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调查

一起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调查

一、一起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杨[1](2021)在《双组分系统BaeSR在大肠埃希菌耐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大肠埃希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动物和人的肠胃炎、尿路感染和脑膜炎等。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大肠埃希菌的多重耐药现象日益严重。大量的研究表明,双组分调控系统参与调控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双组分系统Bae SR是一种胞膜压力应激反应系统,同时也影响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但是BaeSR如何调控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及其生物学功能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试验:1.为了了解BaeR可以影响大肠埃希菌对哪些药物的敏感性,首先构建了p-baeR质粒,并将其电转入K12菌株中,构建BaeR过表达菌株K12/p-baeR,采用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2倍稀释法测定了氨苄西林(AMP)、头孢噻呋(CEF)、头孢噻肟(CTX)、四环素(TET)、强力霉素(DOX)、环丙沙星(CIP)、恩诺沙星(ENR)、庆大霉素(GEN)和阿米卡星(AMK)对K12和K12/p-baeR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所测药物对K12/p-baeR的MIC值相对于K12未增大。通常情况下,多重耐药泵AcrB在大肠埃希菌的多重耐药中起主要作用,AcrB的存在可能会掩盖BaeR过表达的作用。因此运用基于Red同源重组系统的基因缺失技术构建了acr B基因缺失株K12△acr B,并将p-baeR质粒电转入K12△acr B,构建BaeR在K12△acr B中的过表达菌株K12△acr B/p-baeR,测定了以上药物对K12△acr B和K12△acrB/p-baeR的MIC值。结果显示,除了GEN和AMK以外,其他药物对K12△acrB的MIC值相对于K12下降了2-16.75倍;CEF和CTX对K12△acrB/p-baeR的MIC值相对于K12△acrB上升了2.5倍和2倍,而其他药物的MIC值未增加。此外,运用相同的方法构建了baeR基因缺失株K12△baeR和回补株K12△baeR/p-baeR,测定了所有药物对两菌株的MIC值,与K12相比,只有CEF和CTX对K12△baeR的MIC值下降了2倍,但CEF和CTX对回补株K12△baeR/pbaeR的MIC值未恢复。总之,BaeR可以降低大肠埃希菌对CEF和CTX等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敏感性。2.由上一部分得知BaeR过表达可以降低acr B基因缺失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敏感性,因此运用RT-q PCR技术测定了K12、K12△acrB和K12△acrB/p-baeR三株菌耐药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探索BaeR如何调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敏感性。外膜蛋白基因结果显示,与K12相比,K12△acrB菌株omp X、omp A和omp W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omp F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然而,omp C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与K12△acr B相比,omp C、omp F、omp X、omp A和omp W在K12△acrB/p-baeR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调节蛋白基因和外排泵基因的结果显示,与K12相比,K12△acr B中mar A、tol C和mdt A的表达显着增加,而rob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与K12△acr B相比,mar A、rob、tol C在K12△acrB/p-baeR中的表达水平降低,而mdt A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双组分调节蛋白基因的结果显示,与K12相比,K12△acr B中ompR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与K12△acrB相比,ompR在K12△acrB/p-baeR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这表明,在acr B缺失的情况下,BaeR过表达可以调控omp C、omp F、omp X、omp A、omp W、mar A、rob、tol C、mdt A和ompR的表达水平。3.测定了K12、K12△baeR和K12△baeR/p-baeR的生长曲线,运动能力,在高渗环境和氧化环境中的存活能力,以探索BaeR在大肠埃希菌中的生物学作用。结果显示,野生株与缺失株的在LB和M9培养基生长速率无显着差异,但是回补株的生长速率有所降低;在0.3%的半固体培养基中野生株、缺失株和回补株的运动能力无显着差异;缺失株在高渗环境和氧化环境的存活率显着低于野生株和回补株。以上表明,BaeR在大肠埃希菌参与抵抗高渗和氧化应激。综上所述,BaeR过表达可通过影响外膜蛋白(Omp C、Omp F、Omp W、Omp A和Omp X)的表达水平参与调控acr B缺失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的敏感性;另外,BaeR在大肠埃希菌也参与抵抗高渗和氧化应激。

邓一秒[2](2020)在《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形成特性及光动力杀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四大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其血清型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全球每年细菌性中毒事件中由沙门氏菌引发的食品污染案例常居首位。众多血清型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Samonella typhimurium)、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最为常见。鼠伤寒沙门氏菌属于非宿主适应血清型,对许多宿主都具有致病性,可通过产生内毒素和肠毒素引起人体腹泻、呕吐、发热,是我国高发性致病菌属,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文采用比浊法,平板菌落计数法观察培养条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Biofilm,BF)形成特性及其对环境中不利因素耐受性的影响;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姜黄素介导的光敏化作用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杀菌机理;探究光动力技术在不同种类乳粉中的应用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晶紫染色可清晰观察到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玻璃表面形成的菌膜,菌膜形成的紧密网状结构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乙醇作用方式对菌膜形成有显着影响,乙醇适应处理可增加浮游菌及菌膜对不利环境的耐受性。加入不同浓度乙醇后培养48 h,乙醇对菌膜形成有显着抑制作用,预先对菌培养24 h后再加入5%的乙醇能显着促进菌膜的生长。在菌膜形成过程中,营养条件为1/10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5%乙醇适应能增加菌体对苹果酸的耐受性,能增加浮游菌对12%的乙醇及5 mg/m L苹果酸的耐受性。2、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菌膜的杀菌效果显着。选取不同的姜黄素浓度及光照时间探究光动力技术的最佳灭活条件,并运用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直观观察光动力的灭活效果。姜黄素(80μM)结合蓝光照射30 min后菌体死亡率高达99%。光照后激光共聚焦图谱中整个视野中的菌体显红色荧光,扫描电镜观察到细胞明显褶皱,干瘪、内陷并伴有内容物流出,表明大部分菌体死亡。琼脂糖凝胶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光动力技术对鼠伤寒沙门氏菌DNA及蛋白质造成了损伤。3、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三种乳粉中鼠伤寒沙门氏菌有较明显的杀菌效果。光动力技术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杀菌效果明显弱于全脂乳粉与脱脂乳粉,杀菌效果与照射液面高度、姜黄素浓度、乳液浓度有关。照射液面高度0.2 cm、姜黄素浓度120μM、乳液浓度稀释10倍时杀菌效果最好。结果表明: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可通过损坏菌体的DNA、蛋白质、细胞膜及菌体形态结构来有效控制鼠伤寒沙门氏菌及菌膜的污染,可应用于食品工业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频发的乳制品中。

刘洁玉[3](2019)在《冀南地区鸡胚蛋有害菌的检测》文中研究指明鸡胚蛋制品是人们喜食的传统营养食品,但在鸡胚孵化过程中,由于多种病原菌污染,给鸡胚蛋及其制品安全带来隐患。因此,了解鸡胚蛋中病原菌的污染情况,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对提高鸡胚的健康存活率及孵化场的经济效益,保障鸡胚蛋制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1、为探究鸡胚蛋污染病原菌情况,采集91枚病死鸡胚蛋,解剖胚体,从肝脏分离细菌、培养,观察菌落菌体形态,提取分离株DNA,经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序,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与相近序列进行BLAST比对,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发现,鸡胚蛋外观有裂痕或粪便污染物等,解剖发现皮下有胶冻状物、肝脏呈土黄色、卵黄吸收不良。从鸡胚蛋内共分离鉴定出86株细菌,污染率为59.3%(54/91),混合污染率为42.6%(23/54)。鉴定出11种细菌,其中大肠杆菌占比为37.2%(32/86)、粪肠球菌为26.7%(23/86)、志贺氏菌为9.3%(8/86)、阴沟肠杆菌为5.8%(5/86)、博得特氏菌为4.7%(4/86)、沙门氏菌为4.7%(4/8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5%(3/86)、鲍氏不动杆菌为3.5%(3/86)、Pseudomonas psychrotolerans为2.3%(2/86)、Massilia alkalitolerans为1.2%(1/86)和铜绿假单胞菌为1.2%(1/86)。这些表明病死鸡胚的污染较高,涉及多种病原菌,其中以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为主,这为鸡胚蛋制品的安全生产与监测提供依据。2、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鸡胚蛋中大肠杆菌的方法,根据大肠杆菌fimC基因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方法。经鸡胚蛋样品试验,与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奇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之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检测限为101CFU/mL,比普通PCR方法敏感约100倍,灵敏性好;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小于2%,说明重复性好,该方法稳定,可用于鸡胚蛋制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3、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鸡胚蛋中粪肠球菌的方法,根据粪肠球菌sodA基因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方法。经鸡胚蛋样品试验,与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奇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病原菌之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对粪肠球菌的最低检测限为101CFU/mL,比普通PCR方法敏感约100倍,灵敏性好;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小于2%,说明重复性好,该方法稳定,可用于鸡胚蛋制品中粪肠球菌的检测。4、针对鸡胚蛋主要污染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建立了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经鸡胚蛋样品试验,大肠杆菌产物的Tm值为85.6℃86℃,粪肠球菌产物的Tm值为83.9℃84℃,且与其他菌无交叉反应;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重复性试验中变异系数较小,重复性好;对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检测限均为101 CFU/mL。说明该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敏感、特异、稳定、可靠,一次反应同时检测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可用于鸡胚蛋制品的检测。

冯强生,邓芝云,宋月娟[4](2018)在《腹泻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文中认为腹泻是临床常见急症,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每天排便量超过200 g,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和血便,伴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当腹泻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和炎症介质释放时,胃肠黏膜是最先受累的部位,更容易受到损伤引起肠胃炎。临床实验室检查表现为粪便水分增加,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血便,检出大量白细胞和脓细胞,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细菌、病毒、真菌、菌群失调、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

崔一芳[5](2016)在《蜡样芽孢杆菌毒素特征及耐药基因tet(45)的可移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由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微生物污染已成为食品安全首要问题。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可引起以呕吐和腹泻为主要特征的食物中毒。在世界范围内,蜡样芽孢杆菌疫情广泛存在,但因其病症的自愈性与一过性等特点,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被严重低估。在中国大陆常见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中,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总量仅次于沙门氏菌。同时,一部分蜡样芽孢杆菌作为益生菌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畜牧和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因此,急需加强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流行分布规律及其致病特征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为系统地研究蜡样芽孢杆菌在宿主和环境间流行分布规律,本研究于2013年至2014年间在北京周边奶牛场采集了牛奶样品205份、环境样品101份,并购买国内市售应用于人、动物和植物的蜡样芽孢杆菌益生菌产品15种。共分离到110株蜡样芽孢杆菌属细菌,分离率为34.5%。蜡样芽孢杆菌常见毒力基因nhe、hbl、cytKl和ces的携带率分别为100%、80%、0和0.9%;96.4%的分离株可表达非溶血性肠毒素(Nhe),其中92.7%的菌株表现细胞毒性作用;1株产生呕吐毒素(cereulide)的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所有分离株均对林可霉素和截短侧耳素类药物耐药,对四环素不敏感率为35.5%,表现多重耐药性的菌株占所有分离株的23.6%。本研究自牛奶样本中分离到一株高表达cereulide的蜡样芽孢杆菌CAU45,该菌株携带毒力基因nhe和ces,但不表达Nhe。CAU45分泌的cereulide为标准株DSMZ 4312的7倍,细胞毒性为其15.3倍。本研究建立了小鼠单次灌胃和兔单次耳缘静脉注射cereulide的两种动物模型。小鼠的中毒症状和肝脏损伤情况随cereulide攻毒剂量的增大而加重,雌性小鼠中毒症状较雄性小鼠更为明显。Cereulide在兔体内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表明其平均滞留时间为9.6±2.9 h,消除半衰期为10.8±9.1 h,兔在注射cereulide后30 min即可导致肝脏损伤。此外,本研究在兽用益生蜡样芽孢杆菌CAU17中检测到位于可移动元件上的四环素耐药基因tet(45),该基因通过编码特异性外排泵蛋白介导细菌对四环素产生耐药性。通过电转化成功获得携带tet(45)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RN4220电转子并表现出四环素抗性。CAU17的tetr(45)基因侧翼序列与已报道的其他细菌不同,推测CAU17是在整合酶作用下获得tet(45)基因,从而获得对四环素的耐药性。综上所述,蜡样芽孢杆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对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存在巨大的潜在危害。一方面蜡样芽孢杆菌可产生多种毒素,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另一方面蜡样芽孢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携带可转移的耐药基因,会加剧耐药性的传播与扩散。

王耀[6](2011)在《肉制品和乳制品中致病菌检测技术体系建立及李氏菌分型鉴定与溯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肉制品和乳制品中的多种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和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对肉制品和乳制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方法还多停留在检测效率低、目标单一的水平上。本研究采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高通量检测方法,对肉制品和乳制品中多种致病菌的高通量检测、属种鉴定、血清分型、流行株检测等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搭建相应技术平台。并且通过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s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鉴定分型和溯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取得的试验结果如下:1.在国内外首次应用PCR结合DHPLC技术,建立了针对肉制品中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D溶血性链球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等10种致病菌的单一致病菌的PCR-DHPLC检测方法,并且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β溶血性链球菌等六种致病菌的多重PCR-DHPLC高通量同步检测方法和四种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多重PCR-DHPLC高通量同步检测方法。2.在国内外首次应用PCR结合DHPLC技术,建立了乳制品中常见的阪崎肠杆菌、粘质沙雷氏菌、绿脓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气味沙雷氏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等8种致病菌的各单一致病菌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方法。并且建立了可同时检测阪崎肠杆菌、粘质沙雷氏菌、绿脓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四种致病菌的多重PCR-DHPLC检测方法以及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气味沙雷氏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等四种致病菌的多重PCR-DHPLC检测方法。3.在国内外首次应用PCR结合DHPLC技术,通过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的引物,在菌属的水平上,建立了食品中李斯特氏菌属的PCR-DHPLC快速检测方法。4.在国内外首次应用PCR结合DHPLC技术,建立了食品中李氏菌三种致病菌即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和英诺克李斯特氏菌的多重PCR-DHPLC高通量检测方法。5.在国内外首次应用PCR结合DHPLC技术,建立了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血清型中临床感染率高的主要血清型(1/2a和4b)的分型多重PCR-DHPLC高通量检测方法。6.以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流行株分类(ECⅠ、ECⅡ、ECⅢ)为检测对象,应用DHPLC的非变性条件下的鉴定技术,在流行株分类的水平上,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流行株分类的高通量检测方法。7.以李斯特氏菌属的6个分类菌种(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英诺克李斯特氏菌、威尔斯李斯特氏菌、西尔李斯特氏菌、格氏李斯特氏菌)为检测对象,应用DHPLC的部分变性条件下的高通量分型鉴定技术,在属以下的菌种分类水平上,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食品中李斯特氏菌属6个分类菌种的高通量分种鉴定方法。8.本研究收集了37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分离株,应用MALDI-TOF-MS采集获取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汇总成标准图谱,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鉴定数据库。并且在数据库信息的基础上,对37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分离株进行了聚类分型和溯源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肉制品和乳制品中多种致病菌的PCR-DHPLC快速、精准、高通量同步检测技术体系,并且建立了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MALDI-TOF-MS鉴定数据库,开展了系统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聚类分型和溯源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对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鉴定和主动监测以及重大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溯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琳[7](2008)在《肉类微生物学(三) 肉中革兰氏阴性食源性致病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因其营养丰富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而发生腐败变质,降低其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缩短其货架期并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因此肉类的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肉中的G-食源性致病菌的食品卫生学意义、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性、检验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

毕水莲[8](2008)在《食源性变形杆菌属PCR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针对食源性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事件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建立新型快速灵敏的变形杆菌属检测鉴定方法。通过建立3种常规PCR方法和1种荧光PCR方法,对66株变形杆菌属鉴定,与传统分离培养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下:根据1961-2007年发表的218篇关于264起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案例分析,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自二十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到目前的21世纪,呈现上升趋势,广东省和山东省为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多发省份,绝大多数中毒事件都发生在夏秋季节,以城市中的饮食服务单位居多,中毒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熟食制品,中毒菌种主要是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在187起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检测方法中,94.65%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法,其余5.35%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法,没有任何采用PCR及其它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报道。传统分离培养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法对66株样本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全部为阳性,鉴定结果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菌种鉴定保存的结果一致,符合率100%,验证了变形杆菌属菌种的真实性。选取atpD基因和tuf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建立了3种相应的检测变形杆菌属的常规PCR法,对3株变形杆菌属标准菌株、66株样品分离株及13株非变形杆菌属菌株进行扩增实验,结果显示,3种常规PCR法对3株标准菌株和66株样品分离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3株非变形杆菌属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鉴定结果与传统分离培养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法结果完全一致,但检测时间仅为6-8 h,其检测速度、灵敏度和特异性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基于atpD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1种SYBR GreenⅠ荧光PCR法,用于检测变形杆菌属,其鉴定结果与常规PCR方法完全一致,但本方法所耗时间仅为1-2 h,表现出更优的特异性、重现性和灵敏度,并且操作更为简便。对8条变形杆菌属菌株atpD基因测序,其结果与Genbank中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序列不同,本文所测基因序列是截至目前为止尚未公开的新的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序列。综上所述,本文所建立的3种常规PCR方法和1种荧光PCR方法都可作为快速检测鉴定变形杆菌属的可选方法。

付竹霓[9](2006)在《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食源性疾病是由于摄入食品在人体内引起感染和中毒的疾病,每个人都处于食源性疾病的危险中。目前世界上由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在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中是主要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道,全球每年发生腹泻的病历数高达15亿,由此造成了百万儿童死亡,其中70%的病例归咎于各种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有利于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危险性评估,创建食品污染预警系统。在保护国内消费者健康与利益的同时,提高我国在国际食品贸易中的地位。烟台市食物中毒环节多发生在食品原料污染、加工食品生熟不分而引起交叉的污染、海鲜产品未充分煮熟而致活菌数超标、食品保存不当等方面。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摄食生鲜及未彻底地加热的水产品人群逐渐增多,由此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判断是否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依据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以及实验室诊断;本次课题提出食源性疾病三个模块的概念,三模块是指食源性疾病事件、特定食品病原组合、从业人员健康携带病原细菌调查。并讨论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控制点,而实验室的检测工作是为确定食源性疾病病因而进行的,通过三年发生的68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分析并找出关键控制点,减少并控制疾病暴发。 调查范围与检测依据: 1、发现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食品中生物性污染问题,进行危险性评价,注重季节性食物中毒的散发和爆发流行,及突发应急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生物污染物监测方面,监测肉与肉制品、乳与乳制品、凉拌菜类食品、蜜饯水果类食品和水产品中的细菌总数、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指标。 3、按照2003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卫生部制定的国家食品卫生规范(或食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要求。采用API细菌鉴定技术鉴定可疑的菌株。 借助于各类食品污染物检测数据,建立一个能够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提前预警的系

向婧姝,周藜,周倩,陈东生,张德着,黄康敏,黄靖宇[10](2020)在《贵阳市市售糟辣椒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贵阳市市售糟辣椒的微生物污染现状。方法以随机采样的方式,在贵阳市的农贸市场、副食品店、超市和便利店共采集120份糟辣椒样品。按照GB 478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的相关方法检测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采用PCR方法对检出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依据DBS52/012-2016《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贵州发酵辣椒制品》中微生物的限量要求, 120份样品的合格率为98.33%,不合格指标为大肠菌群。未检出沙门氏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样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为55.00%。66株蜡样芽胞杆菌共发现20种毒力基因携带模式,其中entFM、nheA、nheB、nheC、hblA、hblD、hblC、bceT、ces的检出率分别为96.97%、95.45%、92.42%、92.42%、66.67%、62.12%、57.58%、22.73%、9.09%,未检出cytK基因。结论贵阳市市售糟辣椒的合格率高,但样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及多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提示了食品安全隐患的存在。

二、一起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双组分系统BaeSR在大肠埃希菌耐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1.1 大肠埃希菌简介
        1.1.2 大肠埃希菌的流行性
        1.1.3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
        1.1.4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
        1.1.4.1 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1.1.4.2 产生灭活酶
        1.1.4.3 靶位结构的改变
        1.1.4.4 多重耐药泵的外排作用
        1.1.4.5 生物被膜的形成
    1.2 细菌双组分系统研究进展
        1.2.1 细菌双组分系统基本简介
        1.2.2 大肠埃希菌中存在的双组分系统
        1.2.2.1 CpxAR系统
        1.2.2.2 Rcs信号转运系统
        1.2.2.3 EnvZ-OmpR系统
        1.2.2.4 PhoPQ系统
        1.2.3 双组分系统在细菌耐药中的作用
        1.2.4 双组分系统BaeSR研究进展
    1.3 细菌基因缺失技术常用方法
        1.3.1 基于Red同源重组系统的基因缺失
        1.3.2 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缺失
        1.3.3 自杀性质粒介导的基因缺失
    1.4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大肠埃希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对药物敏感性检测
    2.1 材料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主要的试剂和培养基
        2.1.3 试验药品
        2.1.4 仪器
    2.2 方法
        2.2.1 培养基和药物的配置
        2.2.1.1 培养基的配置
        2.2.1.2 药物的配置
        2.2.2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2.2.2.1 引物的设计
        2.2.2.2 质粒的提取
        2.2.2.3 含有kan基因的线性打靶片段的制备
        2.2.2.4 K12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2.5 K12/pKD46的构建
        2.2.2.6 打靶片段转化K12/pKD46
        2.2.2.7 kan基因片段的去除
        2.2.3 p-baeR质粒的构建
        2.2.3.1 引物的设计
        2.2.3.2 化学转化感受态的制备
        2.2.3.3 连接产物转化DH5α
        2.2.4 药物敏感性检测
    2.3 结果
        2.3.1 基因缺失株的鉴定
        2.3.1.1 含有kan基因的线性打靶片段的扩增
        2.3.1.2 pKD46质粒鉴定
        2.3.1.3 kan基因扩增鉴定
        2.3.1.4 acrB和baeR基因缺失株的鉴定
        2.3.2 p-baeR质粒的鉴定
        2.3.3 细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2.4 讨论和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大肠埃希菌耐药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测定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主要的培养基和试剂
        3.1.3 仪器
    3.2 方法
        3.2.1 引物的设计
        3.2.2 细菌总RNA的提取
        3.2.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3.2.3.1 基因组DNA的去除
        3.2.3.2 cDNA的合成
        3.2.4 荧光定量PCR检测多重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3.3 结果
        3.3.1 cDNA的鉴定
        3.3.2 引物特异性检测
        3.3.3 各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检测
    3.4 讨论和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BaeR在大肠埃希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4.1.3 主要的仪器
    4.2 方法
        4.2.1 培养基的配置
        4.2.2 baeR基因缺失株遗传稳定性测定
        4.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4.2.4 运动能力的测定
        4.2.5 氧化耐受能力测定
        4.2.6 高渗耐受能力测定
    4.3 结果
        4.3.1 遗传稳定性结果
        4.3.2 生长曲线结果
        4.3.3 运动实验结果
        4.3.4 氧化耐受能力测定结果
        4.3.5 高渗耐受能力测定结果
    4.4 讨论和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2)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形成特性及光动力杀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动力杀菌技术
        1.1.1 光动力杀菌技术概述
        1.1.2 光敏剂
        1.1.3 光源
    1.2 菌膜
        1.2.1 菌膜概述
        1.2.2 菌膜的形成
        1.2.3 菌膜特点
        1.2.4 菌膜控制
    1.3 鼠伤寒沙门氏菌
        1.3.1 鼠伤寒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1.3.2 鼠伤寒沙门氏菌致病性
        1.3.3 鼠伤寒沙门氏菌引发的食物中毒
    1.4 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乙醇适应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菌膜耐致死胁迫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结晶紫染色确定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的形成
        2.2.2 培养时间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生物量的影响
        2.2.3 乙醇浓度及作用方式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形成的影响
        2.2.4 菌膜形成过程中5%乙醇适应菌对苹果酸的耐受性
        2.2.5 乙醇适应(5%)处理过的浮游菌对12%乙醇的耐受性
        2.2.6 乙醇适应(5%)处理过的浮游菌对苹果酸的耐受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动力技术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灭活机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
        3.1.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光照时间与姜黄素浓度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的杀菌效果
        3.2.2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DNA的损伤
        3.2.3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蛋白质的损伤
        3.2.4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2.5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菌体形态结构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乳粉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灭活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种
        4.1.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乳粉种类与姜黄素浓度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光敏化的影响
        4.2.2 乳粉种类与液面高度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光敏化的影响
        4.2.3 乳粉种类与乳液浓度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光敏化的影响
        4.2.4 乳粉种类与乳液浓度对溶液透光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讨论
    5.1 乙醇适应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及菌膜耐致死胁迫的影响
    5.2 光动力技术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及菌膜的灭活机理
    5.3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在乳粉中的应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ppendix)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作者及导师简介
致谢

(3)冀南地区鸡胚蛋有害菌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病原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1.2 鸡胚蛋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3 鸡胚蛋致病菌的研究及流行情况
    1.4 鸡胚蛋中常见的致病菌
        1.4.1 大肠杆菌
        1.4.2 粪肠球菌
        1.4.3 志贺氏菌
        1.4.4 沙门氏菌
        1.4.5 金黄色葡萄球菌
    1.5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1 传统检测方法
        1.5.2 免疫学方法
        1.5.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5.4 生物传感器技术
        1.5.5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鸡胚蛋污染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污染样品与菌株
        2.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培养基制备
        2.2.2 细菌培养
        2.2.3 细菌分离纯化
        2.2.4 菌落菌体观察
        2.2.5 模板DNA提取
        2.2.6 分离株的PCR扩增
        2.2.7 分离株序列测定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鸡胚蛋大体观察
        2.3.2 分离株PCR扩增结果
        2.3.3 分离株鉴定
        2.3.4 分离株鉴定结果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大肠杆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3.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DNA提取
        3.2.2 大肠杆菌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3.2.3 大肠杆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3.2.4 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3.2.5 线性范围的测定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3.2.6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3.2.7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
        3.2.8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3.2.9 鸡胚蛋样品检测
    3.3 结果
        3.3.1 大肠杆菌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3.3.2 线性范围及定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3.3.3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3.3.4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3.3.5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结果
        3.3.6 鸡胚蛋样品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粪肠球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4.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DNA提取
        4.2.2 粪肠球菌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4.2.3 粪肠球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4.2.4 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4.2.5 线性范围的测定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4.2.6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4.2.7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
        4.2.8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4.2.9 鸡胚蛋样品检测
    4.3 结果
        4.3.1 粪肠球菌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4.3.2 线性范围及定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4.3.3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4.3.4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4.3.5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结果
        4.3.6 鸡胚蛋样品检测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
        5.1.1 菌株
        5.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5.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5.2 方法
        5.2.1 DNA提取
        5.2.2 双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5.2.3 双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检测
        5.2.4 双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5.2.5 鸡胚蛋样品检测
    5.3 结果
        5.3.1 双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5.3.2 双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5.3.3 双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检测结果
        5.3.4 鸡胚蛋样品检测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4)腹泻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菌性腹泻 2
    病毒性腹泻 3
    食物中毒 4
    菌群失调 5
    肠道正常菌群的意义

(5)蜡样芽孢杆菌毒素特征及耐药基因tet(45)的可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素和耐药性情况调查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蜡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cereulide)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蜡样芽孢杆菌中四环素耐药基因tet(45)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肉制品和乳制品中致病菌检测技术体系建立及李氏菌分型鉴定与溯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1.1 以生物化学手段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
        1.1.2 以免疫学方法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
        1.1.3 以核酸为基础的检测技术
        1.1.4 基于微生物代谢的检测技术
        1.1.5 传感器技术
        1.1.6 振动光谱技术
        1.1.7 小结与展望
    1.2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应用
        1.2.1 DHPLC基本原理
        1.2.2 DHPLC主要技术特点
        1.2.3 DHPLC应用
        1.2.4 展望
    1.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及其应用
        1.3.1 质谱的基本概念及组成
        1.3.2 MALDI-TOF-MS工作原理及关键影响因素
        1.3.3 MALDI-TOF-MS应用
        1.3.4 展望
第二章 肉制品中常见致病菌PCR-DHPLC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
    2.1 概述
        2.1.1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2.1.2 沙门氏菌
        2.1.3 金黄色葡萄球菌
        2.1.4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
        2.1.5 空肠弯曲菌
        2.1.6 溶血性链球菌
        2.1.7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引物设计结果
        2.3.2 引物筛选结果
        2.3.3 PCR反应缓冲液的优化结果
        2.3.4 引物浓度的优化结果
        2.3.5 MgCl_2浓度的优化结果
        2.3.6 dNTP浓度的优化结果
        2.3.7 Taq酶用量的优化结果
        2.3.8 PCR退火温度和循环数优化结果
        2.3.9 单一致病菌的PCR产物电泳检测结果
        2.3.10 单一致病菌的PCR产物DHPLC检测结果
        2.3.11 单一致病菌DHPLC检测特异性试验结果
        2.3.12 单一致病菌DHPLC检测灵敏度检测结果
        2.3.13 可以同时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六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2.3.14 可以同时检测致泻大肠杆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2.3.15 可以同时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六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特异性结果
        2.3.16 可以同时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六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灵敏度结果
        2.3.17 可以同时检测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四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特异性结果
        2.3.18 可以同时检测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四种食源性致病菌DHPLC检测方法灵敏度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乳制品中常见致病菌PCR-DHPLC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
    3.1 概述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引物设计结果
        3.3.2 单一致病菌PCR-DHPLC检测结果
        3.3.3 单一致病菌PCR-DHPLC检测特异性结果
        3.3.4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3.5 多重PCR-DHPLC通用分析条件的建立与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食品中李氏菌种属及血清分型与流行株DHPLC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
    4.1 概述
        4.1.1 李斯特氏菌属的分类简介
        4.1.2 李斯特氏菌属的血清学分型简介
        4.1.3 李斯特氏菌属的致病流行株简介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引物设计结果
        4.3.2 PCR通用扩增条件优化结果
        4.3.3 DHPLC分析条件优化结果
        4.3.4 李斯特氏菌属检测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4.3.5 李斯特氏菌致病菌种检测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4.3.6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主要致病血清型检测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4.3.7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致病流行株检测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4.3.8 部分变性条件下李氏菌属六种分类菌种的高通量分种鉴定试验结果
        4.3.9 灵敏度试验结果
        4.3.10 精密度试验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MALDI-TOF-MS鉴定分型与溯源技术研究
    5.1 概述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菌株收集结果
        5.3.2 培养基对细菌质谱检测的影响
        5.3.3 培养时间对细菌质谱检测的影响
        5.3.4 点样方法优化试验结果
        5.3.5 野生株鉴定数据库的建立
        5.3.6 野生株数据库鉴定结果及图谱
        5.3.7 新旧数据库鉴定结果比较
        5.3.8 溯源进化树的建立
        5.3.9 溯源图的建立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肉制品中常见致病菌PCR-DHPLC高通量同步检测技术的研究必要性及关键点
        6.2.2 乳制品中常见致病菌PCR-DHPLC高通量同步检测技术的研究必要性及关键点
        6.2.3 食品中李氏菌种属及血清分型与流行株PCR-DHPLC高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必要性及关键点
        6.2.4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MALDI-TOF-MS鉴定分型与溯源技术的研究必要性及关键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7)肉类微生物学(三) 肉中革兰氏阴性食源性致病菌(论文提纲范文)

1 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ecies)
    1.1 食品卫生学意义
    1.2 生物学特性
    1.3 流行病学
        1.3.1 传播源与传播途径
        1.3.2 发病症状
        1.3.3 致病机制
    1.4 检验与预防措施
2 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hcherichia coli)
    2.1 食品卫生学意义
    2.2 生物学特性
    2.3 流行病学
        2.3.1 传播源与传播途径
        2.3.2 发病症状
        2.3.3 致病机制
    2.4 检验与预防措施
3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
    3.1 食品卫生学意义
    3.2 生物学特性
    3.3 流行病学
        3.3.1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3.3.2 发病症状
        3.3.3 发病机制[18]
    3.4 检验与控制措施
4 空腔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
    4.1 食品卫生学意义
    4.2 生物学特性
    4.3 流行病学
        4.3.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4.3.2 发病症状
        4.3.3 发病机制
    4.4 检验与预防措施
5 志贺氏菌(Shigella Species)
    5.1 食品卫生学意义
    5.2 生物学特性
    5.3 流行病学
        5.3.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5.3.2 发病症状
        5.3.3 发病机制[25]
    5.4 检验与预防措施
6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cemolyticus)
    6.1 食品卫生学意义
    6.2 生物特性
    6.3 流行病学
        6.3.1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6.3.2 发病症状
        6.3.3 发病机制
    6.4 检验与预防措施
7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7.1 食品卫生学意义
    7.2 生物学特性
    7.3 流行病学
        7.3.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7.3.2 发病症状
        7.3.3 发病机制[28]
    7.4 检验与预防措施
8 变形杆菌(Proteus Speciess)
    8.1 食品卫生学意义
    8.2 生物学特性
    8.3 流行病学
        8.3.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8.3.2 发病症状
        8.3.3 致病机理
    8.4 检验和预防措施
9 布氏杆菌(Brucella Speciess)
    9.1 食品卫生学意义
    9.2 生物学特性
    9.3 流行病特性
        9.3.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9.3.2 发病症状
        9.3.3 发病机制[32]
    9.4 检验与预防措施
1 0 结束语

(8)食源性变形杆菌属PCR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变形杆菌属的特性与检测
    1.2 PCR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1.3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2 1961-2007年我国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2 结果
    2.3 预防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
    2.4 小结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仪器与设备
    3.3 方法
4 传统分离培养法检测变形杆菌属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小结
5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变形杆菌属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小结
6 常规PCR法检测变形杆菌属
    6.1 atpD-SL/F2-SL/PR法
    6.2 atpD-SL/F1-SL/R法
    6.3 tuf-TFU/PF-TUF/PR法
7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变形杆菌属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3 小结
8 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序列的测序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
    8.3 小结
9 讨论
    9.1 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关注
    9.2 常规PCR法与目前常用的变形杆菌属检测法的比较
    9.3 三种检测变形杆菌属常规PCR法的比较
    9.4 SYBR Green Ⅰ荧光PCR法与常规PCR法检测变形杆菌属的比较
    9.5 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和tuf基因新序列的发现
    9.6 atpD基因和tuf基因的选择和应用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作者及导师简介
致谢

(9)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1 世界范围内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建设
    1.2 我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建设
    1.3 实验方案
    1.4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相关联的三个模块的定义和意义
    1.5 三个模块的研究方案
    1.6 食源性致病菌谱
    1.7 实验方法
    1.8 主要实验试剂
2 模块—食物中毒事件中致病菌的监测
    2.1 样品来源、检验方法、评价标准
        2.1.1 样品来源
        2.1.2 检验方法
        2.1.3 评价标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鉴定结果
        2.2.2 拮抗试验
        2.2.3 利用API细菌鉴定金标准的方法对于疑似菌株进行确定
        2.2.4 食物中毒事件结果分析
        2.2.5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月份分布情况
        2.2.6 细菌性食物中毒人员类别及构成
        2.2.7 中毒食品情况
    2.3 讨论与小结
3 模块二特定食品的微生物指标的监测
    3.1 材料、方法及评价标准
        3.1.1 样品来源
        3.1.2 检测项目
        3.1.3 检测方法
        3.1.4 评价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结果
        3.2.2 实验数据分析
        3.2.3 微生物指标监测分析
    3.3 结论与分析
4 模块三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携带致病菌的监测
    4.1 样品来源与检测方法
        4.1.1 粪便标本的采集
        4.1.2 检测方法
        4.1.3 诊断方法
    4.2 结果
        4.2.1 谱图分析
        4.2.2 检测结果
        4.2.3 致病菌检出情况分析
        4.2.4 致病菌药敏试验检测结果
        4.2.5 三年间监控致病菌情况对照
    4.3 讨论
5 结论
    5.1 食源性疾病安全检测系统三个模块之间的联系
    5.2 试验过程的创新性发展
    5.3 鉴定结果
    5.4 由以上工作得到结论
6 食源性疾病安全检测系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7 食源性疾病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7.1 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先决条件是食品被致病菌污染
    7.2 生熟食品分开。
    7.3 工具容器生熟分开
    7.4 注意操作卫生
    7.5 控制细菌繁殖
    7.6 及时加工食品
    7.7 缩短存放时间
    7.8 妥善保存
8 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影响因素
    8.1 隐瞒不报及漏报
    8.2 迟缓报告
    8.3 调查取证不到位
    8.4 采样留样不规范
    8.5 检验不及时、样品贮存不恰当
    8.6 检验步骤或项目不齐全
参考文献

(10)贵阳市市售糟辣椒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仪器与试剂
    2.3 质量控制
    2.4 实验方法
        2.4.1 样品微生物指标检测
        2.4.2 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2.5 评价标准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糟辣椒样品的微生物污染状况
    3.2 糟辣椒样品的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水平分布
    3.3 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四、一起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双组分系统BaeSR在大肠埃希菌耐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 王帅杨. 广西大学, 2021(12)
  • [2]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形成特性及光动力杀菌技术研究[D]. 邓一秒. 暨南大学, 2020(03)
  • [3]冀南地区鸡胚蛋有害菌的检测[D]. 刘洁玉.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4]腹泻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J]. 冯强生,邓芝云,宋月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03)
  • [5]蜡样芽孢杆菌毒素特征及耐药基因tet(45)的可移动性研究[D]. 崔一芳.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6]肉制品和乳制品中致病菌检测技术体系建立及李氏菌分型鉴定与溯源研究[D]. 王耀.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7]肉类微生物学(三) 肉中革兰氏阴性食源性致病菌[J]. 刘琳. 肉类研究, 2008(06)
  • [8]食源性变形杆菌属PCR检测方法的研究[D]. 毕水莲. 暨南大学, 2008(03)
  • [9]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D]. 付竹霓.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10]贵阳市市售糟辣椒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分析[J]. 向婧姝,周藜,周倩,陈东生,张德着,黄康敏,黄靖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24)

标签:;  ;  ;  ;  ;  

一起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