物理化学添加剂减少猪粪和鸡粪NH3排放的生物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富集培养试验、氨氮同化试验的两次筛选以及猪粪鸡粪培养试验,筛选出减排氨气显着的菌株。其中从猪粪培养试验中筛选出五株芽孢杆菌,分别为H3-1(p=0.045),H4-10(p=0.047),H5-5(p=0.040),H5-9(p=0.042)和3-28(p=0.032),与CK累积排放量541mg/kg相比,它们处理的畜禽粪便NH3累积排放量分别为414,408,403,404,396mg/kg,与对照相比分别减排23.58%,24.65%,25.58%,25.36%,26.82%。从鸡粪培养试验中筛选出两株芽孢杆菌,分别为H1-10(p=0.031)和H2-6(p=0.004),与对照的累积排放量5616.81mg/kg相比,接种菌株H1-10和H2-6处理的NH3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148.14和4951.38 mg/kg,NH3减排分别为8.34%和11.85%。(2)对筛选出来的7株菌进行耐受性试验,筛选出具有广泛的耐酸碱、盐分和高氨的芽孢杆菌。它们对酸碱、盐度以及高氨氮环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中pH值范围为4-10,盐度范围为0%-10%,NH4+-N浓度范围为0-8g/L。其中H1-10能够耐碱,耐盐分和耐高氨,H3-1能够耐碱和耐高氨,H5-9能够耐盐和耐高氨。(3)猪粪室内堆肥模拟试验中,添加了FGL(沸石、过磷酸钙、硫酸亚铁)和菌株或者两者配伍的处理,NH3累积排放量更少,只添加FGL的处理显着减少(p<0.05);FGL、FGL+H3-1和FGL+H5-9处理的NH4+-N含量显着高于CK、H3-1和H5-9处理,且前者的pH、EC和TC显着低于后者,而硝氮和TN无明显差异。鸡粪室内堆肥模拟试验中,各处理氨气排放通量以及累积排放量无明显差异;FGL和FGL+H1-10处理的NH4+-N含量显着高于CK和H1-10处理,前者的EC值高于后者,且含有FGL的处理的pH显着低于不含FGL的处理,各处理的硝氮、TC和TN无明显差异。
刘晨阳,马广旭,刘春,王济民,辛翔飞[4](2021)在《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及成本收益分析——以6省(区)251户肉鸡养殖场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广西以及云南6省(区)共251个肉鸡养殖场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对肉鸡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和成本收益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除少量鸡粪废弃外,肥料化是肉鸡粪便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向。从资源化处理后的鸡粪类型和销售路径看,养殖场户鸡粪肥料化利用方式具体有自用、免费赠送、鲜粪出售或有机肥出售等几种。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肉鸡养殖场户鸡粪处理成本收益分析发现,当前鸡粪处理成本偏高,资源化利用带给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不显着,且不同肉鸡品种、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规模肉鸡养殖场户之间鸡粪处理的成本收益均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上看,除了种养分离以及有机肥使用成本高,弱化了还田需求之外,鸡粪资源化处理成本高、资源化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也对鸡粪资源化利用推进产生了阻碍。因此本文建议,应合理规划种养规模和布局,加强鸡粪处理与利用的规范化管理,扶持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引导畜禽粪便资源化产品市场体系形成。
庞旭楞[5](2021)在《鸡粪无害化处理研究及其主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养鸡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壮大,鸡场粪污排泄量也越来越多。由于国内鸡粪资源利用率较低,鸡粪若无法及时得到处理,将给生活环境带来极其严重的污染。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研究鸡粪有氧发酵的工艺过程,设计了一种好氧发酵罐,该好氧发酵罐可以快速实现鸡粪的无害化。鸡粪通过有氧发酵生成有机肥,既可以减少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又实现鸡粪的绿色发展,对推动鸡粪无害化处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鸡粪好氧发酵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发酵工艺流程,对影响鸡粪发酵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鸡粪的理化参数以及鸡粪预处理措施;根据发酵工艺流程,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2)完成了好氧发酵罐结构设计。对发酵罐的罐体进行设计,确定罐体尺寸及有效容积;对上下系统进行设计,选择合适的上下料方式;通过建立搅拌机构的数学模型,得到搅拌系统的最大扭矩;并在高扭矩低速的工况下,设计了由液压系统驱动的由棘轮棘爪构成的传动机构。(3)完成了好氧发酵罐关键零部件的受力分析。基于ANSYS软件对关键零部件进行强度校核和应力校核,发现罐体底板中心变形较大,无法满足正常工作状况。并基于分析结果,对罐底板进行结构上的改进,改进后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经改进的罐底板在强度和刚度上都得到了满足;对搅拌叶片的分析结果表明,叶片最大应力位于轮毂焊接处,最大变形远离轴心,在叶片的末端,且设计的叶片能满足正常工作状况。(4)完成了好氧发酵罐控制系统设计。根据发酵罐的工艺功能要求,确定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确定了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量并完成CPU的选型;完成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包括主电路、控制电路、PLC程序流程设计。
李德如,周远明,张晓龙,唐兴刚[6](2020)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现状及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已经成为制约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实际,从当前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开展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骆云璐[7](2021)在《农村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畜禽养殖粪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安全和环境承载能力。盐城市大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尤为重要,但是,盐城市大丰区农村畜禽养殖粪污染资源利用工作中出现了上热下冷,即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热情不高的现象。盐城市大丰区农村畜禽养殖粪污染资源利用工作应当综合施策,努力构建政府、农民、养殖合作社的利益共同体,以农民利益关切为导向,切实转变农民观念,变“要我资源利用”为“我要资源利用”,使得农民全过程参与到畜禽养殖粪污染资源利用相关工作。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通过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盐城市大丰区在畜禽养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公共治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等,研究提出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对策。这些对策主要围绕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多样化。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需要市场、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参与,需要政府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宣传等多种治理手段。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体系,科学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合理布局,实施税收调节和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排污权交易,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强政府公共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实施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引导、鼓励和支持市场参与治理,建立和完善公众、社会组织参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机制,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于琼[8](2020)在《秸秆预处理及添加剂对玉米秸秆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生物质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单一原料进行厌氧发酵时由于生物降解性低、营养成分不均衡等会导致厌氧发酵过程不稳定。玉米秸秆(Corn Stover,CS)等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具有复杂的木质纤维素结构,不易降解,厌氧发酵产气周期长。鸡粪(Chicken Manure,CM)等高氮原料在单独厌氧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游离氨和铵离子,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不利于厌氧发酵产沼气。而原料混合厌氧发酵是将两种或多种具有互补特性的发酵底物混合后同时厌氧发酵来解决单一底物降解的局限性,在改善发酵特性、提高反应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缓解原料的缺乏,确保原料的持续供应。因此开展混合厌氧发酵的研究对促进厌氧发酵产沼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玉米秸秆与鸡粪的混合厌氧发酵,进行了批式厌氧发酵和半连续厌氧发酵实验,通过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调节混合发酵底物的配比、添加尿素以及添加生物炭的调控方法,改善厌氧发酵的特性,为混合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在生化产甲烷潜力(Biochemical methane potential,BMP)装置中进行玉米秸秆和鸡粪批式混合中温厌氧发酵,对玉米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和Na OH-H2O2预处理,研究了秸秆预处理对不同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s,VS)比(1:0、2:1、1:1、1:2、1:3、0:1)的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特性及动力学。结果表明,秸秆预处理可以促使混合厌氧发酵产生协同作用,CS(Na OH-H2O2预处理)/CM的比例为2:1、1:2、1:3,CS(尿素预处理)/CM的比例为1:1、1:2时存在协同效应,比不预处理时的累积甲烷产量提高了6.54%–24.65%。Na OH-H2O2预处理对混合厌氧发酵的促进效果优于尿素预处理。Na OH-H2O2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鸡粪的比例为1:3时的累积甲烷产量最高,为332.7 m L/g VS;尿素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鸡粪的比例为1:2时的累积产甲烷量最高,为319.7 m L/g VS。Modified Gompertz模型可用于拟合及预测混合厌氧发酵的累积甲烷产量(R2=0.9845–0.9988)。(2)在连续搅拌罐反应器(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CSTR)中进行玉米秸秆和鸡粪半连续混合中温厌氧发酵,对玉米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和Na OH-H2O2预处理,通过改变混合发酵底物中玉米秸秆的比例,研究了玉米秸秆与鸡粪的配比(VS比0:1、1:3、1:2、1:1)对半连续厌氧发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单独半连续厌氧发酵系统在第50天以后的比甲烷产量(Specific methane production,SMP)仅为0.06 L/g VS,运行过程中发酵液的总氨氮浓度最高达到7000 mg/L以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累积达到6000 mg/L以上,系统出现了较强的氨抑制和有机酸积累,不能持续稳定运行。在该系统中添加预处理的玉米秸秆能够缓解氨抑制和有机酸积累,促进系统恢复产甲烷,维持厌氧发酵系统稳定性。Na OH-H2O2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鸡粪的配比为1:3时SMP最高,为0.33m L/g VS,尿素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鸡粪的配比为1:2时SMP最高,为0.31 m L/g VS。但是当预处理的玉米秸秆在混合发酵底物中的比例过高时(1:1),由于混合发酵原料中较高的木质纤维素含量,发酵原料的可降解性降低,影响厌氧发酵过程的水解速率,造成发酵不充分,导致产气量降低。(3)在CSTR装置中进行玉米秸秆和鸡粪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研究了添加尿素和对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两种方式对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比较了添加尿素和尿素预处理在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添加尿素能够促进厌氧发酵系统运行稳定性,提高甲烷产量;而添加尿素和对玉米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的共同作用会对厌氧发酵产生拮抗效应,使得甲烷产量降低。间歇添加尿素可以弥补玉米秸秆没有进行预处理的障碍,其优势在高有机负荷率(Organic loading rate,OLR)条件下更明显。在OLR为2.1和6.3 g VS/L/d时,间歇添加尿素的反应器(CS/CM-HRT-urea)的容积甲烷产量(Volumetric methane production,VMP)比尿素预处理的反应器(UPCS/CM)分别高1.94%和14.17%,而在OLR为4.2 g VS/L/d时,尿素预处理的反应器的VMP比间歇添加尿素的反应器高1.15%。(4)在CSTR装置中进行玉米秸秆和鸡粪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研究了添加生物炭和对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两种方式对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和对玉米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可以强化氨氮/有机酸缓冲体系促进厌氧发酵产沼气,改善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进而提升产沼气的性能。尿素预处理的效果与添加生物炭的效果接近,在中、高OLR条件下,尿素预处理与生物炭添加的协同效应尤其明显。当OLR为4.2和6.3 g VS/L/d时,生物炭介导的尿素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系统运行稳定,VMP分别为2.160和1.616 L/L/d,比其他反应器高出32.8%–89.6%和27.8%–96.4%。(5)应用16S r RNA基因测序对生物炭介导的玉米秸秆与鸡粪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的发酵液中菌群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和对玉米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均能够促进微生物的多样性提升,其中优势细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分别在39.52%–85.04%和8.60%–48.93%之间。优势古菌为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和盐杆菌门(Halobacterota),相对丰度分别在30.97%–61.52%和16.82%–62.69%之间。优势古菌属为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和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分别在15.19%–61.41%,16.69%–40.11%和8.00%–21.03%之间。生物炭添加通过调节发酵液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的相对丰度而降低有机酸浓度,通过强化Methanosarcina古菌的耐受性促进厌氧发酵的甲烷产量。生物炭添加和尿素预处理在OLR为4.2g VS/L/d时具有通过改变norank_f__Bacteroidales_UCG-001和norank_f__norank_o__MBA03细菌的相对丰度而调整菌群结构使其接近低OLR条件下菌群结构的作用,有利于厌氧发酵产甲烷。改变OLR、添加生物炭和尿素预处理均能够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生物炭添加和尿素预处理能够提高细菌和古菌对高有机负荷的耐受性,UPCS/CM-biochar发酵液中细菌和古菌生长活跃,代谢旺盛,能量利用率高,碳源代谢类别为主要的基因功能类别。本研究应用多种强化方法对玉米秸秆与鸡粪的批式混合厌氧发酵和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进行调控,研究表明秸秆预处理技术、增加玉米秸秆在混合发酵底物中的比例、添加外源氮源尿素和添加生物炭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混合厌氧发酵系统运行稳定性,从而促进产气。
刘智卓[9](2020)在《水果垃圾产生与腐败机理及其在包气带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正在稳步推进。但是,受小农经济的客观现实的限制,中国农业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在水果种植产业中产生的大量水果垃圾,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与水果污染,而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统计数据表明水果的种植比例已从1990年到2016年的三十多年间从0.6%上升至10%。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获得提高和对高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的情况下,水果的种植结构在未来仍会有上升趋势,为此急需提出系统化的水果垃圾的产生来源和预防与处理方案,和水果腐败过程中的菌群演化分析,来保证水果的产出水平和储藏对策以及水果垃圾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水果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国现有农村的种植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当前的农业发展形势要求:既要保证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确保农产品在种植和贮存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就果类产业而言,在其生长发育及后期储存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相当数量的水果垃圾,因此一定要分析归纳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合理的种植储存预防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而对于不可避免而产生的水果垃圾,则需要阐明其腐败机理以及对包气带土壤的影响,才可以确定最科学合理的果类垃圾处理方式,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确定最合理的水果垃圾资源化方式,这样才算符合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特征。为水果的种植,存储及果类垃圾高效利用提供系统而科学的建议。
吴悠[10](2020)在《灌溉量和施肥模式对温室番茄水肥利用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温室蔬菜种植中过量灌溉和施肥极易导致水肥资源浪费、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农作物品质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化肥减施、化肥有机替代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温室作物产量和品质、水分养分利用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实现温室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研究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日光温室内开展了4个连续番茄生长季的灌溉施肥试验,设置了100%ETc(W1)、75%ETc(W2)和50%ETc(W3)3个灌水量和基施鸡粪+追施无机肥(CC)、追施可溶性有机肥(SO)、追施无机肥(SC)和可溶性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SOSC)4种施肥模式,高水(W1)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共13个处理。研究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养分吸收与转运、土壤环境、水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揭示了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番茄生长、生理和耗水特性的影响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番茄茎粗、叶面积、干物质量和叶片SPAD值有极显着影响(P<0.01)。适宜的灌水量有利于提高温室番茄叶面积、干物质量和叶片SPAD值。与秋季相比,春季的温度环境更适宜提高番茄株高和干物质量。在同一灌水条件下,SOSC处理能够显着提高温室番茄的株高、干物质量和叶片SPAD值。SC处理在春季W1条件下养分与水分供应充足,导致番茄植株徒长,抑制了后期番茄果实部位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并获得最小的叶片SPAD值。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耗水有显着的影响(P<0.05)。SC和SOSC处理提高了苗期和开花坐果期耗水量,而CC处理最小。除2017春季外,SO和SOSC处理的果实膨大期耗水量显着大于SC(P<0.05)。在收获期,SO和SOSC的耗水量仍显着大于SC处理(P<0.05)。此外,SOSC处理下各生育期耗水强度均最大。W2条件下CC处理降低了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的耗水强度。SC处理在W1条件下增加了开花坐果期耗水强度,在W2条件下降低了收获期耗水强度且增加了苗期和开花坐果期耗水模数。(2)探明了温室番茄各器官的养分吸收对不同水肥供应模式的响应灌水量减少,番茄植株氮(N)、磷(P)和钾(K)吸收量也随之降低。SOSC处理有效促进了各器官的N吸收,且SO提升了果和根的N吸收量。SOSC和SO处理能够增加各器官和总植株P和K吸收量。SO处理植株总P吸收量在2016年和2017年春季W1和2017年春季W3条件下小于SOSC处理。2016春季后,SC处理的植株P吸收量在W1和W2条件下均显着大于CC处理(P<0.05)。SC处理的植株K吸收量在2015秋季W3处理下显着大于CC处理(P<0.05)。(3)明确了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环境的影响SC处理在秋季W1条件和春季W3条件下增加了土壤NO3--N残留量,而在W2条件下春秋季残留量均高于其他施肥模式。W1和W2条件下SOSC处理30 cm以下土层土壤NO3--N残留低于其他施肥模式。其次,SC处理土壤速效磷累积峰值随着时间下移至30 cm土层,而W3条件下增加了表层土壤速效磷残留量。CC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在表层土壤含量较低,在深层土壤却偏高。SC处理增加了0~60 cm总土壤速效钾残留量。在W1条件下SO和SC处理增加了速效钾残留量,而在W2和W3处理下速效钾残留量降低。W1和W3处理分别降低了30~40 cm土层和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SC处理维持或减少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种植季的累积,CC、SO和SOSC处理具有改善土壤有机质存储的潜力。CC、SO和SOSC处理提高了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但SC处理呈相反趋势。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所得在春季W3供水条件下CC和SOSC处理对土壤环境具有消极影响。不同生长季和灌水条件下,肥料类型能够对土壤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排序为SOSC>SO>CC>SC。(4)分析了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番茄总产量和经济产量均与灌水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灌水量减少,不同施肥模式处理下产量差异变小。W2处理降低了弃果产量,其次是W1和W3。SOSC处理提高了番茄单果重和单株果数,且显着增加产量(P<0.05)。CC与SC处理减少了单果重和单株果数,且无显着差异(P>0.05)。灌水量减小时CC与SC处理产量的差异缩小。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灌水量减少而增加。有机肥添加提高果实品质并降低硝酸盐含量。CC处理提高了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而SC处理增加了糖酸比。与CK相比,施肥增加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不同施肥模式差异不显着(P>0.05)。(5)提出了适合当地温室番茄高效优质生产的最佳灌水量和施肥模式组合番茄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小。SOSC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大。W1和W2有利于促进SC处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CC处理仅在W3条件下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除2015秋外,四种施肥模式氮吸收效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现为SOSC>SO>SC>CC。2016秋和2017春SOSC处理氮农艺效率高于其他施肥模式。W1收获了更多重量小于100 g的果实,而W2提升了中大果毛收益。SOSC处理增加了各果重毛收益和总净收益,CC处理在W1和W2条件下降低了经济效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秋季优先推荐W2SOSC处理,春季综合排名第一处理为W1SOSC。
二、鸡粪污染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粪污染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3)典型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保氮和减排氨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畜禽生产现状及其环境影响 |
1.1.1 我国畜禽的生产现状 |
1.1.2 畜禽粪便对环境的影响 |
1.2 好氧堆肥过程中减排氨气措施概述 |
1.2.1 调节堆料的C/N比 |
1.2.2 接种微生物菌剂 |
1.2.3 添加吸附剂 |
1.2.4 添加化学物质 |
1.2.5 控制通风 |
1.3 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高效固氨和产酸芽孢杆菌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分析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初次筛选 |
2.2.2 二次筛选 |
2.2.3 畜禽粪便接种芽孢杆菌培养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具有固氨减排效应的芽孢杆菌对酸碱、盐分和高铵的耐受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pH耐受性 |
3.2.2 耐盐性 |
3.2.3 高氨耐受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接种芽孢杆菌对畜禽粪便保氮和氨气排放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分析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猪粪室内模拟试验 |
4.2.2 鸡粪室内模拟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及成本收益分析——以6省(区)251户肉鸡养殖场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分析 |
3 肉鸡粪便资源化处理方式分析 |
4 肉鸡粪便资源化处理成本收益分析 |
4.1 自用及赠送成本收益 |
4.2 鲜粪出售成本收益 |
4.3 干粪及有机肥出售成本收益 |
5 肉鸡粪便资源化利用制约因素分析 |
5.1 鸡粪需求市场因“种养分离”拓展受限 |
5.2 鲜粪转运存在疫病传播与环境污染风险 |
5.3 鸡粪加工处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
5.4 鸡粪资源化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合理规划种养规模和布局,多渠道促进种养结合模式落地实施 |
6.2.2 规范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方式,减少疫病传播与环境污染风险 |
6.2.3 加大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扶持力度,提高配套设施补贴 |
6.2.4 规范引导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产品市场发展,解决产品供需矛盾 |
(5)鸡粪无害化处理研究及其主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禽畜粪便处理利用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鸡粪好氧发酵工艺研究 |
2.1 基本工艺流程 |
2.2 影响鸡粪发酵因素 |
2.2.1 含水率 |
2.2.2 温度 |
2.2.3 pH值 |
2.2.4 碳氮比 |
2.2.5 通风 |
2.3 鸡粪特性及参数调控 |
2.3.1 鸡粪的材料特性 |
2.3.2 鸡粪的理化参数 |
2.3.3 参数调控 |
2.4 总体方案设计 |
2.4.1 工艺流程 |
2.4.2 控制系统分析 |
2.4.3 设计要求 |
2.4.4 设计思路 |
2.5 本章小节 |
3 鸡粪好氧发酵罐设计 |
3.1 主体结构设计 |
3.1.1 发酵罐容积 |
3.1.2 发酵罐壁厚 |
3.1.3 保温层 |
3.1.4 罐体设计 |
3.2 进料系统 |
3.3 搅拌系统设计 |
3.3.1 搅拌器设计 |
3.3.2 传动系统设计 |
3.4 出料系统 |
3.4.1 出料方式分析 |
3.4.2 出料系统设计 |
3.5 通气系统 |
3.5.1 通气量 |
3.5.2 通气孔设计 |
3.6 尾气净化装置 |
3.7 附件 |
3.7.1 支撑座 |
3.7.2 楼梯 |
3.7.3 护栏 |
3.7.4 遮雨棚 |
3.8 本章小节 |
4 关键部件仿真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 |
4.1.1 静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
4.1.2 ANSYS |
4.2 罐底板分析 |
4.2.1 模型建立 |
4.2.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4.2.3 添加边界条件与载荷 |
4.2.4 结果与分析 |
4.2.5 罐底板改进设计 |
4.3 搅拌系统分析 |
4.3.1 模型简化 |
4.3.2 网格划分及参数设置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5 鸡粪好氧发酵罐控制系统设计 |
5.1 发酵罐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2 发酵罐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2.1 发酵罐控制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5.2.2 发酵罐控制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5.2.3 输入输出量的选取 |
5.2.4 电路设计 |
5.2.5 程序设计 |
5.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死动物的危害 |
2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存在的问题 |
2.1 从业者法律意识淡薄 |
2.2 动物无害化处理不规范 |
1.3工厂集中无害化处理难度大 |
1.4做到全面监管难 |
3 提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对策 |
3.1 普及动物无害化处理相关知识 |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3.3 推动完善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
3.4 加强监督管理 |
4 结语 |
(7)农村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对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利用问题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对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利用问题的有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农村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的理论基础 |
2.1 农村畜禽粪污资源相关概念 |
2.1.1 农村畜禽粪污资源界定 |
2.1.2 农村畜禽粪污资源利用主要内容 |
2.1.3 畜禽养殖污染成因 |
2.1.4 畜禽养殖污染特性 |
2.2 农村畜禽养殖粪污染资源利用的相关理论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市场失灵理论 |
2.2.4 循环经济学理论 |
2.3 公众参与型农村畜禽养殖粪污染资源利用模式 |
第3章 盐城市大丰区农村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3.1 基本情况 |
3.2 畜禽养殖现状 |
3.3 畜禽粪污产排现状及处置分析 |
3.3.1 畜禽粪污处置现状 |
3.3.2 畜禽粪污产生量估算及处置分析 |
3.3.3 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现状 |
3.3.4 案例分析 |
3.4 畜禽粪污资源利用方式分析 |
3.4.1 还田措施 |
3.4.2 沼气发电 |
3.4.3 制成有机肥料 |
3.4.4 分析与讨论 |
第4章 盐城市大丰区畜禽粪污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弊端 |
4.1 农畜脱节,环保意识不足 |
4.2 资源再利用处理程度较低 |
4.3 资源再利用处理技术适用性差 |
4.4 资源再利用处理设施不足 |
4.5 资源再利用处理成本高资源利用难度大 |
4.6 治理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5章 农村畜禽粪污资源利用问题的对策措施 |
5.1 加强污染源源头控制管理 |
5.1.1 加强对畜禽粪污污染的危害认识 |
5.1.2 推行清洁生产 |
5.1.3 重视农牧结合 |
5.2 注重污染物的处理与处置 |
5.2.1 推行农村畜禽粪污还田计划 |
5.2.2 推广农村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 |
5.2.3 推广农村畜禽粪污资源化自利用 |
5.2.4 重视技术的适用性研究 |
5.3 引导养殖户综合运用产前、产中和产后治理技术 |
5.3.1 产前治理技术 |
5.3.2 产中治理技术 |
5.3.3 产后治理技术 |
5.3.4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政策支持力度高 |
5.4 政策引领、制度保障 |
5.4.1 做好科学的养殖布局规划 |
5.4.2 做好市场引导 |
5.4.3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秸秆预处理及添加剂对玉米秸秆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沼气与生态 |
1.1.2 我国的生物质资源现状 |
1.1.3 沼气发展现状 |
1.2 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原料特性及单一原料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原料混合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秸秆预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4 外源添加剂对厌氧发酵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5 厌氧发酵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1.2.6 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的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秸秆预处理对批式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原料与接种物 |
2.2.2 实验设计 |
2.2.3 分析测试方法 |
2.2.4 动力学分析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厌氧发酵原料和接种物的特性分析 |
2.3.2 玉米秸秆预处理前后的结构变化 |
2.3.3 甲烷产量 |
2.3.4 系统稳定性 |
2.3.5 生物降解率及混合厌氧发酵的协同效应 |
2.3.6 动力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玉米秸秆与鸡粪的配比对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原料与接种物 |
3.2.2 实验装置 |
3.2.3 实验方案 |
3.2.4 分析测试方法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混合厌氧发酵产气性能分析 |
3.3.2 系统运行稳定性 |
3.3.3 混合厌氧发酵对厌氧发酵系统恢复产气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尿素添加及尿素预处理影响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比较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料与接种物 |
4.2.2 实验装置 |
4.2.3 实验方案 |
4.2.4 分析测试方法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尿素添加及尿素预处理对混合厌氧发酵产气性能的影响比较 |
4.3.2 尿素添加对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4.3.3 发酵液的肥料价值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物炭介导对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原料与接种物 |
5.2.2 实验装置 |
5.2.3 实验方案 |
5.2.4 分析测试方法 |
5.2.5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生物炭介导的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研究 |
5.3.2 SEM表征分析 |
5.3.3 FTIR分析 |
5.3.4 发酵液的肥料价值分析 |
5.4 工艺条件及产沼气效果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物炭介导对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微生物菌群演变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原料 |
6.2.2 实验方法 |
6.2.3 生物信息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Miseq测序结果 |
6.3.2 群落多样性分析 |
6.3.3 群落结构组成 |
6.3.4 群落结构相似性 |
6.3.5 功能预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研究成果 |
(9)水果垃圾产生与腐败机理及其在包气带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基础 |
1.2 国外处理方法及研究现状综述 |
1.3 国内的处理方式及研究现状 |
1.4 总结 |
第二章 水果垃圾产生来源汇总及对策 |
2.1 果树的落花落果 |
2.1.1 生长期气候异常 |
2.1.2 营养供应不足 |
2.1.3 病虫害严重 |
2.2 水果采后储存期内致病微生物繁殖 |
第三章 应对产生水果垃圾的对策分析 |
3.1 种植对策分析 |
3.1.1 营造良好的果园生态气候 |
3.1.2 合适的种植品种和先进种植策略 |
3.1.3 合适的管理措施 |
3.1.4 实时调控果园温度 |
3.1.5 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
3.2 采摘后存贮对策分析 |
3.2.1 冷藏保存 |
3.2.2 控制相对湿度,空气的流速 |
3.2.3 调节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气贮) |
第四章 水果垃圾腐败机理 |
4.1 实验方案 |
4.2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4.3 测序信息统计 |
4.4 测序信息统计 |
4.4.1 优化后的原始序列信息 |
4.4.2 序列长度分布图 |
4.5 物种注释与评估 |
4.5.1 OTU分析 |
4.5.1.1 综合信息表(OTU分类学) |
4.5.2 分类学分析 |
4.5.2.1 Pan/Core物种分析 |
4.5.3 Alpha多样性分析 |
4.5.4 稀释曲线分析 |
4.6 物种组成情况分析 |
4.6.1 群落组成分析 |
4.6.1.1 Bar图和Pie图(苹果组织微生物群落) |
4.6.1.2 Heatmap图(苹果组织微生物群落) |
4.6.2 样本与物种关系(苹果组织) |
4.7 各样本之间的比较分析(苹果组织) |
4.7.1 Beta多样性分析 |
4.7.1.1 苹果组织样本层级聚类分析 |
4.7.1.2 样本距离Heatmap图(苹果组织) |
4.7.2 PCA(主成分分析) |
4.7.3 PCoA分析 |
4.7.4 NMDS分析 |
4.7.5 PERMANOVA分析 |
4.8 菌群分型分析 |
4.8.1 各样本组分型组成柱状图 |
4.9 分析结论 |
第五章 苹果内生菌在包气带土壤迁移种类分析 |
5.1 土壤样本数据测序信息 |
5.1.1 测序原始数据 |
5.1.2 优化序列统计 |
5.2 测序物种注释与评估 |
5.2.1 OTU分析 |
5.2.2 Alpha多样性分析 |
5.2.2.1 多样性指数 |
5.2.2.2 微生物Alpha多样性算法 |
5.2.3 Alpha多样性分析 |
5.2.4 稀释性曲线 |
5.3 物种组成分析 |
5.3.1 物种Venn图分析 |
5.3.2 群落组成分析 |
5.3.2.1 菌群柱形图(Bar图) |
5.3.2.2 群落饼图(Pie图) |
5.3.2.3 多级物种Sunburst图 |
5.3.2.4 群落Heatmap图 |
5.3.2.5 样本与物种关系图(Circos) |
5.3.2.6 Ternary三元相图 |
5.4 样本比较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 |
5.4.1 样本层级聚类 |
5.4.2 样本距离Heatmap图 |
5.4.3 PCA分析 |
5.4.4 多维分组PCA分析 |
5.4.5 PCoA分析 |
5.4.6 NMDS分析 |
5.5 样本分组分析 |
5.5.1 ANOSIM分析 |
5.5.2 PERMANOVA分析 |
5.5.3 PLS-DA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果垃圾资源化探究 |
6.1 水果垃圾联合发酵技术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3 实验小结 |
6.2 水果垃圾腐殖酸制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方法 |
6.2.3 测定方法 |
6.2.4 测定试剂及仪器(按照GB/T34766--2017) |
6.2.5 测试步骤 |
6.2.6 实验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灌溉量和施肥模式对温室番茄水肥利用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肥供应模式对作物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1.2.2 水肥供应模式对作物耗水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
1.2.3 水肥供应模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1.2.4 水肥供应模式对作物土壤环境的影响 |
1.2.5 水肥供应模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材料 |
2.4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生长和生理指标 |
2.4.2 耗水指标 |
2.4.3 各器官养分吸收 |
2.4.4 土壤环境指标 |
2.4.5 产量和品质 |
2.4.6 水氮利用效率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三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株高和茎粗 |
3.2 叶面积指数 |
3.3 干物质量和根冠比 |
3.4 叶片SPAD值 |
3.5 灌水、肥料与生长季对温室番茄生长生理特性影响的方差分析 |
3.6 讨论 |
3.7 小结 |
第四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各生育期耗水规律的影响 |
4.1 不同生育期耗水量 |
4.2 不同生育期耗水强度 |
4.3 不同生育期耗水模数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
5.1 番茄各器官吸收N量 |
5.2 番茄各器官吸收P量 |
5.3 番茄各器官吸收K量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土壤环境的影响 |
6.1 生长季内土壤硝态氮分布变化及残留量 |
6.2 生长季内土壤速效磷分布变化及残留量 |
6.3 生长季内土壤速效钾分布变化及残留量 |
6.4 土壤有机质分布变化 |
6.5 土壤微生物 |
6.6 土壤酶活性 |
6.7 土壤环境综合分析 |
6.8 讨论 |
6.9 小结 |
第七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7.1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
7.1.1 产量构成 |
7.1.2 产量 |
7.2 果实品质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温室番茄的水氮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及其综合评价 |
8.1 水分利用效率 |
8.2 氮素利用效率 |
8.3 经济效益 |
8.4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
8.5 讨论 |
8.6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鸡粪污染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章丘区蛋鸡养殖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D]. 黄雪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章丘区蛋鸡养殖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D]. 黄雪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典型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保氮和减排氨气研究[D]. 戴海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及成本收益分析——以6省(区)251户肉鸡养殖场户为例[J]. 刘晨阳,马广旭,刘春,王济民,辛翔飞. 世界农业, 2021(02)
- [5]鸡粪无害化处理研究及其主机设计[D]. 庞旭楞. 成都大学, 2021(07)
- [6]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 李德如,周远明,张晓龙,唐兴刚. 中国动物保健, 2020(12)
- [7]农村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D]. 骆云璐. 扬州大学, 2021(05)
- [8]秸秆预处理及添加剂对玉米秸秆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影响[D]. 于琼.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水果垃圾产生与腐败机理及其在包气带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研究[D]. 刘智卓.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10]灌溉量和施肥模式对温室番茄水肥利用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D]. 吴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